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这一节主要介绍人类居住的环境和形式,即聚落。
教材通过介绍不同类型的聚落,如乡村和城市,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特点、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发展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和认识聚落。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聚落为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的形式和特点。
提问:“你们听说过聚落吗?聚落有哪些类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呈现(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展示乡村和城市两种典型聚落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引导学生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如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
操练(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聚落发展的规律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学生动手绘制一幅家乡聚落的发展图,展示聚落的变化过程。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教师总结】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很大,城市聚落一般也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聚落
规模
建筑物
道路
生产方式
乡村
小
矮
稀疏
农业
城市
大
高
稠密
工业、服务业
2.影响聚落分布的条件
在下图的横线上填写适合聚落分布的条件。
答案:①充足 ②肥沃 ③平坦 ④便利 ⑤丰富
板
书
设
计
当
堂
检
测
1.读城市和乡村景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乡村交通发达B.城市建筑高大、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小D.乡村房屋高大、分散
2.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A.乡村聚落的规模一般比城市聚落的规模小
B.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服务业,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
C.乡村聚落的道路要比城市聚落密集
2.导致乡村和城市聚落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3.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答案: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
4.聚落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答案:在一些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厚墙,小窗
降水少,节约建筑材料,防止外面热量进入
D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在黄土坡上挖掘而成
黄土直立性好,就地取材造价低,冬暖夏凉
【精讲点拨】各地的景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风格迥异,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
教
学
过
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教案.docx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1. 知道聚落的类型。
2. 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
3. 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 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 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2.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图片导入,多媒体展示学生所处家乡的乡村或城市的照片,引入聚落的概念。
教师简单总结一下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1. 学生说一说多媒体所呈现的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学生可自由发言,答案不限,要言之有理。
教师简单总结: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有较大的差异。
2. 在学生探讨完城乡景观差异后,可以用学生所在的乡村或城市为例,讨论以下儿个问题。
(1) 为什么我们的家乡要选址在这里?(2) 你还知道哪些聚落的形成和我们的家乡有相似之处?教师提示:学生可先看课本P82页文字内容及图4.13,再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归纳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如下图所示:I水源充足殛画亦聚落0也然资源壬富|土壤肥沃,适于耕作3. 学生读课本P82页,P83页图4.14,图4.15,归纳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归纳如下:平原地区的聚落呈团块状;沿河流山麓、谷地等分布的聚落呈蝕。
4. 学生完成课本P83页活动1、2,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P83页活动答案:从西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以看出,西亚地区降水稀少,气温较高。
当地房屋的厚墙◎以减少a天通过墙壁传导逬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从东南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东南亚地区气温较高,湿季降水较多,当地的竹楼或木楼既可以通风透气,也可以避免潮湿。
5. 学生网上查找我国各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整理儿个,并向大家介绍。
6. 学生完成课本P86页活动,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P86页活动答案:(1)丽江古城具有保存完好的民族建筑,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完整的水系和优良的自然风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度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合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合,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水准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使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合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
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2. 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人口较少,市场需求小,不利于城市聚落的发展;
3. 城市聚落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达地区城市聚落规模较大,功能完善;
4. 城市聚落之间的联系加强,有利于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形成。
4. 学生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不同类型的聚落,亲身感受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5. 学生可以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一个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总结等方法,深入了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6. 学生可以参加地理实践活动,如地图绘制、数据分析等,提高地理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对聚落知识的理解。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六、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1. 书籍推荐:
- 《人类居住地的演变》:详细介绍了人类居住地的发展历程,包括原始聚落、古代城市、现代城市等不同类型聚落的形成与演变。
- 《聚落与环境》:深入探讨了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3. 地理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4.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如地图绘制、数据分析等,增强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地理基础知识框架,对地图阅读、地理环境因素等有了基本认识。但在具体学习本节课内容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2. 聚落的类型:区分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分析两者在景观、经济活动、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3. 聚落的分布:探讨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如何影响聚落的选址和布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docx

《人类的聚居地一一聚落》♦教材分析]通过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保护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通过展开讨论,结合南通古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让学生初步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图片及亲身体验,了解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2、联系生活实际,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及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合作探允、提炼总结、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图片描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
【教学难点】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展示四幅图片(两张城市,两张乡村的景观照片),让学生说说与我们现在所在的环境相似的图片有哪些?那么除了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之外,你还知道其他的聚落吗?板书: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一一聚落【讲授新课】板书:一、聚落的概念和类型师:什么叫聚落?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笫1自然段,找出答案。
生: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称为聚落。
师: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生: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类型。
师: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而且聚住在乡村和城市这两个不同聚落的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不同。
师: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乡村聚落按聚落中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乂可分为哪儿种类型?大家阅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找出答案。
生: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师:投影展示课本P81图4.12“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让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自己的了解,以学习小组讨论说明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房屋的密集程度、高度,道路修筑情况、商店、学校、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出、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聚落这一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聚落的相关知识。
同时,学生对于保护环境、文化遗产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发展,能够分析不同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2.聚落的形成原因及与发展;3.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使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2.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保护文化遗产意识;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聚落的发展和变化。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课堂展示和分析;2.准备聚落的概念和类型的资料,供学生阅读和理解;3.准备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聚落?聚落有哪些类型?2.呈现(15分钟)呈现聚落的概念和类型,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同时,分析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聚落的发展和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开始人文地理方面的教学。
前两节内容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
本节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成于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在人文地理学中,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
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受到来自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因此,聚落的形成以及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是本节的重点。
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可采用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学情分析
由于收学生居住地的局限性及已有知识储备有限性的制约,故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配备大量的图文资料,这样的教学既鲜活生动,又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读图识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从生活经验出发列举实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标准要求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河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根据搜集到的有关聚落的图片及其他的地理信息,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2、学会作为一名中学生,可以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什么贡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对于探究式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
教授法、讨论法、演示法、陶冶法、探究法
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描述城市景观河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教学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视屏:福州城市宣传片《福州,你好》。
(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师生共鸣,吸引学生)
师:城市和乡村,这些都是我们人类所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
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我们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板书】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师:现在大家看PPT上的四张图片,他们各属于什么类型的聚落?
生:左边是乡村,右边是城市。
师:我们福州市区是属于那种聚落呢?
生:城市聚落。
师:对,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这两张图,是不是有很大的差异?
生:是的。
师: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很大的差异,是哪些方面的差异呢?请建筑物、人口密度、教育条件、交通网密
度这几个方面思考,可以结合课本81页图4.12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图。
(思考30秒)我们来一起填一
信息流通
房屋道路教育条件
物质娱乐生活
快慢
城市密集、高密、交通方便好快丰富多样
乡村分散、矮稀疏、不方便差慢较贫乏
师: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乡村与城市的差异呢?现在我们来看一张图片,他们在干嘛?
生:他们在种田。
师:再看看其他三张图片。
生:放牧、砍柴、养鱼。
师:对,不同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不同的聚落类型,所以我们按照生产方式的不同,将乡村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
大家看书本81页,拿起笔把第二段第一句划下来。
【板书】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师:生活在城市聚落中的人们,从事哪些工作呢?
生:服务业和工业。
师:对。
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又有较大的差异。
师:乡村与城市的相同方面,比如都有道路,房屋等建筑,地形比较平坦。
实际上也是聚落形成的共同条件,一般是先有乡村聚落,然后再形成城市聚落。
【板书】聚落与环境
师:我们来看一个问题,①②③三个乡村聚落中,哪个更有可能演变为城市?为什么?
生:1地,因为1地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师:是的,1地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便于把从2、3地汇聚来的人流和物流集中起来,
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更容易发展成为更为高级的聚落。
那么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请大家结合书本82页回答。
生: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
师:聚落的形成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于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请看PPT,城市的形成需要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自然环境不仅影响聚落的分布,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态。
下面我们来看两张图片,大家看看他们各是什么样的聚落形态?(用图片分别演示类型)
生:略
师: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团块状,有的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底等呈条带状。
(演示福州市区的遥感地图)我们福州的聚落形态是团块状的呢?还是条带状的?
生:团块状。
师:对,福州市区的聚落形态是团块状的,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形态,聚落形成后,聚落的景观也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聚落要怎样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呢?
【板书】1、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形态
(多媒体展示聚落的图片:沙漠地区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特点、雨林地区的高架屋、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
沙漠地区雨林地区
我国黄土高原北极地区
师:这些图片分别反映了当地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呢?
生:东南亚的湿热,西亚的干热,黄土高原的干燥,北极地区的寒冷。
师:很好,这些地区的建筑与当地的气候有一定的关系,是聚落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的条件。
现在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
(填表格)
【板书】2、聚落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师:聚落不断地在发展,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记录了历史的真是情况。
有些聚落因其独特等特征被评为世界历史遗产,如水城威尼斯、我国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等。
随着乡村向城市的转化,人们应怎样来发展和保护这些传统的聚落呢?
【板书】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师: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
是人类的无价之宝,我们应该保护好他们,因为一旦被破坏,就很难被修复,我们来看一些其他地方的文化遗产。
我们来领略一些世界文化遗产的美丽风光,思考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演示水城威尼斯的风光、我国西递和宏村的风光)
师:文化遗产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一旦破坏了,就难以恢复原样。
文化遗产应该如何保护以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呢?以北京老城的改造为例,对于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有不同的观点:
1、四合院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代表,要完整地保护下来。
保护四合院意义不仅仅是保护旧房子、老房子,而是保护一种优秀文化传统。
2、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住房紧张,四合院变得拥挤、混乱,干脆拆掉,盖楼房算了。
3、对老四合院进行既符合现代居住需求又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合理改造,加入新的功能,如:厨房、卫生间等,方便生活。
4、有些四合院老旧了,开发者可以把它们拆了再照原样重建。
生:老北京民居太旧,有机混乱,应该加以改造,增加新的功能。
师:随着世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许多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聚落面临变革、改造。
具体怎样的改造,应该是既保护了传统的历史风貌,又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其价值,使之古为今用。
【布置作业】填充图册P37 1、2、4题
结束
九、板书设计
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一、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二、聚落与环境
1、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形态
2、聚落适应、利用环境
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