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染色体
染色体核仁组织区染色体带型标本的观察

(2) 图的大小及在纸上分布的位置要适当。一般画在靠近中央 稍偏左方,并向右方引出注明各部名称的线条。各引出线条 要整齐平列,各部名称写在线条右边。图的下方写图的名称
及放大倍数( 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作业】
1.绘制中期人染色体图,显示染色体的大小、数目 和形态。
察的目的物处于物镜的正下方。 调节粗调螺旋,使物镜(10×)与标本靠近,眼睛在侧向注
视物镜,防止物镜和载玻片相碰。 张开双眼向物镜里观察,如果见到目的物,但不十分清楚,
可用细准焦螺旋,至目的物清晰为止。 通过玻片夹推进器慢慢移动玻片,认真观察标本各部分,找
到合适的目的物,仔细观察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结果。
观察结束后,调节光源到最小再关掉电源开关。调节粗调 螺旋,使载物台下降到最低,取下玻片,擦干净镜体,罩上 防尘罩,然后放回原处。
显微镜的保养及注意事项
(1)油镜使用完毕,先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油,再取一张 擦镜纸,滴上少量的二甲苯擦拭,然后再取另一张新擦镜纸 将镜头上残留的二甲苯擦净。否则粘固透镜的胶质会被二甲 苯溶解,日久镜片易移位脱落。
3.高倍镜的操作
使用高倍镜前,必须先用低倍镜观察,发现目的物后将它移至 视野正中处。
旋动转换器换高倍镜。如果高倍镜触及载玻片立即停止旋动, 这说明原来低倍镜并没有调准,目的物并没有真正找到,必 须用低倍镜重新调节。如果高倍镜下观察目的物有点模糊, 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视野清晰。调节细准焦螺旋时要注意 旋转方向与载物台上升或下降的关系,防止镜头与载玻片强 力接触,损坏镜头或载玻片。
(4) 绘出的图要正确,观察时要把混杂物、破损、重叠等现象 区别清楚,不要把这些现象绘上。
染色体畸变的观察

染色体畸变的观察日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成绩10.0【实验目的】1.掌握人体正常染色体数目及形态特征2.熟悉染色体的核型分析步骤3.了解畸变染色体的类型【实验原理】染色体畸变是指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发生异常的改变,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畸变两种类型。
多数非整倍体产生的原因是在生殖细胞成熟过程或受精卵早起卵裂中发生了染色体不分离或染色体丢失所致。
染色体结构畸变发生的基础是染色体在化学、物理或生物等致畸因素的影响下发生断裂,断裂未在原位重接,因而造成染色体结构畸变或染色体重排,主要形式包括缺失、易位、重复和倒位等。
凡是能够引起染色体断裂的物质称为断裂剂,断裂对染色体的毒理效应因作用时间不同而导致的结果也有所不同。
若断裂剂作用于DNA复制之前,会导致染色体断裂;若断裂剂作用于DNA复制之后,将导致染色体单体断裂。
电离辐射在细胞周期的任何时期都可以诱发DNA双链断裂。
紫外线只能诱发DNA单链断裂。
大多数化学断裂剂都属于拟紫外线断裂及,即只能诱发DNA单链断裂。
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的增减或结构的改变。
染色单体畸变:是指仅涉及染色体内一条染色单体的染色体结构异常。
环状染色体:若断裂发生于染色体的两端,那么断裂下来的两个断片彼此可以粘合成一个,而带着丝粒的部分可通过两断端的粘合形成环状染色体。
超二倍体:超二倍体是指除正常染色体组以外,还有一条或几条额外的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的细胞或个体。
亚二倍体:当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多了一条或数条时,称超亚二倍体。
染色体断裂:染色体的臂出现裂开,大于臂的宽度称为断裂,是各类结构畸变的始因。
微小体:指畸变染色体脱离的圆点状短片。
双着丝粒染色体:若染色体的两条臂于同一水平断裂,断片丢失,而两臂的断端相互愈合,继而着丝粒纵裂并自身复制,称为双着丝粒染色体。
【实验内容】(通过比较,理解染色体畸变、染色单体畸变、染色体断裂、微小体、双着丝染色体、环状染色体、超二倍体、亚二倍体等概念)染色体结构畸变的观察:1、染色体畸变:指在某一条染色体两条单体上同时发生的畸变。
遗传学实验实验一 动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用洁净的刀片或镊子压在花药上向一端轻轻抹 去,将花粉母细胞压挤出来,或者用大头针钝端直 接捣碎花药,把花粉母细胞(呈半透明胶状)在小范 围内涂成薄层。
10
4.染色 在涂好的载玻片上滴加一滴或半滴染液
(视滴管大小而定,由于花粉母细胞在压片过 程中特别容易随染液溢出,所以滴加染液宜 少不宜多),静置染色8-10分钟,染色结束剔 除花药残体。
3
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保证了有性生殖生物个 体世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为有性生殖过程中 创造变异提供了遗传的物质基础。
减数分裂细胞染色体制片取材以高等动、植物雄性 生殖分裂较为方便。在适当的时机采集动物精巢或植 物花蕾(花序),经适当技术处理,压片就可在显微镜 下观察到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
4
和方法。 2.通过观察进一步熟悉减数分裂的全过程及各个时 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和形态特征。
2
二 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繁殖的动植物性母细胞成
熟、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进行两次连续的 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Ⅰ)和减数第 二次分裂(减数Ⅱ);每次分裂都可分为紧密衔接 的前、中、后、末四个时期,以前期Ⅰ变化最为复 杂,又可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 终变期。通过减数分裂所形成的四分体细胞(或雌、 雄配子),其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
7
取材时间主要看植物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 而定。气温过低会影响减数分裂的正常进行, 这时取材细胞常常处于前期、末期等时期,而 终变期、后期、中期图像少;温度过高(30℃ 以上)时植株新陈代谢旺盛,减数分裂周期缩短, 核质粘连严重,也不易获得理想的制片和观察 效果。为了获得理想的减数分裂图像,取材时 间一般是上午8:00~10:00。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1.染色方法
Q—染色法 G—染色法 R—染色法 又称反转G染色法 C—染色法 又称着丝粒异染色质带 Cd-染色法 N—染色法
2.染色体带的区分和命名
带:是染色体上的一部分,它能通过某种染色方法显示出 较深或较浅的染色,以至于能很清楚的与其相邻的节段区 分开来,染色体上没有带间区,深染浅染都是带。
一秃二蛇三蝶飞, 四像炮竹五黑腰,六是一、四小白脸, 七上八下九苗条, 十号长臂近腰好, 十一低来十二高, 十三、十四、十五三个样,十六中央次缢痕好,十七脚上带镣铐, 十八人小白肚皮, 十九中央一点红, 二十头重脚又轻, 二十一像个葫芦瓢,二十二一点y黑脚, X-pq竹节一担挑, 1-9-16有次缢痕;13、14、15端部着丝点有随体,21、22有随体。
⑴按大小分:从大到小排列下去,x相当于6号(即x长短 相当于6),y相当于12号
⑵按着丝点位置分组:A(1-3),B(4-5),C(6-12), D(13-15),E(16-18),F(19-20),G(21-22)。
⑶据带纹,每条染色体都分区分带,每区之间都有界标 隔开。
4.人类各染色体的特征
界标:具有鉴别染色体的重要、一致而明显的形态特点, 包括染色体两臂的末端、着丝粒和某些染色带。
染色体区:就是指位于相邻的界标之间的染色体区域,界பைடு நூலகம்标被标为那个区的第一带。
在一个特定的染色体带定名时,有四种符号:染色体号, 臂的符号,区号,在该区内的带号。如:1p33。
3. 国际体制的几个原则
实验九 人类染色体观察
一、实验目的
学习人类染色体G带识别方法; 了解核型鉴定技术; 初步了解人类染色体命名的基本原则。
二、实验原理
染色体标本制作与观察实验报告

染色体标本制作与观察实验报告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实验题目】染色体标本制作与观察【实验目的】1、掌握小鼠睾丸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基本制作过程和Giemsa染色法,了解各操作步骤的原理。
2、了解常用实验动物染色体的数目及特点。
3、认识不同生物染色体的特征,学会做染色体组型图。
【实验材料与用品】1.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手术剪、解剖盘、胶头滴管、离心管、离心机、小烧杯、冰箱、酒精灯、小烧杯等2.材料:小鼠3. 试剂:蒸馏水、%NaCl溶液、%KCl溶液,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秋水仙素【实验原理】一、制作染色体标本的先决条件细胞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选择活跃的组织,如胸腺、骨髓、睾丸、小肠;或施加药物使细胞分裂(PHA)设法得到大量的分裂中期细胞:利用秋水仙素二、染色体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真核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是重要的遗传特性之一。
制备染色体标本是细胞学最基本的技术之一,优良的染色体制片是进行染色体显带、组型分析、原位杂交等的先决条件。
染色体的制备在原则上可以从所有发生有丝分裂的组织和细胞悬浮液中得到。
最常用的途径是从骨髓细胞、血淋巴细胞、、和组织培养的细胞中制备染色体。
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是从小鼠的睾丸细胞中获取。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在细胞增殖周期中是不断的运动变化的,一般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最典型、最易辨认和区分。
因此,制备染色体标本获取的是中期细胞。
染色体特征:数目、长度(绝对长度、相对长度)、着丝粒位置(M/SM/ST/T)、随体与次缢痕的数目大小和位置、带型分析描述染色体的四个参数:①相对长度=(每条染色体的长度)/(单倍常染色体之和+X染色体)*100,相对长度可以用来表示每条染色体的长度。
②臂指数=(长臂的长度)/(短臂的长度),臂指数可以用来确定臂的长度。
③着丝粒指数=(断臂长度)/(染色体全长)*100,着丝粒指数可以决定着丝粒的相对位置。
实验一 染色体玻片标本的制作与染色体观察

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剑锋
一、实验原理
植物根尖的分生细胞的有丝分裂,每 天都有分裂高峰时间(am9, pm3),此时把 根尖固定,经过染色和压片,再置放在显 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大量处于有丝分裂 各时期的细胞和染色体。
二、实验目的
根尖染色体压片法是观察植物染色体 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研究染色体组型、染 色体分带、染色体畸变和姊妹染色单体交 换的基础。
卡诺固定液的配制:3 份无水酒精,加1 份冰醋酸(现配现 用 )。 酶液的配制:以0.1mol/L 醋酸钠为溶剂,配成纤维素酶(2 %)和果胶酶(0.5%)的混和液。
染色液的配制: 配方Ⅰ:石碳酸品红(Carbol. fuchsin)染色液,先配母液A和B。 母液A:称取3克碱性品红,溶解于100毫升的70%酒精中(此液可 长期保存)。 母液B:取母液A 10毫升,加入90毫升的5%石碳酸水溶液(2周内 使用)。 石碳酸品红染色液:取母液B 45毫升,加入6毫升冰醋酸和6毫升 37%的甲醛。此染色液含有较多的甲醛,在植物原生质体培养过 程中,观察核分裂比较适宜,后来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良的配方 Ⅱ,称改良石碳酸品红,可以普遍应用于植物染色体的压片技术。 配方Ⅱ:改良石碳酸品红 取配方Ⅰ石碳酸品红染色液2-10毫升,加入90-98毫升45%的醋酸 和1.8克山梨醇(sorbitol)。此染色液初配好时颜色较浅,放置二周 后,染色能力显著增强,在室温下不产生沉淀而较稳定。
(四)压片:把染色后的根尖放在清洁的载玻片上,用解剖针 把根冠及延长区部分截去,加上少量染色液,并盖上盖玻片。 一个解离良好的材料,只要用镊子尖轻轻的敲打盖玻片,分生 组织细胞就可铺展成薄薄的一层,再用毛边纸把多余的染色液 吸干,经显微镜检查后,选择理想的分裂细胞,再在这个细胞 附近轻轻敲打,使重叠的染色体渐渐分散,就能得到理想的分 裂相,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需掌握以下几点: 1. 压片材料要少,避免细胞紧贴在一起,细胞和染色体没有伸 展的余地。 2. 用镊子敲打盖玻片时,用力要均匀,若在压片时稍不留意, 使个别染色体丢失,而被迫放弃一个良好的分裂相的细胞。 (五)封片:把压好的玻片标本,放在干冰或冰箱结冰器里冻 结。然后用刀片迅速把盖玻片和载玻片分开,用电吹风把玻片 吹干后,滴上油派胶加上盖玻片封片,或经二甲苯透明后,滴 中性树胶,加盖玻片封片,做成永久封片。
人类染色体G带观察与核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G带观察与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掌握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核型: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是指将动物、植物、真菌等的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群(亚种、种、属等)的体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它们相对恒定的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核型模式图是指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个按其特征绘制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核型( karyotype )是指一个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所构成的图像,通常是将显微摄影得到的染色体照片剪贴面成。
正常细胞的核型能代表个体的核型。
组型( idiogram )是以模式图的方式表示,它是通过对许多细胞染色体的测量取其平均值绘制而成的,是理想的、模式化的染色体组成。
它代表了一物种染色体组型的特征,核型的研究对人类医学遗传研究及临床应用,对探讨动植物起源、物种间亲缘关系、鉴定远缘杂种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
○2带染色技术也称为改良的 iemsa 染色法。
因用 iemsa 染色,所以称为带。
它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染色体分带技术之一。
染色体标本放到37℃胰酶中是带显示的一种预处理方式,它可以从染色体上抽取蛋白质特定的成分,从而经 iemsa 染色后获得良好一致的分带类型。
带的形成与 iemsa 染料的组成及染色特性分不开。
iemsa 染料即噻嗪-曙红染料,染色首先取决于两个噻嗪分子同DNA 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它们结合一个曙红分子,其次取决于一个有助于染料沉淀物积累的疏水环境。
通过胰前预处理可以使阴性带区的疏水蛋白被除去或使它们的构型变为更疏水状态。
从而造成了染色体蛋白质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明暗相间的染色体带。
染色体带技术为染色体遗传病诊断、杂种细胞检定、特殊细胞株标记、染色体的识别等开创了一系列检测方法,大大加速了染色体研究的进展。
○3对任何一个染色体的基本形态学特征来说,重要的参数有3个:描述染色体的三个参数: 1.相对长度:指单个染色体长度与包括X(或Y)染色体在内的单倍染色体总长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实验八 人类染色体G带观察与组型分析

实验八 人类染色体G 带观察与组型分析 2017.11.24一、实验目的1. 熟悉观察人类染色体G 带。
2. 掌握任磊体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 G 显带是指Giemsa 染液染色后,使每条染色体上显示出深浅交替横纹的技术。
A-T 相对丰富的区域染为深带,G-C 相对丰富的区域染为浅带。
2.组型是以模拟图的方式表示,它是通过对许多细胞染色体的测量取其平均值绘制而成的,是理想的、模式化的染色体组成。
它代表了一种染色体组型的特征。
3.染色体特征参数:(1)相对长度=每个染色体的长度/(单倍体+X 染色体)×100%(2)臂指数=长臂长度/短臂长度(3)着丝粒指数=(短臂长度/该染色体总长)×100三、实验材料与用具人类染色体G 带标本、正常人类染色体标本、显微镜四、实验方法取装片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找到处于分裂期的染色体,观察形态、数目与大小,并拍照记录。
五、结果与分析(1)实验结果1 3 4 56 12 13 16 18 D E 19 21 G图1.正常女性染色体核型1520 F A B CX 22表1.正常女性染色体的基本形态特征参数群组号染色体号长臂长度短臂长度相对长度%着丝粒长度1 1.5 0.9 8.1 37.5A 2 1.3 1.1 8.1 45.83 1 1 6.7 50B 4 1.4 0.5 6.4 26.35 1.2 0.6 6.1 33.36 1 0.7 5.7 41.27 1 0.5 5.1 33.38 0.8 0.5 4.4 38.59 0.8 0.5 4.4 38.5C 10 0.8 0.5 4.4 38.511 0.7 0.5 4.1 41.712 0.5 0.5 3.4 50X 0.9 0.6 5.1 4013 1.1 0.1 4.1 8.33D 14 1 0.1 3.7 9.115 0.9 0.1 3.4 1016 0.6 0.3 3.1 33.3E 17 0.5 0.4 3.1 44.418 0.5 0.3 2.7 37.5F 19 0.4 0.3 2.4 42.820 0.3 0.3 2.1 50G 21 0.5 0.1 2.1 16.722 0.4 0.1 1.7 20(2)结果分析答:通过对染色体的核型分析可以知道,1-3号染色体最大,4-5号次大,6-15号(和X染色体)中等长度,16-18号较小,19-20号小,21-22号最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臂比( L / S) 1
1~1.7 1.7~3.0 3.0~7.0 7.0以上
表示符号 M m sm st 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核型的描述
染色体总数 性染色体
正常男性 46 XY
正常女性 46 XX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核型描述方法
在用核型式描述一个核型时,第一项是染色体总数(包括性染色体), 然后是一个逗号,最后是性染色体。下面是一些核型式的举例:
A
B
C
D
E
F
G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染色体的基本形态特征及分析顺序
Y 染色体:形态和大小,跟 G 组染色体相似。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呈现异固缩状态; 2. Y 染色体长臂常平行靠拢,此点为 Y 染色体与 21、22 号染色体鉴别的
重要标志; 3. 在许多细胞中,在其长臂上可见到次缢痕; 4. 一般来说,它比第 21、22 染色体要长一些; 5. 没有随体; 6. 长臂的端部模糊不清,呈“细毛状”。
亚中着丝点;该组染色体数目多,它们的大小相差不大,在常规标本中是 最难将它们一一识别的。
9 号染色体的长臂有一次溢痕,从着丝粒处延伸到长臂的中部。有时 11 号的长臂也会发现有次溢痕,位置在长臂的1/4~1/3 处。12 号是 C 组 中最小的 1 对,不易与组内其他较短的相互区别。X 染色体被隶属该组, 大小居 6~7 号之间,是亚中着丝点。其中的 1 个常有 “细毛状”的外观。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染色体的基本形态特征及分析顺序
首先确定 A 组:A 组是七组染色体中最大的一组。 A 组包括三对,即第 1~3 号 6 条染色体。 第1号为最大、是中央着丝粒染色体,长臂近侧有次缢痕; 第2号第二大、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第3号第三大,是中央着丝粒染色体。比 1 号小三分之一。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染色体的基本形态特征及分析顺序
第五确定F组: F 组二对,即第 19~20 号 4 条染色体,染色体比 G 组稍大;均为最
小的中央着丝点。 易与其它组区分,但组内两对染色体不易区分。
A
B
C
D
E
F
G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染色体的基本形态特征及分析顺序
随体:随体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圆形或圆柱形的染色体片段,通过次 缢痕与染色体主要部分相连。它是识别染色体的主要特征之一。根据随体在 染色体上的位置,可分为两大类:随体处于末端的,称为端随体; 处于两 个次缢痕之间的称为中间随体 。人类13、14、15、21和22号染色体具有随 体,其余染色体无随体。
利用 Q 带、G 带等显带技术,可以显示出人 类每一条染色体的特异带型,这为识别和分析每 条染色体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显带染色体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染色体观察及核型分析
染色体标本制作好后,不经处理直 接染色,一般用 Giemsa 染色,使染色体 (除着丝粒和次缢痕外)都均匀着色。 由于非显带染色体标本不能将每一条染 色体本身的特征完全显示出来。所以, 只能根据各染色体的大致特征(大小、 着丝粒位置)来识别染色体。因此,非 显带染色体核型很难准确鉴别出组内染 色体的序号。
第六确定E组:
E 组三对,即第 16~18 号 6 条染色体,较小,第 16 号是中央着丝 点,长臂上有一次缢痕; 17、18 号是亚中着丝点,后者的短臂较短 。
A
B
C
D
E
F
G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染色体的基本形态特征及分析顺序
余者为 C 组: C 组包括 7 对常染色体和 1 对 X 染色体。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均是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丹佛体制规定
1. 将人类体细胞的 46 条染色体按其相对长度、臂率和着丝粒 位置等三个参数予以识别,分为 23 对。
2. 其中 22 对为男女共有,称常染色体,以其长度递减和着丝 粒位置依次编为1~22 号;划分为 7 个易区分的组,即以字 母A~G表示 7 组染色体;另一对与性别形成有关,随性别 而异,称为性染色体。
染色体数目不够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46 条 无重叠 形态、大小适中,着丝点位置清晰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46 条 无重叠 形态、大小适中,着丝点位置清晰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染色体的基本形态特征及分析顺序
观察统计方法 按染色体自然分
布的图形大致分为几 个区域,分别计数每 区的染色体条数,然 后加起来即是该细胞 的染色体总数。
计数。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染色体的基本形态特征及分析顺序
观察方法
先用低倍镜选择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在高倍镜下再检查一下 中期分裂相的质量,分散差的、分散过度的、分散的圆形轮廓不太完 整的、有染色体重叠的、染色体着色差的或与其它分裂相太靠近的都 不要。
转换油镜对选择好的分裂相进行仔细观察。 找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分裂相做核型分析:46 条;无重叠;形态、 大小适中,着丝点位置清晰。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实验报告
1. 什么是核型?人的正 常核型如何表示?
A1
2
3
2. 判断核型是否正常有
B
4
5
些什么表示?
C6
7
8
9
10
3. 在 word上按要求贴成 一完整的染色体核型图。
4. 确定性别。
D 13
E
16
F
19
14
15
17
18
20
11
12
华中科技大学生G 命21 科学与技术22 教学实验X 中Y 心
结束!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未完全压缩,染色体过长,着丝点位置不明显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染色体压缩过度,太短,长短臂不易区分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染色体过分聚集,重叠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聚集、重叠、过度压缩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体标本来完成这项工作。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丹佛体制( Denver System)
1960年,在美国丹佛市召开第一届国际细胞遗传学会 议,讨论并确立了正常人核型的基本特点,规定了人类体 细胞中各对染色体的识别标准和统一的分组编号, 即丹佛 (Denver)体制。
Denver 体制是识别和分析人类各种染色体病的基础。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染色体的基本形态特征及分析顺序
确定性别: 一般根据 C 组和 G 组的染色体数目来判断。 如果 C 组为16 条染色体,G 组为 4 条染色体,可初步
确定该核型为 46,XX。 如果 C 组为 15 条染色体,G 组有 5 条染色体(其中 1
个比其他 4 条略大,且两长臂靠近,为 Y 染色体),则可 初步确定该核型为 46,XY 。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示意图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按着丝粒位置分类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染色体长度测定
染色体长度:可在显微镜下用测微尺直接测量或在 放大的照片上测量得到。通常以微米表示。
绝对长度:不稳定,只有相对意义。 相对长度:是每条染色体的绝对长度与正常细胞全部 染色体总长度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是稳定的比较 可靠的数据。
A
B
C
D
E
F
G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染色体的基本形态特征及分析顺序
接着确定 B 组: B 组二对,即第 4~5 号(4 条)染色体,较大,均为亚中着丝点,
两者不易区分开。
A
B
C
D
E
F
G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染色体的基本形态特征及分析顺序
第三确定 D 组: D 组三对,即第 13~15 号 6 条染色体,中等大小。为最大近
非显带染色体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非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意义
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常需要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所 研究的非显带染色体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
这是染色体分析的第一步,通过它可以了解中期染 色体的分散情况及标本质量的好坏,也可以筛选出染色 体数目异常或较大的形态异常。
它是初学者的一项基本训练内容,也是对标本进行 显微摄影的一个不可少的步骤。
端着丝粒染色体,短臂末端有随体。彼此间不易区分 。
A
B
C
D
E
F
G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染色体的基本形态特征及分析顺序
第四确定 G 组: G 组二对,即第 21~22 号 4 条染色体,是最小的一组。最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
体,短臂末端有随体,长臂常呈分叉状,21 号稍小于 22 号。 Y 染色体被隶属于 G 组。
染色体观察及核型分析
染色体显带是将染色体经过一定程序的处理, 并用特定的染料染色后,使染色体在其长轴上显 示出一个个明暗交替或深浅不同的横纹,这样的 横纹就叫做染色体的带。
染色体的显带技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整条 染色体的显带技术,如 Q 带和 G 带,另一类为 染色体局部的显带技术,如 J 带和 C 带。
46,XX 正常女性 46,XY 正常男性 45,X 特纳氏综合征。是女性缺少第二条 X 染色体。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