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说课稿

合集下载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1.了解文章的及写作背景,便于理解的思想感情。

2.积累文言词汇。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文章。

【力量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同学的自学力量。

2.品尝文章画面的精致、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同学鉴赏文学作品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中的纯洁美妙,培育同学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同学感受作品美丽的意境。

【教学难点】多角度品析《答谢中书书》。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美丽的山川景色,语言精致,描写生动。

老师应指导同学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认真品尝文章的语言,深化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课型】讲读课【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昨天要求大家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有关文学常识,现在,谁能用“七字记忆法”介绍一下陶弘景。

同学介绍,老师评价、补充。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丹阳秣陵人,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著有《陶隐居集》。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爽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今日我们就一起阅读这篇名作,体会是如何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初读:正字音,明句读1.同学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同学听读。

要求: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提示: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和结构来定。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答谢中书书的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的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答谢中书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方面各有特色。

《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优美,是一篇经典的山水小品文。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感受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能积累丰富的文言词汇和优美的语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对于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对于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文中写景的方法,体会作者写景的精妙之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文中写景的方法,体会作者写景的精妙之处。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山水之美。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0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0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第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成诵。

2赏析语言,体会感情。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拨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一、引言答谢中书书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献,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以及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将对答谢中书书进行解读和阐述。

二、背景答谢中书书是一封答谢信,信的内容是对书信的收件人(中书书)所做的谢意表达。

中书书在古代是负责管理文书、行政和法律事务的重要职位。

收到答谢信的中书书必定是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和重要性的人物。

该信的具体内容为何以及为何要给中书书写这封答谢信,文献中并未提及细节。

然而,通过文中表达的语气和用词,可以看出收信人对于发信人的帮助给予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从而使发信人受益匪浅。

三、文化意义1.表达感谢之情这封信的核心内容是表达对中书书的感谢之情。

在古代,感谢信的写作是一种礼仪,表达由衷的感激。

通过这篇答谢信,可以看出古代社会对于帮助和支持的重视,以及感激之情的表达方式。

2.展示古代政治制度通过称呼和写信人的身份来分析,可以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些特点。

中书书在古代政府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这封信的写作和传递反映了政府内部的行政体系和工作流程。

四、对现代的启示尽管《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古代文献,但它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1.感谢与回报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支持非常重要。

通过对答谢信的解读,我们应该学会及时回报和表达感谢之情。

不论是工作中的合作伙伴,还是生活中的朋友和家人,每个人都值得我们的感激和回报。

2.政府效能古代政府中的中书书是非常重要的职位,管理文书、行政和法律事务。

现代社会中,政府的效能同样重要。

通过对古代政府制度的了解,我们可以在现代社会中提高政府部门的执行效率和公共服务的质量。

五、结论《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献,通过对信中内容的解读,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和政治制度。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和回报他人的帮助,并注重政府的工作效能。

通过汲取古人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附教案)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附教案)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答谢中书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三、说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1、分组读课文2、字词正音(课件1)。

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 丹阳秣(mò)陵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1、导语(课件2)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优秀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优秀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优秀一、说教材《答谢中书书》是北宋文学家陶渊明所作的一篇书信体散文,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篇经典之作。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地位:作为一篇古代散文,本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展示了作者高尚的品质、独立的人格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是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佳作。

2. 主要内容:本文以书信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中书省官员谢侍郎的感激之情,同时阐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文章以山水之美、读书之乐为主线,倡导淡泊名利、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

3. 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散文的写作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4.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手法、语言特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作者的人生哲理,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和运用。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古代散文的基本特点;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淡泊名利、追求自然和谐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手法、语言特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作者的人生哲理,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和运用。

(2)如何激发学生对古代散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说教法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 启发法:- 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主动发现文章中的美和哲理。

- 采用对比分析,让学生比较现代生活方式与作者倡导的生活态度,从而启发学生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四、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五、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

(2)出示学习目标(3)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2、几个重点词语: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3、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答谢中书书》作为书信残篇,既无开头称呼,又无结尾落款,仅有一段写景文字和作者寥寥几语的感叹,给学生对为何无“能与其奇者”的解读留有了充足的空间。

店铺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导入(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

“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

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

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

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欣赏(一)初读1. 听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 与yù ,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

两遍。

(二)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张伟焘一、说教材
《答谢中书书》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山水的名篇。

山水本是无情物,因为融入了作者细腻的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

本文作者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富有生机的江南山水图,传达了自己与自然融合的愉悦,表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人生志趣。

本文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学好本文,对学习本单元的其他诗文能起到借鉴作用。

新课标中要求:“诵读古代诗文,要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注重情感体验,重视积累、感悟和运用。

”结合本单元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课文,准确理解、背诵课文。

2、美读课文,学习多角度的写景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准确理解、背诵课文。

2、美读课文,学习多角度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多角度的写景方法。

本课的结构特点:
在“读准—读通—读透”的原则下,设计了读美文、赏美点、悟情思三个步骤。

二、说教法和学法
初二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但是文言文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大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本节课我对学生进行朗读法和小组合作法的学法指导,来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
“智者像水一样灵活变通,仁者像山一样坚守。


播放PPT: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喜欢寄情山水,我国地大物博,不乏名川大山。

细品陶弘景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检测预习:
通过学生读,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

(三)解题
书是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理解题目:给一个姓谢的任职中书的朋友的回信。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这篇山水小品,仅用六十八字,就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议论抒情,各类皆备,真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

(三)作者简介及背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反复朗读课文:
1.一读,读准字音
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二读,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三读,读通文意
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交辉四时歇颓沉鳞竞跃欲界仙都与康乐
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四读,读出感情
听读课文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生机勃勃,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学生自由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五)理清课文结构
思考: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3、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总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四季之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二、分写
晨昏之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三、总写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六)合作探究
1、品读文中写景的部分,品味文章描写的景物美。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其四:俯仰结合之美。

其五:动静相衬之美。

其六:视听互补之美
2、这篇小品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七)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篇小品文。

四、说反思: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