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荆江河道整治60年回顾_潘庆燊_胡向阳

合集下载

[整理]荆州水文化——荆江

[整理]荆州水文化——荆江

荆州水文化--荆江(巍巍荆江)(文白超美图许宏雷)“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长江浩浩西来,汇细流,纳巨川,逶迤万里,亘古不息。

其三峡以上河段,激涌奔腾之势为诸山所束而敛;出峡口,决荆门,破虎门,雄视沃野,进入江流壮阔、平野无边的两湖平原。

诗仙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诗句即是对此景此状壮美的描述。

“水之为德大矣哉”(北魏郦道元《水经》)。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滋润着神州大地,养育了世代炎黄子孙,书写了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史。

长江又是水患频繁的河流。

相传早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尧舜时,即发生过全流域大洪水,孟子曰:“当尧之时洪水泛滥于天下……”。

禹曾受命平治水土,疏导江河。

长江出峡口从枝城进入荆江河段,汪洋恣肆,桀骜不驯。

荆江河段上起湖北枝城,下迄湖南城陵矶,全长337公里。

其间以藕池口为界,按河型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称上荆江,长167公里;下段称下荆江,长170公里。

旧时以其流经地属荆州,故该江段通称荆江。

其北岸有沮漳河、玛瑙河入汇;南岸有松滋、虎渡、藕池、调弦(已封堵)四口分泄荆江洪水南注洞庭湖,与湘、资、沅、澧四水汇合后于城陵矶复注长江。

上荆江为微弯形河段,河道自上而下由江口、沙市、郝穴三个北向河湾段和洋溪、涴市、阧湖堤三个南向河湾段组成。

下荆江为典型的蜿蜒型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由碾子湾、调关、中洲子、荆江门等弯曲段组成。

荆江河道浅滩变化复杂,董市、太平口、碾子湾、监利等处浅滩每年枯水季节有20-88天不能保证标准航深2.9米,是长江中游航运条件较差的河段。

荆江径流主要来自宜昌以上长江干流。

宜昌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480亿立方米;下泄途中有清江(年均径流量132亿立方米)、沮漳河(年均径流量16.4亿立方米)入汇。

南岸四口分泄入洞庭湖的年径流量因泥沙淤积等因素影响逐年递减,至1994年减至697亿立方米。

宜昌年均输沙量5.19亿吨,清江和沮漳河年均输沙量为0.089亿吨和0.021亿吨。

新中国60年水利事业发展人水相争变人水和谐(5篇)

新中国60年水利事业发展人水相争变人水和谐(5篇)

新中国60年水利事业发展人水相争变人水和谐(5篇)第一篇:新中国60年水利事业发展人水相争变人水和谐新中国60年水利事业发展人水相争变人水和谐——新中国成立60周年水利事业发展巡礼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治水历史,但受自然条件、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制约,严重的水旱灾害一直困扰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前,国贫民弱,山河破碎,水系紊乱,河道长期失治,堤防残破不堪,水利设施寥寥无几、残缺不全,频繁的水旱灾害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新中国就是在这样一个破烂摊子之上开始了她轰轰烈烈的治水实践,并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

防灾减灾:筑牢安全屏障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第一次出京巡视就选择了视察黄河。

在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处,毛主席详细察看了新修的几座险工石坝,然后问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黄河涨上天怎么办呢?”王化云答:“不修大水库,光靠这些坝埽挡不住。

”毛主席瞭望波涛滚滚的黄河,沉思良久。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在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同时,也以“三年两决口”的史实成为名副其实的害河。

今天我们可以告慰毛主席的是,黄河已经连续63年伏秋大汛没决口,将花园口防洪标准一举提高到千年一遇的那个“大水库”——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已经竣工并发挥着良好的作用,不仅防洪效益显著,还通过连续9年调水调沙,实现下游河道的冲刷疏浚,为两岸人民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治国必先治水”。

兴水利,除水害,大水发生时确保防洪安全,大旱发生时确保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60年来,新中国防汛抗旱已经步入一个新天地,旧中国一场洪水夺走几万、几十万生命,一场大旱即造成饿殍遍野的景象不再重演。

且看长江大洪水。

1931年大洪水,死亡人数超过14.5万人。

1954年长江大洪水,京广铁路中断100多天,死亡人数3万多人;1998年大洪水,因灾死亡人数降低到1931年长江大洪水的1%、1954年大洪水的4.7%,特大自然灾害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程度。

长江防汛抗旱工作60年回顾与展望

长江防汛抗旱工作60年回顾与展望
洪治理发展历程
新 中 国成 立 时 , 废 待 兴 。14 百 9 9年 冬 和 15 9 0年 春, 沿江 政府组 织各 地群 众进行 了堵 口复堤 , 本恢 复 基 了 14 99年大 洪 水 留下 的 百孔 千疮 堤 防 的 防洪 能 力 。 15 年 , 江 水 利 委 员 会 在 大 量 调 查 与 研 究 的基 础 91 长 上 , 出 了以防洪为 主 的治江三 阶段 战略计 划 , 提 即第 一 阶段 , 以加 高加 固堤 防为 主 , 以抗 御 14 和 13 99年 9 1年 实 际出现 的最高 洪水 位 ; 二 阶段 , 第 以建设 蓄洪垦 殖 区 为主, 继续 加高 加 固堤 防 , 蓄纳 14 99年 和 13 9 1年洪 水
第 4 卷 第4期 1
2010 年 2 月
人 民 长 江
Ya gz R v r n te i e
V0 . 1. o 4 14 N . F b , 2 1 e. 00
文 章 编 号 :0 1 4 7 (0 0 0 0 0 0 10 — 19 2 1 )4— 0 9— 5
长 江 防汛 抗 旱 工 作 6 O年 回 顾 与展 望
史 光 前 , 华 中, 晶 晶 沈 于
( 长江水利委 员会 防汛抗旱办公 室, 湖北 武汉 4 0 1 ) 30 0 摘要 : 中国成立后 , 新 长江流域各级政 府坚持 不懈地进行 了长江防洪综合体 系建设 , 夺取 了一次次防汛抗旱 斗 争的伟 大胜利 。回顾 了治江 6 0a来长江防洪治理发展 的历程 , 从防洪工程体 系与非工程体 系建设、 防洪能力
(9 1 13 年或 14 年实际最高洪水位 ) 99 为标准 , 进行堤 防的整修 加 固 , 建 了大 通 湖 蓄 洪 垦殖 工 程 。鉴 于 荆 兴 江防洪 的严 峻形势 ,9 2年 , 政务 院批 准 , 15 经 动工 兴 建 荆 江分 洪工程 , 主体 工程 太平 口进 洪 闸 ( 闸) 黄 山 北 和

我与祖国共奋进水利发展60年回顾

我与祖国共奋进水利发展60年回顾

我与祖国共奋进水利发展60年回顾导读:本文是关于我与祖国共奋进水利发展60年回顾,希望能帮助到您!滔滔长江,巍巍群山。

在长江中下游北岸,有一片锦绣山河——**。

这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里,湖泊纵横,岗峦起伏。

60年来,**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坚持兴利除害,实施治水兴县,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在古老的吴楚大地上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60年来,同共和国铿锵有力的改革开放脉搏一致,**水利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筑堤防修水库兴水利除水患谱写了一曲曲不懈治水的雄浑乐章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人民为改变穷山恶水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在沿江将众多小圩联并成永登、永赖、永丰、永久4个大圩,1954年大水后又陆续进行加固加高,形成了84公里的**江堤,有效遏制了长江洪水的侵袭。

在白荡湖、陈瑶湖、菜子湖、两赛湖四大流域开展了大规模的垦殖和圩堤加固,建成大小圩口470多个,修建了**闸、永安闸、湖东闸、红旗闸、莲城湖闸等一大批中小型涵闸和排涝站,40多万亩圩田得到有效保护。

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奏响了一曲曲科学治水的华彩乐章1983年一场大水,**水利遭受了沉重打击,历史和现实再一次统一了全县上下的认识:水患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因素,是造成**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

**要脱贫,水利要先行。

只有建成高标准的水利工程体系,才能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此后,在省、市水利主管部门的直接帮助下,科学规划,综合治理,一张蓝图,换届接力,坚持不懈一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

加强泵站和蓄水工程建设,保障农业增产增收。

**境内有大小圩口244个,圩区占全县总面积30%以上,其中5千亩以上大圩18个,1千亩以上圩口74座,是粮食、油料的主产区。

对圩区实施防洪与除涝并治,是促进农业生产上台阶、夺取农业全面丰收的关键所在防存在的隐患,使江堤达到二级堤防标准,遭遇1954年型洪水,能保障保护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洪减灾效益可达23亿元,80多公里的**江堤,如今已成为一道防御洪水的铁壁铜墙。

荆江分洪工程三部曲

荆江分洪工程三部曲
认 为分 洪工 程如成 , 湖 南滨 湖地 区毫 对
无 危 险 , 可 减 少 水 害 … …决 定分 洪 工 程 且
15 年武汉人民抗洪情景 94


察荆江分洪工程 施工现场。 月2 日, 5 4 傅作 义代表 中央召开 了赠授 中央领导人为荆江 分洪工程 所题锦旗 的大会。 毛泽东主席的 题词 是 :“ 为广大 人民的利 益, 取荆江 争
示 :“ 周总理 :( ) 一 同意你 的意见及政 务
院决定 ;( ) 二 请将 你这封信 抄寄 邓子 恢
同 志 。 3 2 日, 恩 来 又 写 信 给 毛 泽 东 ”f 9 周 l
并刘少奇、 朱德、 陈云:“ ……关于荆江分
洪工程 , 经李葆华 与顾 问布可夫去武汉开 会后, 又亲往沙市分洪地 区视察 , 他们均
I -——脚 -


J 定 ” 成 立了荆 江分 洪工程委员会及其所 ,
属 机 构。会 议确 定工 程 分两 期进 行 , 第

荆江是长江中游 自 湖北枝江 至湖南岳阳 l
城陵矶 的一段河流。 江水 从上游峡谷奔腾而 来, 润泽 了开 阔的荆 楚故地 , 造就 了两岸的
期 以荆江 大堤加固、 太平口泄洪 闸、 黄 山头节制 闸及拦 河坝和南线 大堤 建设为

忆 往 ’  ̄l 螂 椭_t t 任
舯 毕
文/韩媛 媛
荆江分洪工程三部曲
有史 以来 , 江河水患一直 是华夏大 地历 I 对长江 、 黄河、 淮河 和海河等 河流 进行治
代统治者和黎民百姓心头萦绕不去的梦魇。 I 理 , 在对长江的治理 规划中, 又以荆江河 场暴雨, 千里劫难 , 一次次江河泛滥使无数 I 段 的治理 为首要任 务。15 年 l月, 9 0 0 在听 百姓流离失所甚至丧命于洪流之中 虽经历代 i 取了时任 中南局 代理 第一书记 邓子恢 的 。 统治者努力, 江河水患依然未除。 新中国成立 I 汇报之后 , 毛泽东与刘少奇、 周恩 来共同

湖北荆江河道演变监测及分析项目综述

湖北荆江河道演变监测及分析项目综述

湖北荆江河道演变监测及分析项目综述
汪记锋;刘国亮;张艳霞
【期刊名称】《水利水电快报》
【年(卷),期】2018(39)7
【摘要】三峡水库的蓄水运用改变了大坝下游河段的来水来沙过程,造成荆江河道沿程冲刷,可能引起局部河段河势变化,对荆江防洪造成威胁.对荆江河段重点河段开展原型观测,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监测导线分析法、岸坡稳定性评估体系等监测方法.综合荆江河道历史演变规律、重点河段10 a来原型观测及岸坡稳定评估,分析得出荆江总体河势变化特征及演变趋势.荆江河道演变监测及分析项目为湖北省水利厅及时了解河道变化情况提供了科学依据,可指导荆江防汛,并为部分河道整治工程提供河势演变的理论依据.
【总页数】5页(P24-28)
【作者】汪记锋;刘国亮;张艳霞
【作者单位】荆州市长江勘察设计院,湖北荆州 434000;荆州市长江勘察设计院,湖北荆州 434000;湖北省水利厅,湖北武汉 4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1
【相关文献】
1.三峡工程建成后上荆江河道演变趋势及治理
2.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不同河型河道演变分析
3.荆江沙市河段河道演变趋势分析
4.长江荆江河道演变与崩岸关系分析
5.荆江三口洪道河道演变及趋势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荆江河道整治60年回顾_潘庆燊_胡向阳

长江荆江河道整治60年回顾_潘庆燊_胡向阳
( 3) 河势控制是河道整治的首要目标,护岸工程
则是河势控制的主要工程措施。长江河道宽阔、水深、 流急,河道整治工程量巨大,只能在河道综合治理规划 指导下分河段、分阶段逐步实施。河势控制工程的目 的是稳定有利河势,防止河势向不利方向发展,为进一 步实施河道整治创造必要条件。
护岸工程是控制河势的主要工程措施,具有稳定 河岸和控导河势的双重作用。因此,必须制定各河段 的河势控制规划,以指导护岸工程的实施。
( 4) 荆江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荆江河 势基本稳定,有利于保持水生生物栖息地的多样性和 稳定性,沙滩子自然裁弯故道已建成国家级白鱀豚自 然保护区和麋鹿自然保护区; 有利于两岸工农业生产 和生活取水条件的改善,并为防治血吸虫病创造了有 利条件。
2. 2 主要经验
( 1) 通过河道演变观测分析掌握河道演变规律是 实施河道整治必要的基础性工作。下荆江中洲子、上 车湾人工裁弯工程,是通过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对荆 江河道演变的观测分析,基本掌握下荆江蜿蜒型河道 演 变 规 律,并 在 系 统 裁 弯 工 程 规 划 的 指 导 下 实 施 的[6]。弯道从 形 成、发 展 至 自 然 裁 弯 后 形 成 新 的 弯 道,是蜿蜒型河段演变的基本规律,人工裁弯工程是按 照此规律实施的河道整治工程。裁弯工程实施距今已 40 多年,取得了预期的工程效益,并能长期得以保持。
下荆江中洲子上车湾裁弯工程在先后实施以及1972年沙滩子自然裁弯后为巩固裁弯工程效益稳定下荆江河势长江科学院开始研究下荆江河势调整工程方案1983年12月提出下荆江河势控制工程规划报告规划中将下荆江分为6段即石首人工裁弯段沙滩子自然裁弯段中洲子人工裁弯段上车湾人工裁弯段盐船套至荆江门段以及孙良洲至楼西湾人工裁弯段
上荆江河势控制工程方案研究始于 1974 年,原称 上荆江主 泓 南 移 工 程 方 案,后 称 河 势 调 整 工 程 方 案。 修建上荆江主泓南移工程的目的是: 采取一定的工程 措施,因势利导,使上荆江沙市河段和郝穴河段的主泓 南移,配合堤内工程,逐步改变荆江大堤堤外无滩、堤

长江中游荆江航道碍航问题及治理对策

长江中游荆江航道碍航问题及治理对策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引言荆江航道位于长江中游,上起湖北宜昌枝城,下至湖南城陵矶,全长347.2km,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下荆江其中上荆江全长约171.7km 为微弯分汊型河道,下荆江长约175.5km 为典型的蜿蜒型河道(见图1)。

由于河床性质特殊,航道变化剧烈,存在沙市太平口、马家嘴、周天、碾子弯、窑监等10余处碍航滩段。

荆江河段航道蜿蜒曲折,洲滩演变剧烈,航道维护困难。

1960年以来,该河段枯水期航道维护水深一直保持在2.9m,大大低于上下游同期航道维护水深,历来是长江航道的“瓶颈”河段。

2000年以来,荆江河段实施了一系列规模较大的河道整治工程,使河道水沙等边界条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特别是三峡水库运用以来,荆江河段来沙量大幅减少,局部河道河势发生一定程度的调整,对荆江河段的水流运动特性带来较大的影响,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图1荆江河段河势图1荆江河段航道治理现状及碍航原因1.1荆江河段航道治理现状2001以来,荆江河段先后实施了12个航道整治项目,其中2001年到2005年期间完成了3个项目,2006年到2010年期间开展了9个工程。

经过10多年的航道整治建设,虽然荆江河段的沙市、瓦口子、马家嘴、周天、藕池口、碾子湾、窑监等8处重点河段的航道条件明显改善,航道能力通航提高,中游不畅的问题得以缓解。

但是局部河势的变化仍较为剧烈,其中以沙市河段变化最为剧烈,将在下文重点介绍。

1.2荆江航道碍航原因荆江航道上荆江为微弯分汊河道,由三个右向河湾和三个左向河湾以及连接各弯道间的顺直过渡段组成。

所以本河段同时具有微弯放宽和分汊的河道特征。

水流经过放宽段时,流速减小,水流挟沙能力弱,因此泥沙容易在此淤积从而导致航深不足;在分汊河段由于水流弯曲的汊道口附近产生壅水,使得比降和流速都减小,因此泥沙易在汊道口落淤而形成浅区,影响通航。

比较典型的河段是沙市河段,本文选取这个河段进行分析:沙市河段上起陈家湾,下至玉和坪,全长约22km,属顺直微弯河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航运效益显著,并能长期发挥作用。荆江河 道河势基本稳定,有利于航槽稳定和航道维护。下荆 江人工裁弯后,其航道里程较裁弯前缩短约 70 km,大 大节约了船舶周转和能源消耗。下荆江人工裁弯工程 实施距今已 40 多年,此项效益仍得以保持。2000 年 以来,交通部门先后实施的航道整治工程,进一步使荆 江航道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 4) 荆江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荆江河 势基本稳定,有利于保持水生生物栖息地的多样性和 稳定性,沙滩子自然裁弯故道已建成国家级白鱀豚自 然保护区和麋鹿自然保护区; 有利于两岸工农业生产 和生活取水条件的改善,并为防治血吸虫病创造了有 利条件。
2. 2 主要经验
( 1) 通过河道演变观测分析掌握河道演变规律是 实施河道整治必要的基础性工作。下荆江中洲子、上 车湾人工裁弯工程,是通过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对荆 江河道演变的观测分析,基本掌握下荆江蜿蜒型河道 演 变 规 律,并 在 系 统 裁 弯 工 程 规 划 的 指 导 下 实 施 的[6]。弯道从 形 成、发 展 至 自 然 裁 弯 后 形 成 新 的 弯 道,是蜿蜒型河段演变的基本规律,人工裁弯工程是按 照此规律实施的河道整治工程。裁弯工程实施距今已 40 多年,取得了预期的工程效益,并能长期得以保持。
收稿日期: 2015 - 01 - 18 作者简介: 潘庆燊,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主要从事河流泥沙与河道整治研究工作。
2
人民长江Βιβλιοθήκη 2015 年图 1 下荆江系统裁弯工程规划示意
过流,同年 10 月即成为长江主航道。1968 年冬,上车 湾新河开挖工程开始实施。1970 年 5 月新河成为长 江主航 道。 沙 滩 子 弯 道 因 裁 弯 工 程 未 能 及 时 实 施, 1972 年 7 月 19 日发生自然裁弯。原定的石首弯道裁 弯工程方案因 1994 年 6 月弯道凸岸向家洲狭颈崩穿 而发生撇弯,须重新研究该河段的整治方案。原定的 观音洲裁弯工程方案因裁弯对洞庭湖出口和下游河道 的影响等问题十分复杂,尚需继续进行研究。
( 1) 荆江总体河势保持基本稳定,为进一步综合 整治奠定了良好基础。上荆江总体河势保持基本稳 定,仅汊道段仍发生主支汊兴衰交替现象。下荆江已 从典型的蜿蜒型河道转变为限制性的蜿蜒型河道,仅 下段熊家洲至城陵矶河段仍可能发生自然裁弯现象。
第7 期
潘庆燊,等: 长江荆江河道整治 60 年回顾
3
( 2) 防洪效益显著,并能长期发挥作用。荆江两 岸干堤的护岸工程经过多年新建与加固,崩岸对堤防 安全的威胁得以基本消除。特别是上荆江荆江大堤临 江河段迎流顶冲,堤外无滩或滩宽较窄,一旦发生崩岸 将危及大堤安全。荆江大堤护岸工程经过数十年的加 固,1998 年大洪水未发生重大险情。
( 3) 河势控制是河道整治的首要目标,护岸工程
则是河势控制的主要工程措施。长江河道宽阔、水深、 流急,河道整治工程量巨大,只能在河道综合治理规划 指导下分河段、分阶段逐步实施。河势控制工程的目 的是稳定有利河势,防止河势向不利方向发展,为进一 步实施河道整治创造必要条件。
护岸工程是控制河势的主要工程措施,具有稳定 河岸和控导河势的双重作用。因此,必须制定各河段 的河势控制规划,以指导护岸工程的实施。
上荆江河势控制工程方案研究始于 1974 年,原称 上荆江主 泓 南 移 工 程 方 案,后 称 河 势 调 整 工 程 方 案。 修建上荆江主泓南移工程的目的是: 采取一定的工程 措施,因势利导,使上荆江沙市河段和郝穴河段的主泓 南移,配合堤内工程,逐步改变荆江大堤堤外无滩、堤
内地势低洼的险要形势[1]。1979 年 12 月,长 江 水 利 委 员 会 提 出 《上荆江主泓南移规划》。1983 ~ 1994 年,长江科学院对上荆江河 势调整工程方案进行了河工模型 试验研究。由于上荆江河势调整 工程的 工 程 量 较 大,维 护 工 程 量 也较大,且 尚 有 一 些 技 术 问 题 需 进一步作深入研究,因此,上荆江 河势调整方案仍需根据三峡工程 建成后上荆江河道演变情况作进 一步研究[8]。 下荆江中洲子、上车湾裁弯工程在先后实施以及 1972 年沙滩子自然裁弯后,为巩固裁弯工程效益,稳 定下荆江河势,长江科学院开始研究下荆江河势调整 工程方案,1983 年 12 月提出《下荆江河势控制工程规 划报告》,规划中将下荆江分为 6 段,即石首人工裁弯 段、沙滩子自然裁弯段、中洲子人工裁弯段、上车湾人 工裁弯段、盐船套至荆江门段以及孙良洲至楼西湾人 工裁弯段。1984 年,当时的水利电力部批复近期先实 施沙滩子自然裁弯段、中洲子人工裁弯段、上车湾人工 裁弯段和盐船套至荆江门段的河势控制工程,其余两 个河段的人工裁弯工程方案尚待进一步研究。此后, 上述 4 个河段的护岸工程均按河势控制工程规划陆续 实施。石首人工裁弯段因 1994 年石首河湾狭颈崩穿 发生撇弯,原拟定的人工裁弯方案已不宜实施,重新提 出了石首河段河势控制工程方案。孙良洲至楼西湾人 工裁弯段则因原定人工裁弯方案尚待进一步研究,近 期对该段按遏制其河势向恶化方向发展的原则实施护 岸工程。
( 4) 实施河道整治工程必须掌握有利时机。河道 整治工程是动态工程,在河道演变过程中,抓住有利时 机及时治理,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错失有利时机,不 仅增加了整治难度和工程量,甚至使整治工程再无实 施可能。如下荆江沙滩子人工裁弯工程本拟于 1972 年冬实施,因当年汛期沙滩子河湾发生自然裁弯而未 能实施,自然裁弯后新河道与下游河道衔接不顺,河道 变化异常剧烈。又如上荆江涴市河湾和沙市河湾之间 的太平口长顺直放宽段,因其左岸未进行守护,1955 ~ 1987 年左岸崩退约 200 ~ 250 m,平滩河宽达 1 100 ~ 1 500 m,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江心滩,分河床为左 右两槽,左右槽的兴衰直接影响到沙市河湾三八滩左 右汊的兴衰变化,对通航条件产生不利影响,增大了该 河段航道整治的难度。
第 46 卷 第 7 期 2015 年4 月
文章编号: 1001 - 4179( 2015) 07 - 0001 - 06
人民长江 Yangtze River
Vol. 46,No. 7 Apr. , 2015
长江荆江河道整治 60 年回顾




,胡


( 长江水利委员会 长江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10)
下荆江人工裁弯工程降低上荆江洪水位。下荆江 人工裁弯工程实施距今已 40 多年,据 1955 ~ 1998 年 实测资料分析,裁弯后上荆江沙市站高水期( 流量大 于 40 000 m3 / s) 同流量的水位较裁弯前降低 0. 3 ~ 0. 5 m,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荆江大堤的防汛压力[9 - 10]。
长期以来,护岸工程仅以防止河岸崩坍为目的而 修建,缺乏全河段护岸工程规划。河势是河道在其演 变过程中水流与河床的相对态势,可以河段内主流线 与河岸线的相对位置来表示,护岸工程应作为稳定和 改善河势、防止河势向不利方向发展的主要工 程 措 施[7]。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开展了 荆江河势控制问题研究。
1. 3 荆江护岸工程与河势控制工程
荆江护岸工程以左岸荆江大堤临江段的护岸工程 修建最早,始建于明成化初年( 1465 ~ 1470 年) ,清代 和中华民国时期修筑了较多矶头型式的抛石护岸工 程,其他护岸工程大部分建于新中国建立后。荆江护 岸工程建筑物型式有平顺护岸工程和矶头群护岸工程 两种。护岸工程枯水位以上部分主要有抛石、沉柴枕 和沉石笼 3 种。荆江大堤沙市河湾和郝穴河湾抛石护 岸工程总长度为 52. 1 km,1950 ~ 1996 年累计水下抛 石量为 576. 3 万 m3 ,平均每米长岸线抛石量为 110. 7 m3 ; 下荆江 1952 ~ 2002 年抛石护岸工程总长度为 146 km,石方量为 1 616 万 m3 ,平均每米长岸线抛石量为 110 m3[6]。
( 2) 河道整治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与河道演变 观测、河工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相结合。河道整 治是动态工程,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河道也相应不断变 化。因此通过河道演变观测分析,在掌握整治河段河 道演变规律基础上制定的整治工程方案,仍需通过河 工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才能较全面地认识整治 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工程实施的效 果。下荆江裁弯工程实施前后,进行了大量的河工模 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为工程方案的确定与实施提 供了可靠的依据。
摘要: 对 60 年来长江中游荆江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过程、工程效果及主要经验作了简要综述。在分析三峡工
程 2003 年 6 月初期蓄水运用后荆江河道演变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近期实施荆江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的建议。
认为荆江河道综合整治的首要任务是继续实施河势控制工程,进一步稳定有利河势,防止河势向不利方向发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 16232 / j. cnki. 1001 - 4179. 2015. 07. 001
长江中 游 荆 江 河 段 上 起 枝 城,下 迄 城 陵 矶,全 长 347. 2km,是长江中下游防洪重点河段,其中,藕池口 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上荆江荆江大堤汛期 洪水位高出北岸地面 10 余米,严重威胁荆北地区人民 的生命财产安全。1950 年 2 月,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 后即着手研究荆江治理方案,提出了以荆江分洪工程 为中心并结合其他防洪工程的治江第一阶段计划,即 建闸分洪工程、蓄洪垦殖工程及河床治导工程。河床 治导工程以沙市至城陵矶为重点,进行带有理论探索 的、慎重的、有步骤的治本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弯曲河 段的裁弯取直、荆江河槽的稳定扩大与控制、长江泥沙 处理及河道变迁规律的掌握等问题,以期将当时所建 工程彻底变为治本工程[1]。1953 年冬,长江水利委员 会中游工程局下设荆江观测队,着手实地勘测荆江河 道和荆江大堤堤基、堤身隐患和崩岸险情,收集历史和 现状资料,研究整险措施,并拟订了《1954 年荆江观测 研究工作计划( 草案) 》。1954 年 3 月,长江水利委员 会批准了该项计划,此为长江有计划地进行河道观测 研究和整治之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