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合集下载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精要(部编版)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精要(部编版)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单元概述】木单元主要讲述了我国在科学技术,文化事业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面的发展变迁。

我国重视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在以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为代表的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成就突出,“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天工程、杂交水稻,青蒿素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成果,丰富了中国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的生话得到根本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的变化,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生话的改善,也折射出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内容标准】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知识结构】【知识梳理】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1)成就①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③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航天成就(1)1999年11月,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1、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1)地位: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他也是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单元教学反思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单元教学反思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单元教学反思科技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愈发显现,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也日益密不可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技与文化的相互影响,培养他们的科技文化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我设计了以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为主题的单元教学。

本文将对此次单元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

通过对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讨论与研究,我希望学生能够了解科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掌握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对科技创新的探索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讨论、情景模拟、实践活动等,以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实现这些目标。

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

为了增强学生对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认识,我选取了一些关键主题进行教学,如科技历史的发展、科技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科技引发的社会问题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对科技与文化关系的全面理解,并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然而,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

虽然尝试了小组合作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这些方法的运用并不充分,没有完全发挥出其优势。

下一次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学习、案例分析等,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其次,评价方式可以进一步改进。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笔试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形式相对传统,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学生对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

下一次教学中,我将增加一些综合性评价的方式,如项目展示、实践报告等,鼓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能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最后,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本次教学中,我主要使用了教科书和网络资料进行教学,但发现对于一些特定主题的讲解和案例的引用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

下一次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收集相关资料,准备一些实例和案例,以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关于中国现在最先进文化科技制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事例

关于中国现在最先进文化科技制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事例

关于中国现在最先进文化科技制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事例(最新版2篇)目录(篇1)一、中国现在最先进文化1.概述2.先进文化的表现3.对社会的影响二、中国现在最先进科技制度1.概述2.先进科技制度的表现3.对社会的影响三、中国现在最先进社会生活1.概述2.先进社会生活的表现3.对社会的影响正文(篇1)一、中国现在最先进文化中国文化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之一。

其中,先进的文化表现包括:1.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中国文化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积极引入现代元素,如流行音乐、电影、网络文学等,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2.文化产业的崛起:中国在电影、音乐、游戏等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

3.文化自信:中国文化在面对全球文化冲击时,能够坚定自信,保持自身特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种先进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中国现在最先进科技制度中国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军力量之一。

先进的科技制度表现为:1.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在人工智能、5G、新能源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世界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2.知识产权保护:中国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3.开放包容:中国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也积极向世界分享自身技术,为全球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目录(篇2)一、中国现在最先进文化1.概述2.先进文化事例3.对社会的影响二、科技制度1.概述2.科技制度现状3.对社会的影响三、社会生活1.概述2.社会生活现状3.对社会的影响正文(篇2)一、中国现在最先进文化中国文化在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最先进的文化包括但不限于:1.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化一直在追求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现在的中国已经形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先进文化,如电影、音乐等。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复习课件(共60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复习课件(共60张PPT)
1964年10月16 日,我国第一颗
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 月16日, 蘑菇云腾 空而起, 我国第一 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 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是爆炸时 的火球。图片由《解放军画报》 提供
1964年10月16日,周恩来 总理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 弹爆炸成功
程 (4)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
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认 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1)20世纪70年代初(1973年 ),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 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被称为“东方魔稻”。
(2)袁隆平荣获多项国际大奖 ,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 为“杂交水稻之父”。
改革开放 后的变化
食 物 丰 富 多 样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3)住
从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简单到人均住房面积扩大, 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前的住房
改革开放后的住房:别墅、海景 房、单园小区房等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4)用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
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
意 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义 ②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精 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3、漫步太空
航天成就:
(1)1999年11月, “神舟一号”无人飞 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
单元小结
第一颗原 子弹爆炸

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

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

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技的进步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交往、工作方式以及文化传承。

在这个信息时代,科技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家居设备的普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我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使用智能家居设备来控制家中的电器,甚至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在线购物和支付。

这些科技产品的普及,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舒适。

其次,科技的发展也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交往。

社交媒体的兴起让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见解。

这种虚拟社交方式,让人们的社交范围变得更加广泛,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然而,也要注意科技对社会交往的影响,有时候过度沉迷于虚拟社交可能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另外,科技的发展也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人可以选择在家办公或者远程工作,不再需要每天上班坐在办公室里。

这种灵活的工作方式让人们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生产力。

然而,也需要注意科技对工作方式的影响,有时候过度依赖科技也可能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

总的来说,科技的发展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交往和工作方式。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理性和适度地利用科技,让科技成为我们生活的助力,而不是负担。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科技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了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谈谈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通讯交流方面科技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形式发生了巨大变革。

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时空限制,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随时随地与他人交流。

亲友之间可以通过视频通话互相联系,不分国界地域。

科技的进步使我们获取信息更加便利,不再受限于纸质媒体。

二、生产生活方面科技的发展为生产生活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的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工劳动。

例如,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此外,科技的发展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科技产品的普及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三、医疗卫生方面科技的进步对医疗卫生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药的研发、医疗器械的创新提高了诊疗水平,延长了人们的寿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领域也逐渐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病例分析、医学诊断的自动化。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得医生可以进行立体手术模拟,使手术操作更加精准和安全。

四、教育文化方面科技的发展使得教育文化变得更加开放和丰富多样。

网络教育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性。

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使得图书馆的资源可以更广泛地被利用。

此外,科技的进步也为文化艺术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电影、音乐、游戏等文化产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五、环境保护方面科技的发展有助于环境保护。

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减少了传统能源的消耗,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智能家居的普及可以实现能源的智能监控和管理,提高了能源利用的效率。

此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更全面的数据分析和决策参考。

总而言之,科技的不断进步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生活。

它给我们带来了更便捷、舒适的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等。

主题06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课件)——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主题06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课件)——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重点详解 考点3 杂交水稻
概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况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
推 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
广
(1)为解决我国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 影
出了巨大贡献 响
(2)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链接中考
1.(2020·河南信阳)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对美国“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美国认为,“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次打开了军事纪实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
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材料反映了
A.中国经济实力超越了美国
B.美国因为意识形态鼓励敌视中国
C.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 D.原子弹爆炸成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代背景是 ①《青春之歌》 ②《红岩》 ③《红旗谱》 ④《创业史》 A.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B.“文化大革命”结束开始改革开放 C.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答.案我】国A 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 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繁荣景象,其中《青春之歌》 、《红岩》 、《红旗谱》 、《创业史》都是 那一时期的出色作品,A正确;“文化大革命”结束开始改革开放是20世纪70年代末,排除B;20世纪90年代以 来,党和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排除C;我 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在20世纪末,排除D。故选A。
启示 勇于创新,坚持改革开放,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
链接中考
1.(2020·广西博白)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测试卷-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测试卷-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测试卷-部编版(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第I 卷(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入答题卡内。

(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这件大事使我国成为第五个进入太空时代的国家。

这件大事是指我国(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B.第一艘无人飞船试验成功C.第一位航天员被送入太空D.第一位航天员完成太空行走2.这个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是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其中“这个飞船”是指( )A.神舟一号飞船B.神舟三号飞船C.神舟五号飞船D.神舟六号飞船3.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22年3月,神舟十三号飞船已在太空停留约5个月,中国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在轨稳定运行,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并计划于2022年4月返回地面。

下列新中国取得的建设成就与神舟十三号飞船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D.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4.新冠病毒来袭时,钟南山院士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努力为国人撑起一把保护伞,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下列人物中与钟南山属于同一领域且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是( )A.屠呦呦B.袁隆平C.邓稼先D.杨利伟5.2022年,我国在载人空间站工程方面将完成6次重大发射任务,最终全面建成空间站。

下列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B.我国航天第一人-费俊龙乘坐神舟五号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C.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实现了我国首次太空行走D.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6.2022年2月15日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正在空间站执行航天任务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用古筝弹奏《茉莉花》为全国人民送来元宵节祝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红一号
第一颗原子 弹爆炸成功
时间 籼型杂 交水稻
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被誉为“ _____________” 培育 [2014年云南13题、2013年大理等 者 八地州联考13题] 水稻产量高,价值大,被称为 价值 东方魔稻 “_________”[2013年昭通14题]
【解题思路】“863”计划是我国在新时期发展高技术的规
划,与教育无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激发了 知识分子的创造力,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排除A、D; 除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使我国在推行 教育规划和建设方面有了可依据的法律文献。故答案选C。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不属于法制方面,排
考点1 科学技术的成就
[2012年云南28(5)题] “两弹 一星” 原子弹、 含 导弹和人 义 造地球卫 星 邓稼先、 ______ 钱学森等
代表人物
(1)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 原子弹 爆炸成功; 一颗_______ (2)1960年,我国设计的第一 枚近程地对地导弹试验成功; 1966年,进行了导弹核武器 试验,实现了核爆炸,我国 “两 概 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 弹 况 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了第 一星” 一颗氢弹;(3)1970年4月,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发射成功,我 ____________ 号 国空间技术的发展有了一个 良好的开端[2013年玉溪 26(3)题]
“863 计划”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 允四位科学家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 国高技术的建议。后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 863计划 纲要》,并开始实施。涉及生 计划(________) 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 料、海洋高技术八个领域[2013年普洱29(3)题]
家茅以升的成就;C项是袁隆平的主要贡献,他被誉为“杂
交水稻之父”;D项是邓稼先的主源自贡献。故选C。命题点2 教育文化 1. (2015云南16题)我国基础教育事业进入“依法治教”
新阶段的标志是( C
A. “863”计划的实施
)
B. “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 C.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D.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2. (2014昆明13题)为了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
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
发展的重要位置,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1995年,党 中央正式提出了( D ) A. 实施义务教育 C. 恢复高考制度 B. 开展“希望工程” D. 科教兴国战略
考点3 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 ___________________” 文 的方针;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弘扬主旋律,提 艺 倡多样化思想引导下,各项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发展
体育 成就
(1)我国体育事业立足于全民,以推动群众性体 育活动的发展;(2)1956年,举重运动员陈镜开 打破最轻量级双手挺举世界纪录,成为第一个 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人;1959年,在第25届世 容国团 夺得男子单打冠军, 界乒乓球锦标赛中,_______ 这是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1984年的第23届奥 运会上,中国人实现了奥运历史上金牌“零” 的突破;1981~1986年,中国女排获得了“五连 冠”的佳绩;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我国北 京成功举办,确立了世界体育大国的地位考点4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4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1)饮食方面:由吃饱到吃好、由追求数量品 种的增加到讲究营养质量的提高;(2)穿着: 衣着品种大幅度增加,穿着质量明显提高; 生活水平 (3)住房:城乡居民的居住面积和住房质量都 的变化 有了明显提高;(4)城市交通:居民出行的方 便程度提高;(5)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迅猛增 加
就业制度 的变化
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 促进就业成为新的劳动就业模式,自主 择业、双向选择的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保险 、社会救 1993年起,建立包括_________ 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 内容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此后又 实行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13年昆明29(4)题]
第一部分 主题研究
模块三 中国现代史
主题四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考点梳理
考点1 科学技术的成就 考点2 教育事业的进步 考点3 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成就 考点4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精讲
1956年提出 1964年10月 “双百方针” 16日中国第 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义务教育 法》颁布 1986年提出 “863计划” 1993年社会 保障制度开 始建立 1995年“科 教兴国”战 略成为基本 国策 2008年中国 成功举办第 29届奥运会 1967年中国 成功爆炸第 一颗氢弹 1970年4月第 一颗人造地 球卫星成功 发射 1973年袁隆 平培育成籼 型杂交水稻
【考点点拨】“两弹一星”中的“两弹”指的是 原子弹和导弹。
考点2 教育事业的进步 (1)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此为转折点, 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起来;(2)1986年, 义务教育法 《___________ 》颁布后,国家开始有计 划、有步骤地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基础教 邓小平为景山 育进入“依法治教”的阶段[2015年云南 学校题词 16题、2013年昆明29(4)题];1989年10月, [2013年昭通 “希望工程”事业开始发展;(3)1995年, 26(1)题、 科教兴国 党中央正式提出 _________战略,科教兴 2013年大理等 国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2014年昆明13 八地州联考16 题];(4)1999年,我国开始推行素质教育 题]
社会保障制 度的建立
云南4年中考真题精编
命题点1 科学成就 1. (2013昭通14题)新中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的突出贡献
是( C
)
A. 建立了新的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B. 主持设计武汉长江大桥 C. 成功地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 D. 领导了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和实验
【解题思路】A项是地质学家李四光的成就;B项是桥梁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