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B)

合集下载

环境工程概论复习思考题

环境工程概论复习思考题

环境⼯程概论复习思考题环境⼯程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环境指相对于某项中⼼事物⽽⾔的背景。

指⼈类赖以⽣存发展并以⼈为中⼼围绕着⼈的物质世界。

2、环境问题狭义上指⼈类社会经济活动作⽤下,⼈们周围环境结构与状态发⽣不利于⼈类⽣存和发展的变化。

⼴义上指任何不利于⼈类⽣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

3、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指满⾜当前的需要,⽽⼜不削弱⼦孙后代满⾜其需要之能⼒的发展。

两点:其⼀是满⾜现代⼈的需要。

其⼆是保存⼦孙后代发展的潜⼒。

4、清洁⽣产清洁⽣产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于⽣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类和环境的风险。

对⽣产⼯程,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除有毒材料,减少所有排放物的排放量和毒性;对产品来说,则要减少从原料到最终处理产品的整个⽣命周期对⼈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5、⽔体污染指排⼊⽔体的污染物质使该物质在⽔体中的含量超过了⽔体本底含量和⽔体的⾃净能⼒,从⽽破坏了⽔体原有的⽤途。

6、BOD与CODBOD:在⽔体中有氧的条件下,微⽣物氧化分解单位体积⽔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COD:在⼀定条件下,⽤化学氧化剂(K2Cr2O7、KMnO4)氧化⽔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溶解氧量。

7、⽔体⾃净⽔体中的污染物质经扩散、稀释、沉淀、氧化还原、分解等物理化学过程及微⽣物的分解、⽔⽣⽣物的吸收等作⽤后,浓度⾃然,就这就是⽔体的⾃净作⽤。

8、⽔体富营养化含有⼤量氮、磷的废⽔进⼊⽔体后,在微⽣物作⽤下,分解为可供⽔中藻类吸收利⽤的形式,因⽽藻类⼤量繁殖,成为⽔体中优势种群,使得鱼类死亡的现象。

⼀般说,总磷和⽆机氮分别超过20毫克/⽶3,300毫克/⽶3,就可以认为⽔体处于富营养化。

9、⼤⽓污染由于⼈类活动和⾃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介⼊⼤⽓中,呈现出⾜够的浓度,达到⾜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叫做⼤⽓污染。

10、PM10 飘尘微粒粒径<10um 长期悬浮在⼤⽓中的固体颗粒物。

环境保护概论试题(含答案)整合

环境保护概论试题(含答案)整合

环境保护概论试题(含答案)整合一、选择题1.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 D P76A.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B.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C.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D.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 C P66 A.烟尘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C.烟尘和二氧化硫D.烟尘和氮氧化物3.1986 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主要是 C A.化学物质 B.细菌C.放射性物质 D. 热4.我国城市地下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

D A.降雨减少B.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地面的增加C.森林植被被破坏D.过量的开采地下水5.我国流经城市主要河段中,对其污染贡献最大的污染物为____。

AA. 有机污染物B.重金属C.三氮D.酸性污染物6.以下不属于污水处理技术物理法的是D P140 A. 重力分离B. 过滤法C. 离心分离法 D. 混凝7.1987 年通过的《蒙特利议定书》是保护--------- 的历史文件CA. 动物B.植物C.大气臭氧层D.水8.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 微米以下的称为___。

C P77 A. TSP B. 飘尘 C.降尘 D. 烟尘9.造成全球气候的温室气体,主要为_______。

DA. 一氧化碳B.甲烷C.氮氧化物D.二氧化碳10.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 A A. 6 月5 日 B. 4 月22 日 C. 9 月16 日 D.11 月15 日11.我国环境保护法公布的时间是A A.1989 年12 月26 日B.1986 年12 月26 日C.1989 年9 月1 日D.1986 年9 月1 日《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我国规定城市居住区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为 B P185 A. 昼间55 分贝夜间45 分贝 B. 昼间60 分贝夜间50 分贝C. 昼间60 分贝夜间的分贝D. 昼间70 分贝夜间55 分贝13.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A A.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问题B.人口、经济、能源、资源、环境问题C.人口、经济、发展、粮食、资源问题D.粮食、能源、人口、环境、发展问题14.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 A A.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 B.一氧化碳、铅化合物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D.一氧化碳、二氧化硫15.联合国于-----年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A P37 A.1972 B.1973 C.1974 D.197516.夏季使用空调时,将温度设置在-----度最好CA.17-20 度B.18-20 度C.20-25 度D.26-28 度生态平衡失调表现在功能上的标志,包括-----和物质循环中断。

环境保护概论题库2

环境保护概论题库2

环境保护概论一单选题.1.导致日本“水侯病”的主要是(B)A铬B贡C砷D镉2.(B)是指用适当的氧化剂处理水样,需氧污染物所需要消耗的氧气量A BOD5B CODC SS D总有机碳3.溶解氧越少,说明水体被污染的程度越(B)A 轻B重C 两者没有关系 D 以上说法就不对4.混凝属于污水处理技术的(D)A 物流法B化学法C生物法D物理化学法5.酸雨是指PH值小于(B)的降水A 7B 5.6C 6.8D 4.06.下列哪一类污染不属于物理性水污染(A)A 酸碱污染B悬浮物污染C热污染D放射性污染7.水体中污染物的类型包括(ABCD)A 悬浮物污染B重金属污染C 油类污染D有机污染物8.造成水体物理性污染的污染物包括(ABD)A 悬浮颗粒物B余热C有机物D 放射性9.水体富营养化说法正确的是(ABCD)A水体富营养化是因为水体中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高导致的B发生富营养化时藻类和水生生物会大量繁殖C富营养化出现在近海海域被称为赤潮D富营养化出现在淡水水体中被称为水华10.水体污染是(ABCD)的一种现象A一定量的污染物进入水域,超出了水体的自净和纳污能力的现象B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和水体功能被破坏C水体及其底泥的物流,化学性质和生物群组成发生不良变化D水体使用价值降低的现象11.关于自净作用,说法正确的是(ACD)A在自然水体尤其是快速流动,氧气充足的水体中,存在着水体对有机或或无机物的自净作用。

B只有水体对污染物有自净的能力C土壤对污染也有自净能力D大气环境对污染具有自净能力12 空气中的分子态氧溶解在水中被称为(AB)A DO B溶解氧 C COD D BOD513水质指标BOD5是(AB)A 五日生化需氧量的简称B一种用微生物代谢作用所消耗的溶解氧量来间接表示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C化学需氧量D以上说法都不对14.关于固体废物表述正确的是(AC)A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利用价值或虽未丧失利用价值的物质B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体物品C没有用的废物D放错了地方的原料15.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原理可分为(ABCD)技术。

环境保护概论试卷及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试卷及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试卷及答案目录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生态环境 (6)第三章水环境保护 (11)第四章大气污染及控制 (15)第五章固体废物及处置 (19)第六章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22)第七章土壤污染及防治 (24)第八章全球环境问题 (25)第九章环境管理 (28)第十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30)《环境保护概论》试题(A) (33)《环境保护概论》试题(A)答案 (37)《环境保护概论》试题(B) (48)《环境保护概论》试题(B)答案 (52)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下列哪些因素可以改变环境质量?A. 污染 B、资源利用的合理与否 C、人群的文化状态2、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A.人口激增B.城市化进程C.工业发展D.资源消耗3、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哪几类?A.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B. 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C.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D.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4、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A.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白色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农药污染等B.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农药污染等C. 大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农药污染等D.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白色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农药污染等5、第一届“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A. 1972年6月5日B. 1974年6月5日C.1975年6月5日D.1973年6月5日6、第一届“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是哪一天?A. 1985年5月31日B.1987年5月31日C.1985年5月30日D.1987年5月30日7、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什么?A. 烟尘和二氧化碳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8、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在哪一年?A.1942年B.1943年C.1944年D.1945年9、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在当时的哪个国家?A. 前苏联白俄罗斯B.前苏联乌克兰C.前苏联俄罗斯D.前苏联乌兹克斯坦10、印度“博帕尔农药泄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A. 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11、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哪一年的什么地方召开?A.1972年,斯德哥尔摩B.1973年,巴黎C.1972年,巴黎D.1973年,斯德哥尔摩12、三同步战略是指城乡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__________,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环保概论考试复习资料个人精心整理

环保概论考试复习资料个人精心整理

第一章环境问题的由来环境就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自然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

人工环境: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所形成的人际关系。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干沉降: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

湿沉降:pH值小于5.6的天然降水,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

我国酸雨特点:频率高、酸度大、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富山事件(骨痛病):镉(1931-1975) 米糠事件:多氯联苯(1968) 四日事件(哮喘病):SO2,粉尘,重金属(1955) 水俣事件:甲基汞(1953-1961)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2 (1952)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2 (1948)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1943)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2 (1930)第二章地球环境地球环境:又称地质环境,它是由岩石、浮土、水和大气这些地球物质组成的体系。

它提供人类的物质来源;提供人类栖息的场所和活动空间;提供人类以矿物和能源。

地质环境: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米勒模拟原始大气产生有机物的实验装置:实验结果合成了一些氨基酸、有机酸和尿素等。

氧革命: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吸收氮,并用其在体内合成蛋白质;而微生物在分解动植物遗体时又将蛋白质转化成氮气进入大气。

使得原来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为主的还原性大气,转化为以氧气、氮气为主的氧化性大气。

大气中游离氧对生物有重要的意义:1、生物的代谢方式从厌氧生活发展为有氧生活;2、氧浓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形成臭氧层。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水体自净: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3.逆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4.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6、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7.半衰期: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8.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9.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10.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11、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大气在一定环境功能条件下,大气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12、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重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13、环境规划:是人们为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

14、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质量的下降,这种现象叫土壤污染。

15、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2013年环境保护概论考试重点及试题B2023年修改整理

2013年环境保护概论考试重点及试题B2023年修改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般感觉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够直接、间1.接阻碍人类生存和进展的各种自然因素总体。

2.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场所和活动的中心。

一、两类环境问题第一类环境问题又称原生环境问题,它是指由于种种自然因素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例如:洪水、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旱灾、虫灾、流行病等。

第二类环境问题又称次生环境问题。

它是指由于种种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环境问题。

比如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资源耗竭和工业进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要紧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水、噪声。

3.可入肺颗粒物),PM10um(可吸入颗粒物)。

4.PM2.5um(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5.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6.二、我国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严峻 2.严峻缺水、水污染加剧1.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严峻 4.3.草地资源面临严峻危机5.森林面积锐减 6.人口增长过快7.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人口问题。

三、环境科学的要紧任务是:)探究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1)揭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阻碍;2)探究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阻碍;3)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治理措施。

4环境爱护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在更好地7.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认识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缘由与危害,预防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操纵环境污染和破坏,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进展。

四、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二氧化硫1.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2.3.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二氧化硫伦敦烟雾事件:烟尘、二氧化硫4.日本骨痛病事件:镉5.6.日本水俣病事件:汞日本四日事件:二氧化硫、重金属粉末和烟尘7.日本爱知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8.年颁发的环境爱护法,环境阻碍评价是从环境爱护法8.1979颁发开始的。

大气环境污染要紧有:全球变流、臭氧层空洞、酸沉降。

9.五、我国环境爱护总目标到本世纪末,我国环境爱护的总目标是: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操纵,重要都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态的恶化趋势有所减缓,逐步使环境与经济、社会的进展相协调,为实现我国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都市乡村环境清洁、优美、安静的远景目标打下基础。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1、什么是环境及环境的组成?对于环境科学而言“环境”的定义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称.这里所说的外部世界主要指:人类已认识到,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周围事物。

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进的自然界众多要素,如阳光,空气,陆地(山地,平原等),土壤,水体(河流,湖泊,海洋等),天然森林和草原,野生生物等;又包括经过人类社会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界,如城市,村落,水库,港口,公路,铁路,空港,园林等.它既包括这些物质性的要素,又包括由这些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及其所呈现出的状态。

2.什么是环境要素及其特征。

环境要素: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亦称为环境基质,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自然环境要素,故环境要素同城是指自然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小)限制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等值性:是指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如何的不相同,但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并无质的差别;整体性大于个体和:是指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是指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3、什么是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发展过程。

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发展过程:1、根据环境问题发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

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又称早期环境问题.(2)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共10题,任选5题回答,多做不得分)✓二、填空题(30分,共30空,每空1.5分)✓三、简答题(32分,每题8分,共8题,任选4题回答,多做不得分)✓四、论述题(13分)《环境保护概论》试题答案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任选5题回答,多做不得分)1、环境容量: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环境容量,即一定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2、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3、二次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

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5、生物放大作用:在同一条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大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6、超城市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超城市化”。

7、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8、33211工程: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着力强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的环境保护工程。

9、面源污染:指以面积形式分布和排放污染物造成污染的发生源。

10、水体自净作用: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11、光污染: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

从波长10nm-1mm 的光辐射,即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12、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13、城市热岛效应: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14、排污交易:指环境管理部门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照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可以在市场买卖。

15、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等特点的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存质量的重大环境问题。

二、填空题(30分,每空1分)1、环境破坏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2、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不断地通过(物质传递)、(能量传递)和(信息传递),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自然整体。

3、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CO)、(碳氢化合物)、(NOx)等。

4、CFCs的全称是(氟氯碳化合物),哈龙的全称是(含溴化合物)。

5、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6、大气污染的形成过程由(排放源)、大气和(接受者)三个环节组成,缺少其中一个环节就构不成大气污染。

7、(大气污染)、(水污染? )和(噪声污染? )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公害。

8、在荒漠化面积形成的各种原因中,(过度放牧)所占的比例最大。

9、海洋污染具有(污染源广)、(持续性强)、(扩散范围大)和(控制复杂)等特点。

10、目前中国面临的外来物种入侵方式主要有(有意引进)、(无意引进)、(自然飘落)等三种方式。

11、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项目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

12、指出下图所示的大气稳定度与烟流扩散的关系属于什么类型:(熏烟)型13、1985年3月22日,20个国家的代表达成了《(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这是把大气作为一种资源加以保护的第一个国际法律文件。

14、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15、全球范围内唯一的一个关于抑制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其生效的两个必备条件是:(1)经各国国内程序批准的国家达(55)个;(2)发达国家中的缔约方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须至少占1990年造成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总量的(55%)。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32分,每题8分,任选4题回答,多做不得分)1、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1)供水量增长缓慢,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2)地区条件不同制约水资源的均衡发展;(3)生活与工业用水增长迅速,挤占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4)供水工程未能充分发挥效益;(5)缺水地区仍有较大节水潜力;(6)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2、简述气体污染物SO2的净化技术。

抛弃法:将脱硫的生成物作为固体废弃物抛弃掉,方法简单,费用低廉;回收法:将SO2转变成有用的物质加以回收,成本高,存在副产品的应用及销路问题,但对环境保护有利。

湿法:用水或水溶液作吸收剂吸收烟气中SO2的方法,主要有氨法、钠法、钙法。

氨法:用氨水吸收烟气中的SO2,中间产物为亚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铵,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中间产物,可回收硫酸铵、石膏等副产物。

钠法:用氢氧化钠、碳酸钠、或亚硫酸钠水溶液为吸收剂吸收烟气中的SO2,该法对SO2的吸收速度快,管路和设备不容易堵塞,因而应用比较广泛。

生成的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吸收液,可经无害化处理后弃去或经适当方法处理后获得副产品。

钙法:用石灰石、生石灰的乳浊液为吸收剂吸收烟气中的SO2,。

生成的亚硫酸钙经空气氧化后变成石膏。

回收的大量石膏可作建筑材料,因此此法国内外广泛采用。

干法:用固体吸收剂吸收吸附烟气中SO2的方法,主要有活性炭法、活性锰吸收法等,此法不适于大量烟气的处理。

3、根据处理目的划分,固体废物处理方法有哪些?请分别列举几种典型的方法。

预处理:压实技术、破碎技术、分选技术、脱水和干燥资源化处理:热化学处理-焚烧、热解、湿式氧化生物处理-堆肥、厌氧消化处理最终处置技术:海洋处置-海洋倾倒、远洋焚烧陆地处置-土地耕作处置、深井灌注处置、土地填埋处置4、环境噪声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控制?特点:环境噪声是一种感觉公害。

具有局限性和分散性,即影响范围上的局限性和声源分布上的分散性。

噪声污染还具有暂时性。

控制:控制声源是减弱或消除噪声的基本方法和最有效的手段。

(1)改进机械设计(2)改进生产工艺(3)提高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4)加强行政管理控制传播途径(1)闹静分开,增大距离:利用噪声自然衰减作用,将声源布置在离学习、休息场所较远的地方。

(2)改变方向:利用声源的指向性(方向不同,声级不同),将噪声源指向无人的地方。

如高压锅炉的排气口朝向天空,比朝向居民区可降低噪声10dB(A)。

(3)设置屏障在噪声源和接收者之间设置屏障,可有效地防止噪声的传播。

加强个人防护,佩带护耳器(耳塞、耳罩、头盔),可降噪10-40dB(A)5、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是什么?(1)自然淘汰(2)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面积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境的破坏过度捕猎和利用野生物种资源城市地域和工业区的大量发展人口增长外来物种的引入或侵入毁掉了原有的生态系统无控制旅游土壤、水和大气受到污染全球气候变化。

6、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是什么?人为性、隐蔽性、巨害性、移动性、加速性、可变性7、海洋污染有哪些特点?(1)污染源广(2)持续性强(3)扩散范围大(4)控制复杂8、城市污水处理级别有哪些?并说明每一级别的用途和主要采用的技术。

城市污水处理分为三级,分别是:(1)一级处理:去除沉淀性物质及油脂等,主要用物理方法;(2)二级处理:去除有机物,主要有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3)三级处理:去除氮和磷及其他溶解性物质、杀菌消毒,主要有物理方法、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9、大气污染中的颗粒污染物可分为哪几类哪些?并具体说明每一种类别颗粒物的来源和粒径范围。

大气污染中的颗粒污染物可分为尘粒、粉尘、烟尘和雾尘。

(1)尘粒:一般是指粒径大于75mm的颗粒物(2)粉尘:粒径小于75mm的颗粒物(3)烟尘:粒径小于1mm(4)雾尘:粒径小于100mm10、水体污染的具体类别及对应的污染物?(1)物理性污染:主要有悬浮物;余热;放射性;(2)化学性污染:主要有酸碱污染;重金属污染;营养盐类;需氧性有机污染物;有毒物质(3)生物污染:主要有致病病毒和病菌的污染四、论述题(13分,任选1题回答,多做不得分)1、臭氧层位于什么位置?南极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地球上“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三处上空的臭氧层破坏严重?试分析这三处上空臭氧层破坏程度的顺序并说明原因。

(1)臭氧层位于离地面20-30km处。

南极形成臭氧空洞,主要原因为:1)南极气温低(低于-80℃),极区上空平流层形成的涡旋阻断了空气的交换,使空气(带着臭氧)不能进来,不能补充流失的臭氧;2)南极的极低温有助于极性冰云的产生,含卤化合物被吸附在冰云表面,当早春阳光出现时,这些化合物被转换成活泼的Cl、Br等以惊人的活力与臭氧分子反应,造成平流层臭氧大量损耗;3)南极地区因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空气对流运动较弱,对流层较低,因而相应的平流层的高度也随之降低。

人们向对流层大气中排放的氯氟烃会随着大气的环流运动而到达南极的上空,由于南极上空的平流层较低,所以氯氟烃能到达平流层中而破坏臭氧层。

(2)三处上空臭氧层破坏严重的原因:对流层的高度就是该层空气对流运动所能到达的顶端,因而其高度随纬度和地势高低而变化:赤道地区因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空气对流运动旺盛,因而对流层较高;两极地区因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空气对流运动较弱,对流层较低;南极相对于北极更冷一些,因而其对流层就更低;青藏高原虽然纬度不是很高,但由于它作为“世界屋脊”的较高的地势,使其表面温度降低,空气对流运动不够旺盛,因而对流层也较低。

正是由于这三处地区上空的对流层较低,相应的平流层的高度也随之降低。

人们向对流层大气中排放的氯氟烃会随着大气的环流运动而到达这三个地区的上空,由于平流层较低,所以氯氟烃能到达平流层中而破坏臭氧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