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技术的诞生与发展概述
摄影的诞生于发展

法兰西科学院终身秘书长阿拉果向代表国家收 买下这一专利,然后免费推广到全世界。任何 人学会了摄影技术,都可以免费使用,不必付 专利费给发明人。法国政府则付给达盖尔每年 6000法郎的终身津贴,付给尼埃普斯的继承 人、他的儿子每年4000法郎。 这个数目分别 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120个月和80个月 的工资。但是这个摄影发明专利中没有尼埃普 斯的名字。我们却应该铭记他的名字:约瑟 夫· 尼舍福· 尼埃普斯!
路易斯· 达盖尔的作品世存很少,《巴黎寺院街》 是他在1838年摄制的。由于曝光时间要长达数 分钟之久,因此很难留下人的行迹和身影。
达盖尔在摄影室内用自然光拍摄了《画室》。 这幅照片是存世最早的“达盖尔银版法”照片, 也是世界上第一幅静物照片。
塔尔博特——由负像到正像,现代派摄影法的奠基人。 1835年研制出了第一张相纸负像。用来印制正像。1839年1 月向法国和英国的皇家学院申报失败。而他的由负像到正像的 发明却为现代负片工艺开创了新起点
摄影基础
一:摄影的历史
史前摄影
公元前四世纪,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 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 像现象。墨子不仅发现了这个现象,而且对现象进行了科 学的解释。 他认为光线象箭一样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例如屋外站 立一个人,他头顶的光线通过小孔射到墙壁的下方,而他 脚部的光线通过小孔射到了墙壁的上方,因而人像是倒立 的。这是人类对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最早的记录。这就 是著名的小孔成像原理,比欧洲整整早了2000年。 在西方关于“针孔成像”的记载最早见于古希腊著名哲 学家、美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著作中。15世纪意大利人L•B• 阿贝尔第(Leon Batisti Alberti)研制出最初的暗箱。
摄影史脉络与流派了解摄影的演进与变革

摄影史脉络与流派了解摄影的演进与变革摄影史脉络与流派:了解摄影的演进与变革摄影是一门通过光和影的捕捉,记录现实世界的艺术形式。
它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次的演进和变革,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本文将带您回顾摄影的发展史,了解摄影的脉络与流派。
一、摄影初创期摄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由于当时还没有摄影器材和技术,人们最早的尝试是通过摹写和投影来记录视觉影像。
直到1826年,法国化学家尼埃普斯发现了固定光线的方法,摄影技术才得以诞生。
随后,法国摄影师达盖尔发明了第一台可用的相机,开创了摄影的先河。
二、摄影的演进与变革1. 黑白摄影与实用性发展在摄影早期的几十年中,摄影主要以黑白为主。
由于摄影技术尚未成熟,人们更多地将焦点放在摄影的实用性上。
摄影器材的改进和商业化的发展促进了摄影艺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开始尝试不同的拍摄风格和表现手法。
2. 彩色摄影的出现20世纪30年代,彩色摄影技术开始问世并逐渐成熟。
这一突破为摄影师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使得摄影作品更加真实、生动。
彩色摄影的出现进一步拓展了摄影的艺术边界,让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记录更加细腻和多样化。
3. 实验性摄影流派的兴起上世纪的中叶,实验性摄影流派开始兴起。
摄影师尝试通过特殊技术和处理方法来呈现摄影作品,突破传统摄影的束缚。
其中,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摄影流派在摄影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这些流派的出现进一步拓展了摄影的艺术边界,使摄影更具表现力和创造力。
4. 纪实摄影的兴起与人文关怀纪实摄影是20世纪的摄影流派之一,着眼于真实的记录和人文关怀。
纪实摄影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点滴,诠释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
例如,美国摄影师杰罗姆·莱布维茨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纽约贫民区的生活,向社会展现了贫困与不公的现实。
5. 抽象摄影与艺术表现抽象摄影流派追求艺术的表现和视觉冲击。
摄影师不再关注具体对象的真实记录,而是通过光影、线条和形状的组合,创造出抽象的形象和情感。
摄影术的起源和发展

3. 摄影术的诞生日
• 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与艺术学院 举行了一次特别会议,正式公布了“达盖 尔摄影术”。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摄影术 的诞生日。
1. 达盖尔摄影法的诞生
• 1833年,达盖尔用铜板,表面镀上银,然后用碘蒸气进 行光敏处理,使铜板上形成碘化银。碘化银的感光性能 好,大大缩短了感光时间,“记录”大部分明亮光线下 的景物约为30分钟。一天,达盖尔正在用一张装在暗箱 里的铜板“拍照”,忽然天空乌云密布,光线暗了下来, 他只好将这张感光不足的铜板存放在柜子里。三天后, 他从柜子中取出铜板时,发现照片比过去更清晰了。后 来经过试验证实,是水银的作用加强了影像的显现效果。 于是达盖尔又掌握了用水银蒸气与铜板上曝光过的碘化 银进行化学反应的“显影”方法,使受光部分与水银化 合成汞合金。这种有光泽的汞合金,就成了影像中的明 亮部分;未受光的碘化银分,没有汞金生成,而被达盖 尔用硫代硫酸钠溶解。这样,未受光的碘化银从铜板上 溶解掉了,也不再会感光,就刑成了影像中的暗部阴影。 1837年5月,达盖尔终于使摄影的实用成为现实。他把 自己的银版摄影法命名为“达盖尔式摄影法”。
• 小孔暗箱能够成像,并可以在绘图领域广泛应 用。但它也有缺点,即不能解决影像亮度和清 晰度之间的矛盾。
1. 银盐变黑现象
• 某些物质经过阳光长时间曝晒之后会发生 变色现象,如皮肤晒黑、衣服褪色等。对 此,人们早己有所察觉。中国古代书籍中 也有许多记载。如宋代文人苏轼所编撰的 《物类相感志》中记述了“盐囟窗纸上, 烘之字显”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 为盐卤中含有卤化银或其他金属卤化物。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银盐变黑现象的 文献。
2. 德国医学教授的研究
• 德国医学教授约翰.海因里希.舒尔茨 (J.H.Schulze)也曾发现了银化合物的光敏特 性。1725年,他在制造磷时,将用于制作粉笔 的白粉与硝酸银混合,置于玻璃瓶中。过了一 段时间后,他发现放在窗口的玻璃瓶中的混合 物被日光照射的一面变成了黑紫色,未受光的 一面仍是白色。为了进一步证实银化合物的这 种光敏特性,他用挖空字形的纸把烧瓶盖住, 结果在白粉混合物上清晰地出现了黑字。然而, 舒尔茨的实验成功没有与摄影联系起来。
摄影的诞生与发展

摄影——人类视觉的延伸 人类视觉的延伸 摄影
幻想是发明的前提. 千里眼和顺风耳的传说使人们发明了望远镜和 电话. 1760年出版的一本名叫《基凡提》的科幻小说 描绘了人类向往已久的一个美梦,即不经画家 之手把景物的影像固定在画布上.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用"日光刻蚀法"拍出 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 1839年涅普斯和达盖尔用碘蒸汽法爬出第一张 清晰的照片,宣告了摄影术的诞生.
数字照相机研发成功(富士DS-1P数字照相机)传输快捷, 处理方便,得到广泛应用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
摄影器材的发展
感光(光敏 材料的发展 感光(光敏)材料的发展
第一阶段(1848—1887)干版得到发 展,进行机器大规模生产 第二阶段(1888—1935)产生"天然彩 色片" 第三阶段(1936—1981)出现彩色负片, 解决了高感光度胶片颗粒粗问题 第四阶段(1986— 出CCD影像传感器 )美国柯达研制
◆1756年,奥地利人福伦达在维也纳创立福伦达公司. ◆1757年,英国人道龙发明消色差透镜.同年,意大利人贝卡利发现 了氯化银的感光性能. ◆1793年,法国尼埃普斯兄弟两人首先设想利用感光物质来固定针孔 镜箱所形成的影像. ◆1802年,英国人汤姆斯维吉伍德(Thomas Wedgwood)完成"晦 影照相机",使用可感光的硝酸银纸,其学生亨弗利爵士以氯化银取 代硝酸银定影,制成人类史上第一张较能久存的照片.此二人被誉为 "暗箱"与感光材料结合的先驱者. ◆1816年,尼埃普斯用自己定名的"人工魔眼"的透镜装配成第一架 照相机.并使用它制作出一些不能耐光的负像照片. ◆1817年,德国人格罗特胡斯创立光化学反应的理论,并在1818年公 开发表. ◆1819年,英国人赫谢尔(John Herschel)发明了定影法,可使已感 光的氯化银固定下来,从而可长期保存影像.其方法一直被沿用至今. ◆1825年,尼埃普斯用晒相法在涂有沥青的石板上制作了《牵马少年》 照片.
摄影的起源和发展

摄影的发展历史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 摄影的史前史 二 摄影术的发展 三 胶卷时代 四 数字化摄影时代
章节目录
1.3.1摄影的史前史
春秋战国时期 墨子发现了小孔成像,光线的 直线传播原理最早的记录。
章节目录
1.3.1摄影的史前史
1558年,意大利科学家波尔塔,暗箱——辅助绘画工具。
1841年他为此申请专利,命名为“卡罗式摄影法”,也称“塔尔博 特摄影法”。这项发明使一张底片可以印制多幅照片,奠定了现代摄影 的基础。
为了宣传卡罗式摄影法的优点,塔尔博特印制了许多照片放在文具 店出售。他还制作了一本摄影集,将24幅照片分贴在画册的画页上,取 名“自然的画笔”,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摄影画册,如今早已成为收藏家 们极珍贵的藏品。
1881年,乔治·伊士曼和合作伙伴正 式成立了伊士曼柯达公司,并于后半年 辞去了银行的工作,全身投入到自己的 事业之中,最终成就为一个全球性的企 业。2005年,伊士曼柯达公司在全球的 销售额达到143亿美元以上。
章节目录
1.3.4数字摄影时代
1981年,索尼世界第一部 数码相机MAVICA
1.3.4数字摄影时代
1837年他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实用的摄影术,叫做达盖尔摄影术(银版摄影 术 )。1839年八月十九日,达盖尔把他的技术公布于世,但未获得专利权。
章节目录
“日光绘画”与“达盖尔银版法”
1826年,法国人涅普斯将装有镜头的暗箱放在工作室二楼窗台上, 并在暗箱的后而装上一块涂有白沥青的铅锡合金板。经过8个多小时的曝 光后,他将板放置在熏衣草油中,把未硬化部分的沥青擦掉,板上显现 出与被摄影物相似的影像。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照片就这样诞生了。
在湿版法发明5年后,再也没有人用银版法和卡罗式摄影法拍照了。 但用湿版法在远离暗室的地方拍摄就必须带上暗室帐篷和化学药品, 以便制作火棉胶底片
简述摄影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摄影的起源与发展摄影是一门通过光线将现实世界记录下来的艺术形式,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
摄影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历程,见证了技术的进步和艺术的演变。
摄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中国,当时人们发现了物质在光线下的显影特性。
然而,真正的摄影术是在19世纪初由法国人尼埃普斯·尼埃普斯发明的。
他发现了一种将光线投射到化学感光材料上并形成图像的方法。
这一发现引发了摄影技术的革命。
19世纪中叶,摄影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
约瑟夫·尼埃普斯的侄子路易斯·达盖尔发明了一种更为高效的照相机,使摄影成为了一种更加实用的工具。
同时,人们开始探索摄影艺术的潜力,尝试通过构图、光线和角度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20世纪初,摄影技术进一步发展,相机的体积和重量逐渐减小,使得摄影变得更加便捷。
同时,黑白摄影开始普及,并且摄影师们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的暗室技术来增强照片的效果。
随着彩色摄影的问世,照片的表现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摄影在20世纪末迅速崛起。
数字相机的出现使得摄影的门槛大大降低,人们可以更加轻松地拍摄和编辑照片。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也为摄影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与世界分享他们的作品。
如今,摄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媒介形式,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相机等设备随时随地捕捉生活中的瞬间。
摄影艺术也在不断演变,摄影师们通过不同的风格和技巧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情感。
摄影的发展不仅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变迁,也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摄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经历了技术的进步和艺术的演变。
从黑白摄影到彩色摄影,从胶片到数字相机,摄影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并为我们展示了世界的多样性和美丽。
摄影将继续发展,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启发。
摄影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摄影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摄影技术是指利用光线和相机等工具,将图像记录在感光介质上的一种艺术和科学。
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断地迭代和创新,成为现代视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摄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古代的墨子学派就提出了“光影记录”这一概念。
然而,直到19世纪初,现代摄影技术才真正诞生。
早期的摄影技术使用的是相机暗箱原理。
1816年,法国物理学家尼埃普斯·尼埃普斯发明了暗箱相机,它通过一个小孔将景物的倒立影像投射到相机后部的感光介质上。
然而,这种相机暗箱非常笨重且操作复杂,限制了摄影的应用范围。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第一台可固定图像的相机,他将银盐溶液涂布在铜板上,经过曝光和处理后,成功地记录下了第一张照片。
这一发明标志着现代摄影技术的诞生,也开启了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时期。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摄影技术经历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和发展。
1851年,美国摄影师菲尔莫·迪戈雷发明了胶片摄影技术,取代了铜板摄影的繁琐过程,使摄影更加方便。
1888年,德国发明家卡尔·本茨推出了第一台可大规模生产的便携式相机——柯达相机,使摄影进一步普及。
20世纪初,摄影技术经历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1900年,德国发明家奥斯卡·巴纳克发明了可换镜头的相机,使摄影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拍摄需求选择合适的镜头。
这一发明不仅提高了摄影的灵活性和创造力,也为摄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中叶,数码摄影技术的出现再次推动了摄影技术的发展。
1975年,美国的斯蒂芬·萨斯纳格发明了第一台数字相机,它使用光电传感器将图像转化为数字信号,存储在电子设备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数字摄影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得摄影更加方便和易于编辑。
21世纪以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摄影成为了主流。
如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手机拍摄照片,并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分享。
同时,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引入,也为摄影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
第一章 摄影技术概述

第一章摄影技术概述
一、摄影术的诞生和形成
摄影术是于1839年3月18日诞生的,发明者是法国的达盖尔。
早在1826年,由法国尼埃普斯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鸽子窝》
1839年:曝光30分钟
1851年:曝光2分钟
1855年:曝光10至15秒
1871年:曝光1/25秒
1879年:曝光1/100至1/200秒
1925年:小型莱卡照相机问世
1928年:120双镜头反光式照相机录莱福莱问世
1947年:一次成像照相机问世
1948年:日本135尼康照相机问世
1957年:广角、长焦距镜头问世
摄影感光材料,是由银版法——湿片——干片——胶片等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经历了半个世纪。
现数码相机为储存卡。
1888年:黑白胶卷问世
1936年:彩色反转片问世
1954年:ASA400度黑白片问世
70年代:彩色胶卷为成熟阶段
二、摄影的基本特征
(一)纪实性特征(二)瞬间性特征
(三)图象性特征(四)物质性特征
三、摄影的原则
真实、客观
四、摄影的创作源泉
(一)生活是影的艺术土壤
(二)创新是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美学是影者的必修课
(四)摄影者必须具有艺术修养
(五)真实是影者的艺术生命
(六)跟随时代摄影者的职责
五、摄影艺术的基本法则
(一)摄影艺术造型的基本法则
1.艺术省略
2.艺术变形
3.艺术夸张
4.艺术规整
5.艺术添加
(二)摄影艺术构图的基本法则
1.构图形式
2.色彩基调布局
(三)摄影艺术的色彩造型法则
1.色彩的对比
2.色彩的协调
—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摄影技术的诞生与发展
摄影术由两大组成部分∶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 ; “结像器材” —— 照相机。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对于一些物质的观察发现,经过阳光长期照射之后,它 们会改变颜色。我国宋代文人苏轼所编撰的《物类相感志》 中就记述银盐变黑现象。1725年,德国医学教授约翰·海因 里希·舒尔茨发现,将做粉笔的白粉与硝酸银混合于玻璃瓶 中,被日光照射的一面变成了黑色,未照光的一面为白色, 18世纪末,英国人托马斯·韦奇伍德将不透明的树叶、昆虫 翅膀放在涂有硝酸银的皮革上,在阳光下曝晒后,取下树叶 时出现了非常优美的白色轮廓图象,白色部分有感光能力也 逐渐变黑了,他虽然没有找到将图象固定下来的方法,但他 证实了摄影方法记录成像的可能性。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 1851年,英国的F.S阿切尔发明了“火棉胶”(卡洛汀)显影的湿版底片技 术。(“火棉胶”底片+蛋白相纸=湿版摄影法).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1861年,英国的Alexander Parkes发明了赛璐珞(Celluoid)材料; 1888年,美国的J.W.Hyatt在纽泽西的公司用赛璐珞(Celluoid)材料生产出
第一台“柯达”相机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1889年,T.爱迪生从G .伊斯曼那里要来了宽70mm的胶卷,从中间切开成为35mm的胶片, 并在胶片两边打上转片小孔,现代意义的35mm的胶卷诞生;
1906年,德国化学家制成了对所有颜色都感光的“全色”黑白胶片; 1907年,Lumiere兄弟发明了加色式彩色底片; 1912年,Rudolph Fischer和H。Siegrist发明减色式彩色底片——彩色负片; 1935年,柯达公司生产出第一个三层乳剂的彩色正片(Kodachrom)柯达克罗母; 1947年,E.H.兰德博士发明了“波拉罗.兰德摄影法”——“黑白波拉胶片”诞生; 1960年,E.H.兰德博士发明了“波拉罗.兰德摄影法”——“彩色生与发展
1841年,英国塔尔博特把墨底白图象的负片与另一张感光的药膜面 相贴,然后曝光、显影、定影,最后得到了无数张与原物影像一样的正 像,这种负片——正片法一直延用至今,缺点是负片纸基厚,印出的照 片清晰度差。以后,又发明用透明的片基代替纸基做负片并制成干板, 逐渐改用醋酸纤维做负片,照片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 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开始了固体电子学研究活动,1969年美国贝尔研究所的勃依尔 (Boyle)和史密斯(Smith)首先发表了有关CCD(Charge Coupled Device)传感器 元件的研究报告。数码相机的感光媒介——传感器诞生了。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1826年,德国石版印刷工人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J·N·Niepce, 1765~1833),用涂有沥青的合金板放在暗箱中,将镜头对准他工作的室外, 经过8小时的曝光后,浸入熏衣草油中冲洗,得到了第一幅永久保留下来的影像 照片,此法称为“日光摄影法”。由于日光摄影法光敏度特别低,不可能成为 实用的摄影方法。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法国发明家达盖尔(L·J·M·Daguerre,1789~1851)改用银盐,在铜板 上涂上碘化银,感光性能大大提高,而用硫代硫酸钠溶解未感光的银盐就是 “定影”,1837年5月达盖尔使摄影成为现实,并命名为“达盖尔摄影法”。 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与艺术学院正式发表了达盖尔摄影术,这一天被世界 公认为摄影术的诞生日。
• 应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传感器元件的数码相机。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 应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传感器元件的数码相机。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 应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传感器元件的数码后背。
“结像器材” —— 照相机的诞生与发展
几个世纪之前,画家使用便携式的“影箱”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准确的场景, 这当然不能叫做照相机,但确实是照相机的前身。光线通过镜头进入暗箱, 被其中的45度倾斜放置的反光镜向上反射,在顶部的毛玻璃成像,周围有可 折叠的遮光罩,画家在毛玻璃上放置一片薄纸,便可描摹图像了。
可使用的底片片基,同年由John Carbull用此片基生产出胶质底片; 1901年,由法国人发明了不易燃的赛璐珞(Celluoid)材料——安全底片。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 1888年,美国的G.伊斯曼制作了第一台“柯达”相机(使用6m长的感光材料, 拍100幅直径6cm的圆形画面底片,1889年改为胶卷——世界上最早的胶卷。
“记录载体” —— 感光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 2000年5月,佳能(Canon)公司推出高档数码相机EOS-D30,它使用CMOS代替 CCD。
“结像器材” —— 照相机的诞生与发展
“结像器材” —— 照相机的诞生与发展
摄影术的发展首先是从照相机的发明开始的,而照相机的发明又与人类对 小孔成像的研究分不开。2400年前战国时期的墨翟在《墨经》中就记述了 用暗箱摄取影像的小孔成像的原理。在西方关于小孔成像的记载,最早见 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的 著作中,著名画家、科学家达·芬奇(L.Da.vinci,1452~1519)也曾 用小孔成像描绘景物。小孔暗箱虽能成像并得到应用,但其缺点是不能解 决影像亮度和清晰度的矛盾,于是出现了有透镜的暗箱形成的照相机的雏 形。 1558年,G·波儿塔(Giovanni Porta)就曾对暗室成像加以清楚的叙 述.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人们就发现,将墙壁上的小孔挖大,装上一个望远 镜的镜头,便可以形成一个更明亮、更清楚的影像.这些作为暗室用的房子, 主要是设在公共建筑里,或公园里,以供人们观赏.有些至今仍然留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