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合集下载

2024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总结

2024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总结

2024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总结____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总结一、字词解释类题目1. 多读题。

仔细审题,判断出要解释的词语和句子的关系。

2. 找准要解释的字词。

通过上下文、语义、结构等线索,确定要解释的字词。

3. 注重解释的全面性。

解释要涵盖语义、常识、文化等多个方面。

4. 逻辑清晰。

解释的过程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5. 突出特点。

对于难点字词,要突出其独特之处。

二、句子理解类题目1. 熟悉文言文句式。

掌握常见的句式结构,多加练习,提高对句式的辨别和理解能力。

2. 掌握词义辨析。

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推测出句子的意思。

3. 注重语法分析。

仔细分析句子的成分和结构,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清句子的结构框架。

4. 多读原文。

对于难句,多读原文,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辅助理解句子。

三、阅读表达类题目1. 注重整体理解。

在阅读文章时,要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把握文章的脉络和结构。

2. 抓住关键信息。

通过阅读,筛选出与问题有关的关键信息,并进行概括和总结。

3. 突出作者观点。

注意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判断出作者的立场和意图。

4. 运用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在回答问题时,要善于将细节归纳概括,得出文章的主旨。

四、文言文补全类题目1. 细节分析。

通过分析每个选项的细节信息,与文章进行衔接,找出正确的选项。

2. 逻辑推理。

通过分析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推测出文章的逻辑结构,找到适合的选项。

3. 注重文章的整体连贯性。

在衔接选项时,要注意文章的语言和风格的一致性,保持文章的连贯性。

4. 多读原文。

对于补全选项,要多读原文,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找出正确的答案。

五、作文类题目1. 注重纵览全文。

在审题时,要仔细阅读题目要求,理解题目的要求和限定条件。

2. 确定框架结构。

在策划作文时,要先确定文章的框架结构,搭建起文章的骨架。

3. 细节丰富。

在写作时,要注重细节的描写,通过细节展开来丰富文章的内容。

4. 注重语言运用。

在写作时,要注意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运用合适的文言词汇和句式,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语文要想成果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文言文阅读答题套路①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精确把握文中的重要信息。

这些重要信息包括:一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熟识,二是对重要概念和学问的解释和阐释,三是最能表达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

还有一些语句能有力地表现的观点,集中反映文章的主旨,它们也是重要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其考查范围一般是文中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谈论、事情、道理、情感等,考查的重点是对人物言行主见、品德形象的概括力气。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考查同学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

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是考查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的综合力气,其难度比正确把握文意又高了一层。

假如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进一步的深化领悟,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

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特别重要。

近年来,这种归纳概括往往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进行的。

对内容要点的归纳,考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精确地分析文章的内容,仔细体会,反复推敲,作出正确的推断。

③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也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理解方面的分析综合,它要求同学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大事或说明某一道理时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所述大事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写文章,在材料的选择、叙述的角度、句子语气上及直接抒情谈论中,都可能表现出自己的观点态度。

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往往会相应增大。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陷阱设置揭秘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往往有一道题是分析综合题。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好考文言文阅读是最难做的,一是无法体会它到底是什么意思,第二是无法精确地表达出来。

所以对于文言文阅读大家都不知如何去做,有的人就发出疑问,高考文言文阅读如何突破呢?下面就给大家提出三种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让发家不会在文言文阅读上有很多的苦恼。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1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1.看看选文的特点高考文言文阅读想要得到突破,首先看看文言文选文的特点。

文言文大致可分为史传文和散文两大种,文章相对完整,相对独立,偏饭在李白到七百字之间。

史传类文章无非记人和记事两类。

前者的结构特点是:人、简历、特点特点、事件,后者结构特点是:事件,原有,人物。

所以根据文言文的选文她点,大致就能知道该如何去思想了。

2.做前注意读题高考文言文阅读得到突破,读很重要。

首先要通过文章,了解大概文章说得是什么意思。

理清层次,把握主要内容,这样做分析概括类的题目就不会太难,同时也有助于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解答翻译、短句和实词、虚词的理解这类题,还需要对文章理解得更加精准。

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断对句,句子断不对,理解的意思就会有偏差,这就是为什么。

文章就一篇而已,而每个人的理解却不一样。

3.翻译文言文的意思想要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得到突破,翻译很重要,小伟不知义就会把意思弄错误。

翻译是文言文的重头戏,在大概了解文章大意之后,在对文章进行一步的细致翻译,准备了解文章意思,才能更好的有助于答题。

文言文翻译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

掌握了这五字要诀之后,对于文言文阅读更加简单一些,从而增加了阅读水平的提高,所以大家可以实施。

高考文言文阅读如何突破?对于这个问题相信不用做过多的节水,有的人有了自己的看法,而有的人有了自己的方法,如何去做好突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困难,只要自己能够很好的去做好知识的积累和复习就可以了。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好考文言文阅读是最难做的,一是无法体会它到底是什么意思,第二是无法精确地表达出来。

高考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面对文言文考题,同学首先在心理上主产生惧怕。

畏惧、惊慌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头答题就已经开头失分了,因此考生把握文言文的答题技巧有助于消退同学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高考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高考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假如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详细语境理解。

如:河北考题中消失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依据详细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设、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设”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21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文言文归纳要点概括中心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阅读是基础。

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索:(1)(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2)事情的发生、进展和结局如何;(3)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4)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

详细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大事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谈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

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

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精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大事。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答题技巧】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⑴虚实意识: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05高考) 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⑵结构意识: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 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 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2朝野服焉 3尤且择师而问焉 4咸私哂其矫饰焉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 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 3幸先以我名告之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 2所谓因人成事也⑶句位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4)呼应意识: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此则国人之最也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 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5)语气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其一人大叫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 2能设而不能动也 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05高考) 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 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 ②副词:"多么"。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有哪些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有哪些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有哪些
文言文阅读题涉及了高中文言文大多数知识点,那幺,高考文言文阅读题怎幺答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1.信息筛选题——排除法
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选文中出现的人名不止一个,而我们在答题时需要熟悉的仅是题干中的这个人的行为举止,此时我们可以根据主人公来做初步的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这个人”所说所做所想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可以排除了。

2.分析概括题——对照法
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3.文言实词题——词性法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4.文言虚词题——代入法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基本上已经成为了我们语文学习的重点。

而文言文阅读也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重要部分之一。

这里笔者给出一些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I. 阅读前的准备1. 了解语文考试要求:掌握课本和高考要求的课外阅读知识点。

2. 预设答题方法:交叉法、标注法、查对法等。

3. 打好基础功夫: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如词语解释、句子结构等。

II. 题目分析的技巧1. 先看题目,抓准重点:考虑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抓住关键词,理解题目问的是什么。

2. 读懂文句,掌握文义:读懂段落结构、上下文语境,领会文句所表达的本义、象征意义和诗意意蕴。

3. 或许有多问:仔细读分析多个问题,注意各小题之间的联系,给出准确的答案。

4. 相互辅助,相得益彰:配合阅读、译释、结构、语言等多方面知识点进行分析。

III. 阅读方法的技巧1. 第一遍大致浏览:先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2. 第二遍重点分析:对文章的重要内容、语言表达进行分析。

3. 第三遍验答核查:通过问题验证,确定答案等。

IV. 经典例题解析1. 根据文意,提炼出关键词。

例如:“余固知无倍道”中的“倍道”指的是什么。

2. 理解难句,分析文意。

例如:“即使明天再苦再难,仍要坚持不懈地奋斗。

”,考生应当能够把握“即使”、“再苦再难”、“仍要坚持不懈地奋斗”的关系,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3. 掌握前后联系,了解语境。

比如考生在答案中应当解释当前时势“国破山河在”,以及缘由“金戈铁马入京城”。

总之,在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的过程中,考生需要理清思路、深入阅读,注重题目分析和方法运用,遵循“慢藏功夫”的原则。

希望以上提供的技巧和例题能够帮助考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取得好的成绩。

2023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2023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2023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23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引言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是考查学生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准备阶段,了解并掌握一些阅读答题技巧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文言文阅读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些高效的答题技巧,希望能给考生带来帮助。

技巧一:阅读理解1.通读全文:在阅读文言文时,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脉络和主旨,为后续解答题目打下基础。

2.注重关键词: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关键词的理解和把握,特别是涉及到主题、观点或态度的词语,并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断。

3.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常常复杂,需要仔细辨析其主谓宾、主题、修辞手法等要素,加深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技巧二:解答题目1.精确把握问题:在阅读题目时,注意审题,确保对题目的理解准确无误。

细致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根据题目要求有针对性地查找答案。

2.细读细思:对于每个具体题目,细读题目、选项和文章相关部分,运用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推理。

3.利用选项干扰:有时候,某些选项可能会有一定的干扰性,需要仔细辨析排除掉一些看似对的但实际不符合题意的选项,从而快速准确地找到正确答案。

技巧三:积累知识1.学习经典文言词汇:文言文的词汇是解题的重要关键,记忆并理解常见古汉语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对阅读理解大有裨益。

2.多读多练:通过大量阅读和练习,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3.阅读学习材料:多读一些与文言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文言文辞典、研究论文等,深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对阅读文言文有所帮助。

技巧四:时间管理1.合理规划时间:在考试中,时间是有限的,考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的阅读题目。

因此,建议考生事先规划好每个题目的答题时间,保持统筹性。

2.分配优先级:在做题过程中,考生可以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掌握情况,合理分配答题的优先级,先做易题,再做难题,提高答题效率。

总结通过以上介绍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考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和应对文言文阅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解题技巧一、以题解文。

文言文阅读相对是难点,一般同学往往读了一遍不很懂。

此时,要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最后的内容概括判断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道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

那么通过解读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二、以文解文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

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1994年试题,“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

“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

三、以注解文。

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

例如1991年试题中有一句“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命题者给“叔段、州吁”的注,并在注解的基础上出了一道题:“对于琅阝王邪王,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原因是(什么)。

”“这实际上考查学生以事解文的能力。

”四、以理解文。

在解答翻译句子时,要与语境结合,更要善于了解事理。

例如1994年“以给供养”一句中“给”,到底讲成“给以”还是“使……丰足?”似乎都可以。

但从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使……丰足”。

因为何子平做为退职官员,“竭身运力”就是不满足于一般的供养,而要“使之丰足”。

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译法,是“在家奉养母亲,”还是“扶助母亲理家”?抛开词义的规定性不谈,仅从情理上看,也不能讲成“扶助母亲理家”。

因为这“理家”的重任还要靠年近八十的母亲,何子平何孝之有?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有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作为高考,面对的当然是具有这样能力的高中毕业生了。

这样的“能力”包括几方面呢?在考这些能力时,又如何拉开差距,体现出区分度呢?下面想针对这两点,谈谈看法。

文言文阅读考查重点1.词汇量包括实词和虚词,词汇量的掌握当然越大越好。

大到多少呢?其底线就是高中六册所出现的全部实词和虚词。

所以复习中梳理一下你应该掌握的实词和虚词在课文中出现过的所有义项。

这点上,除有意识记取一些生疏、忘却的词语外,最好的方法还是多读读课文,到能熟读成诵的地步,课文内容记住了,词汇也就忘不掉了,解加点词解释、翻译句子等题目的能力就大大加强了。

2.语法掌握的熟练程度语法掌握牢固了,对古汉语的语言特点就掌握牢固了,所谓的“语感”也就强了。

语感强的,就知道“让他活”,古人是讲成“活之”的;“用绳捆住他”,古人是讲成“系之以绳”的。

这样即使叫你为“以人能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这段写人如何对牛、马、猱的文字标点,你决不会标成“以人能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因为“以绳络之”,“以羁鞭之”是以现代文语感来标点的,古人是讲“以人能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的,讲穿了,“介词结构后置”这一特点掌握了,给这句标点的能力就强了。

3.上下联系判断的能力再以上文提及的“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为例,“以绳、以羁”中,“绳、羁”都各是一种用具,那最后的“捶楚”是用具吗?是一种还是两种用具?首先,根据“对文”知识,应判断:句子结构相同,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词,其解释也应类似,即也是用具。

第二,从“鞭之以”来分析,“捶楚”是一种拿来“鞭打”的用具。

第三,从下文“无绳而欲服牛,无羁而欲乘马,无捶楚而欲戏猱”的句子看,它更是用具了。

第四,从加点词要求解释“楚”看,可判断为“一种鞭打的用具”了。

考后一查:捶,通棰,鞭子。

楚,古代抽打用的小杖。

4.在遇有读不通的地方,要有看看前后是否有省略的能力,要有判断这个词是否与哪个词相通的能力5.掌握并运用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能力拉开差距的做法1.语法现象已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其中有两个现象:(1)原不作要求的“为动用法”等不仅在语段中出现,而且在考题的选择项中出现要你辨识。

(2)课文中从没出现的类型,考题中也出现了。

如2000年齐桓公这一语段,第27题“把…金玉之贱,人民是宝‟释成现代汉语”,这两句都用到“宾语前置”的语法,属“通过之、是、之为使宾语前置”这一类,但课文中只出现过“句读之不知”这一类,而绝无出现“人民是宝”这种通过“是”使宾语前置的例句,学生缺少相应的思想准备,失分就较多。

2.词汇量超出了课本的词汇量如果说前几年命题老师注重考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加点字解释一般都能从课文中找得到答案的话,那么最近两年加点词的解释出现了,H版、S版都没出现过,完全考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加以判断猜测的能力的现象。

如2000年欧阳修这一语段,考加点词三个“止”、“狱”、“平居”。

其中“止”解释只、仅,课文《五人墓碑记》中“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中出现过。

而“狱”解释“罪、案件”,只在初中《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出现过。

“平居”解释“平时”,高中课文中从没出现过。

3.开始注重对语段内容和思想的理解、感悟语法、词汇是读懂文言文的工具,但文言文阅读的目的决不止于“读懂”,重要的是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以更好地传承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故近年来的考题中增加了在读懂基础上,要求进一步从整体上感悟、理解语段的题目。

如2000年齐桓公这段,第28题“邦人认为,他自己说的话哪一句最重要?”如果你不在读懂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再把握住全文的中心,你是回答不出“无使群臣百姓得罪于吾君,亦无使吾君得罪于群臣百姓”的。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试卷中的分值为20分。

对常见的实、虚词的理解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复习时在这一块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失分也不含糊。

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文言文实、虚词的规律,把精力都投入到死记硬背,或大量的机械性的训练上,结果事倍功半!大家知道,文言文实、虚词都具有一词多义,用法灵活多变的特点。

有没有必要将这些意义和用法都牢记于心呢?答案是没有必要。

对于文言实词,笔者认为,只需要记住其基本义就行了,其他的引申义比喻义只需要作一般的了解。

例如“本”,其基本义是“树根”,除了特殊情况,古汉语中一般都采用基本义,这就是规律。

实词的基本义与造字法有关,“本”在造字法上是一个指事字,“木”下加一点,指明是树木的根,这一点后来发展为一横。

因此,从造字法上去把握(或推测)文言实词的基本义,准确而又直观,是一条捷径!例句: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史记《商君列传》)此处的“徇”作何解释?根据造字法,“徇”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

而形旁又与“行走”有关,因此可以推测,“徇”在这里是游街示众的意思。

文言实词的用法复杂多变,要把它们一一记住,是很要费一番脑筋的。

记住了也不等于就掌握了,考试时照样会出错。

因此,把握文言实词的用法的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笔者认为,文言实词的用法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遵从语法规律。

对考生而言,只需记住现代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然后套用在文言文的具体语句中,问题一般都能迎刃而解。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事”作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之”,因此它活用了,即“名词活用为动词”。

“兄”处在主谓之间,是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充当状语的,因此它也活用了,即所谓的“名词活用作状语”。

例句: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天下苦秦久矣。

“苦”是形容词。

1句中的“苦”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其心志”。

我们知道,形容词是可以充当谓语的,如“江水绿了”、“枫叶红了”,但前提是后面不能接宾语。

因此可以肯定它活用了,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以理解为“使其心志苦”。

2句中的“苦”情况和1句相同,因此它也活用了,可以理解为“以秦为苦”,或“苦于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完全是根据翻译的情况来定义的。

1、2句中的“苦”也可分别翻译为“折磨”和“仇恨”,则就是一般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了。

文言虚词是公认的难点。

近年来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数量减了又减,但许多考生仍然摸不着头脑。

其实,文言虚词比实词更具有规律性。

我们知道,文言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化而来的,所谓“实词虚化”,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之”,最初是一个动词,“走路”的意思,后来虚化了。

在文言文阅读中,怎样鉴别它是实词还是虚词呢?关键还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例句:1、吾欲之南海。

2、郑商人玄高将市于周,遇之。

1句中“之”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宾语“南海”,因此它是动词。

2句中“之”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前面有谓语动词“遇”,因此它是代词(在文言文中,代词是属于虚词的)。

虚词和实词较容易鉴别,但虚词里的代词、助词,介词、连词,等等,又该怎样鉴别呢?例句: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犹且从师而问焉。

两个“焉”都处在句末,怎样辨别它们是代词还是助词(还有兼词)呢?1句主谓宾齐全,“焉”在这里不可能充当宾语,因此不是代词。

而2句明显缺宾语,因此“焉”充当宾语,用作代词。

1句中的“焉”可以理解为助词,也可以理解为兼词,完全是根据翻译来的,无所谓规律问题。

许多虚词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鉴别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只需看它后面所接的成分就可以了。

例如:1、为了祖国,我无怨无悔。

2、为了祖国繁荣昌盛,我无怨无悔。

这两句意思差别不大,但1句中的“为了”后面接的是名词,因此它是介词,与“祖国”一起构成介宾结构,充当整个句子的状语;而2句中“祖国繁荣昌盛”是主谓短语,属动词性短语,因此“为了”就只能是连词。

文言文虚词与此同理。

例句:1、不足为外人道也。

2、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句中“为”接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道”的状语,因此是介词;2句“为”后面接的是主谓短语,因此是连词,表原因。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搞清楚词性是第一位的。

词性不同,哪怕意义相同,用法也不会相同。

而词性是复杂多变的,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才能准确判断。

因此,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导引(一)关于实虚词的解题技巧导引实词和虚词一般以在文句中加粗的形式出现。

以实词的一词多义为重点(如“勤”、“徇”、“致”等)也考一些今天不常用的词义(如“奉洒扫”、“贾祸”等)。

虚词主要考它在所处语句的语法作用。

如“以”,1993年试题曾列出学过的几篇课文辨“以”的意义和用法,1996年试题从所给文段中抽出四个带“以”的句子辨同异。

这类题约占总题数的不足一半,赋分8分左右。

难度偏易或适中。

因为材料广而考点小,考生常因粗心而错选。

要解好实词词义用法鉴别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常用实词”的范围《考试说明》要求“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实词的词义”。

通常以为“常用实词”指的是高中课本附录的“文言常用实词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在所考查的实词中,只有一部分来自该表,一部分则来自课文注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