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李煜
李煜词中孤独情感[论文]
![李煜词中孤独情感[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2e0dde181c758f5f61f6744.png)
浅析李煜词中的孤独情感摘要:南唐后主李煜的一生是悲剧的,他选择了用自己一颗孤独坚强的心默默发出呐喊,用真实的笔触写下极具自然率真的词作,他的这种以真情入词使得其词溶入了真实感情与人生体验,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个性,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李煜孤独情感真情入词审美价值在整个唐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在词的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当推李煜。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自号钟隐,他是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世称李后主。
李煜极具才情,他工书善画,精通音律,而最受后人推崇的无疑是他在词的创作方面表现出的非凡成就。
他继位时宋已代周立国,南唐国运势如垒卵,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渡过了十几年醉生梦死的生活。
宋灭南唐后,他被俘到汴京,两年后被宋太宗派人毒死。
李煜全力以词抒写他的个人生活和情感,随着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他的词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不论是其前期词作中的深情绮丽还是后期词作中离愁别恨,都蕴含着一种深刻感人的孤独情感。
一、情感缺失的孤独李煜作为一代君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对宫中沉溺声色的豪奢生活深有体验,一般说来这种优游度日的生活是享乐型的“众乐乐”的典范,是没有忧愁与孤独的。
然而他得词作中常描写在欢歌宴饮、相思情爱后透露出内心的忧虑与孤独。
结合李煜的身世,首先我们从他的词中感受到其深沉的孤独忧思:如“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又如“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常是闲,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作者对宴罢宾散后场面的描写,落花满地,杯盘狼藉,使人感到强烈的失落怅惘,与刚才的盛筵相比,越发显得凄凉孤寂。
”又如:庭空客散人归后,画堂半掩珠帘,林风淅浙夜厌厌,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
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长穷!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
”作者开篇就指出所写为庭空客散之后的情景,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清,寂廖的氛围中,与作者此时孤独的心态密合。
唐宋词十七讲摘抄笔记

唐宋词十七讲摘抄笔记
以下是《唐宋词十七讲》的摘抄笔记:
1.温庭筠的词有很美的意境,但他的词有一份华丽感,缺少一点深度。
2.李煜的词情感真挚,有一种不加矫饰、直抒胸臆的自然美感。
3.韦端己的词注重表现女性的柔美和情感,他的词语言优美、细腻,富有音乐性。
4.冯延巳的词有一种高远、清雅的意境,他的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5.晏殊的词有一种闲适、优雅的美感,他的词语言平实、意境深远。
6.柳永的词善于运用俚语、俗语,他的词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7.苏轼的词豪放不羁,他的词语言自由、奔放,富有创意。
8.秦观的词情感真挚、深沉,他的词语言清新、自然,富有音乐性。
9.周邦彦的词工于音律、词藻,他的词语言华丽、典雅,富有艺术性。
10.李清照的词婉约清新,她的词语言优美、含蓄,富有女性美。
11.辛弃疾的词雄浑豪放,他的词语言激昂、奔放,富有激情。
12.姜夔的词清雅脱俗,他的词语言简洁、明快,富有现代感。
13.吴文英的词幽深迷离,他的词语言繁复、晦涩,富有神秘感。
14.蒋捷的词清新明快,他的词语言流畅、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15.张炎的词深邃悠远,他的词语言古朴、典雅,富有文化底蕴。
李煜

春天来了,他伤春,“—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推开窗扉,看满院落红无数,感伤春光流逝,吟《乌夜啼》一阙:“林花谢了春红,大勿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儿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多么美好的春花啊,很快地谢了,您离去得太匆忙了!我们仿佛听到词人惋惜地自语和深长的叹息。在词人眼里,林花是美好生命的象征,而如今谢了。“谢了”二字,纯用口语,却带感情。一个使口气变得沉重的“了”字,表现出对落花的无限悼惜。“太匆匆”三字,加重了这种叹惋情绪。“朝来寒雨晚来风”,本是花落风雨的自然现象,“无奈”二字又浸染着词人浓重的伤春情绪。上阙三句没有写到人的活动,而从作者伤春惜花的情绪中,使人感到作者悲花亦自悲也,他的处境和朝雨晚风中的林花多么相似!看来表面上写花,实已隐含着作者的身世之痛和对人生的感喟。“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伤心人别有怀抱,在后主眼里,那被“朝来寒雨”侵袭的花朵,上面沾着一颗颗水珠,恍惚是美人轻匀胭脂的脸上挂着泪珠。“胭脂泪”是使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极美形象。“胭脂”承“春红”而来,以人面之胭脂拟比春红之花,则“胭脂”二字便是花的美好生命之象喻,也同时是人的美好生命之象喻了,这就巧妙地把花与人泯合为一体。后主进一步浮想联翩,那着雨的落花依恋故枝,如醉如痴的情景,不正像当年自己和美人离别之时那种眼泪留醉的场面吗?“相留醉’三字缱绻多情!后主面对惨红的落花,心想美好的往事。情不自禁地向苍天发问:“几时重”?然而,花落不会重开,往事不能重返,当他从幻觉中清醒过来,领略到这个冷冰冰的真理时,他发出一声深长的慨叹:“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从内容上看,“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这三句完成了从花到人的转折。从音节上看,这三个短句,紧迫急促的转折,作小顿,接着,—个九字句作大开,便显得—往奔放,一纵难收,人生—切都是短暂无常的,只剩下一片滔滔滚滚的无尽无休的长恨而已。历来伤春惜花之作多不胜数,而此作能独占鳌头,风流千古,这是因为后生词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他的深悲巨痛的,亡国之君的心境极为悲苦的。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整理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整理前段时间有幸拜读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这是我第一次这么系统地来学习我们中国的诗词,我感受很深,也有很大的触动。
这本书共分为十七讲,分别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晏殊、李璟、辛弃疾、姜夔、王沂孙、吴文英等诗人的极具代表性的、文学成就极高的诗词作品。
对这十五位诗人的讲解,作者都曾结合了他们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写作艺术等各个方面。
书中的每一讲都介绍了一到两位作者,从表面上看,好像每一讲都是一个单独的部分,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诗人在书中讲到的每一首诗词、每一位诗人,都会进行比较和联系,既有横向的比较,也有纵向的比较。
例如,冯延巳对于晏殊及欧阳修的影响,以及这三位诗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柳永的词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拓展,以及对苏轼和周邦彦的影响;苏轼词对辛弃疾的影响,以及苏轼和辛弃疾两人词的异同;周邦彦对姜夔以及吴文英等人的影响,周邦彦、姜夔和吴文英三人作品的异同。
通过叶先生的分析讲解,在不断的比较中建立联系,让一位位诗人,一篇篇诗词不再孤立,让文字重新焕发了活力,也让读者更加全方面、多角度地了解我们灿烂的诗词文化,赋予了诗词新的生机,也让我这个二十年教龄的语文老师不得不去重新审视自己,以后该如何教孩子学好语文。
我觉得把诗人和作品比较联系是这本书最大的特色。
这本书第二个特色就是讲解分析细致入微,对一个时期内的诗人及其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如果你单单以为这本书只是向我们介绍了十几位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那就未免太草率了。
我觉得叶嘉莹先生这本书的立意很高,她把唐宋诗词放在了整个中国文学的角度,甚至是整个世界文化的背景中,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看待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
叶嘉莹先生曾说,她在书中也曾结合了一些西方的理论,在现在的开放政策下,青年们中间已经涌现了一股向西方追求新知的热潮,而古典文学的研讨和教学似乎已经陷入了一个不得不求新的地步,所以先生就是想要以世界文化历史的大坐标为背景,对我国古典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作一点反思性的尝试。
李煜词的悲剧意识及其消解

李煜词的悲剧意识及其消解悲情词人南唐后主李煜,凭借廖廖三十几首词作,赢得了千百年来传诵不歇的美名。
正如沈雄《古今词话》引沈谦语:“后主疏于治国,在词中犹不失为南面王。
”王国维《人间词语》也赞许说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李煜用他的词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同时为自己创建了一个苦苦寻求灵魂归宿的精神世界,展现了那颗多愁善感的心灵对生命和人生的一种深刻思索,充满了一种苦难意识和悲剧意识,带给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
李煜词中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为性格之悲、亡国之悲和生命之悲三种情感模式。
一、性格之悲性格之悲是指李煜文士与帝王两种身份之间形成的矛盾。
这主要体现在李煜早期词作之中。
李煜成为帝王,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李煜是中主李?Z的第六个儿子,按说帝位是轮不上他的,但他生得阔额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这种所谓帝王之相使得他颇遭太子弘翼的猜忌。
李煜为了避祸,自号钟隐,别号莲峰居士、钟山隐士,一心遨游在自然与艺术的天地里,无心参预政事。
他天资聪颖,好读书,又喜欢佛教,“精究六经,旁综百氏”。
文章、诗、词样样精通,还“通晓音律,精别雅”,工书、善画,尤精鉴赏,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相当全面发展的文学艺术家。
然而,人生无常,渴望在自然与艺术的天地纵横驰骋的李煜,却偏偏被推上了帝位。
几个哥哥相继早逝,他自然地承袭了父位。
但李煜毕竟是一个艺术家,又过早地目睹了帝王家为了权利而产生的猜忌、争夺和勾心斗角。
因此,多愁善感的艺术家的心灵与帝王的崇尚权术之间,渴望自由的纯情的艺术天才与苟延残喘的末代国君之间,就形成了极大的心理反差。
这种矛盾在他早期词作中表现得很是突出。
李煜前期词主要写其帝王生活,像《菩萨蛮》三首、《浣溪沙》、《一斛珠》、《玉楼春》等。
这些词作中的意象多是那些色彩明丽而鲜艳的、香软的事物。
从视觉上看,其色彩非红即黄(金),明亮夺目;就嗅觉来说,可谓飘香溢馥;而听觉则更为热烈而欢腾。
李煜-错位帝王的梦境与人生

琨景李煜:错位帝王的梦境人生□胡玲玉包仪华姜东林摘要:南唐君主李煜,既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又是一位悲剧的政治家;本想做个多才文人却错位做了帝王,不仅断送了他自己,也断送了整个国家,最终以“亡国之君”之名落幕。
他的一生是不断做梦、又不断失望的一生,随着他的家国梦、佳人梦的不断破灭,他的人生走向了终点,而他的文学却走向了顶点。
关键词:李煜;错位;梦境:人生文学史上,李煜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他知音律,工书画,尤在词上成就更为突出;而在政治上他却是一个悲剧的政治家,以“亡国之君”之名被载入史册。
李煜的一生如梦,这种梦境在他的词中也多有体现,如“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谢新恩》)“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采桑子》)等,皆写梦,而梦皆有所不同,反映了李煜人生不同时期的心境。
本文将从家国梦、佳人梦来讨论李煜这个错位帝王的梦境人生。
家国梦———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是南唐元宗李的第六子,李煜自幼就在这帝王之家中饱读诗书,不断地将才情展露出来,只是他此时的词多是描写宫廷奢靡生活,如《浣溪纱》(红日已高三丈透),写宫中的奢华生活,场面描写生动细腻。
但这首词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它的真实:其纯真任纵的本质,奔放自然的笔法,所表现的俊逸神飞之致,则仍然是无人可及的[1]。
虽没有为国家、为生活忧愁,可是长兄弘冀的猜忌倒是令他尴尬。
随着几个兄长的早夭,李煜已经是第二了,再加上他“广额丰颊,骈齿,一目双瞳子”[2]的帝王之相,终被皇太子弘冀嫉恨上了。
面对弘冀的猜忌,他将自己埋身于诗词歌赋之中,并作词以明志,如《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他想借此向弘冀自剖心迹:词中逍遥自在的渔父生活是他向往的,他只想在“万波中”过遗世独立的生活。
可是这个梦很快就破灭了,在叔父景遂暴亡不久,弘冀也莫名死去。
历史开了这么大一个玩笑,使李煜欲做“渔父”而不得,被推到了南唐君主的位置,真是“天叫心愿与身违”。
李煜在位十五年,金陵城被周军攻破,李煜肉袒而降。
李煜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李煜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公元978年七夕,银汉迢迢,户户笙歌。
汴京城一处幽禁的居所内,一个神情萧索的男人,把酒当歌,对月长吁。
叹息过后,他提笔濡墨,写下一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天正是他的生辰,而这首优美的词还未等墨迹干透,就被传到了宋太宗赵光义耳中。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一道密旨,一壶毒酒,作词之人命赴黄泉。
这个因为一首词而绝命的才子,正是南唐后主李煜。
从文艺青年到一国之君人从出生开始的那一刻便是不平等的,有的人落生在瓦灶绳床的贫寒之家,举步维艰,有的人则托生在钟鸣鼎食之家,不知愁苦为何物。
李煜幸运地属于后者,在一个七夕之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时,他含着金汤匙出生了,身份是唐元宗李璟的第六子。
父亲为其取字重光,意为“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
李煜没有辜负这个名字,除了高贵的出身,他还有一身堪与日月争辉的才艺。
他擅长音律,亲自谱的曲子在江南的街头巷尾传唱。
他长于绘画,政事之余寓情于丹青,画风清爽不凡。
他在书法上,亦有建树,落笔瘦硬,遒劲有力,世人称之为“金错刀”。
这样一个浑身上下都是艺术细胞的皇子,却无心于政治,更不觊觎王位。
然而生在帝王之家,猜忌和纷争是避无可避的。
李煜名义上是第六子,但实际上当时的次子到第五子都已夭亡。
当时的太子,他的长兄李弘冀,则是一个生性善妒,心胸狭窄的人。
为了打消兄长的疑心,保全自身,李煜寄情山水,以隐士自居,远离朝政,每日担风袖月,吟诗作乐。
浪花有情千里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一首闲适轻快的《渔父》,正是李煜当时的生活写照。
在这段韬光养晦的年少时光里,李煜是欢欣的,有丝竹管弦的陪伴,纵然谨小慎微,人生倒也不失意趣。
然而命运就是如此的吊诡,有人机关算尽到头两手空空,有人无心插柳却绿树成荫。
公元959年,太子在杀死了有望承袭帝位的叔父后暴毙。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分享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分享近段时间在学校“三人行”读书会的带领下,我有幸和同事们共读了《唐诗宋词十七讲》一书,本书是叶嘉莹先生在1987年应辅仁大学校友会、中华诗词学会、国家教育委员会老干部协会及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举办唐宋词系列讲座的讲演记录。
该书中共论析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词人十五家。
本书以点带面,讲述了唐宋词的演进和发展过程,被学界誉为一部完整的唐宋词史。
当代红学家冯其庸评曰:“叶先生不仅精于传统的诗词学,而且能置中西文化学识于一炉,叶先生是更切近我们时代的一位大师。
”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叶老不仅接受了系统的中式教育,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功底,长期海外教学为她将现代西方文论与中国古典诗词科学对接提供了沃土,不仅展示了她作为一个学者的包容与严谨,更体现出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精湛的驾驭能力。
这也正是《唐宋词十七讲》一书中有较多西方文学理论引言的重要原因。
叶老结合西方文论对中国传统词学不断反思,将词分成歌词、诗化、赋化之词三大类别;虽是三种不同风格的词,但都具有一种属于词体之美感特质;她对于这种美感特质在词体的演进,对于不同体式的词作中的影响和作用,做了推源说明。
叶嘉莹先生在论著中倾注了她作为一位学者与国学大家的严谨认真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旁征博引的能力以及高妙精的释词功底,让我钦佩不已。
其中迦陵先生在讲述韦庄的《菩萨蛮》中说道,一个美好的遇合是值得珍重的一件事情。
对我而言邂逅这本书便是一桩十分美丽的遇合。
叶嘉莹先生就是一个领路人,他为我推开了一扇虚掩的门,向我呈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
面对春光如许,良辰这般,由不得你不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也!”这本书,字里行间满溢着温暖与热情,我想是因为作者的热忱与真心将词的生命力引发出来,唤一起了我心底久违的感动。
读完温庭筠和韦庄,再读冯延巳,似乎有点集二者之长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李煜李后主是一个重要的作者,所以我们要对他作一个整体的介绍。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
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有人从表面上理解,批评王国维把李后主抬得太高了。
但王国维所说的他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的本意是一个比喻和象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们不是李后主,但我们的生命都是这样消逝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堤一个真理!往事知多少!”也是一个真理!每个人都在这大网罗之中。
李后主写一个人的悲哀,而他写出了所有人类共同的悲哀。
这是他的词的成就。
而李后主怎样达到这样一个成就呢?有一种人的内心有一个锐感的诗心,像是一池春水,你只要向它投下一块石头,不需要多,只要打在水的中心,它水波一延荡,一震动,也就是摇荡性情,性情摇荡的时候,自然就把它的境界推广了。
李后主属于主观诗人,主观诗人不必多阅世,他虽然没有到各种阶层去生活过,但他所经历的国破家亡的悲剧,如同一块巨石,打在他敏锐的诗人心灵中。
他一下子就扩散出了这么深沉,悠远,把整个生命的悲哀都表达出来的意境。
还有,王国维说后主之词是”以血书者也。
于是有人就说这话不对,词里边很多只是写流泪,很少是写到血的。
他说后主之词也只说泪,不说血。
王国维说以血书不是你刺破手指写个血书,也不是说你写的词里边都是血,不是的。
我们说话常常嘴皮子一碰就说出来了,而文字呢?大家也是千古文章一大抄,都抄来了。
你要用最真切最深挚的自己的心灵感情说出来自己的话。
李后主一生中干了多少错误的事情,而作为一个文学家,作为一个词人,他唯一的一大长处,就是说自己的话,而且他有敏锐的真切的深挚的心灵和感情。
这是所谓以血书者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要欣赏批评一首词,每一句,每一个字,每一个结构,每一个组织,一定都有它的作用。
我们现在来看看他这六个字的作用。
林花炳个字表现了整个一片的凋零。
林花是什么样的花?春,何等美好的季节。
红,何等美好的颜色。
满林这样美好的花朵都凋谢了,怎么这样好的春红竟然就谢了。
谢了”两字有无穷的哀伤,悼念。
他的感情不假掩饰,不加思索,他说了,是太匆匆”。
是他感情内心最深处的流露。
花,不只是仅有短暂的生命,还更有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打击摧伤。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生之中必不可免地会遇到一些艰辛苦难的遭遇。
他说有朝来的寒雨,晚来的寒风。
那风雨是整个生命所遭受的挫伤,是整个生命的无常和苦难。
下面胭脂泪,相留醉”两句,从花过渡到人。
花红得像胭脂,风雨喷洒的雨点,是胭脂泪”。
相留醉”,那将要凋零的花树,它红色花瓣上的泪点,就留我再为它沉醉一次。
几时重?”你什么时候再看见这样的花朵呢?你说明年春天来了,明年的花就开了。
可是明年的花不是今年这朵花了。
现在的时间消逝了,永远都不再回来了。
因此他说我们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你看,李后主他从林花这么小的一个形象,写到整个人生,整个有生命的,包括草木在内,它的生命的短暂无常以及经受摧残和苦难的哀伤。
有人说,李后主的词,亡国以后的作品意境才开阔博大了。
他早年的作品内容空泛,所以,应该分别来看待。
其实,我们认识一个词人,如果不是只从伦理道德的观点来衡量他,真的以一个词人,他的心灵,感情和感发的本质来看他的话,就会发现,一个人其实是不可以分割的。
美国现象学家HILLSMILLER 曾说,每一个作者,不管写出了多少内容风格不同的作品,但我们还是可以透过这些作品探寻到一个作者的心灵感情的本质是怎么样的。
他主体意识的根源,还基本上是一个。
所以李后主的词,作为他的本质来说,就是以他的赤子之心,不管写什么,经历的是什么,他都把他最真纯最敏锐最深挚的心灵和感情全心全意地投注进去。
所以,当他把心灵感情投注在破国亡家的苦痛以后,就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写出来我们人类有生生命的共同苦难。
我们也要看被大家批评为不好的,内容空泛的他的淫靡的作品,要透过这个也找到他本质上的特色。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晚妆初了,“了”字表现了一个欣快的美好的完成。
“明肌雪”是形容女子的美丽光彩照人。
这是写南唐宫廷美丽的宫女。
“嫔娥”,是宫中各种等级各种身份的宫女,何止一个!“鱼贯列”则是写宫女排成一个行列走出来。
她们出来是要表演歌舞的,是李后主目中所见的享乐。
“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他享乐的同时还有耳中所闻。
“凤箫吹断”有的版本是“笙箫”,“声断”。
对于诗词,我们要用感受来判断。
个人以为“凤箫吹断”更好。
凤箫是一种排箫,那些参差不齐不竹管像凤凰的翅膀张开一样。
在诗词形象给人的感觉上,凤箫是更精美的形象。
还有,“笙箫吹”三个字都是平声,“凤箫吹断”是仄平平仄,它就更增加了音调的抑扬。
而且,笙箫并列,形象虽多,反而凌乱。
说声断,它只是声音断而已。
所谓“吹断”是说付出最大的劳力,演唱出最好的最长的歌曲。
因此我认为吹字更有力量。
“水云闲”有的版本是“水云间”。
这也未始不好,是说箫声飘到天上云彩之中去了。
可我以为“闲”更好。
“间”是一个死板的字,是指明两者之间的空间。
水云两个名词,加一个闲字的述语,是说水是悠闲的,云也是悠闲的。
水之闲,是水的潺??牧鞫?T浦?校?翘焙细亏迫峄憾??〉淖颂?K ?裕?庑蜗缶透?踊钇昧恕U饣共凰悖?挂?爸匕茨奚迅璞槌埂薄!赌奚延鹨虑?返那?自谖宕?铰抑猩⑹耍?菟的咸频玫搅瞬衅住4笾芎缶?丁衾郑??蔷桶巡衅字匦抡?硗瓿伞?/FONT>李后主是个没有节制的人,如果是悲哀,就一直沉溺于悲哀之中;如果是享乐,也就一直沉溺于享乐之中。
霓裳不只要按,还要重按。
一遍一遍无休止地弹奏。
还有“歌唱”,是“歌遍彻”。
“遍彻”有两层的暗示。
一个是大曲曲调的名目,一个是这两个字的本义给读者直接的感觉。
“遍”者,是普遍。
周遍的,完全包笼的。
“彻”呢?是从头到尾,没有一点点漏失。
和重按两字结合起来,表现了饱满的力量。
李后主的享受只限于眼睛和耳朵吗?不只如此,所以他下半首又说了“临风谁更飘香屑?”当一阵微风吹过的时候,就迎风闻到了香气。
根据书上的记载,他宫中有主香宫女,可以焚在香炉之中,也可以制成香粉飘撒在各处,所以,能从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来源闻到香气。
这是他鼻中的享受。
“醉拍阑干情味切”,醉是什么?是他口中喝的酒,所以他还有口中的享受哪。
当他微醺半醉的时候,就拍打着栏杆。
这种感受和滋味,多么深切动人。
“情味切”是内心之中最深的享受。
就算是酒阑人散,他享乐的心都没有停止。
他说:“归时休放烛花红”,我还要“待踏马蹄清夜月‘。
他说我回去的时候,侍从不要点红蜡烛,我欣赏了人间所有的歌舞,还要欣赏大自然天地之间那一片皎洁的月色。
李后主词最大的特色,就是因为他没有节制没有反省的投注,才最富于感发的力量。
他还不只是选择了语汇的意义,它的声音,待,踏,蹄都是舌尖音,把那种马蹄?N?N 的声音都传入耳中了。
他是最能够声情合一的作者。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很好的一首词,可是就是这样的好词,是非常难讲的。
因为大家对它太熟悉了,就把那新鲜的感受给磨去了。
俞平伯先生在他的《读词偶得》上曾说那是“奇语劈空而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两句把古今所有的人类共同的悲哀都包括在里面了--就是宇宙的无尽与人生的无常。
正因为春花秋月宇宙的这种春秋四季的循环,永远是无尽无休的。
所以,“小楼昨夜又东风”,“又”字说得很好。
东风是永恒的,年年吹来的,正是回应首句。
可是李后主呢?破国亡家,他不能忍受这种回想,在明月的月光之中。
他说不堪回首,但他毕竟还是不能够忘怀。
而“月明中”,正是呼应那“春花秋月”的秋月,是一种参差的呼应。
从词来看,他是从宇宙人类的悲哀集中到他自己的小楼昨夜的悲哀。
事实上在作者心灵的感发活动来说,他正是从自己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才感发到头两句,这是一种反复感发的呼应。
下半首他说“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凡是有生命的,有生必有死,一定是短暂的。
无生的,相对而言比较永恒不变。
后主亡国前曾经有那么好的享受,他说“醉拍阑干情味切”,现在回首他当年亲手拍过的雕栏,应该还留在那里,可是他李后主呢?却成为一个俘虏了。
有的版本说犹然在,或依犹在,这个不太好,该是“应犹在”。
为什么呢?“应”是假想之词。
你说雕栏玉砌依然在,就是现在仍在眼前了,但他是回忆当年,所以是“应犹在”。
可是,“只是朱颜改”,他李后主今天已这样憔悴衰老,不再是醉拍栏杆的时代了,这是永恒跟无常的又一个对比。
这首小词,一共只有八句。
从开头以来,都是两两相对,都是永恒和无常的对比。
在三度的对比后,他才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你要知道,诗人词人说我非常忧愁,十分忧愁,我十二分的忧愁,我十二万分的忧愁,那我也不能被你感动。
而后主是用这么强烈的三度对比,促成这感人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