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大代汉语考研郭锡良《古代汉语》考研复习笔记

合集下载

古汉语笔记

古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一,复习要点:1.古汉语的重点是先秦两汉,这一部分要看熟,一些重要的篇章要背下来。

2.只看郭锡良的《古代汉语》即可,西师虽然列了王力,但考试是从郭书上出。

上册、中册要非常熟;下册把先秦、两汉的文章,同义词辨析例,古今语音异同至诗律看看,下册只看这些就够了。

3.不能只看课本和笔记,要做题。

做历年试题。

最好每天都能做一点。

试题上的问答题要总结出来。

4.一些语言学的名篇要看,如《说文叙》、《切韵叙》、《广雅书证叙》。

这些图书馆有,借一本来看。

二,笔记内容:本笔记共分八部分:一,语言学家。

二,语言学著作。

三,文字。

四,训诂。

五,音韵。

六,词汇。

七,语法。

八,诗律。

(本来还有“文化”,这地方看郭锡良的就够了,中册P505-545)一历代语言学家1.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

汉代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

他注意搜集各地方言,在前人采集的基础上,又进行调查搜集,写成《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首开我国方言调查与研究的先河。

另编字书《训纂篇》,用来教学童识字。

扬雄另有文学作品《长杨赋》、《甘泉赋》等;有哲学作品《法言》、《太玄》等。

2.许慎:字叔重,河南召陵人。

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

著有《说文解字》15卷,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专著。

《说文解字》奠定了传统文字学的基础。

在《说文·叙》中,许慎还对“六书”说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慎另有《五经异义》、《孝经古文说》,但都亡佚。

3.郑玄:字康成,山东北海高密人。

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

为别于郑众,又称“后郑”。

郑玄治学打破今古文的对立,以古文经为主,兼采今文经,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郑学”。

郑玄注经,注重词语训诂和名物考据,对后世影响很大。

首创“笺疏”的训诂方式。

所注经以《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影响最大。

另著有《论语注》、《孟子注》等七十多种著作。

4.郭璞:字景纯,河南闻喜人。

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

古代汉语前六章复习资料郭锡良版

古代汉语前六章复习资料郭锡良版

古代汉语复习大全第二讲:六书:名称取许慎说,次第取班固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清戴震正式提出“四体二用”理论主张六书的前四者为造字的本体,后两者为用字的方法。

1、象形(1)定义:描摹那个实物,随着物体的形状而曲折地划出来,“日”、“月”二字就是如此。

可见,象形是一种描摹实物的造字法。

例如:人、又、目、日、月、水、火、木、门、户、牛、羊、鸟、鱼、鹿(2)在《说文》中的解说体例象形字:在《说文》中用“象形”或“象某某之形”来表示。

例如:女:妇人也,象形。

日:实也。

象形。

眉:目上毛也。

从目,象眉之形。

(3)类型淸段玉裁注释《说文•叙》依文字的结构,分象形字为独体象形与合体象形两类。

1)独体象形:所谓独体象形就是客观地把实物具体的描摹下来,其形构为不能再分析的「文]。

如:雨,象下雨的形状。

2)合体象形:所谓的合体象形就是在一个具体的象形文之外,再添增一个表示具体形象而不成文的符号,即「文+具体符号」的结构。

如:果,象木上长果实。

2、指事(1)定义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意思是看到就可以识字之形,细察才能悟字之意,“上”、“下”二字就是如此。

根据许慎的分析,可知指事是一种用指事性的符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例如:上、下、亦、本、末、刃、(2)在《说文》中的解说体例指事字的解说方式:除用“指事”表示外,也用“象某某之形” 来表示例如:上:高也。

指事也。

刃: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3)类型指事字为三类:纯独体指事、变体指事、合体指事。

1)纯独体指事纯独体指事是指直接以线条表示抽象的概念,是不可析解的「文」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2)变体指事变体指事则是由一个文,改变其形体成另外一个文,以表达其抽象的槪念。

乏《说文》:“乏,《春秋传》曰:反正为乏。

”段玉裁注曰:「此说字形而义在其中矣,不正则为匮乏。

」这是个反体指事字。

3、会意(1)定义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的意符合二为一,意义上加以系联,显示出新的意义,“武”、“信”二字就是如此。

郭锡良古汉 复习要点(1)

郭锡良古汉 复习要点(1)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范围: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复习要点
一、古代汉语的历史概述
1.古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
2.古代汉语主要的历史阶段: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等
3.古代汉语的影响因素:民族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文化交流等
二、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
1.古代汉语的音系构成:音节、声母、韵母等
2.音韵变化规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
3.古代汉语的音变规律:声母变化、韵母变化等
三、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1.句子结构:主谓宾、主谓补、主谓状等
2.词类和词序: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3.时态和语气的表达方式:时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四、古代汉语的词汇与用法
1.古汉字的部首和偏旁的意义与用法
2.古代汉语的词义变化:引申义、转义、借义等
3.古代汉语的规范用法:谦辞、礼貌用语、官方文书用语等
五、古代汉语的文学特点与修辞手法
1.古代汉语文学体裁的鉴赏与分析:诗、词、赋等
2.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比喻、夸张、对仗等
3.古代汉语的名句解析和背诵:《论语》、《红楼梦》等
六、古代汉语的阅读与翻译
1.古代汉语的阅读理解:古代文献、古籍、诗词等
2.古代汉语的翻译技巧与方法:考虑历史背景、文化差异等
七、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1.多读多背:阅读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背诵经典名句
2.多写多练:模仿古代文体写作,进行文言文写作训练
3.多交流多讨论:与他人交流古代汉语学习心得,参加学习小组
以上是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的复习要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可以对古代汉语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并且提高自己的古代汉语水平。

郭锡良古代汉语重点大纲

郭锡良古代汉语重点大纲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大纲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范围: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上册(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声”?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

如:……2.古今词义围的差异有:(问题:从词义围看,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1)词义的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的睡觉。

(2)词义的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

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3)词义的转移,如“暂”,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再如“汤”,本义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

古代汉语(郭锡良)复习提纲讲义1

古代汉语(郭锡良)复习提纲讲义1




2、《经传释词》(同上) 3、《词诠》(同上) 4、《古书虚字集释》(同上) 5、《诗词曲语词汇释》(同上)

2、《经传释词子书为辅。全书按古声 母发音部位排列,共10卷。体例严密,引 证广博,解说详备。借助同音假借的原理 说明虚词的意义。对语法研究很有启发。 分类不科学,收字太少。


9、亦声(名词解释,还要注意教材中的例 字) 汉字中合体字的义符兼有声符的作用, 这个音义相兼的部分叫作亦声。例如:坪, 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



B、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与汉字的部首 1、六种常见结构形式(熟悉并能举例) 左形右声 右形左声 上形下声 上声下形 内声外形 内形外声



5、《诗词曲语词汇释》(同上) 近代人张相著。主要收录唐宋元明时期的诗 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词语。共收录单字、词语537项。 基本体例为:每条按照先诗后词再曲的顺序,采 用诗词曲自证或互证的方法。引证相当丰富,推 考缜密。但是,有语词失收、溯源失考等问题。 划地:怎的、只是;倒断:了断;坐来:本来; 脱空:故弄玄虚;吩咐:交付;左右:总之;赤 紧:当真;使数:奴仆。 情受、年时、来、闪、折、夜来、攲
3、古代汉语: 五四以前,汉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叫作 古代汉语。 4、小学: 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二、古代汉语常识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辞书是字典、词典、辞典的统称。字典是主要用来解 释汉字的形、音、义的工具书,词典是主要用来解释词语 的意义、概念、用法的工具书。 词典与辞典:词、辞在表达言词、文词时意义相通, 但在古代,“词”可以用来指“语助”(虚词),如《经 传释词》、《词诠》;“辞”的指称范围比“词”大,一 般来说,以收录语文词汇为主的语文词典多称为“词典”, 而以收录术语、专名、学科性词汇为主的被称为辞典。

(完整word版)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docx

(完整word版)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docx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一、文部分复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册:《精填海》、《夸父逐日》、《女天》、《》、《巫山、巫峡》《王子坊》、《山草堂》、《是楼》、《伯克段于鄢》、《桓公伐楚》、《之》、《触太后》、《》第二册:《逐客》、《任安》、《答李翊》、《逍遥游》、《秋水》、《行》、《天》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哀郢》、《》、《氓》、《七月》2.复法:A.熟悉文,每一句都要会翻,每一个字都要会解;B.注意特殊句型,如前置、被句等;C.注意字的特殊用法,如名作,名作状,使用法,意用法等等;D.注意关的古、本、特殊意,尤其是不同于代的意。

二、常用部分复要点:1. 复范:第一册(一)古今不同辨析例(二)的本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分析例(上)(四)引申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辨析例2. 复法:A.注意每个的本、古;B. 注意古今意的不同;C. 注意同、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部分复要点:复通部分的基本原是,掌握基本知、基本理,在住知的要点的同,一定要掌握上出的例子,回答的候,尽量合例子。

上册(一)怎字典辞:1.字典排列方法: A. 按音序排列; B. 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C.按号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年代, 214 个部首,先注音,后。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 xi 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 《》的作者是(),收字()个,全分()卷,按()排列。

6. 《》作者是(),其他虚著作有裴学海的《》,唐以后行研究的著作有相的《》。

(二)字的构和展1. 什么是“六”?上字的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注,很作出定。

2.住慎在《文解字·叙》中“六”的解,即:“一曰指事,⋯⋯;二曰⋯⋯。

”3.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上的古字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师大代汉语考研郭锡良《古代汉语》考研复习笔记一、0.1 复习笔记一、“古代汉语”学科研究的对象(一)“古代汉语”的内涵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先秦的这种语言。

2.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3.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4.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二)主要研究对象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二、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一)传统的方法——死记硬背古人学习文言语言的方式方法就是“死记硬背”。

他们要经历十年寒窗之苦,硬背下大量的文言文,方能熟悉文言语言,运用文言语言写作。

(二)正确的方法——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现代人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感性认识就是要阅读文言作品,感受文言语言;理性认识就是学习古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各种知识与理论,用这些知识与理论来深化对古代语言的理解。

二、《中国文学史》笔记一、中国文学的源头1传说时期的文学传说时期的文学是指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它们经过漫长的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2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甲骨文字以及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我国现在所知最早的文字,它们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3诗乐舞紧密结合诗乐舞合一,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古乐》与《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

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1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也是文学的创造者。

在夏商或周初,为巫术祭祀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

(2)商周之际,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

《尚书》《春秋》都是史官的作品。

(3)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掌握知识文化,进行文学创作。

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诗经》就是由他们所采、所编、所颂的作品。

(4)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贵族阶级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了危机,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其代表就是诸子百家。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

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2先秦时期文学的形态先秦时期的文化特征决定了文献呈现为一种综合的形态,表现为:(1)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

(2)殷周之际,中国文化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萌芽于商代的“德”的观念,在周代得以发展,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思想。

(3)战国时期,文化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4)先秦文献往往体现出文史哲综合于一体的特征①《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多彩,写作中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具有较突出的叙事文学的特点,奠定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②大多数说理散文不是抽象地进行哲学思辨或枯燥地讨论政治、人生问题,而是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浓郁的情感,同时具有丰富的形象,文学价值很高。

(5)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1)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指实。

(2)先秦文学作品在传承过程中可能有所损益,表现为:①这一时期的作品的写定,往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师说和后学之说,可能混杂在一起,师徒间代代传授,难免有增删的情况;②先秦典籍经秦火以后,大多为汉人重新编定,难免会有讹误。

这些都模糊了先秦文学的本来面貌,使之存在许多可争议之处,这也是先秦文学作品不同于后代作品之处。

三、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先秦文学大致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1原始文化和夏商文学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学与此时的宗教文化形态紧密联系。

(1)夏商时代已有较为完整的歌谣出现。

如《楚辞》中一再提及的夏启时的《九歌》,当是夏代流传下来的歌谣。

这些诗歌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用于祭祀。

(2)商代的诗歌如《诗经·商颂》五篇,有较高的表现技巧。

商代韵文还包括《周易》中某些卦爻辞,这些卦爻辞多采用谣谚的形式。

诗歌内容或怨上刺世、申诉痛苦,或抒发爱情、歌咏劳动,运用象征、比兴、白描、叠咏等手法,用韵参差错落,灵活多样,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萌芽状态的特点。

(3)巫史文化的昌盛,同时也促进了散文的发展。

商代出现了完整的散文作品,其代表为《商书》。

2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1)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礼乐文化成了主流。

“礼乐”的精神实质是对社会秩序自觉地认同,它的核心是“德”“仁”等一些政治伦理观念。

周代的文化改革家们正是通过这一“神道设教”的方法,巧妙地完成了理性文化对原始文化的突破。

(2)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因此,周代的历史意识空前发展起来,史官原来的宗教职责迅速淡化,“史官文化”也因此而成熟。

现存鲁之《春秋》是经孔子修订的,孔子是通过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左传》是先秦史传散文的顶峰之作。

《国语》以记言为主,也为后世所推崇。

(3)除历史著作外,春秋时期说理散文得到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论语》《墨子》和韵散结合的《老子》。

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

3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1)百家争鸣随着周天子的衰微,西周、春秋时代的礼乐制度颓然崩溃,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人生的关怀,著书立说,批评时弊,阐述政见,互相论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以道家的庄周、儒家的孟轲与荀卿、法家的韩非以及纵横家最为重要,他们虽主张各异,但都秉有战国时代特有的文化气质。

表现为:①他们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很少提及春秋时流行的“天命”等思想;②由于士人成为文化甚至政治的中心,所以他们不再盲目认同某种既定的秩序,他们的自觉创作精神大为增强。

(2)百花齐放文学风格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诸子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教养不同,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政治观点不同,文学观念也不尽相同,因此《孟子》《庄子》《荀子》《战国策》等文章表现出不同的风貌。

(3)此外,楚国屈原的《离骚》等篇表现了他美好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峰。

四、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先秦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璀璨的诗文作品上,也体现在那些散见于作品中的文学观念和思想上。

1文学的目的和功用(1)文学的目的和功用问题,是文学的基本问题。

(2)内心的情感和价值的表达需要,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动力之源。

(3)春秋以前的诗人们已经有了借文学以抒情的思想,有了较为明确的创作动机。

2尚质的文学倾向墨家尚质,在生活层面主张简朴,在文学上也极力推崇简约、实用的表达方式。

墨子之所以反对华丽的言辞,是担心在游说过程中君主只陶醉于文辞,而忽略了游说者的真正意图,以致不能达到游说的目的。

此观点对后世文学尚质之风产生了一定影响。

3“兴观群怨”的文学主张孔子特别强调文学的政治道德功能,他提出“兴、观、群、怨”说,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实现这一文学主张的具体途径。

(1)“兴”是指通过文学形象唤起或传达一种社会性的情感,使读者领会某种普遍的真理,最终达到感化教育的目的。

(2)“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

儒家认定,诗歌一方面可以提供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对诗人伦理修养的认识。

(3)“群”是使人达到一种社会认同感。

诗歌和音乐一样,应该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精神凝聚点,应该反映共同体的情感。

(4)“怨”为“刺上政也”。

诗歌可以表达诗人的恩怨之情,这种情感往往是指对不良政治的揭露和批判,以及维护理想政治信念的勇气。

“兴观群怨”的文学主张,可看作是儒家的文学纲领,更强调文学的感悟功用、认识功用、教育功用和批判功用。

4自然朴素的文学追求(1)道家认为天地自然不但隐含着至上的真理,同时也显现了“大美”。

通过自然的“大美”以获取“万物之理”,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主要意义所在。

(2)道家认为文学的目的应该是通过对自然的领悟和回归以达成对现实人生的超越,充分享受生命的快乐。

(3)道家推崇人的自然性情,认为只有真性情才有真价值。

(4)道家将“平淡”看作是自然性情的极致。

(5)自然的另一层含义是老子的“大巧若拙”,认为艺术创造的极致是要在外在形式上达到不露人工的痕迹,要显出“天然朴素”的风格。

因此,淡泊宁静的情思要求着平淡的形式,朴素自然的文学风格才能和自然无为的精神相协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