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滤进水水质要求内容
超滤进水水质要求1

超滤进水水质要求一、超滤进水水质要求前处理:超滤法在水处理及其他工业净化、浓缩、分离过程中,可以作为工艺过程的预处理,也可以作为工艺过程的深度处理。
在广泛应用的水处理工艺过程中,常作为深度净化的手段。
根据中空纤维超滤膜的特性,有一定的供水前处理要求。
因为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微生物和其他杂质会附于膜表面,而使膜受到污染。
由于超滤膜水通量比较大,被截留杂质在膜表面上的浓度迅速增大产生所谓浓度极化现象,更为严重的是有一些很细小的微粒会进入膜孔内而堵塞水通道。
另外,水中微生物及其新陈代谢产物生成粘性物质也会附着在膜表面。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超滤膜透水率的下降以及分离性能的变化。
同时对超滤供水温度、PH值和浓度等也有一定限度的要求。
因此对超滤供水必须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和调整水质,满足供水要求条件,以延长超滤膜的使用寿命,降低水处理的费用。
A、微生物(细菌、藻类)的杀灭:当水中含有微生物时,在进入前处理系统后,部分被截留微生物可能粘附在前处理系统,如多介质过滤器的介质表面。
当粘附在超滤膜表面时生长繁殖,可能使微孔完全堵塞,甚至使中空纤维内腔完全堵塞。
微生物的存在对中空纤维超滤膜的危害性是极为严重的。
除去原水中的细菌及藻类等微生物必须重视。
在水处理工程中通常加入NaClO、O3等氧化剂,浓度一般为1~5mg/l。
此外,紫外杀菌也可使用。
在实验室中对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进行灭菌处理,可以用双氧水(H2O2)或者高锰酸钾水溶液循环处理30~60min。
杀灭微生物处理仅可杀灭微生物,但并不能从水中去除微生物,仅仅防止了微生物的滋长。
B、降低进水混浊度:当水中含有悬浮物、胶体、微生物和其他杂质时,都会使水产生一定程度的混浊,该混浊物对透过光线会产生阻碍作用,这种光学效应与杂质的多少,大小及形状有关系。
衡量水的混浊度一般以蚀度表示,并规定1mg/lSiO2所产生的浊度为1度,度数越大,说明含杂量越多。
在不同领域对供水浊度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一般生活用水,浊度不应大于5度。
超滤进水指标

超滤进水指标
超滤进水指标是衡量水处理设备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
它可以反映出水处理设备对水质的处理效果和过滤效率。
超滤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水处理技术,已经在家庭、工业、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超滤进水指标主要包括水的浊度、悬浮物、微生物、重金属、有机物等参数。
浊度是指水中悬浮颗粒物的多少,通常使用NTU(浊度单位)来表示。
超滤设备通过超细滤膜的作用,可以将水中的浑浊物质有效去除,从而使水变得清澈透明。
悬浮物是水中的可溶性颗粒物,通常使用TSS(总悬浮物)来表示。
超滤膜具有良好的截留作用,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提高水的透明度和质量。
微生物是指水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体,通常使用CFU/mL(菌落形成单位/毫升)来表示。
超滤膜具有微孔过滤的特性,可以将微生物有效拦截,保证水的卫生安全。
重金属是指水中的铅、镉、汞等重金属元素,超滤设备可以通过滤膜的截留作用,将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效去除,降低水的重金属含量。
有机物是指水中的有机化合物,如苯、甲苯、二甲苯等。
超滤膜的微孔结构可以有效截留有机物,提高水的净化效果。
总的来说,超滤进水指标是衡量超滤设备性能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出超滤设备对水质的处理效果和过滤效率。
通过优化超滤设备的设计和工艺参数,可以进一步提高超滤进水指标,保证水质的安全和净化效果。
RO反渗透进水水质要求

RO反渗透进水水质要求RO(Reverse Osmosis)反渗透进水是指将水通过高压作用移除溶解物和悬浮物的一种水处理技术。
RO反渗透进水的水质要求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总溶解固体(TDS):RO反渗透是通过孔径比水分子更小的半透膜来过滤水中的离子和分子的。
因此,RO反渗透进水的TDS含量应该尽可能低,一般要求在100ppm以下,有些应用甚至要求在50ppm以下。
2. 悬浮物:RO反渗透进水应该没有可见的悬浮物质,因为这些悬浮物质可能会堵塞RO膜孔隙,在长时间运行中减少RO膜的效率和寿命。
一般来说,RO反渗透进水的悬浮物的浓度应该在5mg/L以下。
3.去除有机物:RO反渗透可以去除大部分的有机物,包括有机溶解物和微生物。
对于一些应用,如饮用水,RO反渗透进水的有机物浓度应该尽可能低,以确保水质的安全和可靠。
4.pH值:RO反渗透进水的pH值应该在6-8之间,过低或过高的pH 值可能会对RO膜的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5.温度:RO反渗透进水的温度一般应该在5-35摄氏度之间,过低或过高的温度可能会影响RO膜的通量和除盐效率。
6.氯和其他消毒副产物:RO反渗透进水应该没有或只有微量的氯和其他消毒副产物,因为这些物质会对RO膜产生腐蚀和污染,降低RO膜的寿命和效率。
7.硅和其他溶解物:RO反渗透进水中的硅、硫和其他溶解物的浓度应该尽可能低,以减少RO膜的污染和石化。
8.病原体和微生物:RO反渗透进水应该没有或只有微量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以确保水质的安全和可靠。
总之,RO反渗透进水的水质要求主要涉及溶解固体、悬浮物、有机物、pH值、温度、氯和其他消毒副产物、硅和其他溶解物、病原体和微生物等方面。
这些要求的严格程度取决于应用领域和具体的需求,在不同的应用中可能有所不同。
超滤

超滤装置超滤在经历数次BW后,在反洗时投加适当的化学清洗药品,并进行浸泡,然后用过滤水冲掉药液(化学反洗),以保证超滤长期正常稳定运行,此即为化学加强反洗(CEB)。
向超滤进水中投加适量的絮凝剂,可以提高超滤的产水水质。
同时也增加了超滤的污染负荷,同时也增加了RO受高价铝污染的可能性。
故建议:在超滤产水水质满足一级RO运行的前提下,不投加PAC。
如果出现了异常的有机物污染趋势,则可以考虑投加。
一、超滤装置反洗操作步骤1正常反洗(BW)1.1当超滤装置运行25-30min 时,进行一次正常反洗,反洗时间:40~70sec。
1.2停机1.3反冲洗开反冲洗进水门、左右反洗排水门,启动超滤装置反冲洗泵,调节流量为600m3/h,反洗压差0.2Mpa,时间约60sec。
1.4停反冲洗停超滤装置反冲洗泵,反冲洗进水门、左右反冲洗排水门。
2化学加强反洗(CEB)2.1化学加强反洗(CEB1):2.1.1超滤装置在“运行”、“反洗”之间循环20次进行1次化学加强反洗(CEB1),时间约19min。
2.1.2停机2.1.3反冲洗开反冲洗进水门、左右反洗排水门,启动超滤装置反冲洗泵。
2.1.4加药启动酸计量泵,将配制好盐酸液加至反冲洗管路管式三通,调整反冲洗流量为300m3/h,同时测排出液PH,控制PH为1-2,时间约90sec。
2.1.5浸泡停超滤装置反冲洗泵、酸计量泵关反冲洗进水门、左右反冲洗排水门,时间约15min。
2.1.6反冲洗开反冲洗进水门、左右反洗排水门,启动超滤装置反冲洗泵,时间约90sec。
2.1.7 CEB1结束关超滤装置反冲洗泵,反冲洗进水门、左右反冲洗排水门。
2.2化学加强反洗(CEB2):2.2.1超滤装置在“运行”、“反洗”之间循环19次进行1次化学加强反洗(CEB2),时间约19min。
2.2.2停机2.2.3反冲洗开反冲洗进水门、左右反洗排水门,启动超滤装置反冲洗泵,时间约60sec。
超滤进水水质要求精选.

超滤进水水质要求一、超滤进水水质要求前处理:超滤法在水处理及其他工业净化、浓缩、分离过程中,可以作为工艺过程的预处理,也可以作为工艺过程的深度处理。
在广泛应用的水处理工艺过程中,常作为深度净化的手段。
根据中空纤维超滤膜的特性,有一定的供水前处理要求。
因为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微生物和其他杂质会附于膜表面,而使膜受到污染。
由于超滤膜水通量比较大,被截留杂质在膜表面上的浓度迅速增大产生所谓浓度极化现象,更为严重的是有一些很细小的微粒会进入膜孔内而堵塞水通道。
另外,水中微生物及其新陈代谢产物生成粘性物质也会附着在膜表面。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超滤膜透水率的下降以及分离性能的变化。
同时对超滤供水温度、PH值和浓度等也有一定限度的要求。
因此对超滤供水必须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和调整水质,满足供水要求条件,以延长超滤膜的使用寿命,降低水处理的费用。
A、微生物(细菌、藻类)的杀灭:当水中含有微生物时,在进入前处理系统后,部分被截留微生物可能粘附在前处理系统,如多介质过滤器的介质表面。
当粘附在超滤膜表面时生长繁殖,可能使微孔完全堵塞,甚至使中空纤维内腔完全堵塞。
微生物的存在对中空纤维超滤膜的危害性是极为严重的。
除去原水中的细菌及藻类等微生物必须重视。
在水处理工程中通常加入NaClO、O3等氧化剂,浓度一般为1~5mg/l。
此外,紫外杀菌也可使用。
在实验室中对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进行灭菌处理,可以用双氧水(H2O2)或者高锰酸钾水溶液循环处理30~60min。
杀灭微生物处理仅可杀灭微生物,但并不能从水中去除微生物,仅仅防止了微生物的滋长。
B、降低进水混浊度:当水中含有悬浮物、胶体、微生物和其他杂质时,都会使水产生一定程度的混浊,该混浊物对透过光线会产生阻碍作用,这种光学效应与杂质的多少,大小及形状有关系。
衡量水的混浊度一般以蚀度表示,并规定1mg/lSiO2所产生的浊度为1度,度数越大,说明含杂量越多。
在不同领域对供水浊度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一般生活用水,浊度不应大于5度。
超滤进水水质指标

超滤进水水质指标
超滤进水水质指标通常包括以下几项:
1. 化学需氧量(CODcr):该指标衡量水中有机物污染的总量,一般要求CODcr ≤40mg/L或≤200mg/L,以确保水中的有机物不会对超滤膜造成污染。
2. 浊度:浊度是衡量水中悬浮物含量的指标,一般要求浊度≤5.0NTU或<50NTU,以保证水质的清澈透明。
3. 油:油类物质的存在会对超滤膜产生负面影响,一般要求油≤2mg/L。
4. 氨氮:氨氮是水中的一种常见污染物,一般要求氨氮≤1mg/L。
5. 悬浮物(SS):悬浮物是指水中不溶性固体物质的总量,一般要求SS≤5mg/L 或<100mg/L,以避免对超滤膜造成堵塞或污染。
6. 总溶解固体(TDS):TDS是指水中所有溶解固体的总量,包括无机盐和有机物等,一般要求TDS≤1000mg/L。
7. 钙离子(Ca2+):水中的钙离子浓度过高可能会导致水垢的形成,一般要求Ca2+≤240mg/L。
8. 总氮(TN)和总磷(TP):这两项指标通常用于衡量水中的营养盐含量,一般要求TN≤15mg/L,TP≤5mg/L,以避免水体富营养化。
这些指标的具体数值可能会因不同的应用领域和水处理工艺而有所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进水水质指标,并采取相应的预处理措施,以保证超滤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处理效果。
超滤产水标准

超滤产水标准
超滤(Ultrafiltration,简称UF)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水处理技术,该技术通过超细滤膜将水中的杂质和微小颗粒过滤,从而得到更加纯净
的水。
超滤技术在饮用水、工业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等领域都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那么,超滤产水标准有哪些呢?
1.水质标准
超滤产水的水质标准可以依照当地的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制定。
如
在中国,可以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以及《城
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标准》等相关标准。
2.微生物检测标准
根据超滤产水不同的用途,微生物检测标准也有所不同。
如在生活饮
用水中,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超滤产水中的大肠杆菌
不能检出,每升水中的菌落总数不能超过100个。
而在工业水处理中,检测的微生物种类也有所不同,通常需要检测一些对特定工业过程有
影响的菌种。
3.营养成分标准
超滤产水还需要考虑其中的营养成分是否符合相关标准。
如在生活饮
用水中需要考虑其中的矿物质含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超滤产水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标准也随时根据
各种因素进行调整。
因此,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最新标准,以确保超滤产水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此外,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
也需要根据超滤产水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期检测,以确保产水的质量。
超滤进水水质要求修订稿

超滤进水水质要求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超滤进水水质要求一、超滤进水水质要求前处理:超滤法在水处理及其他工业净化、浓缩、分离过程中,可以作为工艺过程的预处理,也可以作为工艺过程的深度处理。
在广泛应用的水处理工艺过程中,常作为深度净化的手段。
根据中空纤维超滤膜的特性,有一定的供水前处理要求。
因为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微生物和其他杂质会附于膜表面,而使膜受到污染。
由于超滤膜水通量比较大,被截留杂质在膜表面上的浓度迅速增大产生所谓浓度极化现象,更为严重的是有一些很细小的微粒会进入膜孔内而堵塞水通道。
另外,水中微生物及其新陈代谢产物生成粘性物质也会附着在膜表面。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超滤膜透水率的下降以及分离性能的变化。
同时对超滤供水温度、PH值和浓度等也有一定限度的要求。
因此对超滤供水必须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和调整水质,满足供水要求条件,以延长超滤膜的使用寿命,降低水处理的费用。
A、微生物(细菌、藻类)的杀灭:当水中含有微生物时,在进入前处理系统后,部分被截留微生物可能粘附在前处理系统,如多介质过滤器的介质表面。
当粘附在超滤膜表面时生长繁殖,可能使微孔完全堵塞,甚至使中空纤维内腔完全堵塞。
微生物的存在对中空纤维超滤膜的危害性是极为严重的。
除去原水中的细菌及藻类等微生物必须重视。
在水处理工程中通常加入NaClO、O3等氧化剂,浓度一般为1~5mg/l。
此外,紫外杀菌也可使用。
在实验室中对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进行灭菌处理,可以用双氧水(H2O2)或者高锰酸钾水溶液循环处理30~60min。
杀灭微生物处理仅可杀灭微生物,但并不能从水中去除微生物,仅仅防止了微生物的滋长。
B、降低进水混浊度:当水中含有悬浮物、胶体、微生物和其他杂质时,都会使水产生一定程度的混浊,该混浊物对透过光线会产生阻碍作用,这种光学效应与杂质的多少,大小及形状有关系。
衡量水的混浊度一般以蚀度表示,并规定1mg/lSiO2所产生的浊度为1度,度数越大,说明含杂量越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滤进水水质要求一、超滤进水水质要求前处理:超滤法在水处理及其他工业净化、浓缩、分离过程中,可以作为工艺过程的预处理,也可以作为工艺过程的深度处理。
在广泛应用的水处理工艺过程中,常作为深度净化的手段。
根据中空纤维超滤膜的特性,有一定的供水前处理要求。
因为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微生物和其他杂质会附于膜表面,而使膜受到污染。
由于超滤膜水通量比较大,被截留杂质在膜表面上的浓度迅速增大产生所谓浓度极化现象,更为严重的是有一些很细小的微粒会进入膜孔而堵塞水通道。
另外,水中微生物及其新代产物生成粘性物质也会附着在膜表面。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超滤膜透水率的下降以及分离性能的变化。
同时对超滤供水温度、P H值和浓度等也有一定限度的要求。
因此对超滤供水必须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和调整水质,满足供水要求条件,以延长超滤膜的使用寿命,降低水处理的费用。
A、微生物(细菌、藻类)的杀灭:当水中含有微生物时,在进入前处理系统后,部分被截留微生物可能粘附在前处理系统,如多介质过滤器的介质表面。
当粘附在超滤膜表面时生长繁殖,可能使微孔完全堵塞,甚至使中空纤维腔完全堵塞。
微生物的存在对中空纤维超滤膜的危害性是极为严重的。
除去原水中的细菌及藻类等微生物必须重视。
在水处理工程常加入NaClO、O3等氧化剂,浓度一般为1~5mg/l。
此外,紫外杀菌也可使用。
在实验室中对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进行灭菌处理,可以用双氧水(H2O2)或者高锰酸钾水溶液循环处理30~60min。
杀灭微生物处理仅可杀灭微生物,但并不能从水中去除微生物,仅仅防止了微生物的滋长。
B、降低进水混浊度:当水中含有悬浮物、胶体、微生物和其他杂质时,都会使水产生一定程度的混浊,该混浊物对透过光线会产生阻碍作用,这种光学效应与杂质的多少,大小及形状有关系。
衡量水的混浊度一般以蚀度表示,并规定1mg/lSiO2所产生的浊度为1度,度数越大,说明含杂量越多。
在不同领域对供水浊度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一般生活用水,浊度不应大于5度。
由于浊度的测量是把光线透过原水测量被水中颗粒物反射出的光量、颜色、不透明性,颗粒的大小、数量和形状均影响测定,浊度与悬浮物固体的关系是随机的。
对于小于若干微米的微粒,浊度并不能反映。
在膜法处理中,精密的微结构,截留分子级甚至离子级的微粒,用浊度来反映水质明显是不精确的。
为了预测原水污染的倾向,开发了SDI值试验。
SDI值主要用于检测水中胶体和悬浮物等微粒的多少,是表征系统进水水质的重要指标。
SDI值的确定方法一般是用孔径为0.45μm微孔滤膜在0.21MPa恒定水流压水力下,首先记录通水开始滤过500ml水样所需的时间t0,然后在相同条件下继续通水15min,再次记录滤过500ml 水样所需时间t15,然后根据下式计算:SDI=(1-t0/t15)×100/15水中SDI的值的大小大致可反映胶体污染程度。
井水的SDI<3,地表水SDI在5以上,SDI极限值为6.66……,即需进行预处理。
超滤技术对SDI值的降低最为有效,经中空纤维超滤膜处理水的SDI=0,但当SDI过大时,特别是较大颗粒对中空纤维超滤膜有严重的污染,在超滤工艺中,必须进行预处理,即采用石英砂、活性炭或装有多种滤料的过滤器过滤,至于采取何种处理工艺尚无固定的模式,这是因为供水来源不同,因而预处理方法也各异。
例如,对于具有较低浊度的自来水或地下水,采用5~10μm的精密过滤器(如蜂房式、熔喷式及PE烧结管等),一般可降低到5左右。
在精密过滤器之前,还必须投加絮凝剂和放置双层或多层介质过滤器过滤,一般情况下,过滤速度不超过10m/h,以7~8m/h为宜,滤水速度越慢,过滤水质量越好。
C、悬浮物和胶体物质的去除:对于粒径5μm以上的杂质,可以选用5μm过滤精度的滤器去除,但对于0.3~5μm间的微细颗粒和胶体,利用上述常规的过滤技术很难去除。
虽然超滤对这些微粒和胶体有绝对的去除作用,但对中空纤维超滤膜的危害是极为严重的。
特别是胶体粒子带有电荷,是物质分子和离子的聚合体,胶体所以能在水中稳定存在,主要是同性电荷的胶体粒子相互排斥的结果。
向原水中加入与胶体粒子电性相反的荷电物质(絮凝剂)以打破胶体粒子的稳定性,使带荷电的胶体粒子中和成电中性而使分散的胶体粒子凝聚成大的团块,而后利用过滤或沉降便可以比较容易去除。
常用的絮凝剂有无机电解质,如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硫酸亚铁和氯化铁。
有机絮凝剂如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钠、聚乙烯亚胺等。
由于有机絮凝剂高分子聚合物能通过中和胶粒表面电荷,形成氢键和“搭桥”使凝聚沉降在短时间完成,从而使水质得到较大改善,故近年来高分子絮凝剂有取代无机絮凝剂的趋势。
在絮凝剂加入的同时,可加入助凝剂,如PH调节剂石灰、碳酸钠、氧化剂氯和漂白粉,加固剂水下班及吸附剂聚丙烯酰胺等,提高混凝效果。
絮凝剂常配制成水溶液,利用计量泵加入,也可使用安装在供水管道上的喷射器直接将其只入水处理系统。
D、可溶性有机物的去除:可溶性有机物用絮凝沉降、多介质过滤以及超滤均无法彻底去除。
目前多采用氧化法或者吸咐法。
(1)氧化法利用氯或次氯酸钠(NaClO)进行氧化,对除去可溶性有机物效果比较好,另外臭氧(O3)和高锰酸钾(KMnO4)也是比较好的氧化剂,但成本略高。
(2)吸附法利用活性炭或大孔吸附树脂可以有效除去可溶性有机物。
但对于难以吸附的醇、酚等仍需采用氧化法处理。
E、供水水质调整:(1)供水温度的调整超滤膜透水性能的发挥与温度高低有直接的关系,超滤膜组件标定的透水速率一般是用纯水在25℃条件下测试的,超滤膜的透水速率与温度成正比,温度系数约为0.02/1℃,即温度每升高1℃,透水速率约相应增加2.0%。
因此当供水温度较低时(如<5℃),可采用某种升温措施,使其在较高温度下运行,以提高工作效率。
但当温度过高时,同样对膜不利,会导致膜性能的变化,对此,可采用冷却措施,降低供水温度。
(2)供水PH值的调整用不同材料制成的超滤膜对PH值的适应围不同,例如醋酸纤维素适合PH=4~6,PAN 和PVDF等膜,可在PH=2~12的围使用,如果进水超过使用围,需要加以调整,目前常用的PH调节剂主要有酸(HCl 和H2SO4)等和碱(NaOH等)。
由于溶液中无机盐可以透过超滤膜,不存在无机盐的浓度极化和结垢问题,因此在预处理水质调整过程中一般不考虑它们对膜的影响,而重点防的是胶质层的生成、膜污染和堵塞的问题。
二、超滤进水水质要求的操作参数:正确的掌握和执行操作参数对超滤系统的长期和稳定运行是极为重要的,操作参数一般主要包括:流速、压力、压力降、浓水排放量、回收比和温度。
A、流速:流速是指原液(供给水)在膜表面上的流动的线速度,是超滤系统中的超滤一项重要操作参数。
流速较大时,不但造成能量的浪费和产生过大的压力降而且加速超滤膜分裂性能的衰退。
反之,如果流速较小,截留物在膜表面形成的边界层厚度增大,引起浓度极化现象,既影响了透水速率,又影响了透水质量。
最佳流速是根据实验来确定的。
中空纤维超滤膜,在进水压力维持在0.2MPa以下时,压膜的流速仅为0.1m/s,该流速的流型处在完全层流状态。
外压膜可获得较大的流速。
毛细管型超滤膜,当毛细管直径达 3mm时,其流速可适当提高,对减少浓缩边界层有利。
必须指出两方面问题,其一是流速不能任意确定,由进口压力与原液流量有关,其二是对于中空纤维或毛细管膜而言,流速在进口端是不一致的,当浓缩水流量为原液的10%时,出口端流速近似为进口端的10%,此外提高压力增加了透过水量,对流速的提高供献极微。
因此增加毛细管直径,适当提高浓缩水排量(回流量),可以使流速获得提高,特别是在超滤浓缩过程中,如电泳漆的回收时可有效提高其超滤速率。
在允许的压力围,提高供给水量,选择最高流速,有利于中空纤维超滤膜性能的保证。
B、压力和压力降:中空纤维超滤膜的工作压力围为0.1~0.6MPa,是泛指在超滤的定义域,处理溶液通常所使用的工作压力。
分离不同分子量的物质,需要选用相应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则操作压力也有所不同。
一般塑壳中空纤维压膜,外壳耐压强度小于0.3MPa,中空纤维耐压强度一般也低于0.3MPa,因而工作压力应低于0.2MPa,而膜的两侧压差应不大于0.1MPa。
外压中空纤维超滤膜耐压强度可达0.6MPa,但对于塑壳外压膜组件,其工作压力亦为0.2 MPa。
必须指出,由于压膜直径较大,当用作外压膜时,易于压扁并在粘结处切断,引起损坏,因此外压膜不能通用。
当需要超滤液具有一定压力以供下一工序使用时,应采用不锈钢外壳超滤膜组件,该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使用压力达到0.6MPa,而提供超滤液的压力可达30m水柱,即0.3 MPa压强,但必须保持中空纤维超滤膜外两侧压差不大于0.3MPa。
在选择工作压力时除根据膜及外壳耐压强度为依据外,必须考虑膜的压密性,及膜的耐污染能力,压力越高透水量越大,相应被截留的物质在膜表面积聚越多,阻力越大,会引起透水速率的衰减。
此外进入膜微孔中的微粒也易于堵塞通道。
总之,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较低工作压力,对膜性能的充分发挥是有利的。
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的压力降,是指原液进口处压力与浓缩液出口处压力之差。
压力降与供水量,流速及浓缩水排放量有密切关系。
特别对于压型中空纤维或毛细管型超滤膜,沿着水流方向膜表面的流速及压力是逐渐变化的。
供水量,流速及浓缩水排量越大,则压力降越大,形成下游膜表面的压力不能达到所需的工作压力。
膜组件的总的产水量会受到一定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应尽量控制压力降值不要过大,随着运转时间延长,由于污垢积累而增加了水流的阻力,使压力降增大,当压力降高出初始值0.05MPa时应当进行清洗,疏通水路。
C、回收比和浓缩水排放量:在超滤系统中,回收比与浓缩水排放量是一对相互制约的因素。
回收比是指透过水量与供给量之比率,浓缩水排放量是指未透过膜而排出的水量。
因为供给水量等于浓缩水与透过水量之和,所以如果浓缩水排放量大,回收比较小。
为了保证超滤系统的正常运行,应规定组件的最小浓缩水排放量及最大回收比。
在一般水处理工程中,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回收比约为50~90%。
其选择根据为进料液的组成及状态,即能被截留的物质的多少,在膜表面形成的污垢层厚度,及对透过水量的影响等多种因素决定回收比。
在多数情况下,也可以采用较小的回收比操作,而将浓缩液排放回流入原液系统,用加大循环量来减少污垢层的厚度,从而提高透水速率,有时并不提高单位产水量的能耗。
D、工作温度:超滤膜的透水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水溶液其粘度随着温度而降低,从而降低了流动的阻力,相应提高了透水速率。
在工程设计中应考虑工作现场供给液的实际温度。
特别是季节的变化,当温度过低时应考虑温度的调节,否则随着温度的变化其透水率有可能变化幅度在50%左右,此外过高的温度亦将影响膜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