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毒理学生殖毒理学
卫生毒理学

卫生毒理学
毒理学是研究食品、药品和其他环境因素(主要是化学品)对机体的损伤作用及机制的科学,是与食品安全、药品安全、职业安全及环境安全等密切相关的生物医学学科。
本期走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让我们一起了解毒理学!
二级学科——毒理学介绍
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性物质,即化学性因素和物理性因素对机体所造成的损伤效应及损伤机理的学科。
毒理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描述毒理学,即毒性鉴定,用于判断某种物质是否具有毒性;二是机制毒理学,即毒性机理的研究,在确定某物质具有毒性效应后,需要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水平研究如何产生毒性效应,通过对毒性机理的研究,进而寻找到产生损伤之后的治疗方法,为三级预防提供理论支撑;三是管理毒理学,用毒效应研究和机理研究,为制定化学物的安全标准或安全限值,以及对化学物管理提供政策支持。
毒理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的基础性在于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下的职业卫生、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等学科在研究各自领域所关注的化学物质时提供技术手段和基本理论,它的应用性在于通过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等方法为各领域的化学物管理提供政策支撑。
毒理学学科分支众多,研究领域广泛
在研究范围上,毒理学包括卫生毒理学、药物毒理学、环境毒理学和食品毒理学等;从器官和系统损伤的角度上,又包括呼吸毒理学,肾脏毒理学,免疫毒理学,神经毒理学等;从毒性特征上可分为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
目前,北大公卫学院的毒理学研究领域涉及遗传毒理学、内分泌干扰物的毒性研究、生殖和发育毒理学、免疫毒理学、重金属毒理学、肝脏毒理学、分子细胞毒理学、药物毒理学,以及毒理学替代法研究等领域,对毒理学从各层级、各维度上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卫生毒理学 42-10-3第十章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第十章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一、名词解释1、管理毒理学答:将毒理学的原理、技术和研究结果应用于化学物质管理,以期达到保障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的目的。
2、危险度答: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3、安全性答:化学毒物在特定条件下不引起机体出现损害效应的概率。
4、可接受危险度答:公众和社会在精神、心理等各方面均能承受的危险度。
5、实际安全剂量答:与可接受危险度相对应的化学毒物的接触剂量。
6、参考剂量答:人群(包括敏感人群)在终身接触该剂量水平待评物质的条件下,预期一生中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可低至不能检出的程度。
7、安全系数答:又称为外推系数或转换系数,在计算RfD时,把实验动物的NOAEL 或LOAEL缩小一定倍数来校正误差,确保安全,这一缩小的倍数即不确定系数。
8、危险度评价答:危险度评价是以定量的概念,在人类接触环境危害因素后,对健康的潜在损害的程度进行估测或鉴定。
9、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答:通过动物试验和对人群的观察,阐明待评物质的毒性及潜在的危害,决定其能否进入市场或阐明安全使用的条件,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减少其危害作用、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二、选择题(选择一个最佳答案)1、关于危险度评价的结果在管理毒理学上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 D )A、确定化学物的ADIB、分析使用外源化学物的利弊C、为制定卫生标准提供主要依据D、确定环境污染治理的顺序2、一种食品添加剂,亚慢性试验最大无作用剂量为人可能摄人量的90倍,依据食品毒理学评价程序,该化学物 ( A )A、毒性较强应予以放弃B、可进行慢性毒性试验C、可考虑允许使用于食品并制定ADID、需由专家评议决定3、关于致突变试验结果的判定,依据食品毒理学评价程序下列哪项不正确 (D )A、三项阳性者一般应予放弃B、两项阳性者由专家评议C、一项阳性补做二项均为阳性应予放弃D、一项阳性补做二项有一项阳性者也应放弃4、危险度是指 ( D )A、化学毒物损害机体的能力B、化学毒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C、对化学毒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性估计D、对化学毒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量估计5、危险度评定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除了 ( D )A、对机体损害作用的评定B、剂量一反应关系的估计C、确定接触途径和接触剂量D、确定最大耐受量6、危险度评定的核心内容是 ( C )A、定性评定B、人类接触情况评定C、剂量一反应关系的确定D、毒性大小的评定7、有关分阶段进行化学毒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叙述,不正确是 ( D )A、按一定顺序进行B、省时、经济C、必要是可免去不必要的试验项目D、每一化学毒物需按程序先后进行四个阶段的毒理学试验项目8、一用于食品添加剂的化学毒物,其慢性毒性试验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人可能摄入量的120倍,依据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该化学毒物应该 ( C )A、毒性较大,予以放弃B、需由专家评议决定C、可考虑用于食品,并制定其ADID、应重复进行一次慢性毒性试验9、用于食品的化学毒物需进行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试验项目如下,除了( D)A、鼠伤寒沙门氏茵/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Ames试验)B、小鼠骨髓微核率测定C、小鼠精子畸形分析D、传统致畸试验10、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时,若4项必做的遗传毒性项目中2项为阳性,则( C )A、表示该受试物很可能有遗传毒性B、表示该受试物很可能有致癌作用C、需补充短期喂养试验辅助决定D、需重复一项遗传毒性试验11、食品毒理学评价评价程序中规定,需进行全部四个阶段毒理学试验项目的化学毒物为 ( A )A、凡属我国创新的化学毒物B、任何国外进口的化学毒物C、所有农药均需进行D、任何新资源食品12、化学毒物的安全性概念中,错误的是 ( C )A、化学毒物安全性是指无危险或危险度极低。
卫生毒理学

卫生毒理学卫生毒理学(healthtoxicology)是与公共卫生工作有直接联系的各个毒理学分支,包括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放射毒理学等的基础和总称。
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任何一种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对机体有害的,卫生毒理学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一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与外源化学物相对的概念是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而不是有益作用(如营养作用、治疗作用等)。
人类很早就对有毒的物质进行研究,在远古依靠游猎与采集可食植物为生的时候,就注意到识别一些对人畜有毒的动、植物,以保证食用安全。
以后,又逐渐懂得利用有毒物质(如箭毒、乌头)作为狩猎工具和武器。
在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药物,人类对其毒性作用作了广泛的研究。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使用和接触到化学物质的种类越来越多,总数已经超过500万种,日常使用也不下六七万种,已远远超过一般天然食物和药物的范围,其中包括了大量工农业生产过程所使用和生产的种类繁多的化学物质,如各种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可产生依赖性的物品、军事毒剂等,在一定接触剂量和接触条件下,可产生毒作用。
这些使得这门古老的、研究毒物的科学——毒理学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有了极大的发展,按照研究的对象,可再划分为:药物毒理学、工业毒理学、环境毒理学、成瘾毒物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军事毒物毒理学等;或就毒物作用于机体的性质分为生化毒理学、遗传毒理学、生殖与发育毒理学、免疫毒理学、行为毒理学、分子毒理学等。
这些发展反映了人们对于毒物作用的认识愈来愈深入,也反映了社会上对防止各类毒作用的迫切需求。
生殖毒理学

生殖毒性的评价
生 殖 毒 性 及 其 评 定
试验方案 : F0 断奶或出生8周) (断奶或出生8 三代两窝 第一次交配 给予受试物8到12周 给予受试物8 12周
第二次交配
F1 a
观察三个月, 观察三个月,喂饲普通饲 料,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
F1 b
断乳后给予受试 12周 物8到12周
F2 a
观察三个月, 观察三个月,喂饲普通饲 料,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
生 殖 毒 性 及 其 评 定
生殖毒性的评价
外源化学物对生殖过程作用的评定主要通过生 殖毒性试验来进行。 殖毒性试验来进行。 生殖毒性试验可以全面反映外源化学物对性腺 功能、发情周期、交配行为、受孕、妊娠过程、 功能、发情周期、交配行为、受孕、妊娠过程、 分娩、 分娩、授乳以及幼仔断乳后生长发育可能发生 的影响。 的影响。
生 殖 毒 性 及 其 评 定
生殖毒性的评价
试验方法原则
受试动物:性成熟大鼠、 受试动物:性成熟大鼠、小鼠或家兔 剂量分组:一般设立三个剂量组(至少两个剂量 剂量分组:一般设立三个剂量组( 组)和一个对照组 染毒途径: 染毒途径:动物接触受试物的方法应参照人类实 际接触途径 动物数:每组雌雄各16到20只 或雌16 20只 16到 动物数:每组雌雄各16到20只,或雌16到20只, 16 10只 雄8到10只
F2 b
断乳后给予受试 12周 物8到12周
F3 a
F3 b
生 殖 毒 性 及 其 评 定
生殖毒性的评价
两代一窝(和一代一窝) 两代一窝(和一代一窝)生殖试验
出生第8周给予受试物( 出生第8周给予受试物(F0) 第16~19周 雌雄交配 16~19周 每窝选留幼仔8 雌雄各半) F1(每窝选留幼仔8只,雌雄各半) 断奶, 断奶,给予受试物 F1交配 出生,每窝留8 F2出生,每窝留8只幼仔 断奶, F2断奶,检查发育情况
卫生毒理学课程教案高中

卫生毒理学课程教案高中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
- 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品的潜在危害,并学会如何评估和管理这些风险。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毒理学简介- 定义:研究外源性物质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科学。
- 分支:药物毒理学、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等。
2. 毒物与毒性- 毒物分类:根据来源、化学性质、作用方式等进行分类。
- 毒性评价: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和生殖毒性。
3. 毒物作用机制- 介绍毒物如何进入体内(吸入、皮肤接触、摄入等)。
- 讨论毒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4. 风险评估与管理- 风险识别:确定可能的有害物质和暴露途径。
- 剂量-反应关系:解释剂量效应和阈值概念。
- 风险管理:制定政策和措施以减少或消除风险。
5. 案例研究- 分析实际案例,如环境污染事件、食品安全事故等。
- 讨论案例中的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
6. 实验操作- 实验室安全规范教育。
- 简单实验操作,如检测水中的重金属含量等。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T、视频等,增强直观性和互动性。
- 安排小组合作,进行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评估- 定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 安排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 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价。
结语。
10.生殖毒性

外源化学物对雌性生殖系统的毒作用及表现
对下丘脑-垂体系统的损害: 闭经/动情抑制,受孕力降低
卵母细胞数↓/突变 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 排卵抑制,受孕力↓ 对卵巢的损害 卵巢功能提前衰退 干扰卵巢内分泌 影响受精/着床/胚胎发育
生殖道的损害: 影响运送卵子/受精/受精卵发育
常见生殖损害的表现
性欲和性交能力↓,受孕力↓,月经紊乱,闭经,异常的妊 娠结局(流产、早产和死产,子代发育异常,低出生体重,围 产期死亡等)
睾酮 雌二醇 抑制素
Leydig 细胞 Leydig 细胞
Sertoli细 垂体前叶 胞
中枢神经系统
下丘脑 GnRH Leydig cell ICSH 睾酮 Sertoli cell FSH ABP,抑制素 调节雄激素含量 垂体 ICSH FSH 睾丸 附睾 受精 精细胞 n 精细胞转变成成熟精子的 过程精子生成或精子发生 (spermatogenesis) 精 子 发 生 精子形成或精子分化 (spermiogenesis) 精原细胞(休止状态) 2n 有丝分裂(青春期) 初级精母细胞 2n
器官重量
组织病理学 精液分子
睾丸、附睾、精囊、前列腺,垂体
睾丸、附睾、精囊、前列腺,垂体 精液量及精液特征分析
精子评价
激素水平
精子数量(计数、活率)及质量(形态、 活动度)
LH、FSH、睾酮、雌激素、催乳激素
睾丸功能
性行为
睾丸标志酶活性检测
跨上、插入、射精
发育效应
睾丸下降、包皮分离、精子产量、肛
殖距离、外生殖器结构
生殖毒作用的机理
细胞毒性、致癌或致突变性 直接作用 生殖毒物 作用方式 间接作用
结构与内源性分子的相似性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

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致突变: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次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自由基: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
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丧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主要是根据以上发育阶段的区分来设计的,每一段试验大致相当于上述两个阶段。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分别为:1段:生育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2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3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性试验〕3R原则:替代、减少和优化致畸:致畸物引起畸形〔发育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
脂/水分配系数: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到达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机体负荷:是指在体内化学物和〔或〕其代谢物的量及分布。
0201633、适应:是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
0201734、受体:是能与配体或激活剂高度选择性结合,并随之发生特异性效应的生物大分子或生物大分子复合物。
02023第一章绪论《毒理学基础》第5版+第6版,预防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王心如〔一〕概念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卫生毒理学

第一节毒理学的基本概念一、毒理学、毒性和毒作用(一)毒理学和卫生毒理学1.毒理学:是研究环境因子(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或生物因素)对生物机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以及如何预防和减轻此种损害作用的科学。
2.卫生毒理学:是从预防医学的角度,研究人类在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可能接触的环境因子对机体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毒理学的研究领域卫生毒理学的任务①对环境因子特别是外源化学物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评定;②研究机体与环境因子有害的交互作用的规律即中毒机制;③为制定有关安全限值/卫生标准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④研究预防和治疗化学物中毒的措施。
(二)外源化学物、毒物、毒性和中毒1.外源化学物:是存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可通过一定的途径接触并进入机体,并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含义同化学物、化学毒物。
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体内原已存在的物质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2.毒性:是指化学物对生物体引起损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
其大小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损害作用称为毒效应。
3.毒物:法规管理的名词,对于急性毒性规定在某个剂量下可引起机体出现有害作用的物质。
4.中毒: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根据病变发生的快慢,中毒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毒理学研究化学物与生物机体有害的交互作用,毒效学研究毒物对机体作用的规律,阐明毒物引起毒效应性质和机制。
毒动学和生物转化(代谢)研究机体对毒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毒物在体内随时间的量变化和质变化的规律。
(三)毒理学研究方法1.实验动物整体试验又称体内试验,是毒理学的标准研究方法,以整体实验动物为模型,研究实验动物接触外源化学物后产生的毒效应,动物试验的结果可外推至人。
2.体外试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毒理学研究,在化学物的毒性筛查以及毒作用机制的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3.人体观察必要时可设计和进行不损害健康的受控的人体实验,但仅限于低浓度、短时间的接触,并且毒作用应有可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