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防洪工程——荆江大堤

合集下载

世界上历时最长的水利工程

世界上历时最长的水利工程

•期限长; 期限长; •可转让; 可转让; •风险大; 风险大; •收益高。 收益高。
种 类 比 较
性质不同 受益方式不同
股票 入股凭证 取得股息和红利,经营好 取得股息和红利, 坏决定效益 不能退股, 不能退股,只能出卖股票 受益高 风险大 •都是有价证券; 都是有价证券; •都是集资手段; 都是集资手段; •都能获得一定受益。 都能获得一定受益。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长江三峡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中堡岛,距下游 长江三峡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中堡岛, 葛洲坝工程38公里 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公里, 葛洲坝工程38公里,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 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方案。 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方案。 施工:第一阶段1993-1997年 工程总工期17年,分三个阶段 施工:第一阶段1993-1997年, 为施工准备及一期工程;第二阶段1998-2003年 为二期工程; 为施工准备及一期工程;第二阶段1998-2003年,为二期工程; 第三阶段2004-2009年 为三期工程。 第三阶段2004-2009年,为三期工程。三峡工程动态总投资预 计为2039亿元人民币 水库最终将淹没耕地43.13万亩 亿元人民币, 万亩, 计为2039亿元人民币,水库最终将淹没耕地43.13万亩,最终将 移民113.18万 移民113.18万人。 工程竣工后,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 工程竣工后,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 防洪库容221.5亿立 方米,总库容达393亿立方米 亿立方米, 方米,总库容达393亿立方米,可充分发挥其在长江中下游防洪 体系中的关键性骨干作用, 体系中的关键性骨干作用,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十年一 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并将显著改善长江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航 百年一遇, 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并将显著改善长江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航 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将发挥防洪、发电、航运、养殖、 道,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将发挥防洪、发电、航运、养殖、 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 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 等十大效益,是目前世界上任何巨型电站无法比拟的! 等十大效益,是目前世界上任何巨型电站无法比拟的!

长江荆江大堤

长江荆江大堤

长江荆江大堤荆江大堤位于荆江北岸荆州市,上起荆州区枣林岗,下至监利县城南,全长182.35公里。

属1级堤防。

堤防保护范围包括荆江以北,汉江以南,东抵洪湖新滩镇,西至沮漳河的广大荆北平原地区,保护耕地1100余万亩、人口1000多万人,有荆州等一批重要城镇和江汉油田。

一旦大堤决口,不仅荆北平原顿成泽国,而且威胁武汉市和附近交通干线的安全,有可能打乱整个国民经济的部署。

建国以来荆江大堤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加固修培,特别是自1972年开始列为国家基建投资项目以来,由湖北省负责组织实施。

1974年至1983年为一期加固工程;1984年起实施荆江大堤二期加固工程建设。

目前大堤堤顶高程按控制站沙市水位45米加超高2米进行加固,堤顶面宽8~12米,内坡1:3~1:5,外坡1:3。

堤身断面形象基本达标,即堤顶高程按沙市控制站水位45米加超高2米设计,堤顶面宽8~12米,内坡1:3~1:5,外坡1:3。

主要建设内容:加固堤防长182.35公里,加固涵闸3座,重建涵闸2座,堤顶公路158公里,崩岸治理长度65公里。

重点险工险段情况据统计,从明弘治十年(公元1498年)至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的352年间,荆江大堤溃口达34次,平均约十年发生一次。

1931年洪水,大堤于朱三弓、一弓堤等处溃口;1935年洪水,大堤在麻布拐、得胜寺、谢家倒口三处溃口。

1954年荆江大堤发生险情2440余处,包括:脱坡、裂缝、浑水漏洞、清水漏洞、浪坎、管涌、散浸、跌窝等。

上述险情中恶性重大险情50余处(直接挡水堤段长度172.1公里),当年三次运用荆江分洪区,累计分蓄洪水123亿立方米,最大降低沙市水位0.96米,使荆江大堤得以安全度汛。

1998年沙市最高水位达45.22米,超过1954年最高洪水位0.55米,荆江大堤堤防出险90处,其中散浸43处、管涌10处、渗漏20处、浪坎6处、涵闸漏水2处、跌窝1处,其他险情8处,均经及时处理而脱险。

荆江大堤工程的设计方案

荆江大堤工程的设计方案

荆江大堤工程的设计方案一、引言荆江,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是长江的一条重要支流。

荆江流域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湖北省的重要农业产区。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以及自然灾害的频发,荆江流域的河堤存在着诸多问题,危害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的生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了荆江大堤工程,该工程将对荆江流域的防洪体系进行全面升级,保障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的生活安全。

二、工程地理环境荆江流域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地形多为平原和丘陵。

当地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易发洪涝灾害。

荆江支流众多,河流纵横交错,洪涝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当地的粮食生产和民生安全。

三、工程目标荆江大堤工程的设计目标如下:1. 提高荆江流域的防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

2. 改善当地的水资源利用,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

3. 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工程内容1. 荆江大堤工程将对当地现有的河堤进行加固和修建新的防洪堤。

2. 该工程还将对当地的排涝体系进行改造,提高排水能力。

3. 通过工程实施,改善当地的水资源利用,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

4. 在工程中还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规划和设计河堤工程,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工程实施1. 荆江大堤工程的实施将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和设备,确保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2. 在施工过程中,将注重生产安全,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3. 工程实施过程中,将积极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合作,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六、工程成果1. 荆江大堤工程的完成将大大提高当地的防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2. 工程的完成将使当地的农业生产得到保障,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

3. 该工程的实施将提高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七、研究方向1. 如何充分发挥大堤工程的防洪效果,最大限度减少洪涝灾害。

2. 如何结合大堤工程的实施,优化当地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

3. 如何通过大堤工程的实施,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荆江分洪工程

荆江分洪工程

北闸黄水套升船机滑道局长田方兴介绍,荆江分洪主体工程于1952年建成后,分洪区内又修筑了21个安全区和一些安全台。

1954年分洪前,这些设施发挥了作用。

当时,分洪区有居民接近24万人,除6万多人转移到江北的石首市人民大垸,其余的16万多人都就近移至安全区和安全台。

所谓“安全区”,就是在干堤旁边再做一道围堤,形成独立围垸,以隔离洪水。

安全区面积最大的2.8平方公里,最小的仅0.2平方公里。

目前,分洪区内8个乡镇,除麻豪口镇外,其他乡镇人民政府机关都在安全区。

独特文化,心情随水位涨跌60年来,因“分洪”二字不时在耳边响起,分洪区形成独特的水文化。

百姓普遍关注汛情变化,有些还已成为观察洪水险情的土专家。

“到了汛期,大家看到江水涨得蛮恶,就赶紧把家里东西搬走。

我已搬过好几次了。

”张同举老人告诉记者,1998年特大洪水时,他和乡亲们曾转移到江北,大约1个月才回来。

田方兴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他说,上世纪,农村有了收音机后,老百姓在汛期每天都听水位公报,一听到“涨”心里就紧张——就像关注股市行情的城里人,一听到“跌”就紧张。

不过,那都是上世纪的事情了,近10多年,人们揪着的心慢慢放下了。

经历1998年的洪水考验后,荆江堤防普遍加高加固,又随着三峡工程建成,荆江分洪的概率已大为减少。

2006年,北闸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获批为3A级旅游景区。

但警报并没有彻底解除。

“如果长江流域发生1860年、1870年那样的特大洪水,还需启用荆江分洪区,才能确保长江防洪安全。

”田方兴说。

记者踏访分洪区干堤时,看见水务工作者每天仍在一丝不苟地维护着分洪设施。

比起60年前,这些设施要完备很多,俨然是一座天然的抗洪博物馆。

在麻豪口镇黄水套堤段,有一个在当地也罕有人知的工程——升船机滑道。

一旦分洪发生,长江里的船舶将通过该滑道拖进分洪区,进行打捞救生。

该工程包括北闸、南闸、分洪区南线大堤等。

北闸是一座1054米长、由54孔组成的进洪闸;南闸是一座336米长、由32孔组成的节制闸。

【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复习资料之荆江

【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复习资料之荆江

【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复习资料之荆江
【—八年级地理之荆江】,荆江之水实际上全要靠荆江大堤挡住。

分洪只是不得已的
保全大局的措施。

荆江大堤是江汉的屏障,座落在长江中游北岸,从江陵县枣林岗起,至监利城南止,
全长182公里,是长江堤防中最险要的堤段。

江陵古城和沙市就在大堤旁边。

荆江大堤的
溃口纪录,据记载,从明朝弘治十年(1497年)至清朝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352
年里,共有24次,平均15年一次。

当时,一次洪灾三年者。

难以恢复。

当地民谣说:
“不惧荆州干戈起,只怕荆堤一梦终。

”在荆江大堤上,南岸有所谓“荆江四口” 分流,即虎渡河口、调弦口、藕池口。

松滋口向洞庭湖分流;但是,荆江北岸要比南岸低5~7米,甚至连荆江枯水位时也高于北岸地面,如沙市在大水时期,江面的船只似乎在楼房上
走过。

而且,堤脚迎流顶冲而造成的崩岸相当危险。

所以,人们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1998年8月以后,长江水位居高不下,荆江大堤由于长时间高水位浸泡,随时有溃堤崩垸的危险。

截止8月15日,湖北省累计排除险情3984 处,全省有210多万人昼夜巡查,严防死守,确保长江大堤安全。

总结:荆江北岸是江汉平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地势低洼,由于荆江河道弯曲,洪
水宣泄不畅,故极易溃堤成灾,有&ldquo
初中生物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著名的水利工程

著名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

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宝瓶灌溉胜春霖,天府都安直到今,六字诀传千百载,心随江水水从心”。

汹涌的泯江水滚滚而来,被一条长鱼似的堤坝分成两股,一条弯弯曲曲地沿着河道奔向广阔的川西平原,另一条则仍然奔腾南流,投向长江的怀抱。

都江堰:江心似鱼的堤坝叫鱼嘴。

鱼嘴与玉垒山之间是内江,另一条为外江,是岷江的上流,排泄洪水。

内江通过一个形如瓶颈的引水口,流入平原灌溉农田。

洪水来时,流入内江过多的水就会漫过飞沙堰汇集江底淤积的泥沙郑国渠战国末期,秦国崛起,东进中原,占领了周王室的旧地荥阳,陈兵于韩国边境,韩国危在旦夕。

韩醒惠王设"疲秦之计",想诱使秦国将人力财力用于大兴水利,以解燃眉之急。

于是派遗郑国星夜兼程,赶赴秦国,给秦王蠃政献上一条"富国强兵"之策:郑国对秦王说,水害与水利本为一体,有水害需当治理,无水害可兴办水利。

堵和疏的办法,固然得之于治理水害,但是,同样可以用于修堤筑堤渠,引水浇灌。

秦国无水患可治,却可大兴水利。

关中沃野千里,祗是雨水太少。

关中东部是渭洛二水入河处,三水交汇,地下水位高,一经蒸晒,地面出现盐硷,百里茫茫,寸草不生。

荆江大堤历史筑就的千年古堤

荆江大堤历史筑就的千年古堤

荆江大堤历史筑就的千年古堤自古以来,防御洪水就是长江中下游百姓生活的主旋律。

两千多年来,这里广修堤坝,而荆江大堤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段堤防。

它束起荆江肆虐的河水,默默守护着江汉平原1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却鲜有人知它已经1600多岁。

江水年年涨,大堤年年筑,荆江大堤就是一部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着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和洪水抗争的历史。

如果不经人提醒,你很难看出图片的背景是一座堤坝,它是与三峡大坝同样建设标准的国家一级堤防工程荆江大堤。

自古以来,长江在荆州段洪水频发,修堤筑坝成了历朝历代荆州地方官的一大政务。

王文华(右二)是荆江大堤江陵段的护堤员,他守护了荆江大堤一辈子。

2012年4月在荆江大堤的抗洪值班房里,王文华老人的朋友为他过70岁的生日。

在荆江大堤上每隔不到10公里,就有抗洪值班的房子。

三峡大坝建成后,荆江大堤的分洪压力减少,现在大部分值班房都空着,汛期时才需要人看守。

摄影/李风2013年3月,一个凄风冷雨的春日里,我和摄影师李风到荆州古城采访。

这座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的古城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青灰色的老城墙在午后的细雨中静默着,显得安详又落寞。

采访路上,我们偶然驶上了距离古城不到1公里的荆江大堤。

大堤两侧青草覆盖,偶有几头黄牛在护坡上悠然地吃着草,放眼望去,宛若坝上草原般令人迷醉,若不经人提醒,你很难看出这是一座防洪的大堤。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北人,李风知道荆江大堤还是缘于1998年轰动全国的长江抗洪抢险。

当时为了保证武汉市的安全,是否炸掉荆江大堤分洪的方案牵动着全国人民的神经。

此后,李风开始关注这座守护着江汉平原,始建于东晋,有着长达1600多年修筑历史的大堤。

沿堤遍布的文物古迹,以及绵延不绝的祭祀文化,也让大堤的形象在一次次的重访中逐渐丰满起来。

荆江是江汉平原的中心城市之一图为荆江大堤保护下的荆州城,这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定都郢(今荆州纪南故城)开始,到公元963年荆南国灭亡,先后有6个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

荆江大堤堤基渗控的方案设计

荆江大堤堤基渗控的方案设计

荆江大堤堤基渗控的方案设计提纲:一、荆江大堤简介及渗流问题二、渗流控制的主要方案三、加固堤基的方案设计四、堤身加固的方案设计五、多项措施综合实施的方案设计一、荆江大堤简介及渗流问题荆江大堤位于四川省南充市、江苏省邳州市及浙江省慈溪市,堤长超过900公里,被誉为世界最长的人工石堤。

经历多年的水利工程建设和堤坝改造,虽然大堤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渗流问题逐渐成为了大堤面临的一大难题。

渗流问题对于大堤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渗漏增加了堤坝的稳定性风险,二是大量的渗漏水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三是渗流加剧了岸线侵蚀等问题。

因此,在大堤建设、改造和维护过程中,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堤基渗流控制至关重要。

二、渗流控制的主要方案渗流控制的主要方案包括:屏障式渗透防护、重力式渗透防护、人工反渗透措施、桩柱加固措施等。

屏障式渗透防护是将膨胀土、土工合成材料和混凝土等材料垂直地铺设于黏土层上,形成一条防渗屏障,遮挡渗漏水。

重力式渗透防护是充分利用重力平衡原理,将重物堆积防渗层的顶部,从而达到防水的效果。

人工反渗透措施则是在堤坝内部注入人工反渗透剂,形成收缩性土体,从而防止渗漏的发生。

而桩柱加固措施则是将钢筋、水泥等材料混合后,注入地基中央,增加堤坝原有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三、加固堤基的方案设计加固大堤的第一步是针对堤基进行加固。

堤基加固是指在黏土层下和堤坝表面之间堆积防渗材料,形成一道墙壁,达到防止渗漏水的目的。

加固材料可以是重力式防渗材料,也可是膨胀土、土工合成材料、混凝土等。

此外,在加固堤基时,还需要考虑摩擦系数等土体学问题。

四、堤身加固的方案设计堤身的加固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

针对荆江大堤,在设计加固方案时,可以采取篦条网加固、加装防渗板等方案。

同时,在加固工作中还需要考虑水平载荷和垂直载荷的影响、反推向土的强度等问题。

五、多项措施综合实施的方案设计针对荆江大堤的渗透控制,最佳的方案应该是多种方案综合运用,形成一套完整的防渗设计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防洪工程——荆江大堤
长江流经湖北省荆州地区,上起枝城下至城陵矶约340km的河段称为荆江。

荆江左岸江堤,上起江陵县枣林岗,下抵监利县城南,长182.35km,称为荆江大堤。

大堤直接保护荆北平原500万人口和800万亩耕地,以及许多城镇和其他重要资源的防洪安全。

如大洪水时荆江大堤溃决还将威胁汉南、汉北两区460万人、860万亩耕地和武汉市以及几条铁路、公路交通干线。

因此,荆江大堤被列为长江防洪重点确保堤。

沿革。

荆江大堤始建于东晋永和元年至兴宁二年间(345~364)。

相传荆州刺史桓温令陈遵沿江陵城筑金堤,为大堤最早记载。

大堤原起自万城附近较高地带。

随着云梦泽淤积演变,沙市以上堤段约成于唐代中期,北宋中期后堤围逐渐向下游发展。

首先是几个堤围,堤围之间有穴向荆北区分泄荆江部分流量。

大堤大致在元代初期已形成。

1542年北岸最后一个分流口──郝穴堵塞,大堤联成一线,全长124km,名万城大堤,又名万安大堤。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长江大水,万城大堤溃决,淹江陵城。

此后遂加强堤防管理制度。

至1918年改名荆江大堤。

1951年将堆金台以上8.35km堤划入荆江大堤。

1954年洪水后将下游50km原有干堤划为荆江
大堤的范围。

至此,荆江大堤全长182.35km。

险情与建设。

据有关史志记载自1560~1949年大堤溃决36次,灾情都很严重。

目前堤身高度一般为10~12m,最高达16m。

堤基为沙砾基础,堤背还有历次溃堤所形成的渊塘,堤基覆盖被破坏。

临水面无滩或少滩堤段还有20km 以上,由于人类的活动,生物(白蚁、蛇、獾、鼠等)的破坏,每临较高水位,大堤险情很多,有时还很严重。

1954年大小险情达5000处。

自1949年起针对堤身隐患、堤基渗漏和堤身崩塌三大险情,进行整治和加固,处理各类险患11万多处,计完成土方近1亿m3,护岸石方600万m3以上,荆江大堤已得到初步巩固,三大险情有所减轻。

1954年后历年防汛表明相同高水位的险情逐年减少,但仍未根除。

1987年洪水时,在观音寺堤背发生基础翻沙鼓水重大险情。

问题与展望。

荆江大堤堤身高,基础差,要大幅度地加培又受土源制约,许多堤段的加培造价昂贵。

高度在10m以上的堤身,是1600多年长期积累而成,堤身内部隐患很多,种类也繁杂,极难根除,而河道安全泄量仍远比特大洪水为小,采用分洪措施也只能解决40年一遇洪水(见荆江分洪工程)。

如出现历史上的特大洪水,后果将极为严重,长江四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和已堵的调弦口)向洞庭湖分流逐年减少,对荆江大堤的威胁,也就不断增加。

今后应继续加固堤身,消灭隐患;改善堤基和控制河势,稳定河岸;同
时更应兴建水库控制上游来水,从根本上减轻水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