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精编版

合集下载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感言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感言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感言对于古诗词的喜爱,源于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他要求我们每个寒暑假都要背诵二三十首古诗词。

他说:不管能不能理解,先背诵了再说。

所以小学时候的爱,是被迫的。

后来年龄渐长,青春懵懂,那时候爱古诗词,是一种“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

如今喜欢古诗词,又是另一种心态。

诗词里的情感,或朦胧,或热烈,我在那些长长短短的句子里,寻找人生的意义与生活的态度。

《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也是由叶先生上课的录音讲稿整理而来。

十七讲的课程里,一共讲了温庭筠、李煜、苏轼、辛弃疾等共计十五位词人。

与以前的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的不同的是,叶先生是在讲诗词,又不仅仅是在讲诗词,因为她会结合作者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写作艺术等各方面来进行分析。

而且在讲一首词的时候,又会引经据典,找到很多与其相关的诗词来佐证,趣味无穷,特别过瘾。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除了过足了鉴赏诗词的瘾以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触动点。

就是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出叶先生的为人。

首先,她特别的自谦,真的就是那种越有涵养的人,就越谦虚。

她不止一次地提到说自己的见识很浅,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见识都很浅。

而她在开讲的第一课就说自己是“野人献曝”,书里的第3页有提到详细的解释,大家可以自行查阅。

有些人的自谦里会有自夸的成分,但是从叶先生的话语里,完全感受不到。

她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谦虚,很浩瀚。

其次,叶先生带给我不一样的诗词体验,让我知道,原来唐宋词还可以这样去理解。

上学的时候,对一首诗词的理解其实是固定的,是老师灌输给我们的的,有哪些意向,表达了哪些情感,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抱负志向等等,这些都是固定的。

因为我们得做诗词鉴赏的习题,我们要得分啊。

但是在这本书里,叶先生说: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思想文化教养性格的种种不同的背景的,不管你是欣赏诗歌,还是创作诗歌,都无法避免,你就是你,你无论是解说,无论是创作,都带着自己的背景在其中了。

最后,叶先生对诗词的热爱也让我深深动容。

读《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读《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读《唐宋词十七讲》有感“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

”教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深知阅读的重要性,这个暑假我认真研读了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内心感触颇深。

《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演讲集合而成的著作,作者一生都致力于古典诗词文化的研究,呕心沥血潜心贯注弘扬中国传统诗词的精华,在作者的书中,我重新认识了苏轼和辛弃疾。

从前,我只在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中读到过他在中秋夜对弟弟子由的思念,我只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读到他和好友张怀民一样孤独而又清高的品性,只在《密州出猎》中读到过他“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自信和洒脱,只在《十年生死两茫茫》中读到过他对亡妻深深的眷恋......谁曾想,在叶嘉莹先生的笔下我才真正读懂了苏东坡,那个在《赤壁赋》中“飘飘乎遗世独立”的洒脱形象至今还历历在目,那个“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深深真谛还记忆犹新,那才是苏东坡,既有儿女情长的那份的平凡,也有逆境中向阳而生的勇气和毅力,还有官场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中依然“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君子形象,更有“兼济天下”的宏伟抱负和理想。

这些形象无不让人对苏东坡肃然起敬。

再看,辛弃疾,别以为他只会抒发“醉里挑灯看剑”的苦闷和惆怅呢,在叶嘉莹先生的笔下,我也看到了不一样的辛弃疾。

宦海浮沉,他的人生经历了三起三落,压抑在心理的愤慨无处抒怀,寄情于诗书,寄情于满腔的抱负,可是可昭日月的赤子之心换来的是垂垂暮老依然报国无门,读到此处,怎能不为他的悲惨命运感到悲伤?在书中读到了他的悲惨命运,怎不令人感慨?读完了《唐宋词十七讲》,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在叶嘉莹先生的讲解中,开始由晦暗变得明晰,变得多姿多彩,让人看得津津有味,兴致勃勃,除此以外,叶老先生更是教会了我鉴赏诗词的方法。

叶老先生将古典诗词融入现代解说中,讲解浅显易懂,深入浅出,让晦涩难懂的古诗词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也在叶老先生的解说下慢慢地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让我们能够畅游在古典诗词的海洋中,让我们在诗人词人的文字中引发共鸣,也让我们能够在诗词的世界里遇见更美的自己,遇见更美的人生。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感想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感想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感想以前,我看词就如同雾里看花,美则美矣,却美得懵懵懂懂。

有些词初读时觉得晦涩难懂,甚至于个别的字词都不认识,更别谈欣赏了。

最近,在三人行读书会的再三推荐下,才下定决心要好好重新认识词。

一个美好的遇见是值得珍重的一件事,对我而言,邂逅《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便是一桩十分美丽的事。

叶嘉莹对词的解读不仅仅放在词本身,而是会根据词人的成长轨迹、人生经历、生活的历史背景等等因素来分析词人为什么会写这样一首词。

因此,词人的作品特色也就无需花费大量的笔墨来解释了,读者就会顺理成章的了然于心,一切都是那么的水到渠成。

当我静静地合上书本闭上眼睛用心去体会《唐宋十七讲》中叶嘉莹言传身教的个人魅力时,我也重新认识了许多的词人。

我仅仅以王沂孙的《龙涎香》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王沂孙博学多才,他所写的词用典甚多,却又非常有考究。

其中代表作《龙涎香》借咏龙涎香以寄托遗民亡国之痛。

因所咏对象具有神话色彩,所以这首词读起来非常艰涩。

不过了解了创作背景再来理解这首词就显得容易太多了。

王沂孙是南宋词人,国家灭亡后,帝后的陵墓被盗。

在启棺时,宋理宗的容貌如生时,有人说是因为含有夜明珠。

掘墓者为了沥取水银,竟将其尸倒悬于树间,惨状不忍目睹,后又把他的骨头遗弃在草丛之中。

有唐珏等义士,听闻这个消息异常悲愤,于是邀集乡人,收拾帝后遗骸埋葬。

王沂孙等人结社填词,以“龙涎香”等为题,抒发亡国之痛,此词即为其中之一。

理清了这些我们再来谈谈《龙涎香》。

首先我们要思考的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写龙涎香,而不是别的香呢?因为自古以来,在中国龙就是帝王的专属称呼,只有帝王才能称之为真龙天子,所以,这里的龙涎香其实就是暗指宋理宗。

它所要表达的就是对亡国的怀念,对宋理宗坟墓被盗一事的愤恨,堂堂的一国之君,竟然会遭遇这样难以启齿的羞辱,更何况亡国之民呢?接着我们用叶嘉莹的另一种方式——符码来理解这首词。

符码类似于诗词中的意象,往往带有一种约定成俗的象征意义。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古人云:“诗言志,词言情。

”我对诗词的印象大抵也是如此。

在《唐宋词十七讲》中,迦陵先生对于东西方文艺的差异,取长补短兼容并蓄,以积极的姿态面对东西方的分别。

中国喜欢用坐着的人格来衡量作品的价值,西方文学作品衡量的重点放在了文学艺术的价值方面,她突破了文学传统的道德观念,对其两者持并重的姿态。

她认为中国的文艺理论缺乏一种成熟的理性的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对问题的探究指出了答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含蓄性很大的看法。

比如先生在外国讲《花间集》时,要将其翻译为花丛中一个歌词的集子,是很美的,而在中国,“词”已经成为一个生硬的、死板的名词。

迦陵先生在文中讲道:“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之中,词是一种特殊的东西,本来不在中国过去的文以载道的教化的、伦理道德的、政治的衡量之内的。

在中国的文学里边,词是一个跟中国过去的载道的传统脱离,而并不被它限制的一种文学形式。

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

它突破了伦理道德、政治观念的限制,完全是唯美的艺术的歌词。

可是,后来却发生了一种很奇妙的现象,就是后来词学家、词学评论家,他们就把道德伦理的价值标准,加在中国这个本来不受伦理道德限制的歌词上面去了。

”类似于这种观点我在文学理论中也看到过:文学接受中,读者会产生二度创造,主要表现在文学形象的重构和文学审美意蕴的再创造两方面。

读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现实生活体验、经历或阅历,去加以联想、幻想甚至是比附,从而在头脑里再造出打上个人印记的文学形象世界。

其次是读者结合自身对生命的感悟、对世界的体认等,对自己二度创造的文学形象进行深度体验、领悟,从中生发出超越了具体的人物、情节、故事的人生感悟。

词作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流露出作家的特定倾向和表现作家的情感。

文学批评可以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并对其文学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塑造作用;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表达出特定的价值观念与理想,由此对社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所阅读的词被我们赋予了超越它本身所有的意义,我们用自己所处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来要求词作者,在多数时候我们忽略了词本身,更多关注的是词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意义,词在当今社会的功能逐渐趋向于诗-“言志”。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材料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材料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材料《唐宋词十七讲》是根据叶嘉莹先生的演讲稿整理而成的,整体来说是偏白话的。

这跟先生的目的也极为相似,她的一生都致力于传承古典文学,不希望自己讲得太学术,因而让基础薄弱的人失去兴趣。

所以这本书是偏基础的,不过有些部分还是得多阅读两遍,才能领略其中的意思。

因为是演讲稿,所以书籍有一些部分稍显啰唆,知识或引用的部分前面提了后面再说,一是为了上下文连贯,二是读者也可以进行复习。

作者主要向读者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辛弃疾、姜夔、王沂孙等词作者的生平和他们的作品。

相对来说,个人更喜欢温庭筠、李煜和苏轼。

作者在书中通过对这些诗词和作者生平的具体描述,和对具体诗词的解析,带领我们走进了古典文学的世界。

作者对每一位词作者的作品特点都进行了阐述分析。

冯延巳,有执着的热情。

晏殊,有圆融的观照,欧阳修,有遣玩的意兴。

李后主这个人,不管是对于悲哀,不管是对于享乐,是个既没有节制,也没有反省的人,他的那种真情的投注,带给我们强大的感发。

柳永的一生是两边都落空了。

当年听歌看舞的这种感情这种生活落空了,用世的志意也落空了。

苏东坡经过了多少忧患艰难,苏东坡是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

从周邦彦开始,有了一点转变,他不是以感发取胜,变成了以思力取胜。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作为创作者必须要有敢于在众人面前剖析自己的真诚,如果没有了这种真诚,那作品将没有生命。

而为什么这些大家可以创作出流传后世的诗词,是因为他们的诗词从自身出发,从真诚出发,最后写出了人类的共鸣。

尤其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和《虞美人》。

作者在介绍诗词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先生的知识面之广阔,几乎每一句诗词的来源典故都可以说得很清楚,这让我有了想去重新阅读那些史书的冲动。

比如其中于“寒食节’由来的介绍,对”蝉鬓“的介绍等。

都让我感受到这些历史典故的有趣。

很多时候,如果想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一首诗,我觉得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

《唐宋词十七讲》读书感悟

《唐宋词十七讲》读书感悟

《唐宋词十七讲》读书感悟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我每次遇到最美的古典诗词,心中便泛起涟漪,便让我憧憬美好的事物、理想的生活。

特别是有幸拜读了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诗词论著后,我被叶先生独树一帜的风格、深厚的学养、渊博的知识,细腻的笔触、严谨的学风深深地折服。

我徜徉在诗词的海洋,在她的引领下找寻我的诗和远方。

读词对我而言依旧是艰涩的。

我看词就如同雾里看花,美则美矣,却美得懵懵懂懂。

即便在很凑巧的情况下对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些微领悟却也说不出,道不明其中的真意。

而词中隐含的词人本身的形象更是朦朦胧胧让人看不真切。

这些都让我对词望而却步。

读叶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给我开辟了新天地。

读叶先生解读温庭钧的《菩萨蛮》,一字一词,逐一分析,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可见一斑,作为诗词小白读者的我,却是带着敬仰“负重”前行。

但当我合上这本书时,却觉得它比任何一本书对我来说,内心影响都要大。

比如,在讲词之前,叶先生先抛出了一个观点“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

就是讲,你要观察一个人,与其看他在公众场合表现的彬彬有礼,不如看他在游戏时候的样子。

正是这种最放松、最不经意的时候,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本心。

再如《华严经》的“众镜相照”,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之间的关系,你不要以为你一个人是渺小的,是微弱的。

每个人说出的一句话,做成的一件事,都在众生界中产生了或大或小的不同的连锁的反应。

叶先生道,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你要把你自己投注进去,要用你的最大的精力想一个最完美的标准去追求。

词,是复杂的。

有了叶先生的讲解,词对我来说就是不经意打开门看到郁郁葱葱的大山。

它是各具特色的美,是作者情感的静静流淌,又是叶先生静静叙说的哲理。

所以,只要你想读,你一定能在里面找到些什么。

哪怕是共鸣,哪怕是偶尔一句你一直想表达却无法表达的心情,但你发现原来千百年前的古人已经说出了其中的感觉。

这些遇见都太奇妙了。

本来诗词就已经很美了,经过叶先生的润色加工,讲解出来,更是愈久弥香。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心得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心得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心得读了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感觉受益匪浅,读完之后感觉对唐诗宋词的认识更加深入,欣赏之余也有了更多的感悟和启发。

这本书站在珍视祖国文化、发扬古典诗词的角度,以十七个讲座的形式,系统地向我们介绍了唐、宋词的发展历程、基本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者在介绍每一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

比如,在介绍冯延巳时,把他的作品与韦庄的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和温庭筠作品的美感作比较。

他能像韦庄的词那样给人直接的、很强烈的感动,同时他还注重意境,较之韦庄,冯延巳的词更能激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与温庭筠相比,虽然他的词在题材上没有超越“花间词”的相思恨别、男欢女爱、伤春悲秋的范围,但他的词在花间词传统的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他的词意境更加开阔。

书中对唐宋时期的词作背景做了介绍。

这个时期,中国古代文学正处于鼎盛时期,其诗词创作达到了巅峰时期,名家百出。

叶嘉莹说:“中国的散文是要求文以载道,中国的诗歌也讲求师教”。

“诗言志”说的是它的思想内容、伦理和道德方面的价值。

时代不同,其作品风格就不同。

唐代的诗作以大多豪放、奔放,读了让人畅快淋漓,词作在唐代,就这个时代来说,它只是配合新兴的音乐的歌曲来唱歌歌词,并无深意。

后来一些读书人感觉到了词曲的优美,由于在民间流行歌词比较俚俗,所以士大夫等这些读书人便自己填写歌词,让这种新兴的音乐词作意境越来越美。

到了宋代,词便更加婉约、细腻。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词是一种特殊的东西,它一个跟过去的“文以载道”的传统脱离,不被教化、伦理道德、政治所限制的一种文学形式,完全是唯美的艺术歌词。

后来,词学家、词学评论家,在评论时把伦理道德、价值标准加在了这个本来不受伦理道德限制的歌词上去了。

由此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再自由的文学形势,都有时代的烙印。

通过读书,叶嘉莹对唐宋时期的社会现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分析,让我对唐、宋词的创作背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唐宋词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视野更加开阔。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感悟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感悟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感悟“桃李天下,传承一家。

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

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

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这是感动2023年度人物为叶嘉莹先生书写的颁奖词。

我们在牙牙学语时就被家长教着学话“鹅鹅鹅”;在懵懂之时学习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于年少不解乡愁时背诵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国古诗词,融入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伴随着我们成长,直到某天再读到这首诗(词),惊觉自己已然可以和作者产生共鸣一一我们,长大了。

作为一个典型的文科生,我在初中时就表现出了对古诗词的强烈兴趣。

把喜欢的诗词进行了大量摘抄,还在那个中二的年纪写过几首韵律不通、平仄不分的诗,现在读来有些可笑,却真实地记录了我的“文学”起步之路。

由于互联网的神通广大,在读《唐宋词十七讲》之前,我偶然间在B站刷到过叶嘉莹先生演讲的视频,深深为先生的见解叹服,又感到自己在对于词的认识上的浅薄。

叶嘉莹先生讲温庭筠时,开篇用了“野人献曝”的典故,她说:“我虽然是很浅薄的、很肤浅的,可是那至少是自己的一份诚意。

所以我讲得有错误的地方、有浅薄的地方,请诸位爱好诗词的朋友、前辈、国内的学者们多多地给我指教。

”而我这自然更加浅薄的话语,望一笑之余能不吝赐教。

在旧时的教育里,诗词的地位实际是有明显差距的。

诗从一开始就得了儒家圣人的正名,居于正统,“以诗言志”是为大多数人认可的。

而词却不是,它起源于歌女酒宴上的唱词小调,是为了助兴而作,并没有很深的主题在里面,在初始时是一些士大夫所不齿的,与诗相比,有点类同于现在的流行歌曲与传统经典歌曲之分。

如书中:“诗可以感天地、动鬼神,可以宣扬教化,是正当的,是应该教小孩子去学的。

可是词这种东西里边写的是什么?里边写的是男女的相思爱情,是伤春怨别,是这样的内容J但是正如如今流行歌曲精品众多一般,随着写的人多了,词人的感情与志向也开始在词中表露,题材和立意的升华促使着词向高远处走去,从思妇的“懒起画峨眉”走向了书生的''一蓑烟雨”里,由酒旗下“坤边人似月”转至深夜里“醉里挑灯看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我特别喜欢《唐宋词十七讲》的两点,一是从人划分出部分,在作者风格和词之演进历史上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但同时叶先生也使用了西方的理论来为我们讲述词之演变,作者的文化背景使得她的讲述很顺畅。

在中国大的历史背景下,使用西方的理论来感受古典诗词的意境,方法很特别又非常容易理解。

另一个是叶先生在为你讲述某一首词中的一个意象时她会引出这个意象在不同地方的用法,然后非常客观分析在这里应该是哪一个。

引诗词以证诗词,也是叶先生的拿手讲法。

这种讲法,不但让读者更容易识别一些中国诗词传统里的符码,比如“蛾眉”的含义。

更容易在举一反三中,帮助读者握住中国诗词、语言文字的传承脉络。

中国古典诗词有一种很本土的美感,与现代诗和西方翻译来的诗歌都不一样。

跟文言文比起来又少了一些死板与匠气,更加自由与写意。

词在古代本身又是可以唱出来的歌词,它本身就会跟音乐有一定的联系;另一个方面来说,它的表现方式与中国画的写意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品读的过程中会在脑子里形成一些画面和曲调,我们也能联想到一些之前接触过的音乐美术作品,会帮助我们解读诗词中的意蕴。

这样让我们读起来更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而言应该是一种不必刻意的去学,我们与古诗词天然有着共通的地方。

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之下生活,当文化底蕴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能够打通诗词与个人的内心,就会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古典诗词的欣赏。

这种感受会在你接触越来越多的诗词之后更加明显,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讲求厚积薄发。

从最开始接触文言文,古诗词,我是到没有了考试的压力之后才开始细细品味古诗词。

在读到了足够多的古诗词之后,我发现自己对诗词的解读越来越准确,越来越能摸准这其中的脉络。

看过了叶先生的解读,真正认识到要想把古诗词讲的这样透彻婉转动情,还是需要多年的修炼。

在第二讲中,叶先生提到“我觉得我们有时在讲到文学的时候,常常是先立定一个框架,然后把这些作品放到框架里去批评。

”这真的是很现实的现象,之前有一段时间为了做诗词赏析而去赏析,为了快速高质量的完成,我自己尝试着总结出一套应对的规则,但发现这套规则对应的仅仅是题目,离开题目再去赏析文字就会不自觉地进入僵硬的怪圈,并不能真正理解词的意境。

所以,做这样的研究应该是从源流开始。

从文字本身出发,从词本身出发,任何的方法其实都可以赏析关键是能不能真正理解各个意象所代表的意义。

同样是在第二讲,叶先生用西方符号学的理论来解读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婉约含蓄是中国人说话的特点,古典诗词中尤其喜欢这样的表现方法。

温庭筠的词总是用很多的意象去代指一种气氛,一种感受。

不直接的点破,而是用引起联想的方式来表达。

而在西方理论中,每一个意象其实都是一个语码,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之下,这些语码有不一样的意义。

而他的词好也就好在,他对这样的语码的运用非常到位。

一首看起来写女子梳妆的词表现的其实是展现了作者个人在政治上的怀才不遇。

叶先生用这样的理论教我们怎么样去欣赏词,而不是仅仅是解释理解,而是把词放进一个文化谱系里,让我们可以在我们平日里接触到的文化中寻找词的坐标。

在一个文化语境里去解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体味每一首词究竟是好在哪里,从源头去理解词人为什么使用这个意向,这个意象在这里代表的最终意义是什么。

叶先生在讲课时很喜欢讲词的内容时顺带说一些她在学习生活中的感悟,但是并不让人觉得跑偏,经常会从一首词讲到她的感悟又穿插一些其他诗词再回到这一首诗词本身上来,这样的讲法看似漫无目的,其实有它的内在逻辑。

叶先生在书中提到“我们也不一定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之中一定要载道,一定要给他们讲出来什么样的道德伦理上的意义和价值。

你要知道,一个人‘哀莫大于心死’,只要你有活泼的心灵,你有一个善感的充满了对宇宙万物赏爱和关心的心灵,处处就都是生活的情趣,处处都是你生活的理想。

”在这样的语句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叶先生用平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世界,虔诚的面对生活,不必有所求但是会付出一切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针对文学批评而言,我一直以来的疑问就是有什么样的必要,文学的价值从何而来,我们不是作者本身,我们如何去想他所想。

从叶先生的文字中,我这样去理解,文字和其他的表达方式一样,是我们表达感情,描绘个人的所想所感的手段。

最初的时候它最宝贵的价值就是文字所烙有的作者鲜明的个人印记,它是属于我们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感受和表述。

而我们所去判断的文学在道德伦理上的价值和意义,则是在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与文学纵向发展的历史环境中去考虑的,这才是属于文学评论家的工作,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去寻找文学发展的规律。

这样的价值是衍生价值,更加应该被我们所注意的应当是文字中透露出的作者的内心所想,不能被否定的是单纯的只是美感的文字。

这些诗人词人们并不因为他们会写出这样动人的诗、词而伟大,而是因为他们拥有多情关怀的内心才能创造出这些传世名篇。

在每一讲叶先生都总结了词人的个人风格,诗人生活的环境决定了他们诗词的风格,因此说写作是用生命在写,在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行走的影子,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欣赏词的路径。

每一个人的作品,一定是他结合着他自己的生平、结合着他自己的感情、人格的品质。

词,最讲究的就是境界。

境界高,自然就有气象。

有境界的大词人,无一不是品格品味出众者。

叶先生在谈到辛弃疾的词时,非常推崇其中的伟岸高大,但我其实不这样认为:都说是“知人论世”,辛弃疾在历史上并没有多么好的口碑。

贪财好色,为官不仁,我在他的词中反而读出了些许的对生活不满的怨恨之气。

他虽才财兼备,娶妻养妓,唯一不顺心的就是未能在政治上一展宏图,施展他的才华,一再的遭受弹劾。

这样心高气傲的文人一向不会在意自己有什么,只是在意我没有什么。

自然会对自己在仕途上的坎坷经历感到不满,正是这样一种怨怼的情绪才能让他写出这样的语句,“观乎性情者莫良于诗”说的也就是这样的事。

我们看诗词,认为诗人们似乎信手拈来,其实则不然。

对于作者而言,每一个意象每一个典故都不是空穴来风,都带有他个人的经历与情绪在其中,换一个人未必能把这些词句用到精妙之处。

我们的赏析其实也是这样的,不能凭着我们个人的想法胡言乱语,要能够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寻找作品与作者生命的融合点,才能更加摸准作品所表达的内容。

每个作者的作品都是他们一生行走的记录,经历的写照,有自己的影子,也当时社会的现实。

每一位作者的作品一定是带有你的感情,你的人格,你的学识,你的修养。

“冯中巳是个人的命运跟国家命运的结合造成了悲剧,柳永则是性格跟环境的矛盾形成了他的悲剧:他自己浪漫的性格跟他儒家传统那个仕宦的家庭环境相矛盾。

”词的发展,自唐五代以来,如温庭筠、韦庄的那些写美女跟爱情的小词,就已经有了很深远的含义了。

只不过作者不一定有这样明确的用心,而自然地表现出来这样一份情意,一个作者不能够隐瞒自己,他的修养、品德、感情是会自然地在作品之中表现出来的,自然能够引起读者的一份深远的联想。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晏殊的词,晏殊一生著作颇丰,开创了北宋婉约词风。

他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

这位词人让我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理性,感情有种节制和反省。

他写人生的无常悲哀与后主不同,后主是入而不返“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晏殊是“一曲新词酒一杯”,赏玩的性质,“去年天气旧亭台”,永恒不变的,那么悠然不着力。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白白还念远方的人,念远是空念远,伤春也是空伤春。

前文说晏殊是很理性的诗人,他对悲哀的表达举重若轻,这两句词体现了两重的悲哀,对人生离别、人世悲哀的感伤。

他对感情要抒发多少的度把握的非常好,他总能把感情的流露控制在一个将现不现的程度上,没有激烈的言辞,字里行间都有着思致的韵味。

他的文字是带着哲理性的,他写宇宙的循环变换,写圆融的观照现象,赏爱春天的美景,正是这样温柔细致的语句反而更能抓住人内心的感受。

他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生命短暂,要在悲哀的人生中,有自己排遣慰籍的办法,有酒就不要推辞。

你所能掌握的,真正要做的,就是珍惜眼前能够努力的事情,悲戚中仍旧存留着希望。

叶先生也以独到的女性视角去讲解意趣盎然的中国古典诗词,尤其突出一种“感发的力量”。

她这样写到“李商隐写的是一个女子。

中国的古人,一向是常常喜欢用女子作比喻的,因为在中国的伦理道德之中,夫妻的男女的关系,与君臣的伦理的关系,是相当的。

妻子在丈夫面前没有自由,丈夫可以喜爱她、选择她,可以抛弃她,可以休弃她,她的一切都是操纵在男子的手中,这是夫妻的关系。

…所以很多男子汉大丈夫写起诗来,想到他自己的不得知遇,没有一个人欣赏他的才能,没有一个人能任用他,就把自己比做一个女孩子,没有找到一个托身的人。

”在中国社会里女性的地位是很特别的,尤其是在古代,在家从父,出嫁从夫。

一定要有所依靠才能生活,这种关系又可以化用在君臣关系上,这就是中国集权主义社会的集中表现,以上为尊,以男为尊,等级分明。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的性格一定是被压抑的,所以自然会有很多抒发这样感情的作品出现,又加上政治敏感的问题,往往会用女子的闺怨来抒发仕途的郁闷。

叶先生对这样的表达习惯讲述的非常细致,可能也是性别和个人经历的原因,叶先生在这不符的解读较为深刻。

这本书中并未专门讲到李清照,但我由叶先生的经历想到她。

她们一样的一生总是伴随着战乱、生离、死别的患难与痛苦,真正快乐的时日并不多。

她所遭受的患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她所承担的痛苦也是常人无法承担的。

而就是这样,成就了一代诗词大家。

叶先生在书中提到:“你在这短暂的生命之中,要完成你自己,不是外表的别人的赞美,不是外表的一些成就,是真正的在你品格情操各方面要尽你的力量,完成你自己。

无论做什么工作要尽你的力量去做,要完成你这个生命。

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有些有才华有志意的人,他常常是恐惧年华消逝,正是希望完成自己。

所以,觉得光阴很短促,要掌握、抓住这个光阴,好好地做一些事情。

这是生命摇落的悲哀。

”这算是叶先生在诗中所体味到的对生活的感悟,的确如此,在有限的光阴之中要能够让自己成长为优秀的人。

“恐年岁之不吾与”,时光流逝是诗词永恒的主题,词人们感叹时光一去不复返正是因为他们有所梦,有所望,有未完成的事。

愿自己能不负时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