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规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标准》的公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数字集群通信
工程技术标准》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21.06.28
•【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2021年第117号
•【施行日期】2021.12.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标准定额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2021年第117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
术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0760-2021,自2021年12月1日起实施。
原国家标准《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规范》(GB/T50760-2012)同时废止。
本标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公开,并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21年6月28日附件: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标准。
多基站PDT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设计及应用

多基站PDT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设计及应用皇甫惠栋,孟小君,陶伟,张朋(西北核技术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24)收稿日期:2021-12-270引言集群通信系统又称集群调度系统,是为了满足行业指挥调度需求而开发,面向行业应用的专用无线通信系统。
由于集群通信系统主要侧重于指挥调度通信,其应用可遍及公共安全、交通运输和公共事业等领域,尤其可以在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发挥优势[1]。
从1997年开始,信息产业部就专门组织了数字集群通信标准组来制定我国的数字集群通信标准,并于2000年12月28日发布了我国《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体制》标准[2]。
2008年,由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召集国内部分有实力的厂商研讨基于中国国情的警用无线数字集群系统新体制,其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标志着中国的数字集群从无到有,并步入自主高速发展阶段。
PDT 数字集群通信具有以下特点:①信道利用率高、成本相对低;②架设便捷、入网快速;③呼叫灵活、保密性强,因此,受到广泛使用。
单基站PDT 数字集群有效通信距离有限(15km ),有时难以满足大区域、跨区域通信需求,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多套基站PDT 数字集群通过网络联通使用,可以扩大通信范围,提供更大区域的指挥调度保障。
1系统组成及主要功能1.1系统组成多基站PDT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包含3个组成部分:MSO 核心网、多套集群基站、若干部终端。
其中MSO 核心网,用于完成整个系统的互联管理,控制逻辑组成有中心控制单元、软交换单元、数据库单元、网管服务单元、调度服务单元、MTU 和互联网关等,MSO 核心网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2套及以上集群基站,分别完成不同区域的无线信号覆盖;多部手持终端、车载终端等接入基站,完成具体的语音、数据业务。
多基站PDT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1MSO 核心网逻辑结构图2多基站PDT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MSO 核心网也称移动交换局,对整个PDT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单元进行管理和控制,属于整个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实现系统内部各网元之间的互联和交换,管理不同网元之间的协同工作,从而实现跨基站、跨系统的呼叫控制和媒体语音的交换与互联,遵循IP 软交换逻辑体系架构,以及用户的移动性管理、鉴权、调度、网络管理、互联等功能,从而拓展系统的业务功能及应用。
工程建设新增规范(2012-12)

new
CECS300:2011
钢结构钢材选用与检测技术规程
new
CECS254:2012
实心与空心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CECS254:2009
new
CECS221:2012
叠压供水技术规程
CECS221:2007
new
CECS140:2011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城镇燃气工程基本术语标准
new
GB50661-2011
钢结构焊接规范
new
GB50346-2011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GB50346-2004
A,new
GB50345-2012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5-2004
A,new
GB50343-2012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2004
JGJ33-2001
Anew
JGJ22-2012
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设计规程
JGJ/T22-98
A,new
JGJ18-2012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JGJ18-2003
JGJ18-96
new
JGJ/T10-2011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
JGJ/T10-95
new
CECS 323:2012
交错桁架钢框架结构技术规程
new
CJ/T403-2012
活塞式大流量排污阀
new
2013.2
CJ/T407-2012
城市轨道交通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new
2013.2
通信系统技术规格书

第1章通信系统10.1 概述1)对于本技术规格书要求,承包人应逐项做出实质性响应,对于功能要求条款,应给出简要的实现方式或解决方案,对于技术规格条款,应给出实际具体指标。
如有与标书指标不同之处要做出详细说明。
2)无论本技术要求书有无明确规定,承包人都有责任使本工程的系统功能与管理能力最大限度满足发包人对通信系统使用功能的需要,符合现行ITU标准。
3)承包人所推荐的各系统设备的性能及特性应符合信息产业部及国家无线电委员会的现行及最新标准及GMDSS及ITU-R标准。
4)承包人应分别列出各系统设备的主要项目清单,包括主设备、辅助设备、安装材料等。
5)承包人提供的各系统设备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即除了必要的主设备外,必须的辅助设备,包括各种相关的接口、各种软件、直流电源设备、配线设备、内部连接线缆及插接头单元、安装工具也应提供。
6)承包人所提供的主设备的处理能力计算应满足最终容量需求,将来扩容时可以不增加处理器的硬件。
7)承包人的责任:承包人应负责系统设备的供货、安装指导、测试、开通、并负责机房及接地等辅助设施的施工,对发包人技术人员的培训。
8)承包人的技术建议书应包括下列内容(各单项设备分别单列)(1)对技术规格书内容的逐项答复。
(2)各单项系统设备的详细介绍。
(3)设备计算及设备数量表。
(4)硬件描述,包括:功能、指标、系统原理,系统结构、电路连接图、错误的判断和恢复等。
(5)软件描述,包括:功能、开发工具、运行方法等。
(6)接口描述,包括:接口类型、电气特性、信令、数据格式等。
(7)完整的系统装配图,包括设备尺寸、设备重量、相关接口、安装位置及空间、线缆走向等。
(8)机房设备布置图及联网方式图。
(9)辅助设备的介绍。
(10)其它技术资料。
(11)系统设备介绍和其它技术资料中至少应包括。
a.系统主体结构。
b.系统设备性能。
c.信号及信令方式。
d.软件系统。
e.操作与维护。
f.软硬件可靠性、MTBF及计算方法。
集群通信系统概述

集群通信系统概述1.1 集群通信系统的概念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高级移动调度系统,代表着通信体制之一的专用移动通信网发展方向。
CCIR称之为Trunking System(中继系统),为与无线中继的中继系统区别,自1987年以来,更多译者将其翻译成集群系统。
追溯到它的产生,集群的概念确实是从有线电话通信中的“中继”概念而来。
1908年,E.C.Mo1ina发表的“中继”曲线的概念等级,证明了一群用户的若干中继线路的概率可以大大提高中继线的利用率。
“集群”这一概念应用于无线电通信系统,把信道视为中继。
“集群”的概念,还可从另一角度来认识,即与机电式(纵横制式)交换机类比,把有线的中继视为无线信道,把交换机的标志器视为集群系统的控制器,当中继为全利用度时,就可认为是集群的信道。
集群系统控制器能把有限的信道动态地、自动地最佳分配给系统的所有用户,这实际上就是信道全利用度或我们经常使用的术语“信道共用”。
综上所述,所谓集群通信系统,即系统所具有的可用信道可为系统的全体用户共用,具有自动选择信道功能,它是共享资源、分担费用、共用信道设备及服务的多用途、高效能的无线调度通信系统。
传统的专用移动通信在移动通信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最初由几部普通步话机就可以组成一个无线电调度网,这种网在厂、矿等部门仍被大量采用,但网的功能过于简单。
其中有单频单工制和双频单工制两种工作方式,前者干扰大、设备简单;后者干扰小,但设备复杂一些。
无论是单频单工还是双频单工制式,都只能是按键通话,一方讲话,另一方只能听。
为避免通话上的不便,员通用的工作方式是双频双工,通话双方可以同时发信,但频率利用率低。
典型的无线调度系统是单局单站制、双频双工工作方式,并且具有选择性呼叫功能的无线调度网,根据业务规模和组织方式,可确定其为单级调度或多级调度。
可见,传统的专用业务移动通信系统指的是应用于某个行业或某个部门内以调度指挥为主要特征的移动通信系统。
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规范

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规范————————————————————————————————作者:————————————————————————————————日期:U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n Digital Trunking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征求意见稿)2011-××-××发布201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n Digital Trunking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主编单位: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实行日期:2011年XX月XX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XX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规范》的公告现批准《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XXXXX-2011,自2011年XX月XX日开始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年XX月XX日前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10]43号《关于印发<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1批)>的通知》,规范编制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YD5034-2005《数字集群通信工程设计暂行规定》和YD5035-2005《数字集群通信设备安装工程验收暂行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
YD5034-2005和YD5035-2005从2006年10月颁布实施以来,已经在集群通信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制定本规范已经具备必要的条件。
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干放:10;
功分器:二功分×2,3功分×8,四功分×6; 耦合器:6dB×4,15dB×2,20dB×14。
(2)系统组网构成示意图
E1
220V/48 电源
DXT64 交换机
E1
传 输 设 备
E1
TE1 B S
传 输 设 备
E1
T E1 B S
1
2
网管终端
DSC
DIAA
车台
调度终端 手机机
TETRA的优点
TETRA 系统的主要优点在于它可以在同一技术 平台上提供指挥调度、数据传输及电话服务,因此 只需一套系统就可以满足一个组织的多种无线通信 需求。此外, TETRA 作为一种数字通信标准,可以 支持广区覆盖。
TETRA的基本通信方式
(1)V+D,语音加数据通信方式:提供许多与语音 和数据传输相关的用户终端业务、承载业务和补充 业务。 ( 2 ) PDO , 优 化 分 组 数 据 通 信 方 式 : 符 合 TETRA(PDO) 规范的设备只支持分组数据业务,在 25KHz信道中,其有效数据传输率可高达36kbps。 ( 3 ) DMO,直通通信方式:即 TETRA终端之间不需 要通过基站就可以直接通信的脱网通信模式。
TETRA的业务划分
用户终端业务 承载业务 人机接口 终端接口
TE
NT 或 MT
TETRA 网
可能的 传输网
终端网 ISDN或 TETRA网
NT 或 MT
TE
移动台或有线台
TE—终端设备;NT—网络终端; MT—移动终端
移动台或有线台
TETRA支持的用户终端业务和承载业务
根据业务接入点的不同,TETRA的基本业务可划分 为:用户终端业务和承载业务。
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TETRA支持的各种业务
(1)用户终端业务包括:单呼(点对点)、组呼(点 对多点)、广播(单向点对多点)、数据业务;
(2)承载业务包括:分组数据、电路数据。承载 业务提供下列用户比特率:
• 未保护的话音或数据为7.2kbps(最高可达28.8kbps);
• 低保护度数据为4.8kbps (最高可达19.2kbps);
TETRA的业务划分
用户终端业务 承载业务 人机接口 终端接口
TE
NT 或 MT
TETRA 网
可能的 传输网
终端网 ISDN或 TETRA网
NT 或 MT
TE
移动台或有线台
TE—终端设备;NT—网络终端; MT—移动终端
移动台或有线台
TETRA支持的用户终端业务和承载业务
根据业务接入点的不同,TETRA的基本业务可划分 为:用户终端业务和承载业务。
1复帧=18TDMA帧(=1.02s) 1 2 3 4 17 18 控制帧 1TDMA帧=4时隙(=56.67ms) 1 2 3 4
1时隙=510调制比特时段(=14.167ms)
1
2
3
4
5
508
509
510
TETRA猝发结构
上行链路控制猝发
34 跃升和 功放线 性化 4 尾 比 特 84 扰频码比特 30 延伸的训 练序列
2、参考灵敏度电平和参考灵敏度性能
标准ETS 300 392-2规定了给定接收机输入电平时, 以误码率(BER) 或消息删除率 (MER) 表示的最小接收机性 能,称为参考灵敏度电平。静态和动态环境下基站和移 动台的参考灵敏度要求如下标:
设备类型 基站 移动台 静态 -115dBm -112dBm 动态 -106dBm -103dBm 噪声系数 6.4dB 9.4d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n Digital Trunking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征求意见稿)2011-××-××发布201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n Digital Trunking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主编单位: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实行日期:2011年XX月XX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XX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规范》的公告现批准《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XXXXX-2011,自2011年XX月XX日开始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年XX月XX日前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10]43号《关于印发<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1批)>的通知》,规范编制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YD5034-2005《数字集群通信工程设计暂行规定》和YD5035-2005《数字集群通信设备安装工程验收暂行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
YD5034-2005和YD5035-2005从2006年10月颁布实施以来,已经在集群通信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制定本规范已经具备必要的条件。
本规范的内容分为6章:总则、术语和符号、设计基本规定、集群网络设计、施工要求和工程验收。
规范中黑体字标注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解释、监督和管理。
本规范具体条文的解释由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
在规范的使用过程中,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寄往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主语商务中心,邮编:100048),以供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孔力、耿玉波、马为民、华京、冷锦、李嵩泉、祁征、徐卸土目次1 总则 (1)2 术语和符号 (2)2.1 术语 (2)2.2 符号 (3)3 设计基本规定 (5)4 集群网络设计 (8)4.1 服务质量指标 (8)4.2 业务模型 (8)4.3 核心网设计 (9)4.4 无线网设计 (10)4.5 设备选型 (13)4.6 局(站)选择和要求 (13)5 施工要求 (15)5.1 机房及环境安全 (15)5.2 电缆走道及槽道 (15)5.3 设备安装 (15)5.4 线缆布放 (16)5.5 蓄电池安装 (16)5.6 铁塔及抱杆 (17)5.7 基站天馈线安装 (18)6 工程验收 (18)6.1 工程验收流程 (18)6.2 验收前检查 (19)6.3 工程初验 (20)6.4 工程试运转 (22)6.5 工程终验 (24)附录A 800MHz频段的频道分组 (25)附录B 无线网络设计的基本流程 (26)附录C 馈线衰耗 (27)本规范用词说明 (28)引用标准名录 (29)条文说明 (30)1 总则 (32)3 设计基本规定 (32)4 集群网络设计 (32)5 施工要求 (35)6 工程验收 (36)1 总则1.0.1 为了适应数字集群通信发展的需要,建设质量符合要求的数字集群通信网,规范数字集群通信工程的建设行为,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800MHz数字集群通信网(含数字集群体制(A)、数字集群体制(B)、基于GSM技术的数字集群、基于CDMA技术的数字集群)的设计、施工和工程验收,其他频段的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网亦可参照执行。
1.0.3 在筹建数字集群通信网时,宜建设数字集群通信共用网,以达到充分利用频率资源,节省投资的目的。
1.0.4 数字集群通信工程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市政、通信设施,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
1.0.5 数字集群通信工程建设应合理利用频率资源,重视环境保护。
1.0.6 新建800MHz集群通信共用网必须选用数字集群通信设备。
1.0.7 工程中采用的数字集群设备应取得工业和信心化部通信设备入网许可证。
未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通信设备入网许可证的设备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1.0.8 凡在我国抗震设防烈度7烈度以上(含7烈度)地区的公用电信网上使用的数字集群通信设备,应取得电信设备抗震性能检测合格证。
未取得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电信设备抗震性能合格证的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1.0.9 数字集群通信工程的建设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0.1 集群通信系统 trunking communication system指由多个用户共用一组无线信道,并动态地使用这些信道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用于调度通信。
它包括模拟集群通信系统和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2.0.2 消息集群 message trunking在整个通话期间,系统分配给用户一条无线信道直至通话结束。
用户释放发射开关(PTT)后,系统需要经过较长的信道保持时间(6~10s),才释放所占用的信道。
2.0.3 传输集群 transmission trunking用户通话是以对讲为单位来申请和分配信道的。
用户按下PTT,系统为其分配一条空闲信道;用户释放PTT,系统立即释放所占用的信道,该信道可被再分配。
2.0.4 准传输集群 quasi-transmission trunking准传输集群是传输集群的改进型。
用户释放PTT后,系统需要经过较短的信道保持时间(0.5~6s)才释放所占用的信道;若在信道保持时间内,通话一方继续按下PTT,则保持原有信道。
2.0.5 呼损制 call-loss system在系统话务信道全忙时,新的呼叫申请将被损失掉,用户必须重新申请呼叫。
2.0.6 等待制 call-delay system在系统话务信道全忙时,新的呼叫申请将进入排队等待行列,一旦出现空闲信道,系统将按先来先服务的原则进行信道指配。
2.0.7 单区网 single area network由一个基本的集群通信系统构成,网内设有一个系统控制中心和若干个基站,它包括单区单基站网和单区多基站网两种结构。
2.0.8 区域网 district area network由多个单区网通过区域控制中心连接(或系统控制中心相互连接)而成的多区集群通信网,网内具备自动漫游或半自动漫游功能。
2.0.9 繁忙排队/自动回叫 busy queue/call back在等待制系统中,当所有信道全忙时,请求入网的用户按优先等级排队等候。
当有空闲信道时,系统将自动回叫,按照排队先后的次序接通排队等待的用户。
2.0.10 多优先级 multiple priority levels移动用户可按需要分成多种优先等级。
在先来先服务的原则下,系统依不同的优先等级处理信道请求,紧急呼叫通常为最高优先级。
2.0.11 紧急呼叫 emergency call遇到紧急情况时,用户按下紧急呼叫键,系统将为紧急呼叫优先分配信道。
2.0.12 限时通话 time-limit talk为保证信道有效利用,缩短等待时间,系统可采用强制办法限制通话时间,限时参数可由系统管理员调节。
2.0.13 动态重组 dynamic regrouping根据业务的需要,系统管理员可将不同组的某些用户重新组成一个临时小组进行通信。
2.0.14 呼叫延迟概率 probability of call-delay在等待制系统中,用户呼叫遇到阻塞而导致呼叫延迟的概率。
2.0.15 越区调度通信 skip-zone dispatching communication在区域网内,对跨越不同区域内的用户进行调度通信的功能。
2.0.16 控制中心 control center控制中心包括系统控制器和系统管理终端,它主要控制和管理整个集群通信系统的运行、交换和接续。
2.0.17 基站区 range of base station coverage一个基站所覆盖的区域2.0.18 专用集群网 professional trunking network由单位或部门独自拥有工作频率、独自拥有全套网络设备的非经营性集群通信网络。
2.0.19 共用集群网 common trunking network由多个单位或部门共享频率、共享网络基础设施,并经电信管理部门许可后建立的、可进行商业经营的集群通信网络。
2.2 符号英文名称英文缩写中文名称Auto resending 自动重发Base Station Controller BSC 基站控制器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BTS 基站收/发信台Busy queue/call back 繁忙排队/自动回叫Call limit 呼叫限制Call-delay system 等待制系统Call-loss system 呼损制系统District area network 区域网Dynamic regrouping 动态重组Emergency call 紧急呼叫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全球定位系统Message trunking 消息集群Mobile Switching Center MSC 移动交换中心Multiple priority levels 多优先级Packet Control Unit PCU 分组控制单元Packet Data Serving Node PDSN 分组数据服务节点Private Mobile Radio PMR 集群专用网Probability of call-delay 呼叫延迟概率Public Access Mobile Radio PAMR 集群共用网Push to Talk PTT 即按即说Quasi-transmission trunking 准传输集群Range of base station coverage 基站区Selection of dispatching zone 调度区域选择Serving GPRS Support Node SGSN GPRS业务支持节点Single area network 单区网Skip-zone dispatching communication 越区调度通信Time-limit talk 限时通话Transmission trunking 传输集群Trunk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集群通信系统3 设计基本规定3.0.1 数字集群通信网设计应与发展规划相结合,在调查和预测近期用户的基础上,做好网络设计,兼顾远期发展和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