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
荆江—洞庭湖水沙关系及调整

文 章 编 号 :06—15 (02 0 —05— 4 10 5 X 20 )3 0 0
荆 江 一洞 庭 湖 水 沙 关 系及 调 整
吴 作 平 杨 国 录 甘 明辉 , ,
(. 1 武汉 大学水 利水 电学 院 , 湖北 武 汉 407 ; . 30 2 2 湖南省水 电厅洞庭 湖工程局 , 湖南 长沙 4 00 ) 107
维普资讯
第 3 第 3期 5卷
2 0 年 6月 02
武汉 大学学报 ( 学版 ) 工
E gn eigJunlo u a iest n ie r o ra f h nUnv ri n W y
V0 . 5 N . 13 o 3
Jn.o 2 u 2 0
主汛 期 为 6 ~7月 , 早也 可 出现 于 3月 , 最 而长 江 主
表 3 荆江三 口分流分沙 比( 占枝 城 站 ) 化 统 计 % 变
摘要 : 系统分析了洞庭湖复杂的来水来沙条件和湖区淤积情况, 荆江 一洞庭湖水沙关系, 洞庭湖出流对荆江各
河段不同 的顶 托作用 , 以及荆 江裁弯后 江湖水沙关 系的变化 和调整 ; 究 了江湖水 沙关 系 的变化 对荆 江各 河段 研 以及洞庭湖水 沙条件和河床演 变的不 同影 响 . 认为荆 江裁弯后 , 口入 湖水沙减少 , 三 减缓 了洞庭 湖 的淤积 和防洪 压力 , 同时荆江泄 流量加大 , 部河段 防洪形 势更为严峻 , 但 局 对洞庭 湖 出流顶托 作用加强 .
收 稿 日期 :0 1 2 0 20 —1 —1
作者简 介 : 吴作 平(99一)男 , 16 , 湖北咸 宁人 , 博士研 究生 , 主要从事河 流数 值模拟方 面的研究工作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 大项 目资助课题 (0 50 ) . ①王明甫 、 段文 忠 、 王运 辉 . 三峡建 坝前后荆 江河 势演变及江 湖关系研究报 告 . 武汉 水利 电力 大学科研报告
荆江三口分流能力变化分析

荆江三口分流能力变化分析秦凯;彭玉明;陈俭煌【摘要】Before the impoundment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the three diversion channels from Changjiang River to Dongting Lake shrank gradually. After the operation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three channels are scoured and the diversion capacity changed.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trend of the three channels and take reasonable and comprehensive measures, the water level, discharge and variation tendency of the diversion capacity of the three channels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flow and sediment data, topographic data and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version capacity of the three channels decreased in general, however in the initial impoundment period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the diversion capacity increased in flood season.%三峡水库蓄水前,荆江三口洪道逐渐淤积萎缩,分流比沿时程减小;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三口洪道发生了普遍冲刷,导致分流能力发生变化. 为进一步了解其演变趋势,以便实施合理的综合整治,利用水沙数据、河道地形资料及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影响三口分流能力的主要因素. 分析结果表明,荆江三口分流总体呈现逐渐减小趋势,在三峡水库蓄水初期高水分流能力有所增强.【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5(046)018【总页数】5页(P34-38)【关键词】三口洪道;河道演变;分流能力变化;荆江【作者】秦凯;彭玉明;陈俭煌【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北荆州434020;长江水利委员会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北荆州434020;长江水利委员会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北荆州434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851 荆江三口洪道基本情况荆江三口洪道为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分别分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入洞庭湖,见图1。
长江十赋

长江十赋□ 黄强编者按:“浩浩长江,万古流芳。
出山入海,日月同光。
赋以咏之,慨当以慷。
”乘全国两会东风,扬大江文化之帆,继《长江万里歌》、《长江,我的母亲河》、《诗情画意说长江》、《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之后,长江诗人黄强新作《长江十赋》成功问世。
《长江十赋》即:《长江赋》、《长江源赋》、《金沙江赋》、《川江赋》、《峡江赋》、《荆江赋》、《江城赋》、《浔阳江赋》、《皖江赋》、《扬子江赋》、《长江口赋》等。
十赋融汇九派,挥洒千秋,浑然天成,神韵独秀,堪称长江经典、神州大赋。
现首发刊载,以飨读者。
长江赋浩浩长江,万古流芳。
出山入海,日月同光。
赋以咏之,慨当以慷。
大江经纬,浩淼苍茫。
歌起雪域,经幡飘扬。
沱沱正源,甘泉流淌。
通天河清,雄鹰翱翔。
金沙浪急,峡谷怒涛虎步狂;玉树云飞,悬河泻瀑天梯荡。
长江第一湾,石鼓清波漾。
嘉陵托山城,乌江展画廊。
号子声声远,酒花阵阵香。
高坝横空驭雷电,神女平湖沐霞光。
山尽原野阔,荆江九回肠。
鹦鹉听涛琴声近,龟蛇牵手两相望。
鄱阳万顷,引沙鸥自徜徉;黄山千仞,容松石而奇藏。
扬州俏,太湖靓。
运河舞,姑苏唱。
无边东海生明月,万里长河送碧浪。
大江神韵,源远流长。
圣美源头传佳话,巴山蜀水挺脊梁。
李冰筑堰泽千秋,相如一曲凤求凰。
轻舟辞白帝,赤壁赋大江。
屈子吟,问天求索九歌芳;红楼聚,辛亥枪声震天响。
黄鹤归来兮,白云亦悠扬。
洪湖水,浪打浪。
洞庭波,忧乐长。
滕王映秋水,黄梅吐清香。
庐山恋,镜湖月,涛声伴客眠;雨花魂,钱塘潮,吴越醉苏杭。
古镇依廊桥,江南梦水乡。
海派飞新韵,淞沪忆沧桑。
情切切,气昂昂。
神奕奕,声朗朗。
江河纵横铺画卷,百川归海情怀畅。
大江辉煌,金色梦想。
神州万象新,川江千里夜通航;改革春潮涌,三峡百年奏华章。
港埠星罗,船舶飞梭织九州;南水北调,长风万里送琼浆。
皖江一帆顺,扬子韵无双。
虹桥横玉宇,洋山架金梁。
东方明珠响箭穿云,自贸新区活力绽放。
成于笃行,功在不舍;百折不回,破浪远航。
建黄金水道,盛世中华共兴邦;领世界一流,长江儿女竞辉煌。
高考地理常见特殊现象

高考地理常见特殊现象高中地理有一些特殊的自然现象是比较常见的,高考有时会考察到。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常见特殊现象,下面我为您带来的,你知道成因吗?高考地理特殊现象(气候)1贵州天无三日晴贵州一年中阴天日数在200天以上,是全国阴雨天最多、气候最潮湿的地区之一。
贵州大部分地区,年雨日150天以上,贵阳平均每年有188天。
其中,5月份的雨日平均多达20天,12月份最少,但仍有13天之多。
原因及作用过程:①贵州位于我国西南部,距离冬季风源地远,冬季风南下时东西走向的山脉所削弱,到云贵高原时,气流运动缓慢,和原来停留在贵州的暖空气汇合,双方势均力敌,便长时间的相持在这里,为此就产生阴雨连绵的天气。
②春季,南方的暖空气逐渐加强,频频袭来,北方的冷空气也还相当活跃。
冷暖空气相互冲突,因而贵州的天气忽晴、忽阴、忽雨,天气变化多端。
③夏季,北方冷空气北撤,来自南方海洋上的暖湿空气活跃在贵州高原上。
贵州高原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面高低起伏,暖湿空气受到地形的抬升和扰动,形成云和雨。
有时从四川来的冷空气,与南方来的暖湿空气相遇,更容易形成阴雨天气,或产生较大的雷暴雨。
④秋季,北方冷空气开始南下,暖温空气还来不及撤退。
冷暖空气不断交锋,也常常产生阴雨连绵的天气。
总之,贵州高原地面崎岖不平,空气抬升作用强、扰动、阻塞、摩擦、冷暖空气接触机会特别多,这就是形成贵州多阴雨天的主要原因。
2冬天到台北去看雨现象:冬季台北降雨丰富,降水次数频繁。
原因:①台湾岛于我国东南,四面环海。
冬季风南下,因为地球自转偏向力,致使气流发生偏转,变为东北风,由于气流经过海洋,使原本干燥的气流饱含水汽。
②台北地势低平,南部为台湾山脉,气流到达台北时抬升凝结形成地形雨。
③冬季风影响时间长,所以台北整个冬季都比较丰富。
3华北春雨贵如油现象:在春天农作开始生长发芽,是农作物最需要水的时候,华北地区春旱比较严重,春雨占全年降水量的10—15%,有的地方少于10%。
长江三峡荆江河段

你认为虎跳峡河谷应该与下 列哪幅河流的横断面图相对应?
根据 此图中流 水作用与 岩层的关 系,你是 否认同数 万年后虎 跳峡可能 不在当前 位置,为 什么?
经过了两天的航行,游船进入了 长江的中游河段。爸爸对小明说: “我们已经进入了荆江河段,你看看 长江与前几天有了什么变化?”小明 向前方望去,只见长江此时犹如一条 弯曲的巨龙,在大地上延伸;而在河 流两岸、部分河道则出现了浅滩,有 居民站在浅滩上悠然地钓鱼。
2、古代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亢 之地,是因为: • ① 地势较高,可避免洪水之患 ② 雨热同期, 气候优越 ③ 土地肥沃、近河,有利于农耕、畜 牧、渔猎 ④ 便于搬迁和居住 •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③ D ③④
3、下列各图所示意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 主要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7.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和部分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 列问题。
(l)图中①、③、②届三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向斜的是_____。在地形 上,该处为____,向斜成为这一地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根据地层的新 老关系确定向斜的方法是____。 (2)图中④、⑤、⑥三处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的是_____,在野外判断 该类岩石的依据是_______ (3)图中c岩层是含水层,a、b、d各岩层为隔水层,因此在②处可能会有 ______流出。 (4)图中所示水循环类型为_____,下列各组河流的水,均参与此类水循 环的是_____。 ①亚马孙河②长江③黑龙江④塔里木河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地形区
高原地区
聚落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 滩平原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 平原 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有 沿河聚落带,有沿海聚 落带
聚落形状
低含沙量条件下张瑞瑾挟沙力公式中参数确定及其在荆江的应用

收稿日期:2020-07-22;网络首发时间:2021-01-20网络首发地址:https:///kcms/detail/.20210119.1056.002.html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4023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25902,U2040215)作者简介:周美蓉(1992-),博士,主要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
E-mail :水利学报SHUILI XUEBAO 2021年4月第52卷第4期文章编号:0559-9350(2021)04-0409-11低含沙量条件下张瑞瑾挟沙力公式中参数确定及其在荆江的应用周美蓉,夏军强,邓珊珊,刘鑫(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摘要:水流挟沙力公式及其参数选取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悬沙输移及河床冲淤变形的计算精度。
在少沙河流,张瑞瑾水流挟沙力公式被广泛应用,但其系数和指数在不同研究中取值差异较大。
本研究首先选取长江中游相对冲淤平衡状态下的水流含沙量资料共计573组,将其近似等于水流挟沙力;然后点绘水流挟沙力和水沙综合参数的关系,从而确定参数k 和m 的计算关系;最后将完善后的水流挟沙力公式嵌入到一维水沙动力学模型中,模拟了长江中游荆江段2016年的水沙输移过程。
计算结果表明:当挟沙力公式中参数采用计算式确定时,各水文站计算和实测含沙量平均相对误差在26%~36%之间;而这些参数取为常数时,含沙量平均相对误差范围为39~49%。
因此当采用计算式确定张瑞瑾挟沙力公式中的参数时,相较于取值为常数,水沙输移过程的计算精度更高。
故该方法解决了以往在低含沙量条件下不易确定挟沙力公式中关键参数的难题,提高了水沙数学模型的计算精度。
关键词:低含沙量水流;冲淤平衡;水流挟沙力;参数确定;荆江河段中图分类号:TV142文献标识码:A doi :10.13243/ki.slxb.202005491研究背景水流挟沙力通常指在一定的水流及泥沙综合条件下,水流能够携带悬移质中床沙质的临界含沙量[1]。
荆江分洪进洪闸弧形闸门底坎置换防腐施工技术

别为三类。0 5 2 0 年水利部 已批准对北闸实施除险加 固, 其 中对严重腐蚀 的 5 孔闸门全部重新更换 , 国家发展改 4 待
革 委 审批实 施 。
用5年, 8 大大超过 了《 水利建设项 目经济评 价规范》 s (L
相互作用的结果 , 使闸门底坎锈蚀逐年发展和加剧。
4 闸门底坎置换 材料前 后对 比
钢质弧形闸门底坎原有材料为 2 世纪 5 O 0年代苏联 生产的铬钢 , 铬钢 中的高硬度马氏体基体 , 强有力地支承 碳化物颗粒 , 避免闸门运行 中碳化物从磨损表 面脱落, 保 证了材料 的高抗磨性。 铬钢不仅抗磨性好 , 而且大大削弱 了高硬度脆化作用 , 相对锰钢而言有较好 的韧性 , 抗腐蚀 能力强。现在置换的材料为安 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的碳素结构钢热轧角钢 , 为锰钢。它具有较高的耐磨性 、 良好的韧性和经济性。 5 施工 工艺
2 0
蔡
松 / 江分 洪进 洪 闸弧 形 闸门底 坎 置 换 防 腐 施 工技 术 荆
和空气中的氧单纯结合 的结果。 因此 , 金属表面上 的水分
及 金 属 内 的其他 元 素 和杂质 也 是锈 蚀 的 主要原 因。两 者
53 弧形 闸 门底 坎 置换 、 固施 工方 法 I 加 弧形 闸 门底坎 的置换 、 固施工 共进 行 了两 次 , 一 加 第 次 时 间 20 年 3 4 ,第 二次 时 间 2 1 01 ~月 00年 9 1 , ~0月 间 隔 9 。内容 包 括 闸门底坎 更 换 、 坎 加 固。根据 闸 门结 年 底
退 出每个铆钉 , 卸下锈蚀的角钢。
特大洪水在荆江河段演进模拟研究

Abta t vr nt ok fJ gi g Rv ra d D n t g L k i eeo e q o ss m a d lre rfrn src:Ri ew rs o i j n ie n o gi a e w t d v l d a u —yt n ag eee t e n a n h p e
cts o hc f o p rt g o igin ie.T e rsl s o s ta te ue o o d dvrin ae a k aat p i l d oeai fJnj g R vr h eut h w h t h s ff o ieso ra cn ma e r o n a l sr fte sc r y o igin a k nldn igin ,H x,Wa si e mig d yu ,H n h n h n ue o h e ui fJnj g b n ,icu ig Jnj g u i t a a nh,R n n aa n o g u a d S a g
b i o d d v r in a e . al f o i e so r a il Ke r s c t sr p i f o y wo d : aa to h c l d;rv r n t r s f o o t g; f o o t l o i e ewo k ; l d r u i o n l d c nr o o
别采 用 19 9 6年 及 19 9 8年 水 文 资 料 对 模 型 进 行 了 率 定 和 验 证 , 得 了较 好 的 结 果 。 将 模 型 模 拟 应 用 于 荆 江 特 大 取
洪水调度 . 据 计 算结果 , 用荆 江分 洪 区 、 根 启 虎西备 蓄 区 、 市扩 大分 洪 区 、 民 大垸 蓄 洪 区 、 浣 人 洪湖 分 蓄 洪 区, 上 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江中国长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
全长360公里。
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
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
荆江以北是古云梦大泽范围,以南是洞庭湖,地势低洼,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积。
1,600年前的东晋时代开始筑堤防水,围垦云梦大泽,至明代形成北岸荆江大堤。
由于泥沙不断沉积,河床已高出两岸平原,成了“地上河”。
北岸靠180多公里的荆江大堤保卫富饶的江汉平原。
大堤经多次全面整修,防洪能力有了提高。
简介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城市到湖南省城陵矶段的别称。
长约430公里,因属于古代的荆江而得名。
有上荆江和下荆江之分。
上荆江(枝城—藕池口),河道比较稳定;下荆江(藕池口—城陵矶),河道蜿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荆江北岸是江汉平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地势低洼,由于荆江河道弯曲,洪水宣泄不畅,故极易溃堤成灾,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
为了抗御洪水,历代在荆江北岸修筑有大堤。
荆江大堤始建于东晋永和元年(345年),由荆州刺史桓温陈遵主持修筑,当时名金堤。
五代后梁开平年间(907~911年)在东晋金堤的下游修筑江陵寸金堤;北宋时荆州太守郑獬主持筑沙市堤;南宋又修黄潭堤,并加筑寸金堤。
经两宋的扩建和培修,荆江大堤已初具雏形。
50年代始对荆江进行整治,加固荆江大堤,使其抗御洪水的能力有所增强。
荆江沿途景观有明朝古建筑万寿宝塔,清乾隆、咸丰年间所置镇水铁牛多尊、1952年修建的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亭等。
九曲回肠长江出三峡,在宜昌进入中游后,穿过夹江对峙的虎牙山、荆门山河谷,突然变得开阔起来,两岸不再是“猿声啼不住”了,而是进入“楚地阔天边,苍茫万顷连”的大平原。
由于长江进入平原后流经古荆州地区,所以,这段河道通称荆江。
荆江从湖北枝城到湖南洞庭湖的出口城陵矾,全长423公里。
其中又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
下荆江是典型的婉蜒性河道,全长240公里的堤岸其实只有80公里的直线距离,江水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所以,这里有了“九曲回肠”的说法。
荆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北岸是江汉平原,地势都很低,特别是北岸的江汉平原。
荆江之患旧时,长江中游沿江两岸不断发生水灾。
近代荆江最大的一次水灾发生在1935年7月。
据当时出版的《荆沙水灾写真》,当时荆州城外“登时淹毙者几达三分之二。
其幸免者,或攀树颠,或骑屋顶,或站高阜,均鸽立水中,延颈待食。
不死于水者,将恶死于饥,并见有人剖人而食者。
”新中国成立以后,荆江的治理进入一个全新时代。
治理的方法:一是加强荆江大堤,二是修建分蓄洪区,并将下荆江截弯取直,以分减荆江洪水,提高荆江的宣泄能力,同时计划在上游修建水库。
荆江之水实际上全要靠荆江大堤挡住。
分洪只是不得已的保全大局的措施。
荆江大堤荆江大堤是江汉的屏障,座落在长江中游北岸,从江陵县枣林岗起,至监利城南止,全长182公里,是长江堤防中最险要的堤段。
江陵古城和沙市就在大堤旁边。
荆江大堤的溃口纪录,据记载,从明朝弘治十年(1497年)至清朝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352年里,共有24次,平均15年一次。
当时,一次洪灾三年者。
难以恢复。
当地民谣说:“不惧荆州干戈起,只怕荆堤一梦终。
”在荆江大堤上,南岸有所谓“荆江四口”分流,即虎渡河口、调弦口、藕池口。
松滋口向洞庭湖分流;但是,荆江北岸要比南岸低5~7米,甚至连荆江枯水位时也高于北岸地面,如沙市在大水时期,江面的船只似乎在楼房上走过。
而且,堤脚迎流顶冲而造成的崩岸相当危险。
所以,人们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1998年8月以后,长江水位居高不下,荆江大堤由于长时间高水位浸泡,随时有溃堤崩垸的危险。
截止8月15日,湖北省累计排除险情3984 处,全省有210多万人昼夜巡查,严防死守,确保长江大堤安全。
长江抗洪中的荆江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期间,全国亿万观众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汛情通报中,每天看到沙市至城陵矶之间闪动着一条白色的曲线。
这条曲线就是荆江,白色闪动表示洪水运行水位超出历史最高水位。
荆江是长江中游的一段,上起湖北枝城,下迄湖南城陵矶,长337公里。
因流经湖北荆州一线,故称“荆江”。
荆江是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中,超高水位运行时间最长、退水最晚的地段;险情发生最多的地段,投入兵力最多的地段;中央领导人现场指导次数最多、直接指示最多的地段;也是弃守民垸最多、溃倒重要民垸最多、转移灾民最多的地段。
荆江抗洪艰苦,缘于荆江的特殊地形。
古荆州是历代兵家比争之地。
而荆楚百姓苦于水患胜过刀兵。
长江水在枝城以上受山区地形约束,水流湍急,进入江汉平原以后,地势平坦,土质疏松,河流蜿蜒曲折,走向摆动不定。
下游又遇两岸山地扼锁,江水下泄缓慢。
长江本来是雨洪河流,当洞庭湖流域洪水发生时,在荆江超量洪水相互顶托,造成江湖矛盾。
遇到全流域集中降雨,各处洪水叠加,荆江水位自然飞涨。
平均计算,每年长江上游来水加洞庭湖来水通过洪湖市的水量近7000亿立方米。
因而,汛期长、洪峰高、水量大、洪水组成复杂,是荆江洪水的特点。
江汉平原本来是在吞吐长江洪水的古云梦泽上淤积起来的。
战国时期以后,云梦泽开始萎缩,唐宋时基本形成地势低平的陆地。
其西、北、东三面是山,雨季广大山区降水向平原泄汇,而南面是洪水浩荡的长江。
当地居民不得不以堤挡水,依堤为命。
每到汛期,堤内江水高于堤外平地10米甚至15米。
“人在水下走,舟从楼上过”。
由此人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虽然荆江主泓深在海拔负二十多米,但已有不少人称荆江为“悬河”。
“主泓”是水利部门的术语,意指河流切割最深的主流;“悬河”原本的概念是地上河,指河床高于堤外地面的河流,如黄河。
历史上,荆江洪水给两岸人民带来过深重灾难。
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荆江大堤共有91个年份溃口。
从1931年到1949年的18年中,荆江两岸有16个年份遭受洪灾,几乎年年遭灾。
特大洪水给荆江带来的灾害有6次,均发生在1788年到1954年的166年间。
荆江的险要还在于它两岸已发展成为人口密集的经济发达地区。
由于荆江北岸的荆江大堤的保护范围有18000平方公里、800多万人口以及武汉、荆州、沙市等重要城市、江汉油田和京广线,因此,国家把荆江大堤定为确保堤段。
一旦荆江大堤发生不测,将给人民带来重大损失。
有关论证预测,三峡工程建成之前,如果枝城上游发生每秒11000立方米的洪水,在采取了所有可能的应变措施以后,万一在沙市的盐卡发生溃口,即使设想盐卡水位44.6米,溃口冲开的口门可达1500米,最大水量可达每秒5万到7万5千立方米,水头高12米多;第一天进入江汉平原的水量将达45.7亿立方米,10天进入平原的水量约400亿立方米,将有2000平方公里水深达到2米;长江有可能因此改道。
因此,在现有人口密度上,溃口造成的死亡人数,在白天至少50万,在夜间至少在70万。
建国后,荆江的防洪建设受到历届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毛泽东多次对人说:“你们可以轻视任何人,轻视任何东西,但是,你们千万不可以瞧不起黄河,瞧不起长江1从50年代起,他多次过问三峡工程的设计研究,直至生命最后的日子,仍念念不忘治理长江水患的事业。
周恩来曾在1958年南宁会议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冒雪考察荆江大堤,同当地领导商讨治理荆江水患和加固荆江大堤的问题。
同年又在国务院召集湖北、湖南两省负责人专门研究扩大荆江分洪区分洪能力的问题。
江泽民任党的总书记不久,即视察荆江大堤、荆江分洪工程,认真听取了湖北盛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和荆江沿岸各地负责人关于防汛工作的情况汇报。
荆江的防洪设施建设建国后得到迅速发展。
经过多次整修、加固、续建,荆江大堤平均每米堤长加筑土方180立方米,共计完成土石方工程量10134万立方米。
较1949年堤高平均加高1.5——2米,堤面平均加宽3米,断面加大一倍以上。
荆江分洪区于1952年4月动工,1953年4月完成。
这一极有预见的举措,竟于次年即1954年发挥极大效用。
有专家研究判定,荆江分洪区的运用,以几十倍的比例削减了1954年特大洪水造成的损失。
荆江分洪区经1954年之后,44年至今未再运用。
长江虽几度出现大洪水,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局部灾害,但荆江大堤几次重大险情都被控制。
这种局面,曾给一些人造成岁岁安澜的错觉。
事实上,1985年以后,荆江大堤除每年例行的岁修外,也未再实施更大的加固工程。
1981年和1989年曾出现大洪水,枝城最大流量分别为每秒71600立方米和69600米,都比1998年流量大。
但在城陵矶水位较低和洞庭湖有较大调蓄容积的条件下通过。
1996年洞庭湖流域的洪水涌入荆江,造成监利水位37.06米,超过1954年的36.57米。
这3个年份均未出现全局性的险情。
然而,长期在荆江负责防汛工作的水利专家易光曙提醒人们:不要以为经过40多年的加固,荆江两岸防洪工程的防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就以为不会发生大的灾害。
荆江防洪工程的防御能力至今仅在10年一遇的水平,运用荆江分洪工程也就在20年一遇。
如果出现1954年型的洪水,或洞庭湖出现1996年型的洪水,而荆江洪水又比1996年量大,江湖遭遇,会发生严重局面。
易光曙的话写在他1997年的著作《荆江防洪的100个为什么》中,该书1998年8月出版。
而这时,作者所担心的后者——洞庭湖洪水和荆江洪水遭遇,已经发生了。
1998年汛期,首先是长江、洞庭湖同时来洪,形成严重的相互顶托;后几次洪峰到来时,不仅上游嘉陵江、岷江、乌江暴雨成灾,而且中游清江、汉江流域也降暴雨,荆江上下几路洪水叠加,使得荆江水位长时间在历史最高水位上高居不下。
有人感慨地问:荆江怎么流不动了?全国上下关注荆江,荆江抗洪艰苦卓绝。
第6次洪峰到来时,沙市水位45.22米,监利水位38.55米,这都是历史上没有见过的超高水位。
尽管九江由于工程和防范原因发生溃口,但在荆江,在没有实施荆江分洪的情况下,7、8、9三个月来,险情上千次地发生,上千次地被及时控制。
漫到子堤上沿的浩瀚洪水,被沿江干部群众、部队武警组成的数十万抗洪大军用身躯稳稳扛了3个月,最终缓缓流向东海。
如今回过头来说,几个月中,沿江多少堤段的指挥长、各级防汛部门的专业人员,多少生在荆江、长在荆江的抗洪民工,在拼死抗洪的同时,内心里都对确保荆江产生过疑虑。
然而,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毕竟实现了——荆江大堤、长江干堤虽已伤痕累累,但仍挺过了汛期,挺到了今天。
荆江大堤、长江干堤安然无恙,江汉平原和大武汉安然无恙。
编辑本段江入大荒流大江自三峡的瓶口--南津关奔涌而出后,再也没有高峡深谷的阻挡。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长江终于结束了它4500余千米奔腾激越的上游行程,进入平野无垠水天一线的中下游平原。
南津关以下的长江,虽然比三峡远为宽阔,但两岸山势未尽,分布着属白垩系、第三系的红色碎屑岩丘陵,谷深100~150米,江边有多级基座阶地分布,河床宽数百米,河漫滩狭窄,河道微弯,弯曲处有边滩、心滩出露,河道变化较稳定,属单一微弯型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