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简介

合集下载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取土困难的原因和对策方案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取土困难的原因和对策方案
命财产安全。
意义一
减少洪涝灾害发生频率 和损失程度,促进区域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意义二
改善黄河下游地区生态 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 效率,促进生态文明建
设。
意义三
增强国家应对自然灾害 的能力,提升国际形象
和地位。
XX
PART 02
取土困难原因分析
REPORTING
土地资源紧张,取土空间受限
黄河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 十分宝贵,可用于取土的空地较少。
01
02
03
黄河下游流经地区
黄河下游主要流经华北平 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 工业区。
地理位置特点
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减缓 ,泥沙淤积严重。
重要性
黄河下游地区人口密集, 经济发达,一旦发生洪涝 灾害,将造成巨大损失。
历史洪涝灾害回顾
历史洪涝灾害概述
黄河下游地区历史上曾多 次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 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
3
发挥专家和学者的作用,对防洪工程建设取土工 作进行科学解读和正确引导,提高公众的认知水 平和理解程度。
建立长效评估机制持续改进
01
建立防洪工程建设取土工作长效评估机制,定期对取土工作 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 议。
02
加强对取土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和执行。
资源利用
在取土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利用,如利用废弃土场、河道清 淤等方式获取土源,降低取土成本。
创新性原则:探索新型取土方式
技术创新
鼓励采用新型取土技术和设备,提高取土效率和质量。
模式创新
探索采用新的取土模式,如公私合营、政府购买服务等, 降低取土难度和成本。

黄河下游防洪治理措施

黄河下游防洪治理措施

黄河下游防洪治理措施概述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也是世界上最泥沙的河流之一。

黄河下游地区位于中国的河南、山东两省,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经济区和粮食生产基地。

然而,由于河水泥沙含量高、河道淤积严重等问题,黄河下游地区面临着频繁的洪水灾害威胁。

为了保护下游地区的人民财产安全,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洪治理措施。

1. 河道疏浚河道疏浚是黄河下游防洪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黄河经过长期的泥沙淤积,导致河道断流、水势变浅,进而增加了洪水的冲击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黄河下游地区对河道进行定期疏浚。

疏浚工作包括清理河道底泥和水生植被,保持河道畅通,减少洪水的冲击力。

2. 建造防洪堤坝为了有效地控制黄河洪水,黄河下游地区大量建设了防洪堤坝。

这些堤坝可以有效地阻止洪水侵袭下游地区,保护人民财产安全。

防洪堤坝的建设包括加固现有堤坝、新建堤坝和减少河道侵蚀等措施。

通过不断加强堤坝的防洪能力,黄河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大大提高。

3. 构建洪水调控工程为了进一步提高黄河下游地区的抗洪能力,黄河下游地区积极构建洪水调控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水库、闸门、泄洪道等。

通过这些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可以调节黄河的水量,减少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同时,这些工程也可以利用洪水资源,提供水源供给和灌溉用水。

4. 强化监测和预警体系为了及时掌握黄河下游地区的江河水情,提前预警洪水灾害,黄河下游地区建立了完善的监测和预警体系。

该体系包括水文站、气象站、监测设备等,可以实时监测黄河的水位、流量和水质等信息。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及时发出预警,提醒下游地区人民做好防洪准备,减少洪水灾害的损失。

5. 加强防洪意识教育为了增强人民防洪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黄河下游地区加强了防洪意识教育。

通过开展防洪演练、宣传防洪知识等活动,提高人民的防洪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同时,加强防洪宣传教育,普及防洪知识,提高人民对防洪工作的支持和参与。

结论黄河下游地区的防洪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的,包括河道疏浚、建造防洪堤坝、构建洪水调控工程、强化监测和预警体系以及加强防洪意识教育。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概况及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概况及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概况及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作者:冯兴平江涛李永红任文张展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20期[摘要]黄河“地上悬河”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通过对黄河下游防洪工程项目区水土流失情况进行调查并查阅有关资料,按照《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2007)将项目区划分为3个水土流失分区,即强烈侵蚀区、中度侵蚀区和轻度侵蚀区。

本文以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布设为例,并结合积累经验,介绍了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概况与工程的防治目标,总结了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原则,阐述了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和总体布局,提出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流失;防治目标;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中图分类号:V2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0-0127-031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的概况黄河悬河的形成是自然营力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悬河的稳定性关乎黄河下游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黄河下游干流河道全长786km,流域面积2.27万km2,是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防洪安全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

工程建设范围为黄河干流河南省孟津县白鹤至山东省垦利县渔洼河段,涉及河南、山东两省14个市38个县(区),包括河南省焦作、郑州、新乡、开封和濮阳5个市16个县(区),山东省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淄博、滨州和东营9个市22个县(市、区),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的范围为黄河下游干流白鹤(河南省孟津县西霞院水库坝址以下)至山东省垦利县渔洼,治理河段长820km。

主要建设内容为加固堤防258.65km,其中放淤固堤230.66km、临河修筑新堤20.34km、截渗墙加固7.65km,建设防浪林99.90km,处理穿堤建筑物3处;采用截渗墙加固临黄山口隔堤土石结合部1.28km;建设堤顶防汛路850.33km;改建上堤防汛路10条、长20.74km;安排险工改建加固25处、坝垛748道;控导工程新续建36处、长20.74km,加固14处、坝垛233道等,工程总投资75亿元。

黄河大堤(临黄堤)—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黄河大堤(临黄堤)—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水利史话收稿日期:2018-02-02期,到战国时已具相当规模。

现黄河下游有各类堤防2291km ,其中临黄堤即通常所说的黄河大堤长1371.22km 。

临黄堤包括左、右两岸,是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范围约12万km 2。

(1)右岸临黄堤。

右岸临黄堤长624.24km ,自上而下分4段:①孟津堤,自孟津牛庄至和家庙,长7.60km 。

②自河南郑州市的邙山脚下,经中牟、开封、兰考及山东东明、菏泽、鄄城、郓城至梁山国那里,长340.18km 。

③东平湖河段梁山国至东平青龙山的10段河湖两用堤及山口隔堤,长19.32km 。

④自济南市郊区宋家庄经历城、章丘、邹平、高青、博兴至垦利县21户,长257.14km 。

(2)左岸临黄堤。

左岸临黄堤长946.97km ,自上而下分为:①自河南孟湾,长171.05km 。

②贯孟堤,自封丘鹅湾至吴堂,长9.32km 。

③太行堤,自长垣大车集至苏东庄,长22.00km 。

④自河南长垣县大车集经濮阳、范县至台前张庄,长194.48km 。

⑤自山东阳谷陶城铺经东阿、齐河、济阳、惠民、滨州至利津4段,长350.12km 。

大堤经历代加高培修而成,由于堤线长,加修频繁,又多系群众性施工,历次洪水时堤基往往出现严重渗水或流土现象。

堤防加固主要采取锥探压力灌浆、抽槽换土、加黏土斜墙和铺盖、反滤排水、修筑前后戗、放淤固堤等措施。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放淤固堤的方法得到大力推广,利用黄河水流含沙量大的特点,采用自流放淤、提水放淤、简易吸泥船放淤、泥浆泵放淤等措施,30年内共开辟淤区堤线755.6km ,对巩固黄河下游堤防起到了显著作存在一些隐患和薄弱环节,如按200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部分堤防堤身断面不能满足渗透稳定要求;险工的坝垛大部分基础比较脆弱,根石坡度过陡,深度不足,稳定性很差,一遇较大洪水险情丛生,堤防溃决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由于河床淤高,部分堤防堤顶高程不能满足2000年一遇设计水平的要求。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移民占压处理工作刍议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移民占压处理工作刍议
水利技术监督
2 0 1 3 年第 2期
黄 河 下 游 防洪 工程 移 民 占压
处 理 工 作 刍议
张 靖’ 皇 海 军 王 书 宁 。
( 1 I 河南黄 河勘 测设 计研 究 院 ,河南郑 州 4 5 0 0 0 3 ;2 . 焦 作黄 河河 务局 ,河 南焦作 4 5 4 0 0 1 ; 3 . 博 爱沁 河 河务 局 ,河南博 爱 4 5 4 4 5 0 )
生 改变 。在 时 间不 允许重 新进 行调查 的情 况 下,工 程 移 民 占压 处理工 作就 会显得 非 常被动 。
有 意 地在 工程 占压 区进 行 建 筑 物 搭 建 或农 用物 种
低 ,在 拟 建 工程 规 划 批 复 下 达 后 ,应 充 分考 虑 当
地 村 民生 产 生 活基 本情 况 ,导致批复后的工程移 民占压数量与调查时的数
量不 照应 ,影 响工程 的正常实 施 。
1 防洪工程移 民占压特点
1 . 1防洪工程简介 黄河下游 防洪工程主要由堤 防、险工及控导组 成。黄河下游堤防是防御洪水的主要屏障 ,是黄河
下 游 防洪 工 程 体 系 的 主 要 组 成 部 分 。人 民治黄 以
根据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断面特点,堤防工程移
作 者简 介 :张 靖 ( 1 9 8 1年一 ) ,男 , 山东鄄城 人 ,工程 师 。
・2 5・
水利技术监督
2 0 1 3 年第 2 期
民 占压包括 沿线 堤 防临河侧 前 戗加 固、防 浪林 ,背 河 侧淤 区、护堤地 、后戗 加 固等工 程 占压范 围 内的
生产 生活设 施 。
河道 整 治 工 程 移 民 占压 包 括 : 险工 工 程 的 坝 、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_概要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_概要

一、流域基本情况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海拔1000~2000米之间的世界上最大、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海拔100米以下的黄淮海平原,在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3万平方公里。

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干流河道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39.6万平方公里。

在黄河流域该河段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上部的以上黄河水量的主要来源区、沙量相对较少;二是中部的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水力资源丰富;三是下部的河套平原是黄河流域最富饶的地区之一,存在一定的防洪防凌问题。

河口镇至桃花峪为黄河中游,干流河道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

该河段具有四个特点:一是河口镇至区间为黄土高原地区,暴雨集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是黄河下游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二是上部的河口镇至禹门口河段和下部的潼关至小浪底河段水力资源较丰富,并且距电力负荷中心近;三是河口镇至禹门口区间煤炭资源丰富;四是中部的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河道宽浅散乱,存在一定的河道治理问题,水库运用对本河段以下的潼关至大坝河段也造成了一定塌岸问题。

在本河段汇入的渭河和在中游下部汇入的沁河等重要支流的下游地区经济社会较为发达,存在一定的防洪问题。

桃花峪以下为黄河下游,干流河道长786公里,流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除艾山附近为山区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约束洪水泥沙。

由于泥沙淤积,使该河段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河道成为淮河和海河的分水岭。

黄河下游堤防保护是因黄河在历史上决口改道淤积形成的、绝大部分属于淮河和海河流域的、我国最大的平原——黄淮海平原,是我国经济社会的核心地区之一,历史上堤防频繁决口改道,黄河洪水泥沙对黄淮海平原带来巨大灾难,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黄河流域有、、、、、、、、等9省(区)的340个县(市、旗),2005年人口11275万人,耕地面积24362万亩,国生产总值12150亿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黄河下游防洪治理情况汇报

黄河下游防洪治理情况汇报

黄河下游防洪治理情况汇报黄河是我国母亲河之一,也是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因此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防洪治理的重点地区。

近年来,黄河下游防洪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面就对相关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黄河下游防洪治理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

针对黄河流域泥沙淤积、河床抬高等问题,国家相继启动了“黄河防总”、“南水北调东线”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加大了对黄河下游的治理力度。

这些工程的实施,有效减轻了黄河下游的洪涝灾害风险,提高了防洪能力。

其次,黄河下游防洪治理技术不断创新。

近年来,我国在防洪治理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如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泥沙监测、采用生态护岸等新技术手段,有效提升了黄河下游的防洪能力。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黄河下游的水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了对洪水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为防洪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再次,黄河下游防洪治理工作的社会参与度不断提升。

政府加大了对黄河下游防洪治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强了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合作,引导和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到防洪治理工作中来。

这种社会参与的模式,有效地凝聚了全社会的力量,形成了全民参与防洪治理的良好局面。

最后,黄河下游防洪治理工作的成效逐步显现。

通过多年的努力,黄河下游的洪水灾害得到了有效控制,防洪工程的建设和技术的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大大提高了黄河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为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黄河下游防洪治理工作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黄河下游的防洪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继续加大力度,不断完善工程建设,不断创新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社会参与度,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洪涝灾害,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希望各级部门和广大市民一起携手合作,共同努力,共同建设更加安全、美好的黄河下游地区。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解读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解读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解读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黄河下游大堤历史悠久,随着河道变迁,经历代不断修建而成。

目前,下游临黄大堤总长1371.2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证黄河不决口,按照各个时期河道淤积情况,本次规划前,已对黄河下游大堤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加高培厚。

之后,随着河床的淤积抬高,“九五”期间有计划地对堤防进行了加高帮宽。

除堤防加高帮宽外,还采用放淤固堤、前后戗、锥探压力灌浆等措施对堤防进行了加固。

一、堤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继续建设的紧迫性通过三次堤防加高和“九五”期间建设,在2015年前,下游堤防高度基本达到设计要求,但堤防加固的进度较慢,致使黄河下游堤防质量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堤身质量差黄河下游堤防是在历代民埝的基础上经多次加高培修而成,受当时技术、设备和社会环境等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用料不当、压实度不够,填筑质量不一等问题。

地质勘探断面显示,不连续的薄层结构非常明显。

(二)堤身裂缝多,獾狐、鼠类等洞穴隐患多由于大部分堤防长期不临水,使堤防仅有的少量不均匀粘土形成大量纵横裂缝。

长期以来獾狐、鼠类等动物在堤防上打洞,造成堤防上洞穴众多,每年堤防检查都发现几十处獾洞,鼠洞更是到处可见,在堤身内还有人为挖的战壕、防空洞、藏物洞、墓坑、树坑等空洞。

洞穴及空洞较为隐蔽,威胁较大。

(三)堤基老口门多,近堤坑塘多,基础薄弱黄河下游为冲积平原,加之历史决口改道,黄河下游堤基复杂,多种堤基并存。

下游堤基多为沙性土,透水性强,易形成管涌等渗透变形,严重破坏了堤基的整体稳定性。

(四)部分堤段堤顶宽度不足,临河堤坡较陡黄河下游堤防有50%以上的堤段堤顶宽度为7~10米,严重不满足现代抢险交通需求。

部分堤段临河侧边坡不满足抗滑稳定需求。

(五)继续建设的急迫性由于存在上述问题,黄河大洪水期间,在堤防的背河侧常出现管涌、渗水、滑坡、陷坑、漏洞等险情,险象环生。

“96·8”洪水期间,堤防出现裂缝5280米,渗水40383米,较大管涌群8处,其中河南封丘荆隆宫堤段在距背河堤脚约300米处发现管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简介人民治黄五十多年来,黄河下游先后兴建了以干支流水库、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分滞洪区为主体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

同时水文、通信、信息网络及防洪组织管理等非工程措施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黄河下游防洪体系。

上拦工程有:干流的三门峡水库、伊河的陆浑水库、洛河的故县水库及干流上在建的小浪底水库。

下排工程主要是黄河两岸大堤、支流堤防和河道整治工程。

两岸分滞洪工程有:东平湖水库、北金堤滞洪区、封丘倒灌区、齐河展宽区(北展)、垦利展宽区(南展)、大功分洪区等。

非工程措施主要有∶防汛组织体系、防汛通信系统、水文测报预报系统、防汛信息采集系统、滩区分滞洪区的管理、工程抢险及防灾救灾等。

一、上拦工程1、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坝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与山西省平陆县交界的黄河干流上,控制黄河流域面积68.8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91.4%。

水库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06m(大沽高程,下同),主坝长713m,坝顶宽22.6~6.5m,坝顶高程353m。

现状条件下防洪运用水位为335.0m,相应库容近60亿m3。

汛期有25个孔、洞(即12深孔+10底孔+2隧洞+1钢管)投入运用,现状启闭设备条件下连续开启或关闭一次约需8小时。

三门峡水库防洪运用原则是根据1969年“四省会议”确定的,即当上游发生特大洪水时,敞开闸门泄洪。

当下游花园口站可能发生超过22000m3/s洪水时,应根据上、下游来水情况,关闭部分或全部闸门。

增建的泄水孔,原则上应提前关闭。

水库非汛期控制水位310m;汛期平水时按控制库水位305~300m运用,一般洪水时敞开闸门泄洪,以利于水库的排沙和降低潼关高程。

2、故县水库故县水库位于洛河中游河南省洛宁县境内,是一座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按千年设计、万年校核标准兴建。

控制流域面积5370km2,占洛河流域面积的45%,占三花间流域面积的12.9%,设计总库容11.75亿m3 。

故县水库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主要泄水建筑物有2个泄流底孔,1个泄流中孔,3台发电机组和5孔溢洪道。

故县水库主要配合三门峡、小浪底、陆浑等水库以减轻黄河下游洪水威胁,同时提高洛阳市防洪标准。

其运用原则是: 库水位为515~535.0m(20年一遇) (大沽基面, 下同)时, 控泄1000m3/s; 当库水位高于535.0m时,敞开所有闸门泄洪; 当库水位涨至548m时, 分两种情况泄洪:当入库小于泄流能力时, 按入库流量泄洪;当入库大于泄流能力时,按泄流能力泄洪。

预报花园口流量(预见期8小时)达12000m3/s且有上涨趋势时, 关闸停止泄洪。

当库水位达到设计洪水位548.5米时,为了保证大坝安全,水库开闸泄洪。

泄洪时以1小时为时段,控泄流量为200m3/s、400m3/s、800m3/s逐渐开启底孔。

1996年确定近期7、8月份防汛限制水位为515m (大沽标高,下同), 蓄洪限制水位548m。

9月份防洪限制水位为527.3m;10月份防洪限制水位为534.0m。

另外,当库水位低于528.0m时,由于中孔挑流距离近,对大坝坝体安全有一定影响,故不能启用。

3、陆浑水库陆浑水库位于伊河中游的河南嵩县,控制流域面积3492km2,占该河流域面积6029km2的57.9%,占三花间流域面积的8.4%,总库容13.20亿m3,是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水库。

水库主要建筑物有∶粘土斜墙砂卵石大坝、溢洪道、输水洞、泄洪洞、灌溉洞、电站等。

陆浑水库的主要作用是配合三门峡水库削减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的洪峰流量,以减轻黄河下游的防洪负担。

陆浑水库采用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洪水位为327.50m,校核洪水位331.80m。

水库的运用原则是:库水位315.5~319.97m(20年一遇)时,控泄1000m3/s;库水位319.97~322.74m(100年一遇)时, 输水洞、泄洪洞、溢洪道闸门全开泄洪;库水位超过322.74m时, 灌溉洞、输水洞、泄洪洞、溢洪道闸门全开泄洪。

预报花园口流量(预见期8小时)达12000m3/s且有上涨趋势时,关闸停止泄洪。

当库水位达到设计水位或发现大坝有问题时,开启所有闸门泄流,以保大坝安全。

二、下排工程1、堤防工程黄河下游堤防是防御洪水的主要屏障。

人民治黄以来,黄河下游共经过三次较大规模修堤,1950年至1959年第一次、1962年至1965年第二次、1974年至1985年第三次。

经过三次对堤防加高加固,大大增强了堤防的抗洪能力。

黄河下游临黄大堤一般高7-10m,最高达14 m,临背河地面高差3-5 m,最高达10m以上(如开封大王潭);堤防断面顶宽7-15m;临背坡,艾山以上均为1:3,艾山以下临河坡1:2.5,背河坡1:3。

目前黄河下游共有各类堤防2285.115km,其中临黄堤1368.342km、分滞洪区堤防312.868 km、支流199.320km和其它堤防247.340km,渔洼以下堤防157.245km。

共有设防堤防长1952.810km,不设防堤长332.205km 。

2、险工及控导工程黄河下游的河道整治工程主要包括险工和控导护滩工程两类, 险工是依附大堤,修筑有坝、垛和护岸,具有控导河势和保护大堤之功能;控导护滩工程修建在滩地前沿, 修筑有坝、垛、护岸,具有控导河势和护滩保堤的作用。

目前,黄河下游共有各类险工207处,坝、垛和护岸6265道,工程长394km;控导护滩工程204处,坝垛3793道,工程长346km;滚河防护工程94处,防护坝301道。

3.黄河下游滩区黄河下游河道自河南省孟津铁谢至山东省垦利入海河道全长878km。

河道上宽下窄,比降上陡下缓,山东陶城铺以上宽河段两岸堤距1.4~20km,陶城铺以下窄河段堤距0.5~5.0km。

河槽一般为复式河槽,平面外形呈宽窄相间的藕节状,收缩段与开阔段交替出现,开阔段两岸有宽阔的滩地。

下游河道总面积4647km2(包括封丘倒灌区407km2),其中滩地面积3956km2,占河道面积的85%。

三、分滞洪工程1、东平湖水库东平湖水库是下游的重要分洪工程。

水库位于山东省境内,距黄河干流三门峡水库约585km。

总面积627km2,近期防洪运用水位44.5m,相应总库容30.5亿m3,其中新湖区库容21.6亿m3,老湖区库容8.9亿m3。

(1)运用原则东平湖水库的主要作用是解决艾山以下窄河段的防洪问题,控制艾山下泄流量不超过10000m3/s,以确保济南市、津浦铁路、艾山以下黄河两岸广大地区的防洪安全。

同时还承担着调蓄汶河全部洪水的任务。

调度运用原则,按三种情况考虑:(1)若黄、汶河洪水不遭遇时,尽量运用老湖调蓄;(2)若黄、汶河洪水遭遇较大洪水时,一般掌握先老湖后新湖或新老湖分别运用的方式;(3)若黄、汶河洪水严重遭遇,依照来水过程,分别利用老湖、新湖滞洪(老湖蓄汶河来水,新湖蓄黄河来水),视分洪情况适时破除二级湖堤、合理调度。

当预报孙口站流量超过10000m3/s且后续洪水有上涨趋势时,东平湖水库作好运用准备。

具体运用时,由黄河防总根据洪水情况商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并由山东省防汛指挥部组织实施。

(2) 1982年8月东平湖水库分洪运用1982年8月花园口站出现15300m3/s,洪峰7日洪量49.7亿m3,是建国以来仅次于1958年的大洪水。

山东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防总的建议,为确保下游及洛口铁桥的安全,确定孙口站超过8500m3/s运用老湖分洪,控制洛口不超过8000m3/s,根据孙口站测报流量,于6日22时6分首先开启了林辛闸,于7日11时10分开启十里堡闸分洪,到9日21时至23时先后关闭两闸,分洪历时分别为71h与60h。

两闸最大分洪2400m3/s(林辛闸1070m3/s,十里堡闸1330m3/s),分洪水量近4亿m3,(分洪前老湖水位39.08m,分洪时未发生径流加水),运用最高水位42.11m,孙口站最大流量10100m3/s,经两闸分洪和滩区滞洪后,艾山站最大削减至7430m3/s,洛口站为6010m3/s,大大减轻了艾山以下的防洪负担。

分洪时孙口站日平均含沙量为12~16kg/m3,进湖沙量约500万m3,闸后2km范围内一般淤积0.5~1.0m,闸后最大淤厚∶林辛闸为2m,十里堡闸为1.5m,淤积绝大部分为粗细沙或粉沙,不能耕种的沙化面积约6275亩。

其余一般淤积厚度0.15m左右,土质多为两合土、红粘土。

2、北金堤滞洪区北金堤滞洪区位于郑州花园口下游约190km左岸临黄堤与北金堤之间的区域,1951年由国务院批准兴建,是防御黄河下游超标准洪水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

滞洪区有效分洪水量20亿m3,面积2316Km2,涉及豫、鲁两省7个县(市),67个乡,2166个自然村,约157.23万人。

北金堤滞洪区运用原则:当花园口站发生22000m3/s以上洪水,三门峡、故县、陆浑水库拦洪,东平湖水库充分运用后仍无法解决时, 报请国务院批准,运用北金堤滞洪区滞洪。

(计算中考虑金堤河来水7亿m3 )。

分洪时机一般控制在高村站流量涨至20000m3/s时,分洪后大河流量一般控制在16000~18000m3/s。

分洪后主流沿回木沟、三里店沟直达濮阳南关,然后顺金堤河向下演进,由台前县张庄闸和闸下游大堤预留口门相机退入黄河。

3、齐河展宽区齐河展宽区主要是解决济南窄河段的凌洪威胁,黄河发生特大洪水时,用以滞蓄部分洪水。

该区面积106km2,有效滞洪库容3.9亿m3。

临黄大堤上建有豆腐窝分洪闸, 设计分洪流量2000m3/s。

展宽新堤下端建有大吴泄洪闸,设计泄洪能力500m3/s。

运用原则∶当花园口发生30000m3/s以上特大洪水时, 除充分运用三门峡、陆浑、故县、北金堤和东平湖拦洪滞洪外, 再向齐河展宽区分洪2000m3/s, 由大吴闸向徒骇河分洪。

同时还要运用黄河北岸封丘县大功临时溢洪堰分洪5000m3/s。

4、垦利展宽区垦利展宽区是以防凌为主,结合防洪、放淤和灌溉,以保障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障油田的开发和发展农业而兴建的。

临黄堤上修建麻湾和曹店两座分凌闸,设计流量分别为2350、1090m3/s,在章丘屋子修建退水闸一座,设计退水流量530m3/s。

区内面积123.33km2,滞洪水位13.0m,相应库容3.27亿m3。

5、大功分洪区为防御特大洪水,1956年开辟大功分洪区。

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后,当时认为黄河洪水基本上得到了控制,该分洪区也被停用。

1975年淮河大水后,经分析计算,黄河花园口站仍有发生30000m3/s以上特大洪水的可能,因此,1985年国务院明确重新使用大功分洪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