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推荐.doc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6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6篇)杜牧《山行》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部分学生会背诵。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四、教学过程(一)入境赏景,体验激趣。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
2、师引:(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下面我们一起来观赏一组图片,然后谈谈你的感想。
(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师: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重点如下:(1)山行:在山上行走。
(谁在山上行走?)(2)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
(秋天早晚比较凉,所以称之为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3)斜:两种发音──可根据诗的意思画一画。
(4)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
生: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5)坐:因为。
(6)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7)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肯定学生的理解)同学们学会了很好的合作,那请你根据你们已经所理解的内容,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吧!(可以只理解一句,也可以是几句;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人合作。
)7、交流。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同学们真不错,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3、想象漫游(配音乐):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4、现在,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的理解吗?5、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山行》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山行》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十年寒窗,老师带给学子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多编写教案也可以很快的提高新手老师的教育能力。
只有写好教案,教师才能够快速地抓住讲课重心和重点。
下面是栏目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山行》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山行》的教学反思【篇1】这篇课离孩子们生活很近,默读预习之后,我让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不做任何限制,让学生忠于最真实的阅读感受。
大多数学生能说出文中写了多种吆喝,如卖花的、卖馄饨的、买硬面饽饽的、卖烤白薯的等。
我就顺势追问:这么多的吆喝,作者是怎样做到娓娓道来一点也不芜杂的呢?一些学生就明白了老师问题的意图,说是因为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我故作惊讶:“是吗?请从文中找出一句依据来!”一部分学生先找到了找到第四自然段,我就让这些同学按顺序说出要喝的内容,学生就很快做到了整体把握了文章。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轻松上路应该是激活语文课堂的基础吧。
然后,我想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吆喝。
我放手让学生品味那些吆喝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感情。
学生也能结合相关语句说出广告语言简洁、音韵和谐、突出商品特点、抓住了顾客的心理等。
但孩子们大都没有设身处地去感受作者回忆这些吆喝时满含的情感。
我就延续了开始的问题:这么多的吆喝,作者娓娓道来一点也不芜杂,如果作者反感吆喝,还能这样如数家珍吗?孩子们好像明白了,但却没有同学主动来谈。
我举出“喝了蜜的大柿子”这一句,问同学们:“吆喝的是什么商品?”——“柿子。
”“柿子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喝了蜜!”这吆喝才七个字,语言相当的简洁,既道出了所卖的商品,又传神形象的道出商品的特质——甜的像喝了蜜,不经意间就勾起了人的购买欲望,这样的吆喝没有今天商家促销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在简约中显示的是悠远散淡的意味。
显示了作者对那种简单吆喝的留恋。
我想这下大家该受到启发了吧?可我环顾四周,还是没有同学起来谈。
《山行》教案及教学反思

《山行》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欣赏和理解古诗《山行》。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3.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味,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和情感。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1.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PPT。
2.学生准备笔、纸等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秋天的景色图片,让学生欣赏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色。
2.教师引导: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留下了很多描绘秋景的诗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首《山行》。
二、学习新课1.教师出示古诗,让学生朗读,纠正发音。
2.教师讲解古诗的意思和背景,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艺术魅力。
4.教师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感受其韵味和节奏。
5.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古诗的主题和意义。
6.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
三、小结新课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山行》这首诗,理解了作者对秋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也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
希望大家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热爱古诗文化。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山行》。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欣赏秋天的景色、朗读古诗、讲解意思和背景、分析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讨论主题和意义、拓展阅读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了古诗《山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同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但仍有部分学生在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味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加强引导和训练。
《古诗二首》中《山行》教学反思(精选5篇)

《古诗二首》中《山行》教学反思(精选5篇)《古诗二首》中《山行》篇1今天上了《古诗二首》中《山行》,不可否认,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把不少时间和精力放在对古诗意思的理解上。
就我个人的浅显认识而言,我认为古诗的意思一定要准确地理解,不能出现偏差和错误,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古文字离我们同学距离遥远,学生在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加之时间的久远,使得古诗文中部分生字的意思稍微错一两个字,就变成另外一个词语了。
但新课标的理念下又要求我们教师不要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我的做法是,学生先说,鼓励说,管他说什么,管他错到哪儿去,先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都说了,然后再逐字逐句的出示词语的正确解释。
这么做的目的首先应该是把课堂的主动性还给学生,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修正错误,以把灌输的负面效果降低到最低。
因此,就本首诗而言,学生在理解“枫林晚”时基本是正确的,“停车”“人家”是完全正确的,“二月花”也能算正确,而其他的重点字词则基本不着边。
我只能一个一个的去引导理解其中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发现自己错了之后,也没什么特别反应,只有“坐”的意思出现了“啊……”。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是表达诗人对秋天美景的喜爱赞美还是对秋天草木枯黄的惋惜时,学生都能准确地找到依据“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感受到诗人是对秋天景色的赞美,我觉得学生基本上是理解诗句的意思了。
一节就这样很快的结束了………意犹回味!《古诗二首》中《山行》教学反思篇21、描述本课两首诗《房兵曹胡马》和《马诗》是写马诗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又各具气象,特色鲜明。
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以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
李贺的《马诗》通过写马表现贤才的雄心壮志及其怀才不遇的愤慨。
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多种朗读的情景,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充分,再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经历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志向和感情。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
(一)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雨字头”。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和要求会认的字。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情感,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一)注意指导“车”、“霜”的发音。
(二)指导“亭”、“停”、“车”、“霜”这四个字的书写,注意前一组字在字形及读音上的联系和变化。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讲故事,让学生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感受诗人作诗时的情景。
(二)介绍诗人。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一)配乐范读古诗,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学生自由读诗。
(三)学生汇报读诗成果,指名朗读。
三、设置情境学诗,随文识字。
(一)欣赏图片,学习“远上寒山石径斜”。
这是石头铺成的小路,图上画的是深秋季节,深秋时节的高山会是什么样的呢?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山上的树叶有深黄色的,有浅黄色的,有红色的,是五彩斑斓的,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着。
学习“远”。
在哪见过?(〈画〉)在这里也是远近的意思,“远”在书写时要先“元”,再写走之旁。
扩散走之旁的字。
学习径。
在诗中是小路的意思。
学习斜。
在诗中指小路弯弯曲曲。
再读诗句。
(二)在那白云升起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有着几户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借助想像读诗句。
(三)看书中插图,学习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习亭。
古人看到人站在亭子里的样子,就把它画了下来,这是亭子尖尖的角,下半部分表示人站在亭子里。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就成了现在的这个亭字。
指导书写。
学习停。
通过亭来学习这个字。
学习车。
注意这个生字的笔顺。
组词,指导书写。
学习霜。
温度在0摄氏度一下时地面形成的一层白色晶体,霜叶就是经过霜打的红叶。
“雨字头”与单独书写时发生什么变化?雨字头的字:雪、雷。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第1篇】山行杜牧一、教学目标:1、学习《山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古诗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揭题:有一位诗人,他也喜欢秋天的景物,他写了一首描写秋天景物的诗《山行》(板书课题:山行),这位诗人就是杜牧。
杜牧,唐朝著名诗人,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杜牧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许多诗篇。
有一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诵千古。
这首诗就是《山行》。
2、初读感知(1)“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么呢?翻开课本到45页,自由朗读《山行》,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学生自由朗读约5分钟)(2)指名朗读,请两位同学朗读。
(3)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3、精读感悟(1)诗中有哪些景物?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晚、霜叶红请同学们欣赏课件,看看图中有没有这些景物。
(2)现在让我们跟随诗人去欣赏这些美景(用一体机出示古诗)①(结合课件)诗人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他首先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为什么诗人说这座山是“寒山”呢?若学生不能理解,则引导:深秋时节,天气渐凉,山上草木枯黄,阵阵秋风向诗人吹来,诗人会有何种感受?石径就是石头小路。
“远上寒山石径斜”,诗意:山间的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②诗人抬头看,又看到了什么?“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诗中,有没有你们不理解的词语?请同学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看图,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虚无缥缈,就先人间仙境)人家又在什么地方?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山行》教学实录、说课稿、教学反思(各三篇)31页

《山行》教学实录(一)一、引入师:秋天在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笔下是“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在清代女诗人秋瑾的笔下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歌,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眼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牧的《山行》,书写课题。
生:齐读《山行》。
二、初读感悟a) 自由读诗,把诗读正确,达到流利。
b) 指名读。
c) 师生合作读学生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老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老师读题目和作者,学生读诗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感觉来,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诗的感觉生:美生:快乐师: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霜叶红于二月花)谁能用自己的理解来说一下这句话的意思,生: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师:那个字是比的意思?生:于师:你是怎么知道“于”是比的意思呢?生:从课后的注释里。
师:根据诗后的注释来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三、熟读成诵,想象意境师:那是怎样的枫叶?生:红艳艳的枫叶生:象火一样的红的枫叶师:诗人是在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看到这如火的枫叶的?生:秋天生:傍晚师:你从哪里知道是傍晚?生: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晚”字就是傍晚的意思。
师: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生: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师:闭上你的眼睛,(师配乐朗诵)你的眼前看到了怎样的山?怎样的路?生:高高的山生:弯弯的小路师:这是一个深秋的傍晚,“我”走在一条由小石子铺成的小路上,小路弯弯曲曲一直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小路的尽头是连着天的白云,此时,这样的景让我们感到了什么?生:像仙境,很美生:静师:在这寂静的山林中,我抬头看见了白云深处的生:人家师:有人家就有生:炊烟生:犬吠生:小孩的嬉戏……〔板书:白云深处有人家〕在你们的《必背古诗》中“白云生处的”“生”就是“深”,请想一想,这两个sheng有什么区别?在这里用哪能个好呢?深与浅相对,生与死相对生:从“生”我们看到了活力与生机(掌声)师:这一静一动,让你感到了什么?生:就像一池静静的湖水起了涟漪,美极了!师:当“我”的目光由远及近时,“我”情不自禁的停下了马车,屏住了呼吸,陶醉了,是什么吸引了“我”?生:枫林师:这里的坐怎样解释?生:因为师:我惊奇地发现在夕阳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我看到这里,不禁念到:停车坐爱枫林晚,生:霜叶红于二月花;师:我看到这满山云锦,如烁彩霞,不禁念到:停车坐爱枫林晚,生:霜叶红于二月花;师:我看到这比二月的花还红还艳丽的红叶,不禁念到:停车坐爱枫林晚,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语文《山行》教案教学反思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行》;(2)理解《山行》的诗意和主题思想;(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提高审美能力;(3)学会通过想象和联想,感知诗歌描绘的画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诗的热爱;(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山行》;(2)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主题思想;(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中描绘的画面和意境的感知;(2)对古诗的欣赏和评价。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山行》,理解诗意;(2)收集与《山行》相关的资料,如图片、视频等;(3)准备生字词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山行》,熟悉诗的内容;(2)查阅字典,了解生字词的含义;(3)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秋天的美景;(2)引导学生谈论对秋天的印象,导入《山行》的学习。
2. 学习诗文:(1)学生自读《山行》,注意生字词的读音;(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
3. 欣赏评价:(1)学生互相交流对《山行》的欣赏心得;(2)教师引导学生从意境、手法等方面,评价《山行》的艺术特色;(3)学生背诵《山行》。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是否能正确朗读和背诵《山行》;(2)学生是否能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主题思想;(3)学生是否能运用生字词。
2. 教学方法:(1)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感知诗中的画面和意境;(2)是否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热爱;(3)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教学改进:(1)针对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欣赏水平;(2)如何更好地将的生字词教学与诗歌意境相结合;(3)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行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推荐-
《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
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
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
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掌握车字笔顺。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
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
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3.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
(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
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
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
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
(自由背)
4.指导写字
(1) 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 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5.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
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一背
《山居秋暝》(节选)描绘了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的山中美景,《枫桥夜泊》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相关资料:
1.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
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 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怎么理解?学生很容易把白
云生处有人家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以前学生学过云深不知处的诗句,可能受影响。
有一些唐诗版本,就是写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在课外可能阅读中读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版本,先入为主,这个诗句早已深深地引在脑子里。
另外,生与深读音接近,而且用生与用深也都能讲得通。
生在这里表示生出、有、存在,白云生处就是有白云的地方,白云缭绕的地方。
深在这里是浓厚、浓郁、浓密、深层的意思,白云深处就是在浓浓的白云掩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