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学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中国古代学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中国古代学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中国古代学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需要学者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才能够深入研究。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学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一、古代汉语基础首先,中国古代学者必须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不同,有很多独特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

学者必须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和翻译古籍。

其次,古代汉语的词汇量非常大,学者需要掌握大量的古代汉字和词汇。

这需要学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记忆。

另外,学者还需要了解古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了解其形态、结构和含义。

这对于理解古籍中的汉字和词语非常重要。

二、古代文化知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许多领域,如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

学者必须掌握这些领域的基本知识,才能够深入研究古籍。

例如,学者需要了解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古代艺术的形式和意义等等。

三、古籍阅读技能中国古代学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古籍阅读技能。

古籍的语言和结构都比较复杂,需要学者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和研究。

首先,学者需要了解古籍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了解其章节、篇目、标题等等的含义和作用。

其次,学者需要掌握古籍中常见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以便准确地理解和翻译古籍。

另外,学者需要学会使用古籍注释和研究工具,如注释、词典、辞书等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古籍中的内容和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技能最后,中国古代学者需要掌握研究方法和技能。

研究古代文献需要学者具备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能,才能够进行深入的研究。

例如,学者需要了解古代文献的来源和传承,了解古籍的版本和校勘,了解历代学者对于古籍的研究和评价等等。

另外,学者还需要掌握一些研究技能,如文献检索、文献比较、文献分析等等,以便更好地进行古籍研究。

结语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学者需要掌握古代汉语基础、古代文化知识、古籍阅读技能和研究方法和技能等等,才能够进行深入的研究。

古籍基础知识讲座

古籍基础知识讲座

古籍基础知识讲座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古籍这个神秘又有趣的领域。

您知道吗?古籍就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神奇大门。

当您轻轻翻开那泛黄的书页,仿佛能听到古人的低语,感受到岁月的沉淀。

古籍可不是简单的一堆旧书,它里面藏着的是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和故事。

比如说,那些儒家经典,像《论语》,不就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时刻在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不就像一个亲切的提醒,告诉咱们要不断学习,还能从中获得快乐?再看看诗词歌赋,那优美的词句,不就像一幅幅绚丽的画卷,把古代的美景、深情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画面感,多强啊!古籍的版本也有好多讲究。

有的是刻本,那刻痕就像是岁月留下的足迹;有的是抄本,那一笔一划里都透着抄写者的用心。

这就好比同样是做一道菜,不同的厨师用不同的手法,味道和感觉可大不一样呢!还有啊,古籍的装帧也各有特色。

线装书,那线就像把历史串联起来;蝴蝶装,多像一只展开翅膀的蝴蝶,美丽又独特。

说到这,您是不是觉得古籍特别有意思?要研究古籍,得有耐心和细心。

就像考古学家挖掘宝藏一样,一点点地去发现其中的奥秘。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批注,可能就是解开一个谜团的关键钥匙。

而且,保护古籍也是至关重要的。

它们经历了那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就像一位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需要我们的呵护和关爱。

要是不好好保护,那可就是我们的损失啦!总之,古籍是咱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

我们应该好好去了解它,传承它,让这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绽放光芒。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国宝级古籍

国宝级古籍

国宝级古籍一、《黄帝内经》——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概述:《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它成编於战国时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评价:《黄帝内经》为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首(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它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黄帝内经》是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药物治疗学说”、“经络治疗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说”、“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二、《难经》——中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及最早的问答医学著作概述:《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之一。

成书约为战国时期,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

《难经》是在《素问》、《灵枢》基础上提出八十一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然后归纳成书。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

全书共八十一难,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

评价: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起源与发展1. 先秦时期:古籍整理的萌芽在先秦时期,我国古籍尚处于萌芽阶段。

诸子百家争鸣,各家著作纷呈,为古典文献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已有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整理,如孔子编订《诗经》、《尚书》等。

2. 汉代:古典文献学的确立汉代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汉代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与研究,形成了以经学为核心的古典文献学体系。

3.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研究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传入,使得文献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整理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古籍,如道藏、佛经等。

4. 隋唐时期:古典文献学的繁荣隋唐时期,我国古典文献学进入繁荣阶段。

唐代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等。

5. 宋元明清:古典文献学的深化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古典文献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考据、训诂、校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

同时,私家藏书和刻书业的兴起,为古典文献学的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典文献学将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古籍版本研究:探究古籍的版本源流、刊刻年代、流传过程及版本间的差异,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2)文献目录学:整理和编纂古籍目录,揭示古籍的分类、编目、检索和利用,为学者查找资料提供便捷。

(3)校勘学:对古籍进行校对、勘误,力求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

(4)训诂学:解释古书中的字词、成语、典故,阐明古书的词义和句意,帮助后人理解古代文献。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二)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二)

2.注明读音。注明读音也是注解中常见的内容
之一,注音的方法有三种: 读若法 用一个同音而较常见的字来比譬另一个 字的读音。例如: 陛下嫚而侮人。(《汉书· 高帝 纪》)颜师古注:嫚,易也,读与慢同。 直音法 直接用一个字来注明另一个字的读音。 例如:角宿未旦,曜灵安藏。(《楚辞· 天问》)洪兴 祖补注:宿,音秀。 反切法。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合 第三个字的读音。一般写作“某某反(翻)”或“某某 切”。例如: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 (《史记· 李斯列传》)司马贞索隐 :重音逐用反。 重者,再也。
4.分析句读。古人行文不使用标点符号,因而
句读往往难定。句读不同,说明对词义句意的理解 不同,其中也必然会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所以分 析句读也成了古书注解的一项内容。 例如: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 邶风· 柏舟》) 毛亨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
5.阐述语法。在古书注解中,对语法现象也多 有阐述。它们虽然还不成系统,但对理解文意还 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 矣。(《左传· 昭公十九年》)杜预注:言灵王怒吴 子而执其弟,犹人怒于室家而作色于市人。
1.
(1)通过事实的记叙或论述来解说经义。解释
《春秋》的《左氏傅》《公羊传》《谷梁传》。这 类传又有:“内傅”“外传”“大传”“小传”之 分。阐发经义的叫“内傅”,如《春秋三传》。在 经文之外发挥的叫“外传”,如汉韩婴有《韩诗外 传》。《韩诗外传》和《诗经》的本义无关,只是 引用《诗经》来印证它所讲的故事。另外,《国语》 和《左传》所记载的是同一时代的事,但《国语》 主要是记言的,与《春秋》没有直接关系,所以 《国语》有《春秋外传》之称。“大传”就是大义 的意思,汉代伏生作有《尚书大传》(一说为其弟 子张生、欧阳生所作)。“小传”与“大传”相对 而言,是一种谦词,宋代刘敞作有《七经小传》。 “小传”和“裨传”“稗传”义同。

古籍基础知识

古籍基础知识

在古籍的全式标点中,专名线(下划线)、书名线(波浪线)的使用最为繁复,与此相关的详细体例,此前尚未见有成文的规定。

此次「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开始之初,在总则体例汇编之标点分段办法举例中,对专名线和书名线的使用曾有过概要的说明,但以其不属于该文件的重点所在,故语焉未详,诸多情况犹未提及,如何正确使用,仍然存在许多疑问。

为进一步完善此次修订的体例细节,也为今后使用全式标点整理古籍,提供有例可循、便于操作的各项基本原则,兹就人名、地名、朝代名、官名、民族名、天文名、书名七大类别,条分缕析,逐项作出简要说明,各项之下再举数例作为具体书证,以备参考。

(壹)人名(本名、字号、别称、谥号)一、人名之姓氏,如「项氏」、「项籍」、「羽」、「乞伏益州」、「铁弗」、「因陁玢李帝婆罗」之类,无论全称或简称,皆标专名线。

二、虽非真实人名,但久已视同一人之私名者,如「南郭先生」、「赤松子」、「西王母」、「河伯」、「阎罗王」、「元始天尊」等传说人物、神仙鬼怪之类,皆标专名线。

三、人名与身份连称而有名无姓者,如「赧王延」、「太公望」、「周公旦」、「越王句践」、「王余祭」、「魏公子无忌」、「公子无忌」之类,皆连标专名线。

四、人名与官名连称而姓名不全者,无论是姓与官名连称,如「王将军」、「曹相国」、「王仆射」、「沈记室」、「张壮武」之类,还是官名与人名连称,如「大夫种」、「太宰嚭」、「韩王信」、「绛侯勃」、「赵王伦」、「史迁」之类,皆连标专名线。

五、人名与官名、封号连称而姓名完具者,无论官名、封号夹杂其中,还是殿后,如「萧相国何」、「李将军广」、「刘真安乡公」、「太原王尒朱荣」、「安道公李彻」之类,中间皆宜断开,分别标专名线。

六、人名与封号、谥号连称而有姓无名者,如「窦太后」、「王美人」、「班婕妤」、「杨贵妃」、「沈隐侯」(沈约)、「欧阳文忠」(欧阳修)之类,皆连标专名线。

七、帝王庙号、谥号连称,如「太祖高皇帝」、「世祖光武皇帝」、「齐高祖神武皇帝」、「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之类,庙号与谥号间皆宜断开,分别标专名线。

古籍基础知识

古籍基础知识
王充《论衡 · 量知》:“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 ,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断木为椠,析之为版, 力加刮削,乃成奏牍。”
写绘于丝织品上的文字及图像,称为帛书,主要流行于东周至 魏晋之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楚帛书,是现存最早的帛 书。目前所见或卷起或折叠收储。其轻薄柔软,可以卷舒,便 于携带。
• “带”是用以缚扎的,带一端有“ 牙签”,带及牙签由于书卷内容的 不同,而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别。
甘肃居 延金关汉 代亭燧故 址出土的 金关纸, 据考古断 代,应制 作于西汉 时期
印刷术发明的技术条件
玺印图章的雕刻钤印技术 • 最接近雕版镌字技术的是木质印。《初学记》:“道士当刻枣心 作印,方四寸也。”这些木质印上的文字均用刀刻,为阳文反字 ,在镌字技术上与雕版刻字毫无二致。只是印章是凭信,无须大 量印施;且字少块小,钤盖即可使字着实落地,压出印记。雕版 字多块大,反转过来钤盖,无法字字印实,只好在字面上涂墨铺 纸刷印。所以玺印技术是雕版印刷技术的先驱。
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的工序 • 备好木材 • 雕版 • 上版 • 刊刻 • 印刷 • 揭纸、装订成书。
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现代印刷术的主要方法。西方学者认为活字印刷术是十五世 纪中叶德国人古腾堡发明的。事实并非如此。活字印刷术是公元11世纪中 叶(1041-1048)毕升发明的。其原理是将单字检排拼成一块块书版,再在 版上刷墨印刷。具有灵活、方便、快捷的优点。但在我国,雕版印刷仍占 主导地位。
古籍基础知识
林平 2019年10月
定义
古籍是记录我国传统文明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凝聚传统文化记忆 的遗产与瑰宝,也是中华文化存在和传承的依据。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 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是以传播知识、阐述思想、介绍经验、宣传 主张等为目的,经过编辑和创作,书写、刻印在一定形式材料上的著 作物。

训诂基本知识点总结

训诂基本知识点总结

训诂基本知识点总结一、训诂的基本概念训诂学是从古代文字和文献中寻找正确意义的学问。

它主要包括了源流考证、音韵文字学、文字释义、用例训诂和文本校勘等方面的内容。

1.1 源流考证源流考证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文字的来源、演变和衍生,并且考证古籍的真伪。

源流考证需要通过比对古代文字、文献和碑铭来推断文字的真实性和演变过程,以此来正确认知古代文字和文献的意义。

1.2 音韵文字学音韵文字学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音韵规律和语言学特性。

在古代,文字的音韵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古代文字的音韵,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和典籍的意义。

1.3 文字释义文字释义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的意义和用法。

文字释义需要通过研究古代文字的解释和用法,来确立文字的正确意义。

1.4 用例训诂用例训诂主要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的使用情况,通过分析古代文字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来探索文字的真实意义。

用例训诂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字的意义。

1.5 文本校勘文本校勘是训诂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古代文献和典籍的校勘过程和方法,以及古代文献的真伪和版本问题。

文本校勘需要通过考证古代文献的版本和校勘经过,来确立古代文献的正确版本和真实性。

二、训诂学的发展训诂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字研究,但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在汉代。

在汉代,许多学者开始着手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形成了当时的训诂学派。

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训诂学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许多著名的训诂学派。

2.1 汉代的训诂学在汉代,训诂学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

当时,许多学者都开始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形成了一些著名的训诂学派,如“骈拆派”、“异体派”、“校勘派”等。

这些训诂学派在当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训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训诂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学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基本知识古籍(定义):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定级标准》2。

1、《修复技术规范》2.1)一、古籍版式定义: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按:即指一块书版内所刻出的模式,反映在书中,就是一张书叶中所看到的样式)。

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界行、天头、地脚、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

1.版面:原指按一定行款字数并以边栏、界行、版心、鱼尾等形象为装饰而雕刻或排拣活字形成的平面。

后世即指一版一版印纸。

2.版框:书叶正面图文四边的围栏,一般指印刷的书。

(修复技术规范2.5.1)。

也称边栏,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

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

常见的术语有四周单边(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四周双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道细黑线)、左右双边(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

3.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

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

通常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行×字”,有的直接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是为大字正文做注解),叫做“小字双行×字”。

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

故行款可以作用鉴定版本依据之一。

5.天头:图文或板框上方余幅。

(修复技术规范2.5.4),即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

6.地脚:图文或板框下方余幅。

(修复技术规范2.5.5),即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

也称下角。

7.版心:也称中缝,通常指一版印叶的中心比较窄的一行空白行,是书叶对折时的标准。

唐末五代,书的装订形式由卷轴装向册叶装发展,雕版出现了两个半版,北宋和辽时期,两个半版间出现了两道线,在两线之间的空白处,常常刻上书的题名(通常是简书名)、卷数、叶码、本叶的字数、刻工姓名或者刻书单位的名称。

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所以称为版心。

8.书口:又称版口,就书版(或者书叶)而言,它是版心。

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蝴蝶装无书口?)与书背相对,可翻叶展阅的开口。

(修复技术规范2.8。

3)(其含义已经扩大了。

)9.鱼尾:版心中间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

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处,有时版心上下都有鱼尾。

只有一个鱼尾,称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有对鱼尾、顺鱼尾),个别有三鱼尾。

花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

鱼尾的作用是用来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10.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象鼻。

(这只是一种说法。

李致忠先生提出另两种说法,一是我们暂且采取第一种说法,主要说明什么是黑口、白口)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即无黑线)者为白口。

11.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书的耳朵,所以称书耳。

其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2.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刻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刻地点等。

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而明清以前(后?)则更多的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3.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

14.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各卷的题名。

15.墨钉:又称墨等。

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

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6.朱丝栏、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

主要見于唐以前写本。

明清时期,亏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的结构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

而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的名称。

1.书衣:俗称书皮,也称封皮。

(修复技术规范2.9)是为保护书而在书的前后加的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2.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

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3.书叶:按文稿顺序排列的书写、印制的单张纸叶。

(修复技术规范2.5)4.书名叶:位于护叶(准确的说应该是书衣)之后、所有书叶之前。

常镌刻书名、作者、刊刻时间及地点等项内容.(修复技术规范2.6) 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

5.护叶:也称副叶,用以保护书芯或连接书衣。

(修复技术规范2.7) 一般是一张空白纸。

在书名叶或前或后。

6.书芯:指书衣以内或未上书皮以前已订在一起的书册。

(修复技术规范2.8)7.书脑:书芯订捻、缝线以右的部分。

(修复技术规范2.8。

4) 即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

8.书脊:(又称书背),与书口相对,上下封皮相隔或连接的部分,相当于书籍的厚薄度。

(修复技术规范2.8。

5) 即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所以称书脊。

(关于书口,在版式中已提到,是一部书可翻叶展阅的开口)9.书首:书籍上端切口处。

(修复技术规范2.8。

1)又称为书头。

10.书根:(修复技术规范2.8。

2用的术语叫“书脚”,解释为:书籍下端切口处,亦称书根。

)有些古籍在书根上有书名、卷数、册数,但书根上这些题名不一定准确,有些是刻板时印上,有些是藏书者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护而写上去的,多半是简名。

11.书角:天头和地脚右端。

(修复技术规范2.8。

7)三、古籍的内容一部古籍通常由封面题名、序、目录、凡例、正文、跋、卷首、卷末、附录、牌记、笺、注、疏等内容组成。

1.封面题名:(即前面所讲书名叶(也称封面)时所提到的)古籍封面通常题有著作责任人、刻印者、藏版者、刻印时间、版刻次第、附刻等内容。

2.序:是一部书的序言,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也有刻书人、合著者、注释人以及作者的朋友作的。

作者的自序多叙述家世、活动,阐明著作宗旨。

他人作的序主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及书的内容、价值。

刻书人的序则说明书的流传过程、刻印经过、目的等。

一部书刻印的次数越多,序文往往越多。

古代(指早期如卷轴装时)多列于书末,后一般放在书前。

3.目录:一部书正文之前的篇章名目,称为目录,或目次。

它是一书的纲目,反映了一部书的章节体例。

读者可以由此了解这部书的大致轮廓,(分多少卷、多少章、多少节、多少回,各部分各自是什么类别,有哪些篇等等。

古书最多是分卷(juàn)的。

受卷轴装的影响,一篇即一卷轴,后来即一部分完了,就定为一卷。

注意,卷数不等于册数。

一册中可以有一卷,也可能有多卷。

册与装订有关,卷与内容有关。

目录中所题的卷数是我们著录的重要依据之一。

)较早的古籍目录多放在序文后面,一般印在卷首之前。

大部分的书有时除去卷首有总目录外,名部分还有分录。

一些有前后集的古籍,目录多分散在各部分。

4.凡例:说明书的著述内容和编纂体例、编制原则的文字,多列在目录之前。

还一些凡例题有凡例作者的姓名。

5.正文:全书的主要部分,是书的主体。

按照实际内容容和篇幅划分卷次,每卷的开头称做卷端,卷端题有书名(首行)和著者姓名、校注者姓名(在首行后数行,低N字)等内容。

而一部书的正書名(大题)一般按正文首卷卷端所题书名著录。

通常大题在卷端(首行)上端,但由于受到竹木简书的影响,古书也有将小题(即篇名)放在卷端上方(卷端上题),而将大题放在卷端下方(卷端下题),就是所谓“小题在上大题在下”的格局。

这种形式,到北宋仍被沿用,形成北宋雕版书在版式上的特点。

因此在著录书名时,要注意卷端上题是否为正书名。

6.跋:又称后序、后记。

内容多为叙述版本源流或刻印经过。

多放在正文的最后,少数也有放在正文之前(这主要是装订的问题了。

)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跋,是刻印(排印)在书上的,原书的一部分。

跋文中所涉及的刻书情况与版刻年代、刻版主持人、刻版地等等有关,而跋文作者与收藏者的批校题跋著录要有所区别。

7.卷首、卷末、附录:正文以外的内容,如序、跋、作者传记、目录、凡例等。

另做起讫,单独分卷,放在正文前称为卷首,放在正文后称为卷末,也称为附录。

书中有时刻有其它篇章的内容,或者本书内容的附加材料,也称为附录。

8.笺、注、疏:对书正文的解释,一般分列在各句下。

注容易理解,至于笺,《汉语大词典》解释:后世把注释古书,以显明作者之意为笺。

宋洪迈《容斋五笔·经解之名》:“鄭康成作《毛詩箋》,申明傳義,他書無用此字者。

”疏也是如此,指阐释经书及其旧注的文字。

笺注疏者一般要在书名责任者著录,依次排在第一责任人后。

9.著作方式:(附带提及)一般依规定著錄,特殊情况可依原書所题著錄。

撰:著述的著作,如卷端下题:“学”、“述”、“著”等;编:将多种著作整理、编排为一种书(一般指丛书);輯:收集他人的著述或零散文字,汇集为一种书;如修、纂:主要指官修书的著作方式。

主持其事者为“修”,实际编写者为“纂”。

如地方志,主持的官员为修,编写者为纂;注:對一书的内容、文字进行解释;如果卷端下题直接作“××笺”或“××疏”,则著作方式亦直接作笺或疏,等等。

即特殊情况可依原書所题著錄;譯:将一种文字翻譯成另一种文字;繪:插图、画谱的创作;書:指书法作品的创作;篆刻:玺、印的创作。

四、古籍的装帧(1)简策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始自简策。

在纸发明之前,甚至在纸发明以后数百年间,也就是从商周到东晋的数千年中,中国古代书籍主要载体是竹木。

简策意即编简成策,古人将竹木加工处理成狭长的简片,把若干简用绳编连起来即为策。

竹简在制作过程中还要经过“杀青”这一道工序,亦即烤干竹内的水分。

新竹水分大,易腐朽生虫,保存时间短,因此制竹简时要用火烤干竹内水气,竹子随着水分的减少由青而黄,故称之为“杀青”,正如古人所云:“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谓汗简。

”古人为保护正文少受磨损,开头两根常为空白简,称作赘简。

赘简背面上端竖写篇名,便于检索;下端题书名,便于归类保存。

简策一般卷起存放,以最末一简为轴,从左向右卷成一束,这样篇名、书名就露在外面,类似于今天的封面。

把卷起的简策捆扎之后,或装在“帙”、“囊”里,或盛在筐篋中,以免散乱。

简策是中国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式,它所体现的书籍保护理念对后世影响颇大,不断地被继承和发扬。

如,赘简演变成护封、封面和扉页,“帙”、“囊”演变成“函套”等等。

(2)帛书卷子装中国蚕桑丝织业起源很早,王国维认为“至迟亦当在周季”缣帛即作为书籍的载体,与简牍并行。

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帛书是战国中晚期的长沙子弹库“楚缯书”。

帛书与竹木简长期并行,虽然二者质地绝然不同,但帛书的装帧形式却在简策的影响下出现卷子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