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诗中看中外交流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合集下载

从唐诗中看中外交流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从唐诗中看中外交流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从唐诗中看中外交流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当提到中国古代历史,最先想到的便是“汉唐气象”。

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唐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尤其是在对外交往方面,由于统治者开明的政策,更是出现了万国来朝的盛况。

毫无疑问,这种广泛与频繁地中外交流给唐代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地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被载入史册,同时也被记录在诗人的笔下。

在这些诗歌中,我们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看见了唐代人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一、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中外交往对唐代人社会生活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物质方面,其中影响唐代人最大的无疑是胡食。

在《全唐诗》中,题目中出现了胡食的诗歌有白居易的《寄胡饼与杨万州》,刘禹锡的《葡萄歌》、《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赵鸾鸾的《酥乳》等8首;文本中出现胡食的诗歌有王绩《食后》、王维《送孙秀才》、卢绝《过楼观李尊师》、皮日休《太湖诗.雨中游包山精舍》、杜甫《太平寺泉眼》等共76首,其中初唐13首,盛唐41首,中晚唐22首。

1胡食对唐代人饮食习惯的影响体现在主食和副食两个方面。

主食的种类仍可分为很多种,但从史料记载中出现的频率看,饼为最多,也是胡化色彩最浓厚的。

胡饼传入中原后,很快便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

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一诗中有这样的描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予饥谗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同时,胡饼也盛行于民间,《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云“唐代长安盛行此饼,日本僧圆仁入唐,在长安及见之,其言日开成六年正月六日,立春,命赐胡饼寺粥。

时行胡饼,俗家皆然。

”传入长安的副食包括水果、蔬菜、调料等。

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水果大部分只有贵族能够享用,有葡萄、石榴、黄桃、波斯枣等,其中以葡萄传播范围最广,唐彦谦有《咏葡萄》一诗“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

”刘禹锡则有《葡萄歌》“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

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

”蔬菜包括胡萝卜、胡芹、波斯菜(即菠菜),调料包括糖、胡椒等。

唐朝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唐朝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唐朝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和辉煌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

在唐朝时期,东西方的文化意识开始相互影响和融合,这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唐朝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一、宗教与哲学的交流在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传播和发展。

随着佛教的传入,西方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也开始进入中国。

唐朝时期,一些西方的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通过佛教的传播进入了中国社会。

例如,印度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唐朝时期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文学与艺术的互鉴在唐朝时期,东西方的文学与艺术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互鉴。

西方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通过丝绸之路等渠道传入中国,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同时,唐朝的文学成就也吸引了很多来自西方的文化人士,他们与中国文人进行了广泛交流与合作。

这种文学与艺术的互鉴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推动了世界文化的进步。

三、科学技术与医学的交流唐朝时期,中国和西方在科学技术与医学方面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西方的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科学知识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同时,唐朝的科学技术成就也吸引了很多来自西方的学者和科学家,他们与中国的科学家进行了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四、社会制度和思想的影响唐朝社会制度和思想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方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通过与唐朝的交流,影响了唐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例如,唐朝在行政管理、税收制度等方面借鉴了西方文化的经验,推动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

同时,西方的思想观念也进一步拓宽了唐朝社会的思想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思想内涵。

结语唐朝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影响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

这段历史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唐朝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影响,不仅是单纯的东西方文化对话,更是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塑造和创新的过程。

外来文化对唐人生活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唐人生活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唐人生活的影响唐太宗曾以“提三尺剑定四海,远夷率服”,矜夸其比肩秦汉帝王的天子威权。

唐朝参与世界文明的重要行迹,迄今仍历历可见;而“远夷”们对唐代社会乃至中国文化的多方面影响,更是远逾皇帝的预料。

其实,对于“异族”和边患带来的现实问题、历史鉴戒,唐人都有很具体的经验,但他们依然拿出了丰沛的好奇心,允许各种“不同”融进日常生活领域,更新、重组旧有的思想和审美资源。

唐人的国民心态,也在这种新环境中得以滋养,呈现出今人所见的开放与包容。

正如作者所说,璀璨的唐代文化中包含的丰富外来因素,是唐人自信心的体现,拿来主义的精神,也是唐代魅力之所在。

唐代的文化特质之一就是开放包容,从不盲目抗拒外来事物,这是一种基于实力的自信。

唐朝对外交往十分频繁,不仅影响了政治和经济,也对普通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了唐代对外交通的七条干道:“其入四夷之路与关戍走集最要者七:一曰营州入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鹘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

”其中所说的第五条路线,指的是由今天新疆地区前往中亚的路线,基本就相当于我们说的丝绸之路。

《隋书·裴矩传》:“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

北道从伊吾……至拂菻国,达于西海。

其中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度葱岭……至波斯,达于西海。

其南道从鄯善,于阗,朱俱波,唱盘佗,度葱岭……至北婆罗门,达于西海。

其三道诸国,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

”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功劳,一八七七年,他在《中国》一书中率先使用了这个词。

随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A.Herrmann)在《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中将其概念进一步明确化。

丝绸之路存在的时间可能比大家想象的要久得多。

臧振《“玉石之路”初探》一文根据对原始社会时期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玉器的分析,认为这些玉器原材料极可能是新疆和田玉,所以在所谓“丝绸之路”之前,这条商路就已存在,他将其称之为“玉石之路”。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段时期内,中外文化交流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推动。

本文将探讨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其影响。

1. 文物交流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时期,也吸引了众多外国人来华。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大量的宝物、纺织品、艺术品和书籍从中亚、西亚和东南亚等地区引进中国。

这些文物的引进丰富了唐代的文化,并对后来的艺术、工艺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宗教交流唐代是中国宗教多元化的时期,、和等宗教在这段时期内相互影响。

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艺术和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并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和也在唐代融入了中国社会,为中国文化增添了新的元素。

3. 文学交流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时期,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外国学者和文化交流者。

唐朝皇室和贵族推崇文化艺术,诗词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文学形式。

许多外国游客和外国文人都前来唐朝,并与当地文人交流创作。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繁荣。

4. 商业交流唐代是世界历史上最为繁荣的商业时期之一。

长安(现在的西安)是当时的世界最大城市之一,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

各种商品和技术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流通,并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交融。

这种商业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了解和影响。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为中国以及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文物交流、宗教交流、文学交流和商业交流,唐代成为了一个多元、开放和创新的时期。

唐代的文化成就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

参考资料:- 杜牧《春夜喜雨》- 斯里兰卡古佛像- 罗布遗址出土的波斯漆器。

唐代文化繁荣与中外文化交流

唐代文化繁荣与中外文化交流

唐代文化繁荣与中外文化交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唐代文化繁荣的背景唐代文化繁荣的背后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政治的相对稳定。

庞大的国土和繁荣的经济使得人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

同时,唐代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教育,推行科举制度,为文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样的社会背景为唐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唐代文人与文化交流唐代文人是唐代文化繁荣的中坚力量。

他们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对中外文化都保持着极高的兴趣。

午夜诗社、酒肆书坊等交流平台成为文人们展示才华的舞台,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文人们互相启发,相互传递并吸收外来文化,从而推动了唐代文化的进步。

三、中外文化交流的渠道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在唐代得以继续发扬光大,先秦诸子的著作成为文人心目中的经典。

“千年一古,万年一制”,唐代文人对古代经典的研究和传承也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绘画、音乐、舞蹈艺术也是重要的文化交流渠道。

唐代绘画吸收了汉画、魏晋南北朝绘画的精华,同时又融入了外来的佛教绘画,形成了独特的唐代绘画风格。

音乐和舞蹈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表现形式。

北方和南方的音乐舞蹈相互借鉴,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在音乐舞蹈中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唐代音乐舞蹈艺术。

四、外国文化对唐代文化的影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外来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时期之一。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外国文化在唐代中国逐渐传播开来。

佛教的兴起对唐代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佛教带来了大量的文艺作品,佛教石窟艺术和经典翻译的兴起,进一步丰富了唐代文化的内涵。

同时,外来文化的传播还使得唐代社会更加开放,文化更加多元。

伊斯兰教和波斯文化的传播也使得西域文化融入唐代文化。

伊斯兰教的影响还体现在唐代建筑、绘画和服饰等方面。

五、唐代文化繁荣的影响唐代文化繁荣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当时的社会。

唐代文化的繁荣对后世文化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的盛世与国际交流丝绸之路的繁荣时代

唐朝的盛世与国际交流丝绸之路的繁荣时代

唐朝的盛世与国际交流丝绸之路的繁荣时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之作。

在唐王朝的统治下,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世界各国纷纷向中国进贡,同时也通过丝绸之路进行贸易往来,实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交流。

本文将以唐朝的盛世与丝绸之路的繁荣时代为主线,探讨唐朝与世界的国际交流。

一、唐朝的盛世唐朝的盛世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政治上,唐朝实行了开元盛世的改革,建立了严密的官僚体系,加强了王朝的统治力量。

唐王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使得朝廷能吸纳到大量的文人士大夫,从而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同时,封建王权得到巩固,刺史、节度使等地方军政长官也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实现了国家政权的统一和稳定。

其次,经济上,唐朝实行了均田制和市易法等一系列经济改革,使得农业生产逐渐发展壮大。

农田的平均分配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农产品的丰富也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给。

此外,唐朝还实行了铸铁法和扩大纸币流通等措施,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推动了贸易的发展。

最后,文化上,唐朝被誉为中国古代文人的集中爆发时期。

无论是诗歌、绘画、音乐还是舞蹈,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诗盛世,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成为了传世之作。

此外,唐朝还有“大唐文化”的风靡,出现了许多名流文人,他们的艺术成就影响了后世。

二、唐朝与丝绸之路的繁荣时代丝绸之路作为中国古代与世界交流最重要的通道之一,在唐朝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随着唐王朝的强盛和国力的增强,丝绸之路成为了连接东方与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繁荣。

首先,唐朝通过丝绸之路向外输出了大量的丝绸制品。

丝织绸缎是唐朝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经由丝绸之路被输送到中亚、西亚、欧洲等地。

唐朝丝绸的优良品质和精美工艺受到各国的青睐,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产品之一。

其次,丝绸之路也为唐朝带来了各种商品的输入。

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商品涌入中国,丰富了唐朝的市场供给。

唐代的对外开放中外文化交流的巅峰

唐代的对外开放中外文化交流的巅峰

唐代的对外开放中外文化交流的巅峰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期,也是对外开放与外文化交流达到巅峰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唐朝政府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联系,促进了各种文化形式的交流与融合。

外交使节的频繁往来
唐朝时期,外交使节的频繁往来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唐朝不仅派遣使节出访周边国家,还接纳了来自各国的使节,使得各国文化在唐朝得以传播和交流。

这种外交交流不仅促进了政治经济的发展,也丰富了文化内涵。

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唐代的文化艺术也在对外开放中迎来了巅峰。

隋唐时期,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吸引了许多外国文人士子前来学习和交流。

这种跨文化的艺术交流,不仅促进了各国文化的相互借鉴,也推动了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宗教文化的交融
在唐代,佛教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与发展,也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宗教文化交流。

唐代的对外开放使得佛教文化得以传入中国,同时中国的文化也传播到了周边国家,形成了宗教文化的交融与共生。

这种宗教文化的交流,深刻地影响了唐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对外开放与外文化交流达到了巅峰。

外交使节的频繁往来、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宗教文化的交融等形式,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丰富了唐代的文化内涵,也为后世的文化传承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唐代的对外开放与外文化交流,不仅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对中国文化多元化的认识与包容。

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对于推动文化繁荣与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唐代诗词在中外文学交流中的影响与价值

唐代诗词在中外文学交流中的影响与价值

唐代诗词在中外文学交流中的影响与价值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唐诗、唐词广为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唐代诗词也在中外文学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与价值。

一、唐代诗词在中外文学交流中的影响1. 对世界诗歌的影响唐诗的翻译和传播,为世界文学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唐诗被译成多种语言,如英、法、德、日等,为国外诗人们提供了新的创作风格和灵感来源。

例如,法国诗人维克多·雨果、英国诗人济慈、美国诗人艾略特等,都曾深受唐诗的影响。

维克多·雨果曾说:“我所知道的中国,一切都是从李白开始的。

”这体现了唐诗对世界诗歌的巨大影响。

2. 对日韩文学的影响唐诗对日韩文学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在唐代,日本学者大伴旅人曾到中国留学,学习了唐诗,在回国后写作了许多诗歌。

同时,唐诗还影响了日本俳句的发展,俳句即为日本诗歌的一种形式,它以传达感受为主,并强调情景的描写,这与唐诗的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韩国,唐诗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韩国建立了大量的中唐研究机构和学术平台,收集和研究唐代文学作品。

同时,韩国的文学刊物也经常刊登唐诗作品,表明了唐诗在韩国文学界的巨大影响。

3. 对中国民间文学的影响唐诗不仅影响了外国文学,对中国的民间文学也有很大的影响。

唐诗成为了民歌、民间曲艺和杂剧等另一种表现形式,同样传承于民间。

唐代的《长恨歌》、《木兰花慢》、《满江红》等,成为了民歌和民间艺术的经典之作。

二、唐代诗词在中外文学交流中的价值1. 丰富中国文化内涵,保护民族文化唐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文学作品如《长恨歌》、《琵琶行》、《将进酒》等,都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唐代文学的传播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丰富中国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2. 培育国际化人才,增强中外文化交流通过唐代诗词的翻译和传播,在国际上培育出了大量中外文化交流的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精通中文、英语等多种语言,而且还对中外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唐诗中看中外交流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当提到中国古代历史,最先想到的便是“汉唐气象”。

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唐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尤其是在对外交往方面,由于统治者开明的政策,更是出现了万国来朝的盛况。

毫无疑问,这种广泛与频繁地中外交流给唐代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地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被载入史册,同时也被记录在诗人的笔下。

在这些诗歌中,我们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看见了唐代人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一、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中外交往对唐代人社会生活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物质方面,其中影响唐代人最大的无疑是胡食。

在《全唐诗》中,题目中出现了胡食的诗歌有白居易的《寄胡饼与杨万州》,刘禹锡的《葡萄歌》、《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赵鸾鸾的《酥乳》等8首;文本中出现胡食的诗歌有王绩《食后》、王维《送孙秀才》、卢绝《过楼观李尊师》、皮日休《太湖诗.雨中游包山精舍》、杜甫《太平寺泉眼》等共76首,其中初唐13首,盛唐41首,中晚唐22首。

1
胡食对唐代人饮食习惯的影响体现在主食和副食两个方面。

主食的种类仍可分为很多种,但从史料记载中出现的频率看,饼为最多,也是胡化色彩最浓厚的。

胡饼传入中原后,很快便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

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一诗中有这样的描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予饥谗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同时,胡饼也盛行于民间,《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云“唐代长安盛行此饼,日本僧圆仁入唐,在长安及见之,其言日开成六年正月六日,立春,命赐胡饼寺粥。

时行胡饼,俗家皆然。


传入长安的副食包括水果、蔬菜、调料等。

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水果大部分只有贵族能够享用,有葡萄、石榴、黄桃、波斯枣等,其中以葡萄传播范围最广,唐彦谦有《咏葡萄》一诗“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

”刘禹锡则有《葡萄歌》“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

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

”蔬菜包括胡萝卜、胡芹、波斯菜(即菠菜),调料包括糖、胡椒等。

这些胡食的传入大大丰富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二、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
唐代女性服饰大气而开放,追求身形美好而飘逸,多采用轻薄的纱制成,尤1乔乔《<全唐诗>中的胡食》[D],西北大学2015,第14页
其突出女性的胸部,表现出女子的胆略与气魄。

随着唐王朝的强盛,大量胡人涌入京城,受其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原女性也开始着胡服,显现出女性英气勃勃的一面。

关于胡服的样式在众多的唐诗中皆有所记载,如白居易《拓枝词》“绣帽珠稠缀,香衫袖窄裁”,刘禹锡《观拓枝舞二首》“垂带覆纤腰,安钿当妩眉”,许浑《赠萧炼师(并序)》“红珠络绣帽,翠钿束罗襟”等句。

诗人元稹《法曲》中对唐代女子盛行胡服胡妆的现象有一段描写“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火凤声沈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虽是于安史之乱后慨叹世风不古,但其中所描述的女子嫁胡人、着胡装的现象表现初唐代女子不受封建思想的羁绊努力追求自身幸福的美好愿望。

除了着胡服之外,受北朝胡风影响,唐代女性还流行着男装,表现出追求平等和自由的思想。

三、胡旋女,胡旋女。

心应弦,手应鼓。

中国的舞乐艺术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在唐代时期由于开放和兼容并包的思想尤为大放异彩。

除了传统的汉舞、汉乐等,唐代时周边各民族的特色舞蹈和音乐也逐渐传入中原,使得中原的一些舞蹈和音乐也带着浓厚的异域色彩。

唐朝的宫廷十部乐中,有6部来自西域诸国,它们分别为《西凉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其中《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都来自西域,因此被列入胡部。

而《西凉乐》也被列为胡乐,是因为它是从胡乐演化而来,带有浓重的异域色彩。

2白居易新乐府诗《骠国乐》记写了唐贞元十七年(801年)骠国(古缅甸的前身)乐舞到大唐来表演的情景:“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一作千)击文身踊。

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

”。

可见这种乐舞的乐器是螺号和铜鼓,舞者顶髻文身,舞姿耸动跳踊,有时摇摆旋转。

唐代时期原汁原味的西域歌舞以《胡旋舞》和《胡腾舞》最为出名,其中《胡旋舞》出自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其舞最大的特点便是连续急速地旋转,热烈而奔放。

白居易有一首诗专门写《胡旋女》,其中对胡旋舞有这样的描述:“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在唐玄宗时期,胡旋舞甚是流行,更有“禄山胡旋迷君眼,贵妃胡旋惑君心”之说。

《胡腾舞》是中亚粟特的胡人舞蹈,于北朝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

2赵喜惠《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以乐舞、百戏、书法、绘画、雕塑为中心进行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大学2012,第75页
由于唐朝时期从西域通往中原的道路畅通无阻,这就使胡腾舞大规模地涌入唐朝,这种现象在唐诗中也可体现。

如李端的《胡腾儿》和刘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

前者曰:“扬眉动目踏花桂,红汗交流朱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后者曰:“石国胡儿人见少,縛舞尊前急如鸟。

织成蕃帽虚顶尖,载细胡衫双袖小。

手中抛下蒲萄盏,西顾忽思乡路远。

跳身转毂宝带鸣,弄却续纷锦靴软。

”这两首诗都生动描绘了胡腾舞的特点,即步态迅速敏捷、腾踏跳跃,舞姿轻巧快速、弦目多变,情感如醉如痴、热烈奔放,具有显著的西域舞蹈特色。

3
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姜笛戍楼间。

唐代的对外交往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地理视野,让唐代人了解了中原之外各国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这些带有异域色彩的景观在唐边塞诗人们的诗歌中体现最为明显。

其中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的浩渺,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开阔,有“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的苍茫,更有“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带给人的豪壮情怀。

唐诗中描写西域文化景观的主要是服饰、饮食和建筑。

关于服饰,有岑参“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胡歌》);刘商“水头宿兮草头坐,风吹汉地衣裳破。

羊脂沐发长不梳,羔子皮裘领仍左。

狐襟貉袖腥复肢,昼披行兮夜披卧”(《胡笳十八拍.第五拍》)。

关于饮食,则有岑参的“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巨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灯前侍牌泻玉壶,金挡乱点野酡酥”(《玉门关盖将军歌》),描述了北方游牧民族以牛、羊、驼等肉食及奶酪、酡酥等为食。

在建筑上,不同于中原的是胡人之居处多为弯庐毡帐4,在此方面,岑参、王昌龄等人的边塞诗在诗歌中有
所提及,如岑参写道“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羶”(《首秋轮台》),王昌龄则有“碧毛毡帐河曲游,囊驼五万部落稠,救赐飞凤金兜黎”(《箜篌引》)之句。

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人的地理和文化视野已经由中原扩大到北方各民族和西域诸国。

“寓史于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唐诗对后人研究唐代政治、经济、社会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唐诗中,
3赵喜惠《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以乐舞、百戏、书法、绘画、雕塑为中心进行考察》[D],陕西师范大
学大学2012,第76页
4海滨《唐诗与西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7,第238页
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频繁而广阔的对外交往给唐代人民的生活方式、精神文化等带来的影响,不仅丰富了唐代人的社会生活,更为后世留下了丰富且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2]牛抒真.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年.
[3]海滨.《唐诗与西域文化》[D]. 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
[4]乔乔.《<全唐诗>中的胡食》[D].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5
[5]赵喜惠.《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以乐舞、百戏、书法、绘画、雕塑为中心进行考察》
[D].博士学位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2012
[6]方亚光.《从唐诗看唐代的中外交往》[J].《学海》1993年第4期
[7]马豫鄂.《<全唐诗>中的服饰文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