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转基因工作情况汇报

转基因工作情况汇报

转基因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领导:
我是XX公司转基因工作小组的负责人,特向您汇报我司最近一段时间的转基因工作情况。

首先,我司转基因工作小组在过去几个月里,持续深入研究转基因技术的最新发展,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转基因方法。

我们在转基因作物的育种、生产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在转基因作物的育种方面,我们成功地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提高了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并且改善了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在转基因作物的生产方面,我们加强了对转基因作物的管理和监测,确保其生产和使用的安全性。

在转基因作物的应用方面,我们积极推广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利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我司转基因工作小组在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我们不断改进和优化转基因技术,提高了转基因作物的遗传稳定性和安全性。

我们还积极开展了转基因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如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微生物等,为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司转基因工作小组在转基因技术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我们加强了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转基因作物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我们还加强了对转基因技术的伦理和社会影响评估,促进了转基因技术的合理、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我司转基因工作小组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应用和管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转基因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为我国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

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

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

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Ξ刘冬青(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就棉花转Bt 基因、Bt +CPTI 双价基因、抗除草剂基因及品质改良基因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Q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03)02-0039-04自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烟草问世以来[1],抗虫、抗除草剂、抗病、抗逆及品质改良等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

据统计,至今全球转基因成功的植物已有35科120种植物[2],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hm 2猛增至2001年的5260万hm 2[3]。

在转基因棉花方面,国内外已先后育成抗虫、抗除草剂、品质改良等转基因棉花,2000年世界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高达530万hm 2[4]。

我国转基因棉花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取得了显著进展。

国内有关转基因棉花的报道多侧重于转Bt 基因抗虫棉,而转其他基因的报道相对较少。

现就棉花转基因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转Bt 基因抗虫棉1.1 转Bt 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机理1901年日本从病丝蚕幼虫中首次分离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giensis )(简称Bt )基因。

利用生物技术将Bt 基因导入棉花植株后,外源Bt 基因可在棉花的每个细胞中合成一种叫做σ—内毒素的伴孢晶体,该晶体是一种蛋白晶体,完整的伴孢晶体并无毒性,但当被鳞翅目等敏感昆虫的幼虫吞食后,在其肠道碱性条件下,伴孢晶体能水解成毒性肽,并很快发生毒性。

当棉铃虫幼虫取食含有此蛋白的棉花组织后,会引起棉铃虫口腔和肠道麻痹,体液酸度失调,取食停止或减少,进而中肠系统迅速溃烂,肠壁细胞渐渐萎缩而导致中毒死亡或发育不良[5,6]。

1.2 转Bt 基因抗虫棉的研究与应用1987年,美国Agracetus 公司首次成功获得转Bt 基因的棉花植株,当时转Bt 基因棉的毒蛋白毒性较低,没有实际生产价值。

转基因番茄的研究进展

转基因番茄的研究进展

1、抗病转基因番茄
• 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苜蓿 花叶病毒(AMV)和番茄黄花卷叶病毒(TYLCV)等是引起 番茄病毒病的主要病原。在番茄转基因抗病毒育种中, 主要利用病毒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 复制相关蛋白(Replication-associated protein, REP)基因、卫星RNA基因和病毒片段的反义RNA基因等。 外壳蛋白(CP)在转基因植物中的积累可以干扰病毒脱 衣壳,抑制病毒在植物体中的复制、转运和积累从而 使转基因植株获得了病毒抗性。

2003年陈溪利用转基因番茄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人 胰岛素,通过以口服方式摄入胰岛素来研究在抑制自身免 疫攻击以及预防I型糖尿病中所起到的作用,己经取得了 很大的进展。

2006年, Chen等人将肠道病毒EV71的外壳蛋白VP1基
因导入番茄,外壳蛋白VP1在转基因番茄中获得了表达.用 转基因番茄喂食小白鼠,小白鼠可以抗肿瘤细胞的感染。
2003年王仁厚利用转基因番茄表达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 因子(aFGF),通过构建的双元表达载体带有一个经过改构的 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afgf),载体上的选择标记基 因为manA,它使得转化过程中可以使用PMI这种不含抗生素及 除草剂的选择系统。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获得了afgf 转基因番茄植物,并且通过PCR-Southern、RT-PCR证明了afgf 在宿主基因组中的整合及表达。

葡激酶( Staphylokinase,SAK) 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 分泌的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首次发现于 1948 年,它可以 激活人体中的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形成血纤维蛋白溶酶,从而 溶解血栓。同其他溶栓药物相比,葡激酶具有溶栓效果好, 纤维蛋白选择性强,无显著促凝血作用等优点。 2011杜景川等人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葡激酶( Staphylokinase,SAK) 基因导入番茄中。经 PCR、 Southern 杂交和 Northern 杂交检测,葡激酶基因已整合 到再生番茄植株基因组中,共获得 8 个转基因株系。经 ELISA 检测,转基因番茄的果实和叶片均能表达 SAK 蛋白, SAK 蛋白在果实和叶片可溶性蛋白中的比例最高分别为 3.42%和2.47%。转基因番茄中的 SAK 蛋白具有一定的溶栓 活性,溶栓比活力为 3 866 AU·mg-1。

基因工程农作物抗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基因工程农作物抗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基因工程农作物抗除草剂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作物生产商开始将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生产中,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农药使用量,从而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其中,基因工程农作物抗除草剂的研究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基因工程农作物抗除草剂的定义基因工程农作物抗除草剂,简称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除草剂抗性基因或抗性代谢路径转移到农作物中从而使其能够对抗除草剂的能力。

二、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的发展趋势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全球人口增长,农作物的种植量和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但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农药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农业问题。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帮助提高作物的抗除草剂能力,减少农药使用量,从而对减轻农业对环境的影响、保护人类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的技术原理一种常见的抗除草剂作物是抗草甘膦作物,即添加抗草甘膦的抗性基因到植物基因组中。

草甘膦是一种常用的除草剂,可以抑制植物生长。

在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中,新加入的基因使该作物不会受到草甘膦的抑制影响。

四、常见的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常见的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包括抗草甘膦的大豆、棉花、玉米、油菜和甜菜等。

这些作物均利用了抗草甘膦的抗性基因,使其能够抵御草甘膦的危害,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五、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的应用前景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基因工程农作物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首先,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可以减少农业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和健康问题。

因为这些作物降低了对除草剂的依赖和使用量,减轻了对环境的压力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其次,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帮助提高农作物的抗性和生产力。

通过导入外源性基因可以提高作物的抗草甘膦能力,促进作物的快速生长和成熟。

第三,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可以实现农作物的精准种植。

通过调整基因组,为作物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使作物能够在不同的区域和气候条件下更为适应生长。

耐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研究进展

耐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研究进展

王伟民,董茂锋,唐红霞,等.耐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研究进展[J].杂草学报,2020,38(4):1-6.doi:10.19588/j.issn.1003-935X.2020.04.001耐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研究进展王伟民,董茂锋,唐红霞,张 栩,温广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上海201403) 摘要:随着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耐草甘膦转基因玉米已经被大面积种植,在未来农业发展中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关注的重点问题,耐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的发展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对耐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草甘膦对转基因玉米田杂草的防除效果、草甘膦在玉米上的最大残留限量、草甘膦及其代谢物氨甲基磷酸的毒性等进行相关概述,以期为我国转基因玉米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草甘膦;转基因玉米;安全性;最大残留限量;毒性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35X(2020)04-0001-06ResearchProgrcessinTransgenicGlyphosate-TolerantMaizeWANGWei min,DONGMao feng,TANGHong xia,ZHANGXu,WENGuang yue(InstituteforAgri-FoodStandardsandTestingTechnology,Shanghai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Shanghai201403,China)Abstract:Withtheresearchandprogressintransgenictechnology,transgenicglyphosate-tolerantmaizehadbeenplantedinlargeareas,anditisexpectedtowouldbewidelyappliedadoptedinagricultureinthenearfuture.Foodsecuritywiththedevelopmentoftransgenicglyphosate-tolerantmaizeisalwaysthefocusofgreatinterestintheworldwide.Thisarticlegavegivesanoverviewonthesafetyofglyphosate-tolerantmaize,glyphosateweedcontrolefficacyofglyphosate,itsmaximumresiduelimitofglyphosateincorn,andaboutthetoxicityofglyphosateanditsmetaboliteaminomethylphosphonicacid,etc.,providingsomereferenceonconsideringthecommercialplantingationoftransgenicmaize.Keywords:glyphosate;transgenicmaize;security;maximumresiduelimit;toxicity收稿日期:2020-09-17基金项目: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编号:2018ZX08015001-003-00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学科领域建设专项[编号:农科国推2019(匹配-15)]。

转基因水稻的研究进展

转基因水稻的研究进展
Ab ta t Rie s n o t e s r c : c i o e f h mo t mp r n ( o s n h wol . W h n rd t n l r e r e i g ( n o s i o t t : p i t e a f r d e ta i o a i b e d n n t i c a me t h e t e
Re e r h Ad a c f T a s e i c s a c v n e o r n g n c Rie
S NG Do g mig O n — n ,HE Me,MENG h o h ,L h n g a g HANG Jn —o g i Z a — e I C u — u n ,Z ig ln ,CHENG F n — a ag yn ( i eerh Is tt e ogi gA a e y o a d R ca t n Sine, i ms e ogi g 14 0 , hn ) Rc R sac ntue e i ,H i nj n cd m fL n el i c cs J n i i nj n 0 7 C ia l a ma o e a ,H l a 5
枪法 。 11 农 杆 菌 介导 法 .
农 朴 菌 介 导 转 化 法 是 将 外 源 基 因插 入 农 杆 菌 的 质 粒 j ,由 载 体 将 外 源 冈转 移 整 合 到 植 物 细 胞 基 组 t 二
o r n g n c ie r u d t e w rd s i t d c d n h aey o r n g n c ie s p o p c e . f ta s e i c ao n h o l i n r u e ,a d t e s ft f t s e i c i r s e t d r o a r Ke r s r n g n e i e a ey y wo d :T a s e i;R c ;S f t

[探究甘薯转基因研讨进展]转基因甘薯

[探究甘薯转基因研讨进展]转基因甘薯

[探究甘薯转基因研讨进展]转基因甘薯探究甘薯转基因研讨进展1甘薯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甘薯组织培养高频率植株再生是进行甘薯基因转化重要的一步,而利用各种外植体诱导胚性愈伤组织是前提。

由于甘薯存在的种间、种内交配的不亲和性,严重限制了甘薯育种中的资源利用和亲本选配。

因此,利用组培技术培育再生植株非常重要。

研究表明,甘薯植株的芽、茎段、茎尖、叶柄、叶片等均可作为愈伤组织诱导的外植体,在附加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2,4-D、6-BA、KT、NAA或2,4,5-T时,基本培养基则以MS为主。

Mukherjee等[6]研究发现,附加一定浓度的2,4-D和6-BA可以诱导甘薯产生胚性愈伤组织,添加5g/LNaCl或0.7g/L的脯氨酸和0.2mg/L2,4-D可显著提高体细胞胚胎发生。

周丽艳等[7]研究认为,1.0mg/L2,4-D与1.0mg/LKT(或6-BA)搭配有利于诱导高质量的甘薯愈伤组织。

张勇为等[8]取甘薯芽和茎段接种至加有3%的蔗糖、2,4-D1mg/L、6-BA0.1mg/L的MS培养基上,在黑暗下诱导愈伤组织。

周丽艳等[9]研究发现,茎段愈伤组织分化能力强于叶柄、叶片; 1.0-2.0mg/L2,4-D与1.0mg/LKT组合有利于诱导胚性愈伤组织。

王兰兰等[10]用甘薯无菌苗植株上部的幼嫩叶片作为外植体在MS基本培养基,附加6-BA0.5mg/L,NAA1.0mg/L的浓度配比诱导出愈伤组织。

ElAbidineTriqui等[11]在附加2,4,5-T或毒莠定的培养基上诱导出愈伤组织,且胚性愈伤组织在转入无激素培养基之前先在附加1mmol/L2,4-D和1mmol/LKT或者单独加入5mmol/LABA的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可以大大提高植株再生率。

何博文等[12]研究表明,添加2mg/L2,4-D的MS培养基诱导率高,诱导时间缩短,生长速度增快。

同时,茎段比茎尖和叶片更易诱导产生愈伤组织。

周志林等[13]研究表明,商薯19植株再生能力较强,最佳诱导培养基为添加NAA0.1mg/L的MS培养基,其不同外植体植株再生能力由强到弱为茎段>叶片>叶柄。

转基因作物快速检测技术进展与展望

转基因作物快速检测技术进展与展望

转基因作物快速检测技术进展与展望1. 引言1.1 转基因作物的定义转基因作物是指通过人为干预,将外源DNA或RNA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以实现目标基因的转导和表达,从而赋予植物新的性状或功能。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作物具有抗虫、抗病、耐逆、提高产量等优点,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转基因作物的开发贯穿了整个农业生产领域,涉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等多个品种。

通过转基因技术改良的作物,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利的生长环境,提高产量和品质,有效解决人类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转基因作物的相关研究中,基因检测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通过检测和验证转基因作物中的外源基因,可以确保作物的品质和安全性,防止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快速准确地检测转基因作物中的外源基因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成为转基因作物生产与监管的基础。

1.2 快速检测技术的重要性快速检测技术在转基因作物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转基因作物种类的增多和应用范围的扩大,需要对市场上的食品和农产品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

快速检测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样品进行高效筛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转基因作物的快速检测技术也对监管部门具有重要意义。

监管部门需要对市场上的转基因产品进行监测和管理,以确保产品符合法规标准。

快速检测技术能够帮助监管部门快速准确地对样品进行检测,为监管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转基因作物的快速检测技术也在科研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工作者需要对转基因作物进行研究和开发,快速检测技术可以帮助他们快速准确地对转基因作物进行鉴定和分析,推动科研工作的进展。

快速检测技术在转基因作物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应用将为消费者、监管部门和科研工作者带来诸多好处和便利。

2. 正文2.1 转基因作物快速检测技术的现状目前,转基因作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使得检测的速度和准确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传统的转基因作物检测方法主要依靠生物学特性和蛋白质检测,这些方法虽然准确,但耗时较长且操作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课程论文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生物工程081班课程名称:生物工程原理指导教师:陈蔚青教授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2011年5月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魏斌聪(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生工081班浙江杭州310015)摘要:人们将所需要的外源基因(如高产、抗病虫害优质基因) 定向导入作物细胞中, 使其在新的作物中稳定遗传和表现,产生转基因作物新品种, 是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的一项新技术。

本文先描述了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进程,对其基因问题的研究作了讨论,并列出转基因作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作分析,最后对此项技术作出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DNA技术;基因导入;安全性前言转基因植物(transgenic plant),是指基因工程中运用DNA 技术将外源基因整合于受体植物基因组、改变其遗传组成后产生的植物及其后代。

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主要在于改进植物的品质,改变生长周期等提高其经济价值或实用价值。

[ 1 ]其主要范围是在作物方面,如可食用的大豆、玉米等,或者可投入生产的棉花等作物。

从表面上看来,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似乎没有任何区别,它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

从1983年以来,生物学家已经知道怎样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具有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

[ 2 ]这个基因可以来自于任何一种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这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人们可以给某种作物注入一种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特性,这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的一场空前革命。

[ 3 ]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进程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1983年,全球第一例转基因烟草在美国问世。

1986年,首批转基因抗虫和抗除草剂棉花进入田间试验。

1996年,美国最早开始商业化生产和销售转基因作物(包括大豆、玉米、油菜、土豆和西红柿) 。

之后,许多国家也都开始对转基因作物展开研究,并进行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目前已经遍布全球25个国家。

现有的转基因作物通常分为3代:第1代转基因作物是指具有强化输入特性的作物,如具有抗除草剂、抗害虫、以及抗环境压力(干旱)的特性;第2代转基因作物是指具备增值输出特性的作物,如具有强化动物饲料营养的特性;第3代转基因作物是指可以生产药品或者改进生物基燃料和除传统食品与纤维之外产品的作物。

[ 4 ]目前,转基因作物的应用总体上限于第1代转基因作物,第2、3代转基因作物正处在不同的研发阶段。

市场上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木瓜、马铃薯、南瓜及西红柿等。

其中,大豆、玉米、油菜和棉花是种植最为广泛的转基因作物。

世界各国正在研发的转基因作物包括苹果、香蕉、大麦、椰子、芒果、菠萝及甘薯等。

[ 5 ]根据杜艳艳[ 6 ]的研究总结,1996~2009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72. 5倍,即从0.017亿hm2 增长至1.250亿hm2。

截至2009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累计种植面积达到了8亿hm2,距首次突破4亿hm2大关仅相隔3年时间。

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6个增加到25个。

全球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

2009年大豆种植面积0.658亿hm2,占总面积的53%;玉米种植面积0.373亿hm2,占总面积的30%;棉花种植面积0.155亿hm2,占总面积的12%;油菜种植面积0.059亿hm2,占总面积的5%。

国际农作物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发布的报告[ 7 ]中,指出转基因作物在1996年至2009年期间在全球产生了大约650亿美元农业经济收益,其中44%是由于减少生产成本(耕犁更少、杀虫剂喷洒更少以及劳动力更少)的收益,56%是由于2.29亿吨可观的产量收益。

2010年转基因种子的全球市场价值为112亿美元,商业转基因玉米、大豆以及棉花产品的价值约为1500亿美元。

种植转基因作物产生了显着的效益,此外,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贫困和饥饿、减少农业的环境影响、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有显着的促进作用。

所以,转基因作物将会在以后的时间里,受到更多的农民的信任,得到更广泛的种植使用。

2 转基因作物的相关研究2.1 抗病基因的研究1986 年,美国Beachy 研究小组首次将烟草花叶病毒(TMV)外壳蛋白基因(CP) 导入烟草,培育出抗TMV的烟草植株, 开创了抗病毒育种的新途径。

[ 8 ]此种途径就是将一种或几种具有某种抗病能力的外源基因,导入目的作物的基因内,从而使得作物能够在生长中,对某种疾病具有抵抗能力,相当于是给该作物打了相关疾病的疫苗。

如王振宇等[ 9 ]的研究,通过实验得知几丁质酶( Ghi) 和β-1, 3 葡聚糖酶( Glu) 这两种植物防御体系中的两种防卫因子,结合在一起有互补的协同增效作用,可抑制真菌的生长。

于是实验员就在早熟棉中导入转双价抗病基因( Glu 和Chi ) 棉花,种植观察发现,此种棉花具有良好的抗枯、黄萎病的性能。

在抗病毒的基因工程方面, 国内也取得了很好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已成功地人工合成和改造了来自天蚕蛾的抗菌肽基因, 目前抗菌肽基因已经供给国内10 多家研究单位, 进行抗水稻白叶枯病、马铃薯软腐病、花生和番茄的青枯病、大白菜软腐病、柑桔细菌性溃疡病、桑树和桉树青枯病、樱桃根肿病等抗细菌病基因工程研究。

北京大学克隆了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马铃薯X病毒等中国株系以及水稻矮缩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

此外, 国内一些研究单位还获得了抗环斑病毒(PRSV) 的番木瓜,抗黄矮病和黄花叶病毒的小麦等抗病毒病的基因工程植株。

[ 10 ]2.2 抗虫基因的研究农作物种植的一大困扰就是虫害,农药等除虫方法对环境伤害大,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研究不容忽视。

1987 年Vaeck 首次将苏云金杆菌(Bt) 毒蛋白基因导入烟草中得以表达, 获得了抗天蛾的转基因植株。

随后Bt 毒素基因相继被转化到棉花、水稻、玉米等50 多种植物中获得的植物。

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虫性。

[ 11 ]抗虫基因有两类: (1) Bt 杀虫蛋白基因, 来自苏云金芽孢杆菌, 现已导入棉花、玉米、水稻、烟草、番茄、马铃薯、胡桃、杨树、落叶松等; (2)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可抑制蛋白酶活性, 干扰害虫消化作用而导致其死亡, 是植物对虫害的自卫反应, 主要有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琉基蛋白酶抑制剂、天门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淀粉酶抑制剂、植物凝集素基因等。

[ 12 ]我国转CpTI 棉花的研究已开展多年, 并先后获得了转CpTI 基因和转Bt + CpTI 双价基因棉花,[ 13 ]并开始了商业化生产。

另外, 外源凝集素基因(GNA) 也至少在油菜、西红柿、水稻、甘薯、甘蔗、向日葵、烟草、马铃薯、大豆和葡萄等10 种植物上获得了表达, 均表现出一定的抗虫性。

[ 14 ]2.3 品质改良基因的研究将转基因技术用于作物品种改良可以开发出具有人们所需营养成分的食品,品质改良主要涉及蛋白质的含量、氨基酸的组成、淀粉和其它多糖化合物以及脂类化合物的组成。

许多此类作物如富含蛋氨酸的转基因烟草、直链淀粉含量降低的转基因水稻、月桂酸含量高达40%的转基因油菜都相继成功, 有的已进入大田试验。

富含必需氨基酸的马铃薯、高蔗糖含量的玉米、低尼古丁含量的烟草均已育成。

此外欧洲科学家已培育出米粒中含丰富维生素 A 和铁的转基因水稻Zeneca 公司和伦敦大学的研究小组也成功开发出番茄红素含量较高的转基因番茄。

在国内张宪银等[ 15 ]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大豆球蛋白基因导入水稻获得转基因植株并在后代中稳定遗传, 高越峰等[ 16 ]将高赖氨酸蛋白基因导入水稻获得转基因植株, 其赖氨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 转基因作物的相关问题3.1 转基因作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食用安全是作物所应具备的前提条件,人们对食用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最为关心。

转基因作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1)外源DNA自身毒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转基因过程中转入DNA固有毒性的威胁得到广泛的关注。

但是转基因作物的食用性,加工方式,加工过程,能使转入基因DNA产生一定的降解,这样影响危害就会有效减少。

如在饮食中每天进食0.1-1.0g的DNA 物质,只有0.1-1.0 mg是转基因的DNA 物质,并且DNA没有直接的毒性[ 17 ]。

(2)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毒性产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毒性物质的产生有以下原因:提供基因的生物很可能是不能作为食物的有毒生物,其基因转入作物后,产生有毒物质;新基因的转入使产生毒素的沉默基因开启,产生有毒物质;[ 18 ]外源基因的产物不是受体物种中原有的成分,不存在天然的降解代谢循环,造成积累,或异常降解,可能产生具有毒性的产物;转基因过程中,插入基因的不稳定性、基因沉默、代谢途径改变等一系列效果,造成毒性物质产生。

[ 19 ]转基因生物所引起风险的广泛性、潜在性、不确定性、不可逆转性的特点,如何正确评估,安全使用转基因生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成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环境和健康的中心议题。

3.2 选择标记基因造成的安全性问题转基因作物的常见的选择标记基因如对抗生素类、除草剂类和抗虫剂类具有抗性的基因。

选择标记基因引起的最大的争议就是转基因逃逸问题,如具有除草剂抗性的转基因作物的花粉可能会飘落到杂草或近缘野生品种上,使之具有除草剂抗性;抗生素类选择标记基因有可能会转移给胃肠道微生物,影响抗生素类药物的治疗效果。

目前,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作物都要求必须做到无标记基因,但人们仍担心选择标记基因带来的安全性问题。

赵德刚等[ 20 ]研究的一种“ 外源基因清除” 技术,为解决转基因植物潜在的安全性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3.3 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危险转基因作物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或抗逆性,种植单一化的转基因作物势必会致使物种呈单一化趋势,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转基因作物作为外来品种进入自然生态系统,可能造成原有的生物生态系统失衡。

另外大面积种植转基因作物,品种单一,降低了农作物品种的多样性,对于突发性的病虫害、环境胁迫,可能造成粮食作物不可逆转的减产。

如70年代,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稻田发生草病毒,幸运的是发现了1 个品种对这种病毒具有抗性。

[ 21 ]转基因作物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是无法预知,如植入抗虫基因的农作物会比一般农作物更能抵抗病虫的袭击,这样转基因作物将会取代原来的作物,造成物种灭绝。

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存在两种可能的途径,一是其毒性对非目标生物产生直接影响。

如李桂林等[ 22 ]研究报告显示,“B t 玉米” 就可潜在地危害摄食马利筋叶的大斑蝶幼虫;二是通过食物链对非目标生物产生间接影响,王月丹等[ 23 ]认为Bt毒素会在食物链中得到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