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 教学设计 (4)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跨学科实践活动4 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跨学科实践活动4 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跨学科实践活动4 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的一节跨学科实践课,旨在让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理解氧气的性质和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材内容涵盖了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制取方法以及简易供氧器的设计与制作。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氧气的性质,掌握氧气的简易制取方法,能设计并制作简易供氧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氧气的性质和简易供氧器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特定需求设计供氧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播放一段关于登山或潜水过程中因缺氧导致的紧急情况的新闻片段,引发学生对供氧设备重要性的思考。
2. 提问:在高海拔或深海环境中,人们如何解决呼吸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氧气的性质和应用。
3. 揭示课题:《跨学科实践活动4 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
(二)、新知探究(20分钟)1. 知识讲解:介绍氧气的基本性质,以及供氧器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PPT、实验视频等方式展示。
2. 分析需求: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可能需要简易供氧器的场景,如急救、户外活动等,明确设计目标。
3. 设计原理:讲解氧气的储存和释放方式,如高压储存、化学反应产氧等,让学生理解简易供氧器的制作基础。
4. 展示示例:展示几种不同类型的简易供氧器模型,分析其优缺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实践操作(4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根据学习的内容,讨论并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2. 制作过程: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利用提供的材料(如小气罐、化学试剂、导管等)开始制作简易供氧器,教师适时提供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4.4.1化学式

板
书
设
计
1.定义
2.意义
3.写法
4.化学式的读法:
教
学
反
思
氧化物:如CuO、P2O5,“氧在后”。
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NaCl、ZnS,“金左,非右”。
注意:化学式中原子个数为1时,“1”不标出;化学式中右下方的小数字一般为最简整数比。
③化合物的读法
一般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例如:ZnS读作硫化锌。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Fe3O4读作四氧化三铁。如Ca(OH)2读作“氢氧化钙”。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课题4 Nhomakorabea4.1化学式
教学
目标
1.化学式及其含义
2.了解化学式及其含义,
3.掌握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教学
重点
化学式的写法与读法
教学
难点
了解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
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小组回答:水中没有氢气和氧气;右下角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2H2O表示2个水分子。
4.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是否相同?
小组回答:两者的意义不同,因为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5.物质有混合物和纯净物之分,它们都能用化学式表示其组成吗?
小组回答: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才有化学式,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也就没有化学式。例如: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等气体组成,所以没法写化学式。
2024秋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实验活动4 燃烧条件的探究

实验活动3 燃烧条件的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调动作用。
通过让学生自主参加到探究实验中,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及概括能力。
课题燃烧条件的探究课型新授课素养目标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燃烧的三个条件及灭火原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4.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控制变量法及实验结论的推导。
教学难点实验的规范操作。
教具准备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火柴等。
小木块、小煤块、蜡烛。
课前预习1.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空气(或氧气);(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空气(或氧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新课导入这个单元我们学了燃烧的一些相关知识,可能大家对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层次上,今天让我们一起亲自动手,用实验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进行新课实验1 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1)燃烧实验过程:取大小和形状相似的干燥的小木块和小煤块,分别用坩埚钳夹住,同时放到备课笔记进行新课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小木块先燃烧,小煤块后燃烧。
[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实验2 设计实验探究燃烧需要有氧气(或空气)方案一: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直至罩住蜡烛。
[现象]蜡烛火焰逐渐熄灭。
方案二: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将其中一支罩在烧杯里。
[现象]没有被罩住的蜡烛持续燃烧,被罩住的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4.4 化学式与化合价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4.4 化学式与化合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符号及其特点;2.理解化学式并能正确书写化学式;3.掌握化合价的概念,并能根据化合价推测元素化合方式;4.能够分析元素的官能团,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化学式的书写与化合价的推测;2.元素官能团的分析与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引入实际例子,引起学生对化学式的兴趣,并提问: - 你们平时在哪些地方见过化学式? - 你们对化学式有什么了解?第二步:引入新知通过投影仪展示元素周期表,解释元素符号的含义和特点: - 元素符号是由元素英文名称或拉丁名称的首字母组成; - 元素符号一般由一个大写字母和一个或两个小写字母组成; - 元素符号与元素名称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 元素符号一般以拉丁名称或英文名称的缩写为准。
第三步:化学式的书写解释化学式的概念:由元素符号和表示元素原子数目的下标组成。
示例化学式H₂O的含义为: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的分子。
- 通过示例化学式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 元素符号的顺序按照化合物中元素的先后顺序写出; - 元素符号后面的下标表示元素原子的个数; - 下标为1时可以省略不写。
第四步:化合价的推测引导学生思考化合价的概念,并提问: - 什么是化合价? - 如何根据化合价推测元素的化合方式?通过示例化合物的化学式,如NaCl、H₂O,解释化合价的特点: - 具有正价和负价两种; - 绝大多数元素的化合价是固定的。
总结元素化合价的规律: - 主族元素的化合价一般等于它们的电子层(价层)上的电子数目; - 过渡元素的化合价可以根据最稳定的化合物来推断。
第五步:应用案例分析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元素的官能团,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比如:分析硫酸(H₂SO₄)的分子结构: - 化合价为+2的氢原子与化合价为+6的硫原子组成硫酸根; - 化合价为-2的氧原子与化合价为+6的硫原子组成硫酸。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优秀5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优秀5篇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2、通过对纯净物和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3、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从学生在前几章教材中所见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归类,建立元素的概念,并在次基础上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顺势给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号,这样把宏观物质、微观构成和抽象符号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易于学习和掌握。
教学对象分析人类使用符号的历史源远流长,图形、标记、语言文字、数字、公式等这些符号的使用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的,学生以前可能不曾体会绘画、做标记、书写各种文字都是在使用符号实现对事物的记载和与他人的交流,没有体会使用符号给人类带来的便捷。
当他们知道构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质的元素不外乎一百多种,每一种元素都有一种特定的便于书写和交流的符号,学会了这些符号和运用这些符号表示多样化的物质的规则,就可以与全世界的人方便地进行学术交流!他们可能会对学习充满兴趣。
实验用品分子模型、卡片、磁铁、铁钉、菠菜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教师布置研究性课题:1、利用橡皮泥、泡沫塑料、塑料小球、牙签、铁丝、双面胶等材料在学习小组内动手制作水、氧气、一氧化碳、甲烷等物质的分子模型。
2、搜集各种补钙食品的包装盒。
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搜集材料。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原子是有类别之分的,不同的原子大小是不同的,分子具有独特的立体结构等许多微观知识。
一、元素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模型与[活动天地]中模型进行对比、修改,教师进行简短评价。
学生积极、热切地展示自己的作品,随教师的分析修改模型。
学生通过展示、修改模型,澄清学生在课前制作模型时的模糊认识、错误做法,加深对物质组成的认识,初步学习研究微观世界最常用的方法——理想模型法。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4.4元素化合价教学设计

c.实验室资源: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受化合价的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复习提问:请学生回顾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区别。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化合物中元素的电子排布和化学键的形成。
2.通过对元素化合价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知识,引出元素化合价的概念。
2.提问:为什么需要学习元素化合价?它有什么作用?
二、新课内容
b.结合小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化合价规律,并撰写实验报告。
3.思考作业:
a.思考化合价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影响化合物的性质。
b.分析化合价与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关系,并撰写一篇短文,阐述你的理解。
4.预习作业:
a.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化合价在化学方程式平衡中的作用。
1.讲解元素化合价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化合价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引导学生观察化合价的规律。
3.进行实验:探究化合价规律。
a.准备不同元素的化合物,如NaCl、CaO、H2O等。
b.让学生观察化合物的组成,尝试书写元素的化合价。
c.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化合价规律。
4.讲解化合价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书写化合价。
d.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范例5篇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范例5篇初三化学教学设计1分子和原子一、教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
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
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
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
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5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1生活中常见的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第二课时,通过上节课教学,学生知道了生活中常见的盐及主要用途,了解了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盐的某些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这节课主要探究学习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化学学科自身特点可以看出:复分解反应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它要求学生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条件及酸碱盐的溶解性;学会判断复分解反应类型;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
本课学习前学生已知道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化合、分解、置换反应,但对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类型不能做出判断,从而产生疑问,因此,本课学习复分解反应,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似曾相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缓解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紧张情绪,使学生保持轻松、良好的心态。
而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又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系统性,渗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理念,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复分解反应作为化学用语中的“高层建筑”,既需要前面基础知识:元素符号、化合价及化学式书写等基本化学用语的辅助,也需要酸碱盐溶解性和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支撑。
所以,熟练准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无论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是今后化学的继续学习,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综合素养也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说目标依据课标、教材内容,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理解复分解反应,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一些常见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式的概念。
(2)理解化学式的含义。
(3)会正确读写化学式。
(4)会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5)会根据化学式求某元素的化合价。
2.过程与方法:
掌握书写化学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理性与同学相处,学会理性合作。
【教学策略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具有了有关元素符号的知识,用元素符号来表示某种元素,学生兴致很高;那么,对于物质能否用专门的符号来表示呢?学生对此的求知欲望很强。
但最基本的元素、原子团化合价的记忆却又是那么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试编口诀、讨论交流、活动探究等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合价知识及其应用
难点:化合价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准备】
1.有关课件;
2.化合价之歌课件;
3.滴水的GIF动画;
4.滴水的音乐。
【教学过程】
2.学生更正答案。
思考、分析:
1.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2.一些元素有多种化合价;
3.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韵语:
K Na H Ag +1价,
Ca Mg Ba Zn +2价,
F Cl Br I -1价,
通常O S -2价,
Cu +1、+2,Al +3,
Pe +2、+3,Si +4,
根价-1氢氧、硝酸、氯酸根;根价-2硫酸、碳酸、锰酸根;铵根+1,磷酸根-3。
通过对获得的新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现一些记忆的诀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听歌,并模仿。
激发记忆兴趣。
【板书设计】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第一课时)
一、化学式含义
二、化合价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