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2〕第六段举了清代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雄辩有力地证明疑心是建设
新学说的根本条件这个分论点。
〔二〕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三、拓展迁移:
以“我尝到了疑心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
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
鼓励
学生对事物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
评论。
四、段落精读:
精读课文第六段思考:
1.第1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在内容上说明了什么?
明确:结构上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结上两段所论述的论点,后半句提
出本段的论点。
内容用词精当,句式匀称,是精心提炼的关键语句。
2.第2—5句与第1句之间是什么关系?第6—8句与第1句之间是什
么关系?它们分别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第2-5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
第6-8句是用事
例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
分别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疑心〞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疑心〞。
疑心一切,
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请以?也谈疑心?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教学
签阅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怀疑与学问》的主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认识怀疑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2.过程与方法•运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提高文献阅读能力•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讨论和互动探究问题的答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怀疑的正面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增强科学素养二、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主旨及关键词•掌握思维方法:质疑、怀疑、探究三、教学难点•贯彻怀疑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了解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科学素养1.引入新课•让学生表达对于科学的认识和喜爱,并引出科学研究需要具备一些条件。
•通过展示科学家的事迹,引导学生认识到怀疑是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并了解怀疑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接受本课的主旨。
2.阅读与理解•供给素材:《怀疑与学问》阅读文章•提供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学生阅读文章,并记录文章重点词汇和句子,并一起讨论问题,交流各自的感受。
3.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在网络资源的帮助下搜寻资料解决问题,包括科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也可以提取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深度阅读探究,包括社会现象等。
•提出问题示例:有哪些科学家的探究遇到了阻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搜查资料,把握本文主旨和作者观点。
4.思考和探究结果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了解其他人的想法。
•教师在其中引导学生客观、理性、科学的角度下探究问题。
5.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继续阅读类似的科普文章,比如著名的《怎样解读科学新闻》等,并探讨其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可开展课外研究课题,如“推崇远离日光”的危害性”等。
1.评价要求•能够理解关键词和主旨。
•能够辨别作者观点和态度,并从实证分析,以证据支持自己的论述。
•能够进行小组讨论,能够在科学化思考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8《怀疑与学问》教案

18《怀疑与学问》教案一、教学设计的依据:1、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①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②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③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
2、教学内容的分析:《怀疑与学问》被安排在北京版教材的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这册教材的前三个单元都是有关议论文的教学。
教材的编排目的就是通过这些单元的教学,让学生能初步感知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培养阅读简单议论文的能力。
本文是这三个单元中比较规范的一篇,而且提出论点的方式和论证的思路都具特色,因而是学生感知不同的论证思路、论证形式并建构自己议论文知识的很好范文。
《怀疑与学问》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①引用名人名言提出中心论点;②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③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严密地证明分论点。
3、学情分析:初二上半学期的学生刚刚接触议论文,通过前两单元的学习,他们能够初步感知议论文的语言形式,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普遍较弱,难于整体把握议论文的严密推理过程。
多数学生能辨别论证的方法,但是很难准确感知不同的论证方式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学生能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能用图示法画出本文的论证过程。
2、通过对第六段的研读比较,初步感受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深入论证的方法,并体验不同论证方式在论证中的不同效果。
3、学生能够认识到“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学习中具备怀疑的意识。
(这三个目标体现了议论文阅读的三个不同层次:找准论点、把握论证思路及方法、获得思想启迪。
这是阅读简单议论文的一般方法。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阅读简单议论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通过研读课文,学生能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能用图示法画出本文的论证过程。
2、通过对文段的研读比较,初步感受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深入论证的方法,并体验不同论证方式在论证中的不同效果。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怀疑与学问》⼀⽂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值得我们学习。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教学⽬标】 1.学习⽂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2.运⽤递进式结构进⾏课堂练笔。
【教学重难点】 学习⽂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 ⼀、故事导⼊ 有⼀只鹅,在很⼩的时候就被主⼈放到⼀个⼤肚长颈的瓶⼦中养着。
鹅的⾝⼦窝在瓶⼦的肚⼦⾥,脖⼦刚好能伸到瓶⼝之外。
每天主⼈都忘不了来喂这只鹅,鹅呢,在瓶⼦⾥养尊处优很快就长⼤了。
当鹅的⾝⼦膨胀到了不能经由瓶⼝从瓶⼦⾥被拿出来的时候,⽤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在既不损坏瓶⼦⼜不弄伤鹅的前提下把鹅与瓶⼦分离? 请⼤家帮帮这只鹅,看如何把它与瓶⼦分离。
除了思考这个分离的⽅法之外,有没有同学想提出⾃⼰的疑问? ⼆、助读资讯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
江苏苏州⼈。
1920年毕业北京⼤学哲学系,是我国现代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现在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
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活动⼀:探究课⽂,明确结构 1.通读课⽂,提取本⽂的中⼼论点。
明确:学则须疑;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这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家找找看,课⽂哪⼀段的哪句话具体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作⽤? 明确: 怀疑是从消极⽅⾯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怀疑是从积极⽅⾯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组合作完成,找出本⽂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并说说这些论据分别论证什么论点? 明确: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定有许多⼝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学习本文通过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4、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学习本文通过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通过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2、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因而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二、预习检查1、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
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主要作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九上《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标题和过渡句,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析文章结构。
2.运用替换的方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标题和过渡句,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析文章结构。
三、教学难点:自主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多角度思考,替换得当。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探究法、替换法、小组讨论法第五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选取的都是带有思辨色彩,且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分别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
这也是第二单元议论性文章的延伸和深化。
通过学习,培养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大胆设想、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要学习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习区分观点和材料,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了解驳论的特点,理解议论文逻辑严密、思辨性强的特点。
学习常见的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文严谨、准确、具有逻辑力量的语言特点。
《怀疑与学问》解析人文主题: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体会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对学问的重要意义。
语文要素: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通过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落要点的方法,把握文章论证思路,理解本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过程单元整体架构参见上方。
新课导入教师语言:同学们,本单元是议论文单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议论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这篇文章我们将尝试采用“替换”的方法来学习,将“替换”进行到底。
那么我们将做哪些替换呢?替换这种方法对于理解文章有什么帮助呢?板书课题:怀疑与学问【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引入议论文教学。
替换标题教师语言:读一篇文章时,我们首先会关注文章的标题,那我们就从标题入手,尝试替换。
学生活动:浏览文章、思考、回答。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3篇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先做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先做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难点】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情境导入】一个人总是希望学有所成,但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终收效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收效差,成果小。
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今后做学问很有意义。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提示及要求:1.画出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分论点是什么?3.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1.譬.如(pì) 程颐.(yí) 虚妄.(wànɡ)塾.师(shú) 盲.从(mánɡ) 墨.守(mò)停滞.(zhì) 步骤.(zhòu)2.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这篇文章有六段,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3、4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第5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2023最新-《怀 疑 与 学 问》教案【优秀9篇】

《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9篇】第17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案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里是壶知道美丽的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9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二、理解、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教学重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
二、新授。
(一)背景及作者介绍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文中的生字生词。
颉()滞()儒()塾()启迪墨守虚妄辨伪去妄(三)再读课文,熟悉内容,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教学设计文章各自然段的段义。
第1自然段:“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第2自然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第3自然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第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自然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两个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划分教学设计文章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3.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因而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二、资料助读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共同正音。
颉.(jié)虚妄.(wàng)停滞.(zhì)大儒.(rú)塾.师(shú)3.学生积累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旧中国时代的墨子善于守城。
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
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停滞:因受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和发展。
辨伪去妄:辨别虚伪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
四、引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回答交流。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明确: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名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也可。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
2.本文由两部分构成,它们是通过哪一句话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第六段首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者之间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
此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全文结构自然分为两大部分,前一个分句是第一部分的分论点,后一个分句是第二部分的分论点。
3.什么是怀疑精神?它对做学问有什么作用?明确:事前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怀疑精神。
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五、合作探究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回答问题,小组内交流统一答案然后班级交流。
4.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引用了哪些名言?又列举了哪些具体事例?它们分别属于什么论据?讨论并归纳:明确:(1)道理论据:a.“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c.“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d.“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笛卡儿)(2)事实论据: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b.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c.听说“腐草为萤”…… (b、 c两个例子论证“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d.戴震善问的例子。
(论证“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六、课堂小结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第2课时一、导语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二、合作探究学生细读课文后思考,然后交流回答。
1.第一、二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明确:既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将它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2.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是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
试举出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例子。
(学生分组讨论五分钟)师生交流:(1)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课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
第5自然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教师设疑:第三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相机提出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多了解一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证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
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4.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明确:(1)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2)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3)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第6段“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研读赏析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5.教师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准确、精练。
请同学们画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全班交流。
明确: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短短两句,几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
四、拓展迁移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
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明确: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
多鼓励学生对事物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评论,课上学生演讲,让他们有了更多进行逻辑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能得到充实和提高。
五、课堂小结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六、板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必背内容1、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