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李商隐《花下醉》练习题答案及赏析
最新最新中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最新中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古诗词赏析。
落花唐·严恽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花下醉唐·李商隐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________时节的花朵,同时也都直接或间接写到了诗人________的行为。
(2)简析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案】(1)暮春;喝酒赏花(2)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委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第二首,通过诗人“醉流霞”“倚树沉眠”“客散酒醒”“赏残花”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
《花下醉》也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
所以两首诗都描写了暮春时节的花,“更向花前把一杯”和“客散酒醒深夜后”写出了诗人饮酒赏花的行为。
(2)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
严恽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唐代科举正月考试、二月放榜,春光虽好,奈何自己依旧落第,是以问出花"为谁零落为谁开"一句,"零落"所代表的失意与"花开"所代表的得意恰成鲜明对比,诗人的苦涩溢于言表。
同时,感叹时间流逝,春去花落,韶华易逝,有谁知道落花的忧伤,落花的无人怜惜呢。
《花下醉》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
诗歌先以寻花开篇。
接着沉醉花中,最后写酒醒赏花。
通篇都围绕着花来展开。
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强烈喜爱。
可谓爱花之至。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暮春;喝酒赏花;⑵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委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第二首,通过诗人“醉流霞”“倚树沉眠”“客散酒醒”“赏残花”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情。
人教版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张先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①,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注】①中酒:喝醉酒。
(1)根据形式判断,本词的词牌名是()A.踏莎行B.青门引C.诉衷情D.如梦令(2)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词人对春日里天气频繁变化的感受:天暖之感为“乍”;天冷之感为“轻”;风雨之定为“方”;“还”则点出冷暖交替频繁。
B.第二句写词人独处庭轩,面对风雨吹打后的残红狼藉,更是万端愁绪袭上心头,无计自持,只好以酒解闷,以致“中酒”。
C.第三句写词人在雕梁画栋处流连,被凉风吹醒,夜色浓浓、门户重重反衬出周边环境的宁谧,无限凄凉之感随醒而复炽。
D.全词融情于景,虚实交融,抓住“清明”的时令特征,营造了孤苦、寂寞、凄美的意境。
(3)结合全词内容,赏析“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句。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阁夜①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
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
②击柝,敲梆子巡夜。
《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
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日暮景色,山雾缭绕;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雾”“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比如“白雾昏”“月侵门”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依然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疾苦。
(2)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
语文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桑茶坑道中【南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风日、________、花堤和________等景物。
(2)这首诗的后两句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浪淘沙九首(其六)刘禹锡日照澄洲①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②。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注释】①澄洲:这里指江河中的陆地。
②江隈:江岸弯曲处。
(1)诗歌第一句中的“”“”二字准确而有层次地写出了时间的转移;第二句中的“”字写出了淘金人数的多。
(2)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小题。
客怀宋·何应龙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到,雁声远过夕阳楼。
(1)诗中“客怀处处不宜秋”中的“不宜秋”的原因是。
(从诗中找句子回答)(2)诗的最后一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咏菊唐·白居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①诗歌一、二两句刻画了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绘。
②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5.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
(1)本诗通过________可以看出是________季节。
(2)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清溪行①(唐)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②新安江: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以清澈闻名。
(1)本诗主要表现了清溪的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特点的?(2)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步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一下学期期中备考强化训练6-古代诗歌欣赏(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下学期期中备考强化训练6-古代诗歌欣赏(含答案)高一下学期期中备考古代诗歌阅读强化训练考题先练找不足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梦得①沽酒闲饮且约后期白居易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①梦得:刘禹锡。
此诗作于开成二年(837),作者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言简意丰,语淡情深,从一时“闲饮”,到“且约后期”,既有超脱用雅的情怀,又暗示对身世际遇的感悟,体现出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
B.颔联写两人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感情,“共把十千”暗示了两人共同的处境和心境,“相看”句写两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
C.“闲征”一联,具体描写“闲饮”的细节和场面。
这里的“闲”是身闲而心未尝闲,这里的“醉”是陶醉,把“闲饮”和内心的欢喜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D.尾联虚写,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一个“更”字开拓出“更上一层楼”的意境,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
2.本诗以“闲饮”为题,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
知识梳理强基础一、古代诗歌常见的题材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
要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涉及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
古诗按题材可分为:(1)山水田园诗东晋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南朝谢灵运、谢朓是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唐朝王维、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山水田园诗多以自然山水或农村景物、田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或以农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借静谧的山林、广阔的田野、淳朴勤劳的农人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李商隐《花下醉》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花下醉》全诗翻译赏析花下醉李商隐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花下醉》是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感情,笔意极为超妙,构思新奇,风格秾丽,文学价值较高。
注释:(1)芳:花(2)流霞,是神话传说中一种仙酒。
《论衡》上说,项曼卿好道学仙,离家三年而返,自言:“欲饮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
每饮一杯,数日不饥。
”(3)日已斜(xiá):斜在中国古代时期的读音为xiá,所以现在的古体诗词以斜作韵脚时都念xiá,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
此处意为夕阳斜挂,天色已晚。
(4)更持红烛赏残花:仿白居易《惜牡丹花》中“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在残花萎红中寄托人去筵空的伤感,比白居易的诗写得更加秾丽含蓄,情调也更凄艳迷惘。
译文:探寻花儿,不知不觉中为美酒所醉(暗指被花所醉),靠着树深深的睡了,不觉天色已晚,日已西斜。
深夜了,客人们都散去了。
主人(诗人)酒醒了,赏花之意更浓了。
手拿红烛静心观赏这行将凋零的残花在生命的最后瞬间现出光华。
赏析: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
首句“寻芳不觉醉流霞”,写出从“寻”到“醉”的过程。
因为爱花,所以怀着浓厚的兴趣,殷切的心情,特地独自去“寻芳”;既“寻”而果然喜遇;既遇遂深深为花之美艳所吸引,流连称颂,不能自已;流连称颂之馀,竟不知不觉地“醉”了。
这是双重的醉。
流霞,是神话传说中一种仙酒。
《论衡》上说,项曼卿好道学仙,离家三年而返,自言:“欲饮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
每饮一杯,数日不饥。
”这里用“醉流霞”,含意双关,既明指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为艳丽的花所醉。
从“流霞”这个词语中,可以想象出花的绚烂、美艳,想象出花的芳香和形态,加强了“醉”字的具体可感性。
究竟是因为寻芳之前喝了酒此时感到了醉意,还是在寻芳的过程中因为心情飘飘然而对酒赏花;究竟是因迷于花而增添了酒的醉意,还是因醉后的微醺而更感到花的醉人魅力,很难说得清楚。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原文、赏析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花下醉》
原文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创作背景:会昌二年冬(842)至会昌五年冬这三年期间。
李商隐因母丧而去官闲居永乐。
在闲居期间,李商隐的生活十分地寂寞颓废,整日栽花植树,游山玩水,终日与酒为伴。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咏诵花木景观的诗歌。
本篇为其中较为出色的一首。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1)

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张先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①,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注】①中酒:喝醉酒。
(1)根据形式判断,本词的词牌名是()A.踏莎行B.青门引C.诉衷情D.如梦令(2)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词人对春日里天气频繁变化的感受:天暖之感为“乍”;天冷之感为“轻”;风雨之定为“方”;“还”则点出冷暖交替频繁。
B.第二句写词人独处庭轩,面对风雨吹打后的残红狼藉,更是万端愁绪袭上心头,无计自持,只好以酒解闷,以致“中酒”。
C.第三句写词人在雕梁画栋处流连,被凉风吹醒,夜色浓浓、门户重重反衬出周边环境的宁谧,无限凄凉之感随醒而复炽。
D.全词融情于景,虚实交融,抓住“清明”的时令特征,营造了孤苦、寂寞、凄美的意境。
(3)结合全词内容,赏析“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句。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B.小令C.古体诗D.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古诗词赏析。
落花唐·严恽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花下醉唐·李商隐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时节的花朵,同时也都直接或间接写到了诗人的行为。
(2)简析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案】(1)暮春喝酒赏花(2)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委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第二首,通过诗人“醉流霞”“倚树沉眠”“客散酒醒”“赏残花”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情。
【解析】【详解】(1)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
《花下醉》也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
所以两首诗都描写了暮春时节的花,“更向花前把一杯”和“客散酒醒深夜后”写出了诗人饮酒赏花的行为。
(2)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
严恽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唐代科举正月考试、二月放榜,春光虽好,奈何自己依旧落第,是以问出花"为谁零落为谁开"一句,"零落"所代表的失意与"花开"所代表的得意恰成鲜明对比,诗人的苦涩溢于言表。
同时,感叹时间流逝,春去花落,韶华易逝,有谁知道落花的忧伤,落花的无人怜惜呢。
《花下醉》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
诗歌先以寻花开篇。
接着沉醉花中,最后写酒醒赏花。
通篇都围绕着花来展开。
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强烈喜爱。
可谓爱花之至。
据此作答。
2.古诗词阅读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花下醉》练习题答案及赏析
'《花下醉》此诗写诗人寻花而醉,夜里持烛赏花,表达了自己爱花、惜花的感情。
全诗格调轻快,意境含蓄,画面清晰,语如贯珠。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花下醉的习题赏析等资料介绍,欢迎大家参考。
唐代: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清人马位评论本诗说:“‘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有雅人深致。
”全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雅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3分)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一个“醉”字,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4分)
参考答案
(1)行为方面:①爱花;②饮酒;③雅聚。
性情方面:④有闲情逸致;⑤情趣高雅;⑥随性。
(以上六点,答到两点给1分,三点给2分,分析1分,共3分)
(2)见下首句直接紧扣“醉”字来写,这是双重的醉,既写为甘美一酒的醉,又暗喻为艳丽的花的醉。
次句进一步写“醉”态,写作者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
第3句写酒醉醒后之意,第4句“赏”字,既写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流连之情,也写出了作者最后的陶醉,是更深一层的“醉”。
故本诗诗眼为此字。
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
诗歌先以寻花开篇。
接着沉醉花中,最后写酒醒
赏花。
通篇都围绕着花来展开。
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强烈喜爱。
可谓爱花之至。
起首两句先写了寻芳而醉的过程,流露出一种酣醇满足之意。
“寻芳不觉醉流霞,依树沉眠日已斜”。
在这个美好的春日,诗人一路追寻着繁花的踪影,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喝得大醉。
便在夕阳西下之时,依着花树沉沉地睡去。
诗人因为爱花,所以怀着浓厚的兴趣,殷切的心情,特地独自去“寻芳”;既“寻”而果然喜遇;既遇遂深深为花之美艳所吸引,流连称颂,不能自已;流连称颂之馀,竟不知不觉地“醉”了。
“不觉”二字寓意深广,使花之美、酒之醇以及人之陶醉都包含其中了。
而不自知其所以然的情态,笔意极为超妙。
“流霞”,将似锦的繁花比作漫天的流霞之意。
这里用“醉流霞”,含意双关,既明指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为艳丽的花所醉。
从“流霞”这个词语中,可以想象出花的绚烂、美艳,想象出花的芳香和形态,加强了“醉”字的具体可感性。
诗人借这含意双关的“醉流霞”表达出生理的醉与心理的醉之间相互作用和奇妙融合。
次句“倚树沉眠日已斜”进一步写“醉”字。
因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倚树亦即倚花,花就长在树上,灿若流霞),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
叙次井然有序,而又处处紧扣“醉”字。
醉眠于花树之下,整个身心都为花的馥郁所包围、所熏染,连梦也带着花的醉人芳香。
所以这“沉眠”不妨说正是对花的沉醉。
这一句似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句化出,进一步写出了身心俱醉的迷花境界。
下两句写酒醒后夜半赏花,更显出对花之爱。
同时也将美好而满足的气氛转至了凄凉与孤寂。
“客散酒醒深夜后。
更持红烛赏残花”,客已散,酒已醒,夜已深。
与前半夜寻芳时热闹欢欣的情景截然相反,孤独之感重又袭来。
在这种环境气氛中,一般人是不会想到欣赏花的;即使想到,也会因露冷风寒、花事阑珊而感到意兴索然。
但诗人对花的喜爱却丝毫未减,想要趁着这夜深人静无人打扰之时,再秉着红烛独自欣赏残花,对花之痴迷已显露无遗。
同时诗句中的“红烛”与“残花”又进一步地构成了对比,更显花之残。
诗人想到日间盛开的花朵,到了明朝也许就将落英缤纷、残红遍地,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连之情便油然而生,促使他抓住这最后的时机领略行将消逝的美,于是,便有了“更持红烛赏残花”这一幕。
在夜色朦胧中,在红烛的照映下,这行将凋谢的残花在生命的最后瞬间仿佛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华,美丽得像一个五彩缤纷而又隐约朦胧的梦境。
夜深酒醒后的“赏”,正是“醉”的更进一步的表现,同时也表现诗人对美好事物即将逝去的不舍,怜惜之情油然而生。
结句的意境与诗人早年失意科场时之作《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的“留得枯荷听雨声”相似,枯荷与残花,都是为普通人所忽视的,可是诗人将之与雨滴、红烛相配合。
可谓化腐朽为神奇。
使之散发出一种凄美之感,深受读者的喜爱。
苏轼《海棠》中的“只恐夜深花睡去。
敞烧高烛照红妆”即从此句化出。
只是略去了李商隐诗中的一些凄凉之感。
整首诗围绕着花进行,特别是最后一句更显出对花的痴迷。
不仅爱盛开之花。
甚至也能从凋落之花中看到美,甚为难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