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课堂》读后感

合集下载

《童心不改》读后感

《童心不改》读后感

《童心不改》读后感《童心不改》是一本让人感动至深的书籍,它讲述了一个平凡小女孩的成长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过主人公小丽的经历,作者描绘了一个充满温情和勇气的世界,引发了我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感悟。

在这本书中,小丽是一个乐观、坚强的女孩,她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总是能够保持着一颗童心不改的态度。

无论是家庭的贫困、学校的压力,还是身体的疾病,小丽都能够用自己的坚强和乐观来面对,从不轻言放弃。

她坚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种乐观的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让我深受感染,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

通过小丽的故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童心的可贵之处。

童心是一种纯真、善良的心灵状态,它让我们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信任。

童心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力量,它可以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勇敢,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梦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被各种琐事和压力所困扰,失去了最初的纯真和善良,但是只要我们保持着童心不改的态度,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未来的挑战。

除了童心的力量,这本书还给我带来了对人性的思考。

在小丽的成长过程中,她遇到了许多善良的人,他们给予了小丽无私的关爱和帮助,让她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善意。

这让我深信人性本善,世界上充满了爱和帮助,只要我们心存善意,就能够感受到这份温暖。

同时,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应该更加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让世界充满爱和和平。

总的来说,读完《童心不改》,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态度,也让我对人性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童心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保持着乐观和善良的态度,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保持着童心不改的态度,用爱和善意去面对生活,让世界充满温情和勇气。

马小跳读后感优秀作文(精选26篇)

马小跳读后感优秀作文(精选26篇)

马小跳读后感优秀作文(精选26篇)篇1:马小跳读后感优秀作文《淘气包马小跳》是杨红缨阿姨的得意作品,它描述一个叫马小跳的男孩在班内的事,利用优美的语句把一个天真可爱的男孩刻画下来,我非常喜欢它呢!童真的马小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为马小跳是孩子的代表,是孩子应该做的样子——不是天天坐在书桌边死读书,而是该玩时玩,该学时学,放松身体。

我还记得一些小片,先来讲一个《同桌冤家》:马小跳是学校著名的淘气包,路曼曼是全班最乖的乖宝宝,班主任秦老师没有两双眼睛,她就把路曼曼叫过来,问:“路曼曼,你愿意和马小跳同桌吗?”路曼曼想和丁文涛同桌,但如果是秦老师让她和马小跳同桌,她一千个愿意,一万个愿意。

于是,路曼曼坚定不移地说:“老师,我愿意!”……啊!《淘气包马小跳》太有趣了,我愿它接着发展,再创辉煌!读淘气包马小跳有感我读过不少的书,像什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快乐王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全都读过,连《海底两万里》一本厚厚的书。

也给我一口气读完了。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杨红樱阿姨写的:《淘气包马小跳》。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学习成绩极差,而且丑陋的一个男孩儿——马小跳,他可是一个学校里“著名”的捣蛋鬼!上小学时,马小跳把邻居安琪儿爸爸珍藏的一个足球私自带到学校里玩,气得安爸爸大发雷霆;他还背着爸爸马天笑在学校与家庭联系本上开心地与班主任打笔仗,最后,马天笑不得不去学校挨批评……虽然马小跳调皮,可他心地善良;他虽成绩差,当他诚实,他用一颗诚实守信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人,在他眼里,世界是永远粉红色的!如果问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我会用一万零一个理由来证明那一句口号:跟着马小跳,不跳也会笑!在日常生活中,不是也需要几个“马小跳”来装点生活吗?如果不是,那生活就如同嚼了几天的口香糖,干枯无味,甚至,还带着一点儿苦涩。

是,人无需充满智慧,但一定要善良;人无须顾忌相貌,但一定要诚实;人无需成熟,但一定要快乐!如果你不具备这三点,那你的人生就完了!来,一起去把烦恼丢掉,做个快乐的人!篇2:马小跳读后感优秀作文我想大家都听说过有关马小跳的书吧?马小跳是个聪明调皮开朗的学生。

2023年《漂亮老师和坏小子》读后感11篇_1

2023年《漂亮老师和坏小子》读后感11篇_1

2023年《漂亮老师和坏小子》读后感11篇《漂亮老师和坏小子》读后感1这本令我喜欢的书,讲述了许多有趣的事情:由于H4(坏小子的简称)过于淘气,他们的班主任严老师因病退休了,H4在肯德基店内遇到美女——米兰,并让这个陌生人当他们的老师。

米兰上任后,在面对打架的男生不批评;面临毕业考试时带学生去郊游;让疲惫的学生在课堂上睡大觉等等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

为此,其他老师对米兰表示不屑,可是,姜校长却认为:学生喜爱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

办公室的老师经常讽刺米兰: 毕竟是招聘来的老师,就是没有我们正宗老师好!而米兰却十分大方,对其他老师的小动作一点也不在乎。

看完这本书,我对米老师感到愤愤不平:凭什么这样说让学生喜欢的老师,难道当老师就是自己在讲台上像麻雀似的讲课,不管学生在下面干什么,这样的老师能称得上是“好老师”吗?米兰在毕业考试前让学生轻松轻松,他们班的大多数学生被重点高中所争,连捣蛋鬼“兔八哥”——战小欧也成了重点高中的人选,而别的班却寥寥无几。

我真想对那些无知的老师大声的说:“只有学生喜欢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向你们这样天天让学生做作业的老师,却不领会学生的感受,学生是不会喜欢你们的!”一个受学生爱的好老师,也是家长心中善良的天使。

《漂亮老师和坏小子》读后感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因为我们可以从书中获得很多的知识,我最近就读了一本好书,它叫《漂亮老师和坏小子》。

它是杨红樱写的,主要讲了:漂亮的师范大学毕业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成为了h4所在班级——六。

三班的班主任,她在学校里标新立异,带领学生跳芭拉芭拉舞,她去家访,用善意的谎言给学生送偏方,她教一个软弱的像女生的男生,如何保卫自己,捍卫自己男人的尊严,上课前化妆,说是对学生的尊重,快小升初了,带学生们前去踏青,引来六年级不上课风波……我很喜欢她班上的“h4”,我认为“肥猫”虽然成绩不好,但他很有爱心,“米老鼠”很和善,别人打他,他不还手,“豆芽儿”努力捍卫自己的尊严,“兔八哥”在体育方面特别优秀。

读后感的作文合集10篇

读后感的作文合集10篇

读后感的作文合集10篇读后感的作文合集10篇读后感的作文篇1这篇文章讲了主人公小琪肚子坐车会乡下看爷爷奶奶,在车上检票时,一个老奶奶居然用银杏叶当车票,而检票阿姨确说她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片银杏叶。

这时,小琪想到,她也有这样一片叶子,是上次偷了班中胡悠悠的。

这时,车上所有的乘客都变成了小动物,原来,因为人类的破坏,森林全消失了,动物们只有最后一片森林可以生活。

小动物全变成人类模样生活在人类世界,只有银杏叶,才能带领它们找到回家的路。

此时小琪很难过,她偷走了胡悠悠的银杏叶,她不能回家了。

汽车开啊开啊,总算来到了森里路口。

此时小琪被检票阿姨叫醒,车到站了,她睡着了。

原来这一切都是一场梦啊。

小琪跟着爷爷奶奶回家了,车上的乘客们也许也回去了,或者回到最后的森林里去了吧。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感受就是,现在人们大量破坏树木,森林,河流等等,抓捕小动物。

它们都没有家了。

小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如果我们再不保护它们,保护它们的生活环境,那么它们会灭绝的。

这样,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会被破坏,我们不能再这样了,要人人行动起来。

小琪在最后也因为偷了胡悠悠的叶子感到羞愧,我相信,她一定会还给胡悠悠的,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

读后感的作文篇2看完这本书,我就一直心痛,为可怜的汤姆而心痛,为那万恶的奴隶制度而心痛;为封建的旧社会而感到心痛。

那种心痛无法形容。

在这本书中,作者斯陀夫人为我们揭露了美国黑人奴隶制度的罪恶,也让我们深深感受这个当时的国家不公平,我觉得,每一个人,生命对待他们都是平等的,不能任何一个人来改变,就因为他们是黑人就要天生注定要当奴隶,就要挨主人打吗?就不能获得自由?黑人实在太可怜了!就是因为当时的封建社会政策,这种事情非常恐怖,不和平。

和平,是人人都想往的,可是现在,世界一点都不和平,一些国家还在硝烟战火中继续战斗,多少人不能安心生活,多少人无家可归,多少人连顿饭都吃不成,又有多少索然无辜的人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多少可怜的孩子失去了父母,孤独的老人失去了儿女,多少人渴望和平啊!其实我就觉得,和平就在我们手中,大家都放下手中的武器,让国家不再到处都是硝烟。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15篇)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15篇)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15篇)《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快乐的,童年记录着我们童年生活的每一点。

我一开始不这么认为,因为小时候学习让我很害怕。

但是自从看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我就改变了对童年学习的看法。

她的小豆豆是一个调皮活泼可爱的小女孩。

她在学校很淘气。

她不上课,说话很大声。

无奈之下,学校开除了她。

之后我妈带她去了巴学园,让她去巴学园读书。

这所学校有自己的电车教室。

老师和校长都很和蔼。

学校里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有一次,学校组织游泳。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学生们惊慌失措。

大多数学生没有准备泳衣。

只有部分同学的家长送了泳衣。

其他学生都没穿衣服在水里玩。

他们非常高兴!童年是快乐的,多彩的,痛苦的。

让我们一起感受童年的快乐。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2前段时间读了《窗边的小豆豆》一书,当时只作为一种消遣来读这本“小故事”的。

读过之后,感慨万千。

如今再读,依然觉得回味无穷。

几乎人人都有异想天开的童年时光,这种异想天开是何等的奇妙和伟大,但现实的教育世界里,这种顽皮和淘气却一直是我们的教育想要“纠正”的问题。

读着这本书,重新体验着童年时代成长的历程,突然意识到,这个历程其实是创造力和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试探着相互理解和尊重的过程。

在书的催化下,我们会不自觉地回忆自己的童年,可能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没有小豆豆那么幸运,能够进入那样神奇的学校,遇到那么好的校长??在现实的教育世界里,或者说成人世界里,似乎没有多少人能像小豆豆一样长大,“小豆豆”在成长的话题上便显示出了她独有的意义,我想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这本书才会让这么多的人感动,这么多的人为之动容。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3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窗边的小豆豆,我很羡慕小豆豆,她很善良、可亲和蔼的小男孩。

妈妈出来了,看着我在看窗边的小豆豆,然后妈妈也坐了下来,和我一起看这本书。

我很喜欢这本书,然后我就又看了一遍。

在小豆豆的妈妈二十岁时,小豆豆已经六岁了。

幼儿教师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幼儿教师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幼儿教师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幼儿教师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教师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教师读后感1《做最好的老师》中李镇西老师的话说得富有智慧和哲理,道出了他的心声,也说到了我的心坎上,它是我以后工作的航标灯,指明了我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爱”,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份爱。

一直以来,我认为“严”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

”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决不允许幼儿有丝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头,摸一摸下巴……我都认为这是违反课堂纪律的,必须予以批评教育。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出奇的“乖”,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

为此,我一度沾沾自喜,为自己的“高明”而“喝彩”。

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渴望能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乐,但师道尊严令我望而却步。

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才唤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灭的童心。

我才真正认识到那是因为我缺少一份童心。

一直以来,我一贯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幼儿,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幼儿,希望他们变成我想象中的幼儿——“小大人”,个个成为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多学习少玩的完美类型。

孩子们成了我制造的模具中的工具。

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了解吗?不,我并不知道。

而李老师呢?他能够在教育幼儿时“向幼儿学习”,他能够大声疾呼并真诚的实践着“请尊重幼儿的选举权”,他努力追求着“成为幼儿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幼儿最关心的问题”,他勇于在幼儿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也谆谆教诲着年轻老师要“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

李老师说得好:“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决不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合集15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合集15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合集15篇《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他运用了手记的方式来呈现。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像是被李镇西老师带到了他所描述的世界里,又或者是在观看着某部教育性的连续剧。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小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真爱。

特别是对后进生,他也始终如此。

在他的手记二中描述的是他自己与一个后进生的故事。

在文中,他说了这样一句话“离开了后进生学生的研究与关注,素质教育不但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

”在书中他就写了自己与万同的故事。

其实,在每个教师自己的教育过程中都会有像万同这样的学生出现。

面对这样的学生,可能更多的老师是埋怨自己,怎么运气这么不好接到这样一个学生、甚至在心里有点排斥这样的问题生。

包括我,有时候碰到调皮捣蛋的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幼儿、动手能力差的幼儿就会他们有一种“头大”的感觉,会把他们和一些乖巧的孩子作比较,然后就是感慨,怎么同样年龄的孩子差距就那么大呢?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和书中李老师碰到的万同是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反应的真实情况自然也会不同。

但是像万同这样初中年龄段的孩子处在叛逆阶段,如果要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则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怀与关心,更适合他的方式方法,还要细心的发现他的微妙变化,用心找出他的优点等等。

但是这一切对于李老师来说好像应对的如此顺利。

每次我读到万同闯不同的祸时,都觉得这个学生是没得救了,如果我是他的老师我应该会束手无策了。

但是再读下去,李老师总会有办法能使这样一个怪癖的学生接受他的要求,从而使他一点点的进步。

为了这个学生,他可以为了一个不详细的家庭地址去家访,因此找了好几条的路才找到。

为了这个学生,他可以努力协调其他任课老师单独给他出卷。

为了这个学生,他抓住万同每一次的闪光点,为他争取到“国旗下的演讲者”这样的机会……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是幸运的,因为他碰到了这样一个难得的你好老师。

当我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小学生《童年》读后感心得(三篇)

小学生《童年》读后感心得(三篇)

小学生《童年》读后感心得《童年》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通过回忆儿时的点滴,描绘了一个小男孩尼古拉的童年经历。

这本书展现了儿童的天真、童心和对世界的尚未触及的好奇,引人深思。

下面是我读后对《童年》的心得体会。

《童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托尔斯泰通过描写自己的童年经历,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成人世界的思考。

尼古拉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多次回忆起自己童年时的故事,以及与父母、家人、朋友之间的亲情关系。

尼古拉活泼好动、天真无邪,对生活充满了好奇,他喜欢在大自然中游玩,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喜欢妈妈给他讲的故事。

他喜欢浑身自然流露出来的欢愉气息。

在尼古拉的回忆中,他家出了一位家庭教师,这个家庭教师对尼古拉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教会了尼古拉许多知识,启发了他对世界的思考。

家庭教师对他的教诲让尼古拉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使他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尼古拉从教师那里学到了关于宇宙和人生意义的知识,他开始思考关于生与死的问题,关于妈妈去世后他如何与之相处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让尼古拉开始从童年进入到青春期。

通过尼古拉的回忆,我们能感受到对童年的渴望和珍惜。

托尔斯泰在书中写到了尼古拉对父亲的思念,对母亲的深深依恋,对友情的执着追求,对大自然美景的向往。

在尼古拉的眼中,童年是一个纯真无邪的世界,他在书中流露出对童年的深深怀念和对儿时回忆的眷恋之情。

这使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那是快乐、无忧无虑的岁月,留下了我最美好的回忆。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了成人世界给儿童带来的影响。

在尼古拉成长的过程中,他逐渐感知到大人世界的复杂和矛盾,他发现成年人之间的争吵和争斗,并且感到困惑。

这种对成人世界的觉醒让我不禁思考了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事情,那些使我们逐渐失去纯真与童心的经历。

正如小说中所描绘的,成人世界的复杂和成人的思考方式,常常使我们失去了纯真和对生活的热爱。

尼古拉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这些问题,他试图保护自己的童心,留住那些令人难忘的美好瞬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心飞扬的品德课堂
《童心课堂》读后感
当孩子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得以契合,那一句句从孩子心底里流淌而出的是童言;当课堂教学在通向教学目的地的途中,意外发现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那是童趣;当孩子们用自己的真情显露着他们内心的生活奥秘,那是童真;当我们为儿童打开更多认识世界的窗户时,孩子们捧出的是一颗纯净透彻而富有灵性的童心。

长期以来,我们的品德教育虽然内容丰富多彩,但方法却相形见绌,并有明显的智育化倾向。

我想,我们品德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传道授业,更应该触动孩子的心灵,在孩子的心灵中培植真、善、美的幼苗。

所以,如何在品德课教学中应用心理辅导技术,让童趣回归,让童话再现,让童真释放,让童心飞扬,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呼唤“童心”——回归课堂生命的本原
孩子是纯真的,他们的心中充盈着想象,蓄积着创造。

记忆中,那种“童言无忌”的回答曾让我们砰然心动,那些“天马行空”式的思维曾让我们雀跃不已。

曾几何时,孩子的“懂事”,造就了一幕幕不和谐的画面。

在“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职业体验”。

我出示了十几张写有各种职业称谓的卡片,让学生随意抽取,并提问道:20年后,如果你从事这个职业,你喜欢你的职业吗?为什么?
有一个胖胖的男同学抽到了写有“工人”字样的卡片,站起来非常流利地说:“20年后,我是一名光荣的工人。

我热爱我的工作,我能开动机器,制造产品……”这真的是肺腑之言吗?下课后,我走到那个男孩身边,有了如下一番对话:
“你在课堂上回答得很不错嘛。


“随便说说,又不是真的。

”他满不在乎地说。

“如果真的让你长大后去当工人呢?”
“工人有什么好啦,工资又不高,还要下岗的。


“这才是你真实的想法,刚才怎么不说呢?”
“这怎么可以,那是在课堂上哎——”他瞪大了眼睛,一副不可思议的样子。

我们不知道课堂上还有多少真实的声音,我们更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嘴上说得冠冕堂皇,心里却不服气,背后依然我行我素。

我们看到,课堂上,我们的孩子常常是按照教师的喜好和要求在说话,这些话虽然四平八稳,甚至无懈可击,但却不是孩子想说的话,更不是小伙伴在交谈时的“伙伴语言”。

他们往往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哼着“老师教我的歌”,用成人期望的道德价值观念搪塞一番,以至于出现了一批批“老态龙钟的儿童”。

二、解读“童心”——思考童真缺失的缘由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会在课堂上言不由衷?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一次次揣摩
着老师的心思说出一个个完美的答案?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在教学中“形似神离”?为什么我们的教学课会“泛化”成“观赏课”“表演课”?
原因一:课堂教育与社会现实不一致。

在学生日常的所见、所闻、所知中,社会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道德存在着多重标准。

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了大量与品德课堂探讨的道德不一致的现实,使他们对品德课堂上所认识的道德产生了怀疑和困惑,使他们的认识出现了矛盾。

原因二:学生害怕得不到正确的道德评价。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越是年级高的学生,说“真话”的比例就越低,越是在课堂上不敢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

这是为什么呢?主要的心理障碍是怕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

学生从实践中认识到,课堂教学中的标准答案,是书上写的,教师讲的,若不按此回答必然得不到认同,甚至要挨批评,关系到教师对自己道德品质的评价。

学生们总是认为,如果说了真话,会给老师留下坏印象,被同学看不起。

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是顺着教学要求发表意见,以免受到批评、指责。

三、追寻“童心”——重视学生灵性的培养
蒙台梭利说过:“我们只有在儿童身上才能领悟到大自然的雄伟。

”那是因为孩子比成人更多地保留着人类的天性,这种人类的天性就是灵性。

所以,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感性”的功能和“理性”的作用,更要重视“灵性”的价值,追寻那不应该失落的“童心”。

基于目前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笔者近几年尝试着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部分课文的教学中通过心理辅导一般技术的运用来实施课堂教学的部分环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倾听技术
在一个肯接纳、善于倾听的教师面前,学生可以坦呈自己的想法和内心的感受。

品德课堂中的倾听技术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教师身体的专注与倾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以有声语言来实现与学生的交流外,借助面部表情、眼神及身体动作、姿势等非有声语言行为,也可以起到传递知识信息、情感信息的重要作用。

比如和学生面对面的时候,不能双手抱于胸前;和学生交流时,应采用平视对方眉心而说话思考时不定时地移走目光的方式;听学生回答问题时,身体微微前倾;在倾听过程中,教师要有参与,有适当的反应。

反应既可以是言语性的,用“嗯”“是的”“然后呢”“请继续”等言语来鼓励学生继续说下去,也可以是非言语性的,如微笑、眼神、身体前倾、点头等等。

第二个层面是指教师心灵的专注与倾听。

这是指教师并非仅仅是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听,去设身处地地感受。

不但要听懂学生通过言语、行为所表达出来的东西,还要听出学生在交谈中所省略的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

如果品德教师能这样去倾听,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将更有利于全面了解问题的情境和学生的思想状况,选择更恰当的教育方式,收到更明显的教育效果。

2. 角色扮演技术
角色扮演技术是指根据活动需要,让学生扮演活动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需要思考和体验该角色的思想、心理,进而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课堂教学操作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自编或让学生创编一些短剧,并让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

生本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能燃起儿童的学习自觉性,让他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幸福。

留下小学陆勇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