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诗句《南国山河》历史真相
历史趣谈越南和中国有何渊源?华夏文明又是怎么回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越南和中国有何渊源?华夏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导语:2010年的时候,越南庆祝迁都河内拍摄了一部电视剧《李公蕴到升龙城之路》。
结果这部电视剧在最后时刻被越南当局禁播,理由是太过“中国2010年的时候,越南庆祝迁都河内拍摄了一部电视剧《李公蕴——到升龙城之路》。
结果这部电视剧在最后时刻被越南当局禁播,理由是太过“中国化”。
这实在是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借口,因为在李公蕴(越南李朝的建立者)的那个时代,越南统治者大概只会是“华”化犹嫌不足,而不会急急与“中国”划清界限的。
边徼变成邻国现代越南的主体民族自称“京族(Kinh)”,意即住在京畿里的人,但越南北部少数民族传统上都称呼京族为“交(Keo)人”,这个名称来自历史上的“交趾(阯)”。
最初的“交趾”指的是南岭以南。
在秦末动乱中,河北正定人赵佗割据岭南,建立了持续将近一个世纪的南越国。
越南人对“南越”的心态非常矛盾,在封建时代,南越被看做越南“自己”的政权,就连阮福映向嘉庆皇帝求取国号时最初要的也是“南越”。
但赵佗终究是“北人”,于是越南的历史被追溯到了更为久远的时代,“雄王,貉龙之子,泾阳之孙,定都曰文郎,相传十八世皆称雄王”。
到了现代越南的历史教科书里,雄王已经成为越南的历史始祖,而赵佗和他的南越国,则成了阴险的北方侵略者。
这样的变化,一如朝鲜半岛上尊檀君而弃箕子,自然更多出于民族主义考量而非真实的历史。
公元前111年,汉军三路起兵,灭亡南越,在其故地设置7郡,其中的交趾(治在龙编,今河内东北)、九真(治在胥浦,今清化)、日南(治在西卷,今广治)三郡在今天的越南境内。
“交趾”首次成为中原政权正式行政区名标志着越南的历史也进入“郡生活常识分享。
唐诗中的越南铜柱

黔黎 , 画风雷开五溪 。 指 五溪之 险不足恃 , 我旅争登若平地。 五溪 长安 和洛 阳的美好时光时 , 者独 自一人借酒 浇愁 ; 作 遇赦但没有 之众不足平 , 我师轻蹑如春冰 。溪人畏威思纳质 , 弃污归明求立 得到正式文件时 , 作者 的感情是 多样 而复杂的。可见 , 由于诗人 誓 。 山川 兮告鬼神 , 誓 I 保子孙兮千万春 。 李宏 皋的诗第一句提到 人生经历 的不 同,他们对马援设立铜柱的历史 的理解也就有些 ” 了马援征百越 ,但是该诗主要是说后晋希范讨伐彭士愁之后 没 细微 的差别 。 立铜柱的这段历史 ,晋天福 中 , “ 授江南诸道都统 , 又加天策上将 般来说 , 在唐代诗人 的笔 下 , 铜柱成 了蛮荒甚至天涯海角 军 、 州洞蛮 彭士愁寇 辰 、 溪 沣二 州 , 希范讨 平之 , 士愁 以五 州乞 的代名词 。如孟浩然的《 陪张丞 相登荆城楼 , 因寄蓟州张使君 及 盟 ,乃铭于铜柱 。希范 自言汉伏波将军援之后 ,故铸 铜柱以继 浪泊 戍主刘 家》 蓟 门天北畔 , 柱 日南 端” , 有“ 铜 句 指偏 远 、 行路
一
之” 。其二是胡 曾的《 咏史诗 ・ 铜柱》 “ :一柱高标险塞垣 , 南蛮不 难 。“ 天涯 即爱州 , 去莫多愁” 齐己《 谪 , 送迁客 》 中的这句诗很具 敢犯中原。 功成 自合分茅土 , 事翻衔薏 苡冤 。 这首诗为马援歌 代表性。 何 ” 张谓《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 “ :铜柱朱崖道路难 , 伏波横海 功颂德 , 并且为他后来被冤枉 呜不平 。 旧登坛。 越人 自贡珊瑚树 , 汉使何劳獬豸冠。 疲马 山中愁 日晚 , 孤 除 了专门咏叹铜柱历史 的诗歌 以外 ,还有很多诗 歌也 提及 舟江上畏春寒 。由来此货称难得 , 多恐君王不忍看。” 该诗也是 马援南征及其设立铜柱 的壮举 。据笔者 统计 , 这些 诗歌共有 3 用铜柱指代偏 远 ,这首诗还 是 比较知名 的, 牡丹亭 ・ 二十一 8 《 第 首, 分别是 : 宋之 问《 早发韶州》李 峤《 、 安辑岭表事平罢归》 沈俭 出・ 、 谒遇》 曾引用 了其前两联 。杜甫的诗中共 6次出现“ 铜柱 ” 一 期《 初达鹱 州》 沈俭期 《 日独坐鹱州思忆 旧游》 沈俭期 《 到 词 , 、 三 、 赦 有时仅仅是诗歌用 典故的需要 , 有时指 代偏远蛮荒 的南方 。 可 见杜甫对 安南地 区的历 史 比较熟悉 ,这可能与他的祖父杜审 不得归题江上石 》 沈俭期《 、 酬苏员外 味道 夏晚寓直省 中见赠 》 、 孟浩然 《 陪张丞 相登荆城楼 , 因寄蓟州张使君及浪泊戍主刘家》 言曾经流寓安南有关 。 、 张谓《 杜侍御 送贡物戏赠 》杜甫《 、 虎牙行 》杜甫 《 、 咏怀 二首》杜 、 马援铜柱 问题是一个 比较 复杂 的学 术问题 , 历代学者 、 诗人 甫《 偶题》杜甫《 、 诸将五首》杜甫《 、 公安送李 二十九弟 晋肃 人蜀 , 都有论及 。 汉代名将 马援确实设立铜柱以划分林 邑与汉南境 , 史 余下沔鄂》 杜甫《 阁对雨有怀行 营裴二端公 》 刘禹锡《 、 江 、 和南海 料是这样记载 的:马援所植两铜柱 , “ 表汉界处也 。马援北还 , 留 马大夫闻杨侍郎 出守郴 州因有寄上之作 》 张籍 《 、 送南 客》 张籍 十余 户于铜柱处 。 、 至隋有三百余户 , 姓马 , 悉 土人以为流寓 , 日 号 《 中》 李贺 《 蛮 、 古悠悠行 》 元稹《 、 和乐天送 客游岭南二 十韵 》 李 、 绅《 逾岭峤止荒 陬抵 高要》 裴夷 直《 、 江上见 月怀古 》 杜牧《 、 送容
《古南越国史》读后感

《古南越国史》读后感几次去越南,对这个国家有点好奇,特别是几年前去旅游那回,时不时碰到的汉字碑文、河内的文庙、顺化的皇城,隐隐让我想起“南国小中华”这个称号。
这段时间看完陈重金的越南通史,感慨更多,忍不住写篇读后感。
这本书大约是一百年前写成的,也是越南第一本用拉丁越语字母写成的国史,之前都是汉字。
作为阮朝末帝保大的末代首相,陈重金亲法也亲日,最后一段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的历史,他的立场非常歪,难怪这本书会被胡伯伯治下的越南狠批。
不过这书脉络清晰,简明扼要,当做越南史入门倒也不错。
越南的传说,始于神农,大概是说神农五世孙建百越,封其长子为文郎国王,这就是越南最早的鸿庞时代。
《尚书大传》记载:“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面献白雉”。
西周初年周公旦摄政时,语言不通的越裳氏长途跋涉来献白雉,后来越南之越就是取自越裳。
接下来这段历史就有意思了,虽然史书有争议,但我还是愿意相信,这是四川和越南最早的联系。
说公元前257年安阳王蜀泮打败了文郎国王,改国号为瓯骆,在北越东英县筑螺城。
这段历史在越南史籍和中国史籍都有记录。
蜀泮是蜀国的王室后裔,公元前325年秦国灭古蜀国开明王朝,有一些人并未降秦,而是在几十年内不停南迁,现代考古证明古蜀国早有南方丝绸之路,走到越南也很有可能。
按《交州外域记》,南迁到北越的蜀国人有三万,作为早就创造了三星堆的蜀人,他们给越南带来了最早的青铜遗迹,越南东山文化出土的无胡青铜戈、船棺,都有着开明朝的模样。
河内现在还有安阳王大街,我跟越南同事说起这段的时候,有人开玩笑说:那我们来成都可不能要签证了,这是回老家嘛。
如果说安阳王还有传说成分,下面开始,北越历史就有据可查了。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征服百越之地,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其中象郡北起广西,南至越南中部。
秦末大乱,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建立南越国。
赵佗是恒山郡真定人,也就是现在的石家庄正定县,从秦时征百越建南越国,一直活到汉武帝初年,一百多岁去世,可以算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帝王。
【诗歌鉴赏】李白《越中览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李白《越中览古》原文翻译及赏析李白《越中览古》原文越王勾践打破了吴国的统治,回到了家乡。
义人穿着王室的衣服回家了。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南古代观”札记、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
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2.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
他回到中国,经历了苦难,尝到了勇气,并发誓要为他报仇。
公元前473年,他真正摧毁了吴国。
3、还家:一作“还乡”。
锦衣:华丽的衣服。
4.春宫:春宫。
5、鹧鸪:鸟名。
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
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李白《越南古代汉语》的翻译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凯旋,六千义士都衣锦封官。
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这里只有鹧鸪飞落在这败壁残垣上。
李白《越南观古》赏析《越中览古》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词作品,是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是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
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在越南看古代》是一部怀旧的作品。
所写的历史事件是春秋时期吴越争夺霸权的斗争。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
诗中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
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
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满脸得意而又显赫的光辉。
南国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书——越南历代汉诗概说(2)

华文化 不遗 余力 。 公蕴 于公元 1 1 登位 , 主 李 0 0年 力
收 稿 日期 :090 一8 20 — 9g
作者简介 : 毛翰( 9 5)男 , 1 5一 , 湖北广水人 , 教授 , 研究方向 : 现当代诗歌 。
①这~说法并不准确 。 事实上 , 东汉以来, 时有交州士子求学于中原 , 入仕朝廷, 不乏作 品问世 。 唐德宗年间( 8  ̄8 4 , 自交州的姜 70 0)来
出身陈朝宗室的名将陈国峻12261300在1284年蒙古大军第二次入侵直逼京城升龙越军溃败的关头写下一篇慷慨激昂的谕诸裨将檄文也称檄将士文以其华人儒将对中华文化的稔熟一口气列出中国历史上许多忠臣义举鼓舞其将士保家卫国的斗志
第 1卷 第 4 1 期 20 0 9年 1 2月
安徽 理工大 学学报 ( 社会 科学 版) Junl f n uUn esy f c ne n eho g (oi i c) ora o A hi i r t o Si c adT cnl yS c l e e v i e o aS n c
昔 商 家至 盘庚 五 迁 , 室适 成 王 三徙 , 周 岂三 代
之数 君徇 于 己私 , 自迁徙 ? 妄 以其 图大 宅中 , 为亿万
却不 同于礼 佛修 道 。李朝太 祖李 公蕴 ( 7  ̄1 2 ) 9 4 0 8 原籍 福 建 , 文武 全 才 , 乃 倡儒 学 , 开科 考 , 弘扬 中 对
汉字在越南的兴衰及影响

067[摘 要] 汉字在古代传入越南后经历了从兴起到衰落的漫长过程。
从北属时代到建立自主国家,汉字始终作为越南的官方文字。
近代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汉字在越南的地位开始下降。
直到20世纪中叶,越南政府正式宣布废除汉字。
自此,作为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汉字在越南的官方地位彻底结束。
但汉字在越南社会中的长期使用已经对越南各方面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即便在现代社会,汉字对越南人的影响依旧随处可见。
[关 键 词] 越南;汉字;中越关系汉字在越南的兴衰及影响杨璐银汉字作为一种悠久的书写系统,不仅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影响,其辐射范围远及周边国家,尤其是越南。
越南是我国的邻邦,中越两国有着悠久而紧密的历史联系,同属汉字文化圈的越南历史上深受中国汉字的影响。
汉字在越南的历史舞台上经历了从盛到衰的转变,在越南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尽管在现代社会,汉字在越南的使用已不如从前广泛,但其在越南文化中留下的印记是不可抹去的,影响至今犹存。
本文将通过汉字在越南的兴衰史,拉开一幅文化交融和变迁的生动画卷,展现汉字对越南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 汉字在古代越南的兴起与发展汉字开始传入越南最早是在秦汉时期,秦始皇完成大一统后,将岭南地区划入中国的政治范围,在那里设置了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三郡,并“发诸尝通亡人、赘婿、贾人”于岭南地区[1],与当地人杂居通婚,这样汉字作为汉文化的载体就开始传入了越南。
然秦王朝两世而亡,对岭南地区汉文化的输送程度并没有很深。
但是却为汉字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秦末赵佗建立割据政权南越国,重视教化,促进了汉文化在当地的传播。
到汉时越南有了明确的纪年,并且正式用汉字纪史。
由于“凡交趾所统,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重译乃通”[2],为此,汉在秦的基础上继续设置郡县,派官员负责教化,如李善、锡光、任延、贾琼、士燮等人,他们在当地建立学校,传播儒教,大量汉文书籍传入越南。
其中,士燮被越南人尊称为“南交学祖”。
另外,由于东汉末年中原战乱,而交州地区相对安定。
“南国山河歌”及北宋时期中越熙宁战争历史真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南国山河歌”及北宋时期中越熙宁战争历史真相导语:“南国山河歌”的作者李常杰在越南属于“民族英雄”,类似于我国的霍去病、左宗棠。
他是交趾李朝时期人。
出生于寿昌县(今河内)太和坊的一个“南国山河歌”的作者李常杰在越南属于“民族英雄”,类似于我国的霍去病、左宗棠。
他是交趾李朝时期人。
出生于寿昌县(今河内)太和坊的一个武将家庭,在李太宗时期净身为太监,参加过对占城国的三次入侵,随后北上入侵宋朝。
1105年(李朝龙符五年),李常杰去世,被追赠以“入内殿都知、检校太尉、平章军国重事、越国公”。
王安石,熙宁战争时中方的主政者。
1075年,宋朝和交趾爆发战争,李常杰首先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对邕州(广西南宁)、钦州、廉州(1912年废,分别归入钦州和北海市)发动进攻并进行了大屠杀,三地共死亡几十万人,但仅有南宁有较为确切的数字,为五万八千多人被杀。
宋朝虽然对交趾方面不顾宗主国的命令不停止对占城国的侵略早有不满,也对交趾国经常北犯非常气愤,但在军事上也仅仅是做些演习,希望以此震慑住交趾国。
万不想,交趾国竟然如此大胆很残暴。
为此,宋军与1076年对交趾国发动战争。
在对宋战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交趾军队方面,对宋军的进入颇为胆惧,为鼓舞士气,李常杰做了“南国山河歌”,全文为:南国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书。
如何逆虏来侵犯?汝等行看取败虚。
对于这场战争及其李常杰,我方和今天的越南对其评价不一。
越南方面,李朝的评价是:唯公(指李常杰)辅君,国家殷富,多历年所,可圣臣遗千古之熙绩也。
越南史学家陈仲金的“越南史略”评价其:具将才,精韬略,北伐宋,生活常识分享。
越南李_陈朝时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

者和士大夫在写作时使用汉字 , 而在口头表达时都是使用越南语言 。用汉字创制的越南民族 ψ µ 文字字喃被尊之为国音 、国语 , 也是民族意识的反映 。 “13 世纪使用字喃一事 , 是我国 ( 越南) 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大的变革 , 它标志着这是在越南民族性成长的过程中的一 ζ µ 个重要的步骤” 。 “字喃和喃文的出现体现了我国 ( 越南) 人民为提高越南语的地位和发展 { µ 民族文化所作的努力 。这是一个在文化领域中的民族精神和独立意识的新的表现 。 ” “13 世纪是越南民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 , 这个时期民族的成长被确定下来 。民族 | µ 自强不息的精神已表现在许多有价值的作品中” 。史学方面 , 陈朝开创了仿效中国封建王 朝编纂本国史书的先河 。陈太宗任命翰林院学士兼国学院监修黎文休为史官 , 编纂从赵陀 ( 公元前 207 — 公元前 111 年) 至李昭皇 ( 公元 1224 年 — 公元 1225 年) 千余年的历史 。在圣 宗绍隆十五年 ( 公元 1272 年) 完成《大越史记》30 卷 , 这是越南第一部用汉文编纂的正史 。
一 、民族文化的发展
佛教在越南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越南封建王朝建立后 , 特别是在李朝 , 佛教被尊崇 为国教 。李朝时各代国王大力推崇佛教 , 在各地广造寺庙 , 度民为僧 。出现了 “百姓大半为 ① 僧 , 国内到处皆寺” 的极盛局面 。陈朝建立后 , 继续推崇佛教 , 兴修寺塔 , 每三年一次度 ② 民为僧 。 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扶植 , 佛教进入了发展和鼎盛时期 , 对这一时期越南的文 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许多僧人兼修佛学和儒学 , 他们撰写的诗赋 、碑铭和散文是这一时期 越南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了解古代越南哲学 , 也离不开对李陈时期禅宗其不可低估 。李陈时期的建筑技术和美术 ③ 清晰地打上了佛教文化的印记 。 甚至有的学者认为 : “可以说 , 李朝 、陈朝的文学是佛教的 ④ 文学” 。 但正如越南学者阮维馨所言 : “站在历史实际角度上看 , 佛教从来未能被用来驾驭一个 国家 , 制定其对内 对 外 政 策 , 确 定 朝 制 或 社 会 制 度 , 规 定 上 自 宫 廷 下 至 村 社 的 尊 卑 秩 ⑤ 序。 ” 。 “当李朝建立时 , 我国 ( 越南) 的社会已进入一个新阶段 , 政治组织必须符合于社 ⑥ 会的新要求 , 因此仅凭佛教就不足以发展封建集权制度 。 ” 。从李朝起 , 越南王朝开始建立 了以升龙 ( 今河内) 为京城的中央集权制政权 , 他们需要宣扬 “大一统”的儒学以及精通儒 学的文臣来维护其已稳定下来的统治 , 故而开始重视儒教 , 推行 “儒 、释 、道开尊”的政 ⑦ 策 。继李朝之后的陈朝继续执行这一政策 , 儒教地位日益提高 。 ” 李朝时期的越南 , 尚无本民族的通用文字 。汉字是官方的通用文字 , 因而儒家经典书籍 和儒家思想 , 在越南社会早已广泛流传 , 深入人心 。 “汉文化此时期在越南已浸渍甚深 , 为 其自立之后成为东亚 ‘汉文化圈’国家中的重要一员打下基础 , 同时也规定了越南自立之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国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书。
如何逆虏来侵犯?汝等行看取败虚。
”这是被越南人视作民族英雄的李常杰在抵抗宋朝军队时写下的诗句《南国山河》。
2016年5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越南首都河内国家会议中心发表长篇演讲,尽管没有直接点名中国,但引用了这首中国北宋与越南李朝熙宁战争时期的越南诗句,他表示,这首诗表达了所谓的“所有越南人民不屈的精神”。
《南国山河》被收录在越南初中学生的教科书中,而“南国山河南帝居”这句诗,至今还经常出现在越南反华人士抗议中国的标语中。
这首古诗的作者李常杰在越南属于“民族英雄”,类似于我国的霍去病、左宗棠。
他是交趾李朝时期人。
出生于寿昌县(今河内)太和坊的一个武将家庭,在李太宗时期净身为太监,参加过对占城国的三次入侵,随后北上入侵宋朝。
1105年(李朝龙符五年),李常杰去世,被追赠以“入内殿都知、检校太尉、平章军国重事、越国公”。
访问越南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什么偏偏要提这场战争?此中有何深意?下面,我们根据史料走进这场战争,来探求历史的真相。
北宋时期中越之间的恩怨情仇在宋代,今越南的北方为交趾政权,南方为占城政权。
自秦汉到唐五代,交趾一直作为中国的地方郡县存在。
秦平岭南,在如今的越南中北部地区设立象郡,开始了中国王朝对越南地区的正式管辖。
西汉武帝时再平南越,在这里设置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直至唐朝,越南地区都没有脱离中国王朝的管辖。
随着唐朝灭亡,大一统王朝的消失,整个中国秩序大乱。
交趾便趁着大乱割据一方,逐渐获得独立。
在宋朝皇帝眼中,交趾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中原王朝的蕃属,对交趾的册封,从交趾郡王、南平王、南越王依次递进,在宋朝皇帝眼中,交趾竟从郡县变成半国不国的存在,不臣之野心不小,想来实在是让人生气的事情。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黎桓篡丁之时,北宋曾派军欲助丁氏母子,但战争未如宋朝所愿一举平定交趾,而以宋朝大败结束。
之后前黎朝和李朝一直向北宋纳贡称臣,但边衅仍时有发生。
李朝(交趾)时,前几代君主均致力于开拓疆土,对占城几次用兵,对宋朝领土也屡有蚕食。
1014年北宋钦州曾包庇越南逃犯,导致李公蕴引兵犯境。
此后李公蕴及其继任者屡有犯宋境,宋朝则鉴于北方有辽和西夏,一直对交趾没有采取什么措施。
侬智高举事之时,李太宗李佛玛曾向宋朝表示愿派2万兵马助宋,以便“欲因此乘势以邀利”。
宋朝廷本欲答应,但在狄青的反对下,宋朝最终没有让交趾出兵。
而侬智高山穷水尽之时,亦曾向交趾求援,但李朝兵至前,侬已败。
李佛玛未能如愿。
但是接下来的雍熙北伐将北宋的战略重心移向传统的北方边境,北宋逐渐对交趾转用宽忍政策。
事情在宋仁宗时期发生了变化。
大国不找小国麻烦,小国交趾倒不安分了。
在经历了独立初期丁朝、前黎朝两个短命王朝之后,李朝的建立使交趾终于有了一个比较稳定强大的统一政权。
仗着宋朝的宽忍,交趾不断蚕食北宋南方边境,甚至制造骚乱。
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加紧对占城的控制。
庆历四年(1044)、庆历六年(1046)、熙宁二年(1069)、熙宁七年(1074)、熙宁八年(1075)多次对占城用兵。
这打破了宋朝联合占城抑制交趾的地区战略格局,双方关系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交趾一再挑衅,别的宋朝皇帝可以忍,富有强国理想的宋神宗和王安石都不能忍,宋神宗对南方的开边一直持积极鼓励的态度,一再更换知桂州人选,积极推动“恢复”交趾为郡县。
不论是任命潘夙知桂州,还是以萧注取代潘夙、以沈起取代萧注知桂州,都是积极筹备“恢复”交趾战略计划的举措。
1072年(熙宁五年)李朝李乾德即位,是为李仁宗。
时仁宗仅7岁,由检校太尉李常杰和兵部侍郎李道成辅佐。
后来,被宋神宗提拔的萧注,从最初的主战转为主和,而沈起坚持交趾小丑没有不取的道理,于是王安石罢免了萧注,于1072年(熙宁六年)启用了沈起知广西桂州。
沈起上任后,面对交趾的挑衅非常强硬,也积极筹备边境武备,后来接替沈起出任知桂州的刘彝也是强硬派,对武力犯边的交趾,刘彝干脆宣布绝交。
这些都让李朝全国上下感到不安,认为宋将来攻。
在此情况下,李常杰主张“先发制人”,决定攻宋。
虽然宋神宗积极部署统一交趾,但是实际上的战事却由交趾挑起。
熙宁战争主要分为交趾内侵和宋朝反攻两个阶段。
交趾攻宋阶段。
熙宁八年(1075),交趾的李常杰和宗??兵分两路,水陆并进进攻宋朝。
为师出有名,李军四处张榜称:中国做青苗、助役之法,穷困生民,今出兵欲相拯救。
为鼓舞士气,李常杰作了这首《南国山河》。
李常杰一路连破钦、廉二州,杀8000余人。
最后李、宗二人合围邕州。
邕州在坚守42日后被攻陷。
“是役也,所杀获邕、钦、廉三州人无虑十万。
”这种暴行震惊了整个宋朝朝野。
《太平治迹统类》描述道:邕州城破,“安石忧阻形于言色”。
被动的宋朝仓促应对,交趾入侵当月,成立了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本经略招讨司,赵、李宪充正、副使,燕达充副都总管。
赵?l和宦官李宪充正、副使,燕达充副都总管。
同时刘彝和沈起被罢免,原因很简单,他们必须为数州横遭屠害一事负责,朝廷更要在十万大军出征之际,立威警众。
宋朝一面调发北方禁军,一面就地招募。
调动秦晋精锐力量十万人,调用广西、荆湖、广东、河北等路兵员和物资。
广西招募壮丁两三千人守卫邕、宾等州城,又从诸州军队中选配年轻不怕死的勇士赶赴桂州。
到熙宁九年(1076),从全国征集而来的宋朝首批援军进入广西。
交趾破邕州后正打算继续攻取桂州,见到浩浩荡荡的宋朝大军过来了,只好撤退。
接下来就是宋朝的反击了。
赵?l和李宪还未到广西上任,宋军就换了主帅,由郭逵出任正使,赵?l为副使。
宋朝确定的作战计划是海陆并进,与占城(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
中国古籍称其为象林邑,简称林邑)和真腊(又名占腊,为中南半岛古国,其境在今柬埔寨境内)三路合击。
走海路的目的是配合策应陆路主力。
同时,宋朝意识到单独作战是艰难的。
宋朝官员张方平猜测,“能害交趾者惟林邑”,于是建议招募具备外交能力的人才,在国际上寻求支持,共同讨伐交趾。
熙宁九年,宋朝派李教和罗昌皓出使占城和真腊,说服他们共同出兵交趾。
占城表示愿意,于是宋朝进攻交趾时占城曾派遣蕃兵七千扼制住交趾要路。
但占城和真腊的牵制并未对战局产生明显影响。
郭逵二月任命、三月到广西,至十月宋军才大规模进攻交趾境内。
熙宁九年十月燕达攻取广源州,十二月到达富良江,两军决战。
法国人乔治?马司培罗(georges maspero)曾称,这场战争究竟是谁赢了到现在还很难说。
中国史书和《钦定越史通鉴纲目》的描述是:两军在富良江(今红河)决战。
李军战船四百余艘在江南阻住水路,宋军没法过河,于是郭逵和赵?l便命令兵将们伐木制造发石机攻打。
后来又依照燕达建议,暗中派遣军队在山间设置埋伏,逐步减兵,诱敌深入。
李常杰果然中计,倾数万众渡江出击,宋军伏兵尽发,步骑合击,趁其帆折樯摧之际,选精兵乘大筏猛攻,大败交趾军,击杀数千。
李朝洪真太子和昭文王子战死,左郎将阮根被俘。
但是《越史略》等越南史书的记载是这样的:李常杰知道宋军力困,于是连夜渡江袭击,大破宋军。
宋兵死者十之五六,只能退取广源州。
也就是鼓吹李朝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富良江之战后不久,越南李仁宗便申请求和。
恰好此时宋军在南方水土不服,疫病流行,死者大半。
郭逵表示“愿以一身活十余万人命”,同意撤兵。
宋李两朝讲和。
熙宁战争后的中越格局巨变在越南人的眼中,这是一场抵御大国侵略的民族战争,不但保卫了交趾政权,还为以后的交趾争取到了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甚至获得了独立,并同宋朝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是“可歌可泣”的史诗级战役。
而在宋朝一方,这不过是宋朝多次边境战争中的一例罢了。
由于宋朝的军事重心在北部边境,对南方边境记述很少。
对于这场战争及李常杰,中国和今天的越南对其评价不一。
越南方面,李朝的评价是:唯公(指李常杰)辅君,国家殷富,多历年所,可圣臣遗千古之熙绩也。
越南史学家陈仲金的“越南史略”评价其:具将才,精韬略,北伐宋,南平占,实为我国的一员名将。
1971年的《越南历史》评价他:李常杰的积极自卫的进攻战略,也体现了民族的这种精神和意志。
他对抗战的胜利立下了卓越功勋并且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李常杰是一位民族英雄;是一位把天才的韬略与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相结合的杰出的军事家。
同时,越南海军的一艘军舰也以李常杰命名,其参与了1974年的西沙海战。
《越南民族历史上的几次战略决战》更称整场战争是“抗宋战争”。
此役后至1257年元朝入侵越南,两国边境近200年未再起大的争端,边境无事,两国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此外,1081年宋朝放弃广源州等地区,将其赐予李朝。
王安石在此役后正式罢相,再不复出。
检讨战争时,由党争而派生的鹰派与鸽派之争纷起,苏轼曾就熙宁战役留下了著名的时事评论,认为造成熙宁战争的直接原因虽是沈起和刘彝言行不当,但根源在王安石的好大喜功:“熙宁以来,王安石用事,始求边功……沈起、刘彝闻而效之(指王韶、章等),结怨安南”,“安南之役,(沈)起实造端,而(刘)彝继之”。
就是说王安石这个人,一直想在边疆问题上立功,一些人就效仿他,结果就跟交趾结了仇,这场战争,就是沈起他们挑起的事端。
这怨气满满的评论,将矛头全部指向了改革派。
熙宁战争是宋朝第二次正式同交趾作战,依然没有取胜,宋的国际威望下降。
熙宁战争促使宋朝君臣重新思考对交趾的根本之策。
如张方平所说:传闻其事(指熙宁战争)可为痛心,然此为既往之咎,方当虑将来之策。
他指出的将来之策就是:太祖皇帝弃之不欲勤中国以事荒徼,列之外蕃使隔限诸蛮,此天机神算,长辔远御之术也。
他对宋太祖思想的曲用实际是欲借祖宗家法论对交趾的将来之策,即:列之外蕃,放弃统一计划,不再以郡县视之。
从以后的事实来看,这确实成为熙宁战争以后宋朝对交趾的基本政策。
熙宁战争以后宋朝未再有对交趾用兵之议。
熙宁十年(1077),交趾上表,次年入贡,双方重续中断了四年的朝贡往来。
元丰元年(1078)双方开始进入长达七年的边境划界谈判。
划界遭到郭逵等大臣的反对。
郭逵说,当初撤军时双方已尝议定,大兵所至即是封疆。
但这些意见未被采纳。
元丰七年(1084)双方划定边界,将保乐、练苗、丁放近六县、宿桑二峒归属交趾。
双方因为领土归属和人口移交等问题关系多次趋于紧张,但度过划界风波以后,双方总体上又重归和平。
边界谈判和归还已置郡县的领土,背离了宋朝最初郡县治之的设想,是宋初以来双方第一次全面划定边境线,意味着宋朝事实上已经承认了交趾的独立地位,放弃了统一交趾的计划。
熙宁战争以后,宋朝对交趾政策逐步转向以经济贸易为中心。
政和五年(1115),宋朝令燕瑛等措置与交趾开禁通商事宜,通其交易,务得其心。
宋初以来两国一直限制于廉州如洪寨互市。
交趾人每天以名香犀象金银盐钱与宋朝的商人交换绫绵罗布,舟楫往来十分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