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流行病学及预防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高度致死性疫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引起了农业生产和经济的不利影响。
猪瘟病毒的病原体学特性非常稳定,对于猪类具有很高的致病性和传染性,能够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动物福利问题。
流行病学猪瘟是一种严重的动物传染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而传播。
目前还不存在针对猪瘟的有效疫苗,传染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预防和隔离感染的猪。
猪瘟最初发现于非洲,目前已经扩散到了亚洲、欧洲以及大洋洲。
病毒通过野猪等野生哺乳动物以及获得感染的猪进行传播。
在流行病学中,病毒以野猪-养猪场-野猪的环路进行传播。
猪瘟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可以轻易地跨越国家或地区间的边界,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
临床症状猪瘟主要感染猪,其中幼仔猪和年轻的仔猪感染率较高。
感染后的猪体温会上升,出现全身无力、食欲降低、呼吸急促等症状。
同时,猪的皮肤会变成紫色或深红色,呈现出出血性体征。
在病程晚期,猪会出现呕吐、腹泻、瞳孔扩大等症状,最终导致猪因为病情加重而死亡。
猪瘟对猪的威胁非常大,一旦发生疫情,往往会导致大规模的死亡和养殖业的损失。
剖检变化猪瘟引起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性出血,包括心、脾、肝、肺、肾等多个器官。
此外,病毒还会进入和破坏造血细胞,导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在病毒感染后的早期,猪的淋巴结会出现肿胀,干燥的肌肉表面也会出现充血和肿胀。
随着病情的加重,猪身体的颜色会由淡红色变为紫色,主要是由于肌肉和皮肤内的血管出现了破裂和出血。
最终,猪的各个器官都会被病毒侵蚀,最终导致猪的死亡。
防控措施猪瘟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检测和隔离。
预防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生产和消毒措施,防止感染其它猪场的病毒。
预防措施包括猪场和野生猪栏建造的设施,以及食品加工工厂的相应工序。
此外,在病毒检测方面,建立有效的监测和筛查制度也非常重要。
对于发现感染猪的猪场,需要立即隔离感染的猪,并采取消毒和严格监测措施,以避免病毒扩散。
猪瘟的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治

doi:10.19369/ki.2095—9737.2020.12.059猪瘟的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治姚爽(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要:猪瘟又称猪霍乱,欧洲人将其称为古典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疾病。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以及隐性型,该病的特征是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壁变性从而引起各器官的广泛性小点状出血、梗死和坏死&世界各地广泛流行,引起养猪行业的高度重视,是养猪行业面临最重要的猪病之一,1984年国际兽疫局(0IE)将该病列入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近年来研究的疫苗对预防和控制猪瘟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猪瘟;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防治中图分类号:S85&28文献标识码:B1病原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病毒粒子呈圆形,为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平均直径为44nm,核衣壳直径为29nm,其表面有6〜8nm 类似穗样的糖蛋白纤突&病毒在血液中56C条件下经过60min才能被灭活,在室温能存活2〜5个月,在冻肉中能存活6个月,畜圈、粪便中的病毒能存活几天&但病毒对一些化学物质较敏感,如在苛性钠、漂白粉、煤酚等溶液中能很快使其灭活,2%克辽林、3%苛性钠可杀死粪便中的病毒。
猪瘟病毒对脂溶剂也较为敏感,如乙醞、氯仿、脱氧胆酸盐能迅速使其灭活&在pH值为5〜10条件下比较稳定,pH值过高或过低可使病毒灭活。
猪瘟病毒只有单一的血清型,但是却有毒力强弱之分,目前还没有找到毒力强弱的抗原标志,毒株间的毒力变化很大,分为强、低、无及持续感染的毒株,根据毒力的强弱,将其分为A、B两个亚群,A亚群为致病性强的毒株,B亚群为中等毒力、低毒、无毒的毒株。
2猪瘟病毒只对猪有致病性,能在牛、山羊、绵羊、兔、小鼠体内增殖但不致病。
病猪、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两季较为严重,病毒可随粪尿以及口、鼻、眼分泌物等向外排出、散播&感染强毒株的猪,在10〜20天内向体外大量排毒,慢性感染猪能不断的进文章编号2095—9737(2020)12—0115—02行排毒或者间歇性排毒,直至死亡,新生仔猪感染低毒力毒株则会短期排毒&上述各类猪会不断向外界排毒,不断污染环境,从而导致猪瘟持续性发生。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简称ASF)是一种对猪类具有高度致病性的病毒性疾病,曾在非洲及欧亚大陆引起大规模的疫情。
非洲猪瘟病毒主要通过野生猪和软体动物传播,对猪的感染率极高,症状严重,病死率极高,传播速度快,对猪肉生产业造成了重大的危害。
需要对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有一定的了解和应对。
一、流行病学1. 病原体:非洲猪瘟病毒(ASFV)属于病毒科,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对抗干燥环境的能力较差,但在感染猪体内却有较强的稳定性。
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途径传播。
2. 传播途径:非洲猪瘟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和生物媒介传播。
接触传播包括病猪间的直接接触、消化道传播和呼吸道传播。
而通过叮咬,猪笼子、扇动携带病毒的苍蝇和螨虫均能传播病毒。
3. 敏感宿主:猪是非洲猪瘟的唯一敏感宿主,但不同品种对病毒的敏感性也有所差异。
4. 流行趋势:非洲猪瘟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且持续时间很长,曾在欧洲、非洲、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起大规模的疫情。
其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二、临床症状1. 急性型病例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厌食、站立困难、呼吸急促、皮肤发绀、脸部皮肤充血、浑身出现瘀斑、肛门流血、黏膜出血等。
病猪表现出极度的痛苦和不安。
2. 慢性型病例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周期性波动,病程较长,贫血和食欲减退等。
临床上由于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
但对慢性型病例的治疗可能性很小。
3. 子宫类型:母猪主要表现为子宫内膜性出血、胎儿死亡、早产、流产或胎儿发育不良等。
三、防控措施1. 加强国际合作:由于非洲猪瘟的传播具有全球性,国际合作至关重要。
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协商制定统一的防治策略,共同应对非洲猪瘟病毒。
2. 开展宣传教育: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非洲猪瘟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养猪场主和猪农的防控意识,对疫情应急预案有所了解,提高疫情防控能力。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病,主要感染猪科动物,包括家猪、野猪等。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的相关信息。
流行病学特点:1. ASF病毒具有极强传染性和致病性,可通过接触病毒源感染猪只。
人类也可能通过接触感染病毒。
2. ASF病毒能在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不易被常规消毒剂杀灭,因此病毒的传播速度较快。
3. ASF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如病猪之间的接触、饲养管理以及食用污染的饲料传播。
临床症状:1. 高热症状:患病猪只体温急剧上升,初期可达40°C以上。
2. 沉闷食欲:患病猪只食欲下降,甚至拒食。
3. 呼吸困难:患猪可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喘息现象。
4. 皮肤症状:患病猪只皮肤表现为紫绀、腹部和四肢霜状斑块。
5. 出血性症状:患猪可出现鼻、直肠、输尿管等嗜血区域出血。
6. 死亡率高: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猪只死亡率较高,通常在7-10天内死亡。
防控措施:为了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控措施:1. 加强从疫源国进口猪肉和猪产品的检疫检验,防止病毒带入。
2. 未确定疫源国时,禁止非法进口(包括行李物品)疫区猪肉和猪产品。
3. 强化养殖全程的生物安全管理:加强猪群的健康监测和外来猪只的隔离观察。
4. 强化饲养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消毒饲养环境,清理污秽物,控制饲料和饮水的卫生质量。
5. 严禁食用未经检验合格、来源不明的猪肉和猪产品,确保食品安全。
6. 做好发现疑似非洲猪瘟患猪的报告和隔离工作,及时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处置并进行病情调查和溯源工作。
7. 做好动物禁区、隔离区、屠宰场和批发市场的卫生管理,加强病媒生物的防控措施,有效减少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
总结: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的猪病,具有高传染性和致命性。
为了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加强进口猪肉的检疫管控、强化养殖环境卫生管理、禁止非法进口疫区猪肉等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高传染性、急性、出血性疾病,是唯一能够感染猪类的病毒性疾病,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
ASFV可以通过血液、鼻涕、粪便、尿液、精液和肉类等进行传播,疫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野生猪和家养猪之间的接触。
临床症状感染ASFV的猪类通常会在感染后5-14天内出现症状。
病情发展较快,并会快速传播。
临床症状通常为以下两种类型:1. 高热型:热度达到41摄氏度,体温持续升高,再伴随着食欲不振,呼吸急促,持续性呕吐和腹泻。
这些症状都与 ASFV 造成的大量器官损伤密切相关。
2. 出血型:这种类型的 ASFV 病情通常更为严重,感染猪会出现全身多处出血现象,包括皮下淤血、眼结膜充血、肺部渗血和肺水肿等症状,常常伴随或不伴随高热。
防控措施1.建立动物疫病的监测与防控系统。
饲养员和农民应该强化动物健康与病症的防范,并且及时报告疫情。
针对 ASFV 提供监测报告,并隔离感染猪只。
在发现疫情时,必须立即通报局部卫生部门,遵循相应的处理流程。
2. 健全消毒体系。
ASFV 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因此需要严格的消毒体系来避免其传播。
所有猪舍、设备和工具都必须定期进行消毒。
3.隔离感染猪只。
ASFV 极易传播,当在一个农场内发现感染猪只时,应该立即将其隔离,避免病毒传播至其他类群。
4. 在猪舍内加强昼夜温度统计,并保证舒适温度。
ASFV 高传染性、严重危害生猪健康,其传播方式也与环境影响非常相关。
温度过高、过低、通风不良等不宜改变猪舍环境搬动猪只。
5. 停止向 ASFV 疫区传输猪只和猪肉。
停止过去批量转运猪只的做法,优先消费本地猪肉,并严格控制猪肉的进口和出口。
猪瘟流行病学与防控措施

猪瘟流行病学与防控措施
朱 化鹏 张智 鹏 ( . 西 省镇 巴县 畜 牧 兽 医工 作 站 , 1陕 陕西 镇 巴 7 3 0 : 2 60 2 陕西 省 汉 中市 动物 疾 病 预 防控 制 中心 ) .
猪瘟病 毒对环境抵 抗力不强 . 但
根 据 临 床 症 状 和 特 征 .猪 温 可 分
为 最 急 性 型 、 性 型 、 急性 型 、 性 急 亚 慢 型 和复 杂 感 染 型5 类 型 。 种 3 1 最 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型 . 多 见 于 流行 初 期 和首 次 发 生 猪 瘟
猪 瘟 病 毒 ( S V) 黄 病 毒 科 瘟 CF 属 病毒 属 , 是近 似 球 形 的 单 股 R A 毒 , N 病
将 猪 瘟 病毒 分 为 2 血 清 型 , 中第 一 个 其
猪先 天免 疫 耐 受 .对 抗 原 的免 疫 应 答 低 下 , 成猪瘟与猪丹 毒 、 肺疫 、 造 猪 猪 繁 殖 与 呼 吸综 合 征 、 环I型 病 毒 、 圆 I 猪
急性 、 热性 、 高度 接 触 性 传 染 病 。 其 特 征是 发 病 猪 高热 稽 留 ,小 血 管 壁 的 变
更 不 明显 。
24 妊 娠 母 猪 带 毒 .
猪 瘟 引起 的妊 娠 母 猪带 毒综 合 征 增多 , 出现 母 猪 流 产 、 产 、 木 乃 伊 死 产
胎 、 弱仔的现象。 产 25 胎 盘 感 染和 持 续 感 染 .
中 图分 类号 :8 8 8 文 献标 识 码 : ¥5 . 2 B
抗 原 关 系 密 切 , 有 血 清 学交 叉 反 应 . 既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严重危害猪类健康,导致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
非洲猪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三个方面对非洲猪瘟进行介绍。
一、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非洲猪瘟是一种病毒性疾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传播范围广泛。
非洲猪瘟病毒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的猪或者猪的排泄物、食品残渣等途径传播。
昆虫叮咬也可能成为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
非洲猪瘟病毒对猪类的感染力非常强,有很高的致病率和死亡率。
非洲猪瘟的流行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病毒毒力、扩散途径和环境条件等因素。
一旦发生非洲猪瘟的疫情,往往会对养殖户的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同时还会对猪肉产品的质量和市场价格造成严重损害。
对非洲猪瘟的预防和控制显得十分重要。
二、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食欲下降:猪出现非洲猪瘟时,通常会出现食欲下降的症状。
猪会拒食,甚至出现食物摄入量明显减少的情况。
2. 发热:受感染的猪会出现高热、体温升高的情况。
这是非洲猪瘟的典型临床表现之一。
3. 呼吸困难:猪出现非洲猪瘟时,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这是由于猪的呼吸道受到感染,导致呼吸道疾病的症状。
4. 病态程度加重:受感染的猪身体状况开始恶化,出现病态程度加重的情况。
瘦削、无精打采等情况开始显现。
5. 精神状态差:受感染的猪通常会出现精神状态差的情况。
猪显得郁闷、沮丧、无精打采,丧失对周围环境的兴趣。
上述临床症状是非洲猪瘟的典型表现,但并非所有受感染的猪都会出现所有的症状,且因病毒毒力的不同,症状表现也可能有所差异。
一旦猪出现上述临床症状,应立即对其进行隔离处理,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三、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为了防止和控制非洲猪瘟的蔓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养殖管理: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保持猪场环境的清洁,并对饲料、水源等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防止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
猪瘟的流行病学与防治措施

在9 %以上 ,老疫 区免疫效 果不确实的猪群 ,感染猪瘟病 0
毒 症 状 相 对 轻 微 或 无 临 诊 症 状 , 但 会 不 断 排 出病 毒 , 使
猪 场 内 猪 瘟 不 断 出现 。 到 目前 为 止 , 猪 瘟 仍 然 对 养 猪 业
同 。猪 瘟 病 毒 与 牛 黏 膜 病 病 毒 ( VD 和 绵 羊 边 界 病 病 毒 B V) ( odrdsae i s有 共 同抗 原 , 可 呈 交 叉 反 应 。B D B re i svr ) e u DV 抗 体 能 中 和 猪 瘟 病 毒 ,但 猪 瘟 抗 体 不 能 充 分 中和 B VD。 D 猪 瘟 病 毒 既 无 血 凝 特 性 , 也 无 血 吸 附 作 用 。 猪 瘟 病 毒 经 过 多 次 在 兔 体 继 代 繁 殖 , 逐 渐 适 应 家 兔 , 使 家 兔 产 生 定 型 热 反 应 ,对 猪 致 病 力 丧 失 , 保 持 免 疫 原 性 , 给 猪 注 射 能 产 生 坚 强 的 免 疫 力 。 我 国广 泛 使 用 的 猪 瘟 兔 化 弱
起 隐性 、慢 性感 染、非典型症状和较低 死亡 率。
受 高 毒 毒 株 感 染 后 ,猪 的 血 清 和 其 他 组 织 产 生 高 滴
毒疫苗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培育成功 的。 猪 瘟病 毒 存 在 于 病 猪 的 各 内脏 器 官 和 组 织 中 ,所 以 ,
在 分 泌 物 和 排 泄 物 中有 病 毒 存 在 。 以病 猪 发 热 体 温 达 最 高 点 时 ,病 毒 含 量 最 多 。对 于 有 易 感 性 的猪 ,及 微 量 的病 毒 可 致 病 。在 1猪 粪 中含 有 可 以致 死数 千 头 猪 的病 毒 。 g 猪 瘟 病 毒 对 自然 环 境 的抵 抗 力 , 由 于 病 毒 存 在 的 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FSV)引起的急性、热性、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养猪业危害巨大。
随着人们对猪瘟病毒分子生物学的不断研究,疫苗的广泛应用,猪瘟疫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近年来猪瘟的发病又呈现出新的流行特点,并有死灰复燃之势。
因此研究当前猪瘟的流行现状意义重大。
本文综述了猪瘟的有关特点,希望能对猪瘟的防控提供帮助。
关键词:猪瘟,流行现状,原因分析目录引言 (1)一、猪瘟的流行现状及流行病学 (1)(一)目前国内猪瘟流行现状 (1)(二)目前国外猪瘟流行现状 (1)(三)猪瘟流行病学 (2)二、猪瘟的症状及病变 (2)(一)急性型 (2)(二)慢性型 (3)(三)迟发性型 (3)(四)病理变化 (3)三、预防措施 (4)(一)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 (4)(二)实行自繁自养的办法 (4)(三)加强集市管理和运输检疫 (4)(四)改善饲养管理 (4)(五)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猪瘟 (4)四、疫情处理 (5)(一)消毒 (5)(二)加强免疫监测 (5)(三)完善免疫计划 (5)(四)隔离、消毒 (5)五、疫苗种类及处理方法 (5)(一)乳兔苗 (5)(二)细胞苗 (5)(三)淋脾苗 (6)六、参考文献 (6)引言猪瘟是一种由猪瘟病毒所引起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的疾病,它危害猪和野猪,其他动物不发,发病率达95~100%,主要特征是高热稽留、微血管变性而引起全身广泛出血、坏死、梗塞等变化。
本病遍布于世界各国,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猪瘟病毒是一个活体,它不会永久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因在体外继代或体内抗体压力下,而减弱其原有的毒性。
反而减弱的毒力也可因在敏感个体继代感染后而增强或恢复原有的毒力。
由于这种情况,当前猪瘟病毒已形成强毒、中间毒、弱毒型同时存在,初发地区强一点,常发地区弱一些。
其中,强毒株不论猪的品种、年龄均可导致大多数猪发病和致死;中间毒株因自身抵抗力对感染有影响,发病后可能引起死亡,但也有从感染中康复的;弱毒株的感染,仅限于抵抗力弱的猪体,虽有点免疫性,但挡不住毒体入侵的发病猪,死不了,活不旺,也有长期带毒传播的,这类弱毒株只有对小猪或胎儿较易引起致病和死亡,它多发于免疫制度不健全,形成免疫紊乱,饲养管理不良的猪场或农村的猪群。
一、猪瘟的流行现状及流行病学(一)目前国内猪瘟流行现状我国是猪瘟流行较多的国家之一,每年因猪瘟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数十亿元。
2004~2005年,我国18个省、市、自治区报告猪瘟疫情,发病135633头,死亡68771头,扑杀16320只。
王先明等2006年报道,2001~2006年5月份以来,在东南及中南部分省份发生的猪高热病,尽管是多病原的引起的混合感染,但猪瘟病毒被公认为感染率偏高,孟长泽等对所在兽医院的猪瘟病例进行统计表明,从2003~2005三年中,猪瘟病例占全部病例的85.5%。
张家峥等报道,造成我国养猪业经济损失最大的疾病是猪瘟,因该病死亡的猪只占三分之一以上。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猪瘟仍对我国当前危害养猪业最为严重。
在我国,除香港、澳门外,其它32个省、市的部分地区都不同时间、不同程度地发生和发现过猪瘟的流行,在上述省、市地区的猪场均分离到猪瘟病毒。
近5年来,从8个省、市的19个猪场采取15736份样品,检查猪瘟带毒情况,结果表明:带毒猪1822头,带毒率为4.61%~30.7%,平均为11.58%。
据估计,我国每年因HC死亡的猪占病死猪的30%左右。
(二)目前国外猪瘟流行现状历史上,猪瘟发源于美国,类似猪瘟的报道大约在1810年田纳西州福莱克林,1887年报道的发生猪瘟的已有35个州,后分布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火车的问世对本病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我国定为一类烈性传染病。
由于世界各国采取了消灭猪瘟的有力措施,许多国家、地区已宣布消灭该病,尤其我国50年代猪瘟兔化弱毒(C-株)疫苗自问世以来,猪瘟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自19世纪80年代首次发现猪瘟以来,猪瘟在世界各养猪国家都有不同程度流行。
因其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常给养猪业造成严重损失。
近20年来,不少国家先后采取了以扑杀为主的猪瘟综合防制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有些国家已经宣告消灭,有些国家已经基本控制,很少发生。
至1992年,先后有美国、阿尔巴尼亚等24个国家与地区宣布消灭了猪瘟。
20世纪50年代以前,猪瘟在我国的流行极为普通,损失巨大,50年代后期起,由于采取了以疫苗注射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猪瘟的流行,但80年代后,猪瘟在全世界范围内又有所抬头,1993年后,一些已宣布消灭了猪瘟的国家和地区,如荷兰、瑞士、比利时、瑞典、德国、西班牙、英国等又先后出现猪瘟的复发,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原特性等均有所变化,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猪瘟流行病学猪是本病惟一的自然宿主,病猪和带毒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易感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是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
感染猪在发病前即可从口、鼻及泪腺分泌物、尿和粪中排毒,并延续整个病程。
康复猪在出现特异抗体后停止排毒。
因此,强毒株感染在10-20天内大量排出病毒,而低毒株感染后排毒期短。
强毒在猪群中传播快,造成的发病率高。
慢性的感染猪不断排毒或间歇排毒。
当HCV低毒株感染妊娠母猪时,起初常不被觉察,但病毒可侵袭子宫中的胎儿,造成死产或出生后不久即死去的弱仔,分娩时排出大量HCV。
如果这种先天感染的仔猪在出生时正常,并保持健康几个月,它们可作为病毒散布的持续感染来源而很难被辨认出来。
因此,这种持续的先天性感染对猪瘟的修行病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Liess用低毒力的野毒Glertoif株给妊娠40、70、90日龄的母猪滴鼻感染,结果引起母猪繁殖障碍。
40日龄感染者发生死胎、木乃伊和流产;70日龄感染,所生的仔猪约有45%带毒,出生后出现先天性震颤,多于1周死亡;90日龄感染生后仔猪可存在2-11个月,猪无明显症状,此种感染猪终身带毒、散毒,为HCV的主要储存宿主,有这些猪存在,即可形成猪瘟常发地区或猪场。
猪群引进外表健康的感染猪是猪瘟暴发最常见的原因。
病毒可通过猪肉和猪肉制品传播到远方。
未经煮沸消毒的含毒残羹是重要的感染媒介。
人和其他动物也能机械地传播病毒。
HCV可在野猪中形成感染循环,在有些国家和地区是对家猪的严重威胁。
在自然条件下HCV的感染途径是口鼻腔,间或也可通过结膜,生殖道黏膜或皮肤擦伤进入。
经口和注射感染后,病毒复制的主要部位是扁桃体,然后经淋巴管进入淋巴结,继续增殖,随即到达外周血液,从这时起病毒在脾、骨髓、内脏淋巴结和笑场的淋巴组织繁殖到高滴度,导致高水平的病毒血症。
二、猪瘟的症状及病变猪瘟潜伏期一般为5天-7天,短的2天,长的21天。
人工感染强毒株,一般在36小时-48小时体温升高。
根据临床症状和其他特征,可分为急性、慢性和迟发性三种类型。
(一)急性型急性型猪瘟由HCV强毒引起,开始时猪群内仅几只显示临床症状,表现呆滞,被驱赶时站立一旁,呈弓背或怕冷状,或低头垂尾。
同时食欲减少,进而停食。
病猪体温升高至41℃上下,高的可达42℃以上。
体温上升的同时白细胞数减少,约9000/mm³,甚至低达3000/mm³。
病猪有眼结膜炎,两眼有多量黏液-脓性分泌物,严重时眼睑完全被封。
体温升高初病猪便秘,随后下痢,有的发生呕吐。
少数病猪可发生惊厥,常在几小时内或至多在几天内死亡。
随着病的发展,群内更多的猪发病,最初的病猪出现步态不稳等衰弱症状,随后通常发生后置麻痹。
病初的皮肤充血到病的后期变为紫绀或出血,以腹下、鼻端、耳根和四肢内侧等部位为常见。
急性型猪瘟大多数病猪在感染后10-20天之间死亡。
病状较缓和的压急性猪瘟病程一般在30天之内。
(二)慢性型慢性型猪瘟的病程可分为3期。
早期即急性期,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顿、体温升高和白细胞减少等症状,几周后食欲和一般状况显著改善,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于正常,但仍有白细胞减少,此时为第二期。
后期病猪重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症状,体温再次升高至临死前不久才下降。
病猪生长迟缓,常有皮肤损害。
慢性猪瘟病猪可存活100天以上。
(三)迟发性型迟发性猪瘟是先天性HCV感染的结果。
胚胎感染低毒HCV,如产下正常仔猪,则终生有高水平的病毒血症,而不能产生对HCV的中和抗体,这是典型的免疫耐受现象。
感染猪在出生后几个月可表现正常,随后发生轻度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结膜炎、皮炎、下痢和运动失调。
病猪体温正常,大多数能存活6个月以上,但最终不免死亡,妊娠猪先天性HCV感染可导致流产、胎儿木乃伊、畸形、死产、产出有颤抖症状的弱仔或外表健康的感染仔猪。
子宫内感染的仔猪皮肤出血常见,且初生死亡率高。
(四)病理变化急性和亚急性猪瘟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此外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有卡他性、纤维素性和出血性炎症反应。
淋巴结和肾病是病变出现频率最高的部位。
淋巴结水肿,呈大理石样或红黑色外观。
所有淋巴结均可受害。
组织学变化表现为淋巴细胞缺乏和网状细胞增生。
肾脏的出血差异很大,从小很难发现的针尖状到大的出血斑。
出血部位以皮质表面最常见。
除肾脏和淋巴结以外,全身浆膜、黏膜和心、肺、膀胱、胆囊均可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
脾脏的梗死是猪瘟最有诊断意义的病变,它由毛细血管栓塞所致,稍高于周围的表面,以边缘多见,呈紫黑色。
胆囊、扁桃体发生梗死。
口腔黏膜、齿龈有出血点或坏死灶,胃肠黏膜充血、小点出血,回盲瓣附近淋巴滤泡有出血和坏死。
会厌软骨有不同程度出血。
大多数猪瘟病猪都有脑炎,其主要病变是血管周围袖套,也可见到内脾细胞增生,小胶质细胞多和局灶坏死。
慢性猪瘟的出血和梗死变化较不明显或完全缺如,在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有特征性的坏死和溃疡变化,呈纽扣状。
肋骨病也很常见,表现为突然钙化,从肋骨、肋软骨联合到肋骨近端有半硬的骨结构形成的明显横切线。
迟发性猪瘟的突出变化是胸腺萎缩和外周淋巴器官严重缺乏淋巴细胞和生发滤泡。
在慢性猪瘟可看到的浆细胞增多症和肾小球性肾炎在迟发性猪瘟则没有。
先天性HCV感染可引起胎儿木乃伊、死产和畸形。
死产的胎儿最显著的病变是全身性皮下水肿,腹水和胸水。
胎儿畸形包括头和四肢变形,小脑和肺发育不良,肌肉发育不良,在出生后不久死亡的子宫内感染仔猪,皮肤个内脏器官常有出血点。
组织学变化以淋巴结和血管变化具有特征意义。
淋巴结包膜、小梁、透明区和毛细血管周围水肿,淋巴滤泡和生发中心体积增大,在透明区可见血管扩张,周围有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
有的见到淋巴滤泡萎缩和淋巴结实质严重浸润及出血,红细胞充塞整个淋巴组织中,淋巴滤泡消失,淋巴组织萎缩。
毛细血管、小血管壁呈均匀一致玻璃样变性,病程长的可见小血管内皮高度增生,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