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三维可视化人机交互式河道信息管理系统

合集下载

基于GIS的三维可视化智慧水利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

基于GIS的三维可视化智慧水利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

基于GIS的三维可视化智慧水利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一、概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水利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应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提高水利资源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我们提出了基于GIS的三维可视化智慧水利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

该解决方案旨在通过集成地理信息系统(GIS)、三维可视化技术、大数据分析以及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构建一个集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可视化及决策支持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水利大数据平台。

通过该平台,可以实现水利数据的实时采集、精准分析和高效管理,提高水利资源的监控和预警能力,为水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基于GIS的空间数据分析:借助GIS技术,实现水利数据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提高数据的应用价值和决策精度。

三维可视化展示:通过三维建模和仿真技术,实现水利设施的虚拟展示和实时监控,提高管理的直观性和便捷性。

大数据分析支持:通过对海量水利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为水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云计算架构: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的弹性扩展,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该解决方案适用于水利行业的各个领域,包括水资源管理、水灾害防治、水利工程建管等。

通过实施该方案,可以显著提高水利资源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为水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 阐述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与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水利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升水资源管理效率、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手段。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背景源于日益增长的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需求,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与应用。

在此背景下,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信息化技术有利于提高水利资源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通过对水情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能够实现水利资源的实时监控与预警,进而做出更为科学、精准的管理决策。

水利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快速获取并处理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信息,为抗灾救灾提供有力支持。

长江荆江河段防洪调度三维可视化

长江荆江河段防洪调度三维可视化

长江荆江河段防洪调度三维可视化
陈鹏霄;成鹏;张穗
【期刊名称】《长江科学院院报》
【年(卷),期】2004(021)003
【摘要】为生动形象地表达荆江河段防洪调度景观,系统采用3DMAX,Flash和Erdas等工具对DEM数据和三维建筑物数据进行融合,并运用Realflow和Realwave进行水流模拟和仿真,形成了荆江河段防洪调度三维可视化系统.
【总页数】3页(P51-53)
【作者】陈鹏霄;成鹏;张穗
【作者单位】长江科学院,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10;江汉大学,工业设计系,湖北,武汉,430056;长江科学院,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湖北,武
汉,43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79;TP391.41
【相关文献】
1.筑堤与筑坝:1560年长江大水与明代中后期荆江河段防洪问题探讨 [J], 张伟兵;吕娟
2.近期长江荆江河段河道演变对防洪影响的研究 [J], 段光磊;彭严波;王强
3.长江荆江河段及汉水下游防洪对策研究 [J], 王治强
4.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应急调度下\r荆江河段特殊水情分析 [J], 李强;王琴;黄火林
5.精准调度科学处置确保长江流域防洪安全\r——访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主任陈敏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维动画技术的生态水利工程管理系统

三维动画技术的生态水利工程管理系统

三维动画技术的生态水利工程管理系统发布时间:2022-09-16T08:17:49.250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2年18期作者:聂立忠[导读] 在此基础上,结合三维动画与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了生态水利项目的动态管理与信息系统。

通过数据共享、实时感知、信息联动的方式,建立了生态水利项目的底层数据库,主要由网络传输、底层信息开发、总线数据装载、视频监控、动画显示等模块组成。

应用实时测量与信息化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生态水利建设管理体系的模型,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增强了水利建设的三维数据显示功能,并与虚拟可视化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对生态水利工程的实时动态管理与信息调度。

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可视化交互功能,具有良好的动态影像分析及象素映射变换功能,为生态水利建设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聂立忠华北水利水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 300170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三维动画与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了生态水利项目的动态管理与信息系统。

通过数据共享、实时感知、信息联动的方式,建立了生态水利项目的底层数据库,主要由网络传输、底层信息开发、总线数据装载、视频监控、动画显示等模块组成。

应用实时测量与信息化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生态水利建设管理体系的模型,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增强了水利建设的三维数据显示功能,并与虚拟可视化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对生态水利工程的实时动态管理与信息调度。

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可视化交互功能,具有良好的动态影像分析及象素映射变换功能,为生态水利建设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三维动画技术;生态水利工程管理;视景;虚拟现实;三维信息展示1系统的总体结构构架和参数配置 1.1生态水利工程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构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三维动画为基础的生态水利项目管理系统的整体架构与模块化的方法。

在 C/S架构下,构建了代码协议、成型加载、信息融合、总线调度等模块;在生态水利建设管理系统的网络化设计中,采用 MySQL作为数据库,将基础信息集成到生态水利建设管理中;以 Tomcat为服务器,实现了标准化的软件架构,构建了一个三维动态的生态水利系统重构模型;采用组件控制与总线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对生态水利项目的技术指标进行了分析,并对各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通过 PXI、 VXI、 LXI和 LXI三种接口的综合测试,构建了视频数据存储模块、视频数据中心控制模块和用户监测终端显示模块。

智慧河道大数据平台建设一体化解决方案

智慧河道大数据平台建设一体化解决方案

合作交流
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等的 合作交流,共同推动智慧河 道大数据平台的技术创新与 发展。
建设运营模式探讨与建议
建设模式
采用政府投资、社会参与、共同建设的方式,政府主导项目实施,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共同推进智慧河道大数据平台建设。
运营模式
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确保智慧河道大数据平台的稳定运行;采用政企合作、市场化的方式,推动平台持续运营与发展。
建议
加强项目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同时注重平台的安全性、稳定性与可靠性,确保项目长期可持续发展。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应用层
针对河道管理需求,提供各类 智慧应用,包括洪水预测、水 质监测、河岸线规划等。
数据采集与整合方案
01
数据源分类
智慧河道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源主 要包括传感器数据、遥感数据、 地理信息数据、气象数据等。
02
数据采集方法
03
数据整合策略
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包 括实时传输、数据导入、手工录 入等。
数据挖掘与分析方案
数据挖掘方法
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包括聚类分析、 关联规则挖掘、决策树分析等。
数据分析目标
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实现洪水预测 、水质监测、河岸线规划等目标。
数据挖掘流程
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模型训练、 模型评估等步骤。
数据可视化与交互方案
可视化方式选择
根据河道管理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可视化方式, 包括图表展示、三维模拟、虚拟现实等。
智慧河道大数据平台建设一体 化解决方案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1-14
CONTENTS
• 智慧河道大数据平台概述 • 智慧河道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 智慧河道大数据平台应用场景 • 智慧河道大数据平台技术实现 • 智慧河道大数据平台建设效益分

基于三维 GIS 的港口岸线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三维 GIS 的港口岸线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三维 GIS 的港口岸线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作者:王晖任文韬赵星涛来源:《西部交通科技》2022年第05期摘要:文章以三维GIS平台为载体,集成广西北部湾港港口倾斜模型、港口规划、港口岸线审批等数据,融合岸线审批等业务流程,搭建了广西北部湾港GIS岸线管理系统,实现了港口规划可视化、港口资源数字化、港口业务无纸化,为建设智慧北部湾港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关键词:北部湾港;岸线管理;GIS;港口规划;倾斜摄影中图分类号:U652.7+4-A-58-182-40 引言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

空间信息作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

城市空间信息化水平决定了国家和地区信息化的程度。

对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来说,不可再生的沿海岸线资源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竞争优势。

为了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沿海岸线资源,将港口现状、规划等数据进行数字化、可视化管理,建设一套港口岸线数字化管理平台成为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迫切的需求[2]。

随着三维地理信息技术(GIS)、倾斜摄影和无人机技术的发展,使建立这套港口岸线管理系统成为可能。

1 建设目标广西北部湾港GIS岸线管理系统是一个基于B/S架构的港口岸线管理平台,涉及港口资源管理、业务统计查询和岸线规划审批等功能,支持并发访问,实现了港口规划可视化、港口资源数字化、港口业务无纸化的“规划一张图”管理。

具体来说,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服务的架构搭建研究搭建基于服务的架构的方法。

通过标准化网络服务和部分非标准化网络服务,为用户提供岸线规划数据服务、倾斜模型服务以及岸线审批服务等。

(2)实景三维展示通过无人机获取现状港口的影像,利用倾斜摄影技术建立了北部湾港现状港口的实景三维模型,使用户能够通过浏览器查看到港口及周边建筑、码头等资源的分布情况,可实现快速定位和查询,同时匹配显示对应的港口属性数据,使港口各类资源的分布现状及周边情况在三维场景中直观可见,实现对港口资源的可视化管理。

长江荆江段河道崩岸预警系统设计初探

长江荆江段河道崩岸预警系统设计初探

文章编号:1006-0081(2019)08-0057-05收稿日期:2019-05-15作者简介:李圣伟,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河道泥沙及水文泥沙信息系统研究工作。

E-mail :lisw@崩岸是存在于江河海岸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欧美河流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崩岸,我国大江大河也存在崩岸现象[1],尤其是汛期和汛后,以长江中下游河段最为典型[2]。

河道崩岸会破坏岸坡稳定,威胁防洪工程安全,影响河势稳定,阻碍岸线开发利用,不利于维持良好的航道条件,对充分发挥河流综合服务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崩岸受水动力条件、泥沙输移条件、河床边界条件以及河道形态等多种因素影响,其成因和机理十分复杂[3-5]。

多年来,荆江河段崩岸频繁,影响荆江防洪与河势稳定,给长江航运、两岸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6]。

为确保荆江大堤和长江干堤的安全,服务荆江防洪、河道整治、航道整治和地方经济建设,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水安全,建立河道崩岸预警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河道崩岸预警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崩岸预警信息系统。

本文结合河道及水文泥沙信息系统开发实践,基于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对崩岸综合监测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结合理论分析,综合现场监测、崩岸巡查和远程视频监控,分析崩岸发生的机理及初步演变规律,构建崩岸预测模型,探讨建立崩岸数据采集、管理、分析、预警、表现、发布为一体的人机交互式的荆江河段河道崩岸预警系统。

1系统总体设计人机交互式的河道崩岸预警系统框架见图1。

主要包括:(1)收集整理崩岸的水流条件、河流边界、河床组成、地下水及渗流、环境要素及人类活动调查资料,将数据整理成规范格式,遥测和实时监测设备的监测数据则通过数据处理终端接入系统提供的入库接口。

(2)利用综合监测成果,结合理论分析荆江段河岸土体的组成与力学特性,开展崩岸机理的定量分析,研究崩岸发生的机理及演变规律,建立崩岸预测模型,对崩岸发生的时间、形式、范围进行初步预测预警。

智慧水利可视化系统解决方案

智慧水利可视化系统解决方案

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01
数据采集与处理
由于水利数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何有效采集和处理这些数据是一个
挑战。解决方案是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技术和高效的数据处理算法。
02 03
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
智慧水利可视化系统需要长时间稳定运行,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 求较高。解决方案是采用高可靠性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并进行充分 的测试和验证。
05
04
系统测试
对开发完成的系统进行测试,确保系 统功能和性能符合要求。
数据采集与传输方案
数据采集
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采集水利数据,包括 水位、流量、水质等。
数据传输
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传输到数据 中心或云平台。
数据处理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分析等处理, 为可视化展示提供数据支持。
可视化展示平台搭建方案
可视化技术选择
根据用户需求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 可视化技术,如图表、地图、动画等。
界面设计
根据用户需求和数据特点,进行界面设 计,包括布局、色彩、字体等方面的设 计。
交互功能设计
设计合理的交互功能,使用户能够方便 地进行数据查询、分析、对比等操作。
平台搭建
根据设计方案,搭建可视化展示平台, 包括前端页面、后端服务、数据库等方 面的搭建。
随着水利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数据采集 、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等方面的需求日益 增长。
信息化和智能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 水利行业也不例外,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 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智慧水利可视化系统能够实现对水利数据 的实时采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为水 利行业提供更加高效、精准和便捷的管理 和服务。
03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冲淤变化_卢金友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冲淤变化_卢金友

收稿日期 :2006 -05 -10 作者简介 :卢金友 , 男 ,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河流所所长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56
人 民 长 江
2006 年
刷量约为 1 亿 t , 如按河宽 1 000 m 计 , 河床平均冲 深约 1.0 m , 局 但冲淤量不大 , 仍保持分汊河道形态 。
盖 ;③ 河床冲深与拓展 , 过 水面 积增大 , 流 速减 小 , 降低了 水流 刷量增加约 18 .7%;水库运用 至 2022 年末 , 该 河段冲 刷量比 60
挟沙能力 。 因此本河段的上段松滋口至太平口段同时受 3 种因 年代水沙条件的冲刷 量增加约 8.8%。
素的作用 , 水库运用 20 a 后冲刷基本完成 , 冲刷量约 2 .0 亿 t , 若
第 37 卷 第 9 期 20 06 年 9 月
文章编号 :1001 -4179(2006)09-0055 -03
人 民 长 江 Yangtze River
Vol.37 , No .9 Sep ., 2006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冲淤变化
卢 金 友 黄 悦 宫 平
(长江水利委员会 长江科学院 , 湖北 武汉 430010)
十米 , 是冲刷量及 冲刷强 度最 大的 河段 。 水 库运 用 10 a 时 , 本
(2)荆江三 口分 流分沙 变化 。 三 峡水 库蓄水 运用 后 , 长江
河段冲刷相对较小 , 占该河段最 大冲刷 量的 22 %;此 后 , 河床冲 干流河道冲刷 , 荆 江三 口口 门水 位降 低 , 三口 分流 分沙 随之 减
均输沙量的 3 倍多(1981 ~ 1994 年), 经 过武汉 至大 通河段 沿程 池口为 0 .039 亿 t。 藕池口是三口分流分沙变化最 大的口门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江三维可视化人机交互式河道信息管理系统2005-12-29 来源:长江水利网王伟许全喜白亮(长江委水文局长江水文技术研究所 430010)摘要:2004年水文局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长江委信息化工作会议的精神,提出了充分利用水文泥沙河道监测的技术和资料优势、建设全长江三维可视化人机交互式河道信息管理系统的任务,确定了以荆江河段为突破口、分段实施的方针。

本文重点介绍了系统建设的背景、系统的功能与特点及关键技术。

本课题以开发三维可视化人机交互式河道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完成了荆江河道DEM及重点目标包括堤防、险工护岸、跨河工程、涵闸、水文水位站在内的80多个三维模型的建立,实现了在三维逼真场景下对重点目标的信息管理、浏览和属性查询,具有便捷高效、查询方便、功能强大、技术先进等特点,特别是其全流域河道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形象逼真的三维可视化功能在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

关键词:三维可视化交互式河道信息管理系统荆江1 前言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由长江口入东海,全长6300余公里。

沿江地区工农业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重要经济区和21世纪重点发展地区之一。

长江中下游两岸,各类防洪工程、水工建筑、跨河工程、港口码头、工矿企业星罗棋布,分布广泛的水文站网担负着防汛和监测的重任。

如何与高科技结合,建设快速高效的河道管理与防洪决策支持的基础信息系统,是当前科研应用开发中的重点方向。

2003年水利部提出了“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

2004年在“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的方针指导下,长江委提出了全面加快以“数字长江”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以信息化促进流域管理现代化;据此水文局提出了充分利用水文泥沙河道监测的技术和资料优势、建设全长江河道三维交互式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确定了以荆江河段为突破口、分段实施的方针。

本课题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

宜昌至城陵矶全长408km,由顺直微弯河型向微弯河型和蜿蜒型河道过渡,属防洪重点确保段。

本课题以开发三维可视化人机交互式河道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了该河段逼真三维场景,创建了沿江80多个重点涉水工程的三维立体模型,并对它们的基本属性和相关的多媒体信息进行管理,实现了在三维飞行浏览的过程中对河道目标和属性的浏览查询和实时动态管理。

2 荆江三维可视化河道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与特点荆江三维可视化交互式河道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实时性、开放性和安全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空间分析技术、空间查询技术、计算可视化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集河道信息数据的采集、管理、分析、处理、显示和应用为一体。

2.1 系统总体结构系统的设计开发以C/S(含GIS)结构为应用开发模式,系统的软件结构以主题式的MS-ACCESS数据库为信息管理平台及三维建模、三维可视化浏览与信息管理、三维分析、二三维联动查询等应用子模块构成,共同完成对河道信息的三维可视化管理。

图2-1为系统逻辑结构示意图;图2-2为荆江三维可视化人机交互式河道信息管理系统逼真场景示意图。

图2-1系统逻辑结构示意图图2-2 荆江三维可视化人机交互式河道信息管理系统逼真场景示意图2.2 数据库设计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本系统的目标属性管理是由MS-ACCESS数据库承担的,该数据库管理平台结构简洁、操作简便。

2.2.1数据库表结构设计为了在三维可视化人机交互式浏览查询过程中对重点建模目标进行属性查询,本系统根据不同的目标要素特点,并参考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水工程数据库表结构设计方案,结合水文实际,定义了8个表并对每个表的字段进行了设计,分别是堤防、护岸、险工段、水闸、跨河工程、港口、洲滩、水文水位站。

2.2.2数据收集、处理与管理按照表结构所确定的内容和目标建模、多媒体查询的需要,我们对宜昌至城陵矶河段进行了为期5天的查勘并到有关单位,收集了丰富的数据库资料和影像资料、视频资料,然后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多媒体材料的处理,主要包括视频材料的再加工、纹理制作、关联目标的场景录制等。

在建模过程中,我们按照目标与属性的对应关系将有关信息录入数据库,并对多媒体资料按子目录进行分类管理,从而形成完善的河道信息管理系统,为三维浏览查询、属性信息的补充、完善和更新奠定了基础。

图2-3所示为沙市水文站属性编辑窗口。

图2-3 沙市水文站属性编辑窗口图2-4 荆江局三维模型示意图2.3 三维建模三维建模是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荆江河道三维可视化的基础,该子模块以数字正射影象(DOM)、数字地面模型(DEM)、数字线划图(DLG)和数字栅格图(DRG)作为处理对象,结合了三维可视化技术(visual)与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完全再现管理环境下的真实情况,把所有管理对象都置于一个真实的三维世界中,真正做到了管理意义上的"所见即所得"。

它支持多种通用的二维、三维数据交换格式;提供了强大的三维实体建模工具,可以按用户的任何要求生成三维模型;可直观地定义三维实体的属性结构,对实体属性进行编辑、查询、浏览、统计分析及属性提取等,属性表结构可动态修改;可进行简单快捷的三维实体表面贴图,图形可按图层的方式管理和显示。

利用该模块我们完成了宜昌至城陵矶河段11处堤防、35处护岸、6处险段、6座水闸、15处水文水位站、4座大桥、3处港口、3个公园、2个勘测局、1个洲滩和其它辅助地物的三维模型建立、表面贴图和相关属性录入。

图2-4为荆江局三维模型示意图。

同时利用该模块我们构建了具有比降的水位面、并把宜昌至城陵矶河段的断面线融入系统中,配以风格各异的文本注记,使整个系统显得逼真、协调。

2.4 三维可视化浏览与信息管理该子模块是基于4D的三维地表可视技术,不仅能实现三维数据的可视化,而且为用户提供了强大的交互式操作工具,对三维场景的全方位要素进行实时的交互式控制;该模块运用多种最先进的三维显示加速技术,显示速度很快,可支持任意大图像的自动浏览显示,进行大场景三维漫游,根据设定路径飞行或录制电影;该模块提供了生成DEM与DEM转换、合并三维场景、粘贴影像纹理、分层设色、Z方向缩放等功能,可从三维模型上选择目标进行浏览和属性查询,也可对相关目标的多媒体属性进行播放。

达到三维飞行浏览与信息管理的统一。

本系统空间数据以北京54坐标为平面参考系、国家85高程为高程参考系,统一投影到以114度子午线为中央子午线的高斯投影平面。

由此我们根据1998年大洪水后施测的地形资料生成了宜昌至城陵矶段DEM数字高程模型,并粘贴Landsat 30m 精度卫片纹理,形成了大场景并可对海量数据进行管理的三维可视化系统。

该子模块集成了由三维建模子模块生成的各类水工模型,并与荆江DEM相融合,最终形成了荆江三维可视化人机交互式河道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完成对河道信息的三维可视化管理和飞行浏览查询。

图2-5为宜枝河段三维飞行浏览场景示意图,图2-6所示为在飞行浏览时查询荆江长江大桥属性。

2.5 三维分析本系统在提供三维可视化逼真场景的同时,根据GIS的空间分析方法,还提供了部分基于DEM的实用高效的基本的地形因子计算和计算模型分析功能。

如面积量算、流域通视分析、水淹分析、坡度坡向分析、开挖分析、任意断面切割分析等。

该子模块大大加强了系统在水利工程实践中的实际应用能力。

图2-7无源水淹分析示意图,图2-8为两点通视分析示意图。

2.6 二三维联动查询该子模块的设计理念是在平面二维图形系统中嵌入一个三维模块,以用于二维三维实时互动操作。

为此,我们采取与三维系统相一致的北京54平面坐标系统,制作了宜昌至城陵矶长江河道平面底图,包括主要的堤线、水边线、地名、支流名称、洲滩名、断面名及本系统所涉及到的全部三维模型的符号注记与文本注记,并分层管理。

该子模块实现了在二维平面底图上任意地进行目标定位,这时在三维窗口中也将同步定位到该目标,以方便快捷地变换三维场景;反之,如果将光标移动到三维窗口并进行飞行浏览,这时在二维窗口内的相机也将同步移动,从而根据底图注记来确定飞行的位置,从而达到二三维联动的效果。

同时还可以编辑飞行路径让三维场景按编辑的路径飞行;在实时浏览时可以随时点击查看二维和三维的目标属性信息。

图2-9 为二三维联动浏览示意图;图2-10 为编辑飞行路径示意图。

3 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本系统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技术难题,在水文局技术开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对一些主要的技术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里摘要几个在实际中广泛应用的技术简述如下:(1)曲面截取(见图3-1)。

在建模过程中,有一些曲面目标模型要与DEM模型相一致,如洲滩模型、抛石护岸模型等。

因此需要对局部DEM模型进行部分截取,并铺设纹理。

该功能使我们有能力对感兴趣的区域制作精细的DEM和纹理,并进行DEM叠加,减少数据冗余。

图3-1利用曲面截取技术生成的抛石护岸模型图3-2 带有比降的水位面模型(2)二三维联动技术。

在系统功能中已详述。

(3)按比降设计水位面与水面实时升降技术。

为了真实反映长江上下游的水位落差,我们根据堤线(或水边线)构造水面基线,并根据某日上下游水位构造具有比降的水位面,在实时飞行浏览过程中,可进行水面实时升降。

该技术使河道水面形态更趋于真实,并能使我们实时检查河床的形态与洪水淹没状况。

如图3-2带有比降的水位面模型所示。

(4)按照一定倾角开挖土石方。

在河道采砂过程中需要计算某地方泥沙的体积。

开挖分析可以计算出给定边界内带有一定倾角的泥沙的体积。

该功能使我们在土石方计算中更接近于实际工程应用中。

如图3-3所示。

图3-3 开挖分析示意图4 前景展望荆江三维可视化人机交互式河道信息管理系统是在数字地球、数字长江的大潮中应运而生的。

它的建立,克服了以往的单纯的数据库管理或二维平面管理模式,是对水文河道信息化管理方式的一种新的有益的尝试。

三维可视化技术一般应用于有限区域(较小范围)的工程项目管理和专题特效演示,本系统以荆江为试验区域,开展用于大场景并对海量的空间数据实施有效管理的系统研制,正是对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全长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探索性的技术保障。

荆江三维可视化人机交互式河道信息管理系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数据库设计方法不够完善,信息管理方式比较单一,信息量完整性不够,检索方法也有待于进行一步研究和提高。

可视化技术上还存在许多难题需要我们去完善或解决,如大场景飞行浏览过程中的DEM调度问题、视觉连续性问题、飞行速度问题等。

在荆江三维可视化人机交互式河道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建立长江三维可视化河道信息管理系统正是我们的努力目标,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已为期不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