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大堤
荆江大堤作文【小学四年级500字】

荆江大堤
我的家乡——荆州,位于美丽的长江之畔,而荆江大堤则像一条巨大的长龙盘踞在长江两岸,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来到大堤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堤坝下茂密的防护林,它们郁郁葱葱,挺拔粗壮,忠实地守卫着荆江大堤。
沿着大堤向西走,来到廖子河路段,一侧岸边种着许多迎春花,一串串金黄色的花朵在和煦的春风中迎风摇曳,将质朴的大堤打扮得分外美丽。
再往前走,到了荆江亭。
这里矗立着一座高耸入云的纪念碑,纪念碑庄严肃穆,碑身有毛泽东主席的题字,最顶端有一颗鲜红的五角星,它是为纪念一九五二年荆江分洪而牺牲的英雄们建造的。
继续往前走,进入宝塔河路段,就到了清幽寂静的万寿园。
万寿园的镇园之宝是一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宝塔——万寿塔,深褐色的塔体,葫芦形的塔尖,塔身内还嵌有许多汉白玉的坐佛,显得久远而神秘。
最后跃入眼球的便是气势磅礴的荆州长江大桥。
荆州长江大桥是举世闻名的大跨度斜拉桥,其跨度居同类桥梁世界第二,亚洲第一。
那银灰色的桥梁横跨在整个江面,全长达四千多米,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夜幕降临,桥面就亮了起来,五光十色,就像镶嵌在荆江大堤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荆江大堤既古老又年轻,我为它感到自豪!。
长江荆江大堤

长江荆江大堤荆江大堤位于荆江北岸荆州市,上起荆州区枣林岗,下至监利县城南,全长182.35公里。
属1级堤防。
堤防保护范围包括荆江以北,汉江以南,东抵洪湖新滩镇,西至沮漳河的广大荆北平原地区,保护耕地1100余万亩、人口1000多万人,有荆州等一批重要城镇和江汉油田。
一旦大堤决口,不仅荆北平原顿成泽国,而且威胁武汉市和附近交通干线的安全,有可能打乱整个国民经济的部署。
建国以来荆江大堤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加固修培,特别是自1972年开始列为国家基建投资项目以来,由湖北省负责组织实施。
1974年至1983年为一期加固工程;1984年起实施荆江大堤二期加固工程建设。
目前大堤堤顶高程按控制站沙市水位45米加超高2米进行加固,堤顶面宽8~12米,内坡1:3~1:5,外坡1:3。
堤身断面形象基本达标,即堤顶高程按沙市控制站水位45米加超高2米设计,堤顶面宽8~12米,内坡1:3~1:5,外坡1:3。
主要建设内容:加固堤防长182.35公里,加固涵闸3座,重建涵闸2座,堤顶公路158公里,崩岸治理长度65公里。
重点险工险段情况据统计,从明弘治十年(公元1498年)至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的352年间,荆江大堤溃口达34次,平均约十年发生一次。
1931年洪水,大堤于朱三弓、一弓堤等处溃口;1935年洪水,大堤在麻布拐、得胜寺、谢家倒口三处溃口。
1954年荆江大堤发生险情2440余处,包括:脱坡、裂缝、浑水漏洞、清水漏洞、浪坎、管涌、散浸、跌窝等。
上述险情中恶性重大险情50余处(直接挡水堤段长度172.1公里),当年三次运用荆江分洪区,累计分蓄洪水123亿立方米,最大降低沙市水位0.96米,使荆江大堤得以安全度汛。
1998年沙市最高水位达45.22米,超过1954年最高洪水位0.55米,荆江大堤堤防出险90处,其中散浸43处、管涌10处、渗漏20处、浪坎6处、涵闸漏水2处、跌窝1处,其他险情8处,均经及时处理而脱险。
荆江大堤工程的设计方案

荆江大堤工程的设计方案一、引言荆江,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是长江的一条重要支流。
荆江流域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湖北省的重要农业产区。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以及自然灾害的频发,荆江流域的河堤存在着诸多问题,危害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的生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了荆江大堤工程,该工程将对荆江流域的防洪体系进行全面升级,保障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的生活安全。
二、工程地理环境荆江流域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地形多为平原和丘陵。
当地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易发洪涝灾害。
荆江支流众多,河流纵横交错,洪涝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当地的粮食生产和民生安全。
三、工程目标荆江大堤工程的设计目标如下:1. 提高荆江流域的防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
2. 改善当地的水资源利用,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
3. 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工程内容1. 荆江大堤工程将对当地现有的河堤进行加固和修建新的防洪堤。
2. 该工程还将对当地的排涝体系进行改造,提高排水能力。
3. 通过工程实施,改善当地的水资源利用,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
4. 在工程中还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规划和设计河堤工程,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工程实施1. 荆江大堤工程的实施将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和设备,确保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2. 在施工过程中,将注重生产安全,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3. 工程实施过程中,将积极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合作,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六、工程成果1. 荆江大堤工程的完成将大大提高当地的防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2. 工程的完成将使当地的农业生产得到保障,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
3. 该工程的实施将提高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七、研究方向1. 如何充分发挥大堤工程的防洪效果,最大限度减少洪涝灾害。
2. 如何结合大堤工程的实施,优化当地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
3. 如何通过大堤工程的实施,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荆江大堤观音寺闸情况简介(2009年)(修改)

荆江大堤观音寺闸情况简介一、基本情况:观音寺涵闸位于荆江大堤740+750处,是一座由新老闸组成的套闸。
老闸为拱涵式结构,1960年2月建成,运行两年后,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陷、伸缩缝止水位裂、闸门开启时震动大等安全问题。
1962年,由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在老闸临江面增建一座新闸,设计流量为56.79m3/秒,闸底板高程31.76米(吴淞冻结),为Ⅰ级水工建筑物。
该闸主要担负江陵县、沙市区、江北农场、三湖农场、六合垸及监利县汪桥镇等地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用水,灌溉面积达96万亩,年引水量约1.8亿立方米,累计引水量达97亿立方米,对地方工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该闸自建成以来,由于所处位置地质条件差,1987年7月24日出现重大管涌险情,1988年春作了“导压兼施”的综合处理,1996年10月实施涵闸加固工程,加固主要内容为堤身加高培厚、闸室抬高重建启闭室、对出现的裂缝进行灌浆处理等,加固投资585万元,但底板裂缝及渗水现象仍然存在。
二、存在问题:2009年2月10日,观音寺段在对该闸进行日常维修过程中,发现中孔闸门迎水面上部粘贴的加固钢板脱落,并发现闸底板贯穿性裂缝。
4月13日,省水利厅水电工程检测研究中心对该闸进行混凝土和金属结构安全检测,检测结论为在过去挡土墙及底板127条裂缝的基础上新增加10条裂缝。
在对金属结构部分检测中发现门体锈蚀严重,部分主要受力构件锈蚀量已达45%以上,门槽锈蚀严重,局部已锈穿,启闭机已运用47年,属淘汰产品等诸多问题。
由此,建议对该闸混凝土和金属结构进行加固和更换,以确保该闸运行安全。
三、度汛措施:1、闸管所固定技术人员对闸身各部位,渠道及减压井系统,以及钢板桩防渗系统进行全面观察与监测。
汛期江陵县增派一名科级以上国家干部驻守,并落实防守劳力(设防水位时12人,警戒水位以上时24人);2、汛期运用严格按“鄂政发[88]70号”文执行,灌溉必须服从防洪保安的原则,满足反压水位要求,Q<70m3/s。
【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复习资料之荆江

【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复习资料之荆江
【—八年级地理之荆江】,荆江之水实际上全要靠荆江大堤挡住。
分洪只是不得已的
保全大局的措施。
荆江大堤是江汉的屏障,座落在长江中游北岸,从江陵县枣林岗起,至监利城南止,
全长182公里,是长江堤防中最险要的堤段。
江陵古城和沙市就在大堤旁边。
荆江大堤的
溃口纪录,据记载,从明朝弘治十年(1497年)至清朝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352
年里,共有24次,平均15年一次。
当时,一次洪灾三年者。
难以恢复。
当地民谣说:
“不惧荆州干戈起,只怕荆堤一梦终。
”在荆江大堤上,南岸有所谓“荆江四口” 分流,即虎渡河口、调弦口、藕池口。
松滋口向洞庭湖分流;但是,荆江北岸要比南岸低5~7米,甚至连荆江枯水位时也高于北岸地面,如沙市在大水时期,江面的船只似乎在楼房上
走过。
而且,堤脚迎流顶冲而造成的崩岸相当危险。
所以,人们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1998年8月以后,长江水位居高不下,荆江大堤由于长时间高水位浸泡,随时有溃堤崩垸的危险。
截止8月15日,湖北省累计排除险情3984 处,全省有210多万人昼夜巡查,严防死守,确保长江大堤安全。
总结:荆江北岸是江汉平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地势低洼,由于荆江河道弯曲,洪
水宣泄不畅,故极易溃堤成灾,有&ldquo
初中生物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著名防洪工程——荆江大堤

著名防洪工程——荆江大堤长江流经湖北省荆州地区,上起枝城下至城陵矶约340km的河段称为荆江。
荆江左岸江堤,上起江陵县枣林岗,下抵监利县城南,长182.35km,称为荆江大堤。
大堤直接保护荆北平原500万人口和800万亩耕地,以及许多城镇和其他重要资源的防洪安全。
如大洪水时荆江大堤溃决还将威胁汉南、汉北两区460万人、860万亩耕地和武汉市以及几条铁路、公路交通干线。
因此,荆江大堤被列为长江防洪重点确保堤。
沿革。
荆江大堤始建于东晋永和元年至兴宁二年间(345~364)。
相传荆州刺史桓温令陈遵沿江陵城筑金堤,为大堤最早记载。
大堤原起自万城附近较高地带。
随着云梦泽淤积演变,沙市以上堤段约成于唐代中期,北宋中期后堤围逐渐向下游发展。
首先是几个堤围,堤围之间有穴向荆北区分泄荆江部分流量。
大堤大致在元代初期已形成。
1542年北岸最后一个分流口──郝穴堵塞,大堤联成一线,全长124km,名万城大堤,又名万安大堤。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长江大水,万城大堤溃决,淹江陵城。
此后遂加强堤防管理制度。
至1918年改名荆江大堤。
1951年将堆金台以上8.35km堤划入荆江大堤。
1954年洪水后将下游50km原有干堤划为荆江大堤的范围。
至此,荆江大堤全长182.35km。
险情与建设。
据有关史志记载自1560~1949年大堤溃决36次,灾情都很严重。
目前堤身高度一般为10~12m,最高达16m。
堤基为沙砾基础,堤背还有历次溃堤所形成的渊塘,堤基覆盖被破坏。
临水面无滩或少滩堤段还有20km 以上,由于人类的活动,生物(白蚁、蛇、獾、鼠等)的破坏,每临较高水位,大堤险情很多,有时还很严重。
1954年大小险情达5000处。
自1949年起针对堤身隐患、堤基渗漏和堤身崩塌三大险情,进行整治和加固,处理各类险患11万多处,计完成土方近1亿m3,护岸石方600万m3以上,荆江大堤已得到初步巩固,三大险情有所减轻。
1954年后历年防汛表明相同高水位的险情逐年减少,但仍未根除。
荆江大堤堤基渗控的方案设计

荆江大堤堤基渗控的方案设计提纲:一、荆江大堤简介及渗流问题二、渗流控制的主要方案三、加固堤基的方案设计四、堤身加固的方案设计五、多项措施综合实施的方案设计一、荆江大堤简介及渗流问题荆江大堤位于四川省南充市、江苏省邳州市及浙江省慈溪市,堤长超过900公里,被誉为世界最长的人工石堤。
经历多年的水利工程建设和堤坝改造,虽然大堤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渗流问题逐渐成为了大堤面临的一大难题。
渗流问题对于大堤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渗漏增加了堤坝的稳定性风险,二是大量的渗漏水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三是渗流加剧了岸线侵蚀等问题。
因此,在大堤建设、改造和维护过程中,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堤基渗流控制至关重要。
二、渗流控制的主要方案渗流控制的主要方案包括:屏障式渗透防护、重力式渗透防护、人工反渗透措施、桩柱加固措施等。
屏障式渗透防护是将膨胀土、土工合成材料和混凝土等材料垂直地铺设于黏土层上,形成一条防渗屏障,遮挡渗漏水。
重力式渗透防护是充分利用重力平衡原理,将重物堆积防渗层的顶部,从而达到防水的效果。
人工反渗透措施则是在堤坝内部注入人工反渗透剂,形成收缩性土体,从而防止渗漏的发生。
而桩柱加固措施则是将钢筋、水泥等材料混合后,注入地基中央,增加堤坝原有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三、加固堤基的方案设计加固大堤的第一步是针对堤基进行加固。
堤基加固是指在黏土层下和堤坝表面之间堆积防渗材料,形成一道墙壁,达到防止渗漏水的目的。
加固材料可以是重力式防渗材料,也可是膨胀土、土工合成材料、混凝土等。
此外,在加固堤基时,还需要考虑摩擦系数等土体学问题。
四、堤身加固的方案设计堤身的加固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
针对荆江大堤,在设计加固方案时,可以采取篦条网加固、加装防渗板等方案。
同时,在加固工作中还需要考虑水平载荷和垂直载荷的影响、反推向土的强度等问题。
五、多项措施综合实施的方案设计针对荆江大堤的渗透控制,最佳的方案应该是多种方案综合运用,形成一套完整的防渗设计方案。
荆江分洪

荆江分洪荆江大堤又叫保命堤,守住荆州城。
荆江北岸自荆江大堤连成整体以后,荆江洪水即向南分流。
洞庭湖分洪洞庭湖与荆江四口简介: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地跨湘、鄂两省,全流域集水面积约为25.5万km2,湖区面积18 780 km2,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在长江中游起着重要的滞洪消峰的作用,一方面承蓄四水来洪,另一方面分担了汛期长江干流通过三口分入大量洪水。
1860年和1870年藕池、松滋相继决口以来,即形成荆江四口分流入洞庭湖的局面.四条河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四条和河连江口)形成四口松滋口、太平口(原名虎渡口)、藕池口、调弦口(调弦口于1958年封堵)分泄长江来水来沙向南分流。
湘、资、沅、澧四水水沙入湖,经湖区后由城陵矶注入长江.(这种江湖关系的自然调节作用,总的来说,对降低荆江河段的洪水位,减少泥沙淤积有积极作用,但却加重了湖区的防洪压力和泥沙淤积)2荆江-洞庭湖关系荆江与洞庭湖的关系极为密切,不仅水沙出入相连,而且两者的演变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1洞庭湖的来水来沙状况据统计,下荆江裁弯前,三口入湖水量占46.6%,而入湖沙量占85.3%,四水入湖水量占53.4%,而入湖沙量仅占14.7%.裁弯后,三口入湖水量减少,仅占36.4%,而入湖沙量虽有减少,但幅度稍小,仍占77.4%形成的问题:(由三口及四水入湖的泥沙,由城陵矶进入长江的不到1/3,相当大的一部分则淤积在湖区.)1.悬湖:洞庭盆地整体沉降,淤积的速率远大于沉降的速率,每年净淤积约60mm。
而周围的民垸堤防的保护,基本不存在淤积,洪道湖泊的地势抬高,水位高于周围的民垸,形成了悬湖,造成洞庭盆地洪涝灾害。
2.湖泊面积减少:泥沙的大量淤积,使湖区面积和容积缩小;湖区大量的人工围垦和洲滩种植(使湖泊损失的容积占70%以上);2.2下荆江裁弯藕池口至城陵矶称为下荆江。
下荆江河道曲折,为蜿蜒型河道。
裁弯前河长243km,全河道总弯曲系数为3,几个大弯段,弯曲系数均为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江大堤图为荆江大堤保护下的荆州城,这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定都郢(今荆州纪南故城)开始,到公元963年荆南国灭亡,先后有6个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
西汉时,荆州城成为全国十大商业都会之一;三国时期,为魏、蜀、吴三国争夺的战场;元、明、清时为路、府治所的所在地,清代在此设立荆州驻防将军府。
现在,这里是江汉平原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摄影/李风东晋金堤位置示意图可以说,荆江大堤的肇始就是源于护卫荆州古城和楚纪南故城。
江陵城(今荆江古城)西、南、东三面均为长江主泓环护,魏晋时期,长江江水紧迫城南,直接威胁江陵城的安全。
东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荆州刺史桓温派陈遵主持筑堤治水。
因大堤保一方百姓的富庶,便称之为“金堤”。
绘图/孟凡萌肆虐的荆江催生的大堤正如长江流经四川盆地段称川江,流经三峡段称峡江一样,流经古荆州段的长江被称作荆江。
长江携怒涛从两岸连山的三峡咆哮而下,在湖北省宜昌市附近穿过夹江对峙的荆门山,进入平坦的江汉平原之后,才放缓脚步。
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写道:“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荆门山外,长江进入了中国地形的第二阶梯,没了两山的夹峙,江水开始肆意流淌。
荆江自湖北省枝江市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全长约300多公里,以湖北省公安县藕池镇为界,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
荆江北邻汉江,南接洞庭湖,是古云梦大泽(湖北省江汉平原上古湖泊群的总称)的区域。
在漫长的地质构造运动中,荆江北部的江汉坳陷和南部的洞庭断陷不断抬升,中部的云梦沉降区持续下沉,河流堆积的泥沙在云梦沉降区形成三角洲,荆江就是从堆积三角洲上的诸多汊流中逐渐发育出来的。
知道黄河是悬河的人很多,知道荆江河段“船在屋顶走”的人却很少。
由于泥沙的持续堆积,荆江河床不断被抬高,甚至连枯水季节也高于北岸地面,大水时在荆州的楼房上眺望江面的船舶,仿佛从屋顶上驶过一般。
荆江河道蜿蜒曲折,下荆江尤为典型。
绵延240公里的下荆江河道,直线长度仅有80公里,江流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每逢汛期,弯曲的河道导致洪水宣泄不畅,加之上游洪水又常与清江、沮漳河及洞庭湖相遇,极易溃堤成灾。
因此民谚有云:“长江万里长,险段在荆江。
”荆江从古至今都是长江洪涝最频发的河段。
荆江地区虽然水患频繁,但这里土壤肥沃,资源丰富,自古就是人口密集的经济发达地区,华夏民族的一脉—楚人就曾在此繁衍生息,这里也成了楚文化的发祥地。
魏晋时期,中原骚动,大量北方人口移居于此,尤其是西晋时期,约90万北方移民涌入长江流域,导致荆州地区人满为患。
到了唐代,荆州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成为对外交通运输的枢纽,人口更为繁盛。
荆江两岸地势低洼,湖沼遍布,筑堤治水是这片土地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此修堤筑坝成了荆州地方官的一大政务,历朝历代都有在荆江北岸修筑维护大堤的水利工程。
绵延1600多年的修筑史荆江大堤所保护的地区,自古就是一块河网交汊、湖泊众多的冲积平原。
这块土地上的楚国是春秋时期最会治水的一个国家,在荆江尚未形成明显河床形态时,楚国就用零星分散的堤垸挡水。
根据史料记载,春秋时代楚庄王推行“耕战政策”,令尹(楚国的最高官衔)孙叔敖曾提倡“宣导川谷,陂障源泉,灌溉沃泽,堤防湖浦以为池沼”。
堤防湖浦就是指沿湖修筑挡水堤垸,这可能算是荆江大堤的雏形。
秦汉时期,长江所挟带的泥沙在云梦泽长期沉积,逐渐淤积出洲滩,形成以江陵为起点的荆江三角洲。
荆江河床形成后,由于水流归槽,水位抬高,低矮堤垸已不能抵御洪水。
到魏晋时期,长江的江水紧逼江陵城南(今荆州古城),直接威胁江陵城的安全。
东晋荆州刺史桓温命陈遵在荆江北岸,绕江陵城修筑护城堤坝,取名金堤。
据《水经注》记载:“江陵地东南倾,故缘以金堤,自灵溪始。
桓温令陈遵监造。
”这是关于荆江大堤修筑的最早记载。
五代时,后梁将军倪可福在东晋金堤的下游,荆州古城的西门外又修筑了江陵寸金堤。
北宋时,荆州太守修筑沙市堤;南宋时,筑黄潭堤,并加筑寸金堤,经过两宋的扩建和修护,荆江大堤已初具雏形。
明朝时,大堤上段修筑至堆金台,下段至拖茅埠。
清顺治七年(1650年),堤防最终形成整体,长约124公里。
新中国成立,荆江大堤的上段增筑至枣林岗,下段延至监利县城南50公里,自此,全长182.35公里的荆江大堤修建完成。
荆江大堤在未连成整体前,各段堤防的叫法均不一致。
清代因“陈遵金堤”地属万城,故称万城堤,又因大堤属荆州府管理,称荆州万城堤。
民国初年,以堤身全在江陵且费用全由江陵负担,称江陵万城大堤。
1918年因堤居荆江北岸,改称荆江大堤,沿用至今。
人们将荆江大堤的修筑史简单概括为:始于东晋,拓于两宋,分段筑于明,合于清,加固于新中国。
这就是荆江大堤形成的年轮,它是一部水利工程史,也是一部人与水的抗争史。
从东晋到民国的一千多年里,按荆江大堤留存堤身的段面计算,整个工程共完成土方2900万立方米,石方23万立方米,这些土和石头全部是由人工搬运垒筑完成。
荆江大堤的修筑时间之长,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多,在中国水利史上也是少有的。
它的每一寸延伸,每一寸增高,都是江汉平原的百姓与洪水不屈抗争的记载。
1998年长江突发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中央军委先后调集32万官兵投入抗洪抢险。
这是自解放战争渡江战役以来最大一次的兵力集结,共出动飞机2200多架次,车辆12500台,舟艇1170多艘。
共有112位将军亲率部队参战,3000多名师团干部在一线抗洪抢险。
图为1998年6月解放军战士在荆江大堤上抢运沙包,围堵大堤管涌。
摄影/蔡路辉系万千生命于一堤的命堤荆江地区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来兵连祸结、战乱频繁,但这里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不惧荆州干戈起,只怕荆堤一梦终。
”可见洪水之祸远胜于兵革之祸。
荆江大堤位于荆江北岸,保护着江汉平原1100万亩的耕地和1000多万人口,涉及荆州、武汉等重要城市。
180多公里的荆江大堤不仅是中国粮仓—江汉平原的安全屏障,它更是关乎沿江百姓生死的命堤。
又一个细雨绵绵的春日,我和李风再次来到荆州市沙市区采访。
荆堤上行人寥寥,江面雨雾茫茫,远远有几个头戴斗笠的人在江边捞鱼。
对于生活在荆江边的人来说,抗洪是他们出生时便携带的记忆。
邓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生态景观与遗产保护室主任,主要研究水利史领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长江,携怒涛从崇山峻岭中穿山而过,在湖北进入平坦低洼的江汉平原之后,才放缓脚步。
由于海拔的急剧下降,江水的比降变低,流速变慢,泥沙开始不断堆积,催生荆江段不断抬高的河床。
1998年长江突发洪水时,荆江的最高洪水位高达45.22米(吴淞高程,以上海吴淞口验潮站1871—1900年实测的最低潮位时的海面作为基准面所建立的高程系统),而江汉平原的一般地面高程约为32米,最低处只有大约20米。
大水时,在荆州的楼房上眺望江面的船舶,仿佛从屋顶上驶过一般。
杨剑是荆州市公安县人,从小在荆江边长大。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时,他家处在荆江分洪区内。
他说当时为了保障江汉平原和武汉的安全,公安县的33万人要在46小时内全部转移。
那年杨剑刚刚18岁,他背着书包,提着衣裳,从镇上赶到县里就走了5个多小时。
当时任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的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后来在听取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专家的汇报后,改变了抗洪方案,埋在公安县段大堤里的炸药被取出。
尽管当时并未爆破,但被转移的杨剑一家,还是等形势明朗后才回到“阔别”了18天的家。
在这18天里,有33万人和1.8万头耕牛在外漂泊,其间共计798家工厂停工,大量商店停业、农田失管,付出60多亿元的经济代价,这在中国抗洪历史上是少有的。
历史上有关荆江大堤决溢的记录更是触目惊心。
据史料记载,从公元1380年到1949年的569年间,荆江大堤共倒堤58次,平均不到10年就有一次水灾。
每逢水灾,荆江两岸顿成泽国,给百姓带来沉重的灾难。
清代荆州知府倪文蔚编纂的《荆州万城堤志》中记载:“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堤自万城至御路口决口二十二处,官廨民房倾圮殆尽,仓库积贮漂流一空,水渍丈余,两月方退,兵民淹毙万余……下乡一带,田庐尽被淹没,诚千古奇灾也。
”昔日的荆州人每到汛期几乎是夜不能寐。
“穷窝子,水袋子,栽架子屋,绑架子床,水一来就去逃荒”,这句民谣就是荆江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今,水患的记忆已经逐渐在人们的脑海中退去,经过不断的修筑,荆江大堤犹如荆江边的一道巍巍“长城”保护着江汉平原百姓的安宁。
绵延千年的民间祭祀自古以来,荆州一带水患频仍,跟龙王爷搞好关系是关系到一方百姓性命和生计的头等大事。
农历三月初三是传说中龙王爷的生日,每年这时当地的百姓都要在江陵县的铁牛矶祭祀龙王。
铁牛矶是荆江大堤最著名的险工险段之一,历史上曾多次出现险情,因此这里民间祭祀活动不断。
从荆州段开始,道观寺庙高密度地散布在老城鳞次栉比的小巷间和田野里。
有史可查的著名道观寺庙就有太晖观、铁女寺、开元观、玄妙观、章华寺,没有记载的庙宇更是不胜枚举。
有的庙宇小到只有一间屋,即便如此也有守庙人,而且香火不断。
摄影/李风图是观音矶上的明代万寿宝塔,由于长江河床逐年增高,荆州大堤随河床逐年高筑,致使宝塔逐年“下沉”,现在塔基已经低于堤面7.23米。
无论是万寿塔,还是镇江铁牛都是荆江大堤历史变迁的见证。
摄影/李风沿堤之旅是触碰历史之旅摄影师李风拍摄荆江大堤两年多,他已经把荆江大堤从头到尾细细地走过很多遍。
在采访回来的路上他告诉我,荆江大堤虽然只有180多公里长,但这条修筑于1600多年前的大堤其实是一部活的历史,两岸密集分布着众多文物古迹,沿堤之旅是触碰历史之旅。
4月的江汉平原到处是绿油油的一片,我们从宜昌出发去往历史悠久的荆江古城。
汽车在高出地面十几米的荆江大堤上奔驰,江汉平原的春日景色尽收眼底。
大堤两侧斜坡上的绿草犹如地毯般铺向天际线,堤边的速生林掩映着远处的农田,一大片嫩黄的油菜花和规整的池塘次第出现在视野里。
荆州古城又名江陵城,明代始称荆州城。
早在公元前7世纪,楚国在郢(今荆州古城北5公里的纪南城)建都后,这里就是楚国的官船码头,楚成王还曾在此修筑了渚宫。
自明末清初最后一次修复以来,荆州古城已有350多年历史,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垣之一。
从荆州到江陵,大堤保护了大量楚国文化遗存,如纪南城、熊家冢墓、江陵楚墓和汉墓群。
其中位于荆州区川店镇西山岗上的熊家冢墓,是目前已知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布局最完整的楚国高级贵族墓地。
这个区域文物古迹众多,大量的墓葬还埋在地下保存,尚未出土。
从靠近古城的堤段往下走,不到1公里就到了观音矶。
矶是指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是大堤的第一道防线。
观音矶始建于南宋,因周围没有护坡,矶头直接伸进江中,是荆江大堤最著名的险段之一。
观音矶上有一座宝塔,塔高7层,底层塔门的石匾上写着“万寿宝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