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简史-摄影技术的诞生与发展
摄影简史

摄 影
第一章 摄影简史
简 史
课题概述:
主要讲述摄影 术于1839年 诞生以来发展 的主要流派及 代表作品。
教学目标:
了解不同时代 的摄影代表作 品,为今后的 摄影创作打下
铺垫。
章节重点:
了解现代摄影 的发展以及不 同时代的代表
作品
第一章 摄影简史
第 一
本章内容:
节
摄
影 简
第一节 摄影技术的发展
技简 术史 的
影家齐伯尔制造的最大的摄影机是1860年完成的,这是一架带有车轮, 并且必须用马拉的庞然大物,玻璃感光板的尺寸是44х36吋,重量为44
史
第二节 摄影艺术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摄影简史
第一章 摄影简史
第
一
节
摄
摄影作为一项人类的重要发明,它把人类记录历史事件的方
影
式拓宽了,从单一的绘画和文字,到把自然的影像以拷贝的形式
简
史
真实地记录下来。这种真实性是任何文字和绘画都无法比拟的,
因此人们称之为“阳光画”或“自然的手印”。
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牵马的孩子》
第 一 节
赛璐璐软底片
摄
影
简
史
使用玻璃片携带起来比较笨重,而且容易打碎。于是人们期待着一种
轻便软片的诞生。
早在1861年帕克发明了一种名叫赛璐璐的物质。1888年,从英国移
居到美国的卡巴特(Carbutt)说服了一位赛璐珞制造商,为其制造极为
理想的薄膜赛璐璐版,在赛璐璐上涂上胶质乳剂,并把它们分割成小块。
影
技简
伦敦光学机械商威斯特(West)。
术史
的
发
展
五、照相机硬件的发展
摄影技术的发展史

摄影技术的发展史介绍摄影是一项通过利用光线记录图像的技术,它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
本文将介绍摄影技术从诞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对社会和艺术的影响。
早期摄影摄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最早的摄影技术称为"银板法",即用涂有银盐的玻璃或金属板曝光。
这种技术的发明为后来的摄影技术奠定了基础。
可乐式胶卷的发明在19世纪末,可乐公司的科学家发明了可乐式胶卷。
可乐式胶卷的优势在于便携性和易处理,它取代了银板法成为了主流的摄影技术。
这一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摄影技术的普及。
自动化相机的出现20世纪初,自动化相机开始出现。
以柯达公司为代表的制造商开始推出便于操作的相机,使更多人能够参与摄影。
这一阶段的创新进一步加速了摄影技术的发展。
数码摄影的兴起20世纪末,数码摄影技术迅速兴起。
数码摄影的优势在于图像可以直接存储在数字媒体中,并且可以随时进行编辑。
这一技术革新改变了传统摄影方式,并为创意摄影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当代摄影技术如今,摄影技术正不断发展。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
各种新型相机和拍摄设备的出现,使摄影变得更加便捷和多样化。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为摄影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社会和艺术的影响摄影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摄影记录了历史的瞬间,扩大了信息的传播和表达的范围。
它也成为了艺术的一种重要媒介,许多摄影作品成为了艺术品,并在艺术市场上受到了重视。
结束语摄影技术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从早期的银板法到现今的数码摄影,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贡献。
这些发展不仅改变了摄影本身,也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和艺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摄影将继续拥有更加广阔的前景和应用。
第三章 摄影工艺发展简史

• 五、明胶乳剂和干版法
• 明胶:动物软骨的提炼物,透明无色的粘合剂。 • 1871年开始使用。 • 1880年后,明胶干版法取代湿版法。
• 干版法 人们期望一种涂布能“干”用的材料,在商店里可以买到, 并可以随时装入照相机拍照。 1868年,W.H.哈里森提出了使用胶棉 明胶来替代胶棉乳剂的设想。
干版法的发展与演变 然而,人们还是不满足,越来越多的摄影者希望能够有连续拍摄而不
必来回更换干版的新摄影材料,同时,强感光度干版的出现也促使了新型 手持照相机的问世。美国一家银行的一位24岁记帐员、业余摄影爱好者伊 斯曼(Eastman)发明了一个干版涂布机,并于1880年开设了“伊斯曼干 版公司”。 摄影要普及必须具备轻便、价廉、操作简易的照相机和感光 片。经过几年的奋斗,他于1888年6月成功地制造了第一架“柯达” (Kodak)照相机,次年生产了成卷的软质胶片。
火胶棉摄影法的特点
• 火棉胶法制作过程敏感度十分高,而且多变,要在每一片玻璃上用手 工涂上火棉胶的混合物(用军用强棉药溶解在天空醚和酒精中),当 玻璃还是湿的时候,小心地用银硝酸钾激活,曝光和冲晒,然后在氰 化钾溶液中固定,最后在金属版上涂上温暖的山达脂和薰衣草油混合 物从而完成制作,整个过程中每个步骤都要求精确的操作。由于成像 过程的不可预计性,这种火棉胶技术可以产生独特又富有个人风格和 情感的影像。
在底片和感光相纸都处于湿润状态时就对其进行曝光,然 后用五倍子酸进行冲洗,并在酸性溶液中浸泡相对久一点,最 后将相纸取出在阳光下曝晒,就可以将照片上红褐色的色调转 变成丰富而浓郁的黑色调,这样拍摄和制作出来的摄影作品, 成像效果非常细腻。
在19世纪50年代中期,表面进行过抛光处理的蛋白相纸 非常受欢迎。火棉胶湿版的玻璃底版和蛋白相纸的结合,使 得大规模商业化输出摄影作品成为可能。
摄影简史-摄影技术的诞生与发展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1826年 尼埃普斯在他的工作室里利用“日光摄影法” 1826年,尼埃普斯在他的工作室里利用“日光摄影法”,把涂有沥青的金 属锡板放在装有镜头的暗箱中,并将镜头在窗口对准室外,经过8小时的曝光, 属锡板放在装有镜头的暗箱中,并将镜头在窗口对准室外,经过8小时的曝光, 再将锡板浸入熏衣草油中冲洗, 再将锡板浸入熏衣草油中冲洗,得到了目前存世的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幅最早期 的影像照片,但由于日光摄影法光敏度特别低,不可能成为实用的摄影方法。 的影像照片,但由于日光摄影法光敏度特别低,不可能成为实用的摄影方法。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
应用CCD 应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传感器元件的数码后背。 CCD( Device)传感器元件的数码后背。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
2000年 2000年5月,佳能(Canon)公司推出高档数码相机EOS-D30,它使用CMOS代替 EOSCMOS代替 佳能(Canon)公司推出高档数码相机EOS D30,它使用CMOS CCD。 CCD。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1841年 1841年,英国塔尔博特把墨底白图象的负片与另一张感光的药膜面 相贴,然后曝光、显影、定影, 相贴,然后曝光、显影、定影,最后得到了无数张与原物影像一样的正 ,(“卡罗式”摄影法)这种负片——正片法一直延用至今, ——正片法一直延用至今 像,(“卡罗式”摄影法)这种负片——正片法一直延用至今,缺点是 负片纸基厚,印出的照片清晰度差。以后, 负片纸基厚,印出的照片清晰度差。以后,又发明用透明的片基代替纸 基做负片并制成干板,逐渐改用醋酸纤维做负片, 基做负片并制成干板,逐渐改用醋酸纤维做负片,照片的质量有了很大 的提高。 的提高。
第二章2.1摄影简史

10
达盖尔摄影法的改进
1839年时达盖儿式摄影法的标准步骤: 1、 将一块镀银的铜板彻底清洗,并抛光;
2、 把镀银的铜板置于一个装有碘溶液的小箱子内, 在室温下停留5-30分钟,至镀银的表面变为金黄色为 止(可在红灯下观察)。这时,镀银的铜板已光敏化, 可以放入防光盒内,以供拍照; 3、 在暗箱内曝光5-12分钟(f11镜头); 4、 将已曝光的镀银铜板置于75℃的水银上方,面朝 下,进行“显影”; 5、 用海波溶液将留存的银盐洗去(“定影”); 6、 最后用蒸溜水清洗,并晾干; 但是这种摄影术的暴光时间较长,运动的物体拍不下来 1840年的改进:增加如下两个步骤: 达盖尔银版摄影作品《巴 黎街景》。摄于1838年, 曝光约15分钟。因为曝光 时间长,巴黎街头熙熙攘 攘的行人与车辆都不见了, 只留下一个擦靴子的人。
贡献 ①卡罗式摄影法的最大优点是:拍摄了一张负片之后,就可以
比较便宜地印制任何数量的像片.而这个优点,一般人都忽视了。 达盖儿式摄影室能在拍摄之后的片刻间交件,并且,影像纹理非常清 晰。所以,塔尔博特要说服人们购买执照使用他的方法十分困难。
② 由负相到正像,现代摄影法的奠基人。
17
摄影法的发展
名称 日光摄影法
13
他也是第一位自拍的摄影师
他为了扩大影响,1855年拍了本人 肖像,是世界上第一批本人肖像(第 一位自拍者) 1939年3月20日贝亚德在摄影机里面 装上了一张感光纸,第一次完成了 一张质量较好的相片,不过他使用 了近一个小时的曝光时间,在此之 后的日子里,贝亚德完成了许多幅 这种照片,内容包括静物、建筑物、 雕刻作品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贝亚德没有公开他的发明。尽管他 的技术,发明照片流传的很广泛,但 是政府对他并未有任何奖励,于是他 郁郁而终,投河自尽,成为了真正 的“被淹死的男人”
摄影摄影简史

1.3湿版 有尼普斯的表弟尼普斯·圣·维克多 (Niépce Saint-Victor 1805-1870) 最早尝试使用玻璃取代金属版和纸张,发明了湿版摄影术。
1.5胶卷
另一名美国人汉尼巴尔·古德温( Hannibal Goodwin,1822-1900) 发现了一种名叫赛璐珞的物质,它具有透明、软、轻等特性,比纸张 更加适合制作感光胶台相机,名为The Kodak,它使用 柯达胶卷,可以拍摄100张左右的照片。这个相机的外型是一个长方 形盒子,镜头光圈为F9,焦距是57mm,只有一档1/25秒的快门。 柯达公司,不断推陈出新,生产出许多由业余摄影爱好者自行装卸胶
1.2达盖尔时期的摄影术 “达盖尔摄影法”即“银版摄影术”
达盖尔摄影法所使用的各种化学药品
达盖尔摄影法的显湿机
1.2达盖尔时期的摄影术 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发明不久,摄影术迅速在欧洲和世界范围内传 播开来,并且逐步得到改进。摄影术的诞生促进了欧洲科学技术和 工业、旅游业以及铁路交通等诸多行业的发展。在欧洲的许多国家 和美国的一些大城市中,都相继出现了肖像摄影室,这些摄影室被 称为“达盖尔式摄影室”。
1.5胶卷 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乔治·伊斯曼( George Eastman,1854-1932)(见 图34)在19 世纪80 年代开始进行感光材料的试验,他将纸张用蓖麻油进 行浸泡,增加纸张的透明度,制作出纸质负片。这就是胶片时代人们常用 的120 和135 胶卷的前身。
乔治·伊斯曼
柯达NO.2 Bull-Eye型相机
1871年,一位英国医生理查德·菜阿切·马多克斯(Richard Leache Maddox,1816-1902)利用动物的皮骨熬制提炼出明胶,然后加入溴化银 进行加热,趁热涂布在玻璃上,待其干燥后就是干燥的感光玻璃片,即玻璃 干版。1878 年,英国人查尔斯·贝耐特( Charles Bennett)对马多克斯的 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在乳剂的配制过程中,把加热的时间进一步延长,使 乳剂的光敏度大大提高。用明胶作为涂布材料制成的玻璃干版片的感光性能 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摄者的室外拍摄提供了便利,也为摄影的快速曝光做好 了准备,使得以前一些拍摄不了的题材得以实现。
摄影的发展简史

摄影的发展简史摄影啊,那可是个神奇的事儿。
就像用一个小盒子把时间和空间都给装起来了一样。
咱得从很早很早以前说起,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的相机。
人们要是想留下个影像,可费老劲了。
最早啊,就有画家们用画笔来描绘人像或者风景,这就好比是用手工一点一点地复制眼前的世界。
那时候的画家可真是厉害,他们就像一台精密的复印机,只不过这复印机全靠自己的眼睛和手。
可是呢,这画画再怎么像,也不可能和真实的场景一模一样啊。
这就像是你用泥巴捏一个苹果,再怎么捏也不会和真苹果一个味儿。
后来啊,就出现了暗箱。
这暗箱啊,就像是一个神秘的魔法盒。
它能把外面的景色投射到一个平面上。
你想啊,这就像把外面的世界偷偷地给拉进了一个小黑屋里。
不过呢,这个时候还不能把这个影像固定下来,只能看个新鲜。
这就好比你看到了一个特别漂亮的梦,可是你一睁眼,就没了,多可惜啊。
再后来啊,摄影技术就开始慢慢发展起来了。
有人发明了可以记录影像的东西。
这可不得了,就像给时间按下了暂停键。
最开始的照片啊,那可不像现在这么清晰漂亮。
拍个照片得等老长时间,就像等一锅老汤慢慢熬好一样。
而且那时候的相机啊,又大又笨重,就像个大铁疙瘩。
拿着这玩意儿拍照,感觉就像是扛着一门大炮似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摄影技术就像一个孩子一样慢慢长大了。
相机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方便。
胶片也出现了,这胶片就像是照片的家。
各种各样的相机也冒出来了,有小巧玲珑适合出去玩带着的,也有那种特别专业的,看起来就特别高大上。
彩色摄影的出现更是给这个世界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以前的黑白照片虽然也有它的韵味,就像水墨画一样,简单却充满了意境。
可是彩色照片就像是给这个世界穿上了一件华丽的衣服。
每一种颜色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故事。
你看那些老照片里的蓝天白云、红花绿草,就感觉自己好像穿越回了那个时候。
到了现在啊,数码摄影又把摄影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你看现在,几乎每个人的口袋里都有一个能拍照的东西。
手机摄影让摄影变得更加平民化了。
摄影技术飞速发展史

摄影技术飞速发展史摄影是一门影像记录技术,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
从最早的相机雏形到今天的高端数码相机,摄影技术经历了多个阶段的飞速发展。
本文将概述摄影技术的主要发展历程。
1.早期发展(18世纪末-19世纪初)早期的摄影技术主要是基于化学反应的原理。
在18世纪末,法国物理学家尼埃普斯·尼埃佩斯研究了光线对银盐的影响,并于1826年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这是摄影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随后,法国人路易·达盖尔设计了第一台可移动的相机,称为达盖尔式相机,其原理是将光线通过镜头聚焦到感光材料上,形成影像。
然而,早期的摄影技术非常复杂和昂贵,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才能够使用。
2.彩色摄影(19世纪末)19世纪末,彩色摄影技术开始出现。
法国发明家盖布里埃尔·卡尔曼设计了一种三色分离装置,通过不同颜色的滤镜将光线分成红、绿、蓝三种光谱,然后使用三个不同的感光材料进行记录。
这种技术成为后来彩色摄影的基础,但由于复杂性和使用成本高昂,直到20世纪才得到广泛应用。
3.照相机的小型化(20世纪初)20世纪初,照相机开始变得更加小型化和便携。
德国莱茵河畔的庆堂公司开发了一种名为“莱卡”的便携照相机,它使用了35毫米胶卷,这是当时最小的胶卷规格。
莱卡成为了20世纪最受欢迎的相机之一,它为摄影师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4.电子相机的出现(20世纪中叶)到了20世纪中叶,电子技术开始在摄影领域发挥作用。
1951年,美国工程师哈罗德·尤根设计了第一台数字影像传感器,实现了数字图像的采集和存储。
然而,早期的电子相机非常笨重和昂贵,直到数十年后才开始普及。
5.数码相机的普及(21世纪初)21世纪初,数位相机开始成为主流。
数码相机不再依赖于胶卷,而是使用存储卡来存储图像。
摄影师可以通过显示屏即时查看拍摄图像,并可以通过电脑进行后期处理。
数码相机的普及使得摄影变得更加便捷和经济。
同时,数码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更高像素和更好的图像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像器材” —— 照相机的诞生与发展
“结像器材” —— 照相机的诞生与发展
摄影术的发展首先是从照相机的发明开始的, 摄影术的发展首先是从照相机的发明开始的,而照相机的发明又与人类对 小孔成像的研究分不开。2400年前战国时期的墨翟在《墨经》中就记述了 小孔成像的研究分不开。2400年前战国时期的墨翟在 墨经》 年前战国时期的墨翟在《 用暗箱摄取影像的小孔成像的原理。在西方关于小孔成像的记载, 用暗箱摄取影像的小孔成像的原理。在西方关于小孔成像的记载,最早见 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 322) (Aristotle公元前384~ 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的 著作中,著名画家、科学家达·芬奇( Da.vinci,1452~1519) 著作中,著名画家、科学家达·芬奇(L.Da.vinci,1452~1519)也曾 用小孔成像描绘景物。小孔暗箱虽能成像并得到应用, 用小孔成像描绘景物。小孔暗箱虽能成像并得到应用,但其缺点是不能解 决影像亮度和清晰度的矛盾, 决影像亮度和清晰度的矛盾,于是出现了有透镜的暗箱形成的照相机的雏 1558年,G·波儿塔 波儿塔(Giovanni Porta)就曾对暗室成像加以清楚的叙 形。 1558年,G·波儿塔(Giovanni Porta)就曾对暗室成像加以清楚的叙 述.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人们就发现,将墙壁上的小孔挖大,装上一个望远 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人们就发现,将墙壁上的小孔挖大, 镜的镜头,便可以形成一个更明亮、更清楚的影像.这些作为暗室用的房子, 镜的镜头,便可以形成一个更明亮、更清楚的影像.这些作为暗室用的房子, 主要是设在公共建筑里,或公园里,以供人们观赏.有些至今仍然留存着. 主要是设在公共建筑里,或公园里,以供人们观赏.有些至今仍然留存着.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
应用CCD 应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传感器元件的数码后背。 CCD( Device)传感器元件的数码后背。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
2000年 2000年5月,佳能(Canon)公司推出高档数码相机EOS-D30,它使用CMOS代替 EOSCMOS代替 佳能(Canon)公司推出高档数码相机EOS D30,它使用CMOS CCD。 CCD。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1826年 尼埃普斯在他的工作室里利用“日光摄影法” 1826年,尼埃普斯在他的工作室里利用“日光摄影法”,把涂有沥青的金 属锡板放在装有镜头的暗箱中,并将镜头在窗口对准室外,经过8小时的曝光, 属锡板放在装有镜头的暗箱中,并将镜头在窗口对准室外,经过8小时的曝光, 再将锡板浸入熏衣草油中冲洗, 再将锡板浸入熏衣草油中冲洗,得到了目前存世的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幅最早期 的影像照片,但由于日光摄影法光敏度特别低,不可能成为实用的摄影方法。 的影像照片,但由于日光摄影法光敏度特别低,不可能成为实用的摄影方法。
(1826年他拍摄的目前存世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幅最早期的影像照片) (1826年他拍摄的目前存世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幅最早期的影像照片)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法国发明家达盖尔(L·J·M·Daguerre,1789~1851)改用银盐, 法国发明家达盖尔(L·J·M·Daguerre,1789~1851)改用银盐,在铜板 上涂上碘化银,感光性能大大提高, 上涂上碘化银,感光性能大大提高,而用硫代硫酸钠溶解未感光的银盐就是 定影” 1837年 月达盖尔使摄影成为现实,并命名为“达盖尔摄影法” “定影”,1837年5月达盖尔使摄影成为现实,并命名为“达盖尔摄影法”。 1839年 19日法国科学院与艺术学院正式发表了达盖尔摄影术 日法国科学院与艺术学院正式发表了达盖尔摄影术, 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与艺术学院正式发表了达盖尔摄影术,这一天被世界 公认为摄影术的诞生日。 公认为摄影术的诞生日。
一、摄影技术的诞生与发展
摄影技术的诞生与发展
摄影术由两大组成部分∶ 摄影术由两大组成部分∶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 ; 记录载体” “结像器材” —— 照相机。 结像器材”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对于一些物质的观察发现,经过阳光长期照射之后,它 对于一些物质的观察发现,经过阳光长期照射之后, 们会改变颜色。我国宋代文人苏轼所编撰的《物类相感志》 们会改变颜色。我国宋代文人苏轼所编撰的《物类相感志》 中就记述银盐变黑现象。1725年 德国医学教授约翰· 中就记述银盐变黑现象。1725年,德国医学教授约翰·海因 里希·舒尔茨发现, 里希·舒尔茨发现,将做粉笔的白粉与硝酸银混合于玻璃瓶 被日光照射的一面变成了黑色,未照光的一面为白色, 中,被日光照射的一面变成了黑色,未照光的一面为白色, 18世纪末 英国人托马斯·韦奇伍德将不透明的树叶、 世纪末, 18世纪末,英国人托马斯·韦奇伍德将不透明的树叶、昆虫 翅膀放在涂有硝酸银的皮革上,在阳光下曝晒后, 翅膀放在涂有硝酸银的皮革上,在阳光下曝晒后,取下树叶 时出现了非常优美的白色轮廓图象, 时出现了非常优美的白色轮廓图象,白色部分有感光能力也 逐渐变黑了,他虽然没有找到将图象固定下来的方法, 逐渐变黑了,他虽然没有找到将图象固定下来的方法,但他 证实了摄影方法记录成像的可能性。 证实了摄影方法记录成像的可能性。
(1825年他利用日光沥青晒版技术制作的铜版画——牵马少年) (1825年他利用日光沥青晒版技术制作的铜版画——牵马少年) 约瑟夫·尼塞福尔· 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约瑟夫·尼塞福尔· 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
(1822年他拍摄的第一张正像照片——桌上的物品) (1822年他拍摄的第一张正像照片——桌上的物品)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
1851年 英国的F.S阿切尔发明了“火棉胶” 卡洛汀) 1851年,英国的F.S阿切尔发明了“火棉胶”(卡洛汀)显影的湿版底片技 F.S阿切尔发明了 。(“火棉胶”底片+蛋白相纸=湿版摄影法) 术。(“火棉胶”底片+蛋白相纸=湿版摄影法).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
1888年 美国的G.伊斯曼制作了第一台“柯达”相机(使用6m长的感光材料, 1888年,美国的G.伊斯曼制作了第一台“柯达”相机(使用6m长的感光材料, G.伊斯曼制作了第一台 6m长的感光材料 100幅直径6cm的圆形画面底片 1889年改为胶卷——世界上最早的胶卷 幅直径6cm的圆形画面底片, 年改为胶卷——世界上最早的胶卷。 拍100幅直径6cm的圆形画面底片,1889年改为胶卷——世界上最早的胶卷。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
应用CCD 应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传感器元件的数码相机。 CCD( Device)传感器元件的数码相机。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
应用CCD 应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传感器元件的数码相机。 CCD( Device)传感器元件的数码相机。
1861年 英国的Alexander Parkes发明了赛璐珞 Celluoid)材料; 1861年,英国的Alexander Parkes发明了赛璐珞(Celluoid)材料; 发明了赛璐珞( 1888年 美国的J.W.Hyatt在纽泽西的公司用赛璐珞(Celluoid) J.W.Hyatt在纽泽西的公司用赛璐珞 1888年,美国的J.W.Hyatt在纽泽西的公司用赛璐珞(Celluoid)材料生产出 可使用的底片片基,同年由John Carbull用此片基生产出胶质底片 用此片基生产出胶质底片; 可使用的底片片基,同年由John Carbull用此片基生产出胶质底片; 1901年 由法国人发明了不易燃的赛璐珞(Celluoid)材料——安全底片。 1901年,由法国人发明了不易燃的赛璐珞(Celluoid)材料——安全底片。 —1816年 法国发明家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J·N·Niepce, 1816年,法国发明家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J·N·Niepce, 1765~1833),发现用涂有沥青的金属板放在装有镜头的暗箱中曝光拍摄后, ),发现用涂有沥青的金属板放在装有镜头的暗箱中曝光拍摄后 1765~1833),发现用涂有沥青的金属板放在装有镜头的暗箱中曝光拍摄后, 再将金属板浸入熏衣草油中冲洗,就能得到影像照片的制版摄影法, 再将金属板浸入熏衣草油中冲洗,就能得到影像照片的制版摄影法,此种摄影 法被称为“日光摄影法” 法被称为“日光摄影法”。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
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开始了固体电子学研究活动,1969年美国贝尔研究所的勃依尔 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开始了固体电子学研究活动,1969年美国贝尔研究所的勃依尔 世纪60年代世界上开始了固体电子学研究活动 Boyle)和史密斯(Smith)首先发表了有关CCD CCD( Device) (Boyle)和史密斯(Smith)首先发表了有关CCD(Charge Coupled Device)传感器 元件的研究报告。数码相机的感光媒介——传感器诞生了。 ——传感器诞生了 元件的研究报告。数码相机的感光媒介——传感器诞生了。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1841年 1841年,英国塔尔博特把墨底白图象的负片与另一张感光的药膜面 相贴,然后曝光、显影、定影, 相贴,然后曝光、显影、定影,最后得到了无数张与原物影像一样的正 ,(“卡罗式”摄影法)这种负片——正片法一直延用至今, ——正片法一直延用至今 像,(“卡罗式”摄影法)这种负片——正片法一直延用至今,缺点是 负片纸基厚,印出的照片清晰度差。以后, 负片纸基厚,印出的照片清晰度差。以后,又发明用透明的片基代替纸 基做负片并制成干板,逐渐改用醋酸纤维做负片, 基做负片并制成干板,逐渐改用醋酸纤维做负片,照片的质量有了很大 的提高。 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