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制对策

合集下载

当前猪瘟流行趋势分析及控制对策

当前猪瘟流行趋势分析及控制对策
另外 ,造成猪瘟持续性感染 的根源
应答水平很低 , 易发生温和 型猪瘟 。并 损 、 丧失真空度 、 盖松弛 、 瓶 变色的疫苗 在于母猪带毒 ,即妊娠母猪 自然感染低 毒力或中等毒
型 猪瘟 。
3疫 苗 质 量 和使 用剂 量 的 影 响 .
假如 生产猪瘟 细胞 苗 的血 清被 牛 肿 , 严重 破坏机 体 的免 疫器 官 , 造成机
慢性猪瘟的主要病变 与典 型猪瘟接 病毒性腹泻病毒 ( 粘膜病毒 ) 染 , 感 牛病 体的免疫 抑制, , 因此 要严 格控 制饲料 和 近 , 较为 轻微 , 淋 巴结 呈轻度 出血 毒性腹 泻病毒 可感 染妊娠 母猪 引起 繁 各种原料 的质量 。 但 如 或只有水 肿现象 。肾、 喉及膀胱粘膜有 殖 障碍 , 毒可经 胎盘传 染胎 儿 , 病 使所 少量 出血 点 , 脾稍肿 、 边缘有 1 2处小 产仔猪构成亚临床感染 。 梗死灶 。回盲瓣肠段可出现溃疡 、 坏死 , 但难得见到扣状溃疡 的病变 。
母猪在妊娠期 间感染 HC病毒均可
引起胎盘感染 ,即引起 母猪繁殖障碍 。 苗有其严格的贮存条件及有效期 。 疫苗 测 , 计算总保护率 。如总保护率在 5% 0 因胎 盘感 染不死 的仔猪 往往成 为亚 临 贮藏没有按 出厂规定 , 导致疫苗效力 以下 , 会 显示免疫无效 。同时根据抗体的 床感染者 , 可能长期带 毒、 排毒。这些猪 的下降甚至丧失。过期的疫苗效价会降 分布 , 析是否存在亚临床感染 。 分 常具有免疫耐性 , 对猪瘟 的特异性 免疫 低 , 不能产生足够 的免疫保 护。包装破 且母猪带毒对猪瘟疫苗 的免 疫应 答差 , 质量无法保证 , 也不 宜使用 。
母猪在配种前免疫 接种 的 , 所产仔猪血 施 , 确保 引种安全 、 防止病原传入 , 对生 好 免疫 监测 是减 少 H C发 生 的重要 手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
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性疾病,对猪类造成重大危害。

为了控制和预防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综合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措施:
1. 生物安全措施: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制度,包括严格的进出猪场管理和采取消毒措施,防止病毒通过污染的物品和装置进入猪场。

2. 早期发现和报告:加强兽医监测和病例报告制度,对于发现非洲猪瘟病例的养殖户应立即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以便采取及时的控制措施。

3. 隔离和扑杀患病猪只:将患病猪只隔离,并采取人工扑杀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4.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非洲猪瘟的有效手段,可以降低疾病发生率。

但是由于非洲猪瘟病毒变异性较大,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疫苗可用。

5. 关闭交易和运输:在疫情发生地区,暂停或限制猪的交易和运输,避免病毒通过交易和运输工具传播。

6. 正确处理病死猪:对于疑似或确诊的非洲猪瘟病例,应迅速处理病死猪,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法,避免病毒扩散。

7. 教育和培训:加强养殖户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其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防控意识,帮助他们提高疫情防控能力。

8.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开展疾病监测和疫苗研发工作,共同应对非洲猪瘟的挑战。

猪瘟的流行特点与防治措施

猪瘟的流行特点与防治措施
的损失。
养殖成本增加
猪瘟的爆发会导致大量的猪只死亡 ,为了控制疫情,养殖户需要采取 额外的预防措施,如隔离、消毒等 ,这将增加养殖成本。
生产效益下降
猪瘟的爆发会导致猪只生长缓慢、 繁殖能力下降等问题,进而影响养 殖户的生产效益。
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食品安全问题
猪瘟的爆发会导致猪肉质量下降,甚至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对公众的健康造成 威胁。
04
CATALOGUE
猪瘟的治疗和处理措施
发病猪场处理措施
隔离
对发病猪场实施隔离,禁 止与外界随意接触,防止 疫情扩散。
消毒
对猪场内外进行严格消毒 ,清除传染源,防止病毒 传播。
疫情上报
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疫情,争取防控和治疗支 持。
患病动物处理措施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01
对患病动物及疑似感染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及传染
VS
案例二
某养殖场在疫苗接种过程中,未能按照正 确的接种程序进行,导致部分猪只免疫失 败,猪瘟病毒继续传播。
经验总结和未来展望
01
成功防治经验总结
早期发现、及时隔离、严格消毒、合理免疫是成功防治猪瘟的关键。
02
失败防治经验总结
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隔离和清除措施、疫苗接种不当是导致猪瘟疫情扩
散的主要原因。
流行地区
全球范围内均可发生,但以发展中国家流行 较为严重。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
急性高热、食欲不振、皮肤出血、眼结膜炎、鼻流脓液等。
病理变化
淋巴结水肿、出血性梗死、脾脏肿大、肾脏皮质出血等。
02
CATALOGUE
猪瘟的危害和影响
对养殖业的危害

2023年猪病流行情况与2024年流行趋势及防控对策

2023年猪病流行情况与2024年流行趋势及防控对策

2023年,我国生猪养殖产能有所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猪肉产量5 794万t ,增长4.6%;全年生猪出栏72 662万头,增长3.8%;2023年年末生猪存栏43 422万头,下降4.1%。

受到多种因素的叠加,全年猪价持续低迷,生猪养殖行业严重亏损。

非洲猪瘟流行严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蓝耳病)和猪流行性腹泻偏重发生,对生猪养殖企业的生产成绩和经济效益影响极大,特别是非洲猪瘟对生猪产业的实际危害与影响呈加重态势。

很显然,生猪产能(猪肉产量、出栏数量)增长背后的“隐匿”现象值得全行业思考。

1 2023年重要猪病流行情况1.1 非洲猪瘟1.1.1 疫情发生与流行加重2023年,非洲猪瘟(ASF )发生与流行重于2022年,疫情呈现返弹和加剧态势。

据诸多方面的信息,自2023年10月以来许多地区呈现区域性暴发流行,疫情涉及的区域较为广泛,规模化和大型养殖企业2023年猪病流行情况与2024年流行趋势及防控对策杨汉春,周 磊(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疾病防控研究室,北京 100193)基金项目: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CARS-35)猪场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2023年我国非洲猪瘟疫情为零报告,实际发生的情况以及严重程度值得重视。

不上报疫情和不管控疫情不仅无益于非洲猪瘟的防控,更不利于生猪产业稳定发展和提质增效。

1.1.2 非洲猪瘟病毒I 型/II 型重组毒株的出现进一步加剧流行毒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据相关实验室的研究报告和检测数据显示,除非洲猪瘟病毒(ASFV )基因Ⅱ型野毒株及其低毒力变异、重组毒株而外,2023年出现基因I 型与基因II 型的重组新毒株,该毒株呈现致病性强、传播快的特点,流行地区较广,临床样本中的检出率大幅增加。

由此提示,非洲猪瘟病毒基因I 型/基因II 型重组毒株的污染已比较严重。

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的多样性无疑造成了临床疫情和病型的复杂性,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非洲猪瘟以及非洲猪瘟病毒毒株混合感染的存在加大了生猪养殖场对临床疫情监测与识别、实验室诊断与检测的难度。

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猪类动物。

近年来,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给猪肉生产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安全。

本文将就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以及防控措施进行介绍。

一、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1.1 流行范围自非洲猪瘟病毒首次发现以来,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当前主要流行区域包括非洲、欧洲、亚洲和美洲等地区。

特别是亚洲地区,近年来非洲猪瘟疫情呈现明显扩散趋势,给当地的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1.2 疫情影响非洲猪瘟疫情的严重扩散给猪肉生产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大量的猪只被感染或死亡,导致猪肉供应量减少,猪肉价格上涨。

而且,非洲猪瘟病毒对猪只的感染性极强,传播速度也快,一旦疫情暴发,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给养猪业造成了沉重打击。

1.3 风险因素非洲猪瘟的扩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人为传播、野生动物传播、养殖环境等。

在现代化的养殖业中,国际贸易和人为传播是非洲猪瘟扩散的主要途径,同时野生动物也可能成为潜在的传播媒介。

加之养猪业发展不平衡,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预防措施,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非洲猪瘟疫情的扩散。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2.1 国际合作面对非洲猪瘟疫情的蔓延,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

针对国际贸易和人为传播的风险,各国需要加强卫生检疫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严格的贸易规定和检疫措施,防止病毒通过贸易和人为传播的途径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2.2 加强监管加强对养猪业的监管,严格执行养猪场的管理规定和标准,建立健全的养猪业监管机制。

对养猪业从业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加强养猪场的日常监测和防疫工作,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

2.3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非洲猪瘟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通过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向养猪业从业者和消费者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加强对非洲猪瘟的监测和预警,提前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减少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当前我国猪瘟的流行现状及控制与净化措施

当前我国猪瘟的流行现状及控制与净化措施

NO ,网址y PIG S TO DAY▲!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SFV )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疫病,其临床特征为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壁变性引起体内外器官广泛出血、梗死、坏死等病变。

传播快、流行广,危害极大,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重要烈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烈性传染病。

一、猪瘟对我国养猪业的危害猪瘟是我国四大A 类动物疫病之一,至今已流行了70多年,我国于1956年提出了猪瘟的消灭计划,到现在50年了,猪瘟仍在我国不间断地流行,每年各地仍有猪瘟多点散发,死亡率约占总养猪量的5%~10%。

根据初步测算,猪瘟每年给我国养猪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亿元,特别是近20年来,猪瘟的流行和发病特点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世界性的,不局限于一时一地。

我国猪瘟是长期持续存在并多点散发,临床上呈现了非典型及温和型、亚临床和无症状持续感染型猪瘟及免疫失败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猪瘟的防控效果,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严重的危害。

根据我国猪瘟流行病学现状和猪瘟病毒病原学特点,实施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猪瘟控制与净化措施势在必行。

二、我国目前猪瘟的流行现状与临床特点1.流行范围广全国范围。

根据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猪瘟参考实验室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猪瘟野毒的平均带毒率为11.58%,带毒范围一般为3%~30%,最高者可达33%以上。

同时,还对我国15个省、市、区39个规模猪场26418头种公母猪进行了猪瘟检测,共检出3215头带毒猪,各场带毒范围为5%~30.76%,平均阳性率高达12.17%,多数猪场还存在着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

2.多呈散发流行在一些大中型养猪场时而也有发生,损失仍十分严重。

3.发病年龄小多见于3月龄以下,特别是断奶前后和出生10日龄以内的仔猪。

4.持续性感染和先天性感染比较普遍这种类型的感染猪往往外表健康,但可将病毒传给仔猪。

据中监所对广东、福建、吉林等省5个猪场检测发现的32头无临床症状持续感染带毒的怀孕母猪进行跟踪检测结果发现:3头带毒母猪流产的仔猪中随机抽查97头仔猪有94头带毒,总带毒率96.7%,窝带毒率60%~100%,它们是猪瘟流行最危险的传染源。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瘟,又称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一种高致死性的猪类传染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

该病毒对猪类的感染性极强,几乎所有感染的猪都会死亡。

猪瘟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如下:一、流行病学特点:1. 病毒传播途径: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野猪或病毒污染的物体传播,也可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

2. 病毒耐久性:猪瘟病毒在水中可存活3个月以上,在冻肉中可存活数年。

3. 属于法定报告疫病:国际上猪瘟被列为OIE法定报告疫病,即任何国家或地区发现猪瘟都必须报告。

4. 无特异病灶:猪瘟在猪体内无特异病灶,组织病变比较广泛。

二、临床症状:1. 高热:感染猪出现急性高热,在40~42℃之间。

2. 食欲减退:患病猪食欲明显减退或完全停食。

3. 体重下降:患病猪体重迅速下降。

4. 呼吸道症状:出现喘息、呼吸急促,咳嗽,鼻孔透明液体的分泌物增多。

5. 皮肤症状:皮肤出现发白、发红、发紫、发黑等颜色变化,耳朵尖端易出现青紫色肿胀。

6. 消化道症状:黏膜出现出血,可见黏液性或血液性腹泻。

7. 死亡率高:感染猪死亡率极高,一般在80%以上。

三、剖检变化:1. 脾肿大:猪瘟病毒在脾脏大量繁殖,导致脾脏肿大。

2. 肝脏异常:肝脏颜色变暗、肿大,肝表面呈现灰白色坏死斑点。

3. 出血点和淤血:猪体各部位可见出血点和淤血,皮下、内脏器官、肌肉组织等处可见淤血现象。

4. 淋巴组织异常:淋巴组织如淋巴结、扁桃体等明显肿大。

5. 肺炎变化:猪瘟病毒可引起肺部病变,肺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

四、防控措施:1. 提高病毒检测水平:建立猪瘟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加强疫情监测和检测能力。

2. 定期免疫:采取疫苗免疫措施,给猪群注射猪瘟疫苗,提高疫苗接种率。

3. 严格执检:加强入场猪的执检,对疫区的猪进行屠宰检验,不合格的不予销售。

4. 隔离措施:发现疑似猪瘟的猪及时隔离,对密切接触猪也要进行观察和隔离。

猪瘟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策略

猪瘟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策略

猪瘟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策略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袭猪类动物,对养猪业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猪瘟的传播,进行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实践和相关的防治策略。

一、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1.1 疫情调查:对于有猪瘟疫情的地区,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统计工作,包括疫情的发生时间、地点、数量等重要信息,以便进一步了解病毒传播的规律。

1.2 传播途径调查:病毒的传播途径是猪瘟流行的重要原因。

通过调查猪瘟的传播途径,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遏制病毒的蔓延。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野生猪的传播、传染性病死猪的运输和销售、猪场间的感染等。

1.3 潜在宿主调查:除了猪类的感染外,一些野生动物也可能成为病毒的潜在宿主。

通过对野生动物的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毒的传播源头,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1.4 传播路线分析:通过分析疫情的传播路线,可以确定病毒的扩散路径,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包括限制猪类流动、加强交通工具和器械的消毒等。

二、猪瘟的防治策略2.1 清除感染源:对于已经感染的猪类,及时隔离和处理,包括正确处理病死猪的尸体,以减少病毒的扩散风险。

2.2 封锁疫区:对于疫情严重的地区,可以采取封锁措施,限制猪类和病死猪的流动,以防止疫情的扩散。

2.3 解除封锁措施: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可以逐渐解除封锁措施,但仍需要继续进行疫情监测,确保病毒不会再次传播。

2.4 病例报告和监测:建立健全的猪瘟病例报告系统,及时上报和监测疫情,以便于及时制定控制措施。

2.5 强化养殖管理:通过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减少不洁饲料和水源的使用,提高猪场的防疫意识和技术水平,可以有效减少猪瘟的发生和传播。

2.6 疫苗研发和接种:科学家们正在不断研发猪瘟的疫苗,并推动疫苗的广泛接种,以增强猪类的免疫力,减少疫情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制对策
资料来源:农帮网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疾病。

典型的猪瘟临床上以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变性引起的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等病变为特征。

猪瘟病毒抵抗力不强,自然干燥条件下易死亡,对热敏感,370C经7—15天、500C经3天死亡,一般消毒剂如生石灰、草木灰、漂白粉、烧碱等能很快使其灭活。

本病毒经兔等动物多代传递后,失去对猪的致病力。

1流行病学
本病仅发生于猪和野猪,各品种、性别、年龄的猪都易感。

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

目前我国猪瘟的流行在较大范围内以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猪瘟为主,发病多见于3月龄以下的小猪,发病率与死亡率普遍较高,流行规模以局部为主,同一猪场中育肥猪与种猪的发病率低。

母猪多呈隐性感染,部分母猪表现繁殖障碍,专家指出,隐性感染母猪是仔猪感染的主要传染源。

个别地区仍然流行着高发病率和致死率的急性、典型性猪瘟。

规模猪场免疫注射密度都较高,但仍有猪瘟发生,说明猪群免疫水平不高。

当前我国猪瘟流行有如下特点:
1.1流行范围广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均有猪瘟发生。

其中以中、东、南部的发生率较高。

1.2散发流行发病年龄小,发病多见于3月龄以下,特别是断奶前后和出生10日龄以内的仔猪,而育肥猪、种猪很少发病。

1.3病情复杂非典型猪瘟已是我国猪瘟的常见病型,发病率与死亡率已显著降低,临床与病理解剖不够典型,病程明显延长。

种猪的持续感染和出生小猪的先天感染可能比较普遍,这种类型的感染往往外表健康,所以是引起猪瘟流行最危险的传染源,应受到高度重视。

1.4出现免疫失败养猪业主特别是规模养猪场十分重视猪瘟的免疫注射,但免疫猪群的免疫力低下却普遍存在,由于一般不进行抗体检测,这一问题通常被忽视,结果免疫猪群时有猪瘟发生,这就是免疫失败现象。

2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
本文来自农帮网!养猪视频大全尽在农帮网
2.1免疫剂量不当我国多年来规定猪瘟疫苗肌肉注射量为150个兔体发热单位,国外的疫苗是400个兔体发热单位。

虽然150个兔体发热单位的疫苗可以使猪在感染猪瘟病毒后不发病,但所产生的低水平抗体不足以有效清除病毒感染,从而有可能使感染转入持续或潜伏阶段。

2.2持续感染和先天感染这2种感染形式均可导致免疫耐受,这可能是免疫力低下最重要的原因。

妊娠母猪感染低毒力毒株可能发生持续感染,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从而使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或弱仔,这就是所谓的“母猪带毒综合征”。

如产下的仔猪存活,它们将成为外表健康的先天感染仔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因为它们可排毒4~6个月,甚至终身排毒而不表现症状,对免疫注射也不产生免疫应答。

2.3免疫程序不合理合理的免疫程序关键是排除母源抗体的干扰。

由于没有进行抗体检测,对免疫接种后抗体水平的高低、何时进行加强免疫等均不清楚,多数养猪业主只是凭经验或书本或所谓的专家意见进行猪瘟免疫,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水平。

2.4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如猪蓝耳、Ⅱ型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等在猪群中存在,除了本身的直接危害外,更为重要的是造成免疫抑制,使猪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下降,影响猪瘟的免疫保护力。

2.5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猪瘟病毒同属于瘟病毒成员,两者在病毒粒子结构、基因组结构和抗原特性等方面均很接近,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可感染猪、牛和羊等动物,但猪感染后可能没有临床表现、呈持续性感染,或表现出温和型猪瘟的临床症状,持续感染的猪在接种猪瘟疫苗后往往表现出免疫无应答状态,因而免疫失败。

2.6病毒因素猪瘟病毒的毒力可因在体外继代或体内抗体压力下,产生突变而减弱其原有的毒性(减弱的毒力也可因在敏感个体继代感染后而增加或恢复其原有毒力),我国近年来猪瘟病毒流行毒与古典猪瘟病毒之间已有较大差异,核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不到不90%。

研究表明:我国猪瘟病毒流行毒株分为2个基因群,基因2群是我国猪瘟流行的优势群,占9
3.6%,而基因1群在我国猪瘟流行中作用较弱。

但我国的参考强毒石门株与疫苗兔化弱毒株属基因1群,流行毒株与石门毒株关系较远这一事实说明我国猪瘟病毒可能有不同的传染来源。

3猪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养猪资料下载请到
猪瘟和临床症状表现有急性、慢性、持续性和潜伏感染等。

未免疫小猪感染后症状严重,呈典型的猪瘟症状变化和病理变化,而成年猪感染后症状较轻,并有可能耐过。

怀孕母猪感染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被感染母猪多表现为“母猪带毒综合征”。

3.1最急性型:多发生于未打预防针的猪和猪瘟流行初期,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或高热拒食、四肢抽搐、皮肤有出血斑点,病程不超过5天。

剖解无特征性病变,仅见粘膜、肾脏有少量点状出血,淋巴结较度肿胀,充血或出血。

3.2急性型:即典型性猪瘟,体温升高至410~420C,死前降到常温以下。

病猪贪睡,四肢无力,走路不稳。

急性结膜炎,结膜潮红,后期结膜苍白。

全身皮肤出血,尤其以四肢未端、耳后、腹部、胸前等处严重。

先便秘、后拉稀,或便秘拉稀交替进行。

公猪包皮发炎、积尿,可挤出恶臭混浊液体。

有些猪表现痉挛、转圈、磨牙等神经症状。

特征性病变为:脾脏突出的出血性梗死,肾脏色淡及点状出血,会咽软骨、胃大弯部粘膜、膀胱粘膜出血,全身淋巴结出血,外观呈大理石样,回肠、盲肠粘膜钮扣状溃疡。

3.3非典型性猪瘟有以下几种形式:
3.3.1母猪的繁殖障碍:发生于生产母猪,本身呈隐性感染,并无明显临床症状,但通过垂直传播,导致木乃伊、死胎、流产、弱仔和仔猪持续感染。

3.3.2温和型猪瘟:症状显著减轻,发病率、死亡率降低,仔猪死亡率较高,成年猪可耐过。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不特征。

3.3.3持续感染:又称亚临床隐性感染。

该种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公猪的持续感染,因其本身不表现临床症状,但精液中含有病毒,随配种而传播。

4对防制猪瘟的建议
4.1高度重视免疫监测进行免疫监测就是定期从免疫猪群中抽样检查注苗猪的抗体是否达到保护水平,这样既可评估猪群的整体免疫状态,又可制定适合该猪场的合理免疫程序。

有效率达到85%以上的猪群发生猪瘟的机率较小。

对注射疫苗后抗体达不到保护水平的猪应及进补种,如补种后抗体水平仍上不去的猪很可能发生了先天感染或免疫耐受,要坚决淘汰,避免发生免疫失败现象,杜绝可能的传染源。

4.2净化种猪群种猪的持续感染是仔猪发生猪瘟的最大威胁,通过监测种猪群的感染与免疫状态,坚决淘汰感染种猪是有效控制仔猪发生猪瘟的最佳途径,应受到养猪业主,特别是育种猪场的高度重视。

由于监测抗体比检测病毒容易,加上持续感染的种猪在注射疫苗后抗体水平通常不能明显上升,所以也可以只进行抗体监测,淘汰无抗体反应或抗体反应低下的种猪,从而达到净化种猪群的目的。

4.3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由于母源抗体的干扰,30日龄以内的仔猪注射疫苗后并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力,此时感染病毒也可以发生所谓的免疫失败现象。

由于各猪场母猪的免疫状态不尽一致,因此仔猪的母源抗体消长规律也不相同,为了获得较高的免疫保护率,各猪场应建立免疫监测制度。

4.4使用组织苗我国现在使用的猪瘟兔化弱毒苗依其生产工艺不同分为细胞苗和组织苗2种。

常用的细胞苗是用初生公牛的睾丸细胞进行培养生产而成,组织苗是用乳兔生产(乳兔苗)或用种毒接种成年兔,然后取脾脏和淋巴结生产疫苗,后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脾淋苗。

湖南农业大学余兴龙教授用同剂量的细胞苗和乳兔苗接种仔猪做对比试验,结果乳兔苗比细胞苗的抗体效价几乎高一倍。

组织苗另一个优点是安全性好。

细胞苗是用牛睾丸和牛血清做原料生产的,如果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猪后可引起温和型猪瘟和导致猪的持续感染,而使猪瘟免疫失败。

本文来自农帮网!养猪视频大全尽在农帮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