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 《答谢中书书》教案3 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答谢中书书》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答谢中书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
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名篇。
学习时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给友人的书信,其间描写山水,抓住不同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表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人生志趣。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其他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新课标》中要求:“诵读古代诗文,要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注重情感体验,重视积累、感悟和运用。
”根据以上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一)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把握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二)过程与方法: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3、教学重、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优美的意境。
”本文情景交融,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特点,我确立本课重点为反复诵读,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根据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我将难点定为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但作为农村中学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品味能力较差,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强,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尤其是该班有少数同学仍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欲等非智力因素有待激发。
因此在教学时,老师宜多点拨、启发,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答谢中书书的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答谢中书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方面各有特色。
《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优美,是一篇经典的山水小品文。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感受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能积累丰富的文言词汇和优美的语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对于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对于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文中写景的方法,体会作者写景的精妙之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文中写景的方法,体会作者写景的精妙之处。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山水之美。
八(上)27-1《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与说课稿《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1.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和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以读促教,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课题解读。
1.(大屏幕出示美丽风景画)画上的风景美么?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看到这些画面,你们会想起哪些优美的诗句,谁能背出连续的两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2.解题,了解作者以及背景知识。
(1)指名读课题,明确课题意思(答:回复;中书:官职;书:书信。
即陶弘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划分课题朗读节奏。
(2)了解作者以及背景知识。
明确: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徵)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合称六朝书信双璧。
二、正字断句诵美文1.师生互动,把握朗读音准和节奏。
(1)学生自由初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答谢中书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文化传承和感恩的故事。
通过该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情感态度,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并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篇课文所属的教材分为七个单元,共计四十个课时,是根据新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
该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答谢中书书》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生词和重难点词汇,并能够正确运用。
•掌握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和对比等。
•能够正确理解文中的紧扣主题的段落,并推理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采用阅读教学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运用归纳总结、分析比较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感恩是一种美德。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明白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和理解《答谢中书书》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熟练运用文中的生词和重难点词汇。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含义。
•理解文章的结构,掌握整体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从段落中推理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含义。
•理解文中存在的一些抽象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导入讲解首先,我将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并向学生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
然后,我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本课文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答谢中书书》语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答谢中书书》语文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课文。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珍惜大自然的美景。
(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文内容,翻译课文。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2)课文意境的感悟和描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谢灵运及其作品《答谢中书书》。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意境。
2. 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课文,解释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教师讲解课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进行课文填空练习,检测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深入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意境出发,进行联想和想象。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主题和作者情感。
(3)教师进行课堂提问,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拓展延伸(1)学生进行古文阅读训练,选取与《答谢中书书》类似的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
(2)学生尝试进行文学创作,以课文主题为素材,进行写作练习。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查阅资料,了解谢灵运的其他作品及其文学成就。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优秀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优秀一、说教材《答谢中书书》是北宋文学家陶渊明所作的一篇书信体散文,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篇经典之作。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地位:作为一篇古代散文,本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展示了作者高尚的品质、独立的人格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是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佳作。
2. 主要内容:本文以书信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中书省官员谢侍郎的感激之情,同时阐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文章以山水之美、读书之乐为主线,倡导淡泊名利、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
3. 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散文的写作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4.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手法、语言特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作者的人生哲理,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和运用。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古代散文的基本特点;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淡泊名利、追求自然和谐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手法、语言特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作者的人生哲理,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和运用。
(2)如何激发学生对古代散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说教法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 启发法:- 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主动发现文章中的美和哲理。
- 采用对比分析,让学生比较现代生活方式与作者倡导的生活态度,从而启发学生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过程与方法感知课文内容,赏析景物,分析思想感情态度与情感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重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难点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方法图片展示法、讨论归纳法、举例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导入、解题与背景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
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展示课件。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
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好读书,喜道术。
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
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看课件,听讲解,做笔记1、从学过的课文导入,形成比较。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四、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五、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
(2)出示学习目标(3)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2、几个重点词语: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3、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
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课件1)。
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 丹阳秣(mò)陵
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
[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
1、导语(课件2)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
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课件3)
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
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
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3、作者简介(课件4)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课件5)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说明]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
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
㈢正课
1、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⑴请同学翻译课文。
⑵同学之间补充,纠正。
⑶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
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
“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
[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3、齐读课文。
4、分析课文。
边分析边板书(课件6)。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美
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静
具体描绘(高)(低)(远)(近)
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动
(听)(视)
最后一句,又以感慨收束,总括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齐读课文。
6、评析语言特点(课件7)
问:本文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
讨论并归纳: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的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
[说明]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7、小结(课件8)
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㈣课堂练习
1、背诵课文
2、解释加点词义(课件9)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
共
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一共)
夕日欲颓(将要)
欲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欲界”作一个名词,指人间)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想要)
㈤作业(课件10)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说明]:借助课文的学习,引导同学们继续收集这方面的佳作,积累一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通过交流、简评,进一步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