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翻译题库

合集下载

考研古文翻译练习题

考研古文翻译练习题

考研古文翻译练习题考研古文翻译练习题:在考研中,古文翻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为了提高翻译能力,以下是一些古文翻译练习题,供考生练习和提高。

请阅读下面的古文,然后尽可能准确地翻译出来。

古文: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请尽可能准确地翻译出以上古文内容。

参考翻译:Mencius said, "When Heaven is about to place a great responsibility on a man, it always first tests his resolution, exhausts his limbs and body, makes him suffer from hunger and cold, deprives him of everything, and frustrates his will at every turn. Thus, it storms his mind and tests his endurance, thereby furthering his ability to do what he thought was impossible. People often make mistakes, but only by experiencing setbacks and failures canthey realize the need for change. Only by experiencing inner turmoil, weighing the pros and cons, can they take action. Only when they show their concern through their expressions and express their views through their voices can they be understood."。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1、五行:构成自然界的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在《上书*五行》中记载。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萌芽2、仁3、中庸:不走极端,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的道,是维护孔子的道的方法,要求不偏不倚。

4、小国寡民:政治理想,国要小,民要少,使人民重视生命,老死不相往来,鸡犬相闻5、玄览:老子哲学中的一种直觉方法。

《老子》第十章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河上公注:“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

6、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他还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的观点。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等。

但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有很大局限性。

一是他认为对立面的转化不需任何条件,二是把对立面转化看成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结果使他的辩证法思想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7、非攻:墨子的思想,不应该发动侵略战争,这是墨子的一种战争论8、四端:孟子的思想,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的四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人人都有,与生俱来9、坐忘:这是庄子体道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要彻底忘掉精神和肉体,就能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10、“性三品”说: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是讲人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种又包含不同的人,人通过教化可以向善,不教化便会向恶。

韩愈也有过这样的说法11、谶:为政治斗争服务的一种预言12、纬:儒生用阴阳五行直说解释儒家经典13、得意忘相:王弼用来解释周易的说法,意思是说理解了意思,卦象也可以忘记14、涅槃: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无私无欲,不拖累生命15、不真空:显示中并非是没有,而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存在于关系之中,没有关系就什么都没了,是一种不真实的有。

16、重玄:对有和无进行排斥,二者皆不执著,还不能执著这种执著17、唐佛的中道:三论宗的思想,世间万物在世俗人眼中和在佛眼中看到的不一样18、一心三观:一心能观中假空三谛。

智慧树知到答案 中国哲学导论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答案 中国哲学导论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1、判断题:“三祭”——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贤。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2、判断题:“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荀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3、判断题:哲学是属于“为道”的范畴,哲学的价值、功用,不是增加单纯的知识,而在于提高精神境界。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第一章单元测试1、单选题:全部易卦的最后以“未济”卦作总结,其意义就在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的。

选项:A:与时俱进B:有穷有尽C:无穷无尽D:因时而异答案: 【无穷无尽】2、多选题:孔子删《诗》《书》,定《礼》《乐》,并整理《春秋》,将自己的观点隐入历史,在历史中体现()。

选项:A:政治主张B:春秋笔法C:学术思想D:微言大义答案: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3、判断题:老子的思想系统是由宇宙论向下落实到人生论,然后由人生论再延伸到政治论。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4、判断题:“兼爱”的基本涵义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富贵贱,同等程度地爱一切人。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5、判断题:史伯说“和实生物”。

“和”是{相济}的意思,相济方能相成。

五行和而万物生。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6、判断题:庄子认为人和不同动物都各有其所喜爱的居所、食物、容貌,都从各自的“成心”来做出判断。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7、多选题:名家代表性思想有()选项:A:合同异B:齐物论C:离坚白D:白马非马答案: 【合同异;离坚白;白马非马】8、判断题:荀子所讲的“伪”,是特指圣人所作的礼义、法度。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9、判断题:韩非认为“法术势”三者都是帝王治国理政之必备。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第二章单元测试1、单选题:佛教从何时起传入中国()。

选项:A:西汉初年B:春秋战国C:东汉末年D:西汉末东汉初答案: 【西汉末东汉初】2、单选题:佛教最初依附玄学形成格义佛教,传播的是哪一类思想()选项:A:唯识学B:华严学C:净土宗D:般若学答案: 【般若学】3、多选题:唯识学里的“三自性”指的是()选项:A:遍计所执性B:依他起性C:圆成实性D:胜义无自性答案: 【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4、多选题:八识指的是()选项:A:末那识B:意识C: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D:阿赖耶识答案: 【末那识;意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阿赖耶识】5、判断题:六家七宗指的是:本无宗、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心无宗、缘会宗、本无异宗等。

2008年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真题(含西哲史,马哲)

2008年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真题(含西哲史,马哲)

2008年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真题(含西哲史,马哲)一名词解释1、三表2、孔子的仁3、老子的道4、天人感应5、顿悟6、十翼7、十三经义疏证8、民胞物与9、理一分殊10、格物致知二简答1、尽心知性知天2、闻见之知和德性所知3、朱熹和陆九渊的思想异同4、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异同5、谈谈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思想6、“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的认识论三标点,翻译并说明哲学意义初试:孟子的“大体”和“小体”四论述1、试述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含义和现代意义2、论述朱陆在学术思想上的主要论争复试:王阳明《传习录》中的“格物致知”西哲史1、德莫克利特的原子论2、巴门尼德的“存在”3、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4、柏拉图的“理念”5、康德的“知性”6、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7、人文主义8、培根的“四假相说”9、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10、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伦理观评述11、黑格尔的历史主? ?br>马哲1、马哲的基本特征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3、社会意识的作用4、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5、哲学基本问题的有关内容(记不清了)6、用辨证的否定观论述如何看待中西文化7、历史和逻辑的统一8、有关科学发展的问题,与原理有关(记不清了)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研究生考试试题(回忆版,不全面)西方哲学1,黑格尔的历史观2,柏拉图的回忆说3,亚里士多德与"中庸"思想4,洛克的"白板说"5,笛卡儿:"我思故我在"6,评价康德中国哲学1,王夫之的"知行观"2,孙中山"三民主义"及其哲学内涵3,中国哲学上关于"天"的概念和理解的演变4,阐述先秦诸家思想09年回忆版名词解释老子的道孔子的仁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内箍一切皆流,无物常驻洛克的白板说海德格尔的存在培根的四假象说始基亚里斯多德的四因论柏拉图的回忆说标点翻译题出的是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大题出的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还有一个是关于老子的道的,记不清了中哲主要复习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僧肇、慧能、神秀(还有明末清初和晚清的大家的思想,一般出一两道题)西哲复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古希腊重要哲学家的有关世界起源的观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大家的观点,德国古典哲学,海德格尔、尼采、叔本华、维特根斯坦马哲记得要看看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论的主要观点,其他记得找些马哲的主观题多记。

中国哲学史试题名词解释!10

中国哲学史试题名词解释!10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名词解释阴阳:本义是指日照的相背,后用以指两种互相对立的气或世界上两种最基本的矛盾势力或属性。

二五行: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尚书*洪范》对五行的特性作了说明,周太史史伯提出了“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命题”。

三四端:孟子的用语,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理、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是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正是由于“四德”是由“四端”发展而来,而“四端”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所以“仁义理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可见,孟子是一个先验道德论者。

四白马非马:公孙龙的用语,“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看到了“”和“白马”两个概念的区别,但否认了两者的联系。

这是他多元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是形而上学逻辑思想,否认概念之间的联系。

五参验韩非的用语,强调必须考察认识、言论与客观事物和规律是否符合,才能确定是非,只有比较各种言论、判断,才能确定哪种言论或判断是正确的。

六兼爱:兼爱学说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基本内容的。

墨子认为社会一切祸乱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之间不能相爱。

墨子将他的兼爱也称仁义,注重效果以利人作为具体内容的,体现其功利主义原则,反对孔子以恢复周礼为仁,以注重主观动机的忠怒为仁。

君子小人都可以通过兼爱大道仁。

“兼”是“天下之大利”所产生的根源,墨子主张“为彼犹为己也”,冲破了旧的宗法关系,认为爱人不应有亲疏远近之“别”。

兼爱思想代表小生产者的要求,具有进步作用但所谓兼爱实际上也是主张所谓人类之爱的一种抽象形态,其根本出发点仍旧是从观念出发是不能实现的。

七三表法:墨子的用语,“古者圣王之事”,“百姓耳目之实”,“国家百姓人民之力”,是墨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立场出发,提出判断是非真伪的标准。

老子及其《道德经》英译

老子及其《道德经》英译
现代汉语译文:色彩繁多使人眼花缭乱,声音混杂使 人难以分辨,多滋多味使人味觉失灵,纵情玩乐使 人难以自控,难得的财物使人行为出错。
理译: Color’s five hues from the eyes their sight will take;
Music’s five notes the ears as deaf can make;
西方第一个《道德经》译本是1842年巴黎出 版的斯坦尼斯拉斯·朱瑞安的法文本。第一个英文 本是1884年伦敦出版的巴尔福所译《道书》 ( Taoist Texts: Ethical, Political, Speculative)。英 国是老子思想传播较早的国家,美国则是战后汉 学研究的重镇,其《道德经》英译本无论在质量 还是数量上,目前均占有绝对优势。
But if desires always within us be,
Its outer fringe is all that we shall see.
林译:Therefore: Oftentimes, one strips oneself of passion In order to see the Secret of Life; Oftentimes, one regards life with passion, In order to see its manifest forms.
The flavors five deprive the mouth of taste;
The chariots course, and the wild hunting waste,
Make mad the mind; and objects rare and strange,
道家立说的目的,是要在变化生灭的世间,找到究竟真实 (道),使人可以自行安顿,进而自在逍遥,臻于化境。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一、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诠释方法(一)概念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诠释方法对中国哲学典籍的正确解读,是翻译的第一步。

首先要求我们对中国哲学发展史的整体脉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中国哲学典籍正是在对元典的持续性的阐释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经典文本。

因此,从哲学概念和诠释者的历时性上考察经典文本,把握元典文本的“客观原义”以及在其后历代诠释者的“诠释意义”。

要把经典还原到相应的历史背景中把握其含义,即采用“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P20)。

所谓“概念史的研究方法”,以儒家经典为例,是指紧扣儒学史中的重要概念或术语,一方面潜回元典对这些术语进行音读、训诂以及名物的考辨与疏通,理解其基本的概念意义,即是中国传统的考据之学,另一方面观察同一概念或术语在儒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诠释意义,及其同其他哲学派别之间的差异。

“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是把对经典的诠释,放置在诠释者所处的历史脉络中加以分析,“从而将经典诠释者身处的时空情境,及其诠释言论的历史背景与具体含义加以解明。

”(P15)下面就以如何理解朱熹的着作为例,用概念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探讨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诠释方法。

(二)对朱熹理学的“概念史”诠释朱熹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功不可没,他通过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元典的重新诠释,才有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四书》,并且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概念的哲学体系,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

朱熹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解经方法的哲学家,他不仅注重义理的发掘,同时也没有摒弃对章句的训诂,潘德荣(P57)认为朱熹把“意义整体的圆融和谐确立为对经典的理解之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朱熹的哲学着作包括《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朱子语类》等,都是在对元典文本的深入阐释的过程中,发展出的新的哲学理念,因此,诠释朱熹的哲学思想,必须要潜回到相应的历史背景,把握儒学动态的发展过程。

中外哲学史模拟题

中外哲学史模拟题

中外哲学史模拟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答题卡上填涂)
1.下列哪位哲学家属于儒家学派?
A. 墨子
B. 孟子
C. 庄子
D. 荀子
2. 下列哪位哲学家主张“性恶论”?
A. 孟子
B. 荀子
C. 韩非子
D. 老子
3. 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A. 孔子
B. 老子
C. 庄子
D. 墨子
4. 下列哪位哲学家是古希腊的唯物主义代表?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 赫拉克利特
D. 阿那克萨哥拉
5. 下列哪位哲学家主张“理在事先”?
A. 王阳明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夫之
二、简答题(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2.请简述朱熹的理气论。

3.请简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思想。

4.请简述康德的先验主义。

5.请简述毛泽东的实践论。

三、论述题(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1.请论述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2.请论述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3.请论述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4.请论述尼采的超人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翻译题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原意为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吪在我幼年那时候,人们不用服兵役;在我成年这岁月,各种苦难竟齐集.长睡但把嘴闭起! 遇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遇到该喝酒的时候就要喝酒,碰到要高声歌唱的时候便权且高声歌唱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古时候,包牺氏作为天下的君王,仰头观察天象,低头观察地理,观看鸟兽的斑纹和土地所宜,近处取自于自身,远处取自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领会神明的道德,用来表达万物的情状。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

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

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此不蔽之福也孔子仁德明智而且不被蒙蔽,所以多方学习,集其大成而足以用来辅助古代圣王的政治原则。

只有孔子这一派掌握了周备全面的道,推崇并运用它,而不被成见旧习所蒙蔽。

所以他的德行与周公相等同,名声和三代开国之王相并列,这就是不被蒙蔽的幸福啊。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陈良出生于楚国,爱好周公、孔子的学说,到北边的中原地区来学习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证,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说:“卫君等待老师去治理国政,老师打算先从哪儿入手呢?” 孔子说:“必须辨正名称!”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答道:“国君的行为要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要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要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要符合儿子的要求。

”齐景公说:“说得好啊!要是真的国君的行为不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不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不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不符合儿子的要求,即使有粮饷俸禄,我能来享用它吗?”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己,而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教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 孔子说:“弟子们无论在家还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诚信,广泛地关爱民众,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孔子说:仁德很远吗?我想要为仁行善,那么仁德就自然而然的到了,而不必去想着天天怎么追求仁德,太刻意反而是虚伪做作,心存善念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 孔子说: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孔子说: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又说:“虞仲、夷逸避世隐居,放肆直言,修身合乎清高,弃官合乎权变。

我则跟这些人都不同,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有什么是非不这样不可的。

” 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止则止,可以仕则仕,孔子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应该做官就做,应该辞职就辞;应该继续干就干,应该马上走就走. 指圣人中能适应时势发展的人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子畏于匡。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子路问服事鬼神的方法。

孔子道:“活人还不能服事,怎么能去服事死人?”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 先生说:”不是你当祭的鬼而祭他,这是你存心谄媚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子说:“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孔子说:“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哪里敢当!”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

”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如果一个社会中人人自私自利(为我无君)人没有亲疏远近的感情,这种社会犹如禽兽世界。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 告子说:“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 孟子说:“水的确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难道也没有上流、下流的定向吗?人性的善良、就像水性趋向下流。

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流的。

假如拍打水让它飞测起来,可以高过人的额头;堵住水道让它倒流,可以引上高山。

然而,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所处形势迫使它这样的。

人之所以能够使他做坏事,是于他的本性也像这样受到了逼迫。

”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没有怜悯伤痛的心,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憎恶的心,不能算是人;没有谦辞礼让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分辨是非善恶心的人,不能算是人。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 孟子说:“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他.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施行仁义.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说:“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放弃了那条正路而不走,丧失了那善良之心而不晓得去寻找,可悲得很呀!一个人,有鸡和狗走失了,便晓得去寻找,有善良之心丧失了,却不晓得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那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回来罢了.”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 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心是人之“大体”,所以尽心能够知性;此乃“天之所于我者”,故尽心、知性,则能知天。

心是人的“大局”,之所以能够尽心知性;这是“上天所给我们的人”,所以尽心、知性,就能知道天。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 孟子说:“养心的方法,没有比尽量减少欲望更好了。

那些平素欲望少的人,尽管也有失去本心(即天生的善性)的,但为数却是很少的;那些平素欲望多的人,尽管也有能保存本心的,但为数也是很少的。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他日夜生长,清晨的气息,他们的好恶与人相近,那么他白天所做的,有手铐逃跑了。

手铐的反复,就在夜气不足而存在;夜气不足而存在,那他离禽兽不远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