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流行现状和防控措施
猪场中猪瘟的防控策略与应急措施

猪场中猪瘟的防控策略与应急措施猪瘟,也被称为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它主要通过接触与病毒接触过的猪或病毒污染的物体传播。
猪瘟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和病死率,对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防止猪瘟在猪场的传播和爆发,猪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策略和应急措施。
1. 生物安全措施- 猪场应严格控制人员和车辆进出,并建立完善的进出登记制度。
人员必须穿着专用的工作服、鞋套和手套,并进行消毒。
工作时,必须戴好口罩,以防止病毒通过飞沫传播。
- 猪场应做好隔离工作,建立疫情隔离区,并对新引入的猪进行隔离观察。
对可疑病猪进行隔离处理,以避免病毒传播至健康猪只。
- 定期对猪舍、车辆、设备和工具进行消毒,以杀灭潜在的病毒。
2. 人员培训与监督- 猪场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猪瘟的防控培训,提高员工对猪瘟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培训内容包括猪瘟的病理特征、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等。
- 猪场应建立监督制度,加强对员工防控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
确保员工能够正确地执行相关的防控措施。
3. 养殖环境管理- 猪场应加强猪舍的管理,保持良好的通风、排水和卫生条件。
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和污物,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存在时间。
- 建立规范的猪只进出流程,避免病猪与健康猪的直接接触。
可以采用分栏、隔离设施等手段来隔离病猪。
- 加强饲料和饮水管理,确保猪只摄入的食物和水源没有受到病毒污染。
4. 疫苗预防- 猪场可以根据疫情和免疫要求,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疫苗接种能够增强猪只的免疫力,提高猪只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 养殖场应严格按照疫苗接种的时间和剂量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接种的效果。
5. 应急措施- 当发现猪场出现猪瘟病例时,养殖场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以防止疫情继续扩散。
应急措施包括封闭养殖场、杀灭病毒源、清理病猪尸体、消毒处理等。
- 及时报告疫情情况给相关部门或疾控中心,协助开展病毒溯源、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控工作。
总结起来,猪场中猪瘟的防控策略和应急措施包括加强生物安全措施、进行人员培训与监督、做好养殖环境管理、进行疫苗预防和采取应急措施等。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
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性疾病,对猪类造成重大危害。
为了控制和预防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综合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措施:
1. 生物安全措施: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制度,包括严格的进出猪场管理和采取消毒措施,防止病毒通过污染的物品和装置进入猪场。
2. 早期发现和报告:加强兽医监测和病例报告制度,对于发现非洲猪瘟病例的养殖户应立即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以便采取及时的控制措施。
3. 隔离和扑杀患病猪只:将患病猪只隔离,并采取人工扑杀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4.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非洲猪瘟的有效手段,可以降低疾病发生率。
但是由于非洲猪瘟病毒变异性较大,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疫苗可用。
5. 关闭交易和运输:在疫情发生地区,暂停或限制猪的交易和运输,避免病毒通过交易和运输工具传播。
6. 正确处理病死猪:对于疑似或确诊的非洲猪瘟病例,应迅速处理病死猪,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法,避免病毒扩散。
7. 教育和培训:加强养殖户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其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防控意识,帮助他们提高疫情防控能力。
8.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开展疾病监测和疫苗研发工作,共同应对非洲猪瘟的挑战。
非洲猪瘟的检测方法及防控措施

河南农业2023年第25期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如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猪丹毒等)相似,仅靠临床症状和肉眼观察很难判断其是不是非洲猪瘟,只能依赖于实验室检测手段去诊断。
目前,实验室检测的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等。
ELISA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去定量检测病猪体内ASFV 抗体,该方法简单快速,且相较于PCR 而言成本较低,但是对于尚未产生抗体便死亡的急性病例来说,就需要采用其他的检测方法来判断其是否感染ASFV。
PCR 原理针对非洲猪瘟病毒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对采集的血液或组织病料等相关物质进行 DNA 提取,并进行 PCR 反应,可对其进行快速准确诊断,但相对于小检测结果更加敏三、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世界各国都在深入研究 ASFV 疫苗和抗ASFV 的药ASFV 的疫苗和抗ASFV 我国和其他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的国家可以借鉴其诊断方法,对现有猪场进行血清学检测。
二是各及时修改、部分环节和场点的环境阳性率较高,清洗、消毒,严格控制进入场区的生猪、人员、物资、车辆等。
五是推进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强化调运、屠宰和检疫监管,不断提升各环节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和区域综合防疫能力。
四、结论根除非洲猪瘟不仅需要政府的快速果断处理手段,还需要民间团体、执业兽医、乡村兽医及广大养殖户的广泛参与和协作。
目前,我国非洲猪瘟疫情依然是间断式散发,而非集中大规模暴发,要有打攻坚战的准备,要严格执行防控非洲猪瘟的法律法规和措施,只有运用综合的防控措施才能打赢非洲猪瘟的歼灭战。
我国有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成功经验,相信一定会在这场非洲猪瘟歼灭战中取胜。
(责任编辑 于海)YANGZHI TIANDI养殖天地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试论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

试论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类传染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死性,在猪场中流行性非常广泛。
随着全球性的猪肉贸易和国际旅行的增加,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就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进行论述。
一、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1. 高度传染性: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力,能够在猪群中快速传播。
感染一只猪后不久即可传染给整个猪群,使得猪群中的猪几乎都会感染上非洲猪瘟。
2. 致死性强:非洲猪瘟对猪的致死性非常高,患病的猪常常在短时间内死亡,死亡率可高达100%。
这对养猪业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因为一旦猪场中出现非洲猪瘟,猪群很可能就会遭受重大损失。
3. 潜伏期短:非洲猪瘟的潜伏期非常短,通常只有几天时间。
这意味着一旦猪群中有病毒存在,就很容易在短时间内爆发疫情,对猪群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4. 多种传播途径:非洲猪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病毒污染的场地和设施、饲料、水源以及间接接触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
这增加了非洲猪瘟控制的难度,也增加了疫情暴发的可能性。
5. 无疫苗可用:目前尚无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可用,这使得非洲猪瘟的控制变得更加困难。
唯一的防控手段就是通过严格的卫生和隔离措施来阻断病毒的传播。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1.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加强对非洲猪瘟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报告和隔离疫情病例,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疫情扩散。
2. 严格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加强养猪场的生物安全控制,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的进出,加强对场地、设施、饲料和水源等的消毒和清洁,防止病毒通过各种途径传播。
3. 健康证明和过境检疫:对进出口猪只和猪产品实施健康证明和过境检疫制度,防止非洲猪瘟通过国际贸易和旅行传播。
4. 强化兽医卫生监管:加强兽医卫生监管,提高养猪者的防控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
5. 加强宣传教育和科普知识:加强对非洲猪瘟的宣传教育和科普知识推广,提高广大养猪者、兽医和相关工作者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非洲猪瘟防控措施哪些

非洲猪瘟防控措施哪些引言: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感染猪类动物,并且几乎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办法。
近年来,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对猪产业和农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应对非洲猪瘟的流行,采取一系列的非洲猪瘟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1. 建立健全猪类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加强对猪类动物疫情的监测,包括定期检测动物的体温和症状,并及时报告疫情。
2. 完善疫情报告机制:确保及时、准确地报告疫情,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立即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
二、加强畜禽交易的监管和管理1. 严格禁止非法运输和销售:严格禁止非法运输和销售疫区猪肉产品,加强对交易场所和运输工具的检疫检查,确保交易流程的合规和安全。
2. 加强交易场所的管理:加强市场、屠宰场和养殖场的管理,确保设施卫生和环境卫生,严禁野生动物和家禽的混养。
三、加强养殖环境的消毒和清理1. 加强对养殖场的管理: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清理,清除可能存在的病媒和传染源。
2. 严禁采取不明确的饲养方式:建议采取生物安全措施,使用合格的饲料和饲养设备。
四、强化生物安全措施1. 严格隔离措施:对于发现疑似病例的动物,应立即隔离,并进行检疫鉴定。
2. 排查携带者:对疫情严重地区的猪群进行排查,以及时发现携带者,防止疫情扩散。
五、加强疫苗研发和预防接种1. 加强疫苗的研发: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对非洲猪瘟的疫苗研发工作,争取早日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
2. 推广预防接种:加强对农户和养殖户的宣传教育,推广疫苗接种工作,提高猪类动物的免疫力。
六、加强边境管控和国际合作1. 加强边境管控:加强对进口猪肉和活猪的检疫,制定严格的进出口检验和检疫标准,及时防止非洲猪瘟病毒的传入。
2.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非洲猪瘟的挑战。
猪瘟的流行特点与防治措施

养殖成本增加
猪瘟的爆发会导致大量的猪只死亡 ,为了控制疫情,养殖户需要采取 额外的预防措施,如隔离、消毒等 ,这将增加养殖成本。
生产效益下降
猪瘟的爆发会导致猪只生长缓慢、 繁殖能力下降等问题,进而影响养 殖户的生产效益。
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食品安全问题
猪瘟的爆发会导致猪肉质量下降,甚至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对公众的健康造成 威胁。
04
CATALOGUE
猪瘟的治疗和处理措施
发病猪场处理措施
隔离
对发病猪场实施隔离,禁 止与外界随意接触,防止 疫情扩散。
消毒
对猪场内外进行严格消毒 ,清除传染源,防止病毒 传播。
疫情上报
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疫情,争取防控和治疗支 持。
患病动物处理措施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01
对患病动物及疑似感染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及传染
VS
案例二
某养殖场在疫苗接种过程中,未能按照正 确的接种程序进行,导致部分猪只免疫失 败,猪瘟病毒继续传播。
经验总结和未来展望
01
成功防治经验总结
早期发现、及时隔离、严格消毒、合理免疫是成功防治猪瘟的关键。
02
失败防治经验总结
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隔离和清除措施、疫苗接种不当是导致猪瘟疫情扩
散的主要原因。
流行地区
全球范围内均可发生,但以发展中国家流行 较为严重。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
急性高热、食欲不振、皮肤出血、眼结膜炎、鼻流脓液等。
病理变化
淋巴结水肿、出血性梗死、脾脏肿大、肾脏皮质出血等。
02
CATALOGUE
猪瘟的危害和影响
对养殖业的危害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疾病。
该病毒主要侵害家猪,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对猪场的经济损失极大。
近年来,猪瘟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流行趋势,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控制猪瘟,我们有必要对该疾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一、流行特点:1. 高度接触性:非洲猪瘟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不但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还可以通过空气、食物、水等途径传播,因此易于在猪场内迅速蔓延。
2. 强大抵抗力:非洲猪瘟病毒几乎不受常规的消毒剂和高温的影响,因此在猪场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非常具有挑战性。
3. 季节性流行:猪瘟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多发生在秋季和冬季,这与猪场内环境的变化以及病毒的生长繁殖有一定的关系。
二、临床症状:1. 发热:感染非洲猪瘟后,猪会出现高热、全身不适的症状,体温可达40℃以上。
2. 呼吸道症状:猪在感染后会出现呼吸急促、咳嗽、鼻孔流脓浊等症状,呼吸道症状严重的猪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3. 消化道症状:猪感染非洲猪瘟后会出现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出现消化道出血。
4. 皮肤症状:部分猪在感染后会出现皮肤瘙痒、红肿、溃烂等症状,严重时皮肤可出现大片的脱皮、渗液。
5. 血液症状:感染非洲猪瘟后,猪体内会出现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等症状,导致出现出血倾向。
6. 行为改变:感染非洲猪瘟后,猪会出现精神抑郁、站立不稳、步态异常、运动受限等症状,甚至出现昏迷、瘫痪。
三、剖检变化:1. 头部和颈部淋巴结肿大:感染非洲猪瘟后,猪的头部和颈部淋巴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
2. 肺部出血、水肿:感染后的猪的肺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和水肿,影响呼吸功能。
3. 肝、脾、肾等内脏出现出血点和出血斑:感染后的猪的内脏会出现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影响器官功能。
4. 肠道出血、溃疡:感染后的猪的肠道会出现出血和溃疡的情况,导致腹泻和大量失血。
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猪类动物。
近年来,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给猪肉生产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安全。
本文将就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以及防控措施进行介绍。
一、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1.1 流行范围自非洲猪瘟病毒首次发现以来,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当前主要流行区域包括非洲、欧洲、亚洲和美洲等地区。
特别是亚洲地区,近年来非洲猪瘟疫情呈现明显扩散趋势,给当地的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1.2 疫情影响非洲猪瘟疫情的严重扩散给猪肉生产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大量的猪只被感染或死亡,导致猪肉供应量减少,猪肉价格上涨。
而且,非洲猪瘟病毒对猪只的感染性极强,传播速度也快,一旦疫情暴发,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给养猪业造成了沉重打击。
1.3 风险因素非洲猪瘟的扩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人为传播、野生动物传播、养殖环境等。
在现代化的养殖业中,国际贸易和人为传播是非洲猪瘟扩散的主要途径,同时野生动物也可能成为潜在的传播媒介。
加之养猪业发展不平衡,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预防措施,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非洲猪瘟疫情的扩散。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2.1 国际合作面对非洲猪瘟疫情的蔓延,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
针对国际贸易和人为传播的风险,各国需要加强卫生检疫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严格的贸易规定和检疫措施,防止病毒通过贸易和人为传播的途径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2.2 加强监管加强对养猪业的监管,严格执行养猪场的管理规定和标准,建立健全的养猪业监管机制。
对养猪业从业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加强养猪场的日常监测和防疫工作,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
2.3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非洲猪瘟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通过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向养猪业从业者和消费者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加强对非洲猪瘟的监测和预警,提前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减少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猪瘟流行病学现状和防控策略摘要:猪瘟目前仍是严重危害我国乃至全球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近年来我国的猪瘟流行特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前典型猪瘟频发的大流行状况已经得到了控制,非典型猪瘟或温和型猪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区散发性流行日益严重,同时发病猪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不明显,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甚至一些免疫后的猪也会发病,母猪持续性感染造成的繁殖障碍以及仔猪先天感染导致的免疫耐受现象逐渐增多。
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猪瘟流行的新趋势,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对我国猪瘟流行病学现状和防控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阐述,取得了突破性研究进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明我国现阶段在规模化猪场或部分地区是可以实现猪瘟的净化。
关键词:猪瘟;流行病学现状;防控策略前言猪瘟又称经典猪瘟( Classical swine fever,CSF) ,是由猪瘟病毒(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 引起猪的高度致死性、接触性传染病,是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
CSFV的毒力除有强弱之分外,还有稳定性的变化,即CSFV毒力有易变的特性[1]。
猪瘟病毒和牛腹泻-黏膜病病毒具有共同的可溶性抗原,在血清学上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有交叉反应。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2002)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
在我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猪瘟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2]。
近30多年来,有不少国家先后采取消灭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有些国家已宣告消灭本病,如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英国、法国、新西兰、爱尔兰、冰岛、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等国家都消灭了猪瘟。
有些国家已基本控制了该病。
另有许多国家都正在逐渐实施猪瘟净化工程。
近年来公布的资料显示,全世界现仍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猪瘟。
主要分布在南美、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及亚洲国家,其中非洲3个、美洲13个、亚洲14个、欧洲20个[3]。
我国是生猪生产与猪肉消费大国,生猪饲养量占全球比例接近50%,猪肉消费占国内肉类消费的60%。
所以,本文对猪瘟相关的流行病学现状和防控策略进行一个综述性的讨论,以对我国猪瘟净化提供依据。
1. 猪瘟的流行现状1.1 流行范围更广我国自2007 年实行CSF 强制免疫政策后,CSF 在我国的大规模暴发流行得到控制,这与我国CSF 免疫的范围广、密度高、强度大密切相关,大规模免疫接种使猪群均有一定程度的免疫保护率,但是在缺乏有效运输与市场检疫情况下仔猪的频繁交易和流动也导致了CSF 的流行范围更广。
目前散发流行已经成为CSF 主要的流行形式,且流行规模较小、疫区显著减少、影响程度较轻、季节性不明显,但这种散发流行见于全国各地。
1.2 发病幼龄化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79%的CSF发病猪群多在90 日龄以下,特别是2~10 日龄的哺乳仔猪和断奶至60 日龄的保育猪发病最多见,而成年猪(育肥猪和种猪)发病较少,李文华等[4]对豫东地区CSF 流行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哺乳仔猪发病率高,尤以15 日龄以内仔猪发病率最高,死亡率达95%~100%,断奶仔猪发病率较低为20%左右,死亡率达10%~20%;成年猪较少发病,症状不明显,但CSFV 持续性感染现象较为严重。
宁宜宝等[ 5]的研究表明,CSFV 持续感染通常是指在免疫状况不佳的情况下,病毒突破机体免疫识别,在感染猪体内长时间滞留或增殖释放,使感染猪通常不表现或仅表现轻微临床症状,但猪体内会发生免疫病理变化,30 天内不引起感染猪发病死亡的一种现象。
猪发生持续性感染后,CSFV 可在猪体内存活数月甚至终生,可持续向外排毒,但不表现临床症状,是引起CSF流行最不易被发现和最危险的传染源。
1.3 非典型病例增多近年来,CSF 在流行过程中毒力发生变化,弱毒力的CSFV进入猪体内,导致了非典型性或温和型猪瘟的出现,发病猪症状显著减轻,发病率、病死率比CSF 低,此症状多见于11 周龄以下(尤其以2~4 周龄最多)仔猪,且多呈散发或局部地区的少数养猪场发生,流行速度缓慢。
病猪体温在41℃左右,虽有食欲,但采食量下降,精神状况不佳,大多数病猪腹下有轻度瘀血或四肢下部发绀,耳尖、尾尖呈紫黑色,出现干耳、干尾现象;少数病猪皮肤有出血点,些有神经症状或出现腹泻,病程较长。
感染非典型猪瘟的病猪大多数病理变化不明显,无CSF 的典型病变,剖检主要病理变化为扁桃体出血,化脓溃疡;胃底呈片状充血或出血,部分出现溃疡现象;胆囊肿大,胆汁浓稠;淋巴结肿大,多数见不到大理石样的出血性病变;肾脏、膀胱出血不明显,有的肾脏只能看到散在的小出血点。
这种类型的感染往往猪只外观表现健康,易引起温和型猪瘟流行。
1.4 “带毒母猪综合征”现象出现带毒母猪综合征是指妊娠母猪感染低毒力或中等毒力的CSFV 后引起的潜伏性感染,带毒母猪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CSFV 能通过胎盘屏障垂直传播给胎儿,导致出现流产、早产、死胎或木乃伊胎,母猪不发情或不孕等[6]。
垂直传播率高达45%~100%,产下的仔猪貌似健康,实际上仔猪将长期带毒。
带毒仔猪无论是吃初乳还是进行疫苗免疫,体内的CSFV 均无法消除,且仔猪易发病死亡或免疫失败。
仔猪体内的病毒长期存在并不断向外界排毒,造成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在规模化猪场反复交替进行,可致CSFV在猪场内恶性循环,即无临床症状的持续感染带毒母猪→胎盘垂直感染→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带毒→无临床症状的持续感染带毒后备母猪→无临床症状的持续感染带毒母猪,这种带毒现象是导致我国CSF 长期持续存在和散发流行的主要原因[7]。
1.5 免疫失败现象比较突出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实施了CSF疫苗强制免疫政策,大部分地区的猪场均进行了猪瘟疫苗免疫,但猪群的免疫应答效果较差,加之养殖人员对此情况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免疫后猪仍发病的现象时有发生。
何启盖等[8]从多个省市的44个规模化猪场共收集血清752份,并对免疫后的血清中CSFV 抗体效价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母猪、肥育猪和仔猪的免疫合格率分别只有67%,38%和22%,猪群的总体免疫合格率平均只有55.72%,达不到保护水平。
徐凯等[9]对四川省13个规模化猪场进行了调查,采集扁桃体样品和血液样品各862份,并进行了CSFV及其抗体水平检测,扁桃体中CSFV检测结果表明13个猪场CSF 抗原阳性率从1.78%到14.5%不等;血清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显示,CSF 抗体阳性率最高为86.7%,最低为20%,平均为68.1%。
何世成等[10]对湖南省20个规模化猪场进行了CSFV抗体水平调查,各日龄段的商品猪阳性率均不超过40%,经多次免疫的种猪阳性率也仅为68.8%,所检测的20个规模化猪场大部分免疫效果不理想。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地区不同养殖场CSF免疫水平相差较大,平均阳性率低于70%的国家标准,这表明CSF疫苗免疫失败现象确实存在,且情况较为严重。
导致免疫失败的原因主要有持续性感染、母源抗体干扰、混合感染、免疫程序不规范、注射剂量不足以及疫苗质量差等。
2. 猪瘟的防控策略现代猪瘟防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系统、科学、先进、配套和适用的标准化综合防制技术,更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完整、周密的全国猪瘟防制计划和配套的监督管理制度,并狠抓落实,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真正实现防制猪瘟的目标。
猪瘟防制,单从技术上讲,它必须从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生态环境等多个环节着手,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
把好引种关,防止将带毒者以及持续感染病猪引入猪场;通过严格检疫和淘汰带毒猪,建立健康不带毒的繁育种猪群;制定科学和确实有效的免疫接种计划,认真执行免疫程序,定期检测免疫效果;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切断疾病传播途径等综合性措施是控制或消灭猪瘟的前提技术条件[11]。
其具体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2.1 阻断传染源某地区或猪场一旦暴发并确诊为猪瘟感染时,应迅速对猪群进行检查,隔离和扑杀病猪,扑杀和死亡的猪只应经高温煮透、焚毁、深埋等严格措施销毁或无害化处理,严禁随处乱扔;全场进行紧急消毒处理,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消毒,禁止场内物品、用具的混用和人员的随意流动,并加强定期消毒措施的落实和检查:同时对全场猪只进行2~4头份猪瘟疫苗紧急接种。
随后可根据需要执行定期检疫淘汰带毒猪的净化措施[12]。
目前,世界各养猪国家防制猪瘟的办法主要有2种,即采取扑杀或免疫接种为主的控制措施。
前者主要是通过消灭传染源来防制猪瘟,后者主要是通过免疫将易感猪转化为非易感猪来防制猪瘟。
这2种办法对于防制猪瘟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没有采取及时发现和淘汰猪瘟持续感染带毒猪的控制措施。
人们常常只注意发现和淘汰有临床症状的病猪及有抗体的非免疫猪(不免疫的国家),而忽视那些既无临床症状、又无抗体,但却带毒的持续感染猪,致使CSFV能通过带毒猪在猪群内缓慢传播。
因此,污染猪场进行猪瘟防制的关键是应定期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及时发现并淘汰带毒猪。
淘汰带毒猪、净化猪瘟污染猪场,通常从种猪群和后备种猪群开始,逐头检测以确保种群中无带毒猪,其他猪群可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检。
包括欧共体在内的一些国家制定了扑灭猪瘟的强制计划,依靠及时诊断,扑杀感染猪群,并结合控制措施,但在许多国家还无法消灭此病。
这可能由于在一定区域内增加了饲养密度,猪的长距离运输,猪和冻猪肉产品的运输和经常无法追踪猪瘟暴发来源所致。
2.2 常规免疫接种猪瘟的免疫接种是当前我国及世界上发展中国家防制猪瘟的主要手段。
我国现用的猪瘟兔化弱毒苗是世界上公认安全有效、没有残余毒力的疫苗。
王在时等[13]人对目前国内多个厂家生产的商品化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与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保存的猪瘟疫苗种毒进行了基因结构同源性比较研究,结果证明:两者之间的同源性均在98% ~100%,说明目前国内生产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分子结构是稳定的,并不像人们怀疑的猪瘟兔化弱毒发生了变异。
同时,对上述商品化的猪瘟疫苗也进行了BVDV污染情况检查,结果并没有发现BVDV的污染。
1955年我国制成了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具有高度安全性和优良的免疫原性。
1956年起在我国广泛使用,为在我国控制和消灭猪瘟作出了巨大贡献。
该疫苗在国外应用,也取得良好的效果,有的国家使用本疫苗消灭了猪瘟。
对于仔猪一般于20日龄和60日龄各接种1次疫苗,种猪在每次配种前免疫1次,在污染严重的猪场中则常常实行超前免疫。
免疫接种可抵抗自然感染,72 h后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接种35 d后用猪瘟弱毒单抗可测出有效免疫抗体,对断奶猪的免疫期可达115年,免疫力为100%。
值得一提的是:猪瘟疫苗对先天感染的带毒仔猪和持续感染带毒猪无明显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