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第一章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产生、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编纂等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2. 校勘学:校勘学是古典文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文献,纠正其文字错误和理解歧义,以恢复原文的本来面目。

3. 篆刻学:篆刻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一个特殊领域,主要研究古代玺印、碑刻、铜器铭文等篆书艺术形式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4. 类书:类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型百科全书式的文献汇编,按照一定的分类体系,收录各种知识和资料,供读者查阅和参考。

5.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由清朝乾隆年间编纂而成,共收书三千四百多种,近八万卷。

二、填空题1.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______、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编纂等问题。

答案:产生2.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字书之一,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解释。

答案:《说文解字》3.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答案:《史记》4.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词典之一,收录了大量的词语和成语,并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例句。

答案:《辞源》5.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文选集之一,收录了从先秦到唐五代的优秀诗文作品。

答案:《文选》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A. 古代文献的版本差异B. 古代文献的创作背景C. 古代文献的物理性质D. 古代文献的流传过程答案:C2. 下列哪一位学者被誉为“校勘学之父”?()A. 阮元B. 王念孙C. 章太炎D. 郑樵答案:B3.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类书之一?()A. 《资治通鉴》B. 《太平御览》C. 《梦溪笔谈》D. 《春秋左传》答案:B4.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A. 《水浒传》B. 《西游记》C. 《红楼梦》D. 《三国演义》答案:C5.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A. 《庄子》B. 《孟子》C. 《论语》D. 《周易》答案:D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流传和保存?()A. 文献的物质载体B. 社会的变迁和动荡C. 政府的政策和干预D. 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答案:ABCD2. 下列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资治通鉴》答案:ABCD3.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校勘结果?()A. 文献的版本差异B. 文献的作者意图C. 校勘者的学术水平D. 校勘者的主观倾向答案:ABCD4. 下列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文献?()A. 《诗经》B. 《楚辞》C. 《文选》D. 《全唐诗》答案:ABCD5.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理解?()A. 文献的语言和文体B. 文献的文化和历史背景C. 读者的知识和经验D. 读者的价值观和立场答案:ABCD五、判断题1. 中国古典文献学只关注古代文献的文字内容,不关心其物质形态和流传过程。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古典文献学复参考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最初指典籍与贤者,后来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现在,文献是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包括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甲骨文是在殷墟中出土的,它记录了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甲骨文的字迹完好者被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___、___、___、___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被称为甲骨四堂,其中___是最著名的。

金石文字指的是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包括石刻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___。

石刻文字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学是研究金石文字的专门学科,有___的《考古图》、___的《集古录》、___的《金石录》等著作。

熹平石经是著名的石刻文字,是___四年(175)___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的。

正始石经是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成的《尚书》、《春秋》两部书,被称为正始石经或三体石经。

竹简和木牍合称为简牍,是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竹简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东晋以后,基本被纸张取代。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___是___末年拆毁___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

___是___年间在河南汲郡发现的竹书,共有75篇,10万余言。

后整理得到《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著作。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___是明末常熟人___的私家藏书阁,藏书达册,多为宋元善本。

___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是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一、名词解释题:1.本校法2.《玉海》3.《十三经注疏》4.《艺文类聚》5.十通6.监本7.简牍8.包背装9.类书10.辑佚11.经厂本12.蜀本13.《通志》14.别集15.《古今图书集成》二、问答题:1.宋刻本书有何特点?2.如何进行古书辨伪?3.我国历史上采用过的文献载体有哪些?4.蝴蝶装和包背装图书各有什么优缺点?5.荀勖《中经新簿》与刘歆《七略》相比有何优劣之处?6.如何鉴定活字印刷本书籍的版本?7.版本有何作用?8.辨伪通常采用哪些方法?9.四部分类法是怎样形成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

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宋王应麟编。

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

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

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

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

类目之间,时有“参见”。

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

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

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

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

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附参考答案)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典籍_,二是指__贤才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诗》;《书》;《礼》;《易》;《春秋》)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刘向___和___浏歆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汲冢周书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金刚经》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通典》_____、郑樵的__《通志》_和___马端临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__《廿二史札记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_青铜器___;金文则指___商周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总集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1899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三,文献标点(本题计20分)1,试给下面一段文字添加现代标点(8分):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2,试改正下列标点错误,并简单说明修改依据(12分):①,《论语》言子之所慎者。

战长勺以诈而败齐,泓以不禽二毛而败于楚。

(《日知录集释》卷一,岳麓书社1994年版,下同)②,《乡饮酒》:“礼工四人,二瑟。

(完整版)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

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玉海》:宋王应麟编。

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

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

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

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

类目之间,时有“参见”。

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

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

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

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

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

全书100卷。

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doc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doc

古典文献学习题名词解释题:1.本校法2.《玉海》3.《十三经注疏》4 .《艺文类聚》5.十通6 .监本7.简牍8.包背装9.类书10.辑佚11.经厂本12.蜀本13.《通志》14.别集15 .《古今图书集成》二、问答题:1.宋刻本书有何特点?2 .如何进行古书辨伪?3.我国历史上采用过的文献载体有哪些?4.蝴蝶装和包背装图书各有什么优缺点?5.荀勖《中经新簿》与刘歆《七略》相比有何优劣之处?6.如何鉴定活字印刷本书籍的版本?7.版木有何作用?8.辨伪通常采用哪些方法?9.四部分类法是怎样形成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借误的校勘方法。

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宋王应麟编。

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

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H历等文献。

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

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

类目之间,时有“参见”。

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

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

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旦单独成书。

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 卷。

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参考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参考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参考答案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参考答案:试题一一、填空1,典籍;贤才 2,《诗》;《书》;《礼》;《易》;《春秋》 3,刘向;浏歆4,汲冢周书 5,《金刚经》 6,《通典》;《通志》;马端临 7,廿二史考异;廿二史札记 8,青铜器;商周 9,总集 10,1899二、名词解释1,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2,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3,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4,线装书为纸书的一种装式,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

线装克服了以前各种装帧的缺点,因而最终成为古代图书装帧的主流。

线装书约出现于宋代,至明代中叶以后成为主流。

5,索引,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

最先出现于明代。

“索引”一词,原从日语引进,一度依据英文index译为“引得”。

现通行和规范术语为“索引”。

三、文献标点1,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何则,知与不知也。

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

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慕义无穷也。

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

2,?,《论语》言子之所慎者战。

长勺以诈而败齐,泓以不禽二毛而败于楚。

理由:《论语》原文:“子之所慎:斋、战、疾。

”?,《乡饮酒礼》:“工四人,二瑟。

”理由:《乡饮酒礼》为《仪礼》篇目名;工即乐工。

?,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

理由:符、法冠为二物,符即信符;法冠为御史等所戴之冠。

古典文献学第一章习题答案

古典文献学第一章习题答案

第一章1、甲骨文合集:由郭沫若、胡厚宣主编 1978-198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综合各家之书关于甲骨文方面的资料汇编。

该书采用先分期后分类的科学方法,去伪存真,进行一系列的校勘工作,将甲骨资料分成五期,每一期又分为阶级和国家、社会生产、科学文化和其他等四大类二十二小类,堪称集大成之作。

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周公庙遗址:2003年12月,北京大学教授徐天进在岐山县周公庙附近进行田野考古调查时,发现两片刻有卜辞的西周甲片,经辨认共有55字。

后来有关部门联合成立了周公庙考古队,对这一带进行大面积的考古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取得了重大考古发现,其中包括22座西周最高级墓葬的发现和760多片西周卜甲的出土。

为研究西周历史,甲骨文字提供了丰富材料。

3、熹平石经: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入晚学校正经文。

4、正始三体石经: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刊刻完整的有《尚书》《春秋》,未完整的有《左传》。

晋永嘉之乱遭到破坏,唐时已经残缺不堪,但有完整的拓片。

光绪以后不断有残石出土,为研究古文字和校勘提供宝贵资料5、殷周金文集成: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由王世民主持。

全书历时10年才完成主体部分的铭文集录。

集录铭文8千多件。

各册有铭文的说明,记字数、时代、出土地点、现藏地点等又有引用书目。

该书是迄今最好的金文汇集本。

6、汗青:汉晋时用竹简作为书写材料。

其制作过程是将竹子削成竹片,然后用火烤,竹子里的水分蒸发掉就像出汗一样,有的称之为“杀”,有的称之为“汗”所以成为汗青。

也叫“杀青简”。

这样的竹简既便于书写又可以防止虫蛀。

7、尺牍:汉晋时用木牍作为书写材料。

木牍的长短有一定的体制,从汉代起一般的木牍长为一尺,所以也称为“尺牍”后来,书信也叫“尺牍”。

8、汲冢竹书:晋武帝咸宁五年,汲郡人不准在挖掘战国墓时,得竹简小篆竹书十万余言,藏于秘府,经校订整理得古典文献16种75篇,流传至今的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甲骨文合集:由郭沫若、胡厚宣主编 1978-198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综合各家之
书关于甲骨文方面的资料汇编。

该书采用先分期后分类的科学方法,去伪存真,进行
一系列的校勘工作,将甲骨资料分成五期,每一期又分为阶级和国家、社会生产、科
学文化和其他等四大类二十二小类,堪称集大成之作。

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周公庙遗址:2003年12月,北京大学教授徐天进在岐山县周公庙附近进行田野考古调查时,发现两片刻有卜辞的西周甲片,经辨认共有55字。

后来有关部门联合成立了周公庙考古队,对这一带进行大面积的考古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取得了重大考古发现,其中包括22座西周最高级墓葬的发现和760多片西周卜甲的出土。

为研究西周历史,甲骨文字提供了丰富材料。

3、熹平石经: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入晚学校正经文。

4、正始三体石经: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刊刻完整的有《尚书》《春秋》,未完整的有《左传》。

晋永嘉之乱遭到破坏,
唐时已经残缺不堪,但有完整的拓片。

光绪以后不断有残石出土,为研究古文字和校
勘提供宝贵资料
5、殷周金文集成: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由王世民主持。

全书历时10年
才完成主体部分的铭文集录。

集录铭文8千多件。

各册有铭文的说明,记字数、时代、出土地点、现藏地点等又有引用书目。

该书是迄今最好的金文汇集本。

6、汗青:汉晋时用竹简作为书写材料。

其制作过程是将竹子削成竹片,然后用火烤,竹子里的水分蒸发掉就像出汗一样,有的称之为“杀”,有的称之为“汗”所以成为
汗青。

也叫“杀青简”。

这样的竹简既便于书写又可以防止虫蛀。

7、尺牍:汉晋时用木牍作为书写材料。

木牍的长短有一定的体制,从汉代起一般的木牍长为一尺,所以也称为“尺牍”后来,书信也叫“尺牍”。

8、汲冢竹书:晋武帝咸宁五年,汲郡人不准在挖掘战国墓时,得竹简小篆竹书十万余言,藏于秘府,经校订整理得古典文献16种75篇,流传至今的有《竹书纪年》《穆
天子传》。

它为我国古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出土文献,为研究战国文字提供了珍贵资料。

9、总集:汇集两人以上作品的合集。

可以是收集通代或者断代的一种体裁或者多种题材的作品的合集。

通代不加选择的一种体裁严可均《全上古三国秦汉三代六朝文》先秦至隋
通代有选择一种体裁南朝梁萧统南朝梁代徐陵《玉台新咏》汉魏至梁代
通代有选择多种体裁清姚鼐《古文辞类纂》战国至清初《文选》周至六朝
断代不见选择一种体裁《全唐文》清董诰唐五代3042 作品18000时间顺序小传陈
尚君教授《全唐文补编》唐代作者2600 作品7000多篇是比较全面的结集
断代有选择一种体裁《宋诗钞》清吕留良吴之振吴自枚
断代有选择的多种题材《唐文粹》宋姚铉
10、别集:一位作者的部分或全部作品的汇集分类分体编年如柳宗元《河东先生集》韩愈《昌黎先生集》杜牧《樊川文集》鲁迅《嵇康集》逯立钦《陶渊明集》
11、丛书:汇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
书名,用同一的格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也叫丛刊汇刻全书等等唐陆龟蒙《李泽
丛书》南宋左圭《百川学海》宋俞经《儒学警悟
12、类书: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的工具书。

类书采集古典文献中的典章制度诗词语文典故史实等方面的各种资料然后分门别类的加以编排,每门下又设若干子目,供读者查阅。

唐代《北堂书钞》虞世南《艺文类聚》欧阳询《初学记》徐坚宋《玉海》王应麟明《经济类编》明冯琦清《古今图书集成》陈梦蕾《渊鉴类涵》张英
13、政书: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制度时文化史学术史的性质分类编排
14、干支:古代纪年的方法
15、方志:记载一个地方的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性地方文献。

朱士嘉
的《中国地方志综录》
16、古典文献载体形式演变的特征?
甲骨-------金石---------简帛--------纸张-----------电子
坚硬厚重------柔软轻薄缓慢笨重------快速轻便固定有性-----多变无形信息量小经久耐用------信息量大短暂易损
17、印刷文献与电子文献在传抄制度史上的革命性意义?
印刷一对多大规模流传
电子无形快速信息量大
18、总集和别集的关系如何?总集定义别集定义
别集是总集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