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情境母题研究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中的母题研究

比较文学中的母题研究

斯百科全书》 主题学是 “ 称 比较文学惯于探索的
领域 , 譬如某一神话 ( 奥狄浦斯 , 伊尼德) 菜心理 。 典型或社 会 典型 ( 残疾 人 ) 某文 学 人物 ( 密 , 罗 欧) 某些大人物 ( , 邱吉尔 、 柏拉 ) 某些环境或 , 物件( 尼罗河) 的影响的消长。
《 今粉世家》 等都是以家族 的生活为艺术背景的,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去开通
维普资讯
第 1 卷 第3 8 期 20 0 6年 6月
沈 阳 大 学 学 报
J OUR NAL OF S NYAN UN VE . 8 N . 11 , o 3
门》 里人物: , 众多 性格各异 . 讲的都是百姓基 本的
东西。故事虽旧, 意味却新 , 但 几百年来 , 家族叙 述的魅力不减, 大概是与我们的生存环境有关吧。 家族母题一直是受到广大普通老百姓喜爱 , 曾 像 雪芹的《 红楼梦》 老舍的《 , 四世 同堂》 张恨 水的 ,
将类似 的文学类型采纳为表达规范。 法 国《 ” 拉罗
作者简 介 :李 巧玲 ( 93一) 女 , 宁辽 l 人,[ 17 , 辽 5 _ 宁大学讲师 , 『 i 】 = 硕士
维普资讯
第3 期
李巧玲:比较文学中的母题研究
9 5
意义是 以崭新 的思 想 观 念 与 审美 意 识 , 变 了 战 改
打火匣的秘密, 结果士兵把巫婆给杀了, 赢得 了美
J n 2006 u.
文章 编号 :10 -2 5 2 0 ) 309 -3 0 89 2 (0 6 0 - 40 0
比较 文 学 中的 母题 研 究
李 巧 玲
( 宁大学 外国语 学院,辽 宁 辽阳 110 ) 辽 100

西方文论——精选推荐

西方文论——精选推荐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2学时)1、定义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比较文学的定义有所不同。

在具体介绍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比较文学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研究视角、对象、类型、方法和目的各方面,给出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文明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三种文学关系。

包括“事实联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跨越性、开放性、宏观性的特征。

3、可比性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

可比性是一种有待于研究者去发掘的内在价值,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

它主要包括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思考题:1、谈谈你怎样认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

2、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4学时)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第二,学科史的知识。

法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艾田伯等。

美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代表人物雷马克、韦勒克等。

第二节中国比较文学大致了解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

需要知道王国维、鲁迅、茅盾、陈铨、钱钟书等人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第三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传统的研究方法之一,它探究文学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本章是学习比较文学课程的重点之一,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

第一节流传学一、定义:流传学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作品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和被接受情况。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ht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有可能是填空)2文类学:是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民族文学形式的种类,类型以及文学风格进行的比较研究,属于文学批评的一支.3主题学:发轫于19世纪德国的民俗学研究,既属于影响研究,也属于平行研究.其强调的是不同语言,民族,时代的不同,作家对于同一主题(包括主题,题材,情境,人物,意象,套话)的不同处理.4母题: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5题材研究:通常指构成一个完整故事或情节的素材,比较文学中指研究不同语言,民族,时代的作家对于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如大洪水神话,人蛇恋.6情境研究:文学中常见的特定情境(三角恋,人鬼恋,不相识的父子之战)以及不同作家对于基本情境的不同处理研究(爱情与职责,道德,伦理等)7意象研究:指某一民族,国家中某种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式或文化形象.8译介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异质文学的翻译互动研究.(探寻翻译及其翻译以后)9形象学:是指在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诸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以及”战后日本文学中的美国形象”.10社会集体想象物:全社会对于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11比较诗学: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文艺理论为核心内容的研究领域,着重于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学问。

12历史类型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受到进化论的影响。

研究的时空不一,但在美学上有价值,诗学上有共通性文学现象的一门学科。

13文学流派: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

14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潮流。

填空1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2比较文学的最终目标是(走向世界文学),不是走向大一统.而是世界各民族互相借鉴.3三股大潮是(理论大潮)(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文化研究热潮)4我国比较文学兴起是从(台港)开始的.5 1976年,(古添洪)(陈慧桦)主编的台湾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6率先开展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是旅居国外的一批华裔学者,如(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等人.7 1979年(钱钟书)(<管锥篇>)出版,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复兴开始的标志.8法国比较文学研究代表人物:(不吕那介)(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9(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的转折点10俄苏比较文学复苏的代表人物(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历史类型学研究11流浪汉小说和十四行诗属于(平行研究)中的(文类学研究)12主题学发展的主要人物是美国的(哈瑞·列文),他是主题学研究的开创者13媒介包括(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文字材料媒介)14创造性叛逆这一说法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艾斯卡皮)提出的15形象学的特点与功用是(投射性)(互动性)(跨学科性)16形象学对于对于异国形象描绘的作用:具有(乌托邦)或(意识形态色彩)17法国的(贝茨)是最早提出形象学任务的人,法国的(巴尔登斯贝格)提供了具体范例,作出重要贡献,认为比较文学应注重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互相诠释,并遵循这一原则写出《法国作家与德国幻想》的是(卡雷)18(莫哈)提出的文学形象学所研究的形象,都是三重意义上的形象。

比较文学情境母题研究

比较文学情境母题研究
比较文学情境母题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希腊神话中 的死而复生情境母题研究
母题
“主题学研究中的母题,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 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 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死、离别、 爱、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 等等”。——乐黛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情境母题
• “情境”有时也可译作处境、形式、局面。情境主 要包含三个因素:特定的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时 空;特定的情况——事件;特定的人物关系。在比 较文学中,情境就是特定个人、群体和诸多环境因 素共同组合而成的某种典型的人生境遇。每个特定 的情境都展示出人物间的某种关系,同时又交织着 作家以及作品中人物的观点和感情。 • 母题依赖于情境,它的产生离不开情境,其本身是 情境的模式化和概括。相同情境可以产生不同母题, 同时,不同情境也可产生相同母题。 • 所以情境母题是对情境的模式化概括。
二、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希腊神话 中死而复生情境母题比较
(一)相同点
• 1、基本类型的相同 (1)、为爱复生 中国:《聊斋志异》 古希腊:俄尔普斯和欧律狄刻 (2)、变形复生 中国:《梁山伯与祝英台》 古希腊:阿拉克涅与雅典娜
• 2、文化内涵的相同点 (1)乐生恶死的生活态度
(2)万物有灵观:古希腊原始人相信人死灵 魂不灭;中国古人固有的鬼神观念和佛教 “三世因缘”“因果报应”思想相融合。
(二)不同点
1、基本类型的不同点
• 中国:爱情;反封建礼教 • 古希腊:亲情,英雄
2、文化内涵的不同点 • 古希腊神话:原始人的生死观——精神活泼, 性格乐观,多山少地的环境造就了他们自由 奔放、爱好冒险的性格。原始人生活在危机 四伏的世界,但是他们无比热爱现世生活, 当意识到死亡不可避免,他们对生的眷恋比 任何时候都要强烈。追求现世生活的观念隐 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期末复习必考荟萃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期末复习必考荟萃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期末复习必考荟萃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陈惇刘象愚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

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

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

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比较文学——精选推荐

比较文学——精选推荐

⽐较⽂学第⼀章:⽐较⽂学的定义和功能1、⽐较⽂学的定义:①性质:是⽂学研究的⼀⽀,是⼀门独⽴的学科②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跨⽂化和跨学科的各种⽂学关系③研究理论和⽅法:具有⽐较⾃觉的⾃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

④特征:开放性、宏观性2、⽐较⽂学三派及其观点、代表⼈物代表作在20世纪50年代,法美两派论战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①⽐较⽂学是⽂学史的⼀⽀,偏重于从⽂学史的⾓度给⽐较⽂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体史实。

(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学之间的影响,寻找⼀种⽂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关系。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法。

④观点不⾜:拒绝把美学作为⽅法论带⼊⽐较⽂学研究,研究视域较⼩⑤法国派代表⼈物及其作品: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位代表⼈物,作品《歌德在法国》《⽂学史研究》《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b梵第根:法国第⼀个系统、全⾯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较⽂学论》(1937戴望舒中译本)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法国学派体系,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基亚代表作《⽐较⽂学》⑥优点:1)为⽐较⽂学学科的建⽴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贡献。

2)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较⽂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了严密的⽅法体系。

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较⽂学研究的重要⼿段。

美国学派:主张平⾏研究。

①⽐较⽂学是⽂学研究,指向⽂学批评和⽂学理论,②研究范围是超⼀国范围之内的,多国的③采⽤⼤规模结合⽐较和审美批评的⽅法,进⾏⽆事实联系的⽂学关系的研究④把⽐较⽂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

(与法最⼤不同:跨学科)⑤美国派代表⼈物及其作品:a韦勒克《⽂学理论》(与沃伦合著)、《⽐较⽂学的概念》、《⽐较⽂学的名称和实质》,教堂⼭会议上宣读了⼀篇题为《⽐较⽂学的危机》的论⽂,揭开两个学派论战,被看做美国学派的宣⾔。

教堂⼭会议是⽐较⽂学发展史上的⼀个转折点。

比较文学情境母题研究

比较文学情境母题研究

比较文学情境母题研究————————————————————————————————作者:————————————————————————————————日期:比较文学情境母题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希腊神话中的死而复生情境母题研究一、情境母题德国学者弗伦泽尔认为:“母题这个字所指明的意思是较小的主题性的(题材性)单元,它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但它本身却构成了属于内容和形式的成分,在内容比较简单的文学作品中,其内容可以通过中心母题概况为一种浓缩的形式。

一般来说,在实际的文学体裁中,几个母题可以组成内容。

”我国学者乐黛云做了更为具体的阐释:“主题学研究中的母题,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死、离别、爱、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

“情境”有时也可译作处境、形式、局面。

情境主要包含三个因素:特定的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时空;特定的情况——事件;特定的人物关系。

在比较文学中,情境就是特定个人、群体和诸多环境因素共同组合而成的某种典型的人生境遇。

每个特定的情境都展示出人物间的某种关系,同时又交织着作家以及作品中人物的观点和感情。

母题依赖于情境,它的产生离不开情境,其本身是情境的模式化和概括。

相同情境可以产生不同母题,同时,不同情境也可产生相同母题。

所以情境母题是对情境的模式化概括。

二、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希腊神话中的死而复生情境母题的异同“死而复生”顾名思义就是人在死亡之后灵魂或精神回归物质世界,并在新躯体中获得新生。

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希腊神话中存在大量死而复生的故事,在产生原因和蕴含的文化内涵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一)相同点1、死而复生的基本类型相同(1)为情复生中国古代文学中上演了一幕幕死而复生的爱情故事。

如《聊斋志异.连城》就是因为爱情起死回生的故事,贫穷的豪侠之士乔生因其杰出的才能受到富有的孝廉之女连城的爱慕,连城身染疾病,乔生不惜以心头肉救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情境母题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希腊神话中的死而复生情境母题研究一、情境母题德国学者弗伦泽尔认为:“母题这个字所指明的意思是较小的主题性的(题材性)单元,它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但它本身却构成了属于内容和形式的成分,在内容比较简单的文学作品中,其内容可以通过中心母题概况为一种浓缩的形式。

一般来说,在实际的文学体裁中,几个母题可以组成内容。

”我国学者乐黛云做了更为具体的阐释:“主题学研究中的母题,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死、离别、爱、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

“情境”有时也可译作处境、形式、局面。

情境主要包含三个因素:特定的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时空;特定的情况——事件;特定的人物关系。

在比较文学中,情境就是特定个人、群体和诸多环境因素共同组合而成的某种典型的人生境遇。

每个特定的情境都展示出人物间的某种关系,同时又交织着作家以及作品中人物的观点和感情。

母题依赖于情境,它的产生离不开情境,其本身是情境的模式化和概括。

相同情境可以产生不同母题,同时,不同情境也可产生相同母题。

所以情境母题是对情境的模式化概括。

二、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希腊神话中的死而复生情境母题的异同“死而复生”顾名思义就是人在死亡之后灵魂或精神回归物质世界,并在新躯体中获得新生。

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希腊神话中存在大量死而复生的故事,在产生原因和蕴含的文化内涵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一)相同点1、死而复生的基本类型相同(1)为情复生中国古代文学中上演了一幕幕死而复生的爱情故事。

如《聊斋志异.连城》就是因为爱情起死回生的故事,贫穷的豪侠之士乔生因其杰出的才能受到富有的孝廉之女连城的爱慕,连城身染疾病,乔生不惜以心头肉救之。

孝廉将连城许以富商之子王化成,连城含恨而死,乔生悲痛而绝。

二人阴间相会,爱情使他们复活,复活之前他们唯恐在发生变故,便结为夫妻,二人得以返魂。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众多为情死又为情生的至情男女,如《连城》篇,中为爱魂魄相从、死而复生的连城与乔生。

还有干宝在《搜神记》也描写了贾文合与弋阳令之女死而复生后结为夫妻的故事。

古希腊神话中同样也有因爱情复生的神话最著名的莫过于俄尔普斯和欧律狄刻的故事。

欧律狄刻被毒蛇咬伤而死,俄尔普斯赴冥府寻妻,冥后怜悯允许其妻返回阳世,但是返回途中俄尔普斯回头观望妻子,从此两人阴阳两隔。

阿尔刻提斯代夫受死的刻骨铭心的爱情亦为人熟知,阿波罗为报答阿德墨托斯之恩,许诺若有人代死,其可免地狱之苦,国王之妻阿尔刻提斯愿为夫替死。

赫拉克勒斯被其爱情所感动,下冥府救出阿尔刻提斯。

为爱情从地府复活在希腊神话故事中还有阿多尼斯与阿芙洛狄忒,阿多尼斯被野猪杀死,阿芙洛狄忒痛不欲生,直入地府要人,宙斯特准阿多尼斯每年返回阳世六个月。

(2)、变形复生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男女主人公彼此相爱,但因家世地位的不同遭到父母反对,在为爱死去后魂魄化为蝴蝶获得重生。

古希腊神话中变形复生故事如高傲自大的阿拉克涅与雅典娜比赛纺织的故事。

雅典娜嫉妒其纺织技术,便撕碎织布,阿拉克涅上吊而亡,雅典娜心生怜悯,用毒液洒在她身上,从此她变成了蜘蛛。

还有刻宇克斯和哈克西翁的故事,刻宇克斯和哈克西翁非常恩爱。

刻宇克斯出海受到海浪袭击而遇难,哈克西翁闻讯悲痛欲绝,投海自尽,赫拉出于同情,把夫妻二人变成比翼鸟,长相厮守。

而那喀索斯的故事,则反映了把自己爱到极致。

他对水中的自己发生了爱慕之情,顾影自怜,茶饭不思,憔悴而死,死后幻化成水仙花幽香淡雅。

2、文化内涵的相同点(1)乐生恶死的生活态度无论是在古希腊神话中,还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些死而复生的故事都体现了人们对生的渴望、对死的厌弃。

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改变生死两级,展现了对于爱情和亲情的渴望。

(2)万物有灵观古希腊原始人生活在人类的初级阶段,在无法正确认识自然规律的时候,对宇宙万物保留敬畏之感,古希腊原始人相信人死灵魂不灭。

而中国古人受到鬼神观念和宗教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鬼神观念和佛教“三世因缘”“因果报应”的思想已经相融合。

他们相信来世今生和灵魂学说,所以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大量的死而复生故事的出现。

因此人类学家认为死而复生的产生与原始人思维中的万物有灵观和灵魂迁移学说有着密切联系。

(二)不同点1、古希腊神话中的死而复生情境母题死而复生是一个古老的母题,古希腊神话有着众多母题类型死而复生就是其中一种,古希腊神话以极其丰富的想象与独特的视角,通过对死而复生故事的讲述,超越阴阳阻隔,沟通生死两极,生动的反映了古希腊神话对于死亡的思考和复生的意义。

在古希腊神话中除了有因爱情复生的神话之外,还有大量的因亲情而复生的神话和英雄神话。

亲情故事以得墨忒耳和珀尔塞福涅的故事最具代表性。

农业女神得墨忒尔之女珀尔塞福涅被冥王哈德斯掳走,得墨忒尔为了寻女导致致庄稼颗粒无收,宙斯同情母女,特允许珀尔塞福涅半年人间,半年冥府。

而英雄故事如赫拉克勒斯在为阿尔戈斯王欧律斯修斯服役期间,完成的第十二项业绩,是必须从冥王那里牵回地府的看门狗—刻耳柏洛斯。

他来到地府的入口,由亡灵沿着地缝深渊往下,来到冥府,遇到了庇里托俄斯和忒修斯,并拯救了忒修斯,然后制服了恶狗带回了阳间。

酒神狄奥尼索斯长大成人之后,进入冥府,带走其母塞墨勒返回人间,送往奥林匹斯山,成为诸神之一。

西绪福斯得罪众神,两次被押到冥府,都施用诡计,得以逃脱。

这几则神话表现了希腊英雄的英雄之气,表达了原始人希望以自我的力量改变生死,改变由神掌握的生死秩序。

这类死而复生的神话中有着原始人的生死观。

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着古希腊人独特性格的形成。

古希腊三面临海,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因此温和的气候让古希腊人始终保持着精神的活泼,培养了他们乐观的性格,热爱现实生活。

多山少地的环境又使他们更多的寻求海上贸易,造就了他们自由奔放、爱好冒险的性格。

原始人生活在危机四伏的世界,但是他们无比热爱现世生活,当意识到死亡不可避免,他们对生的眷恋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为了保存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他们不再对死亡喋若寒蝉、顶礼膜拜,而是开始主动珍惜时间、寻求解脱。

因此反映在古希腊神话上,死而复生的故事层出不穷。

人们从对死亡的困惑不解到心生恐惧,再到寻求死而复生的方法。

长生不老,不死之身,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终极目标。

所以希腊神话中才有那么多的死而复生的故事。

古希腊人追求现世生活的观念隐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通过死而复生的神话彰显出来。

2、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死而复生情境母题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数量最多的死而复生的故事就是婚恋故事,它的特点不是突出神秘与怪异的描写,而重在表现赤城的爱情可以使人死,也可使人生。

当时人认为感情是可以超越生死的,正是在这种观念基础之上汤显祖写出了《牡丹亭》来表达超越生死的爱情。

在《牡丹亭》中塑造的为爱情死而复生的杜丽娘的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著名的人物。

杜丽娘为了争取爱情和婚姻的自由,她由生而死,又死而复生,历尽重重磨难,就是为了与爱人柳梦梅长相厮守。

汤显祖在《题辞》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有情之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

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但杜丽娘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美好爱情的开端,死而复生使人生悲剧转化为爱情喜剧。

还有《聊斋志异.连城》中为爱与封建礼教以死抗争,又因爱死而复生的连城与乔生。

这些青年男女可为爱情而死,又可为爱情而生。

在这些故事中,对于这些故事描绘,小说家有意用死而复生的方式,解决幽冥殊途、门第差别和礼教障碍等问题,实现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理想。

三、研究综述魏晓虹和姚晓黎发表在山西大学学报中的《中国古代文学中死而复生故事的主题学分析》中考察了死而复生文学母题的流变。

她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大量的死而复生故事的出现,是因为古人对生死的朴素认识、鬼神观念、乐生恶死的心态以及宗教观念等多种因素。

汉魏六朝时期,人们相信鬼神,一些死而复生的故事不仅被志怪小说如《搜神记》记载, 而且同时也被正史收录。

六朝志怪和唐人小说中为爱情死而复生的女子, 都有美好的结局, 死而复生把婚恋悲剧变成喜剧。

宋元时追求爱情死而复生的女子结局悲惨, 最终又再次死去,表现了小说受宋明理学的浸淫又向道学化的方向转变。

晚明和清代也有一些话本、小说和戏剧写死而复生的故事,大多表现爱情受到现实阻碍之后的浪漫畅想。

李汝珍《镜花缘》中无继国国民死而复生延续生命,表现出漠视功名的早期道家思想, 在死而复生的母题中具有创新意义。

邵婷在《古希腊神话死而复生的母题研究》中,将古希腊神话中死而复生的故事的内容和意义做了具体分析。

她认为世界各民族都有“死亡—复活再生”的信仰。

古希腊神话包括众多的死而复生母题故事,这些故事以一种极强的穿透力在时代翻天覆地,沧海横流的变化中,夺目光彩,震撼人心。

不仅体现了古希腊人的死亡意识和生活观念,而且以侧面印证了古希腊人对生命的热爱。

张艳《“复生”母题的文化探析》中认为死而复生故事与古人对生死的朴素认识以及原始宗教、鬼神观念等因素有关。

汉魏六朝时期,宗教鬼神信仰得到进一步普及,死而复生的故事在志怪中大量出现,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

至唐宋,死而复生的故事被用来谱写现实悲、喜剧,同时也呈现佛教的因果报应、灵魂轮转等教义。

明清作品里死而复生的故事频繁出现,“复生”成为小说常见的叙事结构,表达对生命与美善的追求。

复生母题不仅体现了初民的古老信仰,更是民族文化深层心理的综合表达。

裴登峰在《先秦两汉“复生”小说的文化蕴含及影响》中依据先秦两汉文献和民流的“复生”材料,并从史文化的角度,述其思想史意。

他认为这类死而复生的故事既在“游心寓目”的好奇心、娱乐性,也反映着鬼神怪异、是非善念,折射出动乱社会现实带给民众的心理阴影,体现着惧怕现实死亡的情感倾向的民族心理,以及尊重与珍惜生存的“重生”、“恋生”的生命意识。

剖析了此象形成的深民族心理机制及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