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高频课程设计调频发射机

高频课程设计调频发射机

高频课程设计调频发射机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调频发射机的基本原理,掌握调频调制技术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描述高频课程设计调频发射机的结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3. 学生能够掌握调频发射机参数调整对发射信号质量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调频发射机的组装与调试。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分析并解决调频发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 学生能够利用调频发射机进行信号的传输,具备实际应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对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认识到无线电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年级电子技术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高年级学生对电子技术有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1. 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理论知识。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调频发射机原理:包括调频调制技术、发射机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调频发射机关键参数:如频率、带宽、调制指数等对信号质量的影响。

- 无线电发射法规与标准:了解国家对无线电发射设备的相关规定。

2. 实践操作:- 调频发射机的组装:学生根据原理图,自行组装调频发射机。

- 调频发射机调试:学生调整发射机参数,优化发射效果。

- 信号传输实验:利用调频发射机进行信号传输,测试传输距离和信号质量。

3. 教学大纲:- 第一周:调频发射机原理学习,包括理论知识讲解和案例分析。

- 第二周:调频发射机关键参数学习,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 第三周:无线电发射法规与标准学习,了解行业规范。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高频课程设计姓名:学号:1110510227班级:1105102本课程设计包括中波电台发射系统和中波电台接受系统。

其中发射系统包括主振级、缓冲级、音频放大、AM调制、输出网络几个部分;接受系统包括高频小信号放大、混频器、本地振荡、包络检波、放大几个部分。

本设计分别介绍了系统框图中的每一个模块的电路及仿真结果,然后再仿真。

关键词:中波超外差接收机调制检波一、中波电台发射系统设计1.1设计目的与任务:学生通过理论设计和实物制作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巩固和运用在《通信电子线路》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通信电子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提高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以后从事电子电路设计、研发电子产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技术指标要求:载波频率535-1605KHz,载波频率稳定度不低于10-3,输出负载51Ω,总的输出功率50mW,调幅指数30%~80%。

调制频率500Hz~10kHz。

1.2、功能框图电路图如图:C4C5Vcc=12V 选择的晶体管型号是3DG12B (仿真是实选与其相近的D42C12),其放大倍数β=50,ICQ=3mA ,VCEQ=6V,VEQ=0.2VCC.依据电路计算:R3= (VCEQ- VEQ)/ ICQ=(12-6-0.2×12)V/3×310-mA=1.2K Ω, R4=VEQ/ICQ=0.2×12V/3×310-mA=800Ω. IBQ=ICQ/β=3mA/50=0.06 mA,R1=VBQ/10IBQ=(VEQ+0.7)V/10×0.06×310-mA=5.1K Ω, R2=VCC-VBQ/10IBQ=(12-3.1)V/0.6×310-mA=15K Ω, 因为 4331211114C C C C C C C +≈+++=C5为旁路电容,取C5=33 nF ,又12C C 不能太小,Rp 变大,振幅增大,波形受限,会增加输出波形的高次谐波,12C C 太大,又不能完全补偿振荡电路损耗,而停振,故取12C C =2。

高频课程设计调幅发射机

高频课程设计调幅发射机

高频课程设计调幅发射机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调幅发射机的基本原理、工作方式和应用场景。

具体包括调幅发射机的工作原理、调幅电路的组成、调幅信号的传输和调幅技术的优点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实践,掌握调幅发射机的搭建和调试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调幅发射机的基本原理、工作方式和应用场景。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调幅发射机的工作原理:介绍调幅发射机的工作原理,包括调幅电路的组成、调幅信号的生成和传输等。

2.调幅电路的组成:介绍调幅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放大器、调制器、滤波器等,并解释它们在调幅发射机中的作用。

3.调幅信号的传输:讲解调幅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特点和优点,以及调幅信号在通信中的应用。

4.调幅技术的应用场景:介绍调幅技术在实际通信中的应用场景,如无线电广播、卫星通信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调幅发射机的基本原理、工作方式和应用场景,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实验法:学生进行调幅发射机的搭建和调试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中的调幅技术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调幅技术的应用。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实验经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章节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相关章节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掌握调幅发射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拓展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形象地展示调幅发射机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高频课程设计

高频课程设计

⾼频课程设计1 总体设计⽅案与要求1.1 设计任务的⽬的(1)掌握⾼频电⼦电路的基本设计能⼒及基本调试能⼒,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个可实现调频,调幅功能的晶体正弦波振荡器。

(2)提⾼电⼦电路的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实践能⼒,能够正确使⽤实验仪器进⾏电路的调试与检测。

1.2 设计任务的性能指标根据已知条件,完成通过基于⽯英晶体的正弦波振荡器的设计、连接与仿真。

该振荡器须符合以下要求:(1)采⽤晶体三极管构成⼀个正弦波振荡器;(2)额定电源电压12.0V ,电流1~3mA;其中本振的输出频率为16.455MHz;振荡器的输出频率为10MHz;(3)振荡器输出信号幅度≥0.5 V (P-P)。

2 设计课题总体⽅案及⼯作原理说明2.1 设计⽅案本次设计⾸先以NPN型晶体管9014/9013和标称频率为10MHz/16.455MHz的⽯英晶体为基础分别设计出16.455MHz本振信号振荡器和10MHz的晶体振荡器,然后根据⽯英晶体振荡器的输出要求设计电路,然后根据电路图的基本形式和设计的要求计算出各元件的参数和性能要求。

根据仿真后的电路原理图进⾏调试,从⽽完成整个正弦波振荡器的设计。

2.2 设计⽅案晶体管的介绍和⼯作原理2.2.1 ⽯英晶体的详细介绍⽯英晶体作为滤波、振荡元件已⼴泛应⽤在⼴播通讯、电⼦测量、航空、航天等⽅⾯。

其发展历史只有短短⼏⼗年,美国是发展⽯英晶体最早的国家,⽽像CORNIGN这样的⽼牌公司也只是在1941年才注册成⽴。

最近⼀、⼆⼗年来,由于PCS、GSM、GPS、PDC、CDMA等诸多移动通讯技术的需求,⽯英晶体振荡器中的⽯英晶体谐振器不再是单⼀元件,它已发展成为组件,⽽且⼏乎全部以集成化、全集成化、全数字化形式展现出来,体积⽐过去缩⼩了数倍乃⾄数⼗倍。

⽯英晶体振荡器是⾼精度和⾼稳定度的振荡器,被⼴泛应⽤于彩电、计算机、遥控器等各类振荡电路中,以及通信系统中⽤于频率发⽣器、为数据处理设备产⽣时钟信号和为特定系统提供基准信号。

高频课程设计报告

高频课程设计报告

高频课程设计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高频课程设计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高频课程设计是一种针对特定需求和目标制定的教学计划,旨在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体验。

通过本报告,我们将探讨高频课程设计的定义、目标、设计原则以及评估方法。

2. 高频课程设计的定义和目标2.1 定义高频课程设计是指教师或培训师根据特定的学习需求和目标,设计和组织高频的课程内容。

高频课程设计注重提供与实际工作和生活相关的教育内容,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目标高频课程设计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设计易于实施的实践活动和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设计高频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

3. 高频课程设计的原则3.1 目标导向性高频课程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为导向。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实现其学习目标。

3.2 实践性高频课程设计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设计和组织适合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和项目,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3.3 问题导向性高频课程设计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激发兴趣高频课程设计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设计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5 教学评估和反馈高频课程设计应该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估机制,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以调整和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

4. 高频课程设计的评估方法高频课程设计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

4.1 定性评估方法定性评估方法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进行个案分析,从而评估高频课程设计的效果。

常用的定性评估方法包括教学观察、学生访谈、实际操作评估等。

multisim高频课程设计

multisim高频课程设计

multisim高频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Multisim高频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高频电路的基本概念、设计和仿真方法。

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需要了解高频电路的特点、分类和应用,掌握Multisim 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学会使用该软件进行高频电路的设计与验证。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应能独立完成高频电路的设计与仿真,具备分析和解决高频电路问题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应培养对高频电路设计与仿真的兴趣,提高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频电路基本概念,介绍高频电路的定义、特点和分类;第二部分是 Multisim 仿真软件的使用,讲解Multisim 软件的安装、界面及其基本操作;第三部分是高频电路设计与仿真,包括放大器、滤波器、振荡器等常见高频电路的设计与仿真;第四部分是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讲授法,用于讲解高频电路基本概念和 Multisim 软件的使用;讨论法,在课堂或课后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实验法,让学生动手进行高频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包括《高频电路》、《Multisim 仿真软件教程》等;参考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多媒体资料,包括教学PPT、视频等;实验设备,包括电脑、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用于进行高频电路的设计与验证。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问和团队协作等情况;作业包括课后练习和实验报告,用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考试则分为期中和期末两次,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频课程设计仿真

高频课程设计仿真

高频课程设计仿真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XXX基本概念,了解XXX的基本原理,能够描述XXX的特点和应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XXX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XXX技能,提高XXX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XXX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XXX领域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X基本概念、XXX的基本原理、XXX的特点和应用。

1.XXX基本概念:介绍XXX的定义、性质和分类,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XXX基本概念。

2.XXX的基本原理:讲解XXX的工作原理、影响因素和操作方法,帮助学生掌握XXX的基本原理。

3.XXX的特点和应用:分析XXX的优势和局限性,介绍XXX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传授XXX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XXX的应用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XXX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XXX》作为主要教材,提供系统的XXX知识体系。

2.参考书:推荐《XXX》等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XXX的原理和应用。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亲手操作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高频频率及课程设计

高频频率及课程设计

高频频率及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高频频率的概念,掌握其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进行运用。

2. 学生能掌握频率分布表的制作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数据分布的特点。

3. 学生能运用统计学知识,对高频频率的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计算器或统计软件进行高频频率的计算和分析。

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频率分布表的制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高频频率的知识,培养对数据分析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培养合作精神。

3. 学生通过对高频频率的实际应用,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数学学科,以统计学为基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年级,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需要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对课程目标进行有效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依据课程目标,选定以下教学内容:1. 高频频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频率的定义与性质- 高频频率的计算公式- 实际问题中的高频频率分析2. 频率分布表及其制作:- 频率分布表的概念与作用- 制作频率分布表的步骤与方法- 频率分布表的解读与应用3. 统计数据分析与推断:- 数据分布的特征参数- 高频频率数据的统计分析- 数据推断与预测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高频频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引入频率的定义,讲解计算公式,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和练习。

第二课时:频率分布表及其制作,指导学生动手制作频率分布表,分析数据分布特点。

第三课时:统计分析与推断,运用频率分布表进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推断和预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高频电子线路
课设项目:调频接收机设计课设地点:高频实验室
专业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3年1 月13 日
一、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题设计与调试,提高动手能力,巩固已学知识,建立无线电调频接收机的整体概念,了解调频接收机整体与各单元电路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从而能正确设计、计算调频接收机的各个单元电路:输入回路、高频放大、混频、中频放大、鉴频及低频功放级。

初步掌握调频接收机的调整及测试方法。

二、调频接收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调频接收机的主要技术指标有:
1.工作频率范围
接收机可以接受到的无线电波的频率范围称为接收机的工作频率范围或波段覆盖。

接收机的工作频率必须与发射机的工作频率相对应。

如调频广播收音机的频率范围为88~108MH,是因为调频广播收音机的工作范围也为88~108MHz
2.灵敏度
接收机接收微弱信号的能力称为灵敏度,通常用输入信号电压的大小来表示,接收的输入信号越小,灵敏度越高。

调频广播收音机的灵敏度一般为5~30uV。

3.选择性
接收机从各种信号和干扰中选出所需信号(或衰减不需要的信号)的能力称为选择性,单位用dB(分贝)表示dB数越高,选择性越好。

调频收音机的中频干扰应大于50dB。

4.频率特性
接收机的频率响应范围称为频率特性或通频带。

调频机的通频带一般为200KHz。

5.输出功率
接收机的负载输出的最大不失真(或非线性失真系数为给定值时)功率称为输出功率。

三、调频接收机组成
图一调频接收机组成框图
一般调频接收机的组成框图如图一所示。

其工作原理是:天线接受到的高频信号,经输入调谐回路选频为f1,再经高频放大级放大进入混频级。

本机振荡器输出的另一高频f2亦进入混频级,则混频级的输出为含有f1、f2、(f1+f2)、(f2-f1)等频率分量的信号。

混频级的输出接调频回路选出中频信号(f2-f1),再经中频放大器放大,获得足够高增益,然后鉴频器解调出低频调制信号,由低频功放级放大。

由于天线接收到的高频信号经过混频成为固定的中频,再加以放大,因此接收机的灵敏度较高,选择性较好,性能也比较稳定。

四、单元电路设计
1、高频小信号放大电路
如下图所示为共射级接法的晶体管高频小信号放大器。

他不仅要放大高频信号,而且还要有一定的选频作用,因此晶体管的负载为LC并联谐振回路。

在高频情况下,晶体管本身的极间电容及连接导线的分布参数等会影响的频率和相位。

从天线接收到的高频信号经过选频回路,选取信号为fs=10.7MHZ的有用信号,经晶体管进行放大,由调谐回路,进一步滤除无用信号。

电路图如下所示:
图二高频小信号放大电路
2、混频电路
因为中频比外来信号频率低且固定不变,中频放大器容易获得比较大的增益,从而提高收音机的灵敏度。

在较低而又固定的中频上,还可以用较复杂的回路系统或滤波器进行选频。

它们具有接近理想矩形的选择性曲线,因此有较高的邻道选择性。

如果器件仅实现变频,振荡信号由其它器件产生则称之为混频器。

二极管环形混频器
四个二极管组成平衡电路如下图所示。

构成的二极管环形混频电路中,各二极管均工作在受参考信号控制的开关的状态,它是另一类开关工作的乘法器。

图三二极管环形混频电路
3、中频放大电路
中频放大电路的任务是把变频得到的中频信号加以放大,然后送到检波器检波。

中频放大电路对超外差收音机的灵敏度、选择性和通频带等性能指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频变压器的初级线圈与电容组成LC并联谐振回路,由于并联谐振回路对诣振频率的信号阻抗很大,对非谐振频率的信号阻抗较小。

所以中频信号在中频变压器的初级线圈上产生很大的压降,并且耦合到下一级放大,对非谐振频率信号压降很小,几乎被短路(通常说它只能通过中频信号),从而完成选频作用,提高了接收机的选择性。

由LC调谐回路特性知,中频选频回路的通频带B=f2- f1=fd/QL,式中Q L是回路的有载品质因数。

Q L值愈高,选择性愈好,通频带愈窄;反之,通频带愈宽,选择性愈差。

4、回路鉴频器是由三个调谐回路组成的调频-调幅调频变换电路和上下对称的两个振幅检波器组成。

初级回路谐振于调频信号的中心频率,其通带较宽。

图四鉴频器电路
5、从鉴频器输出的信号一般很小,所以在输出级一般采用低频功率放大器。

本设计中低频功率放大电路如下所示:
图五低频功率放大器
五、调频接收机总电路
图六调频接收机仿真电路
六、调试电路
1、在高频实验室连接电路得到调频接收机,如下为调试电路:
图七调频接收机调试电路
2、各部分调试电路所得波形图
图八高频小信号放大器输出
图九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输出
图十变容二极管调频输出
图十一中频放大鉴频解调输出
七、心得体会
超外差式接收机的基本原理是:从天线收到的微弱高频信号先经过一级或几级的高频小信号放大器放大,然后送至混频器与本地振荡器所产生的等幅振荡电压想混合,所得到的输出电压包络线形状不变,仍与原来的信号波形相似,但载波频率所转换为两个高频频率之差,(或和),这叫做中频。

中频电压再经中频放大器放大,送入检波器,得检波输出电压。

最后检波输出电压经低频放大器放大,送到扬声器(或耳机)中转变为声音信号。

通过本次设计,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设计一个成功的电路,必须要有耐心,要有坚持的毅力。

在整个电路的设计过程中,花费时间最多的是各个单元电路的连接及电路的细节设计上。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仔细比较分析其原理以及可行的原因,最后还是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使整个电路可稳定工作。

课设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反复实践,其过程很可能相当烦琐,有时花很长时间设计出来的电路还是需要重做,那时心中未免有点灰心,有时还特
别想放弃,此时更加需要静下心,查找原因。

在摸索该如何设计电路使之实现所需功能的过程中,特别有趣,培养了我的设计思维,增加了实际操作能力。

在让我体会到了设计电路的艰辛的同时,更让我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作为一名信息专业的学生,我要继续努力学习对相关软、硬件工具的使用,和专业知识的巩固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