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城镇化建设的历程

合集下载

广州城市发展进程与特点

广州城市发展进程与特点

广州城市发展进程与特点广州是中国南方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中国五大经济中心之一、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广州经历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下面将从广州城市发展进程和特点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广州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城市到现代化大都市的进程。

在开放前,广州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城市,以农业为主导,经济相对不发达。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州开始以经济特区的形式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和高新技术产业,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通过积极吸引外资和创新型企业,广州逐渐成为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之一、同时,广州通过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形成了现代化的城市景观。

如今,广州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拥有先进的交通网络、完善的市政设施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其次,广州的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特点。

首先是经济发展强劲。

广州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被誉为"南国商都"。

广州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在服装、电子产品、船舶制造、金融和物流等领域具有竞争力。

其次是人口密集。

广州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人口密度较高。

高人口密度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管理提出了挑战,但也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市场需求。

再次是文化多元。

广州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各种民族和宗教信仰在此共存。

广州的文化多样性为城市发展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创新的动力。

然而,广州的城市发展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首先是人口问题。

由于广州的人口密度过高,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房地产市场波动以及社会管理压力大等问题。

其次是环境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空气质量恶化、水质污染等问题亟待解决。

同时,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也需要关注。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广州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广州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升交通网络和市政设施的水平。

同时,广州积极引进高科技企业,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广东发展历程

广东发展历程

广东发展历程
广东发展历程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

上世纪50年代,广东开始进行农田水利、交通基础设施等基本建设,大力推动农业和工业发展。

在这一时期,广东以农业为主导,小部分轻工业发展。

70年代初,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广东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广东大力引进外资,开设沿海经济特区,推动了经济迅速增长。

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80年代,广东加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逐渐由传统的农业和轻工业向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

此时,广东的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中心之一。

同期,广东大力发展外贸出口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进入21世纪,广东继续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推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广东逐渐建立起以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体系。

同时,广东还大力发展旅游业,丰富了经济发展的多元性。

目前,广东已经成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广东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未来,广东将继续致力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的经济中心。

广东省发展历程

广东省发展历程

广东省发展历程广东省位于中国华南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

近几十年来,广东省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

下面就是广东省发展的历程。

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广东省成为最早实施经济改革的地区之一。

当时,广东省的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占主导地位,经济发展缓慢。

为了吸引外资引进新技术和管理经验,广东省成立了中国首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

特区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外资和企业投资。

1980年代是广东省经济腾飞的时期。

特区的成功经验催生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

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成为了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外资企业纷纷进入广东省,与当地企业合作共赢。

广东省逐渐成为中国的制造业基地,以精细化制造和出口闻名于世。

进入21世纪,广东省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省内的现代化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快速崛起,电子、通信、汽车等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广东省的城市化进程也迅速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

广东省的人口和经济总量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广东省加大了对创新驱动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

广东省成立了多个高新技术园区,吸引了大量创新人才和资金。

广东省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逐渐提升,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的转型。

同时,广东省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广东省启动了大规模的生态建设项目,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

省内的天然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逐渐改善,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广东省的发展成果不仅在经济领域得到了体现,也在社会事业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

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广东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先进完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广东省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魅力。

广东省面向世界,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勇于担当。

佛山市城市化进程与特点分析

佛山市城市化进程与特点分析

佛山市城市化进程与特点分析1.城市化进程在我国统计口径里,通常用下面两个指标来衡量城市化水平:一个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另一个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由于城市中除非农业人口外,还有一部分暂住在城市里的外来人口,而城镇人口则包括了城镇范围内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本文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指标来衡量城市化水平。

1.1佛山市城市化进程表1:1982—2010年佛山市城市化率年份1982年1990年2000年2005年2006年城市化率18.43475.0678.3990.92年份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城市化率90.9891.8292.3694.09由于查找到的数据不完整,只能找到1982年、1990年、2000年、2005年到2010年的数据,因此图中部分年份数据是通过对前后年份数据进行平滑修正得出的。

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年以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呈缓慢加速形势,从1982年到1990年,佛山全市城市化水平从18.4%增加到34.0%,平均每年提高9.86%。

1990年到2000年,城市化水平从34.0%增加到75.1%,平均每年增加11.98%。

总的来看,到2000年,佛山市已进入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大于70%)。

到2006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90%以上,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此后开始平缓增长。

佛山市城市化水平一直在提高,特别是2005年到2006年提高了约12%,这是由于佛山市2004年进行了户籍改革,通过这种变革,佛山已基本没有农业户口。

因此,可以把佛山市城市化进程划分为4个阶段:1.1.1 平缓发展时期(1982—199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鼓励各地农村发展乡镇企业以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要求就地安置,提倡离土不离乡。

1985年至1991年,国家处于改革高潮,党中央、国务院制订的改革措施——包括促进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规定和条例等相继出台。

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新突破 大镇强镇将升格为“镇级市”

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新突破 大镇强镇将升格为“镇级市”

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新突破大镇强镇将升格为“镇级市”作者:麦婉华来源:《小康》2014年第12期“财大权小”,一直是广东珠三角众多经济“巨型镇”的“心结”。

根据最新的《广东镇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研究报告》显示,东莞市虎门镇、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东莞市长安镇、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广州增城新塘镇、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中山市小榄镇、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东莞市厚街镇、东莞市常平镇分别位居广东镇域经济综合发展力排名前十位。

其中,东莞、佛山分别有4镇入选,中山亦有小榄镇入选。

以2013年广东省各镇中GDP 排名最高的狮山镇为例,其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约 803亿元,比广东的潮州(798亿)、河源(720亿)、汕尾(710亿)和云浮(623亿)四个地级市分别的生产总值都要高,可谓“富可敌市”。

然而,这些经济强镇虽人口、经济都相当于地级市,但管理权限却只有正科级。

例如,位于佛山的容桂以前公务员编制不到80人,却要负担50万人口和上万家企业的公共服务,因此当地只能长期聘请“合同工”,解决基层行政人员不足的问题。

镇一级行政部门无法提供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常有“小马拉大车”之感。

日前,广东省发改委、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制订《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形成征求意见稿。

《规划》指出,2020年之前把珠三角地区符合条件的少数“巨型镇”升格为市,在不调整行政级别下赋予相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大力推进强镇战略。

也就是说,这些“巨型镇”有望得到更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升级为“镇级市”。

如此一来,困扰广东珠三角经济强镇多年的“责任如西瓜,权限如芝麻”状况将有望得到改变。

“镇级市”的前世今生“镇级市”一词,并不是最近才有。

早在100多年前,广东就有政策提出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镇扩权,提升成市。

根据历史资料,当时设市的镇有佛山(今佛山市祖庙街道办)、九江(今佛山市九江镇)、海口(今海南省海口市)、江门(今江门市蓬江区)、梅菉(今湛江市吴川市区)、陈村(今顺德区陈村镇)、石龙(今东莞市石龙镇)等7镇。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定 义 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
区的过程。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市 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城市化进程特点及原因
阶段
进程特点
形成原因
改革开放 初期
城乡融合,农业 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 与非农业相混杂 工业企业发展迅速,
的城乡一体化 分布具有广泛性
2、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工业化加速了人的 观念和生活方式的
转变。
阅读 汹涌的“民 工潮”
工业化加速了人口 向城市的集中。
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 的集中。
1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大量占用耕地、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环境污
2
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
解决措施
03
02
50%
20世纪90 以核心城市(广州)区域中心城市(广
年代中后 为中心的城市群 州、深圳)的辐射

体系
带动作用
阅读 崛起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很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 2. 城镇数量多,分布密度大。 3. 城镇的经济实力较强。 4. 外来劳动力所占比重高,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比较完善,供水、
珠江三角洲城市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亟待完善来自城市占用耕地 面积不断扩大
珠江水质恶化
城市酸雨现象 严重
城市固体废弃 物污染加剧
谢谢观赏!
单击此处添加您的正文
供电和通信等水平居全国前列。
活动
一.珠江三角洲“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 思考:“一镇一品”模式的优越性,它是如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

广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广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广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广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城市从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蜕变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其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与机遇。

首先,广州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将外商投资引入市区,建立了出口加工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

这些企业的到来,不仅为广州带来了新的经济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州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升级,从传统的轻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形成了以电子、汽车、化工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广州的GDP年均增长率位居全国前列,经济总量实现了从小康到中等发达国家的跨越。

其次,广州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广州的城市规划相对简陋,交通拥堵和城市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活质量,广州启动了一系列城市更新项目。

广州塔的建成标志着广州的城市形象焕然一新,它成为了广州的地标之一。

此外,广州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修建了地铁、轻轨等便民工程,方便了市民出行。

同时,广州还大力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使得广州成为一座绿色宜居的城市。

再次,广州的文化艺术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使得广州与世界接轨,外国艺术家以及文化机构的到来为广州的文化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广州艺术节、广州国际电影节等文化盛会成为了广州的名片。

同时,广州也加大了对本土文化的扶持力度,广州美术学院、广州音乐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成为了培养优秀艺术家和文化人才的重要摇篮。

此外,广州的社会福利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后,广州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保政策,确保了广州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广州人均收入逐年提高,城乡居民的福利待遇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广州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然而,广州改革开放30年来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严重的人口问题。

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广州,使得人口压力急剧增加。

广东省推进城镇化的经验和启示

广东省推进城镇化的经验和启示

济 圈 , 挥广 州 、 发 深圳 、 海 辐射 功 能作用 ; 展 珠 发 汕头 区域性 中心 城 市 , 建 汕潮 揭都 市 圈 , 造 构 打 潮汕 特 色城镇 群 ; 展湛 江 区域 性 中心城 市 , 发 培 育壮 大 湛茂 阳都 市 区 ;发展 韶关 区域 性 中心 城 市 ,壮 大 中心节 点城 市 。三 是外 来人 口迁 入 推 动。 随着广 东省 经济 发展 和辐 射能 力增强 , 引 吸 的外来 入 口迁 入 成为 推 动广东 省 城镇 化快 速 发 展 重 要 因素 , ̄ 2 l年 广 东省 常 住人 口有 1 5 nO 1 . 0 亿 ,其 中外 来 常 住 人 口达 10 万 , 占 比接 近 80 1%, 8 主要 集 中在珠 三角 城镇 化密集 区 。 二 、 东省 的主 要做 法和成 效 广 广 东省 委 、省 政府 把 珠江 三 角州放 在 全 国
乃 至 亚太 地 区进行 考量 , 手 港澳 打造 城 市群 , 联 通 过 高 速 大 运量 通 道 缩 短 城 市 间 时空 距 离 , 依 托 城 市群优 化 发展 空 间 ,大大 改善 了城 乡 人 居 环 境 , 索 了一条 加快 城市 化进 程 的路子 。 探

市 辐射 带 动 能力显 著 增 强 ,逐 步形 成现 代城 镇 体 系 ,城镇 化 进入 从 规模 扩 张 向质量 提 升转 变 阶段 ,0 2 1年全 省城 镇化 率 为6 .%。广 东省 城 1 65 镇 化发展 主要按 三 条主线 展 开 , 现三 个 阶段 。 呈 三 个 阶段 : 一是 稳 步 推进 阶段 ( 9 0 - 9 5 18 - 1 9 年) 。这 一 阶段 , 随着 乡镇 企业 和小城 镇 蓬勃 发 展 , 镇 化 稳 步推 进 , 镇 化率 从 1.%提 高 至 城 城 74 3% , 9 年均 提高 1 个 百 分点 。 是加 速成 长 阶段 . 4 二 (9 5 2 0 年 ) 1 9 - 0 5 。这 一 阶段 ,随着 经 济 高速 增 长, 城镇 化 进 入加 速 成 长期 , 镇 化 率从 3 %提 城 9 升 至6 . 年 均提 高22 百分 点 。三是 平稳 发 07 %, . 个 展期 (0 5 2 1年 ) 这 一 阶段 , 20 - 0 1 。 随着 资 源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城镇化建设的历程(一)广东城镇化发展阶段1.起步发展时期(1949一1957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发展。

这一时期饱受战火创伤的很多城镇都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1949年广东省总人口为2782.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437.46万,占总人口的比率为15.7%。

1952年广东省总人口为2910.45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512.93万,占总人口的17.6%。

随后中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也进一步发展。

到1957年,广东省总人口为3301.7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597.13万,占总人口的18.1%。

如果以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来衡量,这一时期,广东省城镇化的发展是正常的,保持了稳步上升的势头。

2.曲折发展时期(1957—1966年)1958年“大跃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左”的指导思想作用下,提出“超过英国”、“赶上美国,,等不切实际的口号,一时间全国大办工业,大炼钢铁,大量农村劳动力被组织进城,促使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1958—1960年,广东省非农业人口平均递增11.8%,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22%。

俗语说:欲速则不达,这种严重违背经济规律的发展模式,很快显现了严重的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再加上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迫使国家进行经济调整,大批项目停建,大量城市职工被迫还乡。

到了1965年,广东省非农业人口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比1%〇年减少了们.6万,人口城镇化率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下降到17.6%。

3.发展停滞时期(1966—1978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长达十年的动乱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

城镇化的进程也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

到1978年底户籍总人口5064.15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23.23万,城市化率为16.3%。

4.健康发展时期(1978—至今)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的战略决策,随后党和政府集中精力投人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得益于率先改革开放,广东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也迈人健康发展的轨道。

这突出地表现于三个方面:(1)城市数量的快速增加。

改革开放后,广东省城市数量增长较快。

1978年,广东省只有10个市,地级市8个,县级市及以下城镇142个。

截至2012年,广东省有地级市21个,县级市23个,县39个,民族自治县3个,市辖区56个,市辖镇1131个,其中乡11个,民族乡7个,街道444个。

(2)城镇面积迅速扩大。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城市面积都很小。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市区面积和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

1985年,广东省17个城市(9个地级市,8个县级市)市区土地面积16424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7.7%,建成区483平方公里。

2010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土地面积达到32522.95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8.1%,建成区面积更是扩展到3345.33平方公里。

(3) 城市人口急剧扩张。

根据2013年《广东统计年鉴》的数据,1978年,广东省户籍总人口5064.15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23.23万。

到了2012年底,广东省户籍总人口8635.89万,比1978年净增加3571.74万,增长了70.53%。

其中非农业人口为4504.96万,比1978年净增加3681.73万,增长了447.2%。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省的城镇人口急剧扩张,人口城镇化取得非常显著的进展。

(二)广东城镇化的特点1.城镇化率处于领先水平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率不断提高。

截至2012年底,全省城镇化率达67.4%,居全国前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由单体向群体化发展,由散点状态向相互连接的空间集聚形态发展。

珠三角城市群初步形成。

它包括一个特大城市——广州,一个大城市——深圳,12个中等城市和11个小城市以及数百个建制镇。

随着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地区经贸往来的日益紧密和一体化的发展,粤港澳将组建一个世界性的城市群。

城市群的发展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巨大。

它可能会推动广东省乃至周边省份和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2.城市经济结构日趋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

2012年广东省人均GDP为54095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8570美元。

根据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一赛尔昆的多国模型,广东省已经进入工业化发达的阶段。

根据这一模型,人均GDP560~1120美元为工业化初期,人均GDP1120〜2100美元为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GDP2100~3360美元为工业化成熟期,人均GDP3360〜5040美元为工业化发达阶段。

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城镇化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一方面,广东省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广东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1980年为33.2:41.4:25.7;1990年为24.7:39.5:35.8;2000年为9.2:46.5:44.3;2010年为5.0:50.4:44.6;2012年,广东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0:48.8:46.2。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为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等做出了贡献。

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增加值不断做大。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从1980年的82.97亿元、102.53亿元、64.14亿元,分别增加到2012年的2848.91亿元、27825.30亿元、26393.71亿元。

2012年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2%,快于GDP增速(8.2%),增速比第二产业高出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7%,比第二产业高3.6个百分点。

所以,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主要贡献。

此外,广东省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产业集群化的趋势,而产业集群化催生了许多专业镇。

产业集群是指特定领域内的相关的企业、专业化供给企业、服务供应者以及相关机构(大学、业界团体等)集中于特定地理区域,相互间竞争又相互协作的一种产业集聚状态。

产业集群化是近年来广东省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并且大大带动了广东省城镇化的进程。

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广东省产生了很多专业镇,如南海桂城、罗村的房地产开发,南庄建筑陶瓷、西樵镇的纺织,中山小榄的五金,等。

这些镇集专业产品生产、技术创新、批发市场为一体,产业集聚带动人口聚集,提升了区域竞争力,促进了区域工业化水平,推动了乡村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从而推动了广东省城镇化的发展。

3.城市建设成绩巨大城市建设和生活环境城镇化是经济城镇化的结果,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方面。

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包括•.城镇基础设施的提高和城镇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等。

首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

广东省城镇拥有铺装道路2007年为98496公里①,2008年达到106430公里,2009年增加到119092公里,2010年更是达到129505公里,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广东省各市邮电业务方面,城市电话数量,2000年安装916.03万户,2005年700.89万户,2008年2764.4万户,2009年2554.40万户,2010年2236.05万户;各市港口货物吞吐量,2000年总计31649万吨,2005年70926万吨,2007年93567万吨,2008年98795万吨,2009年102761万吨,2010年122258万吨。

这些都反映了广东省城镇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良好。

其次,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城镇化会带来大量的能源消耗。

水电煤等能源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广东省逐步探索节能环保之路。

广东省各市在推动经济发展,GDP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在努力降低各种能耗。

广东省各市单位GDP能耗从2005年的0.79吨标准煤/万元逐渐降低到2010年的0.664吨标准煤/万元,呈逐年下降之势;各市单位GDP电耗也从2005年的1185.2千瓦时/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1002.36千瓦时/万元。

4.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Engel’ Coefficient)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_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

2003年,广东省恩格尔系数为39.01%。

2013年,广东省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7%,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9.0%。

这表明广东省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相对窜裕的水平,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仍然处于小康水平。

广东省的居民消费,特别是城镇居民消费,已经逐渐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

富裕起来的居民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

近年来,房地产、汽车、通信、旅游业的火爆,都表明了这一点。

但是也应该看到这种富裕水平和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有很大差距,而且还是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富裕。

珠三角地区和粤东粤西以及山区等地已经呈现出很大的差距。

所以,广东省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不仅要保持发达地区的稳步发展,还要大力推进落后地区的快速发展,以尽快达到小康水平。

(三)广东城镇化的典型模式1.深圳模式:“区市合一”模式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

深圳在靠近香港的区域划出327.5平方公里的地方办经济特区。

1987年,中央政府把深圳定位为“建成兼营工、商、农、牧、住宅、旅游等多种行业的综合性特区”。

在行政管理体制上,深圳经济特区不设管委会,深圳市政府就在经济特区内。

深圳经济特区一开始就和设区市合为一体,深圳市域内经济特区和非经济特区具有“城—郊”型结构特征。

同年10月,宝安恢复县级建制,深圳经济特区从此就代管了一个非经济特区的宝安县。

深圳经济特区的这种尝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区市合一”。

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是深圳市句现代化城市乃至国际性城市发展的体制保障。

深圳市从综合经济特区起步,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具有开创性。

深圳市借助区位和体制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引进外资企业,加快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迅速推进城市建设,城区的扩张速度非常快。

2003年底,深圳市户籍人口151.2万人,已无农业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100%,创造了边防小县城成为中心城市的奇迹。

“区市合一”是深圳经济特区的首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