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大学文化 ——对当代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
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

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它的本质和文化使命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维护人类社会和谐与发展。
首先,大学的本质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最高级别,它提供的是更加深入和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以及更高层次的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应该注重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多元文化、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培养具有高度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最后,大学的文化使命在于维护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它应该注重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行绿色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等方面的实践,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同时,大学也应该注重传递正义、平等、尊严等价值观念,推进社会公平和和谐,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因此,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既包括了人才培养方面的任务,也包括了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使命,更包括了对于人类社会和谐与发展的责任使命。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能够注重发展,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够真正发挥大学的价值和作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论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文化

论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教育文化在当代中国变得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大学教育文化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持续发展的能力。
首先,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文化在理论上已经开端走向协调、开放和多元化的阶段。
高等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也日渐多元、多样化,既有传统的文科、理科,也有法律、工商、工程、医学等高端科目。
此外,当前大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具体体现在强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类比性、思维跳跃力等,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不断强化和拓展人文教育的内容,提高其实效。
在知识传授方面,大学教育逐步切换至“导师制”模式,压缩传统的基础课程所占时间以让更多的时间用在专业培训和实践实习上,目的是更聚焦于为学生提供更和实用的教育。
总之,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文化不断进步和完善,更多地适应中国未来发展的需求,更好地轮廓和塑造出中国特色的大学教育文化。
其次,大学教育文化的发展少不了后勤保障方面的工作。
在这一方面,一流的设备和良好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提升学生和老师的成长和发展。
学校的工程技术从科学研究视角出发,继续保持先进立法、先进设施和先进技术,将大学环境规划好,让学生和教师在舒适和宽松的环境下享受到教育的益处。
除此之外,大学教育的管理好坏也至关重要。
这时,合理的管理措施是必要的,这包括创新的教育制度、透明透明的管理决策,以及更便捷的对外公开信息渠道。
总之,保障和管理好大学教育环境至关重要,它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态和文化的发展。
最后,学生对大学教育的态度也是当今大学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拥有自己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意识是保证一个优秀的毕业生,运用心智的能力不断服务于学习和实践,特别是在当今快节奏、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体现出了大学教育文化对于年轻一代自信个性和开放思维的价值。
在为其提供学术资源之余,更希望通过对学术知识的锤炼,让更多的学生具有更加优秀的学术素养,组成对社会健康和长足发展的根基。
大学生成长成材

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实事求是摘要:大学阶段,时人生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要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境界。
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新的学习观念。
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要有理想,但是不能理想化,要实事求是,一切从自身出发,要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所以,要调整好心态,不断去学习,去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付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关键词:理想成长成才实事求是大学人生价值信仰正文:一:何为大学文化?对当代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大学文化,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说熟悉是因为经常能听人谈到这个词,说陌生则是因为对她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今天特意百度了一下,得到了大学文化这样的一个定义:“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因素的结合体。
”大学之道在于格物致知。
《大学》里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因此我理解的大学是学习知识和修身养性的地方!二:大学生如何成长?当我们跨进大学校门,预示着新的人生起点已经起航。
未知的航向让我们热血沸腾,探求、冒险前方充满了新鲜刺激。
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我们,迷失了航向。
忘记了自己还肩负着社会接班人的重责,祖国美好未来的希望。
我们面对着各方面的压力形势,更应该时刻牢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自卑,更不能骄傲,正确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
我建议大学生,在大学多抽一些时间,专业课要学好的情况下,多看一些书籍,比如歌德,鲁迅,季羡林,巴金等中外的书籍,提高一下自己的涵养,社会科学研调查研究表明,现在的大学生极其缺乏责任感和涵养!在就业上,百分之八十六的同学专业都不对口,这将是大学生面对的一个新的课题!三:大学生如何成才?1:读书学习知识。
大学文化概念的界定和解读

大学文化概念的界定和解读要谈大学文化,首先从文化谈起。
文化的概念可以有广义、狭义和深义三种。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一切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合; 狭义的文化是精神活动的产物, 是纯粹精神创造的成果, 诸如哲学、制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与技术等; 深义的文化是比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更为深层的、最本质的、最核心的表现, 它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形成的较稳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精神的表现,称为民族魂或民族性格, 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和特征,是维护、联系一个民族的无形和有形的东西, 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或乱衰的重要因素。
根据文化的概念界定,我们把大学文化划分为两种: 从狭义的角度可以将文化界定为区别于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一种社会现象。
大学文化则是指作为社会文化载体而存在的大学内普遍为人所接受并渗透在大学各项教育活动之中的价值观念、大学的教育制度结构、作为整体的大学和作为个体的师生的行为准则、大学管理和教育过程中长期形成的符号系统及能够标识大学个性特征的其它文化现象。
从广义的角度可以将文化界定为, 在狭义内容的基础上, 加上其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所带来的技术、意识形态、价值观、社会理念等各种文化现象。
首先, 大学文化是一种大学所特有的价值观念。
这种价值观念既为大学中的教职工和学生所普遍接受, 又物化在大学的物质形态和管理活动中, 它既具有十分稳固的历史继承性, 又不断在大学内外部的影响下发展变化。
例如, 探索知识和传承文明既可以视为大学的基本职能, 也可视为是一种大学文化特征。
大学在传承、整理和创新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尊重科学、尊重事实, 不唯上、不唯书, 求真、求实的价值观、教育观就是一种鲜明的大学文化。
其次, 大学文化是一种制度结构。
现代大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教学、管理和运作体系, 这种系统化的制度物化了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保留下来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规律, 同时也使得不同大学的制度特征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
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第23卷第1期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J O U R N A L O F U N I V E R S I TY O F JI N A N(Soci a l Sci ence E di t i on)V01.23N o.12013doi:10.3969/j.i ssn.1671—3842.2013.01.0l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术包心鉴(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摘要:大学文化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灵魂。
我们要建设的大学文化,应该是以坚持先进方向为导向,以传承中华文化为根基,以构建和谐文化为己任,以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核心,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
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大学精神的铸造。
所谓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持续的文化建设与文化积淀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状态和共同的价值理念。
大学精神从本质上说主要包括理想信念的确立、价值目标的校正、行为规范的养成、生活方式的优化。
大学文化的建构和大学精神的铸造,归根到底是要引导好大学生确立良好的价值追求。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最基本的包括:追求知识、追求能力、追求崇高、追求理想、追求全面。
关键词: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价值追求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3842(2013)01—0001—07大学文化建设是大学综合建设中一项以人为本的基础工程,归根到底要落实到“人”上来,即要切实解决好用什么样的精神理念和文化氛围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问题。
因而大学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学校领导和全体老师的事情,也是每一个大学生的重要任务,关系每一个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大学文化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灵魂高水平大学不仅要有良好的教学、科研设备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更要有能够引领全体师生奋发前行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品位。
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陈平原在他的著作《大学何为》中认为:“大学以精神为上。
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

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大学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它的本质和文化使命是教育和培养未来的领袖和人才,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的本质包括传承与创新、知识与创造、思辨与实践等多个方面。
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本质之一。
大学不仅要传承已有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更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拓展。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还需要通过不同的学科领域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识与创造是大学的另一个重要本质。
大学是知识的源泉和创造力的发源地。
大学的任务不仅是提供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推进社会和经济的繁荣和进步。
思辨与实践是大学的另一个重要本质。
大学的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让学生有独立的、批判的思考方式,达到自我认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实践是大学教育的另一重要方面。
通过实践课程以及大学单位对校企合作等的推动,能让学生掌握更全面、精准和实践性的知识,从而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除了本质,大学还有其独特的文化使命。
大学的文化使命在于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是大学的使命和责任。
培养人才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之一。
大学除了要关注本科教育,还需要关注研究生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大学每年会毕业一批批未来的社会领袖、企业家、技术专家和研究学者等。
大学为学生打开了认识世界、把握历史、掌握前沿科技的大门,让学生获得了成长和成功的机会,而这正是大学的文化使命。
推动社会进步是大学的另一个文化使命。
大学掌握着大量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拥有多种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大学应当把这些资本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力量,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拥有舞台的教育只有在昂扬的社会才能焕发更大的价值。
大学应该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

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人才、创新科技、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
它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更是一个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在追求知识智慧的大学也肩负着传承和弘扬文化的责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并就如何实现这一使命提出一些建议。
我们来谈谈大学的本质。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是普及和提高教育水平的主要途径,其本质就是为了培养人才。
大学通过开设不同专业的课程,在学生们掌握专业知识的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通过教学科研相结合,促进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
可以说大学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才和推动科技发展。
大学的文化使命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传承和发扬人类文明的机构,大学肩负着传播文化、培养人文素养的责任。
大学要以传统文化为依托,通过课程设置、文化活动等方式,为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
大学也要传授西方现代文明的精髓,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这样,大学才能真正成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阵地。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实现大学的使命。
大学要注重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大学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不断调整和改进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掌握所学专业的核心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大学要注重科学研究,促进科技创新。
大学要鼓励教师开展前沿科研,为学生提供科研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学也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大学还要重视人文教育,传承和弘扬文化。
大学要加强人文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感。
大学要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加强与文化产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自信。
在实现文化使命的过程中,大学还要注重国际交流,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世界文明的共同进步。
大学校园文化的当代意义与实践

大学校园文化的当代意义与实践大学校园文化是指大学校园内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由多种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文化体系。
大学校园文化承载着学校的价值观、精神风貌和学术传统,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弘扬精神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在当代,大学校园文化不仅具有历史深厚的传统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大学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是年轻人的成长之地,是进行身心建设、积累知识、提高素养的重要场所。
而大学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在校园内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思考与探索。
学生在大学校园文化中感受到学科精神、文化精神和道德精神的传承与薪传,更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卓越贡献。
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激励力。
大学校园文化营建了一个生存与学习的良好环境。
大学校园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场所,也是一个生活的地方。
大学校园文化赋予了校园生活以新的内涵和意义,营造出一种和谐、自由、开放和创新的氛围,使学生在这里感受到了人性化的关怀和服务。
同时,大学校园文化还促进了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和学者们面对面交流、互相借鉴的机会。
大学校园文化进一步培育和传承了学术文化,为学校的学术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大学校园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既是学生接受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更是驱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深刻把握现代中国社会的动态与发展,启示他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的使命与责任。
大学校园文化还促进校园内外的文化交流,不断拓宽中国文化认知的广度与深度,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辨识度。
当前,大学校园文化的实践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
一方面,学校系统要不断强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与采取有效措施,擦亮文化品牌、创新文化体验、丰富文化载体;另一方面,学生自身需要深入了解和认同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与精神,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生活方式,促进个人素质和学习成绩的提升,不断弘扬大学校园文化的普及与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为大学文化 ——对当代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
何为大学文化 ——对当代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大学文化,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说熟悉是因为经常能听人谈到这个词,说陌生则是因为对她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今天特意百度了一下,得到了大学文化这样的一个定义:“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因素的结合体。
”总觉得这样的一个定义有点抽象,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结合一些其他资料以及自己的理解,谈一下对大学文化的认识和对当下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
首先我们得承认,大学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文化,每个大学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渐渐意识到了一个大学的文化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常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作为类比,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大学文化,是一个大学的灵魂。
”呢?事实上,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专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关于大学文化作用的文章也有很多,这里就不展开来讲。
笔者查过很多关于大学文化描述的资料,基本都提到一点:大学文化体现在教学参与者的言行举止之中。
大家都知道,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是基于此,当你进入一个大学后,你自然而然要受到那里的文化气息的影响,你的言行举止自然而然也就要体现出那样一种文化。
所以,我们要了解一个大学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讲就只需要去观察里面的教授、学生、管理者他们言行举止。
当然,要详细地了解有关大学文化的相关内容,仅凭以上的介绍还远远不够的,但是,这不是本文的要讨论的重点,因此,我们只需要对大学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就足够了,这也是笔者写上述内容的原因。
接下来,让我们将目光投到中国大学的建设上来。
近年来,中国大学建设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也出现了一些笔者认为比较严重的问题。
1.大学文化体现在教学参与者的言行举止之中,那么,我们的教学参与者都在做些什么?
我们的教授在忙些什么?
在《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眼下只是一个传说》一文中,作者
对教授是这样描述的——“越是名气大的,越没时间潜心研究。
上上电视,搞个访谈,出国考察,参加活动,整天打飞的像打出租车一样,在天上的时间比在地上的时间还多。
教授专家们忙于商业,勤于应酬更像个商人,赶场赚外快的就更屡见不鲜了。
”不仅如此,通过这几年一些媒体的曝光,我们也了解到了目前中国的一些学术腐败问题,我们知道了原来教授也抄袭论文的,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学术界的悲哀。
我们的学生在忙些什么?
“不要说上课听不懂,不要说教师不关心,不要说专业不感兴趣,不要说学校太烂,堕落不需要理由,只需要借口。
”这是李开复对话大学生时说的一段话,这句话的的确确值得我们深思。
在《当迷茫在大学里泛滥成灾》一文中,李开复有这样一段对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描述——“在你经历的大学生活中,你是不是有许多时间都不知所措,有许多时间都在宿舍里床上度过,有许多时间都用在QQ上的闲聊,有许多时间都在网络游戏里厮杀。
一学期、一年、两年过去了……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听过几节课,虽然给你们上课都是讲师以上级别的;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读过几本书,虽然你们大学里的图书馆有很多的藏书;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学到东西,虽然大学里有很多的可以学习东西。
你现在是不是正在为期末考试过关,而不是达到优秀而发愁,正在盘算不会被亮红点的各种方法:突击学习,考试作弊,请酒送礼,独自祷告……”作为一名在读的大学生,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这段话具有多大的适用性,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确确实实就是过着这样一种生活的。
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在忙些什么?
对一个大学来讲,笔者认为,软件建设比硬件建设要重要得多,然而,似乎有不少的教育管理者并不赞同。
还是引用《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眼下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例子——“中国名牌大学,大约也不缺钱花,建个三层楼的食堂都要安装两部电梯,为了教学评估不惜花掉几千万元,用来搞学术的钱都用来搞面子工程了。
”其实,岂止名牌大学如此,普通大学也同样如此,甚至更严重。
面对着这种种行为,我们可以感受到目前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缺失及弊端。
由此看来。
中国大学的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我们的制度是否出现问题?
这个笔者暂时无法讲的太深,就只能简单地再次借用一下《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眼下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一段话——“高校是官场的延伸,人们不会忘记厦门大学40个教授争聘一个处长的新闻。
高校领导都是有行政级别的,比如许智宏校长就该是个部长级别。
学术被政治豢养,乃至学政不分家,学为政所用。
中国最大的博士群在官场,就是一个铁证。
中国每年招五六万个博士,大部分都是当官的,挤掉众多栋梁之才。
官员读博大多不过是为了增加个升官的砝码,哪有心情与精力去搞学术,他们的论文质量会好到哪里去呢?许智宏说,北大与耶鲁相比,论文的数量差不多。
是啊,中国的博士数量早已超过美国,在发表论文的数量上早就世界领先。
但不要忘了,中国的博士、硕士学位人家美国等发达国家是不承认的。
”
中国大学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比较多的,我们在这里就不再一一举出。
总之,中国大学目前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面对这诸多的问题,我们的大学建设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大学文化的建设是关键。
要摆脱现在的困境,就必须在大学中建设更加优越的和完善的大学文化体系。
笔者坚信,文化的导向作用可以引领我们从迷茫的现状中走出来,向着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前进。
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眼下只是一个传说2010年04月16日 08:34中国青年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249条“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12日晚,做客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的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如是说(《长江日报》4月15日)。
许智宏的这句话说出了众多人的心声。
偌大中国,人口几乎要占到世界的四分之一,经济也马上变成世界老二了,竟然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都没有。
当人家把诺贝尔奖一个个拿回家的时候,我们还是零,中国的高等教育实力也与中国的大国地位太不相称了。
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0年最新发布的全球名校百强排名,北大排在第52位,清华第56位,中国这两所首屈一指的名校连前五十强都没进。
无独有偶,此前,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排出的2008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国内名校如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都无缘世界大学学术前200强。
笔者身在高校,这几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的大学越来越大,人越招越多,高楼也越来越多。
中国的大学好比一个身段很好的模特,可谓有模有样。
可是,有长相没文化,没精神,没气质,成不了世界名模。
笔者也认识一些教授专家,可是越是名气大的,越没时间潜心研究。
上上电视,搞个访谈,出国考察,参加活动,整天打飞的像打出租车一样,在天上的时间比在地上的时间还多。
教授专家们忙于商业,勤于应酬更像个商人,赶场赚外快的就更屡见不鲜了。
高校是官场的延伸,人们不会忘记厦门大学40个教授争聘一个处长的新闻。
高校领导都是有行政级别的,比如许智宏校长就该是个部长级别。
学术被政治豢养,乃至学政不分家,学为政所用。
中国最大的博士群在官场,就是一个铁证。
中国每年招五六万个博士,大部分都是当官的,挤掉众多栋梁之才。
官员读博大多不过是为了增加个升官的砝码,哪有心情与精力去搞学术,他们的论文质量会好到哪里去呢?许智宏说,北大与耶鲁相比,论文的数量差不多。
是啊,中国的博士数量早已超过美国,在发表论文的数量上早就世界领先。
但不要忘了,中国的博士、硕士学位人家美国等发达国家是不承认的。
许智宏提到,一流大学是用钱堆出来的。
然而,世界银行高等教育主管Jamil Salmi通过研究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大学发现:仅仅有钱是远远不够的,世界上最贵的几所大学如乔治·华盛顿大学、肯阳学院、巴克乃尔大学、瓦萨学院和萨拉劳伦斯学院,都不是世界一流大学。
而中国名牌大学,大约也不缺钱花,建个三层楼的食堂都要安装两部电梯,为了教学评估不惜花掉几千万元,用来搞学术的钱都用来搞面子工程了。
人家发达国家更不缺钱,但是建筑有的是几百年历史的,教学设施
堪称陈旧、落后。
前不久,笔者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中看到,一位知名德国学者说,在德国很多亚洲的留学生看到他们破旧的教学设施就走了。
可人家在软件上绝对是世界一流,其学术成就也不是那些只有良好硬件设施的高校所能比的。
与我国那些三流学校几个合并起来争个重点大学名号的做法不同,那些世界顶尖名校规模很小,很少有人数超过一万的。
反观中国的名牌高校,个个都人高马大,光鲜亮丽,可不乏素质不高的蛮汉。
建校约900年的牛津大学,虽然陈旧,可人家个个都是精英。
牛津产生了至少7个国家的11位国王,6位英国国王,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个国家的53位总统和首相,包括25位英国首相(其中13位来自基督教堂学院),12位圣人,86位大主教以及18位红衣主教。
北大培养了几个世界知名的专家学者?
中国人始终心比天高。
就在2月28日,科技部还召开发布会,说要在2020年前建成若干个世界一流大学。
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再次暴露无遗。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长期奋斗,要得到世界的公认,不是想什么时候建成什么时候就能建成的,更不是自封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期待中国能有杰出的大学,可目前看来,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