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上《回忆我的母亲》课文详解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作者:朱德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我家是佃农。

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

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

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

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母亲是个好劳动。

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

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

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

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

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回忆我的母亲课文精讲

回忆我的母亲课文精讲

回忆我的母亲一、章节划分《回忆我的母亲》可分为三个部分:1.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叙,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2. 第二部分(第2到第15自然段):分叙,详略得当地叙述在贫苦的家境里,母亲所表现出的高贵品质,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写出母亲的平凡和伟大。

这一部分可分为四层。

第2至第5自然段:回忆作者九岁之前的几段生活,为后面写母亲作铺垫。

第6至第8自然段:回忆母亲对“我”的深刻教诲,让“我”养成勤劳的习惯,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第9至第11自然段:写母亲对作者的深刻影响,启发“我”走上革命的道路。

第12至第15自然段:写母亲在艰苦的生活中支持、慰勉作者,使作者坚持革命信念。

3. 第三部分(第16、17自然段):总叙,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二、文章赏析《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质朴动人的回忆性散文。

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勤劳、朴实、善良、坚强的优秀品质,以及对自己和家庭的深刻影响。

整篇文章语言朴素,感情真挚,让人读后深感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多个生动的事例,展现了母亲的勤劳和朴实。

她天不亮就起床,操持家务,忙碌不停;她节俭持家,一丝不苟,为家庭默默付出。

这些细节描写让人感受到母亲的辛勤和不易,也让人对母亲的付出和奉献心生敬意。

作者也通过具体的事件,表现了母亲的善良和坚强。

她对待亲友邻居宽容大度,乐于助人;她在家庭遭遇困境时,挺身而出,担起家庭的重担。

这些事迹让人看到母亲的品格和力量,也让人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和力量。

在回忆母亲的过程中,作者不仅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敬仰和感激之情,还通过对母亲性格和品质的描绘,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

这种生活态度不仅影响了作者本人,也影响了他的家庭和周围的人。

文章的语言质朴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多的修饰,但却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

这种平实的语言风格更能够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真挚情感和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回忆性散文,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恩母亲的付出和奉献。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解讲义(统编版)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解讲义(统编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全解第二单元第七课回忆我的母亲本单元课文逐渐由七年级富有诗意、包罗万象的人文主题走向对社会生活、情感哲思以及情操志趣的关注,人文主题慢慢走向生活的现实与生命的本然。

《藤野先生》(鲁迅)主要回忆了作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鲁迅初到东京时,厌恶“清国留学生”留学不学的现象,转去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相识。

重点叙述藤野先生为鲁迅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几件事,塑造了对学生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对科学严谨求实,毫无民族偏见的形象。

字里行间既有冷峻的现实又有师生的温情。

本文在写法上也有特色:写作顺序采用时空结合的方法。

时间上,全文运用顺叙,中间插叙“物以稀为贵”和“你改悔吧”一句的来历。

空间上由东京一一仙台一一国内。

写作方法上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包括冷暖色调的对比。

语言上主要运用比喻与反语。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回忆了母亲勤劳、朴实的一生, 歌颂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的崇高品德,表达了自己将继续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坚定志向。

课文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展现了母亲勤劳智慧、坚强不屈、识大体顾大局的形象。

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穿插了精当的议论。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先刻画了托尔斯泰脸部多毛、长相平平,令拜访者感到失望的外貌特征,接着描绘他的眼睛,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文章重点抓住肖像描写,欲扬先抑,并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言辞间流露出崇敬与赞美。

《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展现了玛丽·居里热爱科学、顽强坚持、乐观向上的伟大形象。

作者运用一个个镜头展现居里夫妇投身科研的热情与决心,同时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话,串联课文,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关涉“生活中的回忆”主题,以展现人物的精神、品格和主旨,它们在思想内涵、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千秋。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PPT课件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PPT课件

善 持 家 务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 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看也不看”与“有滋味”相对 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奢华生活 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 聪慧能干,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艰 辛 遗 憾
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一分钟”写出母亲连如此短的休息时间 也没有,突出母亲的辛劳之巨,而“生我前” 更表现出了母亲为人母之艰辛。


主 题
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 女的优秀品质: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 度、坚强不屈的性格。
这些事件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即第一自然 段中所说的“勤劳一生”。作者将它们按照时间 顺序有条不紊地组成一个整体。
影 响 教 育
思考:母亲的一生对作者有哪些教育与影响?
1.母亲勤劳吃苦,作者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2.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终结,依然热爱劳作, 教作者养成勤劳的习惯,也教作者生产的知识。 3.母亲聪明能干,教给作者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4.母亲对地主劣绅的抵抗,对作者走上革命道路的 坚定支持,让作者拥有了革命的意志。


怀 念
通过写母亲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 作者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母亲 深深的爱和怀念。
品 味 语 言
作者在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对母亲 深深的怀念,在文中找出能表达这种 感情的句子,并认真体会。
勤 劳 能 干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 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总是”说明天天如此,没有例 外的时候,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第1自然段在全文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点明写此文的原因 开篇点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回忆我的母亲》课文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回忆我的母亲》课文解析

和被欺压的命运。
第10自然段
【段解】 母亲支持“我”革命。 “许多慰勉”足以表明,母亲是一个
识大体、顾大局的人、她支持“我”走上革命道路。
第11自然段
【句解】 突出母亲“勤劳一生”,照应开头。
【段解】母亲勤劳惯了,离不开土地。
【句解】
第12自然段
“独力”一词既写出了母亲的孤立无援,又写出了母亲的坚强和
谢谢观赏
第14自然段 【句解】 母亲给“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15自然段
【句解】
满含革命哲理的话,发人深省。 【段解】
第三部分第一层(14、15):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
影响。
第16自然段
【句解】
无比悲痛的心情溢于言表,也与文章开头呼应。 把对母亲的爱升华到对人民的爱,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宽阔博 大的胸襟。思想深化,感情升华。
勤劳能干。表现了母亲识大体的高贵品德和儿对献身革命事业的儿子的思
念,第二个“永远”表达了“我”对年迈母亲的牵挂与惦念。朴
素的语言,字里行间流露出母子情深。一个“竟”字表达了对母
亲的无限愧疚。
【段解】 随着中国革命继续发展,母亲更加积极地支持自己的儿子,是
第5自然段
【句解】
母亲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我”学会生产劳动的最
早的老师。 【段解】
母亲终日劳碌,是个劳动能手,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从
小就经常参加劳动,学会了许多生产知识。
第6自然段
【句解】 本段中心句:母亲聪明能干。
详写织布穿衣。一则说了家境的贫困,二则说明了家人节俭
的美德。
【段解】从日常生活中的吃、穿方面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
第3自然段
【句解】 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农民的贫困和无奈。 母亲很坚强,没有被困难吓倒。 【段解】 写母亲被迫溺婴的悲惨遭遇和母亲所承担的哺育孩子、做家 务、耕种的繁重劳动,突出了母亲刚强、坚毅的性格特点。

202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

202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夏暮,树木葱笼,芳草连天。

山坡上,星星点点的山丹丹花灿若红霞,在悠闷的风中摇曳。

落日的余辉依恋地洒在西边老牛山的山头,天边一朵透着青色的白云悠悠地飘着,徘徊着,寻觅着,像是母亲寻觅的身影,她在寻觅着她百般怜爱、贴心贴肝的孩子们……我忽地想起了那生我养我、疼我怜我、想我念我而今已与我阴阳相隔、生死两茫茫的母亲;那令我潸然泪下、肝肠寸断、欲思欲痛的母亲。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梳理行文思路,概括主要事件,感受母亲的伟大品格。

2、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语句,体会质朴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与敬意,理解母亲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重点:梳理行文思路,概括主要事件,感受母亲的伟大品格。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语句,体会质朴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与敬意,理解母亲对作者的影响。

一、导入朱德同志自投身革命以来,经历了很多磨难,但在任何困难时刻,他始终坚如磐石,毫不动摇。

我们再读《回忆我的母亲》,追随着朱德去开启一场精神寻根之旅。

二、读文本忆品质回顾第一课时第2—8段的内容,感受母亲的伟大品格。

思考:从平凡小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三、赏语言悟情感浏览课文2—13段,品味质朴平实的语言,感悟母亲对“我”的影响,品味“我”对母亲的情感。

思考:母亲给了“我”怎样的影响?“我”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回忆母亲的?提示:可以找直接点明母亲给“我”影响的句子。

也可以找母亲的一言一行,分析其对“我”产生的影响。

学生活动:(1)组内交流、讨论(2)班级展示成果。

派组代表结合关键语句进行交流。

1、初步感知母亲对“我”的影响,关注文中直接点明母亲给“我”影响的句子。

2、深入分析,感悟母亲的言行对“我”的滋养。

部编版八上《回忆我的母亲》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回忆我的母亲》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回忆我的母亲》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作品梗概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一声勤劳仁爱、坚忍顽强,始终支持朱德投身革命事业,对朱德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逝世。

远在抗战前线的他无法回家祭拜,便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回忆录。

“回忆”点明本文是一片回忆性的文章,“我的母亲”指出本文的叙述对象。

标题简洁明了,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叙述对象。

二、作者简介朱德(1886一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其作品主要收录于《朱德选集》中。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溺nì:①淹没;②沉迷不悟,过分。

辍chuò:停。

佃diàn农: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妯娌zhóu li:哥哥妻子和弟弟妻子的合称。

劳碌lù:事情多而辛苦。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宽厚:(待人)宽容厚道。

仁慈:仁爱慈善。

慰wèi勉:安慰勉励。

任劳任怨:做事能够经受劳苦和别人的抱怨。

为富不仁:要聚敛财富便不会讲仁慈。

指剥削者唯利是图,心狠手毒。

二、主题概述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痛悼母亲的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2~13):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第三部分(14~17):卒章显志,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

四、鉴赏品读1.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开篇点题,运用倒叙的手法,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开始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

“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是叙事线索,总领全文;“永远回忆”既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文本解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文本解读

《回忆我的母亲》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朱德同志的身上,有着艰苦朴素、坚忍不拔、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关怀战士、忠诚事业等许多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

这些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

这些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的养成,固然与他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分不开,但同时他的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也是离不开的。

钟太夫人忠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

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朱德投身革命事业。

钟太夫人,是1944年去世的,享年86岁。

1944年3月25日的《解放日报》上曾刊载过这位英雄母亲的传略。

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这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

2.文题诠释《回忆我的母亲》点明这是一篇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标题揭示了文章中心,概括了写作范围、写作对象和写作内容。

3.主旨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作者通过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4.内容解读这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母亲勤劳简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人民和民族,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文章开门见山,高度概括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其中“我爱我母亲”是文章的感情基调,“勤劳”总领全文,是叙事线索,“回忆”点明主旨。

(第1段)文章的主题部分(第2-13段),以时间为线索,详尽地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歌颂母亲的美德。

一方面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母亲是个好劳动”是第四段的中心句。

交代了母亲在家里的劳动状况:她是一个好劳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上《回忆我的母亲》课文详解
课前预习
作品梗概
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一声勤劳仁爱、坚忍顽强,始终支持朱德投身革命事业,对朱德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逝世。

远在抗战前线的他无法回家祭拜,便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回忆录。

“回忆”点明本文是一片回忆性的文章,“我的母亲”指出本文的叙述对象。

标题简洁明了,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叙述对象。

二、作者简介
朱德(1886一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其作品主要收录于《朱德选集》中。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溺nì:①淹没;②沉迷不悟,过分。

辍chuò:停。

佃diàn农: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妯娌zhóu li:哥哥妻子和弟弟妻子的合称。

劳碌lù:事情多而辛苦。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宽厚:(待人)宽容厚道。

仁慈:仁爱慈善。

慰wèi勉:安慰勉励。

任劳任怨:做事能够经受劳苦和别人的抱怨。

为富不仁:要聚敛财富便不会讲仁慈。

指剥削者唯利是图,心狠手毒。

二、主题概述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痛悼母亲的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2~13):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第三部分(14~17):卒章显志,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

四、鉴赏品读
1.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运用倒叙的手法,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开始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

“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是叙事线索,总领全文;“永远回忆”既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2.第④、⑤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具体写了哪些事例?母亲对儿子有着怎样的影响?
中心句是“母亲是个好劳动”。

具体事例有:天不亮就起床;进行繁重的家务劳动及耕作: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整日劳碌。

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她的勤劳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3.第⑪段的“不舒服”应如何理解?
这里的“不舒服”,是指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农民的一大特点,从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勤劳的美德。

4.“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在内容上明确母亲的特点,既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又深化了文章主题,突出了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勤劳一生”。

5.第⑮段结尾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句话饱含哲理,发人深省。

点明了社会的财富,人类的历史,就是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的,他们所具有的品质,所积累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产。

从而勉励我们要向劳动人民学习,学习他们丰富的生产知识,学习他们顽强的战斗意志。

6.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的忠诚有机的结合起来写的?
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

7.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

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

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题
母亲的“勤劳”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事例体现出来。

①在贫苦的家境中: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母亲每日辛勤地劳动;“我”帮助母亲劳作,母亲教“我”生产知识;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

②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父母亲节衣缩食培养“我”读书;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母亲支持“我”的事业,一直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母亲直到老年,仍热爱劳动。

这些事例,表现出母亲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宽厚仁慈,有远见、识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

文中母亲“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富不仁者的反感”,还表现出母亲爱憎分明的品质。

第二题
“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以及无比怀念的情感。

母亲用她“勤劳”的一生,用她的言传身教,给予“我”启示、鼓励和人生的宝贵财富:母亲勤劳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母亲聪明能干,拥有了一个强健的身体;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的终结,依然热爱劳作,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母亲对地主劣绅的痛恨和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让“我”拥有了革命的坚强意志。

第三题
文章的一大写作特点就是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着若干议论性语句。

如:“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中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

“母亲是个好劳动”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

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一句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也表明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

“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
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是“我”为什么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

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一起。

第四题
1.这一句承接上文,“这样地”即指上文中所写的每天繁重的劳动。

“整日”,说明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

作者对母亲,是敬重而又心疼的。

2.“看也不看”“有滋味”,两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3.“我”参加了革命,不能在母亲身边侍奉,但是母子之间的思念从未因时空阻隔而中断。

这一句感情强烈,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

4.“一分钟”说明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

这一句表现出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第五题
这几篇文章中的母亲形象都是旧社会中母亲的形象,但也各有特点。

朱德笔下的母亲,勤劳一生,宽厚仁慈,反抗压迫,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支持革命,有着朴素的阶级意识。

邹韬奋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善良、有同情心,对子女无比慈爱、督促子女学习、具有奉献精神而又早逝的母亲。

老舍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勤劳俭朴、善良真诚、宽厚隐忍、坚忍刚强的母亲。

在写作手法上,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抓住人物本质特征,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通过议论深化主题。

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作者截取自己记忆中最典型的几段经历来写母亲。

老舍的《我的母亲》通过记叙母亲的身世、经历、性格及遭遇来刻画母亲形象。

多处运用描写,尤其是白描的写作手法,也有不少对细节的描写。

在作品的语言风格方面,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于质朴无华中蕴含深情。

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语言质朴,直白坦诚,褒贬分明。

老舍的《我的母亲》采用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的形式,流畅朴素,凝练含蓄,富有表现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