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几何部分专题复习

合集下载

中考数学几何专题复习

中考数学几何专题复习

专题 几何专题题型一考察概念基础知识点型例1如图1,等腰△ABC 的周长为21,底边BC = 5,AB 的垂直平分线是DE ,则△BEC 的周长为 ; 例2 如图2,菱形ABCD 中,60A ∠=°,E 、F 是AB 、AD 的中点,若2EF=,菱形边长是______.图1 图2 图3 例3 已知AB 是⊙O 的直径,PB 是⊙O 的切线,AB =3cm,PB =4cm,则BC = . 题型二折叠题型:折叠题要从中找到对就相等的关系,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解; 沿DE 折叠,若48CDE ∠=°,则APD ∠等例4 D E ,分别为AC ,BC 边的中点,于 ;例5如图4.矩形纸片ABCD 的边长AB =4,AD =2.将矩形纸片沿 EF 折叠, 使点A 与点C 重合,折叠后在其一面着色图,则着色部分的面积为A . 8B .112C . 4D .52EDBC A P图4图5 图6题型三涉及计算题型:常见的有应用勾股定理求线段长度,求弧长,扇形面积及圆锥体积,侧面积,三角函数计算等;例6如图3,P 为⊙O 外一点,PA 切⊙O 于A,AB 是⊙O 的直径,PB 交⊙O 于C,PA =2cm,PC =1cm,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 是A.2235cm π- B 2435cm π- C 24235cm π- D 2232cm π- 图3 题型四证明题型: 第二轮复习之几何一——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1:SAS例1如图,AC 是菱形ABCD 的对角线,点E 、F 分别在边AB 、AD 上,且 AE=AF; 求证:△ACE ≌△ACF例2 在正方形ABCD 中,AC 为对角线,E 为AC 上一点,连接EB 、ED . 1求证:△BEC ≌△DEC ;2延长BE 交AD 于F ,当∠BED =120°时,求∠EFD 的度数.BD GFF ADFEBCDCBA EFG判定方法2:AASASA例3 如图,ABCD 是正方形,点G 是BC 上的任意一点,DE AG ⊥于 E ,BF DE ∥,交 AG 于F ,求证:AFBF EF =+.例4如图,在□ABCD 中,分别延长BA,DC 到点E,使得AE=AB, CH=CD 连接EH,分别交AD,BC 于点F,G;求证:△AEF ≌△CHG.判定方法3:HL 专用于直角三角形例5在△ABC 中,AB=CB,∠ABC=90o,F 为AB 延长线上一点,点E在BC上, 且AE=CF. 1求证:Rt △AB E ≌Rt △CBF; 2若∠CAE=30o,求∠ACF 度数.对应练习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为BC 中点,AE 的延长线与DC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1证明:∠DFA = ∠FAB; 2证明: △ABE≌△FCE.2.如图,点E 是正方形ABCD 内一点,CDE ∆是等边三角形,连接EB 、EA ,延长BE 交边AD 于点F . 1求证:BCE ADE ∆≅∆;5分2求AFB ∠的度数.5分3.如图,已知∠ACB =90°,AC =BC ,BE ⊥CE 于E ,AD ⊥CE 于D ,CE 与AB 相交于F .1求证:△CEB ≌△ADC ;2若AD =9cm,DE =6cm,求BE 及EF 的长.第二轮复习之几何二——三角形相似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例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过点A 作AE ⊥BC,垂足为E,连接DE,F 为线段DE 上一点,且∠AFE =∠B. 1求证:△ADF ∽△DEC2若AB =4,AD =33,AE =3,求AF 的长. 例2如图9,点P 是正方形ABCD 边AB 上一点不与点A .B重合,连接PD 并将线段PD 绕点P 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线段PE, PE 交边BC 于点F .连接BE 、DF;E B D A CF AF DEB CABCEFABCDF EF ED CBA 1求证:∠ADP=∠EPB ; 2求∠CBE 的度数; 3当APAB的值等于多少时.△PFD ∽△BFP 并说明理由.2.相似与圆结合,注意求证线段乘积,一般是转化证它所在的三角形相似;将乘积式转化为比例式→比例式边长定位到哪个三角形→找条件证明所在的三角形相似 例3 如图,在△ABC 中,AB=AC,以AB 为直径的⊙O 交AC 与E,交BC 与D .求证:1D 是BC 的中点;2△BEC∽△ADC; 3BC 2=2AB CE .3.相似与三角函数结合,①若题目给出三角函数值一般会将给出的三角函数值用等角进行转化,然后求线段的长度②求某个角的三角函数值,一般会先将这个角用等角转化,间接求三角函数值例4如图,点E 是矩形ABCD 中CD 边上一点,⊿BCE 沿BE 折叠为⊿BFE,点F 落在AD 上.1求证:⊿ABE∽⊿DFE ;2若sin∠DFE=31,求tan∠EBC 的值. 练习一、选择题1、如图1,将非等腰ABC △的纸片沿DE 折叠后,使点A 落在BC 边上的点F 处.若点D 为AB 边的中点,则下列结论:①BDF △是等腰三角形;②DFE CFE ∠=∠;③DE 是ABC △的中位线,成立的有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①②③图1 图22.如图,等边△ABC 中,BD=CE,AD 与BE 相交于点P,则∠APE 的度数是A .45° B.55° C.60° D.75° 3.如图3,在ABC △中,13AB AC ==,10BC =,点D 为BC 的中点,DE DE AB ⊥,垂足为点E ,则DE等于A .1013 B .1513 C .6013 D .7513MEDCBA图3 图4 图5GFE CBADAO BCXY4.如图4,⊿ABC 和⊿CD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点B,C,D 在一条直线上,点M 是AE 的中点,下列结论:①tan∠AEC=CDBC;②S ⊿ABC +S ⊿CDE ≧S ⊿ACE ;③BM⊥DM;④BM=DM.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1个 B2个 C3个 D4个5.如图5,等边三角形ABC 中,D 、E 分别为AB 、BC 边上的两个动点,且总使AD=BE ,AE 与CD 交于点F ,AG ⊥CD 于点G,则FGAF= . 6.如图6,已知点A 、B 、C 、D 均在已知圆上,AD ∥BC ,AC 平分∠BCD ,∠ADC = 120°,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10cm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 32B.3C. 23D. 43图6 图7对折,使点A 落在点1A 处;已知7.如图7,在直角坐标系中,将矩形OABC 沿OB3=OA ,1=AB ,则点1A 的坐标是 ; A 、23,23 B 、23,3 C 、23,23 D 、21,23 三、解答题1如图,矩形ABCD 中,点E 是BC 上一点,AE =AD,DF⊥AE 于F,连结DE.求证:DF =DC .2.如图,四边形ABCD 是矩形,△PBC 和△QCD 都是等边三角形,且点P 在矩形上方,点Q 在矩形内.求证:1∠PBA =∠PCQ =30°;2PA =PQ .3.如图9,已知点D 为等腰直角△ABC 内一点,∠CAD =∠CBD =15°,E 为AD 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 =CA .1求证:DE 平分∠BDC ;2若点M 在DE 上,且DC=DM ,求证: ME=BD . 4.如图5AB 是⊙O 的直径,AC 是弦,CD 是⊙O 的切线,C 为切点,AD ⊥CD 于点D .求证:1∠AOC =2∠ACD ; 2AC 2=AB ·AD . 、5.把一张矩形ABCD 纸片按如图方式折叠,使点A 与点E 重合,点C 与点F 重合E 、F 两点均在BD 上,折痕分别为BH 、DG;1求证:△BHE ≌△DGF ;2若AB =6cm,BC =8cm,求线段FG 的长;6.如图8,在Rt △ABC 中,∠BAC=90°,AC=2AB,点D 是AC 的中点,将一块锐角为45°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使三角板斜边的两个端点分别与A 、D 重合, 连结BE 、EC .试猜想线段BE 和EC 的数量及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ABCDEAC B DPQABCDEF 第二轮复习之几何三——四边形例1 如图,分别以Rt△ABC 的直角边AC 及斜边AB 向外作等边△ACD、等 边△ABE;已知∠BAC=30o,EF⊥AB,垂足为F,连结DF;1试说明AC=EF ;2求证:四边形ADFE 是平行四边形;例2如图,AD ∥FE,点B 、C 在AD 上,∠1=∠2,BF =BC⑴求证:四边形BCEF 是菱形⑵若AB =BC =CD,求证:△ACF ≌△BDE例3如图,四边形ABCD 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点G 是BC 延长线上一 点,连结AG,点E 、F 分别在AG 上,连接BE 、DF,∠1=∠2 ,∠3=∠4.1证明:△ABE≌△DAF; 2若∠AGB=30°,求EF 的长.例4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已知AD BC ∥,AB DC =,2AD =, 4BC =延长BC 到E ,使CE AD =.1证明:BAD DCE △≌△;2如果AC BD ⊥,求等腰梯形ABCD 的高DF 的值.对应练习1.如图,在菱形ABCD 中,∠A=60°,点P 、Q 分别在边AB 、BC 上,且AP=BQ . 1求证:△BDQ ≌△ADP ;2已知AD=3,AP=2,求cos ∠BPQ 的值结果保留根号.2、如图,E F ,是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上两点,AF CE DF BE DFBE ==,,∥. 求证:1AFD CEB △≌△.2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3. 如罔7,在一方形ABCD 中.E 为对角线AC 上一点,连接EB 、ED,1求证:△BEC ≌△DEC :2延长BE 交AD 于点F,若∠DEB=140°.求∠AFE 的度数.4.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延长CB 到点E ,使BE =AD ,连接DE 交AB 于点M .1求证:△AMD ≌△BM E ;2若N 是CD 的中点,且M N=5,BE =2,求BC 的长.第二轮复习之几何四——圆Ⅰ、证线段相等例1:如图,AB 是⊙O 的直径,C 是的中点,CE ⊥AB 于 E ,BD 交CE 于点F .1求证:CF=BF ;2若CD =6, AC =8,则⊙O 的半径为 ___ ,CE 的长是 ___ .ABDEFCDAB EC F ACBDEFO2、证角度相等例2如图,AB 是⊙O 的直径,C 为圆周上一点,30ABC ∠=︒,过点B 的切线与CO 的延长线交于点D .:求证:1CAB BOD ∠=∠;2ABC ∆≌ODB ∆. 3、证切线点拨:证明切线的方法——连半径,证垂直;根据: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例3如图,四边形ABCD 内接于⊙O,BD 是⊙O 的直径, AE⊥CD 于点E,DA 平分∠BDE;1求证:AE 是⊙O 的切线;2若∠DBC=30°,DE=1cm,求BD 的长;例4如图,点A 、B 、C 、D 都在⊙O 上,OC⊥AB,∠ADC=30°. 1求∠BOC 的度数;2求证:四边形AOBC 是菱形. 对应练习1.如图,已知⊙O 的直径AB 与弦CD 互相垂直,垂足为点E . ⊙O 的切线BF 与弦AD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 ,且AD =3,cos ∠BCD= . 1求证:CD ∥BF ; 2求⊙O 的半径; 3求弦CD 的长.2.如图,点D 是⊙O 的直径CA 延长线上一点,点B 在⊙O 上,且AB =AD =AO .1求证:BD 是⊙O 的切线.2若点E 是劣弧BC 上一点,AE 与BC 相交于点F,且△BEF 的面积为8,cos∠BFA=32,求△ACF 的面积.1.一副三角板,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则图中∠α的度数是A .75B .60C .65D .55图1 图22.如图2,在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高,点E 、F 是AD 上的两点,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 .43B .33C .23D .33.如图3,△ABC 中,∠C =90°,AC =3,∠B =30°,点P 是BC 边上的动点,则AP 长不可能是DCBOADOBCA E 例7图43DOEC O图 8OFE BCADCB A O P D图3 图4 A B C D74. 如图4,直角三角形纸片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6,8,现将ABC △如图那样折叠,使点A 与点B 重合,折痕为DE ,则tan CBE ∠的值是 A .247B .73C .724D .135.如图5,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C 是斜边,将ABP △绕点A 逆时针旋转后,能与ACP '△重合,如果3AP =,那么PP '的长等于 A .32B .23C .42 D .336. 图6,已知等边△ABC 中,点D,E 分别在边AB,BC 上,把△BDE 沿直线DE 翻折,使点B 落在点B ˊ处,DB ˊ,EB ˊ分别交边AC 于点F,G,若∠ADF=80o ,则∠EGC 的度数为 图5 图67.如图,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4cm,AD=7cm,∠ABC 的平分线交AD•于点E,交CD 的延长线于点F,则DF=______cm .8.如图,矩形ABCD 中,AB =2,BC =3,对角线AC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D,BC 于点E 、F,连接CE,则CE 的长________.9.如图,BD 是⊙O 的直径,OA ⊥OB,M 是劣弧错误!上一点,过点M 作⊙O 的切线MP 交OA 的延长线于P 点,MD 与OA 交于点N; 1求证:PM=PN ; 2若BD=4,PA=32AO,过B 点作BC ∥MP 交⊙O 于C 点,求BC 的长. 10.如图,在△ABC 中,以AB 为直径的⊙O 交BC 于点P,PD ⊥AC 于点D,且PD 与⊙O 相切.1求证:AB =AC ;2若BC =6,AB =4,求CD 的值.11.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点C 在FD 的延长线上,AB ∥CF,∠F=∠ACB=90°, ∠ E=45°,∠A=60°,AC=10,试求CD 的长.12.如图,四边形ABCD 是边长为a 的正方形,点G ,E 分别是边AB ,BC 的中点,∠AEF =90o,且EF 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CF 于点F . 1证明:∠BAE =∠FEC ; 2证明:△AGE ≌△ECF ; 3求△AEF 的面积.13.如图,矩形ABCD 中,53AB AD ==,.点E 是CD 上的动点,以AE 为直径的O ⊙与AB 交于点F ,过点F 作FG BE ⊥于点G .1当E 是CD 的中点时:①tan EAB ∠的值为______________; ② 证明:FG 是O ⊙的68CEABD切线;2试探究:BE 能否与O ⊙相切 若能,求出此时DE 的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几何之——解直角三角形1在△ABC 中,∠C=90°,sinA=45,则tanB =A .43B .34C .35D .452、在 ABC 中,若|sinA-22 |+23-cosB 2=0, ∠A.∠B 都是锐角,则∠C 的度数是A. 750B. 9003、如下左图,在△ABC 中,∠C=90°,AB=13,BC=5,则sinA 的值是A 、513B 、1213 C 、512D 、1354如上右图,在四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AB 、AD 的中点,若EF=2, BC=5,CD=3,则tanC 等于A 、34B 、43C 、35D 、455、如,在矩形ABCD 中,DE⊥AC 于E,设∠ADE=α,且53cos =α, AB = 4, 则AD 的长为 . A3 B316 C 320 D 516 6在锐角△ABC 中,∠BAC=60°,BD、CE 为高,F 为BC 的中点,连接DE 、DF 、EF,则结论:①DF=EF;②AD:AB=AE :AC ;③△DEF 是等边三角形;④BE+CD=BC;⑤当∠ABC=45°时,BE=√2DE 中,一定正确的有A 、2个B 、3个C 、4个D 、5个7.084sin 45(3)4-︒+-π+-=为528.某人沿着有一定坡度的坡面前进了10米,此时他与水平地面的垂直距离米,则这 个破面的坡度为 . 9.如图,已知直线1l∥2l ∥3l ∥4l ,相邻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都是1,如果正方形ABCD 的四个顶点分别在四条直线上,则sin α= . 直角三角形常见模型1 张华同学在学校某建筑物的C 点处测得旗杆顶部A 点的仰角为30°,旗杆底部B 点的俯角为45°.若旗杆底部B 点到建筑物的水平距离BE=9米,旗杆台阶高1米,试求旗杆AB 的高度;2.海船以5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行驶,在A 处看见灯塔B 在海船的北偏东DE OCBG FAABC DαAABCDEADBE图6i =1:3C60°方向,2小时后船行驶到C 处,发现此时灯塔B 在海船的北偏西45方向,求此时灯塔B 到C 处的距离; 3某年入夏以来,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位不断下降,一条船在松花江某段自西向东沿直线航行,在A 处测得航标C 在北偏东60°方向上;前进100m 到达B 处,又测得航标C 在北偏东45°方向上如图,在以航标C 为圆心,120m 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有浅滩,如果这条船继续前进,是否有被浅滩阻碍的危险4如图6,梯形ABCD 是拦水坝的横断面图,图中3:1=i 是指坡面的铅直高度DE 与水平宽度CE 的比,∠B=60°,AB=6,AD=4,求拦水坝的横断面ABCD 的面积.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参考数据:3≈,2≈3 1.73≈。

【复习专题】中考数学复习:几何综合题

【复习专题】中考数学复习:几何综合题

几何综合题(旋转为主的题型)一、知识梳理二、教学重、难点三、作业完成情况四、典题探究例1 已知:如图,点P 是线段AB 上的动点,分别以AP 、BP 为边向线段AB 的同侧作正△APC和正△BPD ,AD 和BC 交于点M.(1)当△APC 和△BPD 面积之和最小时,直接写出AP : PB 的值和∠AMC 的度数; (2)将点P 在线段AB 上随意固定,再把△BPD 按顺时针方向绕点P 旋转一个角度α,当α<60°时,旋转过程中,∠AMC 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证明你的结论.(3)在第(2)小题给出的旋转过程中,若限定60°<α<120°,∠AMC 的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若变化,请写出∠AMC 的度数变化范围;若不变化,请写出∠AMC 的度数.例2 探究:(1)如图1,在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EAF =45°,试判断BE 、DF 与EF 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判断结果: ;(2)如图2,若把(1)问中的条件变为“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 +∠D =180°,E 、F 分别是边BC 、CD 上的点,且∠EAF=21∠BAD ”,则(1)问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在(2)问中,若将△AEF 绕点A 逆时针旋转,当点分别E 、F 运动到BC 、CD 延长线上时, 如图3所示,其它条件不变,则(1)问中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给出结论并予以证明..例3 已知:△ABC 和△ADE 是两个不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BA =BC ,DA =DE ,联结EC ,取EC 的中点M ,联结BM 和DM .(1)如图1,如果点D 、E 分别在边AC 、AB 上,那么BM 、DM 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是 ;(2)将图1中的△ADE 绕点A 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判断(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DCB AEMMEABCD图1 图2例4 在ABCD 中,A DBC ∠=∠,过点D 作DE DF =,且EDF ABD =∠,连接EF ,EC ,N 、P 分别为EC ,BC 的中点,连接NP . (1)如图1,若点E 在DP 上,EF 与DC 交于点M ,试探究线段NP 与线段NM 的数量关系及ABD ∠与MNP ∠满足的等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2)如图2,若点M 在线段EF 上,当点M 在何位置时,你在(1)中得到的结论仍然成立,写出你确定的点M 的位置,并证明(1)中的结论.五、演练方阵A 档(巩固专练)1.(1)如图1,△ABC 和△CDE 都是等边三角形,且B 、C 、D 三点共线,联结AD 、BE相交于点P ,求证: BE = AD .(2)如图2,在△BCD 中,∠BCD <120°,分别以BC 、CD 和BD 为边在△BCD 外部作等边三角形ABC 、等边三角形CDE 和等边三角形BDF ,联结AD 、BE 和CF 交于点P ,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只填序号即可)①AD=BE=CF ;②∠BEC=∠ADC ;③∠DPE=∠EPC=∠CPA =60°; (3)如图2,在(2)的条件下,求证:PB+PC+PD=BE .2. 已知:2AD =,4BD =,以AB 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ABC .使C 、D 两点落在直线AB 的两侧. (1)如图,当∠ADB=60°时,求AB 及CD 的长;(2)当∠ADB 变化,且其它条件不变时,求CD 的 最大值,及相应∠ADB 的大小.3. 如图,△ABC 中,∠ACB=90°,AD=AC,AB=AN,连结CD 、BN,CD 的延长线交BN 于点F . (1)当∠ADN 等于多少度时,∠ACE=∠EBF,并说明理由;(2)在(1)的条件下,设∠ABC=α,∠CAD =β,试探索α、β满足什么关系时,△ACE ≌△FBE ,并说明理由.4. 在△ABC 中,AB =4,BC =6,∠ACB =30°,将△ABC 绕点B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A 1BC 1. (1)如图1,当点C 1在线段CA 的延长线上时,求∠CC 1A 1的度数; (2)如图2,连接AA 1,CC 1.若△CBC 1的面积为3,求△ABA 1的面积;(3)如图3,点E 为线段AB 中点,点P 是线段AC 上的动点,在△ABC 绕点B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过程中,点P 的对应点是点P 1,直接写出线段EP 1长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图2AFAB 图1C 1C BA 1A图2A 1C 1ABC图1图3A5. 问题1: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B =BC =CD ,点M ,N 分别在AD ,CD 上,若∠MBN =12∠ABC ,试探究线段MN ,AM ,CN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不用证明;问题2:如图2,在四边形ABCD 中,AB =BC ,∠ABC +∠ADC =180°,点M ,N 分别在DA ,CD 的延长线上,若∠MBN =12∠ABC 仍然成立,请你进一步探究线段MN ,AM ,CN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写出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6. 如图,四边形ABCD 、1111A B C D 是两个边长分别为5和1且中心重合的正方形.其中,正方形1111A B C D 可以绕中心O 旋转,正方形ABCD 静止不动.(1)如图1,当11D D B B 、、、四点共线时,四边形11DCC D 的面积为 __; (2)如图2,当11D D A 、、三点共线时,请直接写出11CD DD = _________; (3)在正方形1111A B C D 绕中心O 旋转的过程中,直线1CC 与直线1DD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__,请借助图3证明你的猜想.B 档(提升精练)1. 如图,△ABC 中,∠90ACB =︒, 2=AC ,以AC 为边向右侧作等边三角形ACD . (1)如图24-1,将线段AB 绕点A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1AB ,联结1DB ,则与1DB 长度相等的线段为 (直接写出结论);(2)如图24-2,若P 是线段BC 上任意一点(不与点C 重合),点P 绕点A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点Q ,求ADQ ∠的度数; (3)画图并探究:若P 是直线BC 上任意一点(不与点C 重合),点P 绕点A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点Q ,是否存在点P ,使得以 A 、 C 、 Q 、 D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梯形,若存在,请指出点P 的位置,并求出PC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 如图1,△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DEF 是正方形,D 、F 分别在AB 、AC 边上,此时BD=CF ,BD ⊥CF 成立.(1)当正方形ADEF 绕点A 逆时针旋转θ(0°<θ<90°)时,如图2,BD=CF 成立吗? 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2)当正方形ADEF 绕点A 逆时针旋转45°时,如图3,延长BD 交CF 于点G . ①求证:BD ⊥CF ; ②当AB=4,AD=时,求线段BG 的长.3. 已知:在△AOB 与△COD 中,OA =OB ,OC =OD ,︒=∠=∠90COD AOB .(1)如图1,点C 、D 分别在边OA 、OB 上,连结AD 、BC ,点M 为线段BC 的中点,连结OM ,则线段AD 与OM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位置关系是 ; (2)如图2,将图1中的△COD 绕点O 逆时针旋转,旋转角为α (︒<<︒900α).连结AD 、BC ,点M 为线段BC 的中点,连结OM .请你判断(1)中的两个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如图3,将图1中的 △COD 绕点 O 逆时针旋转到使 △COD 的一边OD 恰好与△AOB 的边OA 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点C 落在OB 上,点M 为线段BC 的中点.请你判断(1)中线段AD 与OM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4. 在Rt △ABC 中,AB =BC ,∠B =90°,将一块等腰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O 放在斜边AC 上,将三角板绕点O 旋转. (1)当点O 为AC 中点时,①如图1, 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AB ,BC 于E 、F 两点,连接EF ,猜想线段AE 、CF 与EF 之间存在的等量关系(无需证明);②如图2, 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AB ,BC 延长线于E 、F 两点,连接EF ,判断①中的猜想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2)当点O 不是AC 中点时,如图3,,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AB ,BC 于E 、F 两点,若14AO AC ,求OE OF的值.5. 如图1,四边形ABCD ,将顶点为A 的角绕着顶点A 顺时针旋转,若角的一条边与DC 的延长线交于点F ,角的另一条边与CB 的延长线交于点E ,连接EF . (1)若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当∠EAF=45°时,有EF=DF -BE .请你思考如何证明这个结论(只思考,不必写出证明过程);(2)如图2,如果在四边形ABCD 中,AB=AD ,∠ABC=∠ADC=90°,当∠EAF=21∠BAD 时,EF 与DF 、BE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只需写出结论); (3)如图3,如果四边形ABCD 中,AB=AD ,∠ABC 与∠ADC 互补,当∠EAF=21∠BAD 时,EF 与DF 、BE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并给予证明.(4)在(3)中,若BC=4,DC=7,CF=2,求△CEF 的周长(直接写出结果即可).C 档(跨越导练)1. 已知:正方形ABCD 中,45MAN ∠=,绕点A 顺时针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CB 、DC (或它们的延长线)于点M 、N . (1)如图1,当M A N ∠绕点A 旋转到BM DN =时,有BM DN MN +=.当M A N ∠ 绕点A 旋转到BM DN ≠时,如图2,请问图1中的结论还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2)当MAN ∠绕点A 旋转到如图3的位置时,线段BM DN ,和MN 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证明.2. 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对角线ACBD 相交于O .(1) 如图1,设 E 、F 分别是AD 、AB 上的点,且∠EOF =90°,线段AF 、BF 和EF 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请你用等式直接写出这个数量关系;(2)如图2,设 E 、F 分别是AB 上不同的两个点,且∠EOF =45°,请你用等式表示线段AE 、BF 和E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 问题:如图1, 在Rt △ABC 中,90C ∠=︒,30ABC ∠=︒,点D 是射线CB 上任意一点,△ADE 是等边三角形,且点D 在ACB ∠的内部,连接BE .探究线段BE 与DE 之间的数量关系. 请你完成下列探究过程:先将图形特殊化,得出猜想,再对一般情况进行分析并加以证明.(1) 当点D 与点C 重合时(如图2),请你补全图形.由BAC ∠的度数为 ,点E落在 ,容易得出BE 与DE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2) 当点D 在如图3的位置时,请你画出图形,研究线段BE 与DE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与(1)中的结论相同,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4. 在△ABC 中,AB=AC ,∠BAC=α(︒<<︒600α),将线段B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D 。

中考数学一轮复习几何部分专题21:切线的判定与性质(教师用,附答案)

中考数学一轮复习几何部分专题21:切线的判定与性质(教师用,附答案)

中考数学一轮复习几何部分专题21:切线的判定与性质必考知识点:1、掌握切线的判定及其性质的综合运用,在涉及切线问题时,常连结过切点的半径,切线的判定常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连半径证垂直,二是作垂线证半径。

2、掌握切线长定理的灵活运用,掌握三角形和多边形的内切圆,三角形的内心。

必考例题:【例1】如图,AC 为⊙O 的直径,B 是⊙O 外一点,AB 交⊙O 于E 点,过E 点作⊙O 的切线,交BC 于D 点,DE =DC ,作EF ⊥AC 于F 点,交AD 于M 点。

(1)求证:BC 是⊙O 的切线; (2)EM =FM 。

分析:(1)由于AC 为直径,可考虑连结EC ,构造直角三角形来解题,要证BC 是⊙O 的切线,证到∠1+∠3=900即可;(2)可证到EF ∥BC ,考虑用比例线段证线段相等。

证明:(1)连结EC ,∵DE =CD ,∴∠1=∠2 ∵DE 切⊙O 于E ,∴∠2=∠BAC ∵AC 为直径,∴∠BAC +∠3=900∴∠1+∠3=900,故BC 是⊙O 的切线。

(2)∵∠1+∠3=900,∴BC ⊥AC 又∵EF ⊥AC ,∴EF ∥BC ∴CDMFAD AM BD EM == ∵BD =CD ,∴EM =FM【例2】如图,△ABC 中,AB =AC ,O 是BC 的中点,以O 为圆心的圆与AB 相切于点D 。

求证:AC 是⊙O 的切线。

分析:由于⊙O 与AC 有无公共点未知,因此我们从圆心O 向AC 作垂线段OE ,证OE 就是⊙O 的半径即可。

证明:连结OD 、OA ,作OE ⊥AC 于E∵AB =AC ,OB =OC ,∴AO 是∠BAC 的平分线 ∵AB 是⊙O 的切线,∴OD ⊥AB 又∵OE ⊥AC ,∴OE =OD∴AC 是⊙O 的切线。

【例3】如图,已知AB 是⊙O 的直径,BC 为⊙O 的切线,切点为B ,OC 平行于弦AD ,OA =r 。

(1)求证:CD 是⊙O 的切线; (2)求OC AD ⋅的值;(3)若AD +OC =r 29,求CD 的长。

2022年中考数学:几何专题复习之特殊四边形专题(较难)

2022年中考数学:几何专题复习之特殊四边形专题(较难)

2022年中考数学:几何专题复习之特殊四边形专题(较难)一.选择题1.如图,在▱ABCD中,AB=6,AD=8,将△ACD沿对角线AC折叠得到△ACE,AE与BC交于点F,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B=90°时,则EF=2B.当F恰好为BC的中点时,则▱ABCD的面积为12C.在折叠的过程中,△ABF的周长有可能是△CEF的2倍D.当AE⊥BC时,连接BE,四边形ABEC是菱形2.如图,E为正方形ABCD边CD上一点,连接BE,AC.若EC=1,2∠ABE=3∠ACB,则AB=()A.B.C.D.3.如图,点A、B在函数y=(x>0,k>0且k是常数)的图象上,且点A在点B的左侧过点A作AM⊥x轴,垂足为M,过点B作BN⊥y轴,垂足为N,AM与BN的交点为C,连接AB、MN.若△CMN和△ABC的面积分别为1和4,则k的值为()A.4 B.4C.D.64.如图,分别以Rt△ABC的斜边AB,直角边AC为边向外作等边△ABD和△ACE,F为AB 的中点,DE,AB相交于点G.连接EF,若∠BAC=30°,下列结论:①EF⊥AC;②四边形ADFE为菱形;③AD=4AG;④△DBF≌△EFA.则正确结论的序号是()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4,E为边BC的中点,P为BD的一个动点,则PC+PE 的最小值是()A.B.C.D.6.已知点M是平行四边形ABCD内一点(不含边界),设∠MAD=θ1,∠MBA=θ2,∠MCB=θ3,∠MDC=θ4.若∠AMB=110°,∠CMD=90°,∠BCD=60°.则()A.θ1+θ4﹣θ2﹣θ3=10°B.θ2+θ4﹣θ1﹣θ3=30°C.θ1+θ4﹣θ2﹣θ3=30°D.θ2+θ4﹣θ1﹣θ3=40°7.如图,点P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AC上一点,过点P作EF∥BC,分别交AB,CD于E、F,连接PB、PD.若AE=2,PF=8.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10 B.12 C.16 D.188.矩形ABCD与矩形CEFG如图放置,点B、C、E共线,点C、D、G共线,连接AF,取AF的中点H,连接GH.若BC=EF=3,CD=CE=1,则GH=()A.B.C.2 D.二.填空题9.如图,▱ABCD的面积为32,E,F分别为AB、AD的中点,则△CEF的面积为.10.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E为边AD上一动点,连接BE,CE,以CE为边向右侧作正方形CEFG.(1)若BE=5,则正方形CEFG的面积为;(2)连接DF,DG,则△DFG面积的最小值为.11.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2,点E,F分别是边AD,CD上的两个动点,且满足AE+CF =BD=2,设△BEF的面积为S,则S的取值范围是.1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2,CD=6,E,F,M分别为边BC,AD和对角线BD的中点.连接EF,FM,则FM=;线段EF的最大值为.13.如图,在矩形ABCD中,AB=5,AD=7,连接BD,把线段BD绕点D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线段DQ.在BC边上取点P,使BP=2,连接PQ交DC延长线于点E,则线段DE长为.14.在三角形ABC中,点D,E,F分别是BC,AB,AC的中点,AH⊥BC于点H,若∠DEF=50°,则∠CFH=.15.如图是一张三角形纸片,其中∠C=90°,∠A=30°,BC=3,从纸片上裁出一矩形,要求裁出的矩形的四个顶点都在三角形的边上,其面积为2,则该矩形周长的最小值=.16.已知:如图,在△ABC中,∠ACB=60°,AC=3,BC=5,分别以AB,AC为边向外侧作等边三角形ABM和等边三角形ACN,连接MN,D,E,F,G分别是MB,BC,CN,MN的中点,则四边形DEFG的周长为.17.如图的七边形ABCDEFG中,AB、ED的延长线相交于O点.若图中∠1、∠2、∠3、∠4的外角的角度和为220°,则∠BOD的度数为.18.直线y=a分别与直线y=x和双曲线y=交于D、A两点,过点A、D分别作x轴的垂线段,垂足为点B,C.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则a的值为.19.如图,矩形ABCD中,E为CD上一点,F为AB上一点,分别沿AE,CF折叠,D,B两点刚好都落在矩形内一点P,且∠APC=120°,则AB:AD=.20.如图,矩形ABCD中,点G是AD的中点,GE⊥CG交AB于E,BE=BC,连接CE 交BG于F,则∠BFC等于.三.解答题21.如图①,已知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边AD,CD上的点(点E,F不与端点重合),且AE=DF,BE,AF交于点P,过点C作CH⊥BE交BE于点H.(1)求证:AF∥CH.(2)若AB=2,AE=2,试求线段PH的长.(3)如图②,连接CP并延长交AD于点Q,若点H是BP的中点,试求的值.22.如图,在矩形ABCD中,已知AB=4,BC=2,E为AB的中点,设点P是∠DAB平分线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重合).(1)证明:PD=PE.(2)连接PC,求PC的最小值.(3)设点O是矩形ABCD的对称中心,是否存在点P,使∠DPO=90°?若存在,请直接写出AP的长.23.当k值相同时,我们把正比例函数y=x与反比例函数y=叫做“关联函数”.(1)如图,若k>0,这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分别为A,B,求点A,B的坐标(用k表示);(2)若k=1,点P是函数y=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上的一个动点(点P不与B重合),设点P的坐标为(m,),其中m>0且m≠2.作直线PA,PB分别与x轴交于点C,D,则△PCD是等腰三角形,请说明理由;(3)在(2)的基础上,是否存在点P使△PCD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4.如图,矩形ABCD中,BC>AB,E是AD上一点,△ABE沿BE折叠,点A恰好落在线段CE上的点F处.(1)求证:CF=DE.(2)设=m.①若m=,试求∠ABE的度数;②设=k,试求m与k满足的关系.25.如图,正方形ABCD中,G是对角线BD上一个动点,连接AG,过G作GE⊥CD,GF⊥BC,E、F分别为垂足(1)求证:GE+GF=AB;(2)①写出GE、GF、AG三条线段满足的等量关系,并证明;②求当AB=6,AG=时,BG的长.26.如图,E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的一个动点(不与B、D两点重合),连接AE,作EF⊥AE于E,交直线CB于F.(1)如图1,当点F在线段CB上时,通过观察或测量,猜想△AEF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猜想;(2)如图2,当点F在线段CB的延长线上时,其它条件不变,(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若AE将△ABD的面积分成1:2的两部分,求AF:CF的值.27.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上有一点E,连接BE,作EF⊥BE交AD于点F.过点E作直线CD的对称点G,连接CG,DG,EG.(1)求证:△BEC≌△DGC;(2)求证:四边形FEGD为平行四边形;(3)若AB=4,▱FEGD有可能成为菱形吗?如果可能,此时CE长;如果不可能,请说明理由.28.矩形ABCD中,AB=3,BC=4.点E,F在对角线AC上,点M,N分别在边AD,BC上.(1)如图1,若AE=CF=1,M,N分别是AD,BC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MFN为矩形.(2)如图2,若AE=CF=0.5,AM=CN=x(0<x<2),且四边形EMFN为矩形,求x的值.29.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为AC上一点,点E,点F关于CD对称.(1)若ED∥CF,①求证:四边形ECFD是菱形.②若点E为AC的中点,求证:AD=EF.(2)连接BD,BE,BF,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DF是直角三角形,求的值.30.(1)如图1,将一矩形纸片ABCD沿着EF折叠,CE交AF于点G,过点G作GH∥EF,交线段BE于点H.①判断EG与EH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②判断GH是否平分∠AGE,并说明理由.(2)如图2,如果将(1)中的已知条件改为折叠三角形纸片ABC,其它条件不变.①判断EG与EH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②判断GH是否平分∠AGE,如果平分,请说明理由;如果不平分,请用等式表示∠EGH,∠AGH与∠C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解:A、如图1中,∵∠B=90°,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BCD是矩形,∴AD∥BC,∴∠DAC=∠ACB,∵∠DAC=∠CAE,∴∠ACF=∠CAF,∴AF=CF,设AF=CF=x,在Rt△ABF中,则有x2=62+(8﹣x)2,解得x=,∴EF=8﹣=,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B、如图2中,当BF=CF时,∵AF=CF=BF,∴∠BAC=90°,∴AC===2,∴S平行四边形ABCD=AB•AC=6×2=12,故选项B符合题意.C、在折叠过程中,△ABF与△EFC的周长相等,选项C不符合题意.D、如图3中,当AE⊥BC时,四边形ABEC是等腰梯形,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B.2.解:如图,AC,BE交于点F,∵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CB=∠BAC=45°,∵2∠ABE=3∠ACB,∴∠ABE==67.5°,∴∠AFB=180°﹣∠ABF﹣∠BAC=180°﹣67.5°﹣45°=67.5°,∴∠ABE=∠AFB,∴AB=AF,∵AB∥CE,∴∠ABF=∠CEF=67.5°,∵∠CFE=∠AFB=67.5°,∴∠CFE=∠CEF,∴CE=CF,设AB=x,则AC=x+1,在Rt△ABC中,AC=,∴x+1=,解得x=+1,故选:B.3.解:设点M(a,0),N(0,b)∵AM⊥x轴,且点A在反比例函数y=(x>0,k>0且k是常数)的图象上,∴点A的坐标为(a,),BN⊥y轴,同理可得:B(,b)则点C(a,b)s△CMN==ab=1∴ab=2∵AC=,BC===4即,且ab=2(k﹣2)2=16解得:k=6,k=﹣2(舍去)故选:D.4.解:连接FC,如图所示:∵∠ACB=90°,F为AB的中点,∴FA=FB=FC,∵△ACE是等边三角形,∴EA=EC,∵FA=FC,EA=EC,∴点F、点E都在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上,∴EF垂直平分AC,即EF⊥AC;∵△ABD和△ACE都是等边三角形,F为AB的中点,∴DF⊥AB即∠DFA=90°,BD=DA=AB=2AF,∠DBA=∠DAB=∠EAC=∠ACE=60°.∵∠BAC=30°,∴∠DAC=∠EAF=90°,∴∠DFA=∠EAF=90°,DA⊥AC,∴DF∥AE,DA∥EF,∴四边形ADFE为平行四边形而不是菱形;∵四边形ADFE为平行四边形,∴DA=EF,AF=2AG,∴BD=DA=EF,DA=AB=2AF=4AG;在△DBF和△EFA中,,∴△DBF≌△EFA(SAS);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故选:C.5.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A和点C关于BD对称,BC=AB=4,∵E为边BC的中点,∴BE=BC=2,连接AE交BD于P,则此时,PC+PE的值最小,PC+PE的最小值=AE,∵AE===2,∴PC+PE的最小值是2,故选:A.6.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BAD=∠BCD=60°,∴∠BAM=60°﹣θ1,∠DCM=60°﹣θ3,∴△ABM中,60°﹣θ1+θ2+110°=180°,即θ2﹣θ1=10°①,△DCM中,60°﹣θ3+θ4+90°=180°,即θ4﹣θ3=30°②,由②+①,可得(θ4﹣θ3)+(θ2﹣θ1)=40°,即θ2+θ4﹣θ1﹣θ3=40°,故选:D.7.解:作PM⊥AD于M,交BC于N.则有四边形AEPM,四边形DFPM,四边形CFPN,四边形BEPN都是矩形,∴S△ADC=S△ABC,S△AMP=S△AEP,S△PBE=S△PBN,S△PFD=S△PDM,S△PFC=S△PCN,∴S△DFP=S△PBE=×2×8=8,∴S阴=8+8=16,(本题也可以证明两个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由此解决问题)故选:C.8.解:延长GH交AD于M点,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CEFG都是矩形,∴CD=CE=FG=1,BC=EF=CG=3,BE∥AD∥FG,∴DG=CG﹣CD=3﹣1=2,∠HAM=∠HFG,∵AF的中点H,∴AH=FH,在△AMH和△FGH中,,∴△AMH≌△FGH(ASA).∴AM=FG=1,MH=GH,∴MD=AD﹣AM=3﹣1=2,在Rt△MDG中,GM===2,∴GH=GM=,故选:A.二.填空题(共12小题)9.解:连接AC、DE、BD,如图:∵E为AB中点,∴S△BCE=S△ABC=S平行四边形ABCD=8,同理可得:S△CDF=8,∵F为AD中点,∴S AEF=S△AED=S△ABD=S平行四边形ABCD=4,∴S△CEF=S平行四边形ABCD﹣S△AEF﹣S△BCE﹣S△CDF=32﹣8﹣8﹣4=12;故答案为:12.10.解:(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AD=4,∠A=∠ADC=90°,∵BE=5,∴AE===3,∴DE=AD﹣AE=4﹣3=1,∴EC2=DE2+CD2=12+42=17,∴正方形CEFG的面积=EC2=17.故答案为17.(2)连接DF,DG.设DE=x,则CE=,∵S△DEC+S△DFG=S正方形ECGF,∴S△DFG=(x2+16)﹣×x×4=x2﹣2x+8=(x﹣2)2+6,∵>0,∴x=2时,△DFG的面积的最小值为6.故答案为6.11.解:∵菱形ABCD的边长为2,BD=2,∴△ABD和△BCD都为正三角形,∴∠BDE=∠BCF=60°,BD=BC,∵AE+DE=AD=2,而AE+CF=2,∴DE=CF,∴△BDE≌△BCF(SAS);∴∠DBE=∠CBF,BE=BF,∵∠DBC=∠DBF+∠CBF=60°,∴∠DBF+∠DBE=60°即∠EBF=60°,∴△BEF为正三角形;设BE=BF=EF=x,则S=•x•x•sin60°=x2,当BE⊥AD时,x最小=2×sin60°=,∴S最小=×()2=,当BE与AB重合时,x最大=2,∴S最大=×22=,∴≤S≤.故答案为:≤S≤.12.解:连接EM,∵E,F,M分别为边BC,AD和对角线BD的中点,∴FM=,EM=,当EF=EM+MF时,线段EF最大,即EF=1+3=4,故答案为:1;4.13.解:如图,过点Q作QH⊥CD于点H,∵四边形ABCD是矩形,∴AB=CD=5,AD=BC=7,∵BP=2,∴CP=5,∵把线段BD绕点D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线段DQ,∴BD=DQ,∠BDQ=90°,∴∠BDC+∠QDC=90°,且∠BDC+∠DBC=90°,∴∠QDC=∠DBC,且BD=DQ,∠BCD=∠DHQ=90°,∴△BDC≌△DQH(AAS)∴DC=HQ=5,BC=DH=7,∴CH=DH﹣CD=2,∵CP=HQ=5,∠PEC=∠QEH,∠PCE=∠QHE,∴△PCE≌△QHE(AAS)∴CE=EH,且CH=2,∴CE=EH=1,∴DE=DC+CE=5+1=6,故答案为:6.14.解:∵点D、E、F分别是BC、AB、AC的中点,∴EF∥BC,DE∥AC(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又∵EF∥BC,∠DEF=50°,∴∠DEF=∠EDB=5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E∥AC,∴∠EDB=∠FCH=5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AH⊥BC,∴△AHC是直角三角形,∵HF是斜边上的中线,∴HF=AC=FC,∴∠FHC=∠FCH=50°.∴∠CFH=180°﹣50°﹣50°=80°,故答案为:80°.15.解:①当矩形的其中一边在AC上时,如图1所示:设CE=x,则BE=3﹣x,∵∠A=30°,∠C=90°,∴DE=(3﹣x),∴S矩形DECF=CE•DE=x(3﹣x)=2,整理得:x2﹣3x+2=0,解得x1=1,x2=2,当x=1时,该矩形周长=(CE+DE)×2=(1+2)×2=4+2,当x=2时,该矩形周长=(CE+DE)×2=2+4,∵(4+2)﹣(2+4)=2﹣2=2(﹣1)>0,∴矩形的周长最小值为2+4;②当矩形的其中一边在AB上时,如图2所示:设CF=x,则BF=3﹣x,∵∠A=30°,∠C=90°,∴FG=2x,EF=(3﹣x),∴S矩形DECF=FG•EF=2x•(3﹣x)=2,整理得:x2﹣3x+2=0,解得x1=1,x2=2,所以和(1)的结果一致,综上所述:矩形周长的最小值为2+4.故答案为:2+4.16.解:连接BN、CM,作NP⊥BC于P,如图所示:∵△ABM和△ACN是等边三角形,∴AB=AM,AN=AC=CN=3,∠BAM=∠CAN=∠ACN=60°,∴∠BAM+∠BAC=∠CAN+∠BAC,即∠CAM=∠NAB,在△CAM和△NAB中,,∴△CAM≌△NAB(SAS),∴CM=NB,∵D,E,F,G分别是MB,BC,CN,MN的中点,∴DG是△BMN的中位线,EF是△BCN的中位线,DE是△BCM的中位线,∴DG∥BN,DG=BN,EF∥BN,EF=BN,DE=CM,∴DG∥EF,DG=EF,DG=DE,∴四边形DEFG是平行四边形,又∵DG=DE,∴四边形DEFG是菱形,∴DE=DG=EF=FG=BN,∵∠BAC=60°,∴∠NCP=180°﹣∠ACB﹣∠ACN=60°,∵NP⊥BC,∴∠CNP=90°﹣60°=30°,∴PC=CN=,PN=PC=,∴BP=BC+PC=5+=,∴BN===7,∴DE=DG=EF=FG=BN=,∴四边形DEFG的周长=4×=14,故答案为:14.17.解:∵∠1、∠2、∠3、∠4的外角的角度和为220°,∴∠1+∠2+∠3+∠4+220°=4×180°,∴∠1+∠2+∠3+∠4=500°,∵五边形OAGFE内角和=(5﹣2)×180°=540°,∴∠1+∠2+∠3+∠4+∠BOD=540°,∴∠BOD=540°﹣500°=40°,故答案为:40°.18.解:∵直线y=a分别与直线y=x和双曲线y=交于点D、A,∴A(,a),D(2a,a),当直线在x轴的正半轴时,∵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AD,即2a﹣=a,解得a=﹣1或a=1.当直线在x轴的负半轴时,同理可得,2a﹣=﹣a,解得a=±.故答案为:±1或±.19.解:如图,设AD=BC=x.过点P作PH⊥AC于H.由翻折的性质可知,PA=PC=BC=x,∵∠APC=120°,PH⊥AC,∴AH=CH,∠APH=∠CPH=60°,∴AC=2AH=2•PA•sin60°=x,∵四边形ABCD是矩形,∴∠D=90°,∴CD=AB===x,∴==,故答案为:1.20.解:∵BE=BC,∠ABC=90°,∴△BC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CE=∠BEC=45°,∵GE⊥CG,∴∠AGE+∠CGD=90°,∵∠DCG+∠CGD=90°,∴∠AGE=∠DCG,又∵∠A=∠D=90°,∴△AGE∽△DCG,∴,∵G是AD的中点,∴AG=DG,∴,∵∠D=∠CGE=90°,∴△CDG∽△CGE,∴∠DCG=∠GCE=(90°﹣45°)=22.5°,∵G是AD的中点,∴由矩形的对称性可知∠ABG=∠DCG=22.5°,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BFC=∠ABG+∠BEC=22.5°+45°=67.5°.故答案为:67.5°.三.解答题(共10小题)21.(1)证明:在正方形ABCD中,AB=DA,∠EAB=∠D=90°,又∵AE=DF,∴△ABE≌△DAF(SAS),∴∠ABE=∠DAF,又∵∠DAF+∠FAB=∠EAB=90°,∴∠ABE+∠FAB=90°,∴∠APB=90°,∴AF⊥BE,又∵CH⊥BE,∴AF∥CH;(2)解:在正方形ABCD中,∠EAB=90°,AB=2,AE=2,∴BE===4,∵S△ABE=AB•AE=BE•AP,∴AP==,在Rt△ABP中,BP===3,∵∠APB=∠ABC=90°,∴∠ABP+∠HBC=90°,∠HCB+∠HBC=90°,∴∠ABP=∠HCB,∵CH⊥BE,∴∠HCB=90°,又∵AB=BC,∴△ABP≌△BCH(AAS),∴BH=AP=,∴PH=BP﹣BH=BP﹣AP=3﹣.(3)解:在正方形ABCD中,AB=BC,AD∥BC,∵CH⊥BP,PH=BH,∴CP=BC,∴∠CBP=∠CPB,∵∠CPB=∠QPE,∠CBP=∠QEP,∴∠QPE=∠QEP,在Rt△APE中,∠QAP=∠QPA,∴QE=QP=QA,在四边形QABC中,设QP=a,CP=b,则AB=BC=b,AQ=a,QC=a+b,∵DC2+DQ2=CQ2,∴b2+(b﹣a)2=(a+b)2,∴b2=4ab,即b=4a,∴=4.22.(1)证明:∵四边形ABCD为矩形,∴∠DAB=90°,∵AP平分∠DAB,∴∠DAP=∠EAP=45°,在△DAP和△EAP中,,∴△DAP≌△EAP(SAS)∴PD=PE;(2)解:如图1,作CP′⊥AP′于P′,则P′C最小,∵AB∥CD,∴∠DFA=∠EAP,∵∠DAP=∠EAP,∴∠DAP=∠DFA=45°,∴FC=DF=AD=2,∠P′FC=45°,∴P′C=FC×=,∴PC的最小值为;(3)解:如图2,∵DF=FC,OA=OC,∴OF∥AD,∴∠DFO=180°﹣∠ADF=90°,∴当点P与点F重合时,∠DPO=90°,此时,AP==2,当点P在AF上时,作PG⊥AD于G,PH⊥AB于H,∵AP平分∠DAB,PG⊥AD,PH⊥AB,∴PG=PH,设PG=PH=a,由勾股定理得,DP2=(2﹣a)2+a2,OP2=(2﹣a)2+(1﹣a)2,OD2=5,当∠DPO=90°时,DP2+OP2=OD2,即(2﹣a)2+a2+(2﹣a)2+(1﹣a)2=5,解得,a1=2(舍去),a2=,当a=时,AP=,综上所述,∠DPO=90°时,AP=2或.23.解:(1)∵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分别为A,B,∴,∴x2=k2,∴x=±k,∴点A坐标为(﹣k,﹣1),点B坐标(k,1),(2)∵k=1,∴点A坐标为(﹣1,﹣1),点B坐标(1,1),∵点P的坐标为(m,),∴直线PA解析式为:y=+,当y=0时,x=m﹣1,∴点C(m﹣1,0)同理可求直线PB解析式为:y=﹣x+,当y=0时,x=m+1,∴点D(m+1,0)∴PD==,PC==,∴PC=PD,∴△PCD是等腰三角形;(3)如图,过点P作PH⊥CD于H,∵△PCD为直角三角形,PH⊥CD,∴CD=2PH,∴m+1﹣(m﹣1)=2×∴m=1,∴点P(1,1),∵点B(1,1),且点P是函数y=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上的一个动点(点P不与B 重合),∴不存在点P使△PCD为直角三角形.24.(1)证明:由折叠的性质可知,∠BEA=∠BEF,∵AD∥BC,∴∠BEA=∠EBC,∠BCF=∠CED,∴∠BEF=∠EBC,∴BC=CE,∵∠BFC=∠D=90°,∴△BFC≌△CDE(AAS),∴CF=DE.(2)解:①由翻折可知BA=BF,∠BFE=∠A=90°,在Rt△BFC中,sin∠BCF====,∴∠BCF=60°,∴∠CBF=30°,∵∠ABC=90°,∴∠ABF=90°﹣30°=60°,∵∠ABE=∠FBE,∴∠ABE=∠ABF=30°.②∵=k,=m,∴AE=kAD,AB=mAD,∴DE=AD﹣AE=AD(1﹣k),在Rt△CED中,CE2=CD2+DE2,即AD2=(mAD)2+[AD(1﹣k)]2,整理得,m2=2k﹣k2.25.证明:(1)∵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BCD=90°,∠ABD=∠CDB=∠CBD=45°,AB=BC=CD,∴△AB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BD,∵GE⊥CD,GF⊥BC,∴△DGE和△BG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GE=DG,GF=BG,∴GE+GF=(DG+BG)=BD,∴GE+GF=AB;(2)解:GE2+GF2=AG2,理由如下:连接CG,如图所示:在△ABG和△CBG中,,∴△ABG≌△CBG(SAS),∴AG=CG,∵GE⊥CD,GF⊥BC,∠BCD=90°,∴四边形EGFC是矩形,∴CE=GF,∴GE2+CE2=CG2,∴GE2+GF2=AG2;设GE=x=CF,则GF=6﹣x=BF,由勾股定理得:x2+(6﹣x)2=()2,∴x=1或x=5当x=1时,∴BF=GF=5,∴BG===5,当x=5时,∴BF=GF=1,∴BG===,26.解:(1)△A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过点E作直线MN∥AB,交AD于M,交BC于N,如图1所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D是对角线,且MN∥AB,∴四边形ABNM和四边形MNCD都是矩形,△NEB和△M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M=BN,∠AME=∠ENF=90°,EN=BN,∴AM=EN,∵EF⊥AE,∴∠AEM+∠FEN=∠AEM+∠EAM=90°,∴∠EAM=∠FEN,在△AME和△ENF中,,∴△AME≌△ENF(ASA),∴AE=EF,∵AE⊥EF,∴△A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1)中的结论还成立,理由如下:过点E作直线MN∥DC,交AD于M,交BC于N,如图2所示:由(1)同理可得:AM=BN=EN,∠EAM=∠FEN,∵∠AME=∠ENF=90°,在△AME和△ENF中,,∴△AME≌△ENF(ASA);∴AE=EF,∵AE⊥EF,∴△A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3)分两种情况:①△ADE的面积:△ABE的面积=1:2时,如图1所示:则BE=2DE,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a,则BD=3a,由(1)得:AE=EF,ME=NF,DM=CN,△AEF、△NEB和△M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F=AE,BE=BN=2a,DE=ME=a,∴AM=BN=2a,CN=NF=DM=ME=a,∴CF=NF+CN=2a,AE===a,∴AF=AE=a,∴==;②△ADE的面积:△ABE的面积=2:1时,如图2所示:则DE=2BE,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a,则BD=3a,同(1)得:AF=AE,BE=BN=a,DE=ME=2a,∴AM=BN=a,CN=NF=DM=ME=2a,∴CF=NF+CN=4a,AE===a,∴AF=AE=a,∴==;综上所述,若AE将△ABD的面积分成1:2的两部分,则AF:CF的值为或.27.(1)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C=CD,∠BCA=∠DCA=45°,AD∥DC,∵点E与点G关于直线CD对称,∴EC=GC,∠DCG=∠DCA=45°,EG⊥CD,∴∠BCE=∠DCG,在△BEC和△DGC中,,∴△BEC≌△DGC(SAS);(2)证明:∵EG⊥CD,AD⊥DC,AD∥BC,∴EG∥DF∥BC,∴∠EGC=∠GEC=∠ACB=45°,∴∠DGE=∠DGC﹣45°,∵BE⊥EF,∴∠FEG=360°﹣90°﹣45°﹣∠BEC=225°﹣∠BEC,∵△BEC≌△DGC,∴∠DGC=∠BEC,∴∠DGE+∠FEG=∠DGC﹣45°+225°﹣∠BEC=180°,∴EF∥DG,∴四边形FEGD为平行四边形;(3)解:过E作MN⊥AD于N,MN⊥BC于M,如图所示:则∠EBM+∠BEM=90°,∵EF⊥BE,∴∠BEM+∠FEN=90°,∴∠EBM=∠FEN,∵BM=AN,AN=EN,∴BM=EN,在△BME和△ENF中,,∴△BME≌△ENF(ASA),∴BE=EF,∵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D关于AC对称,∴BE=DE,∴DE=EF,当四边形GD为菱形时,DF=EF,∴△DEF是等边三角形,∴∠EBM=∠FEN=∠FED=30°,设CM=x,则EM=x,∵∠EBM=30°,∴BM=x,∵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B=4,∴BC=BM+EM=(+1)x=4,解得:x=2(﹣1),∴CE=x=2﹣2.28.(1)证明:连接MN,如图1所示:∵四边形ABCD是矩形,∴AD∥BC,AD=BC,∠B=90°,∴∠EAM=∠FCN,AC===5,∵M,N分别是AD,BC的中点,∴AM=DM=BN=CN,AM∥BN,∴四边形ABNM是平行四边形,又∵∠B=90°,∴四边形ABNM是矩形,∴MN=AB=3,在△AME和△CNF中,,∴△AME≌△CNF(SAS),∴EM=FN,∠AEM=∠CFN,∴∠MEF=∠NFE,∴EM∥FN,∴四边形EMFN是平行四边形,又∵AE=CF=1,∴EF=AC﹣AE﹣CF=3,∴MN=EF,∴四边形EMFN为矩形.(2)解:连接MN,作MH⊥BC于H,如图2所示:则四边形ABHM是矩形,∴MH=AB=3,BH=AM=x,∴HN=BC﹣BH﹣CN=4﹣2x,∵四边形EMFN为矩形,AE=CF=0.5,∴MN=EF=AC﹣AE﹣CF=4,在Rt△MHN中,由勾股定理得:32+(4﹣2x)2=42,解得:x=2±,∵0<x<2,∴x=2﹣.29.(1)证明:①如解图1,∵点E,点F关于CD对称.∴DE=DF;CE=CF,OE=OF,CD⊥EF,∴∠ECO=∠FCO,∵ED∥CF,∴∠FCO=∠EDO,∴∠ECO=∠EDO,∴DE=EC,∴DE=DE=EC=CF,∴四边形ECFD是菱形.②由得①得四边形ECFD是菱形,∴EO=OF=,OD=OC,又∵AE=EC,∴OF=.∴AD=EF(2)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DF是直角三角形,则有以下情况:Ⅰ.第一种情况:若∠BFD=90°时,E、F、C三点重合,BF=BE,即.Ⅱ.第二种情况:若∠BDF=90°时,如解2,∵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BDC=∠DBC=45°,BE=DE,∴∠FDC=45°,∵E,点F关于CD对称,∴∠EDC=45°,即E为AC与BD的交点,EF⊥CD,∴EF∥BC,∴∠DEF=∠BDC=45°,∴△EF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F=DE=BE,在Rt△BDF中,BF==,∴即=.Ⅲ.点E为AC上一点,所以∠DBF=90°不存在.综上所述: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DF是直角三角形,的值为1或.30.解:(1)①EG=EH,理由如下: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AD∥BC∴AF∥BE,且GH∥EF∴四边形GHEF是平行四边形∴∠GHE=∠GFE∵将一矩形纸片ABCD沿着EF折叠,∴∠1=∠GEF∵AF∥BE,GH∥EF∴∠1=∠GFE,∠HGE=∠GEF∴∠GEF=∠HGE∴∠GHE=∠HGE∴HE=GE②GH平分∠AGE理由如下:∵AF∥BE∴∠AGH=∠GHE,且∠GHE=∠HGE ∴∠AGH=∠HGE∴GH平分∠AGE(2)①EG=GH理由如下,如图,∵将△ABC沿EF折叠∴∠CEF=∠C'EF,∠C=∠C'∵GH∥EF∴∠GEF=∠HGE,∠FEC'=∠GHE ∴∠GHE=∠HGE∴EG=EH②∠AGH=∠HGE+∠C理由如下:∵∠AGH=∠GHE+∠C'∴∠AGH=∠HGE+∠C。

中考数学总复习必做几何经典难题及答案

中考数学总复习必做几何经典难题及答案

经典难题(一)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CC 1、DD 1的中点.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求证:∠DEN =∠F .A P C DB A FG CEBO D D 2 C 2B 2 A 2D 1 C 1 B 1 C B DA A 1 AN FE CDBP CG FB QA DE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1)求证:AH =2OM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于P 、Q .求证:AP =AQ .(初二)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初二)· A D HE M C B O · GAO D B EC Q P NM · O Q PB DE C N M · A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求证:CE =CF .(初二)2、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且CE =CA ,直线EC 交DA 延长线于F .求证:AE =AF .(初二)3、设P 是正方形ABCD 一边BC 上的任一点,PF ⊥AP ,CF 平分∠DCE .求证:PA =PF .(初二)4、如图,PC 切圆O 于C ,AC 为圆的直径,PEF 为圆的割线,AE 、AF 与直线PO 相交于B 、D .求证:AB =DC ,BC =AD .(初三)D AF D E C B E DA CB F F EP C B A O D BFAECP1、已知:△ABC 是正三角形,P 是三角形内一点,PA =3,PB =4,PC =5.求:∠APB 的度数.(初二)2、设P 是平行四边形ABCD 内部的一点,且∠PBA =∠PDA . 求证:∠PAB =∠PCB .(初二)3、设ABCD 为圆内接凸四边形,求证:AB ·CD +AD ·BC =AC ·BD .(初三)4、平行四边形ABCD 中,设E 、F 分别是BC 、AB 上的一点,AE 与CF 相交于P ,且 AE =CF .求证:∠DPA =∠DPC .(初二)AP C B P A D CB C B DAF PD E C B A1、设P 是边长为1的正△ABC 内任一点,L =PA +PB +PC ,求证:≤L <2.2、已知:P 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内的一点,求PA +PB +PC 的最小值.3、P 为正方形ABCD 内的一点,并且PA =a ,PB =2a ,PC =3a ,求正方形的边长.4、如图,△ABC 中,∠ABC =∠ACB =800,D 、E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DCA =300,∠EBA =200,求∠BED 的度数.APCBACBPDEDA A CBPD1.如下图做GH⊥AB,连接EO。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几何综合题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几何综合题

【考点总结】四、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1.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3.判定:(1)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SS); (2)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AS); (3)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SA); (4)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AS); (5)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记为(HL).
三角形专题
1,掌握三角形相关基础知识(2课时)
目标
2,掌握三角形有关模型的全等或相似证明(3课时) 3,完成三角形有关模型的全等或相似证明(3课时)
三角形
模型
手拉手模型
三垂直模型
相似模型
三角形有关的知识
【考点总结】一、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 1.三角形的高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 三角形的高线,简称高. 特性: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相交于一点. 2.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特性:三角 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3.三角形的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它的一半 4.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 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特性: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小组合作
1.在△ABC中,∠BAC=90°,AB=AC,AD⊥BC于点D.
(1)如图1,点M,N分别在AD,AB上,且∠BMN=90°,当∠AMN=30°,AB=2时,求线段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_几何探究题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_几何探究题

专题复习几何探究问题一、结论探究【例1】如图①,已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0,点D是BC中点,作正方形DEFG,使点A、C分别在DG和DE上,连接AE、BG(1)试猜想线段BG和AE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得到的结论(2)将正方形DEFG绕点D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旋转角大于00,小于或等于3600),如图②,通过观察和测量等方法判断(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如果成立,请予以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若BC=DE=2,在(2)的旋转过程中,当AE为最大值时,求AF的值。

'变式练习:已知正方形ABCD中,E为对角线BD上一点,过E点作EF⊥BD交BC于F,连接DF,G为DF中点,连接EG,CG.(1)直接写出线段EG与CG的数量关系;(2)将图1中△BEF绕B点逆时针旋转45º,如图2所示,取DF中点G,连接EG,CG.你在(1)中得到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3)将图1中△BEF绕B点旋转任意角度,如图3所示,再连接相应的线段,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不要求证明)| A D]G图1FA[EG图2、AE图3DFEC BAB'C'二、条件探究【例2】已知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片ABC 、DEF ,如图(1)放置,点B 、D 重合,点F 在BC 上,AB 与EF 交于点G ,∠C=∠EFB=900,∠E=∠ABC=300,AB=DE=4 (1)求证:△EGB 是等腰三角形(2)若纸片DEF 不动,问△ABC 绕点F 旋转最小 度时,四边形ACDE 成为以ED 为底的梯形(如图(2)),求此梯形的高。

,【例3】如图,Rt △AB C 是由Rt △ABC 绕点A 顺时针旋转得到的,连结CC 交斜边于点E ,CC 的延长线交BB 于点F . |(1)证明:△ACE ∽△FBE ;(2)设∠ABC =α,∠CAC =β,试探索α、β满足什么关系时,△ACE 与△FBE 是全等三角形,并说明理由.;E图1A:CD图2三、类比探究 【例4】(1)操作发现:如图,矩形ABCD 中,E 是AD 的中点,将△ABE 沿BE 折叠后得到△GBE ,且点G 在举行ABCD 内部.小明将BG 延长交DC 于点F ,认为GF =DF ,你同意吗说明理由. (2)问题解决:保持(1)中的条件不变,若DC =2DF ,求ABAD的值; /(3)类比探求:保持(1)中条件不变,若DC =nDF ,求ABAD的值.【例5】如果一条直线把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我们把这条直线称为这个平面图形的一条面积等分线.如,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面积等分线.(1)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分别所在的直线一定是三角形的面积等分线的有________;((2)如图1,梯形ABCD 中,AB ∥DC ,如果延长DC 到E ,使CE =AB ,连接AE ,那么有S 梯形ABCD=S △ABE .请你给出这个结论成立的理由,并过点A 作出梯形ABCD 的面积等分线(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3)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与CD 不平行,S △ADC >S △ABC ,过点A 能否作出四边形ABCD 的面积等分线若能,请画出面积等分线,并给出证明;若不能,说明理由.AB。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8几何初步及三角形相关计算(原卷版)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8几何初步及三角形相关计算(原卷版)

几何初步及三角形相关计算复习考点攻略考点一直线、射线、线段相关概念和性质1.直线的性质(1)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2)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3)直线的基本事实: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线段的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3.线段的中点性质:若C是线段AB中点.则AC=BC=12AB;AB=2AC=2BC.4.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5.垂线的性质(1)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2)①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②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6.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作垂线.这一点和垂足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7. 角: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8.角平分线(1)定义:在角的内部.以角的顶点为端点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射线(2)角平分线的性质:①若OC是∠AOB的平分线.则∠AOC=∠BOC=12∠AOB.∠AOB=2∠AOC =2∠BOC.②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9.度、分、秒的运算方法1°=60′.1′=60″.1°=3600″.1周角=2平角=4直角=360°.10.余角和补角(1)余角:∠1+∠2=90°⇔∠1与∠2互为余角;(2)补角:∠1+∠2=180°⇔∠1与∠2互为补角.(3)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11.方向角和方位角在描述方位角时.一般应先说北或南.再说偏西或偏东多少度.而不说成东偏北(南)多少度或西偏北(南)多少度.当方向角在45°方向上时.又常常说成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例1】如图.在数轴上有A、B、C、D四个整数点(即各点均表示整数).且2AB=BC=3CD.若A、D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5和6.且AC的中点为E.BD的中点为M.BC之间距点B的距离为13BC的点N.则该数轴的原点为A.点E B.点FC.点M D.点N【例2】如图.∠AOB=180°.∠BOC=80°.OD平分∠AOC.∠DOE=3∠COE.求∠BOE.【例3】如图.要修建一条公路.从A村沿北偏东75°方向到B村.从B村沿北偏西25°方向到C 村.若要保持公路CE与AB的方向一致.则∠ECB的度数为A.80°B.90°C.100°D.105°【例4】计算:18°30′=__________°考点二立体图形1.常见的立体图形有:球、柱体和锥体.圆柱和棱柱的区别:圆柱的底面是圆.棱柱的底面是多边形;圆柱的侧面是曲面.棱柱的侧面是四边形;圆锥和棱锥的区别:圆锥的底面是圆.侧面是曲面;棱锥的底面是多边形.侧面是三角形.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线没有粗细.点没有大小.3.设立体图形的面数为F.顶点数为V.棱数为E.则F+V-E=2.4.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有如下11种类型:【例5】如图是一个正方体包装盒的表面积展开图.若在其中的三个正方形A、B、C内分别填上适当的数.使得将这个表面展开图沿虚线折成正方体后.相对面上的两数互为相反数.则填在A、B、C内的三个数依次为A.0.-2.1 B.0.1.2C.1.0.-2 D.-2.0.1考点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1)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3
数学几何部分专题复习
一、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精炼1、点P 是Rt △ABC 斜边AB 上的一点,PE ⊥AC 于E , PF ⊥BC 于F ,BC=6,AC=8,则线段EF 长的最小值 为________
二、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腰上的

精炼: 如图,已知菱形ABCD 的对角线AC=2,∠BAD=60°,BD 边上有2013个不同的点
122013,,,p p p ⋯,过(1,2,i p i =⋯,2013)作i i PE AB ⊥于i E ,i i PF AD ⊥于i F ,则
111122222013201320132013PE PF P E P F P E P F ++++⋯++的值为_______________.
三、利用轴对称解决最短距离问题 几何模型:
条件:如图1,A 、B 是直线l 同旁的两个定点.
问题:在直线l 上确定一点P ,使PA+PB 的值最小.
方法:作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A′,连接A′B 交l 于点P ,则PA+PB=A′B 的值最小(不必证明).
模型应用:
(2)如图3,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AB 的中点,P 是AC 上一动点.连接BD ,由正方形对称性可知,B 与D 关于直线AC 对称.连接ED 交AC 于P ,则PB+PE 的最小值是 ;
(3)如图4,在菱形ABCD 中,AB=10,∠DAB=60°,P 是对角线AC 上一动点,E 、F 分别是线段AB 和BC 上的动点,则PE+PF 的最小值是 .
(4)如图5,在菱形ABCD 中,AB=6,∠B=60°,点G 是边CD 边的中点,点E 、F 分别是AG 、AD 上的两个动点,则EF+ED 的最小值是 .
(5)如图,菱形ABCD 中,AB=2,∠A=120°,点P ,Q ,K 分别为线段BC ,CD ,BD 上的任意一点,则PK+QK 的最小值为 .
中考名题:1、长方体的底面边长分别为1cm 和3cm ,高为6cm .如果用一根细线从点A 开始经过4个侧面缠绕一
圈到达点B ,那么所用细线最短需要______cm ;如果从点A 开始经过4个侧面缠绕圈到达点B ,那么所用细线最短需要______cm .
2、 如图,是一个供滑板爱好者使用的U 型池,该U 型池可以看作是一个长方体去掉一个“半圆柱”而成,中间可供滑行的部分的截面是半径为5m 的半圆,其边缘AB=CD=20cm ,小明要在AB 上选取一点E ,能够使他从点D 滑到点E 再到点C 的滑行距离最短,则他滑行的最短距离为 m .(π取3)
3、如图,圆柱形玻璃杯高为12cm 、底面周长为18cm ,在杯内离杯底4cm 的点C 处有一滴蜂蜜,此时一只蚂蚁正好在杯外壁,离杯上沿4cm 与蜂蜜相对的点A 处,则蚂蚁到达蜂蜜的最短距离为_________cm .
4、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2,∠BCD=60°,对角线AC 平分∠BCD,E ,F 分别是底边AD ,BC 的中点,连接EF .点P 是EF 上的任意一点,连接PA ,PB ,则PA+PB 的最小值为 .
四、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精炼1、如图,已知BD 、CE 是ABC 的两条高,M 、N 分别是BC 、DE 的中点,MN 与DE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请证明。

2、如图,在△ABC 中,BF 平分∠ABC,AF⊥BF 于点F ,D 为AB 的中点,连接DF 延长交AC 于点E .若AB=10,BC=16,则线段EF 的长为( ) A .3 B .2 C .4 D .5
3、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 ,E 为
n 图3
图5 图4 B A
6cm
3cm 1cm
第1题图
第2题图
A B
C
D O F
(第13题)
E
2 / 3
BC 上一点,CE=5,F 为DE 的中点.若△CEF 的周长为18,则OF
的长为 .
4、 如图,正方形ABCD 和正方形CEFG 中,点D 在CG 上,BC=1,CE=3,H 是AF 的中点,那么CH 的长是 .
五、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1、如图,在△ABC 中,∠C=45°,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点E ,交BC 于点D ;AC 的垂直平分线交 AC 于点G ,交BC 与点F ,连接AD 、AF ,若AC=23,BC=9,则DF 等于( )
A 、49
B 、2
7
C 、4
D 、23
2、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点Q 为BC 边的中点,DQ 交AC 于P,则三角形PBQ
的周长_____.
六、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度是直角边的_____倍,直角边是斜边的______,
含有300
度角的直角三角形,长直角边的的长度是短直角边的______班,短直角边是长直角边的_____
精炼1、如图.边长为1的两个正方形互相重合,按住其中一个不动,将另一个绕顶点A 顺时针旋转,则这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是 .
2、如图,将等腰直角△ABC 沿BC 方向平移得到△A 1B 1C 1.若BC =32,
△ABC 与△A 1B 1C 1重叠部分面积为2,则BB 1= .
3、如图,在△ABC 中,∠ACB =90º,∠ABC =30º,AC =1.现在将△ABC 绕点C 逆时针旋转至△A ′B ′C ,使得点A ′恰好落在AB 上,连接BB ′,则BB ′的长度为 .
4、如图,以边长为20cm 的正三角形纸板的各顶点为端点,在各边上分别截取4cm
长的六条线段,过截得的六个端点作所在边的垂线,形成三个有两个直角的四边形.把它们沿图中虚线剪掉,用剩下的纸板折成一个底为正三角形的无盖柱形盒子,则它的容积为 cm 3

5、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O 是正方形ABCD 的中心,顶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1,1),(﹣1,1),把正方形ABCD 绕原点O 逆时针旋转45°得正方形
A ′
B ′
C ′
D ′,则正方形ABCD 与正方形A ′B ′C ′D ′重叠部分所形成的正八
边形的边长为 ________ .
6、在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A 1B 1C 1D 1、D 1E 1E 2B 2、A 2B 2C 2D 2、D 2E 3E 4B 3、A 3B 3C 3D 3…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其中点B 1在y 轴上,点C 1、E 1、E 2、C 2、E 3、E 4、C 3…在x 轴上,已知正方形A 1B 1C 1D 1的边长为1,∠B 1C 1O=60°,B 1C 1∥B 2C 2∥B 3C 3…则正方形A 2015B 2015C 2015D 2015的边长是 .
七、利用等积法解决实际问题
1、如图,在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 ,且AC=16,BD=12,则菱形ABCD 的高DH= .
八、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精炼1、如图(1),C 是线段AB 上任意一点,分别以AC 、BC 为边在线段AB 同侧构造等边三角形⊿ACD 和等边三角形⊿CBE ,若⊿CBE 的边长是1 cm ,则图中阴影三角形的面积 是 cm 2
.
2、如图(2),菱形ABCD 和菱形ECGF 的边长分别为2和3,∠A=120°,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1) (2) 45° A
D C B C '
D '
B '
第13题图
E (第14题)
3、如图,线段AC=n+1(其中n为正整数),点B在线段AC上,在线段AC同侧作正方形ABMN及正方形BCEF,连
接AM、ME、EA得到△AME.当AB=1时,△AME的面积记为S1;当AB=2时,△AME的面积记为S2;…;当AB=n时,
△AME的面积记为S n.则S n = .
3 /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