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和译文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注释及译文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原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西南。
清江:赣州和袁江合流之处。
长安:京城的代称。
这里借指宋旧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愁余:即“余愁”。
余,我。
鹧鸪(zhègū):鸟名。
古人拟其鸣声似“行不得也哥哥”。
【大意】
郁孤台下面的清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前流去,水中融合着多少过往行人的眼泪! 我登台遥望西北方向的旧日京城,可惜,连绵不断的山峦挡住了我的视线。
虽然,青山遮住了长安,但终究挡不住这浩浩东流的江水。
天色渐晚,我正满怀愁绪地伫立在江岸上,山深处却传来了阵阵鹧鸪的乱啼声——“行不得也哥哥!”。
宋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译文赏析

宋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译文赏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代: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愁余一作:愁予)【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还是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
【注释】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发愁。
无数山:很多座山。
鹧鸪:鸟名。
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
”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
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
《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
造口,词境之核心也。
“中间多少行人泪。
”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
辛弃疾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辛弃疾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是我国著名的词中瑰宝,表达了诗人辛弃疾的深沉之爱国情思。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作者:辛弃疾郁孤台②下清江③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④,可怜⑤无数山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⑦。
江晚正愁余⑧,山深闻鹧鸪(zhè gū)⑨。
【注释】①造口:即皂口,镇名。
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②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
③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梁。
⑤可怜:可惜。
⑥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⑦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潮流不可阻挡。
⑧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余”也有写作“予”)⑨鹧鸪(zhè 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异常凄苦。
【翻译】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究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忧愁,听到深山传来凄凉的鹧鸪声。
【赏析】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
”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诗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注释赏析【宋】辛弃疾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①造口:即皂口,镇名。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②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 而得名。 ③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 ⑤可怜:可惜。 ⑥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⑦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⑧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⑨鹧鸪(zhè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译文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及赏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及赏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朝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愁予一作:愁余)《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还是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注释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发愁。
无数山:很多座山。
鹧鸪:鸟名。
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
”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
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
《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辛弃疾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辛弃疾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是我国著名的词中瑰宝,表达了诗人辛弃疾的深沉之爱国情思。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作者:辛弃疾郁孤台②下清江③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④,可怜⑤无数山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⑦。
江晚正愁余⑧,山深闻鹧鸪(zhè gū)⑨。
【注释】①造口:即皂口,镇名。
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②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
③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梁。
⑤可怜:可惜。
⑥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⑦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潮流不可阻挡。
⑧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余”也有写作“予”)⑨鹧鸪(zhè 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异常凄苦。
【翻译】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究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忧愁,听到深山传来凄凉的鹧鸪声。
【赏析】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
”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⑴菩萨蛮:词牌名。
⑴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⑴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⑴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⑴愁余:使我发愁。
(6)无数山:很多座山。
(7)鹧鸪:鸟名。
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翻译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
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
”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
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
《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
造口,词境之核心也。
故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
”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注释、译文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注释、译文
【原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造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六十里处,也称皂口。
郁(yù)孤台:在今江西赣州西南。
清江:指赣江。
行人:指流离失所的人民,这句是追述当年金兵侵扰赣西地区人民受害的惨状。
长安:汉、唐时的都城,此处借指汴京(北宋都城)。
余:我。
鹧鸪(zhè gū):一种鸟名,叫声似说“行不得也”。
【大意】
郁孤台下清江的水啊,中间流淌着多少流离失所的百姓的眼泪。
向西北眺望故都,唯见莽莽的群山。
莽莽群山,重峦叠嶂,毕竟挡不住江水东去。
我在傍晚的江边,心头愁云密布,耳边只听到深山鹧鸪的悲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yù gū tái xià qīng jiāng shuǐ
郁孤台下清江水,
zhōng jiān duō shǎo xíng rén lèi
中间多少行人泪。
xī běi wàng cháng ān
西北望长安,
kě lián wú shù shān
可怜无数山。
qīng shān zhē bù zhù
青山遮不住,
bì jìng dōng liú qù
毕竟东流去。
jiāng wǎn zhèng chóu yú
江晚正愁余,
shān shēn wén zhè gū
山深闻鹧鸪。
作者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在今山东)人。
21岁参加抗金起义,后率军南归,屡遭打击,郁郁而终。
他的词多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慷慨纵横,雄浑豪放,与苏轼并称“苏辛”。
注词释义
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
清江:指赣江,它经赣州向东北流入鄱阳湖。
长安:汉唐首都,在今西安市。
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忧愁。
鹧鸪: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
古诗今译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名句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
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
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
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
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
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
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
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因为我们就这么一辈子,几十年的光景,无法重来,开心也好,不开心也罢,怎么都是活着,那么何不让自己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呢!
生活虽辛苦,但我们一定要笑着过,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样才不白来人世走一遭,才会无怨无悔。
因为生活没有真正的完美,只有不完美才是最真实的美。
不要总是悲观地认为自己很不幸,其实比我们更不幸的人还有很多;要学会适应,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宽容和理解,许多的苦、许多的累,都要坦然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