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古书阅读常识)【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1-4章)【圣才出品】

王力《古代汉语》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1-4章)【圣才出品】

王力《古代汉语》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1-4章)【圣才出品】第1章古汉语通论(1~4)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如“亻”为两画,“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

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

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189部。

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

②四角号码编排法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

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

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128。

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

(2)按音序编排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

民国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多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列,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有的字典辞书按注音字母勹夂冂匚等的顺序排列,如《国语词典》、《词诠》等。

当代编写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则多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实 词)【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实 词)【圣才出品】

第7章实词7.1 复习笔记词类是指词的语法分类;对于个体的词来说,它所属的词类也称为词性。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划分的标准有两个:语法功能和意义;语法功能主要指能否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以及充当什么样的句子成分;意义是指词是否具有词汇意义以及具有什么样的词汇意义。

依据这两条标准,古代汉语中的词可以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一、实词概说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而且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虚词则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没有词汇意义。

根据语法功能的不同,古代汉语的实词划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几类。

(一)名词1.内涵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或空间名称的词,包含有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四个小类。

(1)普通名词用以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2)专有名词指人名、地名、民族和国家、朝代名等;(3)时间名词用以表示时间、年代等;(4)方位名词用以表示方向、位置等。

2.语法功能(1)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如:①君子知至学之难易。

(《礼记·学记》)②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左传·成公三年》)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①中“君子”、②中“执事”在句子中作主语;②中的“君”、③中的“寡人”作定语。

(2)名词或名词短语可在判断句中直接作谓语;例如:①虎者,戾虫。

(《战国策·秦策》)②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3)可直接作状语;例如:①射之,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①中“人”作状语直接修饰动词“立”,表示“像人一样”;②中“兄”作状语直接修饰动词“事”,表示“像对待兄长一样”。

(4)有些名词前有词头“有”,通常加在朝代名、国名、部族名前面;例如:①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尚书·召诰》)②禹攻有扈。

(《庄子·人间世》)③号之曰有巢氏。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7章【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7章【圣才出品】

第4章古代汉语的词际关系4.1 复习笔记语言中的众多语词是彼此相关、互相制约的。

在词汇系统中,词和词之间的关系称为词际关系,其中在音与义上可以发生三种关系。

第一种,音同而义不相关;第二种义近而音相距很远;第三种,音相近,义相通。

具有第一种关系的是同音词,具有第二种关系的是同义词,而具有第三种关系的,是同源词。

与意义相关的词际关系主要是后两种,也是本章的学习重点。

一、古代汉语词的同义关系(一)同义词的定义1.同义关系群在文言文中,每个词都有数量不同的同义词,组成复杂的同义关系群;以“一”字为例,它的同义关系也是多方面的:(1)在数量这个意义上,它与“独”“特”“单”“孤”等词同义。

(2)在次第这个意义上,它与“初”“始”“太”“元”“端”“起”等词同义。

(3)在“专一”这个意义上,它与“专”同义。

(4)在“总括”这个意义上,它与“总”“统”“凡”“概”等词同义。

(5)在“整体”这个意义上,它与“满”“全”“皆”等词同义。

2.单音词的翻译问题(1)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比双音词的义项更多、指向更广,所以,文言中的同义关系比现代汉语还要复杂,每个词的同义词,都要比相应的现代汉语词略多一些。

(2)文言词的同义关系,不仅直接涉及修辞、造词问题,而且直接涉及对文意、注释材料的理解,以及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准确程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同义词的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而语音不相关的词,互为同义词。

这个定义包含三个要点:(1)词的同义是有条件的,没有绝对的、全面的同义词,只有在某个意义上、某种语言环境下的同义词①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而言,指相关词的一个或几个义项相同,而不可能是全部义项一一相同。

②同义词不仅有义项和语言环境的条件,还有历史的条件:a.本来不是同义词的,后来可能发展为同义词。

b.起初是同义词的,后来也可能变得不同义了。

c.只有个别贯穿时间很长、历史时期可以不计的同义词。

(2)同义词的语音不相关语音相关、具备音近义通条件的,是同源词,不包括在严格的同义词范围内;同源词之间有历史的渊源关系,它们都是由一个根词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而同义词是意义的偶然相同,两者属于本质不同的现象。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短语和句子)【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短语和句子)【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短语和句子)【圣才出品】第9章短语和句子9.1 复习笔记一、短语(一)偏正短语偏正短语主要包括定中短语和状中短语;定中短语是中心词在后的体词性短语,其前部分称为定语,其后部分称为中心语;状中短语最常见的形式是状语直接用在中心语之前。

1.类定语(1)内涵类定语,是指在表示定中关系的偏正短语中,定语表示的是物类的整体,而中心语表示的是部分。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杂说》)“者”字词组:“千里者”是中心语,“马”是定语。

意思是“马当中日行千里的马”。

作为定语的“马”是一个总类,“千里者”是其中具有某一特征的部分。

(2)与后置定语的区别类定语是指在一个整体范围中寻求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或事物,强调在一定范围中寻求;如果理解为定语后置,就没有范围可循。

例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是定语,“可使报秦者”是中心语;意思是在所有赵国人中可以向秦国回复的人。

2.名词作状语名词充当状语,修辞色彩强烈,从语义上看,常见的具体作用有:(1)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某种状态或动作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含有“像……一样”或“跟……似的”的意义。

例如: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用对待作状语的普通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的态度,来对待处置谓语动词后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有“当作……那样”“用待……的态度”或“像待……似的”的意思,同样含有比喻的修辞意味。

例如:①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孟子·万章下》)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论》)(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处所方位有“在……”或“向……”的意思。

例如:①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史记·留侯世家》)②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4)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王宁《古代汉语》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王宁《古代汉语》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分析
1.1复习笔记
1.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2.1复习笔记
2.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3.1复习笔记
3.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4.1复习笔记
4.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5.1复习笔记
5.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6.1复习笔记
6.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王宁《古代汉语》笔记和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教材
汉字
笔记
名校
构形
复习
分析
真题
古代汉语
真题 复习
古代汉语
王宁
笔记
词义
典型
演变
真题
形体
内容摘要
王宁所著的《古代汉语》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古代汉语权威教材。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 参考书目为王宁《古代汉语》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该教材主要内容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 了配套复习辅导用书。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王宁《古 代汉语》教材为主,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古代汉语著作,整理各章的重难点,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精 选历年真题,补充典型习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古代汉语考研真题及相关 习题并提供答案或详解。所选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有利于考生巩固知识点,提高应试 能力。
秦代小篆属于古文字的下限,包括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1.1 复习笔记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与汉语早期词汇的意义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语言学解读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是形、音、义相结合,也就是通过对汉字的形体分析来了解词的意义;学习古代汉语需要追溯能够显示汉字构造意图的早期形体。

因此,首先要了解关于汉字的发展历史和分析方法。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一)文字1.文字的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

2.文字的分类根据记录语言的不同方法,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划分为两大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1)表意文字主要是用形体显示语义信息。

(2)表音文字用形体显示语音信息。

3.汉字(1)汉字的定义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2)汉字的作用由于汉字最适合汉语的特点,又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及民族心理、习惯以至思维方式一致,所以当世界其他民族的表意文字消亡之后,唯有汉字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毫不间断地持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汉字演变①汉字三要素汉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因而汉字的发展变化也表现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方面。

这三者各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变化规律,但又彼此关联。

字形是字义和字音赖以寄存的躯壳,要了解不同时代(特别是上古)汉字的音与义,就离不开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要想全面、历史地掌握汉字,首先要对汉字形体的演变有明确的了解。

②汉字的形体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a.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

b.演化,是指汉字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

c.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

(二)汉字字体的演进1.按以往的习惯划分汉字的形体演变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1)古文字阶段秦代小篆属于古文字的下限,包括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

(2)今文字阶段汉代隶书属于今文字的上限,包括汉隶至今的文字。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古代汉语的词际关系)【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古代汉语的词际关系)【圣才出品】

第4章古代汉语的词际关系4.1 复习笔记语言中的众多语词是彼此相关、互相制约的。

在词汇系统中,词和词之间的关系称为词际关系,其中在音与义上可以发生三种关系。

第一种,音同而义不相关;第二种义近而音相距很远;第三种,音相近,义相通。

具有第一种关系的是同音词,具有第二种关系的是同义词,而具有第三种关系的,是同源词。

与意义相关的词际关系主要是后两种,也是本章的学习重点。

一、古代汉语词的同义关系(一)同义词的定义1.同义关系群在文言文中,每个词都有数量不同的同义词,组成复杂的同义关系群;以“一”字为例,它的同义关系也是多方面的:(1)在数量这个意义上,它与“独”“特”“单”“孤”等词同义。

(2)在次第这个意义上,它与“初”“始”“太”“元”“端”“起”等词同义。

(3)在“专一”这个意义上,它与“专”同义。

(4)在“总括”这个意义上,它与“总”“统”“凡”“概”等词同义。

(5)在“整体”这个意义上,它与“满”“全”“皆”等词同义。

2.单音词的翻译问题(1)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比双音词的义项更多、指向更广,所以,文言中的同义关系比现代汉语还要复杂,每个词的同义词,都要比相应的现代汉语词略多一些。

(2)文言词的同义关系,不仅直接涉及修辞、造词问题,而且直接涉及对文意、注释材料的理解,以及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准确程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同义词的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而语音不相关的词,互为同义词。

这个定义包含三个要点:(1)词的同义是有条件的,没有绝对的、全面的同义词,只有在某个意义上、某种语言环境下的同义词①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而言,指相关词的一个或几个义项相同,而不可能是全部义项一一相同。

②同义词不仅有义项和语言环境的条件,还有历史的条件:a.本来不是同义词的,后来可能发展为同义词。

b.起初是同义词的,后来也可能变得不同义了。

c.只有个别贯穿时间很长、历史时期可以不计的同义词。

(2)同义词的语音不相关语音相关、具备音近义通条件的,是同源词,不包括在严格的同义词范围内;同源词之间有历史的渊源关系,它们都是由一个根词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而同义词是意义的偶然相同,两者属于本质不同的现象。

王宁《古代汉语》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一、填空题1.甲骨文是通行于________、________的文字。

【答案】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解析】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型文字,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因为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称为甲骨文。

2.我国的第一部字典是________,这部字典把汉字分为__部,结构分析基本上是以________字体为依据。

【答案】《说文解字》;540;小篆【解析】我国的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是《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许慎。

这部书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收字9353个,将其归入540部首,另有重文1163个。

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然后进行解说,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

3.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转折点是________。

【答案】秦隶【解析】秦隶又叫古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

秦代篆、隶并用,小篆是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用于比较隆重的场合;秦隶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性字体。

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______是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

【答案】指事【解析】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

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是指事字。

5.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是明代的________。

【答案】陈第【解析】陈第著有《毛诗古音考》等,开中国古音韵学研究之先河。

他反对朱熹的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为标准随音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合。

他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

他考证古音,以《诗经》《楚辞》韵例作为本证,以周秦汉魏韵文、谐声、读若、直音、异文、又读等材料作为旁证,二者交相考辨,证实古音本读。

条分缕析,主次分明。

他还对《诗经》韵例做了分析,指出《说文》谐声与《诗经》韵的统一关系。

陈氏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对清代古音学家有巨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古书阅读常识
11.1 复习笔记
一、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
古书特殊的表达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对文
1.定义
对文是指在行文中,两个语词或两个语句相互对应,构成对应关系的两个语词,在意义上可以相反,也可以相同或相近。

如:
《孟子·离娄上》:“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这一例中语词两两对应,即“高”与“下”对应,“丘陵”与“川泽”对应;这种对应,表达了“丘陵”地势高、“川泽”地势低的意思,并显示出丘与陵、川与泽有近义关系;语词的对应还告诉我们,先秦时代以“高下”表述高与低的对应。

这些“相对为文”的语词词义,一些至今仍然不难理解,如“贱”与“贵”,“少”与“长”等;但另一些则要追溯到它们使用的时代进行分析,才易于理解。

2.作用
“相对为文”是古代书面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形式,其范围较对偶要宽泛;可以利用对文理解和辨析词义、分析句子结构,也可利用对文解决一些古书的校勘问题。

(二)连文
1.定义
“连文”是指在行文中,具有同义关系的两个语词往往连接起来使用。

古人行文注意语句的整齐、节奏的和谐,为了这种表达的需要,往往不避重复,增加必要的词语。

在先秦两汉文献中,语词同义连用的情况很普遍的。

如:
《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同义连文,是单音词“浸”与“润”连用,这两个词都含有“渍”的意义,因而构成同义关系。

同义连文有补足语义、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连文有两单音词的连用,及三个以至四个同义词的连用;较早注意到这种语言现象的是顾炎武,他在《日知录》卷二十四“重言”中提到这一现象,“重言”即连文现象。

2.连文的判断应注意几个问题
(1)连用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通常存在可解释关系。

(2)“同义”是就某一语言环境而言的,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曾经同义连文使用的词语未必同义。

(3)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人们习惯以字为单位去理解意义,容易把同义连文强行分开理解而造成讹误。

(4)判定连文的主要方法:应是联系文献正文,探求连用的两个字在这一语言环境中记录的是否是两个词、这两个词是否有同义关系。

3.“连及”或“连类而及”
“连及”或“连类而及”是一类特殊的“连文”,是指古人在行文时为凑足音节,在一个词的前面或后面连用一个与其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形式上是两个词的连用,但意义却偏于一方,连及的词通常并不表示实义,这是“连类而及”与“同义连文”的主要区别;如:《左传·昭公十三年》:“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

”孔颖达正义:“王肃注云:‘郑伯爵而连“男”言之,犹言曰“公侯”,足句辞也。

’”
“郑,伯男也。

”“男”是连类而及之辞。

(1)阅读古书时,对于连类而及的词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才能准确理解意义之所“偏”。

(2)连类而及之辞仅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并无实际意义,所以由连类而及凝固而成的一部分复音词是偏义复词。

(三)变文
1.定义
变文是指行文中在几个意义相同的地方变化用字的一种表达方式;变文大致表现为用词的变文和句法的变文两种情况。

(1)变文表现在用词上,如:
枚乘《上书谏吴王》:“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

究万乘之势。


“极”“弊”“究”所表达的都是“享尽”的意思,但用词都有变异。

(2)变文也表现在句法上,如:
司马迁《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段话中既有用词的变文(记录“著书”一事分别使用“演、作、赋、有、修列”等词),也有句法上的变文,句法上表现为:前两句对称,每句一事;后连用四字句,每两句一事;最后则以较长而略为舒缓的散句结构为本段结尾;这是句法变文的一种表现。

2.作用
古人采用变文的表达方式,主要出于避重、避嫌、协韵等原因。

(四)互文
1.定义
互文,又称互文见义,是指相对的两句话或并列的两个词组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参互言之、文意相备的情况,在古文中常见。

(1)互文一般出现在两个句子中,如:
《礼记·中庸》:“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

’”孔颖达正义:“《论语》云:‘宋不足征也。

’此云‘杞不足征’,即宋亦不足征;此云‘有宋存焉’,则杞亦存焉,互文见义。


(2)互文不仅出现在对偶的两个句子中,也出现在单句中;如: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烟”与“月”是互文;它们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发明,描写了月光和轻烟笼罩着寒水沙洲景色。

古代诗歌语言有字数、平仄、对仗、押韵等限制,既要求语言简练,又必须意义完备,而互文正能实现这种要求,因而互文也就成了诗歌创作常用的表达方式。

(3)互文的两句话或两个词组的意义互相补充,互相说明,有时也可能意义相反;如:《礼记·坊记》:“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郑玄注:“‘约’与‘先’互言耳,君子‘约’
则小人‘多’矣;小人‘先’则君子‘后’矣。


“约言”“先言”是互文,但不是补充对方,而是以相反的意义说明对方。

2.作用
古人行文,采用互文的表达方式主要为避免行文的重复。

(五)曲指
1.定义
曲指是指在表达时不直接指称对象,或不直接说出某事物,而换一种曲折的说法表达出来;如: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韩宣子聘于周,王使请事,对曰:‘晋士起将归时事于宰旅,无他事矣。

’”杜预注:“宰旅,冢宰之下士,言献职贡于宰旅,不敢斥尊。


上面是下臣与君王对话时不敢直接指称对方而曲指的情况,以“宰旅”指称君王;古人重礼仪,尊君上,所以在言谈中常常使用曲指的表达方式指称君主。

2.作用
曲指除了可指称人之外,也可说事,特别是当一些事情不便明说,或者需要避忌时,古人常采用曲指方式表达;如:
《礼记·曲礼上》:“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

’”孔颖达正义:“负,担;薪,樵;忧,劳也。

言己有担樵之余劳,不能射也。


“负薪之忧”是士自称有疾的一种说法,这是以担柴的劳累曲指身体有疾。

(六)用典
1.定义
用典是指用较少的词语拈举特定的古语或古事,以表达较多的今意的表达方式。

2.由来
(1)在先秦时期,前代文献较少,用典尚不多见。

(2)从两汉魏晋开始,儒家经典成为读书人的参照,各类文献日益增多,为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余地;在这一背景下,通过截取、压缩前人的成说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成为古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3)在唐宋文章、诗词中,用典现象达到了高峰。

3.分类
用典包括典源、典面、典义三个方面;典源指所用典故的来源所自,包括古语、古事两类;典面指用典者对典源的压缩表述,是典源的相对稳定、精炼的表达形式;典义指用典者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

(1)语典和事典
根据典源的不同,可将用典分为语典、事典两类。

①语典,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载舟覆舟”的典源是《荀子·王制》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一语,在典面上压缩古语,表达了“君主不可胡作非为”的典义。

②事典,如: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赵明诚):“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