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

合集下载

实用类文本叶嘉莹,点燃现代人的诗词情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叶嘉莹,点燃现代人的诗词情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叶嘉莹,点燃现代人的诗词情朱东君《环球人物》:叶先生,您说没有诗词,您难以在人生的逆境中坚持下来。

困顿时,哪些诗词给您以慰藉和勇气?叶嘉莹:晏殊写过一句词:“满目河山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满目河山都是引起你怀远的,可你怀念远人,远人就来到你面前了吗?你就飞到远人身边了吗?所以他说“空念远”,念远是白白的,没有用处的,伤春也是空伤春,他写的是两重的悲哀,也是两重的反省。

晏殊解决的办法就是不如怜取眼前人。

我大学毕业,曾经到私立的并不著名的学校去教书,但我讲课一样认真去讲。

眼前要做的,我把它做好。

我不能对不起陶渊明、杜工部、李太白。

他们有这么好的东西,我一定要把他们好的东西讲出来。

所以,一个人不要梦想,不要空想,不要空空地怀念过去,不要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重你的现在。

《环球人物》:这有些像现在年轻人爱说的,“不恋过去,不惧将来”,然而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在逆境中的悲伤自怜,古人如何克服?叶嘉莹:以欧阳修为例,欧阳修历经宦海沉浮,晚年到颍州西湖定居,写了十首《采桑子》,每首的第一句结尾都是“西湖好”,而他所写的西湖景物,无论任何季节,任何天气,没有一时一处不美好。

读一遍就能体会到他遣玩的意兴。

他不是肤浅的欢乐的追逐,他是透过悲慨写欢乐。

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我们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

”有的人悲哀,对世界都痛恨,都悲观,也有人盲目享乐。

可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

《环球人物》:顾先生说得真好,“有生之事业,乐观之生活”。

然而人们往往是在追逐事业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体会了顺逆无常,生出许多人生际遇的感怀,甚至是伤怀。

叶嘉莹:那么,你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同样写大江,李后主写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论《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1)

论《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1)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论《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摘要本文主要从东汉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古诗十九首》中所表现的生命意识研究汉魏之际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曾提到过“人的觉醒”,认为人的觉醒是在东汉末年到魏晋这段时期内发生,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文学的自觉。

汉末不仅是政治上也是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一个大变动的时期,时代动荡,政治黑暗,东汉王朝大厦将倾;思想上,儒学思想从兴盛走向衰落,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道家哲学的复归,佛教东来,又使得这个时代的思想界异彩纷呈。

汉魏之际,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以其温厚缠绵的文字、充满人生哲思的语言、哀婉悲伤的情调、质朴自然的语言抒写了个体在面临生存、死亡、离别、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等一系列重要的人生课题时的处境和选择,流露出了汉末文人浓浓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每个生命个体对自我的生存、死亡、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作的自觉探询和思考,其中包括生存意识、死亡意识、安全意识等等。

《古诗十九首》当中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哀叹;对知音难遇、仕途坎坷的感伤;对功名利禄的渴求和及时行乐的态度都从不同方面表明了他们对生命自身的重视,是生命意识觉醒的个性显现。

《古诗十九首》第一次把“人”的主题引入了两汉文学,反映了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体现于《古诗十九首》当中强烈的生命意识,正是“人的觉醒”的重要标志,这也是本文以《古诗十九首》作为研究对象来考察东汉末期文人生命意识觉醒的原因之所在。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生命意识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about the sense of life according to the NineteenAncient Poems of Eastern Han Dynasty to observe the occasion of literatiand consciousness of life during Han and Wei. The poem was therepresentatives of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literati Five-character poem.Mr. Li zehou talked about the "awakening" in beauty progress. He thoughtthat awakening was happened during the period of late Eastern Han to Weiand Jin which as a basis to explain the consciousness of literature. It is notonly a period of political but also a literary of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thought a big change in the late Han Dynasty. The era of turbulence andpolitical darkness in Eastern Han dynasty which will become extinct;ideologically, from the flourishing of Confucianism decline of ClassicalLearning and the New Text school dispute. Both of reversion of theTaoism philosophy and the arrival of Buddhism to make this period to bea splendid legacy in realm of thoughtDuring Han and Wei,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which was thehighest achievement of the literati Five-character Poetry, with itsgood-natured touching the text, the language is full of life philosophizing,sad pathos of sentiment,ess is about the survival of each individual life,self-consciousness of life, death, consciou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existenceand value of the inquiry and thinking, including the survival ofconsciousness, death consciousness, safety consciousness and so on. It isdescribed short of life, the impermanence of life lament Concert epicproportions, and career ups and downs of the sentimental; thirst for fameand fortune and a carpe diem attitude in "Nineteen ancient Poems "whichshows that they eyes on the value of life itself from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life . It is revealed awakening of life consciousness of personality. It wasthe first time for "Nineteen ancient Poems" to put "the human topic" intothe Han literature, which revealed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the literates onthe late Han Dynasty. It is the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awakening ofpeople that reflected a strong sense of life in "Nineteen ancient Poems".This is also the reason for this thesis tostudy the "Nineteen ancientPoems"as the object to see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literates in the lateEastern Han Dynasty.Key words: Nineteen ancient Poems; The late Han Dynasty literates ;the sense of life目录1.《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背景 (5)1.1作者及创作年代 (7)1.2社会时代背景 (8)1.2.1汉末黑暗政治 (8)1.2.2党锢之祸 (9)1.3思想背景 (11)1.3.1儒学思想 (11)1.3.2道家哲学 (13)1.3.3佛教思想 (14)2.《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 (15)2.1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15)2.1.1人生短暂的慨叹 (15)2.1.2游子思妇的愁思 (19)2.1.3知音难求的苦阁 (31)2.2文人对待死亡的态度 (34)2.3文人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和探索 (37)3.《古诗十九首》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生命意识 (41)3.1汉末的“忧生”思潮和《古诗》作者的纾解方式 (41)3.2《古诗十九首》的审美价值 (43)3.2.1对于人生哲理的掲示 (43)3.2.2悲剧之美 (44)3.3《古诗十九首》独特的生命意识 (46)3.3.1与汉賦的差异 (46)3.3.2与汉乐府的差异 (47)3.3.3与建安文学的差异 (49)1.《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背景1.1作者及创作年代《古诗十九首》是汉末的一群组诗,最早见于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萧统从传为无名氏所作的古诗当中选录十九首置于卷二十九“杂诗”之首,此后,《古诗十九首》就成为了这群组诗的专名。

古诗十九首讲录

古诗十九首讲录

古诗十九首讲录古诗十九首讲录绪论在正式讲《古诗十九首》之前,先推荐两本参考书。

第一本书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朱自清马茂元说古诗十九首》。

这本书已经绝版了,现在买不到了,在淘宝或者孔夫子旧书网上有卖的,但是据说炒到一千块钱一本,因为我这个书是2000年买的,是15年前了。

现在买不到了,但是图书馆应该能找到的。

这本书应该是研究《古诗十九首》最好的、最经典的一本书,这本书要知道。

这本书我稍微介绍一下,朱自清都知道吧,都听说过的,他是干什么的,写散文的?是这样的吗?钱锺书干什么的,哦,写小说的,是这样的吗?闻一多干什么的,哦,写诗的,是这样的吗?不是这样的。

朱自清要注意,他是清华大学中文系系主任,他首先是一个教授是一个学者,朱自清对中国古代文学,包括中国古代文论都是很有研究的。

朱自清大概在四十年代的时候,专门研究过《古诗十九首》,但是没有研究完,只写了九首,叫《古诗十九首释》。

后来又有一个很有名的学者叫马茂元,是上海师大的一位老先生,已经过世了。

他受朱自清的影响,接着研究《古诗十九首》,于是他就写了一本书,叫《古诗十九首探索》。

后来上海古籍出版社把这两本书合在一起,编了这本书,就叫《朱自清马茂元说古诗十九首》。

这本书是研究《古诗十九首》最经典的一本书,一定要知道的。

如果大家要参考的话,首先是这一本。

除了这本书,还有哪一本呢,还有这本,中华书局出的《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

叶嘉莹听说过吗?叶嘉莹太重要了,你们这个学期会讲宋词的,研究宋词,研究得最好的就是叶嘉莹,到时候你们老师肯定会大量讲到叶嘉莹的,一定要知道。

我先介绍一下叶嘉莹,她是1924年生的,已经九十多岁了,是位老太太,她是加拿大的华侨,但是她后来主要在天津,在南开大学。

叶嘉莹对中国古代的诗词,是非常有研究的,研究得非常好,特别是词。

如果你要问,现在研究中国古代诗词研究得最好的是谁,就是叶嘉莹。

如果你要问,刘老师你最佩服谁,研究古代诗词你最佩服谁,那就是叶嘉莹。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叶嘉莹先生讲演。

包括《明月皎夜光》《行行重行行》等一首先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篇》说:“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词人遗翰,莫见五言。

”又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叶嘉莹先生讲演。

包括《明月皎夜光》《行行重行行》等叶嘉莹先生讲演。

包括《明月皎夜光》《行行重行行》等首》中既有西汉的作品,也有东汉的作品。

这种说法,表面上看起来虽然很通达,其实也不能够成立。

为什么不能成立因为从西汉景帝到东汉建安,前后相去有三百年之久,而这十九首诗所表现的风格,却绝不像是相差百年以上的作品。

综观文学演进的历史,不同时代一定有不同的风格。

唐朝一共不过二百八十多年,诗风已经有初、盛、中、晚的变化。

就拿北宋词来说,早期的晏、欧,后来的柳永、苏轼,再后来的秦少游、周邦彦,他们的风格是多么不同!可是《古诗十九首》的风格内容相当近似,如果说二三百年之间的作品都在里边,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我个人以为,这十九首诗都是东汉时代的作品。

由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对这些诗没有记载,所以它们应该是在班固、傅毅之后出现的,但下限则应该在建安曹王之前。

因为,建安时代诗风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等到讲建安诗的时候你们就会看到:由于时代的影响,三曹、王粲等人的诗已经写得非常发扬显露,不再有《古诗十九首》温厚含蓄的作风了。

可是实际上,《古诗十九首》全部为东汉作品的说法多年来一直不能够成为一个定论。

为什么不能成为定论因为大家都不敢断定这里边肯定就没有西汉之作。

原因何在呢就在于十九首中有这样一首诗——《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呜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叶嘉莹先生讲演。

包括《明月皎夜光》《行行重行行》等斗柄指到卯的方位时就是二月仲春,指到辰的方位时是三月季春,指到巳的方位时是四月孟夏不过,这只是夏历,而夏商周三代的历法是不同的,夏建寅,商建丑,周建子。

叶嘉莹剖析《古诗十九首》

叶嘉莹剖析《古诗十九首》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 第二节 《行行重行行》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行行重行行》,我先把它读一遍: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首诗从开头到“越鸟巢南枝”的“枝”,押的是平声支韵,接下来从“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到结尾就换了仄声韵。其中“远、缓、反、晚”四个韵脚都是上声,而“饭”是去声。这是因为,古代没有上声和去声的区别,“饭”也可以读成fan。我曾说,《古诗十九首》所写的都是人类感情的“基型”和“共相”。所以你们看这里很妙:“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一个男子的口吻还是一个女子的口吻?是一个行者的口吻还是一个留者的口吻?中国古代传统的习惯总是喜欢先把它确定下来,所以才有很多人总是想方设法给这十九首诗确定作者。上次我说过,有人认为其中的好几首都是枚乘写的。那么枚乘既然是个男子,就可以确定这几首诗都是有寓托的,都是表示某种国家、忠爱之类的意思。可是现在我们最好先把这些都放下,只看诗的本身,我们就会发现:正是由于我们不知道这首诗所写的是男子说的话还是女子说的话,是行者说的话还是留者说的话,结果反而给这首诗增加了许多的“潜能”。“潜能”是西方接受美学中的一个词语,意思是作品中有一种潜存的能力,或者说,它潜藏有很多使读者产生联想的可能性。 另外,从《行行重行行》我们还可以看到《古诗十九首》那种质朴的特色。它没有很多花样,走了就是走了,不管是送行者说的也好,还是远行者说的也好,总而言之是两个人分离了。 “行行重行行”,行人走啊走啊,越走越远。我以前讲过,中国的旧诗有古体和近体之分。近体是从南北朝以后才

叶嘉莹先生的古诗词课

叶嘉莹先生的古诗词课

叶嘉莹先生的古诗词课
古诗词课:
一、古诗词的来源
古诗词是汉族古代文学的基础,它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精神风貌,深
刻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古诗词的出现,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古代人民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文化层次,二是古代人民在抒发
生活的历史思想的感受,以及文学表达的手段等方面形成了古诗词。

二、古诗词的特点
古诗词的特点是文字凝练、语言富有乡土特色、意象丰富,蕴积深厚
的意蕴和深刻的思想。

它以言简意赅、精短而完整的语言,表达了古
代社会上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地域的历史情感,也是古代文学发展的
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汉语文化的精髓之一。

三、古诗词的本质
古诗词的本质,其实就是对古代社会的精神和文化的折射。

它从情景、场景、人物的关系的出发,通过语言的表达,表达了古代人民心里的
情感、情思。

它是古代文学中源泉深厚、内容丰富的表达形式,是汉
文化更重要的一部分,古代文人藉此传承文化价值,从中可以看出古
代中国的风气和文化。

四、古诗词的文化意义
古诗词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对古代社会的理解、思想的弘扬上。

古诗的凝练明快的语言、精微的押韵、以及内容的哲理内涵都使它具有意义长久的文化价值。

古诗词更能体现古代中国的审美情趣,传承古代的精神文化。

它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表现传统文化,更在于激发当代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挖掘与研究。

语文必读: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

语文必读: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

语文必读: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以前我曾提到,汉初的诗歌有几种不同的体式,有四言体、楚歌体、杂言体,还有新兴的五言体,也就是五言的乐府诗。

现在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

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

《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许多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

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

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写过一组非常美丽的诗——《燕台四首》。

有一次,他的一个叔伯兄弟吟诵他写的这四首诗,被一个叫作柳枝的女孩子听到了,就十分惊奇地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这两句话里充满了内心受到感动之后的惊喜和爱慕,意思是什么人的内心竟有如此幽微窈眇的感情,而且竟有这么好的写作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我之所以提到这个故事,是因为每当我读古诗十九首的时候,内心之中也常常萦绕着同样的感情和同样的问题。

这十九首诗写得真是好,它有非常丰厚的内涵,外表却很平淡。

后来的诗人也能写很好的诗,但总是不如十九首这样温厚缠绵。

比如卢照邻有两句诗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写得当然也很好,可是你要知道,这两句太逞才使气。

也就是说,他有意地要把话说得漂亮,说得有力量,结果在感情上反而太浅露了。

诗人写诗讲究“诗眼”,就是一首诗里边写得最好的一个字。

例如王安石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据说他在诗稿上改过好几次,写过“又到”、“又过”、“又满”,最后才改成“又绿”,这个“绿”字就是诗眼。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以前我曾提到,汉初的诗歌有几种不同的体式,有四言体、楚歌体、杂言体,还有新兴的五言体,也就是五言的乐府诗。

现在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

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

《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许多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

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

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写过一组非常美丽的诗——《燕台四首》。

有一次,他的一个叔伯兄弟吟诵他写的这四首诗,被一个叫作柳枝的女孩子听到了,就十分惊奇地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这两句话里充满了内心受到感动之后的惊喜和爱慕,意思是什么人的内心竟有如此幽微窈眇的感情,而且竟有这么好的写作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我之所以提到这个故事,是因为每当我读古诗十九首的时候,内心之中也常常萦绕着同样的感情和同样的问题。

这十九首诗写得真是好,它有非常丰厚的内涵,外表却很平淡。

后来的诗人也能写很好的诗,但总是不如十九首这样温厚缠绵。

比如卢照邻有两句诗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写得当然也很好,可是你要知道,这两句太逞才使气。

也就是说,他有意地要把话说得漂亮,说得有力量,结果在感情上反而太浅露了。

诗人写诗讲究“诗眼”,就是一首诗里边写得最好的一个字。

例如王安石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据说他在诗稿上改过好几次,写过“又到”、“又过”、“又满”,最后才改成“又绿”,这个“绿”字就是诗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以前我曾提到,汉初的诗歌有几种不同的体式,有四言体、楚歌体、杂言体,还有新兴的五言体,也就是五言的乐府诗。

现在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

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

《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许多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

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

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写过一组非常美丽的诗——《燕台四首》。

有一次,他的一个叔伯兄弟吟诵他写的这四首诗,被一个叫作柳枝的女孩子听到了,就十分惊奇地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这两句话里充满了内心受到感动之后的惊喜和爱慕,意思是什么人的内心竟有如此幽微窈眇的感情,而且竟有这么好的写作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我之所以提到这个故事,是因为每当我读古诗十九首的时候,内心之中也常常萦绕着同样的感情和同样的问题。

这十九首诗写得真是好,它有非常丰厚的内涵,外表却很平淡。

后来的诗人也能写很好的诗,但总是不如十九首这样温厚缠绵。

比如卢照邻有两句诗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写得当然也很好,可是你要知道,这两句太逞才使气。

也就是说,他有意地要把话说得漂亮,说得有力量,结果在感情上反而太浅露了。

诗人写诗讲究“诗眼”,就是一首诗里边写得最好的一个字。

例如王安石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据说他在诗稿上改过好几次,写过“又到”、“又过”、“又满”,最后才改成“又绿”,这个“绿” 字就是诗眼。

因为江南的草都绿了,其中不但包括了“到”、“过”和“满”的意思,而且“绿”字又是那么鲜明和充满了生命力的颜色,改得确实是好。

但《古诗十九首》不属于这一类,你不能从中挑出它的哪一句或哪一个字最好,因为作者的感情贯注在全诗之中,它整个是浑成的,全诗都好,根本就无法摘字摘句。

更何况,这十九首诗互相比较,其水准也不相上下,全都是这么好。

这就更加使人想知道它们的作者:到底是什么时代的什么人,能够写出这么奇妙的一组作品来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而大家探讨的结果,就有了许多不同的说法。

现在,我就把其中几种最早的、最重要的说法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首先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篇》说:“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词人遗翰,莫见五言。

”又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刘勰说,西汉成帝时曾编选了当时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共有三百多篇,但这些作品里并没有五言诗。

可是他又说,现在传下来的这一组非常好的古诗,有人说是枚叔的作品,而其中的《孤竹》那一篇,则是傅毅的作品。

枚叔即枚乘,是西汉景帝时的人,傅毅是东汉明帝、章帝时的人。

现在我们先来讨论枚乘,等一下再说傅毅。

大家知道,景帝的时代比成帝早得多,如果景帝时代的枚乘写出了这么多这么好的五言诗,那么成帝时代编选作品时怎么会不选这些诗呢?这已经是一个问题。

但认为这些诗里有枚乘作品的,还有徐陵。

他编的《玉台新咏》中,收了九首枚乘的诗,其中有八首在《古诗十九首》之内。

然而,刘勰、徐陵和昭明太子萧统都是南北朝时代的人,以《昭明文选》、《文心雕龙》和《玉台新咏》这三部书相比较,《玉台新咏》成书年代最晚。

《昭明文选}选了这一组诗,标为“古诗十九首”,说明萧统当时不知道它们的作者;《文心雕龙》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说明刘勰也不敢确指枚乘就是这些诗的作者;那么徐比他们的年代稍晚,怎么反而能够确定枚乘是它们的作者呢?更何况,徐陵编书的态度是比较不认真的,因此他的说法并不可信。

其实,比他们年代更早的,还有陆机。

陆机曾写过十四首拟古诗,其中有一部分所拟的就是徐陵认为是枚乘所写的那些作品。

但陆机只说是拟古诗,却没有说是拟枚乘。

这也可以证明,在陆机的时代,人们也不以为这些古诗是枚乘的作品。

所以,钟嵘《诗品》就又提出了另一种看法。

他说:“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干金。

其外‘去者日以疏’四十五首,虽多哀怨,颇为总杂,旧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

”所谓“曹王”,指的是建安时代的曹氏父子和王粲等人。

你们看,现在已经有了好几个可能的作者了。

一个是西汉景帝时的枚乘,一个是东汉明帝、章帝时代的傅毅,一个是东汉献帝建安时代的曹王等人。

刘勰说《孤竹》一篇是傅毅所作,傅毅与《汉书》的作者班固同时,但《汉书·艺文志》里并没有记载他写过五言诗之类的作品。

而且傅毅与班固齐名,《诗品序》中曾批评班固的《咏史》“质木无文”,那么傅毅似乎也不大可能写出如此谐美的五言诗作品,因此傅毅之说也是不可信的。

既然如此,建安曹王的说法是否可信呢?我以为也不可信,因为《古诗十九首》与建安曹王作品的风格大不相同。

而且曹丕在一些文章中对王粲等建安七子的诗都有所评论,却从来没有提到过他们之中有哪一个人写过这么好的十九首诗。

给《昭明文选》作注解的李善说得比较谨慎。

他说:“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或云枚乘,疑不能明也。

诗云, ‘驱车上东门’,又云‘游戏宛与洛’,此则辞兼东都,非尽是乘,明矣。

昭明以失其姓氏,故编在李陵之上。

”所谓“辞兼东都”是说,这十九首诗中应该兼有东汉的作品。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上东门”是洛阳的城门,“宛与洛”也是指洛阳一带地方。

只有在东汉的时代,洛阳才这样繁华兴旺。

李善并没有否定诗中有西汉枚乘的作品,但又指出诗中可能兼有东汉的作品,所以说这种说法是比较谨慎的。

于是后人因此又有了“词兼两汉”的说法,认为《古诗十九首》中既有西汉的作品,也有东汉的作品。

这种说法,表面上看起来虽然很通达,其实也不能够成立。

为什么不能成立?因为从西汉景帝到东汉建安,前后相去有三百年之久,而这十九首诗所表现的风格,却绝不像是相差百年以上的作品。

综观文学演进的历史,不同时代一定有不同的风格。

唐朝一共不过二百八十多年,诗风已经有初、盛、中、晚的变化。

就拿北宋词来说,早期的晏、欧,后来的柳永、苏轼,再后来的秦少游、周邦彦,他们的风格是多么不同!可是《古诗十九首》的风格内容相当近似,如果说二三百年之间的作品都在里边,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我个人以为,这十九首诗都是东汉时代的作品。

由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对这些诗没有记载,所以它们应该是在班固、傅毅之后出现的,但下限则应该在建安曹王之前。

因为,建安时代诗风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等到讲建安诗的时候你们就会看到:由于时代的影响,三曹、王粲等人的诗已经写得非常发扬显露,不再有《古诗十九首》温厚含蓄的作风了。

可是实际上,《古诗十九首》全部为东汉作品的说法多年来一直不能够成为一个定论。

为什么不能成为定论?因为大家都不敢断定这里边肯定就没有西汉之作。

原因何在呢?就在于十九首中有这样一首诗——《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呜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这首诗里写了“促织”,写了“白露”,写了“秋蝉”,完全是秋天的景物,时间应该是在初秋季节。

但诗中却说,“玉衡指孟冬”。

孟冬是初冬的季节,但为什么诗中所写的景物却都是初秋季节的景物呢?注解《昭明文选》的李善认为,这里边有一个历法问题。

大家知道,汉朝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使用太初历,太初历与我们今天使用的夏历基本相同。

但在汉武帝之前人们使用什么历法呢?李善说:“《汉书》曰:高祖十月至霸上,故以十月为岁首。

汉之孟冬,今之七月矣。

”他认为,汉高祖刘邦打败秦军来到长安附近的霸上时,正好是十月,于是就把十月定为一年的开始。

也就是说,当时把夏历的十月叫作正月。

如果依此推算一下,则夏历的七月就应该叫作十月,十月当然属于孟冬了。

李善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既然把初秋的季节称为孟冬,那么他就一定是汉武帝太初时代之前的人,那当然就是西汉初年的作品了。

但我以为李善的说法有错误。

要想说明这个问题,涉及很多历史文化的知识,所以我只能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我以为,“玉衡指孟冬”并非说此时就是孟冬季节,而是在描写夜深之时天空的景象。

古人把天空分为十二个方位,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的名称来命名,而这十二个方位,又分别代表一年四季的十二个月。

旧时过年贴对联,有一个横联叫作“斗柄回寅”,意思是,北斗七星的斗柄现在已经转回来指到“寅”的方位上了。

按夏历来说,这个时候就是正月孟春,是一年的开始。

既然斗柄指到寅的方位时是正月孟春,那么以此类推,当斗柄指到卯的方位时就是二月仲春,指到辰的方位时是三月季春,指到巳的方位时是四月孟夏……。

不过,这只是夏历,而夏商周三代的历法是不同的,夏建寅,商建丑,周建子。

也就是说,商历的正月是夏历的十二月,周历的正月是夏历的十一月。

两千多年来,我们所一直沿用的,乃是夏历。

然而不要忘记,地球既有自转又有公转,北斗七星不但在不同季节指着不同的方位,就是在一夜之间,也同样流转指向不同方位。

只不过,随着季节的不同,它指向这些方位的时间的早晚也在变化。

因此,仅仅“玉衡指孟冬”并不能判断是在什么季节,要想判断季节,还必须知道玉衡是在夜晚什么时辰指向孟冬的。

也就是说,这里边有一个观测时间的问题。

“玉衡”是什么意思呢?它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五颗星。

“孟冬”,当然指的是天上十二方位中代表孟冬季节的那个方位——我们推算一下,应该是“亥”的方位。

在北斗七星之中,从第一个星到第四个星分别叫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它们合起来称为“斗魁”;从第五个星到第七个星分别叫玉衡、开阳、招摇,它们合起来称为“斗杓”。

“杓”字读作biao(平),就是斗柄的意思。

《史记·天官书》说:“北斗七星,……用昏建者杓,……夜半建者衡,……平旦建者魁。

”所谓“建”,就是建历的依据,就是说:如果你在黄昏的时候观测北斗,则以杓——即斗柄的最后一颗星招摇——所指的方位为依据;如果你在夜半观测,则以玉衡所指的方位为依据;如果你在凌晨观测,则以魁——即斗首第一颗星天枢——所指的方向为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