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解常识

合集下载

古书注解知识

古书注解知识

古书注解我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继承和发展。

但是,由于语言文字方面的隔阂,今人阅读前人的著作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

从汉代起,人们即开始了对古书的注解工作。

古注是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

古注本身牵涉到体例、术语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要利用古注,首先必须了解古注。

这一章,我们围绕古注主要讲古注的重要性、古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古注的分类、古注的体例、古注的内容、古注的风格和古注的术语等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古注的重要性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高。

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人的注释,我们不是无从知道其含义,就是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例如:《左傅•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

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一雉墙的体积,而且知道了三百雉并非指诸侯国首都城墙的周长,而是指首都城墙一面的长度。

又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

逑,匹也。

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

淑,善也。

女者,未嫁之称。

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

好,亦善也。

逑,匹也。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

古注并非都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的,不敢越雷池一步。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寤生”之“寤”实是“啎”的通假字,本是逆的意思,杜预释“寤”为“寐寤”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古书注解常识

古书注解常识

二、四部书籍的重要注家及注本
(一)经部 1、十三经及注疏 (1)五经: 汉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 (2)七经:东汉魏晋七经:《五经》 加《论语》《孝经》
(3)唐《五经正义》《九经》《十 二经》 ①孔颖达《五经正义》:《诗经正义》 汉毛亨传,郑玄笺;《尚书正义》 汉孔安国传;《礼记》汉郑玄注; 《周易》魏王弼注;《左氏春秋》 晋杜预集解。 ②《九经》:加《仪礼》、《周礼》、 《公羊传》、《榖梁传》。
5、浑言、析言等
• 浑言、析言是一对汉语训诂学术语。 • 浑言是指同类事物的统称,又称统 言、泛言,与析言相对。
• 析言是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 别名。如《说文解字》走部:“走, 趋也。 ”段玉裁注:“《释名》: ‘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 走。’此析言之,许浑言不别也。” • “民不忘恭敬”,注“在心为敬, 在貌为恭。”
4、章句
“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除了 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串讲句、 章的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 构等。如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 和赵岐的《孟子章句》。 《孟子章句· 梁惠王上》:孟子见梁 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将以利吾国乎?
《章句》:“曰,辞也。叟,长 老之称也,犹父也。孟子去齐, 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 ‘叟不远千里之路而来至此, 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 乎?’”
3、笺
“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 释。《说文》:“笺,表识书也。” 最早使用笺体的是郑玄。郑玄《六 艺论》:“注诗宗毛为主,其意若 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 己意,使可识别。”(《毛诗正 义》) “笺”的特点是对前人注释的阐明、补
如《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 百两御之”。 毛传云:“百两,百乘也。诸侯之子 嫁于诸侯,送御皆百乘。” 郑笺云:“之子,是子也。(订正) 御,迎也。(补充)”

古代汉语 古书注解PPT

古代汉语 古书注解PPT
《尔雅·释宫》 :“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 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
另外,“谓之”又可作“之谓”,意义不变。《礼记·中庸》:“天 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二)谓
标明被释词所指的对象或范围,也可用来串讲文意。 《荀子·劝学》:“不闻先生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 也。”杨惊注:“大谓有益之人。”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 年。”
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对 《硕鼠》的主题进行了简要讲解。
(八)说明修辞 说明所注解的内容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例如,《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毛传:“兴也”,注解说明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 到了“兴”的手法。
(九)考证人名地名与考核史实
对人名地名进行考证或对史实进行考核。 例如《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古书注解
目录
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状况 二、古书注解的常见情况 三、古书注解的内容 四、古书注解的相关术语 五、古书注解的体例 六、古书注解的方法——训诂 七、古书注解的利弊与阅读方法
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情况:
1.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存在于古籍正文中)
《礼记·乐礼》:“《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 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郑玄注:“信当为身,声之误。” 《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朱
熹《集传》:“夭,于骄反。” 前一个为正字,后一个为注音。
(二)指出词语的出处 有时,古书注解的内容指出某些词语的出处。如: 李善注李密《陈情表》中“既无叔伯,终鲜兄弟”曰:
“毛诗曰,终鲜兄弟,维予与女。”,又注“臣之进退, 实为狼狈”曰“孔从子。孔子曰。吾于狼狈见圣人之志。 荀悦汉纪论曰。周勃狼狈失据。”又注“过蒙拔擢,宠命 优渥”曰“毛诗曰。既优既渥。”

古书注解和训诂学常识

古书注解和训诂学常识

古书注解和训诂学常识通论:古书的注解、训诂学常识⼀、古书的注解古书注解的发展1.注解古书的⼯作开始于汉代。

著名的注解家有:⽑亨、孔安国、马融、郑⽞等。

2.唐⼈除了为先秦经书做注疏⼯作外,也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做注解,如《史记》、《⽂选》。

3.宋代朱熹不受汉代学者的束缚,直接从正义⼊⼿。

4.清代学者的贡献(1)为古书作注解和考证⼯作:陈奂《诗⽑⽒传疏》、马瑞⾠《⽑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正义》、王先谦《庄⼦集解》、郭庆藩《庄⼦集释》。

(2)古籍校勘的⼯作(3)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的词句诠释和⽂字校订提出⾃⼰的看法: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等。

注解的任务1、注明出典。

如李善《⽂选》注。

2、划分段落,诠释⼤意。

3、阐明哲学思想。

如郭象注和成⽞英疏《庄⼦》。

传、笺、疏“传”指阐明经义。

如《⽑诗故训传》。

“笺”有补充与订正⽑传的意思,⼀⽅⾯对⽑传简略隐晦的地⽅加以阐明,另⼀⽅⾯把不同于⽑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郑⽞《六艺论》:“注诗宗⽑为主,⽑义若隐,略更表明。

如有不同,即下⼰意,使可识别也。

”作者不仅解释正⽂,还给前⼈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三经》及其注疏者集注:把前代各家的注选集在⼀起,再加上⾃⼰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注解常见的四种情况A、释词。

B、串讲。

把⼀句或⼏句连串起来讲解。

在串讲中附带注释了词义。

C、释词并串解。

前两种⽅式的同时使⽤。

D、通释全章⼤意。

常见训诂术语1.释义的术语⽈、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不仅⽤来释义,还⽤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论语·学⽽》:“有朋⾃远⽅来,不亦说乎?”郑⽞注:“同门⽈朋,同志⽈友。

”《尔雅·释天》:“⾕不熟为饑,蔬不熟为馑。

”《尔雅·释器》:“⾻谓之切,象谓之磋,⽟谓之琢,⽯谓之谓:格式是“甲谓⼄也”。

被释词放于其前。

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般释特殊。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实用文档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②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实用文档
疏:不仅解释经文,而且给前人 的注解作注解,也叫正义。
如:唐初,由孔颖达等纂集成的 《五经正义》 ,凡一百八十卷。
实用文档
这个时期,除了经部书外,还出 现了大量有关史部、子部、集部 的训诂专著以及佛经的音义。如:
古文经学:汉景帝时,人们从孔子
旧宅的壁缝里发现了用篆文书写的 《尚书》、《周礼》、《论语》等 书,这些书称之为古文经,河间王 刘德也从民间获得了古文经书,献 给了朝廷。古文经和今文经文字有 差异、甚至连篇章、内容和解释、 评价也不同。研究古文经的学者形 成了古文经学派。如:许慎、马融、 郑玄。
实用文档
汉武帝即位后,实行了“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 从此儒学独尊,《诗》、《书》、 《礼》、《易》、《春秋》五经 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神 圣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广大读书 人必读的经典。
实用文档
所谓儒家经典,现在一般是指儒 学十三经,亦即周易、尚书、诗 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 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 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 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 体。
今文经学: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 向弟子讲授经学,这时的经书大都 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 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到汉 代才用当时的隶书写成,因此成为 今文经。代表人物:董仲舒。
实用文档
《礼记·乐记》:“《诗》云: ‘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 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 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 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 曰独,幼而无父曰实用文档孤。”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玄应《一切经音义》
孔颖达《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
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五经正义》) 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 颜师古《汉书集注》 李贤《后汉书注》 杨倞《荀子注》 李善《文选注》
4.宋代 宋代理学思想占统治地位,他们作注,不 拘旧说,轻文字训诂,重义理阐发。 朱熹注释古书,一方面继承前代训诂成果, 另一方面又往往从作品的语言出发,反复 体会文意,然后作出解释,从而纠正了汉 唐古注中的某些错误,一般比较合理可信。 特别是他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说解,比 较近于情理。
郭璞《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
注》、《穆天子传注》
3.唐代
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方法:不仅解释
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 文”。 “正义”,保留了大量前代训诂材料, 解说详尽通俗,对帮助今人读懂先秦 两汉经注、了解古代社会和上古汉语 特点具有重要作用。

比《尚书今古文注疏》 孙诒让《墨子间诂》 刘宝楠《论语正义》 焦循《孟子正义》
王先谦《庄子集解》《荀子集解》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 王琦《李太白诗集注》 王念孙《广雅疏证》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阮元《十三经校勘记》
出现了一批专解古书疑难问题的
箚记。 王念孙《读书杂志》 王引之《经义述闻》 俞樾《群经平议》、《诸子评 议》。

邢昺《论雅疏》、《尔雅疏》 朱熹的《诗集传》、《四书章句集
注》、《楚辞注》 孙奭《孟子疏》。
5.元明
训诂的衰落期。 吴师道《战国策校注》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 • • • • • • • • • •
三、古书注解体例 (参考教材613页影印件) 四、古书注解术语(参考教材615-618页) (1)曰,为,谓之:叫做(释义术语) (2)谓:用来称(释义术语) (3)貌:的样子(释义术语) (4)犹:跟……一样(释义术语,同义近义关系) (5)之言,之为言:与……相同(声训术语,义 同,音同或有关系) (6)读为,读曰:读作(释义术语。假借字+读 为 / 读曰+本字) (7)读若,读如:读作(注音术语) (8)如字:照这个字本来读音读(注音术语)
• (5)正义。“正义”是指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 “疏”也可叫“正义”,如孔颖达《五经正义》就 是为五经分别作的疏,但并不是所有的正义都等于 “疏”,如张守节《史记正义》是注非疏。 • (6)章句。“章句”是指“离章析句,委曲支 派”,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 (7)集解。 “集解”是选取各家的注解,有时 也参以己意。 • 附:校勘术语“衍文”“脱文” • (1)衍文。或称“衍”“衍字”。指明古籍中多 出了文字的现象。 • (2)脱文。或称“敚”“夺”“脱字”。指古籍 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 (3)宋· 朱熹《诗集传》、《周易本义》、 《楚辞集注》;《论语集注》、《孟子集 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四 书章句集注》);宋· 洪兴祖《楚辞补注》 、 元· 胡三省《资治通鉴注》。 • (四)清 • 清人注疏范围广、质量高。一些较重要的古 籍,前人已经作过注的(如十三经、先秦诸 子),清人几乎都重新作了注,不少前人没 有作过注的,清人给也作了注;清人注疏旁 征博引,考核审慎,纠汉唐人注解之失,解 决了不少汉唐人留下的疑难。
• (二)魏晋南北朝 • 晋· 何晏《论语集解》;魏· 王弼《老子注》;晋· 郭 象《庄子注》;吴· 韦昭《国语注》;晋· 杜预《春 秋左氏经传集解》;刘宋· 裴骃《史记集解》;北 魏· 郦道元《水经注》;刘宋· 裴松之) • (2)颜师古《汉书注》;李善《文选注》;张守 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杨倞《荀 子注》;成玄英《庄子疏》;李贤《后汉书注》; 何超《晋书音义》。

04第四节 古书的注解

04第四节 古书的注解

6、读为/读曰(P617) 用 途:用声训方法释词的术语,常用于以本字解 释假借字。 训释格式:被训释语+术语+训释语 可以译作:把某字当成某字来读 《庄子· 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 “辩读为变。” 《书经· 尧典》:“播时百谷。” 郑玄注:“时读曰 莳。”
7、读如/读若(P618) 用 途:主要是用以注音,其次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训释格式:被训释语+术语+训释语 可以译作:像某字那样读
(三)义疏体——又称“疏”、“注疏”、“义注”、“讲疏”、 “正义”等,是一种经、注兼释的体例。经,指古籍原文;注, 一般指汉代的注释(P611-612)。
《说文》:“疏,通也。从������ 从疋,疋亦聲。”
特点:较为详尽、细致,常常引经据典来说明问题。 代表作:唐· 孔颖达《五经正义》。其中《毛诗正义》对 《诗经》、《毛传》、《郑笺》都进行了解释。例如《硕鼠》。 (四)集解体——又称“集注”、“集传”、“集释”等,是 一种汇集诸家注释的体例。(P614)
毛传:“矢,誓;靡,无;之,至也。至己之死,信无它心。”
《诗经· 卫风· 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 为容!” 毛传:“妇人,夫不在,无容饰。”
(三)阐明章旨 《诗经· 魏风· 硕鼠》 唐· 孔颖达等《毛诗正义》:“硕鼠,三章,章八 句……经三章,皆上二句言重敛,次二句言不修其政。 由君重敛,不修其政,故下四句言将弃君而去也。” (四)讲解语法 《左传· 隐公元年》:“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晋· 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繄,语助也。” 《孟子· 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 而抚四夷也。” 宋· 朱熹《孟子集注》:“朝,致其来朝也。”
《说文》:“注,灌也。”《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 “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四部书籍的重要注家及注本
(一)经部 1、十三经及注疏 (1)五经: 汉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 (2)七经:东汉魏晋七经:《五经》 加《论语》《孝经》
(3)唐《五经正义》《九经》《十 二经》 ①孔颖达《五经正义》:《诗经正义》 汉毛亨传,郑玄笺;《尚书正义》 汉孔安国传;《礼记》汉郑玄注; 《周易》魏王弼注;《左氏春秋》 晋杜预集解。 ②《九经》:加《仪礼》、《周礼》、 《公羊传》、《榖梁传》。
5、疏、正义
疏即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 称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 一般兼疏经注,六朝所作的义疏很 多,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南朝梁皇侃 的《论语义疏》。在唐代“疏”属 于私人注释,如唐代贾公彦的《周 礼疏》;“正义”属于官修,如唐 代孔颍达的《毛诗正义》。
6、集解
“集解”是汇集众说而解之的意思。 如魏时何晏的《论语集解》。 “集注”、“集传”、“集释”等 与“集解”性质相同。 晋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是 “集”经、传为一书而为之作“解” 的意思,虽名“集解”,实为杜氏 一家之言。
2、传
• 传是 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 的注解。如《春秋》三传 [《糓梁 传》《公羊传》《春秋左氏传》] 。 • 另外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 释的,也称作传。如西汉鲁人毛亨 的《毛诗传》:
《诗经· 周南· 关雎》“关关雎鸠,在 河之洲” 《毛传》:“关关,和声也。雎 鸠,王雎也。……水中可居者曰 洲。” • 《诗· 鄘风· 相鼠》:“相鼠有皮, 人而无仪。” • 《毛传》:“相,视也。无礼仪者, 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行。” • 汉以后以传为训诂体式的注较少。
(四)集部书注释
1、汉王逸《楚辞章句》。 2、唐李善《文选注》。 唐五臣《文选注》。
《文选》除李善注本外,还有唐代开元时 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合 注本,世称“五臣注”。自南宋以来,李 善《文选注》多与五臣注合刊,称为 《六臣注文选》。
三、古书注释体式
1、注 汉武帝时有犍为文学《尔雅注》, 东汉郑玄有《三礼注》。
①如果疏“毛传”,则标明起止的 文字前有“传”字,如“傳翹翹薪 貌”; ②如果疏“郑笺”,则标明起止的 文字前有“笺”字,如“箋楚雜至 絜者” 。 ③疏有时是直解正文,如“翹翹然 而高者……示己有意欲求之”; ④有时是引书以证毛传和郑笺。 古注的惯例,凡相同的字句,只在
五、古书注解内容
1、解释词义 如上文毛传“错,杂也”,郑笺 “之子,是子也”。 2、串讲文意 《楚辞· 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7、音义
“音义”是兼释字音和字义的一种古 注,以注音为主。 陈隋唐时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为 儒家十二经(无《孟子》)及《老 子》、《庄子》注音并简单注释。 每部书单称《音义》,如《毛诗音 义》、《周易音义》、《尚书音义》 等,合称《经典释文》。
《十三经注疏》注音均采用《经 典释文》(除《孟子》外),如 《诗经· 周南· 关雎》“君子好逑” 句,《毛诗音义》云:“好,毛 如字,郑呼报反。……逑音求, 毛云‘匹’也。本亦作‘仇’, 音同。”
3、犹
&被释词语置于“犹”的前面, 其作用主要是用来表示注释词和 被释词是同义关系或近义关系。 &《诗经· 召南· 羔羊》:“羔羊之 革”。 毛传:“革,犹皮也。”
& 《孟子· 梁惠王上》:“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 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4、貌
&往往用于解释形容词,相当于 现代汉语的“……的样子”。 《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 谷,维叶萋萋”。 毛传:“萋萋,茂盛貌。”
4、说明修辞表达方式
&《诗经》毛传中凡言“兴也” 的地方,都是对修辞表达方式 的说明。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 之事的一种修辞方式。
《葛覃》:“葛之覃兮,施(yì ) 于中谷,维叶萋萋。” 毛传:“兴也。” 郑笺:“葛者,妇人之所有事也, 此因葛之性以兴焉。兴者,葛延蔓 于谷中,喻女在父母之家形体浸浸 日長大也。叶萋萋然,喻其容色美 盛。”
《诗经· 周南· 关雎》:“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 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 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 匹。”
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淑, 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 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君子, 则指文王也。好,亦善也。逑,匹 也。”
• 《左传· 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 姜氏。”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 故惊而恶之。” • “寤生”之“寤”实是 “啎”的通假 字,本是逆的意思,杜预释“寤”为 “寐寤”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3、笺
“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 释。《说文》:“笺,表识书也。” 最早使用笺体的是郑玄。郑玄《六 艺论》:“注诗宗毛为主,其意若 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 己意,使可识别。”(《毛诗正 义》) “笺”的特点是对前人注释的阐明、补
如《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 百两御之”。 毛传云:“百两,百乘也。诸侯之子 嫁于诸侯,送御皆百乘。” 郑笺云:“之子,是子也。(订正) 御,迎也。(补充)”
4、章句
“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除了 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串讲句、 章的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 构等。如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 和赵岐的《孟子章句》。 《孟子章句· 梁惠王上》:孟子见梁 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将以利吾国乎?
《章句》:“曰,辞也。叟,长 老之称也,犹父也。孟子去齐, 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 ‘叟不远千里之路而来至此, 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 乎?’”
六、古书注解术语
1、曰、为、谓之 &这三个术语用法大致相同。被释 词语置于“曰、为、谓之”的后面。 &作用: 《诗经· 周南· 卷耳》:“陟彼高冈” 毛传:“山脊曰冈。”
《楚辞· 离骚》:“各兴心而嫉 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 色为妒。” 《尔雅· 释草》:“木谓之华, 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 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以上是连用并举,用以辨析同义 词。
&“散言”、“散文”指同义词 语单独使用。 &“对言”、“对文”指两个同 义词语同时使用,相对为文。 &一般是“对言”时二者有别, “散言”时意义相通。
& 《诗经齐风南山》:“南山崔崔, 雄狐绥绥”。 孔疏:“对文则飞曰雌雄,走曰牝 牡;散则可以相通。”
&《诗经序》:“情发于声,声成 文谓之音”。 孔疏:“此言‘声成文谓之音’, 则声与音别。《乐记》注:‘杂 比曰音,单出曰声。’《记》又 云:‘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 乐。’则声、音、乐三者不同矣。 以声变乃成音,音和乃成乐,故 别为三名。对文则别,散则可以 通。”
四、古书注解体例
以《毛诗正义》为例: 《毛诗正义》中有四种古注,即毛 传、郑笺、孔疏和陆氏音义,总的 编排原则是以历史先后为序。 大字是《诗经》正文,双行小字是 后人的注疏。 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的注 是毛亨的《毛诗诂训传》,简称 “毛传”;
“笺云”之后的注是郑玄的《毛诗 笺》,简称“郑笺”; 〇之后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 正文和注文的注音; [疏]后是唐孔颍达的疏,简称“孔 疏”。疏先略引被疏文字,一般是 起止各两三个字,用〇隔开; “正義曰”后是孔疏内容。疏一般 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
古代汉语
第一讲
古书注解常识
• 一、古注的重要性 • 二、四部书籍的重要注家及注 本 • 三、古书注解体式 • 四、古书注解体例 • 五、古书注解内容 • 六、古书注解术语
一、 古注的重要性
有些词句必须借助古人的注释我们 才能了解。例如: 《左傅· 隐公元年》:祭仲曰:“都 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杜预注: “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 长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 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 雉。”
6、辞(词)也
&用以说明该词是虚词。 《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 思”。 毛传:“思,辞也。” &句中的“思”是语气词。
7、之言、之为言
&古注使用这两个术语,一般都 是声训,即表明被释词和注释词 之间不仅在语义上,而且在语音 上有相通之处。
&《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 而不税”郑玄注:“藉之言借 也。” &“藉”是古代一种助耕制度的名 称,郑玄认为它之所以名叫 “藉”,是由“借”的声义而受 名。
&王逸《章句》:“淹,久也。代, 更也。序,次也。言日月昼夜常行, 忽然不久,春往秋来,以次相代, 言天时易过,人年易老也。” &“章句”体古注往往还归纳出文章 的段落大意,称为“章指(旨)”。 &“章指”常杂用韵语。如:
&赵岐《孟子章句· 滕文公上》“有为 神农之言者许行”。 “章指:言神农务本,敎於凡民。許 行蔽道,同之君臣。陈相倍師,降 於幽谷。不理万情,謂之敦朴。是 以孟子博陈尧舜上下之敘以匡之 也。” &除最后一句是散句外,其余各句都 使用了韵语。
2、谓
&被释词语置于“谓”的前面, 其作用主要是用来具体说明被释 词语的特定意义。 &《左传· 僖公三十年》:“且君 尝为晋君赐矣”杜预注:“晋君 谓惠公也。”
“谓”有时还用于串讲。 《诗经· 郑风· 野有蔓草》:“野有 蔓草,零露漙(tuán)兮”。 郑笺:“零,落。蔓草而有露, 谓仲春之时,草始生,霜为露 也。”
③唐《十二经》:加《论语》、《孝经》、 《尔雅》。 (4)宋《十三经》:加《孟子》。 什么是十三经? 是指中国古代社会儒家学派最重要的十三部 经典,包括《易》《书》《诗》《仪礼》 《春秋左传》《公羊传》《糓梁传》《周 礼》《礼记》《论语》《孟子》《孝经》 《尔雅》。涉及了大到国家治理、小到家 庭秩序、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是儒家文化 的根源,是封建文化的主流。
5、浑言、析言等
• 浑言、析言是一对汉语训诂学术语。 • 浑言是指同类事物的统称,又称统 言、泛言,与析言相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