饮食文化
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识

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识
1. 历史渊源:中国的烹饪技艺可追溯至远古时代,从生食向熟食的转变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膳食文化已有雏形,并随着历史的推进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方菜系。
2. 地域特色与物产: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物产资源的差异,各地菜肴风味迥异,形成了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及其它区域特色鲜明的地方美食,如赣菜等。
3. 烹饪技法与哲学思想:中国烹饪技术精湛,讲究色香味形俱全,同时融入了阴阳五行、儒家伦理、中医养生等传统哲学思想,体现出和谐共生的理念。
例如注重季节变化下的食材选择与搭配,提倡“不时不食”。
4. 饮食民俗与礼仪:饮食民俗丰富多彩,包括主食、菜肴、饮料及其食用方式,涉及饮食姿式、用具选择、餐桌礼仪等。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宴席礼仪更是繁复而庄重,如酒令、座次排列等都有严格规定。
5. 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国饮食文化不仅在国内各地区间交流互动,也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途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使得中华美食影响深远,同时也吸收了外来饮食文化的元素。
6. 饮食与生活哲学:中国饮食中寓含着深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儒家主张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体现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道
家倡导的顺应自然则体现在季节性饮食上。
7. 食品多样性和层次消费: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因此在食品种类、制作工艺、餐饮服务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
不同的消费层次也有各自的饮食习惯和需求。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一、饮食习俗1.四季饮食:中国饮食习俗与四季有关,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食材烹饪食物,以适应当季气候和人体的需求。
2.节令饮食:中国人讲究节令饮食,如春天要吃春笋、夏天要吃西瓜、秋天要吃瓜果、冬天要吃涮火锅等。
3.地域饮食:中国各地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传统菜肴和烹饪方法,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4.宴席饮食:中国人重视宴席文化,讲究宴客礼仪和宴席菜品搭配,有各种规定的席次和宴席流程。
二、餐饮礼仪1.客人敬主人:在中国餐桌上,客人要尊重主人,主人要热情招待客人,互相敬酒、劝酒是常见的礼节。
2.先年长后晚辈:吃饭时要遵守先年长后晚辈的原则,年长者先坐下,先吃菜,晚辈要等待长辈吃过后再开始用餐。
3.尊重食物:在饮食过程中要尊重食物,不可挑食、浪费食物,要将饭菜吃完,不可留下残羹剩饭。
4.注意餐桌礼仪:用餐时要注意坐姿端庄、言谈举止得体,勿大声喧哗,不可伸长吧脚等。
三、饮食禁忌1.偏食忌辛辣:中国饮食禁忌中有禁忌偏食,忌过于嗜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伤害脾胃。
2.不宜过量:中国人饮食注重平衡,不宜过量,大鱼大肉、油腻辛辣的食物要适量食用。
3.忌生吃生冷:中国饮食文化忌生吃生冷食物,认为这样容易伤害脾胃,影响身体健康。
4.忌吃动物的头部:中国有吃动物头部的忌讳,认为头部为先天之气所在,忌食动物头部。
四、餐具礼节1.餐具摆放:中国人讲究餐具摆放的规矩,如筷子要放在右侧,碗要正对着主人等。
2.用筷子注意事项:用筷子时要注意避免发出刺耳的咬合声音,不可竖插在饭中,不可将筷子交叉放在碗上等。
3.点心吃法:中国的点心吃法也有许多礼仪,如不可一口吃完,要小口尝,分次享用,不可大口吞咽等。
总的来说,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和人文精神。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塑造出更加多元化的饮食文化。
同时,传统的饮食文化依然保留着其珍贵的传统和魅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文化的概念

饮食文化的概念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一一、文化的概念狭义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如思想、道德、风尚、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广义的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二、饮食文化的概念饮食文化——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三、人类的食事活食生产:食物原料开发,生产,食品加工制作,食料与食品保鲜、安全贮藏,饮食器具制作,社会食生产管理与组织食生活:食料、食品获取,食料、食品流通,食品制作,食物消费,饮食社会活动与食事礼仪,社会食生活管理与组织食事象:人类食事或与之相关的各种行为、现象食思想:人们的食认识、知识、观念、理论食惯制:习惯、风俗、传统等第二节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1、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一、食医合一:“医食同源”周代的“食医”神农尝百草——“本草学”“为医者,当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治之。
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孙思邈二、饮食养生:饮食养生、饮食疗疾与饮食保健代表人物:刘安、嵇康、葛洪、陶弘景“食饮必稽于本草”,“饮膳为养生之首务”——忽思慧《饮膳正要》贾铭《饮食须知》“餔饮之人”、“滋味之人”,“养生之人”——顾仲《养小录》三、本味主张:“味”与“taste”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讲究食物的原汁原味,是中国烹饪的核心原则“唯在火候,善均五味”——段成式《酉阳杂俎》“求香不可用香料”,“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一碗各成一味”,“各有本味,自成一家”——袁枚五味调和的理论基础源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五行学说”儒家的“中庸之道”“和”五味同五行相对应——如何调“中庸之道”——调的目的,和:和谐,其实质:持中,协调,适度,节制。
古典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四、孔孟食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

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饮食传统和特色。
本文将为您介绍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带您走进不同国家的美食世界。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而闻名于世。
中国菜系分为四大菜系,即川菜、粤菜、湘菜和鲁菜。
川菜以辣味为主,粤菜以清淡细腻而闻名,湘菜则以麻辣口味独树一帜,而鲁菜则是中国最早的菜系之一,注重火候和刀工。
此外,中国还有独特的茶文化,如名茶龙井茶、普洱茶等,以及各种传统节日和宴席的菜肴,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饮食文化。
二、法国的饮食文化法国以其精致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饮食文化而享誉全球。
法国菜以奶酪、红酒、面包、鹌鹑、鹅肝等著名,法国人讲究用餐仪式,注重享受美食的过程。
此外,法国还有著名的甜点,如马卡龙、蓝带蛋糕等,它们精美的外形和口感令人难以抗拒。
三、意大利的饮食文化意大利饮食文化以面食为主,著名的意大利面食有各种形状的意面和千层面。
意大利人注重慢慢品味美食,他们以橄榄油、大蒜、番茄等为主要调料,并以海鲜和奶酪为菜肴的主要成分。
此外,意大利还有著名的披萨和冰激凌等美食,以及浓郁的咖啡文化,如浓郁的意式浓缩咖啡和卡布奇诺咖啡等。
四、印度的饮食文化印度饮食文化多样而丰富,其菜肴以传统印度香料和辛辣口味为标志。
印度人素食为主,以豆类、蔬菜、米饭和面包为主要食材。
印度的咖喱菜肴以其独特的调味和烹饪方式而闻名,如咖喱鸡和咖喱羊肉等。
此外,印度的饮食文化也离不开以茶为主要饮品的茶文化,如马萨拉奶茶等。
五、日本的饮食文化日本饮食文化以其精致和健康而备受世界瞩目。
日本料理注重食材的新鲜和简单的烹饪方式,如寿司、刺身等。
日本人还注重用眼观赏美食的过程,强调食物的色、香、味和形的和谐。
此外,日本还以其独特的茶道文化而著名,如日本抹茶和精美的茶道具等。
总结: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各具特色,通过品尝不同国家的美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
饮食文化

第九讲中国饮食文化第一节饮食文化概述一、饮食文化的定义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饮食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创造和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的现象及其关系的总和,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属性,制作过程和仪式,用餐的器具、环境、礼仪和风俗等。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调技艺精湛,闻名寰宇,在世界上素有“饮食王国”之美誉。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
可以说,在今天的旅游活动中,饮食早已超越了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目的,而是体现人们热爱生活、彰显自我、追求高雅、注重体验、丰富情趣的文化载体和符号,是一项包含着丰富社会意义的重要文化活动。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饮食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又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形成自己丰富的内涵。
1、大约在1万至4万年前,人类发明了烧石传热熟物的石烹法,这是最原始的烹调方法。
2、夏、商、周三代到秦统一中国,是我国烹饪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
中国自夏代以后,已进入青铜器时代。
人们开始用铜制炊具,将原料改成小块,使用动物油烹制菜肴,这就使烹饪又进步到油烹法。
我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程式,就是在这个时期初步定下的。
3、汉代的饮食品种和烹饪水平都较前朝有了长足的发展。
4、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各族人民饮食文化大交流、大融合时期。
加之受道教“长生不老”思想的影响,在食馔的内容和形式上多姿多彩,追求“医食同源”、“药食如一”的丰富多彩的烹饪方法。
5、唐宋时期是我国饮食文化的全盛时期。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时期,被后人称为“茶圣”的陆羽所著的《茶经》的问世。
到了宋代,饮食文化生活成为文人士大夫重要的社交文化活动,文人们对饮食讲究美食、美味、美器、美境,强化了饮食文化的审美性质。
6、明清时期,饮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无论是宫廷饮食、贵族饮食和官府饮食,还是民族饮食、地方饮食和民间饮食都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
什么是饮食文化?饮食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什么是饮食文化?饮食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哪些?饮食文化是指人们在不同时间和地区形成的、反映了当地饮食习惯、饮食养生观念和饮食伦理道德等多种元素的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的饮食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观念,对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饮食文化的传承和演变饮食文化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和演变性,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饮食方式或习惯,更是一个文化系统的体现。
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会逐渐演变,传承下去,并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发展壮大。
饮食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同的方式,例如家庭、宗教、节日、民族文化等,而在这些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饮食文化也会逐渐受到其他文化和现代化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例如,现在的食品工业和市场对饮食文化的演变显得越来越重要,不断推陈出新的美食店和餐馆,也会特别重视他们的环境和服务质量,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饮食需求。
二、饮食文化的影响1. 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地区的特色和文化价值观念。
同时,饮食文化也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反映了社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
2. 健康意识和保健价值。
饮食文化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有深远的影响。
一些地区的饮食文化可促进身体健康,一些则会由于饮食习惯不当造成健康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饮食文化来实现健康饮食和养生计划。
3. 经济和生产价值。
饮食文化对饮食产业带来的经济价值也非常显著。
通过维护和发展饮食文化产业,也可以促进相关的生产和就业,创造经济效益。
4. 文化传承和创新。
饮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民族文化身份和精神文化血脉的重要纽带。
在发展过程中,饮食文化也不断地创新和增值,以适应不同时代的人们的需求。
饮食文化在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但无论如何,它都是人们实践的重要部分,反映了人们生活质量和人文精神的高度。
在适当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保护和发扬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应该让它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以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中国饮食文化

牛羊肉、各种面食品是藏民的主食料 ,糖、蛋、盐等是高原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利用 的食料。生冷食物比重较高,每人都有自己专用的碗,吃菜时每人一份。
“敬特此食的精华,供献佛法僧三宝”,是藏族人在餐前必先颂念的经语,它表明佛
教思想和意识已深深地渗入到高原人们的食生活和食文化之中。 以西藏为中心。特征: 以牛羊肉、奶、糌粑为主要食原料,瓜果蔬菜少 嗜饮酥油茶 食礼受喇嘛教影响较深
金陵三叉
叉烤鸭 叉烤桂鱼
叉烤乳猪
川菜
又称四川菜、巴蜀风味或天府风味,西南风味的典型代表。 起源:周秦时期(先秦 前246年)的巴国和蜀国,汉时形成, 宋时影响很大。现影响到云贵、甘南、藏北、湘鄂陕边界,京、 津、沪、穗等都会,在美国、加拿大、西欧、日本有一定市场。
中国的菜系
按地域分
四大菜系
鲁 ( 山 东 )
扬 ( 淮 扬 ) 川 ( 四 川 ) 粤 ( 广 东 )
八大菜系
浙 ( 浙 江 ) 徽 ( 安 徽 ) 湘 ( 湖 南 ) 闽 ( 福 建 )
十大菜系
京 ( 北 京 ) 沪 ( 上 海 )
十二大菜系
豫 ( 河 南 ) 陕 秦 ( 陕 西 )
四大菜系
九、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
东南饮食文化团大致包括闽、粤、台、琼以及浙、赣、湘、桂局部, 以闽粤为中心地区。
该地区以稻米为主食,以丰饶的蔬果、海产、禽畜为副食。繁盛的海 外贸易和便利的域外交通,以及相对长久稳定的社会环境,丰富的物 产,形成了这一地区饮食文化的特点:喜食稻米、重鲜活、尚茶饮、 喂槟榔,蔬果与海产比重高,俗尚食事。 广东谣谚“饥食荔枝,饱食黄皮”;“秋冬食獐,春夏食羊”;“霜 蟹雪螺,味不在多”;“雨水漫漫,鱼蟹满盘”等正足以表明物产及 人们食尚的特点。 有人曾开玩笑说,广州人什么都敢吃,天上除了飞机、地上除了四脚 的家具之外,蛇、猴、猫、鼠、禾虫等都成了席上佳肴。“广州人好 吃,上海人好穿”,“食在广州”。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简答题1.什么是饮食文化?答: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2.饮食文化主要研究哪些内容?答: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或一个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等的学问。
因而它便由食物原料(生产、开发、选择、分类等),加工技术和制作工艺,保藏、保鲜,饮食商业和服务,加工工具和饮食器具,以及有关习俗、制度、心理、思想等,形成了自己的特定领域。
对上述领域的具体研究,便分别形成了诸如原料学、烹饪工艺学及食疗保健、饮食思想、饮食考古、饮食商业和服务(行业发展、楼馆建设布局、饮食心理、公共关系、服务设施等)、饮食风格、饮食典籍和生物化学、营养学、储藏保鲜等科技。
3.如何理解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答:厌:满足;脍:细切的肉。
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
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孔子的八字主张,是他就当时祭祀的一般原则而发的,因此只能放到他关于祭祀食物要求和祭祀饮食规矩的意见中去了解。
孔子主张祭祀之食,一要“洁”,二要“美”(视祭祀者条件而定),祭祀之心要“诚”,有了洁和诚,才符合祭义的“敬”字。
“精”“细”二字,要放到孔子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条件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精者,善米也”孔子主张的“精”是鉴于一般人常食粗砺的脱粟,主张祭祀应选用好于砺米的米。
“脍”是肉类切后生食的,为使生肉尽可能除腥味,就必须切的薄些,细些,味道才能更可口,也便于咀嚼和消化。
孔子的论述,正体现了他主张恪守祭礼食规以示敬、慎洁、卫生的完整思想和文明科学的进食原则。
4.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有哪五大特性?答: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轨迹,若从纵横贯通的历史大时空来考察,则明显地存在着食物原料选择的广泛性,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肴馔制作的灵活性,区域风格历史的延续性和各区域间文化交流的通融性等五大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饮食文化5.1中国饮食文化概述古话有云“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最早是由桂林人张建勋提出来的,虽然现在张建勋的名字已少有人知,但这句话却被广泛地流传开来并传承下来了。
人必须在“食”的问题上无后顾之忧后,才能可能进行其它的活动,例如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活动。
所以,无论是在中国的国政还是民生中,“食”历来被视为第一要务,吃得饱了就是“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而一旦吃不饱了难免会发生一场革命。
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餐饮已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并由此繁衍出了茶文化、酒文化等许多亚文化体系,形成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以其工艺精湛、工序完整、流程严谨、烹调方法复杂多变等特点在世界烹饪史上独树一帜。
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一书中曾写过:“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
”前半句话让中国人看了心寒,后半句才聊以慰。
到了近代,古老的中华文明竟被西方文明击溃得裹足不前。
然而,中国餐饮业则“大行其道”,遍访欧美等发达国家,并且深深扎根于世界各地。
5.1.1 中国饮食文化概述1.中国饮食文化概念在《中华膳海》里,饮食文化是指饮食、烹饪及食品加工技艺、饮食营养保健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简单地说,饮食文化是生产销售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内容,饮食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与饮食有关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
我们中国饮食文化涉及饮与食两方面内容,“食”包括五谷、蔬菜、肉食之类,“饮”则是指酒和茶等饮料。
2.中国饮食文化的类型按饮食者来分,有宫廷饮食文化、贵族饮食文化、民间饮食文化和宗教饮食文化等等。
(1)宫廷饮食文化封建帝王拥有一统天下的特权,造就了宫廷饮食规模之庞大、种类之繁多、选料之考究等等特点。
德龄这个当年慈禧身边的八大贴身女官在她的《御香飘渺录》中有一段形容慈禧仅是从北京坐火车至奉天,就有四节车厢作“御膳房”,设有“厨子下手五十人”,“炉灶五十座”,每餐有“正菜一百种”,“糕点、水果、粮食、干果等亦一百种,除了正餐之外的小吃,至少有二十碗,平时总在四五十碗左右”。
由此,宫廷饮食的隆重可见一斑。
(2)贵族饮食文化贵族饮食文化以孔府菜和谭家菜为代表。
孔子有云“食不厌精,脍不套细”,所以孔府菜讲究精细与营养并重。
另外,孔府菜在菜名或是食器上都四处洋溢着文化气息。
“戏界无腔不学谭,食界无口不夸谭”,这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一句话,后半句的谭指的就是谭家菜,它是由清末官僚谭宗浚的家人所创。
谭家菜咸甜适口,南北均宜,调料讲究原汁原味,制作讲究火候足、下料狠,菜肴软烂、因而味道鲜美质地软嫩。
(3)民间饮食文化民间饮食的取材就不像宫廷饮食和贵族饮食这么考究、精挑细选取了,它就地取材,制作方法也很简单,属因地制宜型,所以民间饮食文化蕴含着一股强烈的朴实无华的气息。
(4)宗教饮食文化宗教之间相互区别的方法,除了教义、建筑、仪式、服饰之外,还可以通过饮食文化来区分。
例如,道教提倡以素食为主,尽量少食粮食,多食水果,所谓“日啖百果能成仙”。
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开始种茶,以此来培育其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并形成饮茶的习俗。
伊斯兰教的饮食称为“清真菜”,它以牛、羊肉见多,尤以烹制羊肉见长。
清真菜口味偏重咸鲜,汁浓味厚,肥而不腻,嫩而不膻。
5.1.2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1.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饮食文化流传已久。
可以说,浩繁的五千年中华文明也就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千年。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可分为:初始阶段、形成阶段、孕育阶段、成熟阶段。
(1)初始阶段原始社会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初始阶段,这是人类逐渐摆脱愚昧野蛮状态,从而进入文明状态的时期。
在那个时期,人们已学会了种植水稻,饲养猪、犬、羊等;在烹饪器方面已出现鼎、鬲、甑,也出现了骨勺、石门等取食器。
当时的烹饪技术只有炮、炙、蒸、煮等简单的几种。
在5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考古挖掘中出土了许多酒器,由此,可以表明,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酒。
(2)形成阶段经过原始社会的文化沉淀,到了先秦时期,中国饮食文化已初具形态。
在食物原料方面出现了芋头,蔬菜也达数十种,畜产品也出现了象、鹿、兔、鸽等;调味料也大为丰富,有饴、蜜、紫苏、花椒等等;在烹调技艺方面,虽仍以炮、炙、蒸、煮为主,但很讲究火力、时间及容器的选择。
由于这个时期已进入了爵、角、觚、觯、觥等,盛酒器如尊、壶、瓿、斗等。
这个时期在饮食礼仪方面也逐渐走向完善,在饮食内容、座次、餐具使用、入席、上菜方面都开始有了严格的规定,可以说迪个时期饮食文化的发展对之后的影响深远。
(3)孕育阶段中国的生产力在秦代得到了空前的统一,汉代至唐代的封建经济逐渐走向顶峰,这三个朝代的饮食文化开始初现端睨,步入孕育时代。
在食物原料方面,秦汉统一之后,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汉代从阿拉伯等地引进了茄子、大蒜、西瓜、黄瓜、扁豆等蔬菜瓜果。
隋唐时,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水上丝绸之路,从域外引起了菠菜、莴苣、胡萝卜、丝瓜、菜豆等新蔬菜。
秦汉魏六朝时期,猪取代牛、羊、狗而一跃成为肉食的主角。
隋唐时期近海捕捞业日渐昌盛,在汉代鱼、虾、蚌、蟹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海蜇、乌贼、海蟹、鱼肚、玳瑁等海产品。
唐代甚至还出现了象鼻、蚁卵、黄鼠、蝗虫之类的“特殊原料”。
调味料方面,汉人已开始制醋、做豆腐,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芝麻后,人们开始用芝麻榨油,到唐代已发展到豆油、菜籽油、茶油等许多种类。
在烹调技艺方面,秦汉时期的明显比先秦精细很多。
汉代出现的多眼灶的烟囱拔高了,使得旺火能力更强,从而烹调速度、质量、技艺都相应提高了。
另外,又具备了铁锅、炉灶、优质煤、众多植物油等要素后,出现了油烹法,为现代烹饪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还发明了用栀子花和苏木汁染色,用牛奶和芝麻油和面。
到了隋唐,已认识到“温酒及炙肉用石炭”,出现了铁炊具,并流行泥风灶、小红灶等。
汉代的餐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瓷碗盘逐渐取代了民间的竹木和粗陶餐具,贵族主要使用耳杯、盘、壶、盆、碗、筷子等漆器。
汉武帝开始推崇儒学,而儒家提倡讲究卫生、注重营养,以饮食优化人性的饮食思想,为之后饮食文化的丰富锦上添花。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我国开始兴盛,出现了素食,并形成了饮茶风。
到了隋唐,《茶经》的出现,茶风、茶礼、茶俗逐渐形成,使得茶文化正式形成。
(4)成熟阶段宋元明清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
宋代虽有女真族与宋对峙,但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使得饮食的发展有了保障,并打破了店铺只能在“市”内经营的格局,市场内店铺林立,并随即出现了夜市。
这些都带动了饮食业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承办宴席的服务机构“四司六局”的发展。
“四司”为帐设司、厨司、茶酒司、台盘司,“六局”为:果子局、蜜饯局、蔬菜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
并且,对于跑堂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也开始有了严格的要求。
宋代的饮茶风较之唐代有增无减,在各饭店酒肆均设有茶茗,更有专供品茗的茶肆。
当时,已出现“胡食”、“北食”、“南食”、“川味”、“素菜”等招牌,代表着菜系之争在宋代已小有白热化趋势。
元朝时期,少数民族成为主角,各民族文化呈现出融合趋势,饮食文化渐显多元化态势。
同时,与域外的贸易交流关系更为频繁,外国的蒸馏酒技术也传入我国,使得酒的种类大为增加。
另外,饮食文化研究成果显著,尤以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为代表。
明代时,郑和七下西洋,同30多个国家建交,使食物的来源更加拓宽,这个时期成了中外文化大交融的时期。
另外,明代食养风疾一时,为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
清代时,中国赢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
食物原料方面更为丰富,又从国外引进了蕃茄、花菜、莴笋、辣椒等,并且在养猪、养鸡业十分发达的同时,将猪、鸡出口到欧美国家。
烹饪技法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较高的烹饪工艺。
宴饮礼仪也十分规范、宴饮的豪华,特别是宫廷宴饮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例如,现在一提“满汉全席”就让闻者舌湿。
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的《随园食单》为当时的饮食文化研究集大成之作。
2.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现今,中国饮食文化风靡世界,其实,早在秦汉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就开始了对外传播的征途,其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来传播的。
(1)北丝绸之路西汉张骞奉命出使西域,除了从西域引进一些物产外,还把中国的茶叶、姜、桃、李等物产以及我国的饮食文化成功传入了西域,使得西北丝绸之路成为了中亚国家之间饮食文化交流的纽带。
(2)南丝绸之路在汉代,还有一条同西北丝绸之路作用同样巨大的西南丝绸之路,它北起成都,经云南到达缅甸、越南和印度等东南亚国家。
现在,越南等东南亚各国仍有吃粽子的习俗,就是通过这条丝绸之路传播的。
(3)海上丝绸之路泰国是这条丝绸之路的最大受益者,两国自唐代以来便交往频繁。
泰国的陶瓷器、制茶、豆制品的加工技术都是从中国传入的。
所以,泰国的许多食物都和中国有很大的相似。
5.2 八大菜系及地方风味小吃5.2.1 中国的八大菜系菜系是起源于具体的人文地理区域,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备独特的原料、工艺和风味特质,拥有完整的品种类型和特殊的食俗礼仪,形成稳定的消费社群,以代表作(品)为核心构成的饮食体系。
中国菜肴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国“八大菜系”。
1.鲁菜鲁菜,即山东菜,是我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
鲁菜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秦汉。
宋代后,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
到了唐宋时期,山东菜就已经成为北方地区菜肴的主要代表。
到了明、清两代,鲁菜已成宫廷御膳主体,影响所及已达黄河流域、东北地带,有着广阔的饮食群众基础。
长期以来鲁菜已成为北京菜和东北菜的组成部分,清代宫廷菜的发展与鲁菜的关系密切,直到如今北京菜以及仿膳菜中仍保持着鲁菜的某些特色。
齐鲁大地就是依山傍海,气候适宜。
海鲜水族、粮油畜牲、蔬菜果品、昆虫野味一应俱全,为烹饪提供了丰盛的物质条件。
因此,鲁菜巧于用料,而且调味纯正,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
鲁菜常用的烹调技法有30种以上,其中尤以“爆、烧、塌”等最有特色,正如清代袁枚所言,“滚油炮(爆)炒,加料起锅,以极脆为佳。
”鲁菜菜系由济南菜和胶东菜两种不同风味组成。
济南菜讲究清香、鲜嫩、味纯,有“一菜一味,百菜不重”之称,擅长爆、烧、炸、炒,其著名品种有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汤爆双脆、烧海螺、烧蛎蝗、烤大虾、清汤燕窝等。
胶东菜则以烹制海鲜见长口味以鲜为主,偏重清淡,其著名品种有干蒸加吉鱼、油爆海螺等。
2.川菜川菜,即四川菜。
起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量中原移民将烹饪技艺带入巴蜀,与原有的巴蜀民间佳肴和饮食习俗精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