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光谱学基础
光谱学原理

光谱学原理光谱学是研究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光谱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物质的光谱特性,以及光谱与物质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
光谱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材料分析、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天体物理学等。
光谱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
当物质受到激发时,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产生吸收光谱;当物质处于激发态时,会发射特定波长的光,产生发射光谱。
通过研究物质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可以了解物质的能级结构、电子结构、分子结构等信息。
光谱学的原理主要包括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吸收光谱是指物质在吸收电磁辐射时产生的光谱,它反映了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情况。
吸收光谱的特点是在特定波长处出现吸收峰,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与物质的能级结构和分子结构有关。
通过分析吸收光谱,可以确定物质的成分、浓度、反应动力学等信息。
发射光谱是指物质在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产生的光谱,它反映了物质发射的光的波长和强度分布。
发射光谱的特点是在特定波长处出现发射峰,发射峰的位置和强度与物质的能级结构和分子结构有关。
通过分析发射光谱,可以了解物质的能级结构、电子结构等信息。
光谱学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材料分析领域,光谱学可以用于确定物质的成分、结构、纯度等信息;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中,光谱学可以用于跟踪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变化,研究反应动力学过程;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光谱学可以用于分析天体光谱,了解天体的组成、温度、密度等信息。
总之,光谱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对于我们认识物质世界、探索自然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光谱学原理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可以推动材料科学、化学、天文学等领域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光谱学课程总结

《光谱学与光谱技术》课程总结第一章 氢原子光谱的基础1. 氢原子的旧量子理论是由玻尔创立的,玻尔并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2. 在光谱学中波数定义为波长的倒数,即 。
3光谱图强度曲线中横坐标可用波长表示,也可用波数表示,还可用频率表示。
4. 当原子被激发到电离限之下时其光谱线为分立谱;当原子被激发到接近或高于电离限的位置时其光谱线为连续谱。
原子光谱是原子的结构的体现。
5. 针对H 原子的Pfund 系光谱, 22115R n ν⎛⎫=- ⎪⎝⎭H , R H =109677.6cm -1 为已知常数。
请计算该线系的最长波长和最短波长。
221115R n νλ⎛⎫==- ⎪⎝⎭H n =6, 22115R n ⎛⎫- ⎪⎝⎭H 最小,λ最大 n →∞,221115R n νλ⎛⎫==- ⎪⎝⎭H 最大,λ最短 6. 激光作为光谱学研究的光源有优势(1)单色性好:普通光源发射的光包含各种不相同的频率,含有多种颜色;而激光发射的光频宽极窄, 是最好的单色光源。
(2)相干性好:由于激光是受激辐射的光放大,具有很好的相干性;而普通光 源的光由自发辐射产生是非相干光。
(3)方向性好:激光束的发散角很小,几乎是一平行的光线,便于调整光路;而普 通光源发出的光是发散的,不便于调整光路。
(4)高亮度:激光的亮度可比普通光源高出1012-1019倍,便于做各种实验。
7. 使H 原子解除简并的两种效应及其异同。
部分解除简并是由相对论(速度)效应和LS 耦合(自旋与轨道作用)作用共同导致的,要想完全解除简并, 则需加磁场(与原子磁矩相互作用产生附加能导致 1λ能级的分裂)或电场(与平均电偶极矩作用产生附加能导致能级的分裂)。
因为关于磁量子数m的(2j+1)度的简并依然存在。
m=j, j-1,……-j第二章碱金属原子光谱基础1. 碱金属原子包括6种元素:Li(3)、Na(11)、K(19)、Rb(37)铷、Cs(55)铯、Fr(87钫)2.类碱离子:原子实外具有与碱金属原子同样数目的电子的那些离子。
第一章紫外光谱

第⼀章紫外光谱第⼀章紫外光谱⼀、名词解释1、助⾊团:有n电⼦的基团,吸收峰向长波⽅向移动,强度增强.2、发⾊团:分⼦中能吸收紫外或可见光的结构系统.3、红移:吸收峰向长波⽅向移动,强度增加,增⾊作⽤.4、蓝移:吸收峰向短波⽅向移动,减⾊作⽤.5、增⾊作⽤:使吸收强度增加的作⽤.6、减⾊作⽤:使吸收强度减低的作⽤.7、吸收带:跃迁类型相同的吸收峰.⼆、选择题1、不是助⾊团的是:DA、-OHB、-ClC、-SHD、CH3CH2-2、所需电⼦能量最⼩的电⼦跃迁是:DA、ζ→ζ*B、n →ζ*C、π→π*D、n →π*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饱和烃类在远紫外区有吸收B、UV吸收⽆加和性C、π→π*跃迁的吸收强度⽐n →ζ*跃迁要强10-100倍D、共轭双键数⽬越多,吸收峰越向蓝移4、紫外光谱的峰强⽤εmax表⽰,当εmax=5000~10000时,表⽰峰带:BA、很强吸收B、强吸收C、中强吸收D、弱吸收5、近紫外区的波长为:CA、4-200nmB、200-300nmC、200-400nmD、300-400nm6、紫外光谱中,苯通常有3个吸收带,其中λmax在230~270之间,中⼼为254nm的吸收带是:BA、R带B、B带C、K带D、E1带7、紫外-可见光谱的产⽣是由外层价电⼦能级跃迁所致,其能级差的⼤⼩决定了CA、吸收峰的强度B、吸收峰的数⽬C、吸收峰的位置D、吸收峰的形状8、紫外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是由于:DA、紫外光能量⼤B、波长短C、电⼦能级差⼤D、电⼦能级跃迁的同时伴随有振动及转动能级跃迁的原因9、π→π*跃迁的吸收峰在下列哪种溶剂中测量,其最⼤吸收波长最⼤:AA、⽔B、⼄醇C、甲醇D、正⼰烷10、下列化合物中,在近紫外区(200~400nm)⽆吸收的是:AA、B、C、D、11、下列化合物,紫外吸收λmax值最⼤的是:A(b)A、B、C、D、12、频率(MHz)为4.47×108的辐射,其波长数值为AA、670.7nmB、670.7µC、670.7cmD、670.7m13、化合物中,下⾯哪⼀种跃迁所需的能量最⾼AA、ζ→ζ*B、π→π*C、n→ζ*D、n→π*第⼆章红外光谱⼀、名词解释:1、中红外区2、fermi共振3、基频峰4、倍频峰5、合频峰6、振动⾃由度7、指纹区8、相关峰9、不饱和度10、共轭效应11、诱导效应12、差频⼆、选择题(只有⼀个正确答案)1、线性分⼦的⾃由度为:AA:3N-5 B: 3N-6 C: 3N+5 D: 3N+62、⾮线性分⼦的⾃由度为:BA:3N-5 B: 3N-6 C: 3N+5 D: 3N+63、下列化合物的νC=C的频率最⼤的是:DA B C D6、亚甲⼆氧基与苯环相连时,其亚甲⼆氧基的δCH特征强吸收峰为:A A:925~935cm-1B:800~825cm-1C:955~985cm-1D:1005~1035cm-17、某化合物在3000-2500cm-1有散⽽宽的峰,其可能为:AA:有机酸B:醛C:醇D:醚8、下列羰基的伸缩振动波数最⼤的是:CCRORACROHBCROFCROClC D9、中三键的IR区域在:BA ~3300cm-1B 2260~2240cm-1C 2100~2000cm-1D 1475~1300cm-110、偕三甲基(特丁基)的弯曲振动的双峰的裂距为:DA 10~20 cm-1 B15~30 cm-1 C 20~30cm-1 D 30cm-1以上第三章核磁共振⼀、名词解释1、化学位移2、磁各向异性效应3、⾃旋-⾃旋驰豫和⾃旋-晶格驰豫4、屏蔽效应5、远程偶合6、⾃旋裂分7、⾃旋偶合8、核磁共振9、屏蔽常数10.m+1规律11、杨辉三⾓12、双共振13、NOE效应14、⾃旋去偶15、两⾯⾓16、磁旋⽐17、位移试剂⼆、填空题1、1HNMR化学位移δ值范围约为0~14 。
光谱分析概述

30
当时,本生和基尔霍夫还没有得到一点 纯净的铯或者是铯的化合物。但科学家们还 是很快就承认了这个新元素的发现。这在元 素发现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先例。 本生处理几吨矿泉水,付出了巨大的劳 动,终于在1860年11月制得了铂氯酸铯。
31
一种鳞状云母矿中含有丰富的锂
将这种矿石制成溶液,加入少量氯 化铂,产生了大量沉淀。 用分光镜鉴定这种沉淀时,只看到 钾的光谱线。
4
牛顿提出“光谱”一词: 磨制一些非球形的光学玻璃镜,其中 有一块三角形玻璃棱镜.试验颜色现象。 遮暗房间,把窗帘拉开一个小缝,让 适当的阳光透进来。在窗的入口处放了 这块棱镜,使光折射到对面的墙上。 观察到这束光变成了光艳夺目的绚丽 彩带。命名为光谱。
5
牛顿和他老师巴罗研究光的性质 1.将单色光再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单色 光的颜色并不改变。 2.将各色光经过棱镜折射混合在一起, 结果得到了白光! 1671年,得出结论 白色的太阳光“是一种由折射率不同 的光线组合成的复杂的混合光。” 9
26
本生是在化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少 数化学家之一 他和基尔霍夫发明的光谱分析法,被称 为“化学家的神奇眼睛”。 1899年8月16日,本生与世长辞,享年 88岁。
27
2.光谱分析法与新元素发现
新元素铯和铷 本生和基尔霍夫认为,光谱分析法能 够测定天体和地球上物质的化学组成,还 能够用来发现地壳中含量非常少的新元素。 首先分析当时已知元素的光谱,给各 种元素做了光谱档案。这就象人的指纹, 各不相同。 碱金属的谱线格外明亮、灵敏,他们 决定从寻找新的碱金属元素开始。
12
本生对科学有着广泛的兴趣
他早期研究过有机化学
激光光谱学的基础和技术PPT模板

10 第七章可调谐相干光源
第七章可调谐相干光源
7.1基础和概述
7.4可见和紫外光谱范围中的调谐方 法
12 43
7.2可调谐红外光源
7.2.1半导体激光器 7.2.2自旋反转喇曼激光器 7.2.3差频分光计 7.2.4光参量振荡器 7.2.5高压气体激光器
7.3染料激光器
11
第八章激光吸收光谱技术
附录一部分物理常 数
17 附录二本书所用单位缩写
附录二本书所用单 位缩写
18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感谢聆听
02 03
04
2.3吸 收.受激 发射和自 发发 射.爱因 斯坦系数
2.4辐射测量的基本 概念
第二章光的发射和 吸收
2.7吸收和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8跃迁几率的测量和计算 2.9相干性
第二章光的 发射和吸收
2.7吸收和色散
2.7.1折射率 的经典模型
2.7.3爱因斯 坦系数和振 子强度
2.7.2振子 强度
9.1激光光学抽运
1
9.3受激能态的光谱技术
9.3.1分级激发
9.3.2双共振方法
3
9.3.3激光能级交叉光 谱技术
2
9.2激光感生的荧光
4
9.4碰撞过程的光谱技术
13
第十章高分辨无多普勒激 光光谱技术
第十章高分辨无多 普勒激光光谱技术
10.1准直分子束中的光谱技术
10.2饱和光谱技术 10.2.1非均匀谱线展宽时的饱和
激光光谱学的基础和技术
演讲人
2 0 2 X - 11 - 11
01 目录
目录
02 译者的话
译者的话
03 序言
序言
有机化学波谱分析知识要点

波谱分析第一章紫外光谱1、为什么紫外光谱可以用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解析?紫外光谱可以提供:谱峰的位置(波长)、谱峰的强度、谱峰的形状。
反映了有机分子中发色团的特征,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
2、紫外-可见区内(波长范围为100-800 nm )的吸收光谱。
3、Lamber-Beer 定律适用于单色光吸光度:A= lg(I 0/I) = lc透光度:-lgT = bcA :吸光度;l :光在溶液中经过的距离;:摩尔吸光系数,为浓度在1mol/L 的溶液中在1 cm 的吸收池中,在一定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c :浓度。
4、有机物分子中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称为生色团;有一些含有n 电子的基团(如—OH 、—OR 、—NH 2、—NHR 、—X 等),它们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不能吸收λ>200 nm 的光),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就会发生n —π共轭作用,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增加),这样的基团称为助色团。
5、λmax 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蓝移(或紫移)。
吸收强度即摩尔吸光系数增大或减小的现象分别称为增色效应或减色效应。
6、电子跃迁的类型:1. σ→σ*跃迁:饱和烃(甲烷,乙烷);E 很高,λ<150 nm (远紫外区)。
2. n →σ*跃迁:含杂原子饱和基团(-OH ,-NH 2);E 较大,λ150~250 nm (真空紫外区)。
3. π→π*跃迁:不饱和基团(-C=C-,-C=O );E 较小,λ~ 200 nm ,体系共轭,E 更小,λ更大;该吸收带称为K 带。
4. n →π*跃迁:含杂原子不饱和基团(-C ≡N,C=O ):E 最小,λ 200~400 nm (近紫外区)该吸收带称为R 带。
7、λmax 的主要影响因素:1. 共轭体系的形成使吸收红移;2. pH 值对光谱的影响:碱性介质中,↑,吸收峰红移,↑3. 极性的影响:π→π*跃迁:极性↑,红移,↑;↓。
第一章红外光谱

由于马来酸酐分子上含有两个未反应的酸酐官能团, 我们可以利用酸碱滴定的方法测定马来酸酐的接枝率。
称取0.1g-0.2g接枝物放入50ml甲苯中,在沸腾状态下 溶解2h 以上,直至样品完全溶解。用0.01mol/L NaOH 溶液进行滴定,并用0.1%酚酞乙醇溶液作指示剂。为 保证滴定的准确性,可用0.01mol/L HCl进行反滴定。 接枝率Gr的定义为:每100g接枝物中MAH单体的克 数,计算公式为:
聚乙烯
聚 丙 烯
多重内反射光谱在聚合物表面的应用
粗甘油的鉴定
粗甘油是一种高浓度、无色、无气味、且有甜味的黏糊状液体。 它有极强的溶解力,易溶于水和酒精,但难溶于油脂。
光谱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光谱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一章绪论光谱分析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分析技术,具有无损、多元、快速、定量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材料、环境、食品、医学、药物、化学等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光谱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些参考或借鉴。
第二章光谱分析技术基础2.1 光谱学基础光谱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光学性质随波长变化的学科,光谱分析技术是基于光谱学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技术。
2.2 分析光谱学基础分析光谱学是研究和应用光谱分析技术的基础,包括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电子自旋共振谱、质谱和拉曼光谱等。
第三章光谱分析技术研究进展3.1 光谱成像技术光谱成像技术是在光谱分析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成像技术,具有在空间上获取物质样品的光谱信息的能力,是一种无损、非接触的光学成像技术。
3.2 电化学发光技术电化学发光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光谱分析技术,用于研究和分析化学物质的电化学发光现象。
由于其高灵敏度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生物、材料等领域。
3.3 原位荧光光谱技术原位荧光光谱技术利用样品内部的荧光发射特性,对物质进行分析,具有快速、无损、高信噪比等特点。
应用于生物、医学、材料、环境等领域,可以实现对物质的原位检测和分析。
第四章光谱分析技术应用领域4.1 材料分析光谱分析技术在材料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可以用来研究材料的化学成分、结构、形态、表面等性质,包括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的研究。
4.2 环境监测光谱分析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可以用于研究和分析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中的污染物,也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环境下的物质迁移和转化过程。
4.3 医学诊断光谱分析技术在医学领域可以用于研究和诊断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疾病,具有快速、无创、准确的优点。
4.4 食品检测光谱分析技术在食品领域可以用于分析食品中的成分、营养价值、安全性等方面,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和思路。
第五章光谱分析技术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光谱分析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振动中的电场强度 E
和磁场强度 H 相互垂
� H
�
图 1.1 电磁波示意图
直,并与传播方向构成右手螺旋关系。 一束沿 z 方向传播的单色平面波,它们可以写为
E ( z , t ) = E 0 e i ( kz −ω t ) , H ( z , t ) = H 0 e i ( kz −ω t )
�
4
的同时有能量增加或损失的散射。 拉曼散射线的波长与入射线波长稍有不同, 波长短于入射 线波长者称为反斯托克斯线, 反之则称为斯托克斯线。 在光谱上斯托克斯线和反斯托克斯线 出现在入射光谱线附近, 称为拉曼散射光谱。 拉曼散射产生的实质在于入射光子与分子作用 时分子的振动能级或转动能级跃迁, 因而拉曼散射谱谱线的多少、 强度与波长等均与分子的 能级结构、性质等密切相关。拉曼散射谱也是含有物质特征信息的光谱。 (2)晶体中的电子散射 X 射线等谱域的电磁波照射晶体,电子是散射基元。晶体中的电子散射包括相干散射与 非相干散射两种。 相干散射是指入射线光子与原子内受核束缚较紧的电子 (如内层电子 ) 发生弹性碰撞作 用,仅其运动方向改变而没有能量改变的散射。相干散射又称为弹性散射。 相干散射的产生及特点可用经典电动力学的观点加以说明。 当入射线光子能量不足以使 原子电离也不足以使原子发生能级跃迁时,原子中的电子可能在入射线电场力(交变电场)的 作用下围绕其平衡位置产生与入射线频率相一致的受迫振动并从而产生交变电磁场。如此, 每个受迫振动的电子便成为新的电磁波源, 向四周辐射与入射线同频率的电磁波。 即入射线 被电子散射实质上是在入射线作用下电子作为新的电磁波源产生的次线电磁辐射。 在入射 线作用下, 因晶体中各个电子受迫振动产生的散射均与入射线具有确定的位相关系, 故而各 电子散射波间有可能产生相互干涉,所以称为相干散射。 非相干散射是指入射线光子与原子内受束缚较弱的电子 (如外层电子 ) 或晶体中自由电 子发生非弹性碰撞作用, 在光子运动方向改变的同时有能量损失的散射, 又称为非弹性散射 。 电子对入射光子的非相干散射现象是由康普顿(A.H.Compton)和我国物理学家吴有训首 先发现的,故又称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或康普顿散射 。因其只能用量子理论解释,也称 之为量子散射。 4、光电离与光电子能谱 光电离是指入射光子能量 (hν) 足够大时使原子或分子产生电离的现象,其过程可表 示为
I = S = wu = w
c 1 = E H n 2 0 0
(1.4)
二、光子
利用光的波动理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光的干涉、 衍射、 折射、 反射、 散射等许多光学现象 , 然而用光的波动性却无法解释光电效应。 光照射到金属表面会发射电子, 但实验发现只有当 光的频率超过一定值以后才有这种效应, 用光的波动性难以理解这种现象。 为了解释光电效 应,1905 年,爱因斯坦大胆地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根据光量子假设,光具有某些粒子的 性质,简称为光子。从光量子的观点看,光束是光子流。 一个光子的能量为
(1.2)
c 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299729458m/s 。 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中,包括人眼对光的感受,主要是电场 E 的作用,所以常把电场
� � E 的振动方向定义为光的偏振方向,把电场 E 称为光矢量。
电磁场具有能量。对平面单色波,电磁场的能量密度为
1 w = we + wm = (ε E 2 + µ H 2 ) = ε 0ε r E 2 = µ0 µ r H 2 2
第二节 基本物理过程及现象
以固体为例。电磁波入射到介质表面,可产生反射、传播和透射三种现象。如图 1.3 所 示。显然透射的电磁波的强度与前后两个表面的反射率以及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有 关。 电磁波在介质表面折射进入介质传 播,在传播中将产生吸收、发射、散射等 过程。 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经典解释是,原 子和分子在光波的电磁场作用下,所产生 的诱导电偶极矩在外场作用下作受迫振 动,从而发出电磁次波。利用经典理论可 图 1.3 光学过程示意图 以解释物质对光的吸收和色散等现象,并
式中 c 为光速。因此以光速运动的光子应有与其能量相对应的质量
(1.8)
m ph =
由光子的质量可以求出它的动量 p
E ph hν = 2 c c2
(1.9)
p = m ph c =
考虑到动量的方向,可写成
hν h 2π = =ℏ λ c λ
(1.10)
� p = ℏk 三、电磁波谱
(1.11)
2
自从赫兹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之后,科学家们通过许多实验不仅证明了光波是电磁波, 而且证明了红外线、紫外线、X 射线和γ射线等均是不同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它们在真空 中的传播速度都是 c,都具有电磁波的共同特性。为了对各种电磁波有较全面的了解,便于 比较,常将电磁波按照波长λ或频率ν的大小,依次排列成谱,称之为电磁波谱,如图 1.2 所示。
E ph = hν
(1.5)
式中 h 为普朗克常数, 当把光场看作由光子组成时, 电磁场的能量密度和光子数密度ρ的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系为
w = ρ hν
而光强 I 为
(1.6)
I=
wc ρ hν c = n n
(1.7)
光子没有静止质量。但是按照相对论原理,一个粒子的质量 m 与它的能量 E ph 有如下 关系
E ph = mc 2
hν = E2 − E1
(1.12 )
式中:E2 与 El ——高能级与低能级能量。 电磁波(能量)被吸收的程度(一般用吸收系数等表示)与ν或λ的关系(曲线), 即电 磁 波被 吸收程度对ν或λ的分布称为吸收光谱。不同物质粒子的能态(能级结构、能量大小等)各不 相同,故对电磁波的吸收也不相同,从而具有表明各自特征的不同吸收光谱。 2.发射与发射光谱、荧光光谱 发射是指物质吸收能量后产生电磁辐射的现象。 其实质在于辐射跃迁, 即当物质的粒子 吸收能量被激发至高能态(E2)后,瞬间返回基态或低能态(E1),多余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释 放出来。发射的光子频率取决于辐射前后两个能级的能量(E2 与 E1)之差,即
频率(Hz) 红外光 紫外光 无线电波 微波 X 射线 γ射线 波长(m) 图 1.2 电磁波谱
不同波谱区域的电磁波,它们的产生方式不尽相同,特性和作用也有很大的差异。 1、长波部分是无线电波和微波,它是利用电磁振荡电路通过天线发射的电磁波。无线 电波根据其波长的不同(波长大于 10-2 米),常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等。微波的波 长在 0.3 到 10-3 米之间。长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损耗很小,故常用于远距离通讯和导航;中波 多用于航海和航空定向及无线电广播;短波多用于无线电广播、电报和通讯等;超短波和微 波多用于电视、雷达和无线电导航等方面。习惯上常称此部分为波谱。 2、中间部分,包括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常称为光学光谱,简称光谱。它是物质 中外层电子的跃迁所发射的电磁波。其中,红外线的波长在 10-3 到 7.6×10-7 米,它多用于红 外雷达、红外照相和夜视仪上。另外,红外线有显著的热效应(也称为热波),所以可用来取 暖,在工农业生产上常用作红外烘干等。波长在 7.6×10-7 到 4×10-7 米之间的波,能被人眼所 感知,故称为可见光波。波长在 4×10-7 米到 5×10-9 米之间的波称为紫外线,它能引起化学反 应和荧光效应,在医学上常用来杀菌,农业上可用来诱杀害虫。 3、短波部分,包括 X 射线和γ射线(以及宇宙射线),此部分可称为射线谱,是能量很 大的波谱区域。 X 射线中是物质中内层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电磁波, 它的波长在 5×10-9 米到 0.04×10-9 米之间,X 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是医疗透视、检查金属部件内部损伤和分析 物质晶体结构的有力工具。 γ射线是原子核内部状态发生改变时辐射出的电磁波, 其波长小 -9 于 0.04×10 米,能量和穿透能力比 X 射线还大,可用来进行放射性试验,产生高能粒子, 还可借助它研究天体和宇宙。
第一章 光谱学基础 第一节 电磁辐射
一、电磁波 1865 年,麦克斯韦建立了著名的电磁场方程组—麦克斯韦方程组,预言了电磁波的存 在,并把光波也包括进电磁场方程。1888 年,赫兹通过实验不仅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而 且证实电磁波具有光波的各种物理性质,从而论证了光波与电磁波的同一性。 光波与无线电波、 微波、X 射线、γ射线 � E 等一样,都是以光速在 空间传播的电磁振动, 如图 1 . 1 所示,电磁
ν=
E 2 − E1 h
(1.13 )
发射的前提是先使物质吸收能量,跃迁至高能态,这个过程称为激发。使物质激发的方 式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非电磁辐射激发(非光激发)和电磁辐射激发(光激发)。非电磁辐 射激发又有热激发与电激发等多种方式。 电弧、 火花等放电光源和火焰等通过热运动的粒子 碰撞而使物质激发称为热激发,而通过被电场加速的电子轰击使物质激发则称为电(子)激 发。电磁辐射激发又称为光致发光,作为激发源的辐射光子称一次光子,而物质微粒受激后 再向下跃迁发射的光子(二次光子)称为荧光或磷光。吸收一次光子与发射二次光子之间延误 时间很短的(10-8 一 10-4s)则称为荧光;延误时间较长的(10-4 一 10 s)则称为磷光。 物质粒子所发射电磁辐射的强度(能量)对ν或λ的分布称为发射光谱;光致发光者,则 称为荧光光谱或磷光光谱。不同物质粒子也具有各自的特征发射光谱。 处于高能级的电子放出能量回到低能级, 若该能量不是以光能的形式放出, 而是转变为 晶格振动或分子振动能量以及其它形式能量,则这种跃迁称为无辐射跃迁。 3、散射与散射光谱 散射指电磁波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后部分偏离原入射方向而分散传播的现象。 物质中与入射的电磁辐射相互作用而致其散射的基本单元称为散射基元。 散射基元是实 物粒子,可能是分子、原子中的电子等,取决于物质结构及入射波的波长大小等因素。 (1)分子散射 分子散射是入射波与线度即尺寸大小远小于其波长的分子或分子聚集体相互作用而产 生的散射。分子散射包括瑞利散射与拉曼散射两种。 瑞利散射是指入射波光子与分子发生弹性碰撞作用,仅光子运动方向改变而没有能量 变化的散射。瑞利散射线的波长与入射线的波长相同。 拉曼散射是指入射线(单色光)光子与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作用,在光子运动方向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