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流注浆治理隐伏陷落柱特大突水技术

合集下载

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综合治理技术范文

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综合治理技术范文

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综合治理技术范文一、概述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是指在开采过程中,地下水突然涌入矿井,导致矿井水位迅速上升,甚至淹没采区。

为了保障矿井安全生产,需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有效控制矿井突水。

本文将详细介绍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的综合治理技术,包括导水陷落柱的构建、突水淹井的应急处理和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方案。

二、导水陷落柱的构建导水陷落柱是指通过预先开采导水巷道或钻孔方式,将地下水引导到指定区域,从而控制水位的上升,防止突水淹井。

1. 导水巷道的开采导水巷道采用井巷方法开采,应选择矿井采区附近,离主运输巷道较近的地方进行开采。

根据地质条件和突水规模,确定导水巷道的规模和位置。

导水巷道的断面尺寸应足够大,以确保能够承载足够的地下水流量。

2. 钻孔引水在矿井采区进行地下水钻孔,将地下水引导到指定的地点。

钻孔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地质条件和突水规模确定。

钻孔的深度应达到导水层或导水裂隙的位置,以确保地下水能够顺利引导出矿井。

三、突水淹井的应急处理当发生突水淹井事件时,需要立即采取应急处理措施,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矿井的安全生产。

1. 快速疏散人员在突水发生后,首要任务是迅速疏散矿井内的人员,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

应按照应急预案,组织人员有序撤离,确保人员不被困在矿井内。

2. 封闭受灾区域在突水淹井后,应迅速封闭受灾区域,防止水位继续上升,导致更严重的安全事故发生。

可以采用封闭施工法,封堵水源,或者加固矿井巷道和井筒,防止水位进一步上升。

3. 排水施工在应急处理阶段,需要进行排水施工,将淹没采区的地下水有效排除。

可以采用井下排水泵站方式,将水抽出矿井,或者采用井下井上联合排水方式,保障矿井的排水效果。

四、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方案在应急处理阶段完成后,需要长期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

1. 导水陷落柱的日常维护导水陷落柱是控制矿井突水的重要措施,需要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

包括巡视导水巷道、检查导水巷道的稳定性和封闭情况,确保导水巷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隐伏陷落柱突水的快速治理技术研究

隐伏陷落柱突水的快速治理技术研究

2020年第6期2020年6月辛置煤矿南三采区1035切眼掘进工作面于2016-02-03T00:20发生底板突水事故,瞬时突水量达到29000m 3/h ,远远超过矿井排水能力,造成矿井被淹。

突水灾害发生后,辛置煤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抢险救灾,及时撤出受水威胁人员。

同时,为尽快恢复矿井生产,利用1035机巷独头巷道的有利条件,按照截流与堵源同步进行的原则制定了治理方案。

该方案成功治理了突水,快速恢复了矿井生产。

1突水事故概况辛置煤矿发生突水事故的1035切眼掘进工作面位于煤矿南三采区南翼三区段,工作面设计走向长1223m ,倾斜宽177m ,开采二叠系山西组10#煤层,煤厚2.9m ,煤层倾角20°,储量7.54×105t 。

该工作面上覆71#煤层已开采,71#煤层下距10#煤层91m 。

1035机巷于2012年1月开始掘进,进尺1275m 后,调向施工切眼28m ,有轨道巷与其贯通。

突水点位于迎头向后8~12m 处,标高-474.0m ,据附近钻孔资料分析,该处煤层底板距离太灰顶隔水层64.27m 。

2突水原因分析2.1突水水源分析根据突水后矿井太灰、奥灰水位动态变化及出水点水质分析测试等资料,结合突水来势迅猛、突水量巨大的特点综合分析,认定本次矿井突水水源为10#煤层底板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水。

2.1.1水质特征初期出水时化验水质为SO 4·Cl-Na 型,阳离子以Na +为主,阴离子与本矿典型奥灰水质相似,但含量顺序有所区别;排水复矿时化验的水质为SO 4·HCO 3-Na 型,应是标准的奥灰水水质特征,阴离子含量顺序发生了变化,主要原因是先期突水量小,以突水构造内静储量为主,尚不能代表真正的奥灰水水质特征[1]。

2.1.2水位与水量动态特征从工作面突水量变化曲线(图1)可以看出,突水量呈现逐渐增大趋势,说明出水由渗流逐渐转变为管道流,导水通道逐渐通畅,突破口逐渐增大,至2016-02-03T00:20,煤层底板充分突破,突水量剧增,超过10000m 3/h ,突水来势迅猛,突水量巨大,说明补给水源具有高承压特性和强补给能力特征。

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综合治理技术模版

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综合治理技术模版

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综合治理技术模版一、问题背景分析对于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治理技术来解决。

这是因为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对地下水资源造成严重威胁,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农田灌溉。

因此,开展相应的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治理目标1. 防止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事件发生,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安全。

2. 提高地下水的利用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三、治理原则1. 积极防范为主。

通过科学的水文地质勘探和地质灾害评估,提前发现潜在的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避免事故发生。

2. 综合治理。

通过工程控制、水文观测等手段,对导水陷落柱进行治理,同时结合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实现对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问题的综合治理。

四、治理措施1. 水文地质勘探和地质灾害评估利用各种勘探手段,包括地下水位观测、水质监测、地质雷达勘探等,对导水陷落柱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确定其规模、形状和位置等参数,为后续治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 防护措施a. 导水陷落柱的加固。

根据导水陷落柱的实际情况,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浆加固等技术手段,对柱体进行加固,提高其抗冲刷和抗坍塌的能力。

b. 潜水泵的安装。

在突水淹井的高风险区域,设置潜水泵,及时排水,减少水位上升的影响,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安全。

3. 水文观测和监测建立水文观测站点,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对地下水位、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水位异常变化和水质问题,确保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理。

4. 综合管理a. 建立地下水资源保护制度。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b. 完善应急预案。

根据地质灾害和突发事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预案和处置措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治理效果评估对治理后的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问题进行效果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导水陷落柱的稳定性评估。

通过监测导水陷落柱的变形情况,评估加固措施的效果,确保治理后柱体的稳定性。

2. 地下水位和水质的监测。

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综合治理技术模版

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综合治理技术模版

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综合治理技术模版一、引言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其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困扰和危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维护。

本文将介绍一种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综合治理技术模版,旨在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治理方案,实现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的全面治理。

二、技术原理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综合治理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引导和控制地下水流向,阻止水通过陷落柱侵入井下空间。

具体来说,将周围的陷落柱进行修复和加固,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和抗水渗透能力;在陷落柱与地下空间之间设置可控水阀,通过控制水阀的打开和关闭,调节水流的通行量,防止过多的水流进入地下空间;同时,采用地下隔水挡壁技术,阻断来自地下水源的水流,将地下水引导到其他地方,减少对地下空间的水压影响。

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治理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

三、技术步骤1. 修复和加固陷落柱:a. 清理陷落柱表面的杂物和泥沙;b. 钻孔并注入加固材料,提高陷落柱的承载能力;c. 在陷落柱表面涂刷防水材料,增加其抗水渗透能力。

2. 设置可控水阀:a. 在陷落柱与地下空间连接处安装可控水阀控制装置;b. 调试可控水阀控制装置,确保其灵活可靠;c. 设置水阀开启和关闭的时间和频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 地下隔水挡壁:a. 根据地质勘探数据,确定地下隔水挡壁的位置和形状;b. 挖掘地下挡土墙的基槽,并清理槽内杂物和泥沙;c. 在基槽内设置隔水材料,如防水板、混凝土等;d. 填充基槽,并压实填充材料,确保隔水挡壁的稳固性和完整性。

4. 监测和调整:a. 设置地下水位监测点,定期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b.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可控水阀控制装置;c. 定期巡视和维护导水陷落柱和地下隔水挡壁,修复任何损坏或发现的问题。

四、技术优势1. 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的综合治理;2. 技术措施有针对性、科学合理,能够有效地减少水流入井下空间的数量和速度;3. 可控水阀控制装置具备灵活调整的功能,可以根据场地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水流量,防止过量水流进入地下空间;4. 地下隔水挡壁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地下水源引导到其他地方,减少对地下空间的水压影响。

陷落柱的综合探查及治理技术

陷落柱的综合探查及治理技术

陷落柱的综合探查及治理技术摘要陷落柱特别是强导、含水陷落柱对煤矿生产有巨大危害性,往往造成淹井停产。

为了避免矿井在回采过程中发生因误揭陷落柱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就必须在工作面回采前探查清工作面内是否存在隐伏的陷落柱。

东庞矿2701工作面在回采前通过井下综合物探探查确定一隐伏地质构造异常体K1,根据综合物探所圈定的异常区又进行了两次钻探验证,由钻探验证结果证实了该地质构造异常体为无水陷落柱。

为了确保2701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又对该陷落柱进行了注浆加固,通过5个钻孔共注浆48.5t。

关键词陷落柱;地质构造;物探;钻探;注浆1 工作面概况2701工作面位于东庞矿一水平(-300m水平)七采区最上部,工作面底板标高介于-200m~290m之间,工作面走向长约1096m,倾斜长约141m,工业储量93.6万吨,可采储量87.1万吨。

工作面内地质条件较复杂,掘进过程中共揭露断层17条,其中大于1m断层有5条;工作面发育4处冲刷带,冲刷带宽度6m左右,长度约30m~100m,厚度约1m左右。

2 陷落柱的探查2.1 井下综合物探探查掘进完成后,结合该工作面实际情况,利用井下无线电波坑透、幅频电透视手段进行了综合物探探测。

本次综合物探工作,共完成无线电波坑道透视1130m、幅频电透视700m。

探测结论如下:1)井下坑透圈定2701工作面两处地质异常区(K1、K2),其中K1分析为一隐伏地质异常体,K2为上巷85#附近揭露断层QF10在工作面内的延伸反映;2)幅频电透视圈定2701工作面外段两处水文异常区(FP1、FP2),其中FP2应作为重点防水区域。

(见表1“2701工作面综合物探异常区一览表”)。

2.2 井下综合物探异常区的验证针对幅频电透视圈定的水文异常区FP1、FP2,在-300南翼运输大巷共施工了3个底板钻孔对其进行了探查,累计进尺334m,探测结果显示异常区无水文异常。

针对坑透异常区圈定的地质异常区K1、K2,在工作面圈出后,在上巷自切眼开始每20m施工了1个煤层孔对工作面内部构造及坑透异常区进行了探测,共计施工煤层孔68个,累计进尺7700.33m。

井下陷落柱影响顶部上复水渗漏的治理方案设计

井下陷落柱影响顶部上复水渗漏的治理方案设计

井下陷落柱影响顶部上复水渗漏的治理方案设计(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井下陷落柱的影响三、治理方案设计1.井下填充方案2.井筒支护方案3.井筒防水方案四、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煤矿工业的快速发展,井下采煤过程中出现的陷落柱问题日益严重。

陷落柱不仅影响了煤矿的生产效率,还会对矿井安全造成威胁。

其中,井下陷落柱所引发的顶部上复水渗漏问题尤为突出,严重时甚至会引发矿井水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设计一套针对井下陷落柱影响顶部上复水渗漏的治理方案。

二、井下陷落柱的影响井下陷落柱是指在煤矿井下采煤过程中,煤层或岩层出现的局部下沉或塌陷现象。

陷落柱的形成不仅会导致地表沉降,还会引起矿井周围的岩层裂隙,从而引发顶部上复水渗漏。

这种渗漏现象不仅会污染地下水资源,还可能导致矿井内涌水、积水等安全隐患。

三、治理方案设计针对井下陷落柱影响顶部上复水渗漏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三种治理方案:1.井下填充方案井下填充方案是指在陷落柱形成的区域进行填充,以恢复地层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填充材料可选择废弃的矿渣、尾砂、水泥等。

在填充过程中,需要对填充材料进行充分压实,以确保填充体的稳定性。

2.井筒支护方案井筒支护方案是在陷落柱周围设置一定的支护结构,以增强陷落柱区的支撑能力。

常用的支护方式有锚杆支护、喷锚支护、悬臂梁支护等。

根据陷落柱的规模和地质条件,可以选择合适的支护方式进行治理。

3.井筒防水方案井筒防水方案是在陷落柱区进行防水处理,以减少或阻止水分的渗入。

防水方法有注浆堵水、防水帷幕、防水隔离层等。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陷落柱区的具体情况,采用一种或多种防水方法进行治理。

四、结论综上所述,针对井下陷落柱影响顶部上复水渗漏的问题,可以采用井下填充方案、井筒支护方案和井筒防水方案进行治理。

导水陷落柱的注浆预治理

导水陷落柱的注浆预治理

导水陷落柱的注浆预治理姬中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54)摘要:以东山煤矿为例,简述如何对导水陷落柱实施注浆预治理,使工作面实现安全回采,对同类矿区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导水陷落柱;预治理;注浆;东山煤矿中图分类号:TD265 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 5716(2007)11 0124 05陷落柱做为垂直导水构造,可以使承压含水层和煤层发生水力联系,使采矿活动受到水害威胁。

在煤矿生产中,掘进和回采中揭露的陷落柱多数是不导水的,但少数导水的陷落柱往往给矿井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如1984年范各庄煤矿突水、1996年任楼煤矿突水和2004年牛儿庄煤矿突水,均造成了淹井的严重后果。

长期以来,关于陷落柱发生突水后实施治理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多,本文结合太原东山煤矿51520工作面的导水陷落柱,简述如何在采矿前对导水陷落柱实行预先治理,消除陷落柱的导水性,使工作面实现安全回采。

陷落柱做为垂直导水构造,可以使承压含水层和煤层发生水力联系,使采矿活动受到水害威胁。

在煤矿生产中,掘进和回采中揭露的陷落柱多数是不导水的,但少数导水的陷落柱往往给矿井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如1984年范各庄煤矿突水、1996年任楼煤矿突水和2004年牛儿庄煤矿突水,均造成了淹井的严重后果。

长期以来,关于陷落柱发生突水后实施治理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多,本文结合太原东山煤矿51520工作面的导水陷落柱,简述如何在采矿前对导水陷落柱实行预先治理,消除陷落柱的导水性,使工作面实现安全回采。

1 东山煤矿概述1.1 矿井概况太原市东山煤矿位于太原市东部近郊,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解放后经改造扩建,现已发展成为生产能力年产150104t的矿井,矿井采用斜井、石门、分水平开拓方式,现生产水平标高750m。

东山煤矿井田南北走向长约10km,东西倾向宽约2.69km,全矿井田面积约29km2。

东山煤田属华北型石炭二叠系煤田,井田内共有7个可采煤层,自上而下编号为3、62、8、9、12、13、15。

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综合治理技术

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综合治理技术

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综合治理技术,也被称为突水井筒综合治理技术,是一种用于解决井下突水问题的技术。

突水是指由于地下水位升高或者井壁破裂等原因,导致井下发生水涌的现象。

突水问题不仅会严重影响井下作业的安全性,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突水井筒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综合治理技术的方案、方法、设备以及实施效果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综合治理技术。

一、综合治理技术的方案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综合治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井筒改造:通过对井筒进行加固处理,增强井筒的抗压能力和密封性能,从而防止水涌进入井筒。

2. 导流措施:通过设置导流管或者挡水堵口等措施,将突水涌入的地方引导到其他通道或者储水池中,使井下作业环境保持干燥。

3. 地下水位控制:通过井下排水技术,将水井周围的地下水位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以减少突水风险。

4. 泵站建设:建立泵站系统,通过抽水排涝的方式,将井下的地下水抽出,降低水位,减轻突水压力。

5. 安全设备:在井下设置水位监测仪器、报警器等安全设备,及时发现突水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治理技术的方法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综合治理技术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封堵法:通过在井口或井筒中设置堵水体,如胶体堵塞剂、水泥、盘根陷落等,封堵突水源头,防止水涌进入井筒。

2. 抽水法:采用泵站等设备,抽水将地下水排出,降低井下的水位,减轻突水压力。

3. 导流法:通过挖掘导流隧道或设置导流管道,将突水涌入的地方导流到其他通道或者储水池中,保持井下环境干燥。

4. 强化加固法:对井筒进行加固处理,如注浆加固、材料加固等,增加井筒的抗压能力和密封性能,防止水涌入井筒。

三、治理技术的设备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综合治理技术所需的设备主要有以下几种:1. 泵站设备:包括抽水泵、电气控制装置等,用于抽水降低井下水位。

2. 导流管:用于将突水涌入的地方导向其他通道或者储水池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评论文
返流注浆治理隐伏陷落柱特大突水技术
陈小国
(郑煤集团地质勘探工程公司)
摘要:简述了吴村煤矿隐伏陷落柱特大突水的经过,分析了突水水源和突水构造;介绍了应用返流注浆对吴村煤矿隐伏陷落柱突水灾害的治理技术。

1概况
吴村煤矿位于河南辉县市西南角,与焦作市修武县交界处,1969年建井,1972年投产,年产优质无烟煤45万吨,目前正开采三水平二1煤层,矿井正常涌水量约1000m3/h,主要为L8灰水及顶板砂岩裂隙水。

该矿32031工作面在回采时于1999年11月15日发生特大突水,最大涌水量达2378 m-3/h,稳定动水量2200 m3/h,由于采区泵房排水能力有限,导致整个32采区被淹。

全矿井总涌水量达3400 m3/h,已接近矿井综合最大排水能力,若不及时治理该突水,将直接威胁全矿井安全。

2突水分析
2.1突水地区水文地质条件
吴村井田位于焦作煤田古汉山井田浅部中段,地面标高+105m左右。

第三、四系厚105米左右,多为砂、砾石层
1
及砾岩;二1煤层为主采煤层,位于二迭系山西组底部,平均厚5.21m,煤质硬;L8灰岩厚8.45-9.50m,含水较丰富,距二1煤约32米,是矿井的直接充水含水层,目前已疏放到-100m水平以下;L2灰岩厚12-14.85m,含水丰富,静止水位标高+82m,与O2灰岩水有密切的水力联系,上距二1煤约90m,是矿井的间接充水含水层;O2灰岩厚约400m,岩溶非常发育,含水极丰富,距二1煤110-120m,是矿井的间接充水含水层。

2.2 突水水源
突水发生五日后,距出水点1185m的L2灰长观孔水位下降达到2.155m,而L8灰长观孔同期水位上升3.47-3.61m,结合水质分析资料,确定水源为L2灰水与O2灰水。

2.3 导水通道
在32031工作上、下付巷掘进及回采时,发现5条落差0.6-1.7m的小断层,均出水,总涌水量约80m3/h,经水质分析确定为L8灰水。

出水发生在工作面上安全口下20米处,附近并未发现异常构造,初时水量约10m3/h,三个半小时后水量猛增至700m3/h,并在出水点附近形成一直径约1.5m、深约2米的塌陷坑。

采区内L2灰上距二1煤厚约90m,而该处L2灰静水压力为3.45Mpa,不存在采掘活动直接引发L2
2
和O2灰岩突水的可能性。

根据焦作矿区曾有陷落柱出现,而出水区域又处于小断层发育的应力集中区,结合突水发生在掘进面,突水量增长迅猛,水流混浊并携带大量岩块等特征,判定导水通道应为导水隐伏陷落柱,其位置应位于突水点西侧煤壁内。

根据水量没有进一步增大而保持稳定,认为陷落柱的顶端距二1煤底板尚有一定的距离,至少应在L8灰以下。

3治水方案的技术要点
针对本次突水动水量大、水源基本明确但导水通道的类型及位置尚不确切等情况,治水的基本思路是:“截堵结合,分两步走”。

即利用该矿煤质较硬的特点,首先在掘进面上近上、下付巷口各布设一个截流孔注1和查2,在突水点处布设一个探查兼注浆查1孔(详见图1),在短时间内对动水进行截流,减少排水费用并解除矿井水害威胁。

然后利用出水点附近的查1孔,用返流注浆技术对导水通道及含水层进行封堵,达到堵源的目的。

钻孔布设的原则是:截、查、注结合,一孔多用。

3
4方案实施
4.1 钻探施工技术
针对钻孔垂直度要求高、工期短、作业区冲积层厚度大,砂、砾石层厚而多,二1煤采空区裂隙带发育高度大(顶板以上60m),底板破碎,致使地层坍塌、掉块现象严重,极易造成孔斜及孔内事故等情况,采用了组合钻具、牙轮钻头、定向纠斜、优质化学泥浆护壁、水泥浆旋喷造壁及适时下入套管等技术措施,确保了孔内安全及钻孔垂直度,仅用20天时间就完成注1、查1、查2三个透巷孔。

4.2 动水条件下的快速截流技术
在具备注骨料条件后,采用水力射流孔口密闭防喷注骨料系统进行了大规模骨料注入,先后注大骨料1300m3,随着巷内骨料堆积高度逐渐接近巷顶,巷顶的管道流断面越来越小,流速越来越大,“封顶”极为困难。

为了减少封顶时巷顶的过水量,在上、下付巷同时注入直径50-70mm骨料,以增加骨料内的渗流量,使两条巷道几乎同时顺利封顶,涌水量减少了约400m3/h。

然后再注入细粒级骨料充填大骨料间隙,使涌水量迅速减小了1540m3/h,剩余水量260m3/h,经注入速凝早强浆液固结并充填骨料残余空隙,涌水量降到至40m3/h,从而实现了快速截流。

4
4.3 封堵隐伏陷落柱的返流注浆技术
常规封堵隐伏陷落柱的施工方法,即先打数个探查孔查明其位置及大小,然后有针对性地布设数个注浆孔,在适当深度进入陷落柱内,在煤层底板下适当位置建立足够强度的“止水塞”切断导水通道。

其缺点是探查孔不一定都会查到陷落柱,钻孔往往利用率低,工程量大;注浆孔数量多,施工难度大,注浆工艺复杂,工期长等。

本次封堵导水隐伏陷落柱,采用“返流注浆”技术,其特点是:利用截流后工作面的特定条件,即上下付巷几乎被封死后,只有导水通道向含水层方向畅通,通过预留的查1孔加压注浆,迫使浆液顺导水通道流向含水层,进而自上而下将其封闭,达到治本之目的。

这样只需查1一个多用孔,即可实现堵源之目的,这就大大减少了钻探及注浆工程量,避免了在陷落柱中钻进的技术难题,使工期大大缩短。

本次注浆使用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射流搅拌造浆系统,日平均注浆量可达300吨水泥,使注浆时间大大缩短。

为了控制浆液过多地流入含水层,还采用了间歇注浆、稠化浆液等注浆工艺。

4.4 堵水质量评价
(1)截流成功后,L2灰长观孔水位迅速回升;注浆结束后,
5
L8灰水位逐渐下降,L2灰水位接近出水前标高。

(2)查1孔延深至L2灰后,见到裂隙及溶洞中水泥充填良好,个别长达0.45m。

(3)排水到底后工作面无水涌出,堵水率达100%,该工作面已于2000年8月恢复生产。

5结语
本工程在特大动水条件下,自1999年12月15日开钻共施工钻孔3个,总进尺1375.31m,注骨料1535m3,水泥3182.6吨,仅用70天时间就胜利竣工,堵水率达100%,节约钻探工程量1245m,提前35天达到合同要求。

经河南省煤炭厅组织有关专家验收评议,与同类型突水灾害治理工程相比,用料省,工程量少,费用低,时间短,仅排水电费每年可节约1300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