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夯方案2
强夯区试夯专项施工方案

强夯区试夯专项施工方案一、施工前准备工作1.确定施工区域范围和强夯区分布情况,了解地质条件和地下工程要求。
2.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包括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机械设备和人员配备等。
3.进行地质勘测和试验,获取强夯区地质特征和工程地质参数。
4.预测和评估强夯施工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制定应急预案。
二、施工地面准备1.清理施工区域,确保施工路线畅通。
2.标注施工区域边界,设置警示标志,确保施工安全。
3.确定强夯点的布置位置,合理控制强夯频率和强夯能量。
三、施工设备及操作1.选择合适的强夯机械设备,根据工程要求调整强夯频率和夯击深度。
2.进行操作培训,确保施工人员熟悉设备使用方法和工艺流程。
3.根据地质条件调整强夯参数,同时进行地质监测和数据采集。
四、施工质量监测1.设置地下水位监测点,监测强夯施工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2.设置地表沉降监测点,监测强夯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3.进行土层密实度检测,确保施工后土体密实。
五、施工结束工作1.清理施工现场,恢复原状。
2.检查设备和工具,进行维护和保养。
3.形成施工报告,记录施工过程和结果。
六、安全措施1.按照施工指导手册进行施工,确保施工安全。
2.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3.加强施工现场巡查和安全检测,随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
七、环境保护1.做好施工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防止土壤和水质污染。
2.尽量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控制噪音、粉尘等排放。
3.做好施工区域的清洁工作,保持周边环境整洁。
总结:强夯区试夯专项施工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确保地基工程质量、保障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非常重要。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设备选择和操作、质量监测以及安全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都需要严格执行。
只有细致周密的施工方案和科学的施工机理才能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
同时,对于施工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的预测和评估,以及及时的应急预案,也是确保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
强夯施工作为地基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将在工程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强夯试夯施工方案

新建九景衢铁路江西段JQJXZQ-4标工程景德镇北站路基工程强夯试夯施工方案编制单位: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编制日期:目录景德镇北站路基工程 (1)强夯试夯施工方案 (1)一、编制依据 (1)二、编制范围 (1)四、施工方案 (2)1、施工准备 (2)2、试夯 (4)试夯目的 (5)1)、通过试验,摸索并总结出在施工组织方案中已确定的施工机械、测量设备、试验规程等条件下利用现有填料进行填筑施工时的最佳夯击遍数。
(5)2)、通过试验来确定相应的夯击遍数,在取得监理工程师认可后,即作为后续现场施工的依据和经验参数,以指导全面强夯施工并达到设计质量标准。
(5)根据试夯测量数据,绘制夯击次数与夯沉量关系曲线,保证土体竖向位移达到最大以及横向位移为最小值,进而确定全面夯击时夯锤落距、单点夯击次数等技术参数,为后续工作作指导。
(5)五、机械、人员配置 (12)六、管理措施 (12)6.1质量管理 (12)6.2安全管理 (13)6.3环境保护措施 (14)6.4文明施工管理 (15)七、雨季施工措施 (15)一、编制依据国家、原铁道部、住建部、交通部、中国铁路总公司现行施工规范、规程、质量验收标准及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国家、原铁道部、住建部、交通部、地方政府、中国铁路总公司及甲方有关安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法律、规程、规则、条例;GB/T19001质量标准体系、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施工区域自然因素、沿线交通情况及现场施工条件。
依据的规范、规程和控制文件二、编制范围景德镇北站DK120+090~DK120+190段强夯施工。
三、工程概况DK120+090-DK120+190段路基占地全为水稻田,宽约130m,地表水较发育,谷地多发育有小水沟,水深约0.5m-1m,淤泥厚约0.5m;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空隙潜水主要赋存于局部园砾土层中,较发育,基岩裂隙水主要发布于强~弱风化岩层节理裂隙中,较发育,地下水有酸性侵蚀,二氧化碳侵蚀,化学环境作用等级为H1,无氯盐侵蚀性,化学环境作用等级为T2.四、施工方案1、施工准备1)场地平整:地表土软弱或地下水位较高,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使地下水位低于坑底面以下2m。
强夯试夯方案

强夯试夯方案1. 引言强夯试夯是一种施工方法,用于处理土壤或地基中的松散层和坚硬层,以增强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本文档将介绍强夯试夯方案的目的、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
2. 目的强夯试夯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地基土壤的工程性质,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通过强夯试夯,可以使土壤达到设计要求,为后续的建筑施工提供良好的地基条件。
3. 步骤强夯试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地质勘察和资料分析在进行强夯试夯前,需要进行地质勘察和资料分析,了解地基土壤的性质和分布情况,确定施工方案和施工参数。
3.2 强夯试验点的设置根据地质勘察结果,选择强夯试验点,并进行试验桩的设置。
试验点的选择应代表整个工程区域的土壤条件,以获取准确的试验数据。
3.3 强夯试验的进行在强夯试验点上进行试验,使用合适的夯锤进行夯实。
根据试验数据和现场观测情况,及时调整夯击参数,以达到设计要求。
3.4 结果评估和数据记录对试验点进行观测和测试,评估其强夯效果,并记录试验数据。
包括夯击能量、击数、沉降量等参数,为后续的强夯施工提供参考。
4. 强夯方法强夯试夯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4.1 垂直强夯垂直强夯是将夯锤垂直击打到地基土壤中,通过夯击力将土壤压实。
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松散的土壤层,提高地基的密实度。
4.2 斜向强夯斜向强夯是将夯锤以一定的角度倾斜击打,用来处理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区域。
通过斜向夯击,可以改变土壤的排列结构,提高地基的整体承载能力。
4.3 动力钻孔强夯动力钻孔强夯是先通过钻孔的方式,在土壤中形成一个孔洞,然后再进行夯击。
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坚硬的土层和岩石层,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4.4 静载加固静载加固是将荷载施加到地基上,在荷载作用下使土壤压缩和沉降,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较软弱的土壤层,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加固。
5. 注意事项在进行强夯试夯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事项:•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和试验数据,合理选择施工方案和参数。
张石二期强夯试验段处理方案

强夯试验段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张石公路化稍营至蔚县段高速公路第L9合同段起讫里程K56+200~K62+000,路段全长5.8km。
路基长度约3km,其中K56+200~K59+200段为发育坡、洪积碎石夹亚粘土及黄土。
不良地质有黄土湿陷性,设计对I、II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路段,填土高度大于8m 及地面纵坡较大或施工场地较小,冲击碾压达不到预期效果时,对II级及II级以上非自重湿陷性黄土路段,对路堤地基进行强夯处理。
本合同段强夯处理面积约67414m2。
二、施工安排及进度计划1、施工准备施工前编制施工方案及作业指导书;人员、机械设备组织进场,现场场地平整;材料计划已落实,各种保证措施已制定。
2、试验段选择强夯试验段施工拟选在RK57+681.5—RK57+800处半副路基,处理宽度38m,长度118.5m,处理面积4503m2。
3、施工计划强夯试验段工期安排:2006年4月7日~2006年4月24日。
三、人员、机械组织安排1、管理组织机构与劳动力配备我公司项目经理部人员已按合同文件要求进入施工现场,积极开展各项施工准备工作。
每作业段均安排现场值班员,负责有关施工信息的反馈和沟通及现场监督。
本工程施工各职能科室人员如下:①.施工负责人:孙同信②.技术负责人:袁培国③.质量负责人:刘宝铸④.试验负责人:盖平⑤.测量负责人:钟绍堂⑥.材料负责人:薛猛⑦.机械负责人:赵永成⑧.安全负责人:刘宝珠⑨.施工队负责人:万广达⑩.现场技术员:杨敏2、劳动力配置(见表1)劳动力配置表表13、主要机械设备(见表2)4、主要检测仪器(见表3)四、试验段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强夯法施工先搞试验性施工,由试验取得的数据,经分析判断,最后确定夯击参数。
夯点的夯击次数按现场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同时满足:最后两次夯击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下列数值:最后两击沉降量不大于5cm;夯坑周围地面不应有过大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强夯试夯方案

强夯试夯方案1. 引言强夯试夯方案是指在岩土工程中,为了提高土壤密实度和减少地基沉降,采用强夯技术进行夯击处理的一种方法。
本文将就强夯试夯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包括方法原理、设备要求、施工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
2. 方法原理强夯试夯是通过使用专用的夯击设备,将夯击重锤自由落体击打在地表或地面上,通过冲击力传递到土体中,使土体颗粒重新排列,同时提高土壤的密实度。
具体来说,夯击重锤的下落过程中,重锤砸击地表或地面时会产生冲击力,将能量传递到土体中,使土体产生振动,导致土颗粒之间的空隙减少,从而增加土体的密实度。
3. 设备要求进行强夯试夯需要一些专用的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夯击重锤:重锤是进行夯击处理的核心设备,可以根据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型号和质量。
- 夯击桩:夯击桩是支撑夯击重锤的设备,需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 振动计:用于测量土体振动参数,如振动速度、振动加速度等,以评估夯击处理的效果。
- 道路或场地: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供夯击设备施工,并具备合适的土壤条件。
4. 施工步骤强夯试夯的施工步骤如下: 1. 土体勘测:在进行强夯试夯前,需要对待夯区域的土体进行勘测和采样分析,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
2. 根据工程要求选择夯击重锤和夯击桩,并进行设备检查和调试。
3. 设计夯击方案:根据勘测结果,结合工程要求,设计合理的夯击方案,包括夯击点的布置、夯击次数和夯击能量等。
4. 开始强夯试夯施工:根据设计方案,按照夯击点的布置进行夯击处理,每次夯击后进行振动计测量,控制夯击次数和夯击能量。
5. 夯击效果评估:通过振动计测量和观察地表或地面沉降情况,评估夯击处理的效果,并根据需求进行后续处理或调整。
5. 注意事项在进行强夯试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安全第一:施工人员需要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确保施工安全。
- 土体情况评估:在设计夯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土体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和水分含量等因素,以确保夯击处理的效果。
x强夯法地基加固处理试夯方案

三门峡市欢乐谷广场及景区工程地下停车场强夯法地基加固处理试夯方案三门峡市欢乐谷广场及景区工程地下停车场强夯法地基加固处理工程试夯方案编制单位:陕西江泰基础工程有限公司编制人:审核人:审批人:编制日期:2012年12月8日1工程概况三门峡市欢乐谷广场及景区工程地下停车场位于三门峡市迎宾大道东侧,地基处理采用强夯法地基加固处理,设计承载力特征值均≥180KPa。
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对强夯地基既要提高承载力,又要提高土层的压缩模量,增加场地均匀性,经综合考虑,采用强夯法进行地基处理,既节省工程造价,又施工快捷,预期效果较好。
施工前,应将有机质含量大的耕植土及生活垃圾清理,建筑垃圾可不清理,基槽开挖后,用素土碾压平整密实,然后进行强夯处理.本工程以三门峡市欢乐谷广场及景区工程地下停车场东侧基础外强夯处理进行试夯,试夯合格后,参照试夯工艺参数进行施工。
2、强夯方案设计强夯法处理地基效果主要取决于方案的设计,强夯方案设计的合理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不仅事倍功半,而且,有可能破坏地基,强夯方案设计主要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要求的提高承载力和改善均匀性的预期效果,合理的选择夯击能、夯锤面积,恰当地确定夯机及夯击数及施工条件。
强夯法加固非饱和土基于动力压密的概念。
因此强夯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
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建设规模及建筑类型确定。
2.1 试验区选择目的:通过对不同厚度,不同能级、不同地质、不同技术要求的试验区进行试夯和检测,以获取合理的强夯参数,达到设计效果。
本工程试夯区面积21*21米,点位布置图详附图。
2.2 施工程序(2)试夯方案对原状土区,选择6000KNM夯击能。
经我单位类似工程实践,以上方案可以达到要求的承载力和压缩模量,能消除不均匀沉降。
试夯的目的是选择有关施工参数,恰当地选择夯间点矩、每点击数和夯击遍数。
夯点的夯击次数: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且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A、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00mm;B、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C、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试夯施工方案

试夯施工方案1. 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试夯施工方案的相关内容,包括施工步骤、工具材料、施工注意事项等。
试夯是现代建筑施工中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之一,通过利用夯击力将土壤压实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 施工步骤试夯施工包括以下步骤:2.1 地基准备首先,需要进行地基准备工作。
清理地表杂物、挖掘整平地基,确保地基表面光滑平整。
2.2 夯击机械设备配置设置夯击机械设备,包括夯锤和夯击板。
夯击机械设备的选择要根据具体土质情况和工程要求进行。
2.3 夯击次数与间距根据工程要求和土质情况,确定夯击次数和夯击间距。
夯击次数和间距的确定需要根据试夯桩的设计要求和土质的反应情况进行调整。
2.4 夯击操作将夯击机械设备放置在试夯桩位置上,并进行夯击操作。
夯击操作需要均匀施力,以确保土壤能够被均匀夯实。
2.5 夯击结束处理夯击完成后,需要对夯击区域进行处理。
处理方式包括回填土、压实处理等,以确保地基在夯击后能够恢复平整稳定。
3. 工具材料进行试夯施工需要准备以下工具材料:•夯击机械设备:夯锤和夯击板等设备。
•挖掘机:用于地基准备和土壤回填。
•测量工具:用于测量夯击次数和间距等参数。
•压实设备:用于地基回填土的压实处理。
4. 施工注意事项在进行试夯施工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施工前应对试夯桩的设计方案进行详细了解,确保施工符合设计要求。
•地基准备工作要认真细致,确保地基表面光滑平整,以提高试夯效果。
•在进行夯击操作时,要均匀施力,避免出现夯击不均匀的情况,影响地基的夯实效果。
•夯击结束后,需要对夯击区域进行处理,包括回填土的压实处理,以确保地基在夯击后能够保持稳定。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范进行,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
5. 总结试夯施工是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的常用方法,通过夯击力将土壤压实来达到目的。
本文档介绍了试夯施工的基本步骤、工具材料和注意事项,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强夯区试夯专项施工方案

试夯区强夯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3、《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2—83)4、《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0—86)5、《**工程》施工图6、本工程对地基的要求以及施工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成功经验。
二、编制原则1、严格按设计文件中各项技术标准和条款进行编制。
2、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规程、行业技术标准和技术规定。
3、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原则。
4、统筹安排、综合平衡、妥善协调、前后兼顾的原则。
5、减少各部位、各工序、各工种相互干扰的原则。
三、施工概况本次试夯试验施工,取于**工程范围,按分区1区域来实施(2、3、4区域,各区分别取出一块试夯区,做法按设计要求),试夯区面积为20m×20m=400㎡。
通过小面积试夯和现场监测、试夯效果检测等,在满足对地基的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对试夯参数及工艺(如夯点间距、单点击数、收锤标准、夯击遍数、间歇时间等)进行调整和优化,为确定合理可行,用于大面积的施工参数和施工工艺提供依据。
同时,针对试夯施工中各工序出现的问题可制定相应的预控措施,以便在大面积施工时,实施有效的目标管理。
四、施工准备1、准备施工记录、测量、交验表格等资料。
绘制试验作业区的夯点平面布置编号图。
2、对陆续进场的施工设备进行组装、保养、调试,并及时进行整机试车,保证随时投入运行。
3、贮备一定数量的钢丝绳、油材料及机械设备易损件,保证施工机械发生故障能及时修理。
4、在强夯施工场地测量定位完成后,对夯击范围内的腐殖土、淤泥进行清理,用推土机或挖机平整场地,以利强夯机组行走安全,规划与开挖施工场地内必要的地面排水沟渠。
5、复核现场地面标高是否达到起夯面标高要求。
不符合时就及时通知进行调整。
五、施工参数(按设计要求)1、强夯施工遍数按两遍点夯、一遍满夯布置。
2、点夯夯击能第一、二遍点夯夯击能为3000KN·m;第三遍满夯,夯击能为1200 KN·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南宁屯里配套油库扩建工程地基强夯工程试夯方案一、工程概况已建屯里油库老区站址位于南宁市青秀区屯里村东北约2.0km 处,距屯里火车站约1.5km。
屯里油库新区位于已建屯里油库老区东北侧约1km 处,与广西石化成品油外输管道南宁末站合并建设。
油库新区占地250亩,建设31万立方米成品油储罐。
本工程投资约4.7亿元,原计划2009年9月10日开工,2010年4月30日竣工,与广西石化钦州1000万吨炼厂同步投产,由于征地场地移交等原因,2009年11月5日初步具备大型土方施工条件。
建设场地两边高中间低,高地为丘陵,为挖方区。
谷地主要为稻田和鱼塘,为填方区。
场地自然标高相差较大,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场地回填土的成分以粘土为主,回填厚度2.0m~6.0m不等,平均深度4米,目前仍处于松散状态,谷地下覆厚度不等的淤泥质土层和其它软弱下卧层,由于人工填土结构疏松且存在较大孔隙,均匀性差,不能作为天然地基,同时软弱下卧层的强度和变形也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因此需要对地基进行强夯加固处理,提高土的抗剪强度、抗滑稳定性,同时提高土体的变形模量,减少沉降量。
工程地质概况详见《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南宁屯里配套油库扩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初勘)(地-09088)处理面积:根据设计及业主最新要求约为200亩。
施工工期:计划于2009年11月10日开工,2009年11月30日完工,总工期20天(日历天)。
二、技术要求工程技术要求:该回填场地大部分为回填粘土和粉质粘土且具有微膨胀性质,地质比较复杂。
本工程拟定采用22t铁锤,落距为19m进行强夯,试夯一区采取连续点夯,试夯二区采取间隔点夯,点夯能级均为4000kN.m,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2遍,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距锤多次夯击,锤印搭接1/3锤径,满夯能级为2000 kN.m。
点夯间距4.5米,以正三角形布置,夯点的夯击次数根据现场的试验段施工确定;夯点的收锤标准,以最后两击的夯沉差小于100mm;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三、编制依据⑴《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南宁屯里配套油库扩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初勘)(地-09088)⑵《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⑶《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⑷《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2)⑸《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四、施工准备4.1设备准备1.夯锤:可用钢材制作,或用钢板为外壳,内部焊接骨架后灌注混凝土制成。
夯锤底面为圆形。
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夯锤直径定为2.2m,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25~40kPa,对于细颗粒土锤底静接地压力宜取较小值。
夯锤的底面宜对称设置若干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孔径可取250~300mm。
2.起重机械:宜选用起重能力15t 以上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起重设备,但必须满足夯锤起吊重量和提升高度的要求,并均需设安全装置,防止夯击时臂杆后仰。
3.自动脱钩装置:要求有足够强度,起吊时不产生滑钩;脱钩灵活,能保持夯锤平稳下落,挂钩方便、迅速。
4.推土机:用作回填、整平夯坑。
5.检测设备:由第三方检测,有标准贯入度、静力触探或轻便触探等设备以及土工常规试验仪器。
6.测量仪器见下表: 测量仪器配备清单序 号仪器名称型号数量产地1全站仪1台2水准仪DZ22台北京、苏州3塔尺5m2把4钢尺50m2把4.2劳动力准备强夯施工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以机械作业为主,杂工辅助。
因此对劳动人员数量需求不是很大,单机单班劳动力如下:起重司机1 名、起重工2 名;测量及辅助工共4 名。
依次类推。
4.3技术准备1.应有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强夯场地平面图及设计对强夯的效果要求等技术资料。
2.结合场区内的具体情况,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3.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专业工种应进行短期专业技术培训。
4.进行测量基准交底、复测及验收工作。
5.其他技术准备工作。
五、试夯设计5.1试夯区选择依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97-2002),并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拟选2个试夯区进行强夯试验。
试夯区见图一,各试验区主要参数如下:序号区域点夯击能满夯击能试夯方块坐标面积(㎡)1I4000kN·m2000kN·m A1=232.25B1=55.09A2=220.27B2=88.0112×332I I4000kN·m2000kN·m A3=239.24B3=36.60A4=206.38B4=48.7333×125.2试夯目的本次试夯要求使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fak≥250kPa(初步定为250 kPa),通过试夯对强夯法的适宜性提出评价,并提供有关设计和施工参数:⑴确定夯点的布置,夯点的夯击次数,夯击遍数,满夯遍数及搭夯面积。
⑵提供不同单击夯击能的单击夯沉量、最后两击的夯沉量,加固深度范围内各土层的夯沉量及总夯沉量。
⑶根据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夯点的夯击次数。
⑷检测单位提供有效加固深度及影响深度范围内各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压缩模量, 并与勘察报告数据进行对比。
⑸检测单位提供夯后加固深度范围内的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并与夯前指标进行对比。
⑹对大面积施工可能遇到的难点提供合理化建议。
(7)通过试夯结果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8)为满足设计地基承载力要求,同时达到缩短工期目的,通过试夯一区连续点夯与试夯二区间隔点夯两者地基承载力试验结果相比较,确定上述何种点夯方式。
试夯施工初始工艺参数夯锤底直径为2.2m,锤重22t,试夯落距为19m,视单击夯沉量确定适宜的夯击数和遍夯间歇时间等参数。
各区块整平后直接进行强夯施工,每一遍夯击完成后应推平夯坑,再作下一遍夯击。
试夯时要配合进行单击夯沉量、平均夯沉量、回填土方量、地表的地形测量等检测。
试夯要求地基达到容许承载力250kPa。
通过试夯需确定下列参数:① 强夯机具,夯锤重量及夯锤落距;② 单点夯击能(或夯击击数)与单击夯沉量;③ 夯点间距;④ 夯击遍数;n(3)试夯效果检测试夯结束后,技术间歇时间14天进行检测,以检验强夯加固效果和加固深度。
检测项目主要有: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平板载荷试验。
试夯结束后,应对试夯前选定的技术参数进行校正,并提供给设计方《试夯报告》一份。
5.3 试夯设计要求⑴ 试验区(Ⅰ)4000kN•m试夯方案本试验区强夯点夯分二遍进行,第一遍为4000kN·m点夯,夯点间距9.0m,呈正三角形布点,隔行分二次完成,第二遍夯点一次完成,夯点的夯击次数暂定8~10击,夯点的收锤标准以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小于100㎜控制。
最后二遍为2000kN·m能级的满夯,每夯点夯击2~3击,要求夯锤的底面积彼此搭接1/3。
夯点布置见图一:6、试夯施工及检测6.1 试验方法6.1.1单点夯试验进行单点夯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合理选择夯击数和夯点间距。
试验方法是分别在夯锤上和夯坑周围地面相互垂直方向埋设观测标识,在夯击过程中,利用水准仪测量每击的夯沉量和地面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的位移,当夯击达到设计夯沉量控制指标后,或地面出现异常隆起时,停止夯击。
绘制夯击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最佳夯击数和夯点间距。
6.1.2满夯试验满夯试验的目的是判断强夯的适宜性和夯后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指标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是在单点夯试验的基础上,按设计确定的单击夯击能及夯击次数和布点间距分遍施工,并控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满足设计要求,使地基土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得到有效加固。
满夯试验过程中取得的参数将是指导工程施工的依据,同时也是判断土石方回填用量的参考依据,因此,除了详细记录夯击数和每击的夯沉量,记录施工过程出现的异常情况以外,还要计算夯后场地的整体下沉量。
满夯试验施工的程序与工程施工完全一致。
夯坑回填采用挖方区粘土或粉质粘土,粘土中石块粒径一般100~300mm以内,夯击能4000KN·m,以保证加固地基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
6.2 施工工艺6.2.1施工工艺流程场地平整 → 测量放线定点 → 主夯点施工 → 夯坑回填、场地平整 → 测量放线 → 加固夯(4000KN·m) → 夯坑回填、场地平整 →测量放线 →满夯(2000KN·m)→ 场地碾压平整 → 标高测量。
6.2.2主夯点施工施工前平整场地,复测场地标高并使其满足设计起夯面标高要求,然后用全站仪向施工场试夯区内引测四角点控制坐标,经监理工程师验核无误后,按施工图布置第一遍夯点,夯点需用白灰标出,以方便夯锤就位。
强夯主机和夯锤就位后,要对夯锤的落距进行测量,并采取措施,使其在夯击过程中不被改变,确保每击均能达到设计单击夯击能,同时测量就位后的锤顶面标高和地面标高,锤顶面至自然地面的高度,为计算每击的夯沉量和夯坑深度提供依据。
将夯锤起吊至预定高度后自动脱钩,夯锤夯击地面,测量夯锤顶面标高,减去夯锤就位时的顶面标高就是该击的夯沉量,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达到设计控制标准(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0㎝)。
夯机移位时应先将夯锤起吊一定高度,使锤底与夯坑底面脱离,但不能离开夯坑,主机后退一定距离,再起吊夯锤,借惯性使锤移动到下一夯点,此时应立即脱钩,随即调整主机位置,使主机的吊杆、门架和夯锤保持最合理的受力结构状态,再起吊夯锤,进行下一夯点施工。
第一遍夯点完成后,回填夯坑,平整场地,抄平地面,再用全站仪向施工场试夯区内引测四角点控制坐标,按施工图布置第二遍夯点,夯点需用白灰标出,以方便夯锤就位。
6.2.3 加固夯施工加固夯施工主要是考虑到受加固深度影响,主夯点的间距一般设计比较大,两个主夯点之间存在一定范围一定深度的楔形相对软弱区,需要再用相对较低能级进行加固夯,使这一部分土体得到有效加固,达到密实状态。
施工方法与主夯点施工完全相同。
6.2.4满夯施工满夯施工时,不再进行夯点布置和夯沉量观测,仅控制夯击数、夯锤落距和夯印搭接情况。
满夯施工完成后,用推土机整平场地,平整碾压标高达到设计要求。
6.3 试验施工技术措施(1)施工前由施工员在施工图上对夯点进行编号,施工时每一点都与施工图对号进行,防止漏夯。
(2)夯锤落距在施工前由机组测量员,机长共同施测,并做标识,质检员复测确认,施工过程中由测量员控制。
(3)夯击数由测量员控制,并具体负责签写《强夯施工记录》。
《强夯施工记录》中应填写锤重、落距、夯击数,每击的夯沉量及总夯沉量等,质检员检查并签字认可后,才可作为核算完成工作量的依据。
(4)技术人员随时掌握填土的成分,块石粒径的大小,以及在填土区的分布范围,判断此类区域强夯设计参数的适宜性和应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