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型

合集下载

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

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

态及控制因素 , 将岩溶管道型剩余 油分为 6个亚
类。 2 . 1 . 1 支流 管道 型
支 流 管道 型 剩余 油 是 指 强水 淹 的 于流 岩溶 管
收稿 日 期: 2 0 1 6 0 2 2 4 ; 改回 日期 : 2 0 1 6 0 7 2 0 基金项 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复杂油藏精细表征及剩余油分布预测” ( 2 0 1 1 Z X 0 5 0 0 9 — 0 0 3 ) 作者简介 : 熊陈微 ( 1 9 9 0 一 ) , 男, 2 0 1 3年毕业于 中国石油大学 ( 华东 )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 现为该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在读硕 士研 究生 , 主要从事油 气藏开发地质方 向的研究 。
O 引 言
塔 河 2区奥 陶 系地 层 经 过 风化 剥蚀 以及 古 岩
溶 的共 同作用 , 形 成 了孔 、 缝、 洞等 多种 储集 空 间类
丘较南部覆盖区发育¨ 。塔河 2区储集体类型主 要有岩溶管道储集体 、 残丘型储集体和断控岩溶储
集体 3 个 大类 。截 至 2 0 1 5年 8月 , 研 究 区平 均 单 井 日产 油为 4 . 6 t / d , 综合 含水 为 7 6 . 1 %, 石 油地 质
水、 单 井 注 气及 单 元 注 气 等挖 潜措 施 , 为 塔 河 2区开 发 方 案 的 调 整 提 供 了一 定依 据 。 关键 词 : 缝 洞 型 油藏 ; 剩余油 ; 分布模 式; 挖 潜对策 ; 塔 河 2区 中图分类号 : T E 3 2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6 — 6 5 3 5 ( 2 0 1 6 ) 0 6 — 0 0 9 7 — 0 5
善 油藏 开发 效果 有一定 的现实 意义 。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排水采油方式浅析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排水采油方式浅析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排水采油方式浅析塔河碳酸岩盐油藏储集体形成及空间展布的复杂性,表现在储集体三维空间的复杂性,缝洞体连通关系的多样性以及油水关系的复杂性,部分井油井可能会出现排出一定水后含水下降,或是注水初期排水,后期甚至不含水的现象。

借鉴排水采气的基本思路,生产中采用排水采油工艺矿场试验和研究,为底水油藏的高效快速开发提供新的开发思路和开发方法。

标签:碳酸盐岩油藏;储层复杂性;含水上升;排水采油现场实践生产中,有时含水只是假象,储集体内剩余油丰富。

对于一些已含水井,当排水量达到一定值时,油井可以重新恢复无水生产。

对于这种形式的井,若降低采液量来减缓含水上升的速度,无疑不利于油田的高效生产。

结合地质资料及生产特征,认识排水采油的生产工艺有利于油田的高效生产。

1 排水采油生产方式塔河碳酸盐岩排水采油方法及原理不同于其他油田,由于塔河碳酸岩盐油藏储集体形成及空间展布的复杂性,存在一定封存水、钻遇油水界面、隔油式、隔水式储集体,油井可能会出现排出一定水后含水下降的现象,称为排水采油。

1.1钻遇油水界面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油水关系复杂,直接钻遇水体的概率高。

钻遇油水界面如图1(a)。

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供液较充足,一直含水,累产水油比较大,关井压锥效果差;区域具有一定水体。

抽水一段时间后,油水界面下降,含水逐渐下降为0%。

此类井小工作制度排水,产油期间需小工作制度控制。

1.2钻遇储集体下部钻遇储集体下部即井眼位置偏低的地质特征:一般处于构造的斜坡位置,或进山较深;地震剖面显示产层段上部有异常反射体,如图1(b)。

生产典型特征是注水排水、修井漏失排水,此类油井模型往往在注水排水后才得以验证。

初期排水一段时间后,含水逐渐下降,后期采油。

此类井可维持目前生产或深抽,后期注水考虑适当减少注水量。

1.3裂缝连接储集体裂缝连接的储集体,注水采油或是修井后,井筒附近有部分储集空间(微裂缝等)的油置换不出来,必须先将水排出,才能采出油。

薄层碳酸盐岩油藏水平井开发建模策略——以阿曼DL油田为例

薄层碳酸盐岩油藏水平井开发建模策略——以阿曼DL油田为例

文章编号:100020747(2009)0120091206薄层碳酸盐岩油藏水平井开发建模策略———以阿曼DL油田为例赵国良1,沈平平1,穆龙新1,高文凯2,李艳明3(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3.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阿曼DL油田多分支水平井注水开发配套技术”(03b60105)摘要:利用水平井开发薄层油藏是目前油田开发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

如何利用地震、地质、测井、试井等信息,采用最佳建模策略,建立能够满足薄层油藏水平井开发要求的高精度储集层地质模型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以阿曼DL油田为例,针对研究区碳酸盐岩储集层沉积成因特点,根据多学科综合一体化原则,基于地质概念,集成多种数据进行综合建模研究,采用“三步建模法”(储集层沉积模式;沉积相模型;储集层参数模型),将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相结合,建模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分支水平井资料,提高了模型的精度。

通过模型统计对比及油藏数值模拟检验,证实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

图7参10关键词:薄层;碳酸盐岩;水平井;建模策略;三步建模法中图分类号:TE121.1 文献标识码:AG eo2modeling f or thin car bonate r eser voir s developed w ithhor izontal w ells:A ca se f r om DL Oilf ield,OmanZhao G uoliang1,Shen Pi ngpi ng1,Mu Longxin1,G ao We nkai2,Li Y anmi ng3(1.Petr oChina Resea rch I nstitute of Petr oleum Ex plor ation&D evelopme nt,Beij ing100083,China;2.D ri llingResea rch I nstitute,CN P C,Beiji ng100195,China; 3.B G P,C N PC,Zhuoz hou072751,Chi na) Abstra ct:Developing t hin bed r ese rvoir s with horizontal wells is an importa nt technique,which has been widely a d opted all over the world.It is a big challenge how to inte gra te seismic,geology,logging and testing data,a nd e mploy optimum modeling st rategie s to build a high r esolution geological model for meeting thin re servoir developme nt in horizontal wells.Taking DL Oilfield,Oman fo r example,in re sponse to ca rbona te re servoirs mainly cont rolled by deposition,t he geo2 modeling strategies of“t hree2step geological modeling me thodology”(that is depo sitio nal model,facie s model and pet rophysical model)and integr ated determin istic modeling and stochastic modeling were employed based on multi2d isciplinary knowledge and geolog ical concepts as well a s incorporating various data.Especially,data from multi2lateral horizontal wells have been f u lly taken advantage of in the process of modeling to enhance the accuracy of the geological model.Statistical m odel comparis ons a nd reservoir simulation tests ind icate that the built geological model is reliable a nd accurate.K ey w o r ds:thin bed;carbonates;horizontal well;modeling stra te gy;three2step modeling0引言利用水平井开发薄层油藏是目前油田开发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并已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后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与提高采收率途径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后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与提高采收率途径

摘要:综合岩心、测井、地震、生产动态等多方面资料,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多尺度特征、储集体类型、 缝洞体空间形态及分布模式、与生产井的配置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各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建立了 水驱后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模式;结合塔河油田的开发实践,系统研究了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表 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后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可归结为局部高点、井控不足、连通通道屏蔽和弱水动力 4 大 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是一个系统工程:天然能量开发阶段,做好生产调控,防止底水窜进;注水早 期,依据储集体类型、连通性、空间位置构建注采关系,提高水驱控制及动用程度,尽量减少剩余油;注水开发中 后期,依据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征,通过加强井控、利用重力分异和毛细管的渗吸作用、扰动(改造)流 场等措施,实施精准挖潜。同时做好技术储备,开展储集层改造、新型注入介质、智能优化开发等技术的研发,做 好注水、注气技术的接替,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收率。图 5 表 1 参 32 关键词: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多尺度性;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提高采收率
郑松青 1,杨敏 2,康志江 1,刘中春 1,龙喜彬 2,刘坤岩 1,李小波 2,张世亮 2
(1.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2. 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乌鲁木齐 830011)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14);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示范工程(2016ZX05053)
ZHENG Songqing1, YANG Min2, KANG Zhijiang1, LIU Zhongchun1, LONG Xibin2, LIU Kunyan1, LI Xiaobo2, ZHANG Shiliang2
(1. Petroleum Exploration &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INOPEC, Beijing 100083, China; 2. Northwest Oilfield Branch, SINOPEC, Urumuqi 830011, China)

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可视化模型水驱油实验

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可视化模型水驱油实验
32 垂 直与水 平 放置 的水 驱 实验 -
3 裂缝 性 油 层 较 厚 时 , 驱后 油 层 顶 部 可 能会 有 ) 水
2 大量 剩余 油 。 水驱 过程 中裂 缝上 方 的残余 油 , 以考 对 可

虑 进 一步 注气 驱替 。
参 考 文 献
[] Sn 1 u We , u hh o h rc r ai fw tr i et n i o i Q Z ia .C aati t n o ae n ci n lw ez o j o
p r ebe okuigsn s n como e[ . P 6 6 ,0 4 em al c s dt e r— d lA]S E8 9 4 2 0 . r n a o mi [ ] 吴 小 斌 , 燕 , 卫 . 尔 多 斯 盆 地 三 角 洲 前 缘 不 同 沉 积 微 相 砂 岩 2 银 孙 鄂
驱替 速度 对 网络 裂缝 的影 响也 较 明显





沿 大 裂缝 流 动产 生水 窜 , 而导 致 采 出程度 变差 : 从 而注 入速 度过 低 , 注入 水 的驱替 能量 过 小 , 不易 进入 较 小 的
裂 缝 , 裂缝 中的原油 驱替 不 出而 滞 留在裂 缝 中 , 及 小 波
岩心 的水 驱油 研 究表 明 , 润 湿 相 流体 ( ) 当大 的 非 油 相
部分 局 限于枝 又结 构 ,尤其 是在 含油饱 和 度接 近 残余 油饱 和度 时更 是如 此 。 当注人水 绕 过它 时 , 叉 中的油 枝 由于毛 细管力 而被 捕集 和 隔绝 , 因此 形成 角隅状 。 膜
的现象 , 及效 率较 高 , 波 因此 采 出程 度偏 高 。

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及提高采收率技术

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及提高采收率技术

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及提高采收率技术前言碳酸盐岩油气田在世界油气田的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统计,全世界 236 个大型油田中,砂岩油藏占 59%,碳酸盐油藏约占 40%。

碳酸盐岩油藏以灰岩和白云岩油藏为主,目前,世界上已有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近 60 个沉积盆地中找到了碳酸盐岩油气田,其原油产量约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 65%,主要来自位于中东、墨西哥和加拿大等地的碳酸盐岩油藏,如:伊朗的阿兹马里灰岩油藏、墨西哥的孔洞型碳酸盐油藏、北海的白垩统油藏等。

碳酸盐岩油气富集的类型,除大型隆起富集带、生物礁型富集带等以外,潜山也是一种重要的富集类型。

潜山油气田包括构造隆起潜山油气田、岩性潜山油气田和断块潜山油气田,我国的潜山油藏多属于断块潜山油气田。

碳酸盐岩油气藏在储层结构和驱替机理上与砂岩油藏相比有一些本质的区别,在开发与开采方面也具有一系列特殊性。

开发这类油藏的关键是搞清其地质特征,特别是裂缝和溶洞的发育情况及其对开采的影响。

目前,胜利油田已找到了 15 个潜山油田,地质储量达 1.53 亿吨。

碳酸盐岩潜山油藏成为重要的开发对象和原油生产的重要来源之一。

针对这一情况,广泛调研了国内外碳酸盐岩油田的碳酸盐岩油藏的分类及特征、开发方式及开发经验、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碳酸盐岩油田的文献和资料分析,并结合胜利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的类型和特点,对国内外部分油田(重点是碳酸盐岩潜山油藏)在开发与提高采收率方面的做法及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供领导和科研人员参考。

一、碳酸盐岩油藏的分类及特征(一) 国外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分类由于碳酸盐岩储层的多样性,对碳酸盐岩油藏进行简单的分类是很困难的,依据强调的不同特征,分类体系也各不相同。

以下是近年来国外几种较常用的分类方法。

1 以岩相和成岩特征的分类方法被认为是一种实用的分类体系该方法把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分为六类:①碳酸盐岩砂;②碳酸盐岩建造/骸晶堤;③前缘斜坡/碎屑碳酸盐岩;④深海白垩岩/白垩质陆硼石灰岩;⑤泥质白云岩;⑥岩溶/裂缝碳酸盐岩。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三维地质建模方法_以塔河油田四区奥陶系油藏为例_胡向阳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三维地质建模方法_以塔河油田四区奥陶系油藏为例_胡向阳

第34卷第3期OIL &GAS GEOLOGY 2013年6月收稿日期:2012-10-27;修订日期:2013-04-25。

第一作者简介:胡向阳(1964—),男,博士、高级工程师,开发地质及地质建模。

E-mail :huxy.syky@sinopec.com 。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1CB20100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14-002)。

文章编号:0253-9985(2013)03-0383-05doi :10.11743/ogg20130315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三维地质建模方法———以塔河油田四区奥陶系油藏为例胡向阳1,李阳2,权莲顺1,孔庆莹1,王英1,吕心瑞1(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2.中国石化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北京100728)摘要: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大型溶洞、溶蚀孔洞及裂缝,尺度大小悬殊,形态不规则,分布不连续。

定量刻画孔、洞、缝在三维空间的展布一直是该类油藏开发的技术难题,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地质建模方法。

以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为原型,提出了多元约束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即在古岩溶发育模式控制下,采用两步法建模。

第一步,建立4个单一类型储集体模型:首先利用地震识别的大型溶洞和大尺度裂缝,通过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离散大型溶洞模型和离散大尺度裂缝模型;然后在岩溶相控约束下,基于溶洞发育概率体和井间裂缝发育概率体,采用随机建模多属性协同模拟方法,建立溶蚀孔洞模型和小尺度离散裂缝模型。

第二步,采用同位条件赋值算法,将4个单一类型模型融合成多尺度离散缝洞储集体三维地质模型。

该模型定量刻画了缝洞储集体在三维空间的展布特征,为油田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地质基础。

关键词:离散裂缝建模;溶蚀孔洞建模;离散大型溶洞建模;地质建模;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中图分类号:TE121.1文献标识码:A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ing of fractured-vuggy carbonate reservoirs :a case from the Ordovician reservoirs in Tahe-Ⅳblock ,Tahe oilfield Hu Xiangyang 1,Li Yang 2,Quan Lianshun 1,Kong Qingying 1,Wang Ying 1,Lv Xinrui 1(1.Exploration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INOPEC ,Beijing 100083,China ;2.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Department ,SINOPEC ,Beijing 100728,China )Abstract :Reservoir spaces of fractured-vuggy carbonates mainly ,include large caverns ,dissolved pores and fractures ,which are varied in scale ,irregular in shapes and discontinuous in distribution.There still have no effective geological modeling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s of 3D reservoir space distributions in fractured-vuggy carbonate reservoirs.In this paper ,taking Tahe fractured-vuggy carbonate reservoir as an example ,we put forward a 3D geological modeling method of fractured-vuggy reservoir under the constraint of multiple geological factors ,i.e.two-step modeling under the control of ancient karst development pattern.In the first step ,4single-type reservoir models were established.After large cavens and large-scale fractures were identified by using seismic data ,a discrete large cavern model and a discrete large-scale fracture model were established first with deterministic modeling method.Then ,under the constraint of karst facies and based on development probability volumes of dissolved pores and interwell fractures ,a dissolved pore model and a discrete small-scale fracture model were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stochastic multi-attribute coordinated modeling method.In the second step ,the 4single-type reservoir models were merged into a 3D multiscale discrete geological model of frac-tured-vuggy carbonate reservoirs by using the diadochic assignment algorithm.The final model can quantitatively describe the 3D distribution of the fractured-vuggy carbonate reservoirs ,and provide g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oilfield development.Key words :discrete fracture modeling ,dissolved pore modeling ,discrete large cavern modeling ,geological modeling ,fractured-vuggy carbonate reservoir ,近年来我国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量不断增长,先后发现了塔河、渤海湾盆地的广饶潜山等大型油田,目前找到的碳酸盐岩油藏储量中,缝洞型油藏占探明石油储量的2/3。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剩余油类型及影响因素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剩余油类型及影响因素

估技术 [ J ] . 石 油 学报 , 2 0 0 4, 2 5 ( 1 ) : 1 3 — 1 8 . [ 4 ] 李 竞好. 塔 河 油 田 4区 奥 陶 系 油 藏 缝 洞 单 元 的划 分 [ J ] . 断 块 油 气
田, 2 0 0 8 。 1 5 ( 6 ) : 7 3 — 7 5 .
图 7 原 油 黏 度 对 剩 余 油 饱 和 度 的 影 响
塔 河 油 田 主 体 开 发 区奥 陶 系 油 气 藏 为 例 [ J ] . 石 油与天然气 地质 ,
3 结 论
1 ) 缝 洞油 藏 可视化 模 型底 水驱 替模 拟 实 验具 有直 观、 方 便 的特点 , 能够 实时 监测 油水 流 动状 态 和底 水 驱 替 后剩 余 油 的分布 状态 。 2 ) 碳 酸盐 岩缝 洞 型油 藏底水 驱 替后 仍 然存 在 大量
n a t u r a l l y r f a c t u r e d r e s e r v o i r s 『 R] . S P E 1 3 4 0 9, 1 9 8 5 .
[ 7 ] 郭 春华 , 杨宇, 莫振 敏 , 等. 缝 洞 型碳 酸 盐 岩 油 藏 流 动 单 元 概 念 和 研究方 法探讨 『 J ] . 石油地质 与工程 , 2 0 0 6 , 2 0 ( 6 ) : 3 4 — 3 7 .
2 0 0 5 , 2 6 ( 5 ) : 6 2 3 — 6 2 9 .
『 l 4]D e Z a b a l a E F, K a ma t h J . L a b o r a 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r y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w a t e r l f o o d b e h a v i o 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1998206227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二级课题(960503203)作者简介:王根久(1968—),男(汉族),江苏江堰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油藏描述研究。

文章编号:100025870(1999)0420026203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型王根久 张继春 寇 实(华北石油管理局研究院,河北任丘062552) 张 前(华北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摘要:雁翎油田雾迷山组油藏为双重渗流介质的碳酸盐岩油藏,裂缝、溶洞发育,储层非均质性严重。

在综合研究钻井、测井和开发动态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油藏描述一体化系统建立了油藏三维静态模型,并应用全隐式三维三相黑油裂缝模型进行了模拟运算。

将模拟结果返回到静态模型中进行循环建模,从而建立了不同时期的剩余油定量分布的三维模型。

关键词:雁翎油田;碳酸盐岩油气藏;渗流介质;储集层特征;剩余油分布;数学模型中图分类号:TE 122.3+5 文献标识码:A1 油田基本特征雁翎油田雾迷山组是经过中上元古界地壳抬升、褶皱、断裂运动、风化剥蚀后残留的古地貌,又经过后期的地壳下降,接受沉积而被埋藏的潜山油藏。

潜山顶面几何形态为一个被断层切割的穹状隆起,高点在Y340井西100m 附近,埋藏深度约2940m ,以深度为3300m 闭合等深线圈定隆起的闭合高度为360m ,闭合面积为4.3km 2。

油藏储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的一套以隐藻白云岩为主的岩性,岩石主要的矿物成分为较纯的白云石,含少量的粘土和硅质矿物。

根据储渗空间的成因和形态,可将雾迷山组储层划分为三种类型。

①溶洞型。

溶洞直径大于50cm 的为大洞,1~50cm 的为中洞,小于1cm 的为小洞。

②裂缝型。

裂缝宽度大于100μm 的为大裂缝,裂缝宽度为10~100μm 的为中缝,5~10μm 的为小裂缝,小于1μm 的为微裂缝及层内节理。

③孔隙型。

有原始沉积成因的藻架孔和溶蚀作用成因的基质溶孔、粒间孔、晶间孔等。

2 油藏地质模型2.1 构造模型在建立构造模型时,由于潜山油藏成因的特殊性和海相沉积的地质特点,以风化侵蚀面和沉积层面作为建模的层序边界,并采用等厚对比的方法,依据钻井和地震资料,运用Earthvision 和SGM 油藏描述软件进行油藏构造描述。

描述内容包括油藏顶面形态、内幕构造层产状、结构及断裂体系组合、断块划分等。

潜山油藏内有组合断层10条,其中,西部1号断层较大,控制了油田边界及油气分布,其余9条断层均属油田内部小规模断裂,见图1。

图1 某油田构造模型2.2 储层地质模型由于碳酸盐岩储层复杂,不能用单一的方法和参数将其非均质特征表达清楚,需通过多参数判别法提取主因子,并反复进行循环建模。

经过反复运算,最终确定了以孔隙度、渗透率、裂缝密度和储层类型4个参数来表征储层特征。

1999年 第23卷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23 No.4 第4期 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China Aug.19992.2.1 参数求取方法由测井评价获得孔隙度和储层类型。

将所得的储层类型与取心观察的裂缝发育状况有机结合,利用数学统计原理,评估出各类储层裂缝密度参数权值。

对不同层位、不同埋深的参数进行校正,从而获得各类储层裂缝密度随埋深变化的数学模型。

M i =∑4j =1HijM ij∑4j =1H j; P i =M i H i∑n j =1Mi H i.式中, M i 为小层平均裂缝密度,条/m ;P i 为小层平均裂缝密度权值;i 为小层号;j 为储层类型;H i 为小层厚度,m 。

Ⅲ、Ⅳ类储层裂缝密度随埋深变化校正模型为 y 0=-6.7091x 0+3091.9.(1)Ⅰ、Ⅱ类储层裂缝密度随埋深变化校正模型为 y =-2.6609x +3137.1.(2)利用上述模型对各井储层裂缝密度参数进行预测,并与实际计算结果做相关分析,结果见图2。

其相关数学式为 M c =0.9457 M y +0.7143, R 2=0.9012.式中, M c 为裂缝密度计算平均值; M y 为裂缝密度预测平均值。

以少量不稳定试井资料为依据,将裂缝预测结果与各井相应层段的裂缝密度进行相关分析(图2)。

裂缝密度与渗透率的正相关回归式为 M =18.6046tan K +58.052, R 2=0.8414.利用计算模型,可将预测的裂缝密度参数数据体转化为渗透率参数数据体。

图2 裂缝平均密度与渗透率相关分析结果2.2.2 储层三维建模及其特征在计算和预测模型属性参数的空间分布时,根据油藏已知参数,选用了克里金法、地质统计法和最小邻近点算法进行循环建模,每一种属性参数都用3种方法进行计算,挑选计算最准确的一种方法进行循环建模,直至得到最好的预测结果。

模型细胞单元网格的大小对模型预测精度影响较大。

因此,在确定网格大小的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因素:①工区大小及井网密度,每口井处于单独的网格中;②裂缝发育规模,网格小说明裂缝发育程度高,网格大说明裂缝发育程度低;③储层纵向、横向的非均质强度,网格大表明均质程度高,网格小表明均质程度低。

由构造模型和属性模型计算结果可知,该油田雾迷山组油藏储层具有以下特征:(1)受埋藏深度和层间岩性的影响,裂缝密度和开度纵向变化具有规律的递减性和显著的层间差异性,平面上裂缝发育强度与构造应力方向及主断裂发育位置明显相关,这反映了构造应力场强弱的变化趋势。

(2)孔隙度的纵向分布呈高低间互,横向分布具有方向性,即靠近主断裂的孔隙度高,远离主断裂的孔隙度低,孔隙度高值区沿主断裂带分布。

(3)纵向渗透率具有明显突变递减趋势,在距潜山顶面至埋深50m 以下,随着埋深的增加而渗透率递减缓慢;平面上的渗透率变化具有很强的方向性,井间差异大。

高值区主要沿断裂带分布,远离断裂带的北东方向,渗透率逐渐降低。

(4)纵向上储层岩性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成层性,是多种岩类纵向交互叠置而成。

在w 71底部和w 12中下部的泥质白云岩段,将上、下岩层明显分为3个单元,这说明油藏内部储层具非均质性,在纵向上除了具有较强的变异性外,还存在两个明显的低渗透屏障层。

3 剩余油分布模型3.1 储层模型参数的输入该油田储层模型横向网格大小为50m ,纵向为1.5~3.5m ,平面网格数为5400,径向网格数为20。

受计算机的限制,数值模拟软件难以接收如此多的网格数,为此,需对储层静态模型进行简化,简化时要保持原有模型的特性。

经过对比分析,选用多边形网格简化静态模型。

其优点是:①更加逼近油藏・72・第23卷 第4期 王根久等: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型的几何形态;②油井全部位于网格中央;③油藏整体模型能反映井的锥进过程;④能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将相同渗透率的层置于同一网格中;⑤拟合调整过程中便于局部加密。

在简化过程中可依据下述原则:①在纵向上,根据储层非均质性,均质程度基本一致的层划分在一起,将低渗透屏障作为独立的描述单元;②在平面上,多边形网格大小的确定主要根据储层平面非均质特征和单井控制的非均质性。

简化模型的每个网格大小不一,但都反映了储层特有的非均质性,这样可有效地提高数值模拟的准确性。

简化后模型的网格平面数为32,径向为17。

3.2 数值模拟计算数值模拟计算拟合到1989年关井时间,运算时来用全隐式三维三相黑油裂缝模型[1],对单井的产油、产水和井底流压进行了历史拟合,在较短的计算时间内得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见图3。

图3 Y345井历史拟合结果3.3 剩余油分布规律在本次研究中,建立了该油田从开采到关井12年中每年年底的剩余油分布模型,图4为该油田1989年的剩余油分布模型。

根据剩余油分布模型的表征,综合该油田雾迷山组油藏地质模型及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裂缝控制因素、发育特点和油藏开发历史,得出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1)受潜山形态控制。

油藏顶部有纯油带,低部界面形态为一个高低起伏、大小不等的锥体组成的不规则界面。

(2)纵向上呈块状分布。

对具有双重孔隙介质的油藏而言,在高速开发中,由于底水的快速上升及裂缝系统和岩块系统的水驱速度和机理存在差别,大、中岩块裂缝中的原油很快被水驱替,而岩块系统微小裂缝中的原油在较短期内很难被水驱替,因而,在裂缝网格中形成水包油的状态。

只有随着水驱开发时间的延长,裂缝系统的油水界面进一步升高,静水柱的压力和自吸排油作用不断增强,才能使岩块系统微小缝洞中的部分原油被驱替。

这个过程非常缓慢,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Y342和Y345井区剩余油分布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图4 雾迷山油藏1989年剩余油分布模型(3)平面上受裂缝发育状况控制。

由于储层中裂缝发育,非均质性极强,流体在其中的分布也非常复杂。

平面上剩余油的分布与潜山裂缝发育有极大的关系,靠近潜山内部断层的井,如Y342、Y18、Y10井,大缝、大洞发育,剩余油饱和度很低。

(4)受生产制度控制。

由于生产制度不同及油井所处位置储集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剩余油分布的差异。

例如,Y44井和YX2井为注水井,这两口井又靠近潜山内部断层,裂缝发育,在注水过程中,就将Y49井区的油与潜山高部位的油分割开来;Y49井处于构造低部位,渗流条件相对较差,这就造成Y49井区剩余油的分布。

4 结 论(1)油藏内部剩余油的存在与分布是油藏经过注水、开发作用后流体再分配的必然结果,其复杂程度既受开发动态的影响,又受油藏构造和储层非均质性的控制。

(下转第32页)图4 绿泥石的检验图版4 结束语应用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确定粘土矿物类型和含量,对研究泥岩井壁稳定性、选择和调整泥浆配方、研究储层敏感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提出的深度条件交会图技术,对识别粘土组合类型、实现分段建模、提高统计预测精度非常有效。

这也是粘土含量值计算与岩心分析结果吻合较好的重要保证。

本研究方法和结果为油田储层敏感性和评价油层伤害研究提供了一项重要的基础资料。

致谢 本文得到塔里木指挥部研究中心关雎总工程师的指导和石油大学吴文圣、高中举、陈钢花等同志的协作,在此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1] 黄隆基.放射性测井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1[2] 郭遇峰,等.松辽盆地三肇地区自然伽马能谱与岩性参数的关系[J].石油学报,1994,15(4):346~353. [3] 刘芬霞,等.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在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中的应用[J].测井技术,1995,19(5):288~294.[4] 章晔,等.放射性方法勘查[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0.(责任编辑 刘艳荣) (上接第28页)(2)随作用因素的强弱而形成不同形式的剩余油分布,受裂缝发育状况制约的低渗透岩块控制的剩余油所占比例较大,约占总剩余储量的70%~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